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499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docx

学前游戏论自考笔记

0399学前游戏论课程教学提纲(参考教材:

丁海东编著《学前游戏论》)

第一章学前游戏的基本概念

本章核心概念: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主自由的活动。

第一节儿童游戏的本质观

1、游戏的生物生本质观的基本观点:

肯定儿童的生理性机制及功能在游戏中的作用。

2、社会性本质观:

(1)此观点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家首先提出,坚持社会性本质观是前苏联游戏理论的特征。

(2)我国教育百科全书中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这是一种社会性本质观。

(3)对社会性本质观的评价:

这种游戏本质观容易导致:

“游戏仅仅被作为获取大纲要求所规定的知识的补充教学手段,教师常常像组织作业那样领导幼儿的游戏。

”(4)教育家杜威的游戏本质观。

儿童游戏主体性活动具体表现为:

(08.10简)

游戏是主体性活动,而且也是因为主体性的本质特征,游戏才直观具体地表现为是儿童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1)游戏是儿童的主动的活动;

(2)游戏是儿童的独立的活动;(3)游戏是儿童的创造性的活动。

认识游戏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意义和价值。

(09.1简)

把游戏的本质概括为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活动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

2.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充分地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课题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以主体性在活动中的表现和程度对活动的性质进行本质上的辨别,不再把儿童的游戏和非游戏的非主体性活动相互混淆,深刻解释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

3.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揭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示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4.把游戏看作是儿童主体性的活动,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即周围的人和事物)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

5.把游戏看作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以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基本特征

1、了解我国的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简答):

一、游戏室儿童主动的资源的活动;二、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三、游戏没有社会的实用价值,没有强制性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四、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

2、理解纽曼的游戏特征学说。

如控制:

内控与外控?

;真实;动机:

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纽曼提出,用控制、真实性和动机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3、纽曼的“三内说”(09.1名):

纽曼提出,用控制(control)、真实性(reality)和动机(motivation)这三种指标来确定一种活动是不是游戏。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

游戏的特征是内部控制、内部真实、内部动机(填空)

动机可疑分为“内部动机”、“外部动机”(填空)

鲁宾把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哪几个方面?

(08.10简)

鲁宾等对游戏特征的研究,既分析了游戏行为的特征,也分析了游戏情景的特征或要求,较全面地概括了来自不同的现代游戏理论的不同观点。

他对游戏行为的特征归结为六个方面:

1.内部动机。

儿童游戏是因为他们想游戏,而不依从于外部的要求或奖赏。

2.对手段的注意。

儿童为游戏过程本身所吸引,而不把注意力放在活动的结果上。

3.我能拿它做什么。

游戏是“我能拿它做什么”,而探究是“这个东西有什么用”。

4.想象或虚构。

游戏是假装的行为,不同于工具性行为。

5.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而不是来自于游戏之外。

6.游戏者积极参与。

第三节学前游戏的结构要素(08.10简)

1、学前游戏的结构:

(1)外部可观察的行为因素:

表情、动作、角色扮演、言语、材料(玩具)等外显行为。

角色扮演是一种特殊的游戏动作,是儿童以自身或他物为媒介对他人或他物的动作、行为、态度的模仿,也可以说是一种象征性动作。

(名词解释)机能性角色:

这是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如司机)的一两个最富有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如转动方向盘)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名词解释)

儿童游戏是“我要玩”而不是“要我玩”(这说明游戏是受哪种动机控制:

内部动机的控制)(选择题)

内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活动本身来自于活动主体自身的需要。

(08.10名)

角色扮演。

(A、识记角色扮演概念;B、识记机能性角色:

儿童通过模仿范例或对象的一二个最富特色的典型角色动作,来标志他所模仿的对象)

(2)内部主观心理因素:

1)游戏的动机;2)游戏性体验。

游戏性体验:

这种在游戏中产生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

(名词解释)

游戏是发生于一定情景之中,外部有可观察的行为表现,内部有特定心理体验的儿童主动自愿、自由自主的活动。

(名词解释)

(3)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

游戏的外部条件因素包括成人(教师等)为儿童创设的游戏物质环境和通过成人的言行举止以及成人行为与儿童行为的交互作用过程形成的游戏心理环境,它们构成儿童游戏的背景或氛围,是儿童游戏的活动情景。

第二章学前游戏的分类与发展第一节学前游戏的分类

一、学前游戏的认知分类(08.10简):

1、感觉运动游戏:

也成机能性游戏、练习性游戏或实践性游戏,是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它是感知运动发展将诶段出现的。

2、象征性游戏:

这是学前儿童典型的游戏形式,是幼儿阶段最常见的。

(选择题)3、结构性游戏:

这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来构建物体的游戏。

4、规则游戏:

这是两个以上的孩子在一起,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的,往往具有竞赛性质的与游戏,如下棋、拔河、打牌等。

平行的游戏:

选择题,儿童相互模仿,操作相同或相近的玩具或开展相类同的活动。

(选择)

想象游戏:

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以再现模仿成人生活、劳动为主要内容的游戏。

这种游戏又叫角色游戏或象征性游戏。

(选择)

美国心理学家比勒的儿童在游戏分类

二、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及特征对游戏的分类

识记以下概念:

(选择)动作性游戏:

身体的动作及感官的活动而构成,往往具有重复性。

探索性游戏:

由好奇心试图发现什么或寻求解决问题方案的游戏。

表现性游戏:

这种游戏目的是为了展示或演示。

角色扮演性游戏:

是以角色扮演为主要途径的社会性游戏。

三、根据游戏的关键特性对学前游戏的分类

识记以下概念:

创造性游戏:

这类游戏较多地体现儿童主动的、创造的主体特征,突出游戏是儿童自主自愿的、创造的活动。

包括:

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

有规则游戏:

这类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要求儿童区遵循,以确保游戏目的达成。

以物代物:

是用一种东西代替另一种不在眼前的物体,并且能够用代替物的名称命名当前的物体。

(09.1名)

表演游戏:

按照童话、故事中的角色、清洁和语言进行创造性表演的游戏。

(08.10名)

角色游戏:

是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周围生活的游戏。

(09.1名)

第二节、学前游戏的发展

一、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

1、学前儿童学习的最初发展—感觉动作性水平:

是婴儿阶段游戏的基本特征

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

儿童从出生后第二年进入感知运动性认知发展的末期,由表象活动、想象活动的增加及能力的增强,逐渐出现了以一特体假装另一特体和扮演角色主为要形式的象征性游戏。

(选择题)

象征性游戏是婴幼儿典型的游戏形式。

(选择题)

学前儿童默契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

由于儿童认知范围的扩大、思维能力以及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一方面游戏中角色数量不断增加,规则产生成为可能,象征性游戏就开始转变成规则游戏。

(选择、填空)

二、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发展水平

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简答):

1、独自游戏阶段2、平行游戏阶段3、联合游戏阶段4、合作游戏阶段

几个幼儿往往坐在一起,只各自玩着自己的玩具或游戏而彼此没有交流(属于什么游戏:

平行游戏)(选择题)

有时会互借玩具,有时更会加入到对方的游戏,并且相互交谈。

但没有建立大家一致的共同目标,没有真正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属于什么游戏:

联合游戏)(选择题)

相互商讨,确定游戏的主题、角色的分配、游戏材料的选择,甚至确定共同游戏的规则,有了集体共同的活动目标。

(属于什么阶段游戏:

合作游戏阶段)(选择题)

合作游戏策略:

以集体共同的目标为中心,有达到目标的方法,活动有严格的组织,小组与分工,常有明显的组织者或领导者。

(08.10名)

三、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

识记:

游戏内容:

指儿童在游戏中所反映的现实生活中事物或现象的范围规定。

(名词解释)游戏形式:

是儿童在游戏中展现于外的一切行为表现的方式,它构成游戏的外壳。

(名词解释)

角色行为:

角色行为是以他人为参照系,根据表象来模仿别人的行为(08.10名)

角色认知:

角色认知是角色意识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它主要表现为在互补性角色(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的角色扮演,如当“妈妈”,就需要有人当“孩子”;当“医生”,就需要有“病人”。

这里“孩子”、“病人”就是互补性角色)中,要就孩子能够知道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孩子、病人),即对角色关系的认知,就不再是仅仅能区分自己与角色的角色意识水平了。

第三章学前游戏的发展价值第一节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需要

识记:

推动儿童去游戏的内因是儿童的需要。

(填空题)(08.10名)

最早提出类似这一观点的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并认为这种需要是生物性的,是人生来就有的原始欲望。

(选择、填空)

游戏发展的价值:

(09.1案)

1.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

2.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游戏促进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

一、游戏在学前儿童身体发展中的作用(简答):

在户外进行游戏可以使儿童接触充足的阳光、新鲜的空气,增强儿童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有益于儿童身体的健康。

例如,在户外场地进行的玩沙玩水的游戏、“踩影子”游戏等都是利用了阳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来促进儿童的身体健康。

游戏与创造性:

心理学家科琳·亨特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儿童好奇心和探究的研究,发现儿童好游戏与创造性能力存在正相关。

(选择、填空)

二、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

游戏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

(1)皮亚杰认为儿童通过对游戏材料的操作可获得两类知识,即物理知识和数理逻辑知识。

(2)在游戏中儿童可习得与人交往的规则、技能运用等,这种知识皮亚杰称之为社会性知识或经验。

(3)游戏可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

游戏在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作用(08.10/09.1简/论);

游戏是促进儿童智力发展的有效手段。

游戏中有动作、有情节、有玩具和游戏材料,符合儿童认知的特点,唤起儿童的兴趣和注意力,激发着儿童积极的感知、观察、注意、记忆思维和想象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着儿童智力的发展。

游戏能够促进学前儿童智力的发展,可以概括和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游戏扩展和加深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增长儿童的知识;2.游戏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3.游戏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发展;4.游戏促进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5.游戏提供了儿童智力活动的轻松愉悦的心理氛围。

三、游戏在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作用

识记:

社会性:

是指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建立人际关系,理解、掌握和遵循社会行为准则,以及人们控制自身行为的心理特征。

游戏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游戏中蕴含着人与人交往的基本规则。

(说明游戏可以促进哪方面的发展:

社会性发展)(选择题)

四、游戏在学前儿童情感发展中的作用?

1、游戏中的角色扮演丰富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2、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可以发展儿童的成就感和自信心;3、游戏中的审美活动可以发展儿童的美感;4、游戏中的情绪宣泄有助于儿童消除消极的情绪情感。

第四章影响学前游戏的因素第一节影响学前游戏的物理环境因素

物理环境因素是游戏游戏活动中物的要素或条件,它包括玩具、游戏场地、游戏时间等因素。

(选择题)

形象玩具主要包括:

玩具娃娃、玩具动物、交通玩具、医院玩具、模拟日常用品的玩具(如碗、杯子、衣服)等。

(选择题)

智力玩具:

主要有拼图、拼版、镶嵌板、魔方套塔、套碗、棋类玩具、纸牌等。

(选择题)

结构造型玩具:

主要指积木、积塑、橡皮泥、粘土、沙、雪等各种结构造型材料。

(选择题)

玩具之间的搭配关系对儿童游戏的影响:

就玩具数量对游戏的影响而言,一般认为年幼的婴幼儿对较多的玩具缺乏独立选择自己需要的玩具的能力,而当玩具数量较少且外部特征鲜明时,更能引起其注意且不易分散。

理解玩具过多或过少对儿童游戏的影响;玩具过多或过少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影响,过多会降低儿童的感知反应水平,也更易出现不珍惜玩具的倾向,过少则不利于游戏内容的丰富和多样化。

玩具在搭配上注重系列化、联系性对儿童游戏及其智力的发展更有效。

二、场地

麦格鲁研究发现的场地与儿童游戏之间的关系?

当游戏场所缩小,二游戏人数保持不变时,则儿童奔跑、蹦跳等运动型游戏的次数减少,二身体接触次数则增加了。

他还发现,游戏人口密度的增加会导致想象性游戏和旁观行为次数的增加,或许人们密度的增加。

从结构特征上看,户外游戏场地可分为传统游戏场地和创造性游戏场地。

(选择题)

创设游戏场地的基本要求(09.1简):

创设儿童的游戏场地,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或精神:

1.促进儿童的发展;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3.保证儿童安全。

第二节影响学前游戏的社会环境因素

父亲和母亲对儿童的影响是不同的,父亲更倾向于和孩子游戏,而且更多的是与孩子玩运动性的、力量型的游戏,而母亲则更多的是与孩子玩安静的游戏。

伙伴越多,社会性游戏发生的频率越高。

混合班幼儿的平行游戏和小组游戏币非混合班幼儿显著增多,且有更多的积极交往行为。

(选择)

简述家庭因素对学前游戏的影响。

(08.10简)

1.父亲和母亲以及儿童作为成员组成了家庭的基本结构。

父亲和母亲共同承担着对儿童教养的义务和职责。

完整的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间的和谐关系所构制的良好气氛是儿童健康成长也是儿童游戏发展的根本保障。

相反,父母在婚姻问题上的纠纷以及造成家庭气氛的紧张,使孩子感到焦虑不安、胆怯、孤僻等,这都会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的影响,表现为游戏发展迟缓、异常。

2.研究表明,来自核心家庭的儿童比单亲家庭的儿童开展象征性游戏的能力更强,他们更倾向于以物代物,游戏的内容也更丰富。

家庭结构的完整与否决定着家庭气氛的状况如何。

实际上,即使父母双全的家庭,如果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和睦,造成家庭气氛不和谐,缺乏对孩子的关心,同样也导致孩子安全感、信任感的缺失,并影响儿童的游戏的发展。

所以,为孩子创建和提供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给孩子以体贴和关心,是促进儿童发展及儿童游戏的重要因素。

3.研究表明,只有那些积极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敏感的和权威的父母才能使孩子感到舒适和安全。

当父母在身边时,那些具有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孩子比那些无安全感的孩子更能积极地探索物质环境,了解物体的性质和用途,用它们来游戏,并更倾向于以积极的情感去做“假装”的动作。

实际也表明,这些具有安全感并与成人结成亲密依恋关系的孩子更好交际,喜欢与人亲昵。

当他们进入幼儿阶段,也更倾向于社会性表演游戏,其游戏的能力和水平都较高。

大众媒体对学前儿童游戏的影响。

(09.1简)

一、电视是普及面最广、影响力最深的大众媒体之一。

看电视节目是儿童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人们常常可以看到,孩子看了什么电视,就会在游戏中反映什么样的电视内容,扮演电视中的角色。

电视对儿童游戏的影响使积极还是消极:

1.一方面取决于节目内容是否健康,是否适合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谁;

2.另一方面取决于孩子每天看电视的时间的长短是否适宜。

二、在时间长短的适宜范围内,儿童观看适合其身心水平、特点的电视儿童节目,是可以达到增长知识、丰富想象的效果的,并促进其游戏主题和角色扮演的多样化,有助于儿童游戏的发展。

三、孩子如果每天在电视机前坐的时间过多过长,无论什么样的电视内容(节目)都会影响到儿童身心发展和游戏的发展。

它会使身体特别是眼睛和大脑神经处于疲倦状态,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健康,也会削弱孩子身心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灵活性,对儿童游戏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一般幼儿观看电视的时间每天宜控制在半个小时左右,即使到了学前末期也不宜超过一个小时,这样才不致影响学前儿童游戏的积极参与,并有助于丰富儿童游戏的内容和发展儿童的想象力。

第五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第一节游戏是学前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游戏——现代儿童的权利,教育关注的焦点。

识记: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一致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红》规定:

“缔约国确认儿童有权休息和闲暇,从事与……”;1998年8月在丹麦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幼儿教育大会的主题就是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

二、游戏与教学简述游戏与教学的区别:

游戏与教学是现代学前实践的两种重要手段

教学主要是指课堂教学,而教师根据明确的教学目标,将大纲上规定的教学内容,如知识、技能等通过一定教学手段,有效地传授给幼儿的过程,是一个由不知、从不会到会的过程,是外部,是外部知识内化到幼儿的认知结构体系中的过程。

游戏是幼儿主体将内在已有的知识、技能以及情绪通过有趣的活动表现出来,是一个以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享受已知的过程,是一个将已知外化的过程。

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原则

有哪两大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如,教师根据儿童身心特点选择游戏;在游戏评价时,要以鼓励、肻定、表扬为主,多从正面评价等都体现了教育性原则。

在幼儿进行自选游戏之前,教师也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清楚让幼儿玩哪几种游戏,通过玩这些游戏,幼儿会在哪些方面获得发展。

(这句话体现游戏实施过程中要坚持什么原则:

教育性原则。

)(选择题)

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选择题)

如何贯彻游戏教育实施的教育性原则?

(09.1简)

1.首先在游戏目的的确定上,应体现一定的教育目标,与教育目标相一致。

2.在游戏活动内容的选择上,教师要保证游戏内容健康,积极向上,至少在体、智、德、美某一方面能促进幼儿的发展,具有合目的的教育性。

3.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注意整个游戏场景的设计、布置,做好游戏前的准备工作。

4.在对游戏进行评价时遵循教育性原则,就是要以正面鼓励、表扬、肯定为主,批评、否定为辅。

二、主体性原则:

理解什么是主体性原则。

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属于主体性原则)(选择题)

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选择题)

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幼儿游戏不是为了获得别人赞赏、表扬,更不是为了获得奖励、报酬,而是乐在其中,为了游戏而游戏,游戏活动本身就是目的,是行为的动机和强化因素。

(说明游戏应坚持主体性原则)

如何贯彻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主体性原则。

(09.1简)

1.首先,组织实施游戏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水平,根据不同年龄班的幼儿身体和心理发展状况,选择合适的游戏内容,其难度应适中。

2.组织幼儿园游戏时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考虑到确保游戏的安全性。

3.贯彻主体性原则应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4.贯彻主体性原则,应充分尊重幼儿的积极主动性。

5.要贯彻幼儿园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应保证幼儿游戏的活动性。

6.贯彻游戏实施的主体性原则,还应注意游戏的发展性。

7.组织幼儿游戏要贯彻主体性原则,还应做到“全面”。

第六章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基本任务第一节学前游戏环境与条件

自我效能感指的是人对自己能够进行某一行为的实施能力的知觉或判断。

(名词解释)

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2岁以内的婴儿正处于各种感觉器官迅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主要是通过看、听、摸、抓等感觉运动来认识事物,应为他们提供发展感觉运动的玩具。

3-4岁的幼儿是形象思维能力形成和发展时期,应为他们选择较丰富的形象玩具(如娃娃玩具、动物玩具);

5-6岁的幼儿抽象思维能力开始发展,应多为他们选择智力活动成分较多的结构性玩具。

这些都说明玩具必须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

为小班幼儿选择的玩具应以成型的形象玩具为主,以有利于支持儿童游戏愿望的产生和游戏的进行。

为大班幼儿准备一些未成型的玩具,即是非专门化的玩具,这主要是为了促进大班幼儿创造性的发展。

非专门化玩具(09.1名):

在日常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或一些天然材料,以及某些结构造型材料,则无固定的用途(如破皮球、纸盒子、小木棍、软泥块等),其玩法的确定性不强,可称为非专门化玩具。

第二节学前游戏教育实话的组织

一、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两种组织形式

(一)自选游戏的组织形式

这种组织形式的游戏活动也称作目的性游戏或本体性游戏。

在现代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中,被以为是隐性课程的实施的途径。

自选游戏的组织强调儿童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在活动组织方式上主要以个别形式、小组形式来进行。

以自选游戏的自主形式实施的游戏,在类型上主要是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等)

儿童在自选游戏中更适合也更倾向于玩能充分发挥自由性、创造性的这一类游戏。

以教学(狭义的教学,即正规的、以集体形式为主实施的系统学科教学)方式来组织儿童的游戏,是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

(名词解释)

(二)教学游戏的组织形式

手段性游戏:

在上课或作业教育活动中注意采用游戏的形式与手段,激发儿童兴趣,从而促进教育效果提高,所以此类组织形式之下的游戏。

(名词解释)

自选游戏的组织

游戏常规:

是指在学前班集体中开展活动时,对儿童不适宜行为和适宜行为的禁止和允许的经常性规定。

(名词解释)

儿童游戏的常规一般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简答):

1、爱护玩具,不随便毁坏玩具;2、玩具共享,不能独占或抢夺;3、学会整理玩具,不随处乱放或乱扔;4、有好合作和共处,不干扰或捣乱他人。

二、学前游戏教育实施的组织内容(09.1简)

(一)提供充足的游戏时间,并合理安排

(二)建立合理的游戏常规,培养儿童良好的游戏行为习惯

(三)学前游戏的教育实施计划的制定

创设室内游戏活动区的设置基本要求是什么?

(08.10简)

创设儿童的游戏场地,应遵循以下基本要求或精神:

1.促进儿童的发展;2.培养儿童的自信心;3.保证儿童安全

游戏教育实施周计划制定中应注意哪些问题(08.10简):

教师在制定游戏计划时,应考虑这样一些问题:

一、如何确定游戏的教育目标并使之具体化。

游戏目标的确定是游戏计划制定的首要任务,科学的目标是计划可行性的保证。

1.首先,在确定游戏目标时,需考虑儿童年龄特点;2.制定游戏计划时,需结合对各游戏类型的教育功能特点的分析,确定侧重点不同的游戏目标;3.游戏的教育目标一定要有实际针对性,切忌过泛、过于笼统;4.游戏的计划和目标应体现出渐进发展性。

二、依游戏目标设置环境,有计划地投放材料,同时考虑相应的指导方法。

三、注意自选游戏与其他教育活动及生活活动的联系,加强与家庭教育的配合。

第三节学前游戏过程中的现场指导

平行游戏:

教师通过模仿学前儿童的游戏来对学前儿童游戏施加影响。

(选择)

学前游戏现场指导应把握的基本要点:

(08.10/09.1论)教师对儿童游戏的指导应当把握以下策略或基本要求:

1.指导以观察为依据

游戏指导是在游戏中对儿童施加的影响,这种影响从指导者的意图或意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