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74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docx

作物苗期病害及防治技术辩析

通过本次农药种子经销处的调查,我们看到了好多的不同剂型的农药品种,我们曾经学过关于农药方面的知识,所以将其整理为以下内容:

农药

一、除草剂

除草剂(herbicide)是指可使杂草彻底地或选择地发生枯死的药剂。

现在主要使用高效、低毒、广谱、低用量的品种,对环境污染小的一次性处理剂。

1.除草剂分类

(1).按作用方式分类

a.选择性除草剂b.灭生性除草剂

(2).按除草剂在植物体内的移动情况分类

a.触杀型除草剂b.内吸传导型除草剂c.内吸传导、触杀综合型除草剂

(3).按化学结构分类

a.无机化合物除草剂b.有机化合物除草剂

(4)按使用方式分类

a.茎叶处理剂b.土壤处理剂c.茎叶、土壤处理剂

2.常用除草剂:

乙草胺、甲草胺、丁草胺、2,4-D丁酯、莠去津、扑草净、异丙甲草胺、百草枯、草除灵、异恶草松

2、杀菌剂

杀菌剂是用于防治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植物病害的一类农药,一般指杀真菌剂。

但国际上,通常是作为防治各类病原微生物的药剂的总称。

1.分类

(1).按杀菌剂的原料来源分类

a.无机杀菌剂如硫磺粉、石硫合剂、硫酸铜、升汞、石灰波尔多液、氢氧化铜、氧化亚铜等

b.有机硫杀菌剂如代森锌、代森铵、代森锰锌、福美双、福美锌等

c.有机磷、砷杀菌剂如稻瘟净、乙磷铝、退菌特等

d.取代苯类杀菌剂如甲基托布津、百菌清、敌克松、五氯硝基苯等

e.唑类杀菌剂如粉锈宁、多菌灵、恶霉灵、苯菌灵、噻菌灵等

f.抗菌素类杀菌剂如井冈霉素、多抗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抗霉菌素120等

g.复配杀菌剂如灭霉威、双效灵、炭疽福美、甲霜铜、甲霜灵·锰锌、拌种灵·锰锌、甲基硫菌灵·锰锌、甲霜灵—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等

h.其他杀菌剂如甲霜灵、扑海因、灭菌丹、特富灵、敌菌灵、瑞枯霉、福尔马林、菌毒清、霜霉威、喹菌酮、烯酰吗啉·锰锌等

(2).按杀菌剂的使用方式分类

a.保护剂如波尔多液、代森锌、硫酸铜、绿乳铜、代森锰锌、百菌清等

b.抑制剂如甲基托布津、多菌灵、春雷霉素等

c.铲除剂如福美砷、五氯酚钠、石硫合剂等

(3).按传导特性分类

a.非内吸性杀菌剂大多数只具有保护作用,不能防治深入植物体内的病害。

如硫酸铜、多果定、百菌清、绿乳铜、表面活性剂、增效剂、硫合剂、草木灰、波尔多液、代森锰锌、福美双、百菌清等。

b.内吸性杀菌剂具有治疗和保护作用。

如多菌灵、多霉清、霜疫清、噻菌铜、甲霜灵、乙磷铝、甲基托布津、敌克松、粉锈宁、甲霜铜、杀毒矾等。

(4).按使用方法分类

a.种子处理剂b.土壤消毒剂c.喷洒剂

2.杀菌剂的独立测定方法

(1)孢子萌发测定法:

将不同的药液滴于平板上,定量滴加孢子悬浮液,药液接触后,经一定培养时间,镜检孢子萌发的百分率。

(2)抑菌圈法:

将病原菌孢子或菌丝的悬浮液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冷凝后,在培养基平面放上消毒的并蘸有不同浓度药液的圆形滤纸片(直径6毫米左右),经定温培养一定时间后,由于药液的扩散作用,使病菌生长受到抑制,即形成“抑制圈”。

测量抑制圈的大小,以比较杀菌剂的毒力。

(3)生长速率测定法:

在琼脂培养基中加入药液,冷凝后接菌的方法,经24-48小时后,观察菌落生长情况,计算生长速率,并与不含药剂的对照组生长速度相比较。

三、杀虫剂

杀虫剂指主要用于防治农业害虫和城市卫生害虫的药品。

1.分类

(1).按作用方式分类

a.胃毒剂如敌百虫等

b.触杀剂如拟除虫菊酯、矿油乳剂等

c.熏蒸剂如溴甲烷等

d.内吸杀虫剂如乐果等

(2).按毒理作用分类

a.神经毒剂如滴滴涕、对硫磷、呋喃丹、除虫菊酯等

b.呼吸毒剂如氰氢酸等

c.物理性毒剂

d.特异性杀虫剂

(3).按来源分类

a.无机和矿物杀虫剂如砷酸铅、砷酸钙、氟硅酸钠和矿油乳剂等

b.植物性杀虫剂如除虫菊、鱼藤和烟草等

c.有机合成杀虫剂。

如有机氯类的DDT、六六六、硫丹、毒杀芬等,有机磷类的对硫磷、敌百虫、乐果等约400个品种以上,产量居杀虫剂的第一位,氨基甲酸酯类的西维因、呋喃丹等;拟除虫菊酯类的氰戊菊酯、溴氰菊酯等,有机氮类的杀虫脒、杀虫双等。

d.昆虫激素类杀虫剂如多种保幼激素、性外激素类似物等(见昆虫激素类农药)

以上的农药类型可以防治不同作物在各个时期的病害,而现在的各种作物刚刚播种完成,许多作物已经生长至苗期,苗期病害如果大发生也会给农民带来不可估计的损失,所以,我们将苗期作物的病害进行了以下的整理:

一、水稻苗期病害:

烂秧病、立枯病、稻瘟病、疫霉病、恶苗病、小球菌核病和低温冷害是水稻生产的的六大障碍和防治难症。

1.水稻烂秧病:

是水稻种子、幼苗在稻田期死亡的总称,全国各稻区均有发生,分为生理性烂秧和侵染性烂秧两种,侵染性烂秧是指由绵腐菌、腐败菌和镰刀菌引起的。

2水稻立枯病水稻立枯病是水稻常发性病害,对水稻秧苗素质影响极大。

水稻立枯病分生理性立枯病和病理性立枯病两种。

生理性立枯病主要发病原因为秧苗对土壤酸碱度、水肥气热条件不适,而出现发病症状,表现为植株矮化、变黄、新根少或无新根,发生轻时,苗床秧苗变黄,发病中心成锅底状黄化,重时秧苗成片枯死;病理性立枯病是由于土壤中病原真菌侵染引发的一类病害,表现为秧苗植株基部腐烂、矮化、黄化,用手拔植株时根部易断,两种立枯病对水稻秧苗危害都很严重,如发现晚,防治方法不当,防治不及时,都易引起整体秧苗死亡。

防治方法:

采取农业保健措施土壤要求肥沃疏松,含有机质多,偏酸性。

不可施用偏碱性人粪尿和草木灰等。

播种量适当均匀,覆土不宜过厚,出苗后注意苗床温度,创造促进幼苗健壮生长的良好条件,抵制病菌侵入,减轻危害。

酸化土壤土壤酸碱度偏低,有利于稻苗生长,不利病菌侵染,酸碱度偏高的床土,采用酸化剂(硫酸等)将酸碱度PH调至4.5~5为宜。

药剂防治播种前,床土用60%敌可松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床面均匀喷浇3公斤药液进行土壤消毒。

稻苗未发病前,于一叶一心期,用60%敌可松湿粉剂1000倍液,每平方米2-3公斤,用喷壶均匀浇洒一次,可防止发病;发病初期用这种方法也可控制发病。

但床土过干,药液湿润土层过浅,可适当加水,使药液渗到苗根附近,发挥作用。

出苗80%至一叶一心期喷洒15%立枯灵(恶霉灵)500倍液,每平方米2~3公斤。

已发病苗床,可用250倍液,如果施用两次,间隔10~12天,有促进稻苗生长发育,增强抵抗低温的作用。

稻苗3~4叶期,可用1000~1500倍液(60%敌克松可湿粉剂)。

每平方米2~3公斤浇洒一遍,有一定防效。

需注意,施用敌可松超过两次,或施用浓度过大,都会发生药害。

3稻瘟病的防治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

稻瘟病是对水稻生产威胁最大的流行性病害,也是全国各稻区常见的重要病害。

在发生条件适宜时,短时间内可迅速大面积爆发。

特别是遇上高温潮湿的天气条件,一旦发生穗茎瘟和枝梗病,将会给稻农造成极其惨重的损失,发病一株,绝产一株;发病一亩,绝产一亩;发病一片,绝产一片。

该病是稻梨孢菌侵染引起。

在自然条件下,稻瘟病只侵染水稻。

稻瘟病危害水稻各部分,在水稻的整个生长期都有发生。

4水稻疫霉病70年代以来在南方稻区陆续发生。

秧苗受害可造成15%~20%的死苗,未死秧苗也造成部分叶片枯死,影响生长。

由秧苗疫霉菌引起。

主要危害早、中稻秧苗。

5水稻恶苗病又叫徒长病、马鹿苗病、枪杆、公稻子,此病分布广泛,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全国各主要稻区都有发生,危害较重。

水稻从秧苗期到抽穗期都有发生。

发病秧苗枯萎死亡。

6稻小球菌核病水稻产区发生有几种菌核病,其中危害较重的是小球菌核病。

是由歧曲长蠕孢菌侵染所引起。

受害田块一般减产10%~25%。

有的年份造成大面积稻株倒伏。

以上六大水稻病害和低温冷害导致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引起的生理性病害,防治的最佳方法是应用“天达2116”壮苗灵+天达恶霉灵。

或50%天达腐霉利+“天达2116”壮苗灵。

二、玉米苗期病

害近年来,随着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大面积推广,密植、高温、杂草同生共存,以及多年连作,玉米各种土传病害、缺素症状发生严重,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在播种前或苗后及早发现和防除会大大减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

现将玉米各种苗期病害特征、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1、黄叶苗特征:

起初秧苗叶色淡绿,然后逐渐变黄,严重时全叶枯死防治:

种子包衣或施种肥;适时间苗。

在玉米4叶时去掉小苗、弱苗、病苗及田间杂草;在玉米间苗后,适时补施氮肥;苗后浅中耕松土保墒。

2、白化苗特征:

叶片上有白色的条纹,严重的全株叶片发白。

发生原因是土壤中缺锌。

防治:

将8kg的种肥和1kg的硫酸锌混合均匀,随播种施入即可(种肥);对已出现缺锌的苗,每亩用0.2-0.3kg的硫酸锌加水100kg进行喷雾,每隔7d喷1次,只需2-3次即可使苗恢复正常。

3、僵叶苗特征:

主要出现在幼苗3叶期之前,秧苗株型细小、叶片淡绿,黑根多,移栽后,除新叶呈绿色,外叶发黄发僵,抗逆性差,易出现死叶、死苗。

防治:

用复合肥做种肥,中耕提高地温;对已经出现的僵苗,要及时加强浇水,叶面喷施高美施、太阳花等叶面肥。

4、红叶苗特征:

小苗生长缓慢、叶片小、根系生长不衰,叶色逐渐变红。

防治:

适期播种;对低洼、粘重土地中耕松土,提高地温。

5、紫叶苗特征:

秧苗叶鞘由绿变红,最后变紫,一般在玉米3叶期出现,在4-5叶时表现最明显,严重时茎叶细小,叶片枯死。

防治:

增施磷肥;秧苗出现紫苗时,可以用0.2%的磷酸二氢钾进行叶面喷施1-2次,一般隔7-10d喷1次即可。

6、黄绿苗特征:

秧苗叶片细窄,株型矮小,叶片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严重时叶面呈褐色,最后焦枯。

防治:

增施钾肥,如果没钾肥可补施草木灰;以缺钾严重地块,可在3叶期用磷酸二氢钾、氯化钾、钾宝、草木灰浸出液等进行幼苗喷雾。

7、玉米矮花叶病苗特征:

在植株心叶茎部出现许多椭圆形褪绿小点,然后逐渐沿叶脉发展成虚线,向叶尖扩展,叶脉叶肉逐渐失绿变黄,而两侧叶脉仍保持绿色,形成褪绿条纹,严重时叶片褪绿并且干枯。

防治:

适时早播,中耕除草;苗期用药液进行防治,特别是在3叶、5叶、7叶时各防治1次效果更好。

8、玉米粗缩病苗特征:

在5-6片叶时,叶背部叶脉上产生长短不一蜡白突起,病叶特征叶色浓绿、宽短、硬脆,叶片用手擦有一种粗糙感,病株节间明显缩短、严重矮化,上部叶片密集丛生、呈对生状。

防治:

适时调节玉米播期,使玉米苗期错开灰飞虱的盛发期;结合玉米苗期间苗去除病株。

9、全蚀病苗特征:

苗期和成株期都可发病,但主要是以苗期侵染为主(如果苗期防治不及时,则在灌浆乳熟期大发生)。

苗期虽根部发病,但由于玉米的次生根不断再生,地上植株表现症状不是很明显,只是表现为相对苗黄苗弱、生长较慢。

在上茬小麦发病较重以及有机质含量少、使用钾肥不足的地块,发生较重。

防治:

可用25.9%回生灵(络氨铜•络锌•柠铜水剂)20ml、50%多菌灵30g(注意选用高质量的产品)、E导素40g(含芸薹素、萘乙酸的全元素营养调节剂)、英国进口的70%禾丰锌(Kingfolzinc)9ml或25%威力锌15g混合液叶面喷施,对局部苗弱的应重点喷施根基部(用量以容量12.5kg的喷雾器为准,下同)。

间隔5-7d喷一次,连喷2次为宜。

10、纹枯病苗特征:

从苗期到穗期均可发生,最早由植株底部1-2节叶鞘开始发病,逐渐向上发展。

叶鞘上病斑最初呈水浸状、椭圆形至不规则形、淡褐色或黄色。

多个病斑汇合连片后,形成大型云纹状斑块(边缘褐色、中部枯黄色或枯白色)。

病斑向上可扩展到果穗,使穗轴、子粒变褐腐烂,果穗的苞叶上也形成云纹状病斑。

防治:

在发生初期,选用以下农药喷雾防治:

①5%井岗霉素(Validamycin)25g+25.9%回生灵20ml。

②80%乙蒜素(Ethylicin)10ml+50%多菌灵30g。

③50%多菌灵30g+5%井岗霉素25g。

在用药的同时,选用叶面锌肥、E导素40g、绿叶素(多元素微肥)25g、多得(含稀土、硒的全元素叶面肥)50g等营养调节剂混合喷施,可促使植株健壮,效果明显。

 

三、小麦苗期病害:

小麦苗期主要病害包括锈病、纹枯病和全蚀病三种。

  1、锈病:

小麦锈病又叫黄疸病,分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是我国小麦上发生面积广,危害最重的一类病害。

其中条锈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也危害叶鞘、茎秆和穗;叶锈病一般只发生在叶片上;秆锈病则主要发生在叶鞘和茎秆上,也危害叶片和穗。

三种锈病的识别,可以用“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这名话来概括。

条锈病发病最适温度为9~16℃,叶锈为15~22℃,秆锈为18~25℃,因此,农业生产中一般发病顺序是条锈—叶锈—秆锈。

  小麦锈病防治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

(1)选用抗病品种。

(2)药剂防治:

播种前利用药剂拌种;病叶率达1%-5%时喷药防治 。

(3)加强田间肥水管理:

氮磷钾配合施用,施足基肥,培育壮苗;拔节期适当追肥;控制浇水,降低田间湿度,严重发病后可不灌水。

(4)消灭自生麦苗:

小麦自生苗是3种锈病的主要越夏寄主。

结合田间管理铲除自生麦苗,可以减少大量越夏菌源,压低秋苗发病率,可减轻锈病为害。

 

  2、纹枯病:

小麦纹枯病又称小眼斑病,是一种根部病害。

小麦受纹枯菌侵染后,在苗期主要出现烂芽(芽鞘褐变,后芽枯死腐烂,不能出土)、病苗枯死(发生在3—4叶期,初仅第一叶鞘上现中间灰色,四周褐色的病斑,后因抽不出新叶而致病苗枯死)等症状。

  小麦纹枯病防治应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1)选用中抗和耐病品种:

当前生产上缺乏高抗纹枯病的小麦品种,选用当地丰产性能好,抗(耐)性强的或轻感病的良种,是经济易行的控病措施。

(2)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实行小麦与油菜、大豆等轮作,减少田间菌源积累;适当降低播量,控制植株密度,增强麦田通透性;适当增施有机肥,平衡施用氮、磷、钾化肥,合理密植,及时除草和排水,改善麦田生态环境,培育壮苗,提高抗病性和补偿能力。

(3)化学防治:

以种子处理为重点,春季重病田喷药剂防治。

春季小麦病株率达20%的地块,应及时喷药,施药时间在小麦拔节初期,以阻止病害侵入茎秆。

  3、全蚀病:

小麦全蚀病又称小麦立枯病、黑脚病,是一种根部病害,只侵染麦根和茎基部1—2节。

在小麦苗期侵染后,表现为病株矮小,下部黄叶多,种子根和地中茎变成灰黑色,严重时造成麦苗连片枯死。

出苗后20—30天是小麦全蚀病病原菌是侵染病高峰期。

  小麦全蚀病防治应采取以下措施:

(1)选种抗病品种。

(2)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

可与甘薯、棉花、绿肥、大蒜、油菜等 非寄主作物轮作。

(3)深翻倒土,精细整地,合理施肥:

小麦播种前,将土壤深翻40cm,以减少土表层菌源量,并结合增施无病菌的有机肥和磷肥(有机肥:

3-4m2/亩;过磷酸钙:

50kg/亩);冬麦返青拔节期适时中耕,促进根系发育,加强水肥管理;病场土、病麦糠、病麦秸和病麦茬等都不能用于沤肥,如需要时必须进行高温沤制。

(4)药剂防治:

一是播种前药剂拌种,目前有效药剂有苯醚甲环唑(敌萎丹)、咯菌腈(适乐时)、硅噻菌胺(全蚀净)、烯唑醇、戊唑醇等。

二是土壤处理。

播种造墒前选用50%多菌灵或70%甲基托布津2~3公斤加细土20~30公斤均匀撒于地表然后旋耕或多菌灵和粉锈宁各1公斤混合物撒于地表旋耕。

三是春季发病麦田药剂喷灌根部。

四、大豆苗期病害:

大豆苗期根部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1.大豆根腐病:

是目前大豆生产上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主要发生在大豆苗期,常见症状是幼苗茎基部和根部被害,主根病斑呈褐色,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严重者可延及到须根。

植株地上部生长受影响,幼苗矮小,甚至于枯死亡。

  防治根腐病的药剂种类较多,各地生产的种衣剂是防治此病的首选药剂。

在地下害虫和根腐病混合发生的地区,选用含有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种衣剂(如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甲多大豆种衣剂)拌种;在根腐病单独发生的地区可选用生物农药“根保剂”或60%超微粉可湿性多福合剂拌种。

此外,合理轮作亦能减轻病害。

  2.大豆立枯病:

幼苗受害后,主根和茎基部变红褐色腐烂,在齐地表的茎基部形成下陷的红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

轻病苗生长迟缓,植株黄矮;重病苗茎基变褐细缢,折倒枯死。

  对该病无特效药剂防治,可通过农业栽培措施来减轻病害的发生,如增施底肥,促进幼苗生长,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及时排水等。

  3.大豆孢囊线虫病:

在我省干旱沙碱地区发生普遍,近年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该病有蔓延趋势。

幼苗受害后生长迟缓,萎黄,根上有密集的白色孢囊,重病苗停止生长,终至死亡。

  对该病害实行农业防治很重要,与非豆科作物3—5年的轮作,加强肥水管理,种植抗病品种如“抗线1号”。

药剂防治,用种子量的0.6-0.7%乙基硫环磷乳油或大豆种衣剂拌种,可防治第一代孢囊线虫侵染,减少后期虫源,还可兼防根腐病和根潜蝇等。

  大豆苗期叶部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1.大豆灰斑病:

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生较重。

幼苗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与健部分界明显,若遇低温多雨天气,子叶上病斑迅速扩展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顶芽变褐枯死。

  防治上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在发病盛期前喷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共喷两次。

  2.大豆羞萎病:

该病对大豆;植株各部位都能造成严重危害。

幼苗受害时较健株矮小,幼叶雕萎下垂早期死亡。

  目前该病害发生尚不普遍,应防止带病种子,调入无病区。

建立无病留种田,轮作,处理病株残体等措施均能减轻病害发生。

种子处理亦是防治此病的重要措施,可用种子量的0.3%的50%福美双拌种。

  3.大豆褐纹病:

该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

幼苗亦可受害,病苗子叶上的病斑圆形,黄褐色,略凹陷,后期病斑的枯苑部分产生轮纹,病叶两面散生小黑点。

真叶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深褐色,后期病斑中部色泽变淡,产生小黑点。

  防治措施:

实行大面积轮作,清除田间病源。

用种子量0.3%的福美双或多菌灵拌种。

在病叶率上升前喷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有效防治此病。

  4.大豆叶部细菌性病害主要有:

大豆细菌性叶烧病,大豆细菌斑点病,二者在大豆幼苗子叶上均产生褐色斑。

发病重时可喷洒代森锌、多菌灵等药剂防治。

  大豆缺素症的识别与防治

  1.缺钾:

初期新叶尖端或边缘变黄后逐渐扩大到叶中部,后期除叶脉附近外,叶片其余部分全部变黄,形成枯死条斑并部分脱落,叶缘向下弯曲,叶片呈褴褛状。

  2.缺硼:

叶片变厚,色泽浓绿,植株节间缩短,矮化,形成簇叶,花芽变白或呈淡褐色,组织坏死。

严重时沿叶脉形成灼烧状坏死斑,轻病株腋芽可萌发,后期逐渐恢复。

  3.缺铁:

上部幼龄叶片褪绿变黄并稍有卷曲,但叶脉及老龄叶片仍保持正常的绿色,严重时叶片白化并在叶缘处出现褐色斑点。

  4.缺镁:

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其主脉间先变为淡绿色,后除叶基部外,叶片其余部分较为淡黄色,叶缘向下卷曲并逐渐向内变黄,最后整个叶片呈青铜色。

  5.缺锰:

叶脉间由淡绿转为淡黄色,叶脉仍为绿色。

严重时,几周内叶片上便出现褐色斑点,早期落叶。

  引起大豆缺素症的原因较复杂,上述特征可作为诊断缺素症的标志,但仍需深入研究缺素原因,通过分析土壤和植物体的营养状况,才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通过农业栽培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状况,加强田间管理等均能减少缺素症的发生。

亦可通过向土壤内施入或根外喷洒的方法补充所缺元素。

五、辣椒苗期病害:

猝倒病、立枯病、沤根。

猝倒病:

辣椒苗期猝倒病常见症状有烂种、死苗和猝倒三种。

烂种是播种后,在种子尚未萌发或刚发芽时遭受病菌侵染,造成腐烂死亡。

死苗是种子萌发抽出胚茎或子叶的秧苗,在其尚未出土前就遭受病菌侵染而死亡。

猝倒是秧苗出土后,真叶尚未展开前,遭受病菌侵染,茎基部出现水渍状黄褐色病斑。

继而绕茎扩展,逐渐缢缩呈细线状,秧苗地上部因失去支撑能力而倒伏。

苗床湿度大时,死苗及其附近床面上多有白絮状菌丝,可区别于立枯病,病菌拔出后,碰摸病部,表皮很易脱落。

在苗床上,开始是个别苗发病,最后引起成片苗倒伏。

  立枯病:

辣椒苗期立枯病多在幼苗刚出土至定植前这段时间发病,尤以幼苗中后期发病更为常见。

发病初期受害幼苗在茎基部产生暗褐色病斑,幼苗白天萎蔫,夜间恢复,严重时病斑扩展围绕整个茎基部,致使幼苗茎基部收缩,地上部茎叶枯死,但病苗直立不倒。

当湿度大时,病部可见到稀疏的淡褐色蛛丝网状霉,无明显的白霉,可与猝倒病区分。

  沤根:

辣椒苗期沤根是一种生理病害,通常表现是幼苗出土或分苗后长期不长新根,幼根外表皮锈褐色,逐渐腐烂,茎叶生长受到抑制,叶片逐渐发黄,不长新叶。

病苗很容易从土中拔出,严重时枯死。

  综合防治方法:

1、选择适宜的苗地进行育苗。

选择前作不是茄类、瓜类、豆类、番薯和十字花科蔬菜且地势较高、排水通畅、土质疏松肥沃的无病地块育苗。

2、利用药土保苗。

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灵或5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克加干细土10公斤拌匀,先将其中一半撒于畦面,然后播种,播种后再撒上另一半,将种子夹在药土中间。

3、加强田间管理。

雨天要及时排水,平时要勤检查,发现病害及早防治。

4、药剂防治。

发病初期喷洒58%瑞毒霉锰锌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800倍72·2%普力克水剂和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的混合液,对猝倒病、立枯病都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一般每隔7—10天用药一次,连续2—3次。

对于沤根的防治,其根本性措施是降低土壤湿度。

六、黄瓜苗期病害 

1、症状 

黄瓜苗期病害主要有猝倒病和沤根。

猝倒病症状:

子叶展 开到真叶出现之前,茎基部初呈水渍状,并迅速缢缩成线状,变软倒折, 子叶尚保持绿色、不萎蔫。

沤根是生理性病害,主要是床土过于粘重或施 入生粪、土温低、水分多。

它危害各种菜苗,发生在秧苗根部,根皮锈褐 色,不发新根及不定根,易拨起,最后腐烂变黄枯死。

 2、防治 

1)加强苗期管理。

播种前浇足底水,分苗前不浇水。

应 极早间苗,剔除病苗弱苗。

病势有发展时及早分苗。

2)药剂防治。

沤根 用药剂是无效的。

猝倒病不能分苗的可喷药控制蔓延。

可用:

75%百菌 清600倍液,或70%代森锰锌500倍液,或25%瑞毒霉与65%代森外 按1:

2混合均匀后600倍液;或15%恶霉灵水剂450倍液。

黄瓜苗期叶片娇嫩,抗病力弱,加上苗床通风透气性差,湿度大,极易感染蔓枯病、炭疽病等。

由于炭疽病与蔓枯病与细菌性病害有类似之处,霜霉病与细菌性角斑病不易区分,立枯病与猝倒病也易被混淆,因此笔者现对这些苗期主要病害的症状作一描述,帮助菜农朋友区别辨认:

炭疽病:

炭疽病多在子叶边缘出现半椭圆形或近圆形的淡褐色病斑,病斑周围的淡黄色晕圈非常明显,成凹陷,在高湿条件下病斑上有粉红色粘液出现,后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一般排列非常整齐。

蔓枯病:

蔓枯病多从叶缘开始向内“V”字形扩展,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水渍状,轮纹不明显,表面散生许多小黑点,完全散生,没有规律,在高湿条件下也不分泌粉红色粘液。

猝倒病:

刚出土的幼苗,地上并无明显症状,幼苗突然倒地青枯死亡。

发病往往从棚水滴落成的点片开始,随之迅速扩展,如同“鬼剃头”。

掘取病苗可见近地表的茎部呈水烫样发黄、变软缢缩呈线状,湿度大时可见到病部有白色线状物。

立枯病:

多发生在育苗的中后期。

发病时,病部出现椭圆性褐色病斑,病斑逐渐凹陷,绕茎1圈后病部缢缩。

发病初期幼苗白天萎蔫,夜间尚可恢复,严重时植株凋萎死亡。

该病与猝倒病的区别:

首先,立枯病是站立枯死,而猝倒病是突然倒地死亡,由于发生突然,猝倒的植株开始仍保持鲜绿的颜色;其次是湿度大时,立枯病的病部出现淡褐色、稀疏蛛网状霉层,而猝倒病室出现白色絮状霉层。

霜霉病:

霜霉病病叶无透光感觉,主要危害叶片,病斑颜色较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