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486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51.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级经济基础 计算公式汇总.docx

中级经济基础计算公式汇总

第一部分:

经济学基础

一、决定需求的基本因素

影响需求变动的主要因素

对需求的具体影响

1.消费者偏好

◆支配着消费者在使用价值相同或接近的替代品之间的消费选择

2.消费者的个人收入

◆一般来说,消费者收入增加,将引起需求增加,

消费者收入和需求呈同方向变化

3.产品价格

(最关键因素)

◆影响需求最关键的因素是该商品本身的价格

◆一般来说,产品自身价格和需求的变动呈反方向变化

4.替代品的价格

◆替代品是指使用价值相近,可以相互替代来满足人们同一需要的商品(煤气和电)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替代品的价格呈同方向变化

5.互补品的价格

◆互补品是指使用价值上必须互相补充才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商品(汽车和汽油)

◆一般来说,商品的需求与互补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6.预期

◆预期价格上涨,刺激提前购买

◆预期价格下跌,推迟购买

7.其他因素

◆商品的品种、质量、广告宣传、地理位置、季节、国家政策等

【例1·单选题】(2009年)某月内,甲商品的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同时上升,引起的甲商品的需求变动量分别为50单位和80单位,则在这类商品价格变动的共同作用下,该月甲商品的需求量变动情况是()。

A.增加30单位B.减少30单位

C.增加130单位  D.减少130单位

二、需求价格弹性

含义

1.需求函数:

Qd=Qd(p)

2.需求价格弹性指:

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或者说是:

价格变动对需求量变动的影响程度

是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与价格变动百分比的比率

3.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4.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总是负数,通常把负号略去,采用其绝对值

计算

公式

1.点弹性系数

(1)点弹性是需求曲线某一点上的弹性

(2)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小的场合

(3)

2.弧弹性系数

(1)弧弹性是需求曲线两点之间的弧的弹性

(2)适用于价格和需求量变动较大的场合

(3)

【例题2·单选题】(2011年)某商品的价格为2元/件时,销售量为300件;当价格提高到4元/件时,销售量为100件。

按照弧弹性公式计算,该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是( )。

A.0.40B.0.67C.1.50D.2.00

【例题3·单选题】(2012年)某市决定从2011年8月1日起,把辖区内一著名风景区门票价格从32元提高至40元,已知该风景区2011年8月的游客为88000人次,与2010年8月相比减少了12%,则以弧弹性公式计算的该风景区旅游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

A.0.57B.0.48C.1.1D.2.08

【例题4·单选题】.已知某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是0.5,当价格为每台32元时,其销售量为1000台,如果这种商品价格下降10%,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其销售量是()台。

A.950B.1050C.1000D.1100

 

三、商品边际替代率(重点)

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例5·单选题】(2010年)如果无差异曲线上任何一点的切线斜率

=-

,则意味着当消费者拥有更多的商品x时,愿意放弃()单位商品x而获得1单位的商品y。

A.

B.1C.1

D.2

四、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

(1)含义

概念

含义

总产量(TP)

是指生产出来的用实物单位衡量的产出总量

平均产量(AP)

是指总产量除以总投入的单位数

边际产量(MP)

在其他投入保持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新增一单位的投入而多生产出来的产量或产出

【例6·单选题】某企业的工人人数为10人时,其总产量为2100个;当工人人数为11人,其总产量为2200个,则工人人数为11人时,该企业的边际产量是( )个,平均产量是( )个。

A.100;200  B.200;100  C.210;105  D.100;210

五、边际成本

概念

含义

边际成本

(MC)

是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

是产量变动引起的可变成本的变动。

边际成本(MC)=总成本的增加额(△TC)/总产量的增加额(△Q)

【例7·单选题】(2008年)当某企业的产量为2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分别为2000元、1200元、800元和1000元;当产量为3个单位时,其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分别是2100元、1200元、900元和700元,则该企业的边际成本是()元

A.0B.150C.100D.300

六、MPC、MPS、APC和APS之间的比较

含义

公式

取值范围

关系

边际消费倾向

(MPC)

消费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

0

MPC+MPS=1

+s=1

边际储蓄倾向

(MPS)

储蓄的增量和收入的增量之比率

0

平均消费倾向

(APC)

消费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平均消费倾向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APC+APS=1

平均储蓄倾向

(APS)

储蓄总量在收入总量中所占的比例

-

七、投资乘数表达式

投资乘数k=

(β为边际消费倾向,s为边际储蓄倾向)

表明投资乘数k为边际储蓄倾向s的倒数。

【例8·单选题】(2009年)假定边际消费倾向β是0.75,则投资乘数k应为( )。

A.1  B.2  C.3  D.4

【例9·单选题】(2010年)假设边际储蓄倾向s是0.2,则投资乘数k应为( )。

A.1.25  B.2.5  C.5.5  D.5

八、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

通过经济增长率的公式,求出技术进步率,这就是全要素生产率(简称TFP):

即将劳动、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等因素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扣除之后,技术进步因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

(由于是由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索罗首先提出的,因此也叫索罗余值)

★全要素生产率计算公式:

GA=GY-αGL-βGk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注】公式必须掌握,07、10、11、12年均考过计算,13年没考,14年考的可能性非常大)

【例10单选题】(教材例题)假设某个国家1990-1994年间GDP增长7.3%,资本存量增长6.6%,劳动力增长5.4%。

如果资本在GDP增长中的份额为30%,劳动力为70%,则这一时期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例11·单选题】(2010年)假定某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劳动产出弹性和资本产出弹性分别是0.4和0.6,劳动力和资本的年增长率分别是2%和5%。

如果该国在这一时期年经济增长速度为6%,则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率是(  )。

A.2%B.5%C.6%D.2.2%

【例12·单选题】(2011年)假设某国在2001-2004年期间,GDP增长6%,资本存量增长5%,劳动力增长1%。

如果资本在GDP增长中所占的份额为40%,劳动力所占的份额为60%,那么该国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

A.3.4%B.1.4%C.2.6%D.4.2%

【例13·单选题】(2012年)假设某个国家2007年-2011年,GDP年均增长8%,资本存量年均增长5%,劳动力年均增长2%,如果资本在GDP增长中的份额为60%,劳动力为40%,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应为()。

A.3.0%B.4.2%C.4.0%D.7.0%

【第一部分计算题例题答案及解析】

1、答案:

B

解析:

某商品的需求量与其替代品价格呈同方向变化,与其互补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替代品价格上升,导致本商品需求量增加50个单位,互补品价格上升导致本商品需求量减少80个单位,总共影响是甲商品需求量减少30个单位。

2、答案:

C

解析:

弧弹性的计算公式:

ΔQ=100-300=-200

(Q0+Q1)/2=(300+100)/2=200

ΔP=4-2=2

(P0+P1)/2=(2+4)/2=3

需求价格弹性=(-200/200)÷(2/3)=-1.5

由于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始终是负数,所以可以直接用绝对值表示。

3、答案:

A

解析:

弧弹性的计算公式:

ΔQ=2011年游客量-2010年游客量,题目中没直接告知2010的游客量,需先进行计算。

2011年游客量(88,000)=2010年游客量×(1-12%)

2010年游客量=88,000÷(1-12%)

=100,000

ΔQ=88,000-100,000=-12,000

(Q0+Q1)/2=(88,000+100,000)/2=94,000

ΔP=40-32=8

(P0+P1)/2=(32+40)/2=36

需求价格弹性=(-12,000/94,000)÷(8/36)

=-0.1276÷0.2222

=-0.57

由于需求价格弹性系数始终是负数,所以可以直接用绝对值表示。

4、B

解析:

根据需求价格弹性系数的计算公式

需求价格弹性系数=

0.5=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10%

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5%

 

5、D

解析:

无差异曲线上某一点的边际替代率就是无差异曲线上该点的切线斜率的绝对值。

切线斜率

=-

则边际替代率(MRS)为1/2,即表明放弃1个单位Y商品获得2个单位的X商品,或者是放弃2个单位的X商品,获得1个单位的Y商品。

6、A

解析:

MP=△TP/△L=(2200-2100)/(11-10)=100(个) AP=TP/L=2200/11=200(个)

7、C

解析:

边际成本是指增加一个单位产量时总成本的增加额

边际成本(MC)=总成本的增加额(△TC)/总产量的增加额(△Q)

产量由2个单位增加到3个单位,总成本由2000元增加到2100元,

所以边际成本=(2100-2000)/(3-2)=100元

8、D

解析:

投资乘数k=1/(1-β)=1/(1-0.75)=4。

9、D

解析:

投资乘数的公式:

k=1/s=1/0.2=5。

10、1.54亿

解析: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GA=GY-αGL-βGk=7.3%-(70%×5.4%)-(30%×6.6%)=1.54%

这一时期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了1.54。

11、D

解析: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GA=GY-αGL-βGk=6%-(0.4×2%)-(0.6×5%)=2.2%

12、A

解析: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GA=GY-αGL-βGk=6%-(60%×1%)-(40%×5%)=3.4%

13、B

解析:

全要素生产率=经济增长率-(劳动份额×劳动增加率)-(资本份额×资本增长率)

GA=GY-αGL-βGk=8%-(40%×2%)-(60%×5%)=4.2%

第二部分:

财政

一、衡量国债相对规模的两大指标

指标

含义

解释

①国债负担率

(1)又称国民经济承受能力。

(2)是指国债累计余额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

(3)公式:

(1)这个指标着眼于国债存量,反映国家累积债务的总规模和整个国民经济对国债的承受能力

(2)一国的GDP值越大,国债负担率越小,则国债的发行空间越大

(3)国际公认的国债负担率的警戒线为发达国家不超过60%,发展中国家不超过45%。

②债务依存度

(1)指当年的债务收入与财政支出的比例关系

(2)反映一个国家的财政支出有多少是依靠发行国债来实现的

(1)我国这一指标的计算有两种口径:

①全国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的全国财政支出额

②中央财政的债务依存度=当年债务收入额÷当年的中央财政支出额

(2)国际公认的债务依存度警戒线在15%-20%之间

【例1·单选题】(2013年)2012年某国国债收入为0.6万亿元,截至该年年末国债累计余额为8万亿元,国内生产总值为40万亿元,财政支出为10万亿元,则该国2012年国债负担率为()。

A.20%B.1.5%C.6%D.25%

二、财政政策的乘数

1、税收乘数

概念

是指国民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税收变动的比率

计算公式

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下同

特点及作用

(1)税收乘数KT是负值,说明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反方向变动。

(2)政府增税时,国民收入减少,减少量为税收增量的b/(1-b)倍。

这说明,如果政府采取减税政策,虽然会减少财政收入,但将会成倍地刺激社会有效需求,从而有利于民间经济的增长。

【例2·单选题】(2011年)税收乘数为负值,表明()。

A.税收增减与政府转移支出呈反方向变动

B.税收增减与政府购买支出呈反方向变动

C.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呈同方向变动

D.税收增减与国民收入呈反方向变动

2、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概念

是指收入变动与引起这种变动的政府购买支出变动的比率

计算公式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 

特点及作用

(1)政府购买支出乘数KG为正数,说明购买支出增减与国民收入变动呈正方向变动

(2)政府增加购买性支出时,国民收入增加,增加量为支出增量的1/(1-b)倍。

(3)同税收乘数比较,购买性支出乘数大于税收乘数。

这说明增加财政支出政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于减税政策。

3、平衡预算乘数

概念

指政府收入和支出同时以相等数量增加或减少时,即政府在增加(或减少)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或减少)购买性支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

计算公式

平衡预算乘数Kb=(1-b)/(1-b)=1

特点及作用

即使增加税收会减少国民收入,但如果同时等额增加政府支出,国民收入也会等额增加。

这意味着即使实行平衡预算政策,仍具有扩张效应,其效应等于1。

【例3·单选题】()是政府在增加或减少税收的同时,等量增加或减少购买性支出,维持财政收支平衡,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程度。

A.国民收入变动率B.政府购买支出乘数C.税收乘数D.平衡预算乘数

【例4·单选题】边际消费倾向b为0.75,则税收乘数为(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

A.-3;4B.1;2C.3;-4  D.4;-3

【例5·单选题】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4,则税收乘数为()。

A.-1B.4C.-1.5  D.-3

【第二部分计算题例题答案及解析】

1.A解析:

国债累计余额÷国内生产总值=8÷40=20%

2.D

3.D解析:

本题考查平衡预算乘数的概念

4.A

解析:

税收乘数=-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KT=-b/(1-b)=-0.75/(1-0.75)=-3

政府购买支出乘数=1/(1-边际消费倾向)

KG=1/(1-b)=1/(1-0.75)=4

5.C

解析:

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储蓄倾向=1-0.4=0.6

税收乘数=-边际消费倾向/(1-边际消费倾向)

KT=-b/(1-b)=-0.6/(1-0.6)=-1.5

第三部分:

货币与金融

货币供应量的公式

基础货币

(B)

由于中央银行放出的信用是银行体系扩张信用、创造派生存款的基础,故被称为基础货币,包括现金和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一般用“B”表示;

货币乘数

(K)

基础货币的扩张倍数称为“货币乘数”,取决于商业银行在其所吸收的全部存款中需存入中央银行部分所占比重即存款准备金率,以及需转化为现金及财政存款等所占比重的货币结构比率。

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货币结构比率之和的倒数,一般用“K”表示,

K=1/(存款准备金率+货币结构比率)

【例1·单选题】(2012年)货币乘数等于存款准备金率与()之和的倒数。

A.贴现率B.利息率C.存款结构比率D.货币结构比率

答案:

D

第四部分:

统计

一、均值

含义

均值也叫平均数,就是数据组中所有数值的总和除以该组数值的个数

计算公式

示例

【教材例题】某售货小组有5名营业员,元旦一天的销售额分别为520元、600元、480元、750元和500元,求该日平均销售额。

【计算过程】

平均销售额=

地位

均值是集中趋势最主要的测度值,它是一组数据的重心所在,解释了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适用范围

主要适用于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和顺序数据

特点

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极端值的出现,会使平均数的真实性受到干扰。

二、中位数

含义

把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的顺序进行排列,位置居中的数值叫做中位数,用Me表示。

中位数将数据分为两部分,其中一半的数据小于中位数,另一半数据大于中位数

计算思路

数据排序→确定中位数的位置→确定中位数的具体数值

n为数据的个数

(1)当n为奇数:

中位数位置是

,该位置所对应的数值就是中位数数值

(2)当n为偶数:

中位数位置是介于

和(

+1)之间,中位数数值就是

所对数值和(

+1)所对应数值的平均数。

1

【教材例题】某地级市下辖9个县,每个县的面积如下,计算中位数:

14552019912101613521031212810752000

计算思路:

(1)先排序:

91210161031107513521455200020192128

(2)确定中位数的位置(9+1)÷2=5,

(3)该位置所对应的数值就是中位数数值中位数1352

2

【教材例题】某地级市下辖10个县,每个县的面积如下,计算中位数:

912100010161031107513521455200020192128

计算思路:

(1)先排序:

题目中数据已经从小到大排好序

(2)确定中位数的位置(10+1)÷2=5.5

(3)即第5位数和第6位数所对应数值的平均数就是中位数,即:

Me=

1213.5

特点

中位数是一个位置代表值,不受极端值的影响,抗干扰性强,尤其适用于收入类偏斜分布的数值型数据。

适用范围

主要用于顺序数据和数值型数据,但不适用于分类数据。

【例1·单选题】(2007年改编)某连锁超市6个分店的职工人数由小到大排序后为57人、58人、58人、60人、63人、70人其平均数、中位数分别为(  )。

A.59、58B.61、58C.61、59D.61、70

【例2·单选题】(2011年)2010年某省8个地市的财政支出(单位:

万元)分别为:

59000500026560266450780007800078000132100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万元。

A.78000  B.72225  C.66450  D.75894.25

【例3·单选题】(2013年)在某企业中随机抽取7名员工来了解2013年上半年职工请假情况。

这7名员工2013年上班年请假天数分别为:

15310072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

A.3B.10C.4D.0

三、方差

含义

方差是数据组中各数值与其均值离差平方的平均数,它能较好地反映出数据的离散程度,是实际中应用最广泛的离散程度测度值

方差与均值的关系

方差越小,说明数据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越小,均值的代表性越好

公式

对于样本数据,常用的方差公式为:

s2=

四、标准差:

含义

即方差的的平方根

公式

对于样本数据,常用的方差公式为:

s=

示例

上例题算出方差后,开平方根即可

样本标准差=

=110.45

特点

标准差不仅能度量数值与均值的平均距离,还与原始数值具有相同的计量单位

地位

标准差与方差是应用最广泛的统计离散程度的测度方法

适用范围

但是标准差与方差只适用于数值型数据。

此外与均值一样,它们对极端值也很敏感

五、时间序列水平分析

分类

计算方法

绝对数时间序列

时期序列

简单算术平均数

【注】n为时期序列的项数

时点序列

连续时点

资料逐日登记且逐日安排

简单算术平均数

资料登记的时间仍然是1天,但实际上只在指标值发生变动时才记录一次

加权算术平均数

【注】每一指标值的持续天数作为权数

间断时点

间隔相等

“两次平均”:

两次简单算术平均

间隔不等

一次简单算术平均,一次加权算术平均

【注】用间隔长度作为权数

相对数或平均数时间序列

序时平均数/序时平均数

 

六、时间序列速度分析

【例4·单选题】(2004年)某地区1999~2003年原煤产量如下:

  

年份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原煤产量(万吨)

45

46

59

68

72

该地区1999~2003年的平均每年原煤产量为( )万吨。

A.58B.57.875C.59D.60

【例5·单选题】(2009)某行业2000年至2008年的职工数量(年底数)的记录如下:

年份

2000年

2003年

2005年

2008年

职工人数(万人)

1000

1200

1600

1400

则该行业2000年至2008年平均每年职工人数为( )万人。

A.1300B.1325  C.1333D.1375

【例6·单选题】(2011年)我国2000年-2005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资料如下:

年份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逐期增长量(亿元)

8235.1

9758.6

11750.6

13005.6

16056.2

我国2000年-2005年期间不变价国内生产总值累计增加( )亿元。

A.58806.1  B.16056.2  C.11761.2  D.7821.1

【例7】假设某商品2004--2008年销售额(单位:

万元)如下:

年份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销售额

32

35

43

51

76

该商品2004--2008年销售额的平均增长量为()。

A.8B.11C.13D.15

【例8·单选题】已知一个序列的环比发展速度为101%、102%、104%,则该序列的定基发展速度为()。

A.110%B.103%C.105%D.107%

【例9·单选题】(2005年、2006年、2007年)以2000年为基期,我国2002、2003年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定基发展速度分别是137.4%和164.3%,则2003年与2002年相比的环比发展速度是( )。

A.16.4%  B.19.6%  C.26.9%  D.119.6%

【例10·单选题】以2006年为基期,某国家钢铁产量2007年、2008年的定基发展速度为120%、144%,则2008年相对于2007年的环比发展速度为(  )。

A.124%B.120%C.144%D.130%

【例11·单选题】(2011年)以2000年为基期,2008年和2009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定基增长速度分别为1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