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525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49.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docx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

高中文学作品阅读小测试

班级:

姓名:

成绩:

一、文学作品阅读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感谢生命 (李丹)

①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的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浑然不觉地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②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

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种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荫道的树枝上。

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③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

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④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⑤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

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地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

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

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

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⑥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⑦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

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这是它的心愿。

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

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荫,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

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⑧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倦怠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

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⑨我不由自主联想到人类生命史。

⑩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

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

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

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过最权威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地信服。

⑪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

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

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⑫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之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

毕竟,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

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要知道,生存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地挑战的蔑视啊。

⑬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1)在这篇散文中,开头部分对漫天杨絮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为什么“完全被震撼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⑧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这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从杨絮飘舞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得到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具体表现了“我”对杨絮播种生命方式的震撼。

B.“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盎然”,“它”指代的是我手中放飞的那一片杨絮。

C.“只管耕耘,不问收获”,本是指农民在春天播种时只考虑是否应该耕耘播种,并不考虑是否一定有好的收成。

这里比喻杨絮只管漫天播种,并不计较有多少能发芽长大。

D.引用圣经和唯物论者关于人类从何而来的不同意见,是为了说明我们不应当关注这样的问题,关注这样的问题是毫无意义的。

E.“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再点“杨絮”,首尾呼应,深化了杨絮启示的意义。

(5)请仿照第⑥段画线句拟写一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酒 婆

冯骥才

酒馆也分三六九等。

首善街那家小酒馆得算顶末尾的一等。

不插幌子,不挂字号,屋里连座位也没有;柜台上不卖菜,单摆一缸酒。

来喝酒的,都是扛活拉车卖苦力的底层人。

有的手捏一块酱肠头,有的衣兜里装着一把五香花生,进门要上二三两,倚着墙角窗台独饮。

逢到人挤人,便端着酒碗到门外边,靠树一站,把酒一点点倒进嘴里,这才叫过瘾解馋其乐无穷呢!

这酒馆只卖一种酒,是山芋干造的,价钱贱,酒味大。

首善街养的猫从来不丢,跑迷了路,也会循着酒味找回来。

这酒不讲余味,只讲冲劲,进嘴赛镪水,非得赶紧咽,不然烧烂了舌头嘴巴牙花嗓子眼儿。

可一落进肚里,跟手一股劲“腾”地蹿上来,直撞脑袋,晕晕乎乎,劲头很猛。

好赛大年夜里放的那种炮仗“炮打灯”,点着一炸,红灯蹿天。

这酒就叫做“炮打灯”。

好酒应是温厚绵长,绝不上头。

但穷汉子们挣一天命,筋酸骨乏,心里憋闷,不就为了花钱不多,马上来劲,晕头涨脑地洒脱洒脱放纵放纵吗?

要说最洒脱,还得数酒婆。

天天下晌,这老婆子一准来到小酒馆,衣衫破烂,赛叫花子;头发乱,脸色黯,没人说清她嘛长相,更没人知道她姓嘛叫嘛,却都知道她是这小酒馆的头号酒鬼,尊称酒婆。

她一进门,照例打怀里掏出个四四方方小布包,打开布包,里头是个报纸包,报纸有时新有时旧;打开报纸包,又是个绵纸包,好赛里头包着一个翡翠别针;再打开这绵纸包,原来只是两角钱!

她拿钱撂在柜台上,老板照例把多半碗“炮打灯”递过去,她接过酒碗,举手扬脖,碗底一翻,酒便直落肚中,好赛倒进酒桶。

待这婆子两脚一出门坎,就像在地上划天书了。

她一路东倒西歪向北去,走出一百多步远的地界,是个十字路口,车来车往,常常出事。

您还甭为这婆子揪心,瞧她烂醉如泥,可每次将到路口,一准是“噔”地一下,醒过来了!

竟赛常人一般,不带半点醉意,好端端地穿街而过。

她天天这样,从无闪失。

首善街上人家,最爱瞧酒婆这醉醺醺的几步扭——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逢到雨天,雨点淋身,便赛一张慢慢旋动的大伞了……但是,为嘛酒婆一到路口就醉意全消呢?

是因为“炮打灯”就这么一点劲头儿,还是酒婆有超人的能耐说醉就醉说醒就醒?

酒的诀窍,还是在酒缸里。

老板人奸,往酒里掺水。

酒鬼们对眼睛里的世界一片模糊,对肚子里的酒却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把这层纸捅破,喝美了也就算了。

老板缺德,必得报应,人近六十,没儿没女,八成要绝后。

可一日,老板娘爱酸爱辣,居然有喜了!

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

就是这日,酒婆来到这家小酒馆,进门照例还是掏出包儿来,层层打开,花钱买酒,举手扬脖,把改假为真的“炮打灯”倒进肚里……真货就有真货色。

这次酒婆还没出屋,人就转悠起来了。

而且今儿她一路上摇晃得分外好看,上身左摇,下身右摇,愈转愈疾,初时赛风中的大鹏鸟,后来竟赛一个黑黑的大漩涡!

首善街的人看得惊奇,也看得纳闷,不等多想,酒婆已到路口,竟然没有酒醒,破天荒头一遭转悠到大马路上,下边的惨事就甭提了……

自此,酒婆在这条街上绝了迹。

小酒馆里的人们却不时念叨起她来。

说她才算真正够格的酒鬼。

她喝酒不就菜,向例一饮而尽,不贪解馋,只求酒劲。

在酒馆既不多事,也无闲话,交钱喝酒,喝完就走,从来没赊过账。

真正的酒鬼,都是自得其乐,不搅和别人。

老板听着,忽然想到,酒婆出事那日,不正是自己不往酒里掺假的那天吗?

原来祸根竟在自己身上!

他便别扭开了,心想这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

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

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A.“上摆下摇,左歪右斜,悠悠旋转乐陶陶,看似风摆荷叶一般”,作者把酒婆醉酒后的形态写得如此动人,与前文“头发乱,脸色黯”的形态形成鲜明的对比,说明喝酒能让人洒脱。

B.“老板给佛爷叩头时,动了良心,发誓今后老实做人,诚实卖酒,再不往酒里掺水掺假了”,这为下文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C.酒婆在街上绝了迹,小酒馆里的人们不时念叨酒婆,是因为在他们的眼里,酒婆“不贪解馋”“自得其乐”,也“从来没赊过账”,可算得上真正的酒鬼。

D.作者在小说中塑造了酒婆、酒馆老板等首善街的一群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深刻主题。

E.老板往酒里掺水,酒鬼们一清二楚,但谁也不肯说出来,这表现人们只图喝了痛快、不想招惹是非的心理状态。

(2)小说开头的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

此场景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的句子在人物描写上有哪些精彩之处?

突出了酒婆怎样的个性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首善街”的社会环境具有怎样的特征?

作者以“首善”称之又有怎样的写作意图?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末段“人间的道理真是说不清道不明了。

到底骗人不对,还是诚实不对?

不然为嘛几十年拿假酒骗人,却相安无事,都喝得挺美,可一旦认真起来反倒毁了”应如何理解?

联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谈谈应如何避免类似的人生困惑和人间悲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信息时代更需经典阅读

信息时代为我们提供了获取信息的便利,世界变得既立体又平面。

所谓立体,是指信息的丰富性使我们很容易较为全面地了解事物,使我们处在一个与世界的立体联系之中;所谓平面,是指大家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凌驾于人们之上的权威似乎在逐渐消逝。

a对于年轻人讲,这似乎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也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

然而,事实似乎并非如此,普遍的焦虑弥漫在年轻人中间:

我想知道一切,我也似乎能够知道一切,但却不知道我应该知道什么。

这使年轻的朋友们感受到了前辈们从未有过的恐慌。

网络信息与传统出版业最大的不同,是前者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

网络上,越具有个人色彩的东西就越具有吸引力,越容易受到追捧,往往使人产生从众心理。

很多青年人在潜意识里以为通过这种极具吸引力的“海量”阅读就可以产生知识和智慧,就可以建立“三观”,但最终,他们得到的却只有空虚和焦虑。

这时候,基础阅读或者叫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永不过时的东西,它是人类按照自己的根本利益共同选择下的文明成果,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b经典阅读,会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尤其是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

比如读四大名著,孩子首先会为故事所吸引,而这些故事本身,都深深镌刻着中国人在漫长历史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

故事的演进,会帮助孩子们辨别正邪、建立是非观念,也使他们从中感受到扶危济困、除暴安良的快乐和坚忍不拔的精神,燃起追求正义的热情等,而这些,都是生活的精神原动力。

c比如小儿皆可诵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光美好,生命美好,不能因贪睡而错过,对春光的珍爱与对生命的珍惜已拆解不开;诗中即使含有一丝丝的伤感,也立刻在这种青春的情绪中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爱读这些诗的孩子,一定是热爱生活的。

d打个比方,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就像是我们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

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

有了这个操作系统,我们就能更从容地面对海量的信息,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知道哪些是要选择的,哪些是可以忽略的,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1)“如果说小说主要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则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

”将此句放回原文中,最恰当的位置是(  )

A.a处B.b处C.c处D.d处

(2)下列对“经典阅读”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阅读又叫基础阅读,在信息时代重要性突显,它是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B.只有在童年、少年和青年时期,经典阅读才能在潜移默化中让人习得珍贵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C.就像是大脑的最佳操作系统一样,经典阅读带来的思维模式和情感模式,越早安装越好,任何时候安装都不算晚。

D.经典阅读一定能让我们摆脱喧哗和浮躁,消除恐惧和焦虑,在令人眼花缭乱的世界里沉静下来,世界因此会变得更加真实和有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对于年轻人来讲,信息时代应该是一个幸福的时代,因为这是一个无所不能的时代。

B.网络信息较少受到社会理性的约束和过滤,很多年轻人最终从网络中得到的只有空虚和焦虑。

C.经典阅读中小说作用于人的思维方式,诗词作用于人的情感模式,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D.热爱生活的人一定爱读《春晓》,他们会把丝丝伤感蒸腾为对生活与生命的深情感受。

(4)根据文本内容,信息时代会使年轻人产生哪些问题,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信息时代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一封家书

①收到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人都沉浸在喜悦之中,轮流读了一遍。

读了之后,又座谈式地议论,一致认为这封信似乎没说什么,“我在学校一切都好,请放心”,接着是一句问候和祝愿。

信的抬头是:

外婆、爸爸、妈妈。

②妻子说:

概念化。

我笑了,说:

你们像接圣旨一样,他能写来这封信已经很难得了。

这封信是应儿子的外婆之愿所写。

外婆很快发现笔迹不对,说:

他的字迹不是这样的。

③我坚持这是儿子的亲笔信。

可是,岳母找出了证据,她保存着我儿子高中时的作文簿。

我还是咬定:

几十个字,他不可能让同学代笔。

④岳母甚至猜测我儿子在校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无法执笔写信。

我说,怎么可能?

妻子也说:

我越看越不像儿子的笔迹。

我说事物都在发展,他进步了,应该高兴。

⑤过了一个月,岳母还在重温我儿子的信,她似乎要读出信中没写出的内容。

确实儿子的信太简单,太枯燥了,好像是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也不能说没有应付的味道。

⑥岳母的猜测逐渐丰富起来。

难怪呀,儿子第一次出远门独立生活,外婆怎能不操心。

她操心惯了,我儿子去那么远的地方读书,她有点“下岗“的感觉。

她看电视,关注的是外孙所在城市的气象预报,气温下降,她担心他会不会感冒,最后又落实到笔迹问题。

⑦我给儿子打了电话,说:

你再给外婆写封信吧。

果然,那封信是儿子让同学代笔的。

我关照:

这回你自己写,大学生了,信还让别人代笔,像话嘛?

他说:

不是有了一封了吗?

不过,他还是承诺:

好吧。

⑧岳母就开始等待信的抵达。

妻子发短信:

信何时发?

儿子回复:

正在写。

过三天,妻子又一个短信:

告诉发信时间。

回复:

今日寄。

⑨十天以后,我取楼下信箱的报纸,仍没有信件。

我悄悄打电话说:

到底寄出了没有?

儿子说:

爸,我发伊妹儿吧。

我说:

外婆就等你的信了,还是来手写的信吧,说定了。

⑩我知道儿子已经陌生了纸和笔,他敲击键盘十分熟练,像饿了的鸡啄米粒。

我对岳母说:

大概邮路出了问题,再等几天吧。

⑪我和妻子共同隐瞒着儿子未发信的事实。

妻子频繁发短信。

我说:

别为难他了,现在,有几个人还寄手写的信?

⑫我知道绕不过去,还是打了电话,我说:

无论如何,你不能拖了,你外婆只有看到你的亲笔信,才能得到安慰,获得满足。

⑬晚上,儿子打来电话。

他一个礼拜,总会来个电话,还点名要让外婆听电话。

他的习惯问候是:

都好吗?

而且,一一问候。

他对外婆说:

我这儿都好,您放心,睡好觉。

外婆说:

信寄出了吗?

⑭儿子说:

我已经寄出了。

过后,我证实,确实寄出了。

儿子不知道他的信的分量(对外婆来说)。

我强调:

你自己写,字丑没关系。

⑮岳母开始倒计时,我看出,那信,对她来说,像是逐渐走近的外孙——一步一步,一站一站地往家走。

岳母不知打哪儿弄来了飞机、铁路交通地图,推断着信件的运行路线和时间。

⑯七天之后,是个星期天,下午三点,妻子下楼,上来的时候,没进门,就喊:

妈,信到了。

⑰岳母用剪刀小心翼翼地剪开了信封。

她第一个阅读,好像信里通报了最新感人信息。

她说:

这是外孙的字迹了,还是那么幼稚。

⑱我一眼扫过信的内容,说:

题材雷同。

两封信竟是同样的表达。

只是附了一张课程表。

岳母说:

要学那么多东西呀?

别用伤了脑筋。

⑲妻子说:

他什么时候用功过。

我说:

玩电脑他不是很投入吗?

不写信了,你们牵挂;来了信了,你们又挑剔。

岳母说:

该写得具体点。

好,字迹已经端正了。

⑳我打电话去,表示祝贺,还鼓励了一番,传达了外婆读了信的反应。

我说:

看到了你的信,外婆睡觉都在笑呢。

我要求儿子隔一个月,给外婆来封信,题材不限,随便写点学校生活就行。

儿子说好吧,我尽力。

他那口气,似乎是我硬把他往纸媒时代拽。

(1)小说的故事围绕“一封家书”展开,具有现实意义。

请根据作品内容,从儿子的角度简要归纳本文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说主要通过哪些手法来塑造“外婆”这一形象?

结合文本选择其中一种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于小说中的“儿子”,有人认为他对“外婆”不孝,有人认为他对“外婆”孝。

你的看法是什么?

请在小说中找到相应的依据来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收到在外地读大学的“儿子”的第一封信,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

尽管信的内容非常简单,但是“儿子”能主动来信问候家人,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

B.“儿子”的这封信在家里引发了一场争论,“我”的岳母和妻子怀疑信不是“儿子”的笔迹,“我”为了宽慰想念外孙的岳母,坚持说就是“儿子”的亲笔信。

C.因为长期习惯于敲击电脑键盘而陌生了纸和笔,小说中的“儿子”才会迟迟寄来家人尤其是外婆热切盼望的第一封家书,也是因为担心自己的字迹太丑,他才会请人代笔。

D.小说情节起伏不大,语言也较平实,“儿子”的简省和“外婆”的啰唆对比鲜明。

从请人代笔到亲自写家书,我们能感受到“儿子”从一点不懂亲情到珍惜亲情的成长。

E.小说通过塑造盼望收到外孙亲笔信的“外婆”和习惯用电脑而疏于纸笔的“儿子”这两个人物形象,反映了网络时代老年人与年轻人在亲情的维系与表达上的观念冲突。

(5)网络时代和纸媒时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有着不同的方式。

假如你即将升入大学,就如何更好地维系这份亲情,请简要谈谈你的设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无名母亲

①我带母亲去医院看病,要打针,吊四瓶点滴。

打针的人真不少,注射室里几乎座无虚席。

医生插好针头,就叫我和母亲到走廊去。

走廊里贴墙放着两排椅子,我把药瓶挂在高处,让母亲坐在椅子上。

②在我们对面的椅子上,坐着一位农村妇女,年近四十,也可能只有二十多岁,因为她的脸黑黑的,皮肤也粗糙,很难估计年龄。

女人不但脸黑,长得也不好看,尤其是嘴巴,牙齿太突,嘴唇太短,即使闭着嘴,也总有两颗牙齿露在外面。

她怀里抱着一个小男孩,白白胖胖的。

这么黑的母亲,竟能生下这么白的孩子,真是奇迹。

孩子最多只有一岁,还没学会说话,但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