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211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docx

形成性考核册参考答案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答案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

一、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

1、简述表现主义的特征。

  答:

表现主义是一种反传统的现代主义流派,它在绘画、文学、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中均有不同的表现。

其特征表现为:

1)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

2)在创作上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表现事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3)在具体表现手法上,强调主观想象,强调对世界的虚拟和变形的夸张与抽象,强调幻象在文学想象力中的作用。

2、举例说明《变形记》如何表现出“细节描写的真实性的特征”?

  答:

1)善于营造幻象世界,但又有精细入微的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细节描写。

卡夫卡的小说充满了再造现实的幻象,如《变形记》写的是一个人变成大甲虫的故事。

小说写老实本分的推销员格里高尔在一天早晨醒来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但他还想着起床、吃饭、上班、出差,可是他做不到。

家人敲门、公司里的主任秘书来叫他出差,他因害怕而不敢开门。

主任吓唬他说公司怀疑他贪污,他父亲一气之下叫人砸门,他才艰难地用牙齿将门打开。

见到他的丑态,母亲吓晕、主任逃走、父亲将他打回房间。

他被革职、家境也每况愈下,在极端痛苦中,格里高尔悄然死去。

显然,人变甲虫的故事是一种虚拟的幻象的世界,作者通过这种再造的现实,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造成的人的种种压抑、紧张、恍惚、愤怒、焦躁等情绪,这种情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最终发生变异,由人变成非人。

从而揭示了人类生存的本质的真实。

因此,卡夫卡的小说总体上呈现出的是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在现实中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色彩的世界。

另一方面,卡夫卡的小说在具体的细节描写上又是极其现实主义甚至是自然主义的,有着非常精细入微的描写,小说场景的处理也是极其生活化的。

  2)具有高超的虚拟现实的本领,他往往借助于荒诞、变形、陌生化、抽象化等艺术手段来实现。

如《变形记》则是一种变形的手法,作品正是通过这样一些艺术手段,打破生活的固有形态,通过对现实的夸张和扭曲来凸现生活以及人的存在的本质的真实。

3、简述作为文学术语的意识流的三个层面及其各自的主要内容。

  答:

意识流作为一个文学术语,通常包含三层意思:

一是指一种现代主义文学流派;       二是指一种小说文体;作为一种小说文体,对意识流小说的认识在理论界并不统一,分歧的焦点在于意识流小说描绘的所谓流动的意识到底指意识的哪个层面。

根据弗洛依德对意识的划分,人的意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面。

因此,一种观点认为,意识流小说是指描绘所有层面的意识流动的小说,这样,法国作家普鲁斯特就被包括在意识流小说家中,他的长篇巨著《追忆逝水年华》也被看成是意识流小说的经典作品。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意识流小说应该侧重于描绘前意识和潜意识,美国文学家汉弗莱给意识流小说下了这样一个定义:

“意识流小说是侧重于探索意识的未形成语言层次的一类小说,其目的是为了揭示人物的精神存在。

”所谓“意识未形成语言层次”,指的是前意识和潜意识。

这样,普鲁斯特又被逐出意识流作家的行列,只有象伍尔芙、乔依斯的、福克纳这样对前意识和潜意识感兴趣的作家,才可称为意识流小说作家。

       三是指表现人物心理和意识活动的一种技巧。

主要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时空跳跃、旁白等。

4、什么是“零度写作”?

  答:

所谓“零度写作”,即中性的、非感情化的写作。

存在主义作家追求一种冷静得近乎冷漠的叙事来表现世界的荒诞感受,如加缪的《局外人》中主人公默尔索面对母亲去世的自述:

“今天,妈妈死了。

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

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

‘母死。

明日葬。

专此通知。

’这说明不了什么。

可能是昨天死的。

”在这段叙述中,丝毫不带任何的感情色彩,人物内心的冷漠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5、什么是“处境剧”和“处境小说”?

  答: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在世是一种存在,而不具备本质,获得这个本质的方式是“自由选择”,即一种不受任何道德原则的制约,完全由个人意志支配和决定的选择。

“自由选择”是有前提条件的,离开了“一定境遇”便没有自由选择可言。

“一定境遇”在存在主义文学中即是“人物的处境”,与传统文学的典型环境不同,“人物的处境”既不表现时代特征和历史进程,也不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只是提供主观感受和自由选择的条件,让人物在特定的环境中选择自己的行动,造就自己的本领,表现自己的性格和命运。

这类小说被称为“处境小说”。

这一特色在存在主义戏剧中尤为明显,作家总是把剧中人物置身于危机四伏、生死攸关的“极限境遇”,并运用一切艺术手法,着力渲染人物对于生存环境的恐惧感。

因此,存在主义戏剧也被称为“处境剧”。

如在萨特的文学创作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处境小说”和“处境剧”。

他的短篇小说《墙》写的是西班牙战争中三个被佛朗哥法西斯逮捕入狱的共和党人在临刑前夜的孤独和恐惧。

作者将人物置身于这种极端化的生存处境中,致力于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和对存在处境的分析,他的小说也因此被称为“处境小说”。

6、存在主义文学的主题和主要艺术特征是什么?

  答:

“自由选择”的原则是存在主义文学最重要的观念,也是存在主义作家们酷爱的主题。

这使存在主义文学有着鲜明的人本主义色彩,探索的是人类以及人的个体在荒诞的世界上的出路和可能性的问题。

存在主义作家因此常常把人物放在某种极端化的处境中,让主人公面临具有荒诞性的两难化局面,最终突出他们的决断和选择。

他们强调的是人类只有面对极端处境和危急关头,生命的潜能和可能性才会得到充分的发掘,人的意志和尊严才能充分显现,人类所面临的真正的生存现状也才能得到深刻的反思。

因此,存在主义小说中的人物往往是身处逆境,遭遇荒诞的形象,他们置身的往往是一些极端化的生存处境。

  “荒诞体验”是存在主义文学的一种代表性的体验和感受,也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苦的”,萨特还有一句名言:

“他人即地狱”。

因此,荒谬是人类生存的具有本体性的处境,荒诞性也是文学作品的思想出发点。

存在主义文学最显著的文学特征是哲理化。

存在主义作家往往是哲学家,存在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宣传存在主义哲学,作品中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一位存在主义者,人物性格具有明显的抽象性和哲理性,某些人物甚至可以说是存在主义理论的传声筒。

同时,哲理化的特征也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的发展趋向,反映了20世纪人类对自身命运和存在状态的困惑以及执着的探索。

二、论述题(每题40分)

试从“城堡意象的朦胧性”的角度论述城堡的多解性。

 答:

《城堡》是一部具有多重解释的作品,不同的研究方法和出发点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即使同一研究方法也可以得出相反的结论。

这种多重解释,是由于“城堡”意象的朦胧和神秘所带来的。

    对《城堡》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解释:

    神学观点:

虽然都是持神学观点,但他们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

1)城堡是神和神的恩典的象征,K追求的是最高的和绝对的拯救。

2)以城堡比喻神,然而K的种种行经都是旨在反对这种现有秩序,想证明神是不存在的。

3)城堡根本不代表神,假若城堡里有神,这也是一位躲藏起来不见人的神。

4)K处于基督教义上的信与不信之间,代表没有神可以依赖的人类的悲哀。

5)K的处境就是犹太教、犹太人的处境,一切的努力在于得到非犹太世界的承认。

    心理学观点:

城堡客观上并不存在,它是K自由意识的外在折射,是K真实的外在反映。

    存在主义观点:

城堡是荒诞世界的一种形式,是现代人的危机。

K被任意摆布而不能自主,他挣扎着,意欲追求自我和存在的自由,他徒劳地努力,从而代表了人类的生存状态。

    社会学观点:

城堡中官僚主义严重,效率极低,城堡里的官员既无能又腐败,彼此之间充满矛盾,代表着崩溃前夕的奥匈帝国的官僚主义作风,同时又是作者对法西斯统治者罪行的预感,表现了现代集权统治的症状。

    马克思主义文艺观:

同样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1)K的恐惧来自于个人与物化了的外在世界之间的矛盾。

小说将个人的恐惧感普通化,将个人的困境作为历史和人类普遍的困境,对于促进社会发展没有益处,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积极向上的文艺观。

2)《城堡》中描写的不只是历史的真实,在社会主义世界中也有现实主义,并且K努力克服自己的处境,要求自己的权利,有积极向上的一面。

    形而上学的观点:

1)K努力追求和探索的,是深层的不可知的秘密。

他在寻找生命的终极意义。

2)城堡的一切出自善意,由于K不了解城堡而不能真正认识它。

3)K的目标不明确,他只是为了寻求而寻求,而寻求是必要的,需求可以显出生命的强力,可以显出人格的力量。

    实证主义观点:

详细考证作者生平,以此说明作品产生的背景。

指出《城堡》中的人物、事件同卡夫卡身处的时代、社会、家庭、交往、工作、旅游、疾病、婚事、个性等等有密切的关系。

也有结合生平从其他研究入手,认为K寻找的是现实生活的稳定。

    有论者指出:

“卡夫卡的作品的本质在于问题的提出而不在于答案的获得,因此,对于卡夫卡的作品就得提出最后一个问题:

这些作品能解释吗?

”有相当一部分研究者认为《城堡》是没有最终的主题和答案的,或者也可以说,对于它的解释是无止境的,卡夫卡对城堡的描写策略是想把它塑造成既真实又虚无飘渺的意象,一个迷宫般的存在,这是一段具有隐喻和象征色彩的文字,提示着城堡的无法企及和无从认知。

它是一个有多重象征意义的主题级的意象,同时也使小说成为一个解释的迷宫。

这使小说有着复义性的特征。

     《城堡》的多解性是由小说各方面的不确定性带来的。

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

1)“城堡”的意象的朦胧性。

它既像一个真实的存在,又不像一个真实的存在。

2)K进入“城堡”的过程的朦胧性。

它既像真实的过程,又不像真实的过程。

    “城堡”的意象是朦胧的,不确定的。

K首次到村子时,天已经很晚了。

“村子被厚厚的积雪覆盖着。

城堡山笼罩在雾霭和夜色中毫无踪影,也没有一丝灯光显示巨大城堡的存在。

K久久站立在由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仰视着似乎虚无缥缈的空间。

”第二天天亮后,K终于看到了城堡。

“从远处看,城堡大体符合K的预想。

它既不是一座古老的骑士城堡,也不是一座新的豪华府邸,而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由几幢两层楼房和许多鳞次栉比的低矮建筑物组成”;“可是当他走近的时候,城堡却使他失望,原来它只是一个相当简陋的小市镇,由许多村舍汇集而成,惟一的特色就是也许一切都是用石头建造的,可是墙上的石灰早已剥落,石头似乎也摇摇欲坠。

”而这破烂不堪的城堡里,住的却是高不可攀的达官贵人。

这些描写都使人感到城堡是个巨大的幻象。

    K企图进入城堡的过程也是亦真亦幻的。

K先是花了一天的时间在冰天雪地里跋涉,但最终非没有到达看似近在咫尺的城堡,反而离它越来越远。

并且这一天的长度也真假难辨:

因为天黑了,所以K认为自己已经出来一天了,但仔细想想好象才出来一两个小时。

此后,K放弃了很快进入城堡的念头,在村子里住下来,开始进行长时间的努力。

他吃苦耐劳,不惜做杂役,讨好每一个人,甚至去勾引CC伯爵身边的克拉姆部长的情人,但这一切都失败了。

他想通过部长身边的送信人巴纳巴斯接近部长,但后来才知道巴纳巴斯也没有见过部长本人。

他勾引部长的情妇是为了进入城堡,没想到竟得罪了部长,断绝了与城堡的一切联系。

城堡就在眼前,它剥落的石灰、摇摇欲坠的石头甚至清晰可见,并且它没有警卫看守,但K却穷其智慧和精力而不能进入。

城堡的可望而不可即,进入城堡的荒诞的、具有巨大象征意义的过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除了K想方设法进入城堡这条主线以外,环境描写、其他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故事也是荒诞不经的。

城堡的虚幻、进入城堡的离奇古怪的情节、神秘莫测的人物都使《城堡》成为一座解释的迷宫。

每个读者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学识、信仰来理解“城堡”,赋予它不同的意义。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2

结合《喧哗与骚动》节选,谈谈昆丁的叙述交代了哪些故事情节?

  1)《喧哗与骚动》是一部典型的意识流小说。

阅读意识流小说与传统小说有很大的不同。

传统的现实主义小说往往是按照时间顺序叙述情节,虽然有的时候有倒叙、插叙,但时间是比较清楚的。

但是意识流小说完全把时间的顺序打乱,它的现实时间(或称物理时间)往往只有一天,(例如,《尤利西斯》的现实时间只有一天:

1904年6月16日;《到灯塔去》的现实时间是相隔十年的2天;《喧哗与骚动》是不同时期的4天:

班吉部分――1928年4月7日;昆丁部分――1910年6月2日;杰生部分――1928年4月6日;迪尔西部分――1928年4月8日等等。

)但是意识流小说绝不是仅仅描写一天内在现实时间内发生的事情,而是通过心理时间大大扩充了内容的容量。

心理时间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自由联想实现的,而自由联想往往是由小说中的人物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遇到的人、碰到的事的触发引起的。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正在做饭,突然听到街上汽车的喇叭响,想起了3年前你看到的一场车祸。

在这里,"做饭"是现实时间,"车祸"是心理时间,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的跳跃是因为"汽车喇叭声"引起了你的"自由联想")所以阅读意识流小说要分清哪些情节是在现实时间发生的,哪些情节是在心理时间发生的,这样才不会感到混乱。

  2)《作品选》节选的是《喧哗与骚动》中"昆丁的部分",其情节可以从"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两方面去总结。

"现实时间"所发生的事指1910年6月2日这一天发生的事:

如碰到施里夫、寄信、修表等等;"心理时间"所发生的事指通过昆丁的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蒙太奇等表述的一些事情:

如妹妹结婚的情景、妹妹与达尔顿•艾米司的关系等等。

"现实时间"和"心理时间"中一共大约有十几个情节,需要自己认真读书,总结一下。

  3)做这道题最主要的是要学会怎样阅读意识流小说。

    4)如果想了解对小说的全面分析,可以点击"教学辅导"栏目"福克纳"。

(《喧哗与骚动》阅读指导)

1.什么是情节?

情节与细节的区别?

(1)情节是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人物关系、人物行动所构成的有机的生活事件的发展过程。

(2)而细节描写是指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外貌以及自然景观、场面气氛等细小环节或情节的描写。

它在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连接故事情节、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生动的细节描写,有助于折射广阔的生活画面,表现深刻的社会主题。

(3)细节描写不等同于细致描写。

细节是表现人物性格的细枝末节,它属于情节的范畴;细致描写则是描写仔细、具体,是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讲的。

细节描写往往只抓住人物的细小动作、简短的话语、细微的表情来刻画人物,并不需要做过多的细致描写。

2什么是意识流小说的“心理时间”和“现实时间”?

心理时间就是心理上对时间所产生的感觉,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最先提出“心理时间”的说法。

这种时间是现在、过去、将来各个时刻的相互参与和渗透。

他保留了时间应有的的属性:

连续性而不是同时性,强度而不是量值,是彼此渗透的片刻而不是彼此分割的片刻。

他是一种从属于心理活动的时间,是意识中的时间。

柏格森把这种时间归结为是纯意识所存在的东西,是人内心深处不可测定的连续不断的变化流。

意识流小说家们正是根据这一理论,用内省的方法来探索心灵的深处,大胆地打破传统小说的时间顺序,采用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者凌乱颠倒、相互渗透的手法,来达到一种戏剧性的艺术效果。

它往往是通过人物的自由联想实现的,而自由联想往往是由小说中的人物闻到的气味、听到的声音、遇到的人、碰到的事的触发引起的。

而现实时间又称物理时间,是透过外在运动而认识的时间概念,它是一种特殊的现成存在者,它是一种引起万物展现与消失的特殊的物理存在者,即一种自在的物理之流。

这种时间只有通过运动才能显现给我们,因而才能被我们所理解和认识。

所以,物理时间总是“运动的什么”。

在意识流小说中,现实时间就是叙述者外在感应的时间,是小说客观显示的时间,它并不会因为心理时间的存在而发生改变。

在意识流小说中,现实时间与心理时间相交混,例如在《喧哗与骚动》节选中的现实时间就是一天——1910年6月2日,昆丁在哈佛大学自杀的那一天。

而心理时间涉及到凯蒂结婚之前、婚礼当天等许多时间段。

答案参见《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学习指导第19页,以及《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学习指导第23页

3.昆丁的叙述在心理时间上交代了哪些故事情节?

这一节的现实时间:

1910年6月这一天发生的事

1、时间是7点到8点之间,碰到施里夫,他说还有两分钟就要打铃了,叫昆丁不要旷课了。

2、时间还是7点到8点之间,昆丁打碎了表,洗了个澡,刮了胡子,作好寄信前的准备,到邮局寄信。

3、时间是吃完早饭,昆丁买了一支雪茄,到钟表店修表。

4.从钟表店出来,昆丁坐上了电车,所见所闻。

5.时间离十二点也就只有十分钟光景,昆丁又搭上一辆电车离开哈佛。

6.时间是十二点肯定过了,昆丁跳下车又跳上车回到区间车站。

7.时间是一点钟过后,昆丁看钓鱼

答案参见《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第68--69页

4.昆丁的叙述在现实理时间上交代了哪些故事情节?

1、妹妹结婚时的情景。

2、妹妹与推销员达尔顿、艾密斯有了苟且关系后,他自己去向父亲“承认”犯了乱伦罪的情形。

父亲跟他说的话。

3、昆丁与斯波特吵架,斯里夫劝他。

4、妹妹凯蒂失身那天的情形。

5、1898年祖母去世那晚的事。

在回大房子时,班吉哭了,凯蒂安慰他。

6、1900年给班吉改名那天的事。

7、1898年祖母逝世的情景。

8、1909年夏末遇到达尔顿、艾密斯那一天。

9、昆丁母亲康普生太太给他介绍凯蒂未婚夫的情景。

10、凯蒂小时侯与一男孩邂逅,后来与他接吻的事。

11、凯蒂结婚那天班吉的行为。

12、某个圣诞节的情景以及弟弟杰生小时侯的一些琐事。

13、去夏自己在桥上与达尔顿、艾密斯斗殴的情形。

14、结婚前与凯蒂在他的卧室与昆丁的一次谈话。

15、昆丁给布兰特太太写回信。

16、与赫伯特、海德见面那天的情形。

17、凯蒂结婚前夕,家中派汽车去火车站接亲友的情景。

答案参见《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第68--69页

5.通过昆丁叙述所交代的故事情节,表达了小说的那些思想内容?

答案参见《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作品选》第68---71页

这部分的思想内容为:

1)时间体验,也即时间意识。

小说借助于昆丁的叙述表达贯穿性的主题。

通过昆丁爷爷留给他爸爸,他爸爸又送给他的一只表来表现之。

其间,有不断出现的关于表的描述,以及因时间流逝所产生的滴答滴答的声音,它充分说明了,时间的表象是种时间的体验,也是种更无情、更绝对的实在,而实际更是一种阴郁而又痛苦的人生感受。

时间也是人生。

2)生活欲望的破灭。

用昆丁父亲的话说:

这只表是一切希望与欲望的陵墓。

时间的维系最终把一切希望与欲望都消解掉,人生的希望与奋斗,在时间的面前最终都化为尘土,而手表作为时间的承载物,最终也将成为一个坟墓的象征。

其中,昆丁对妹妹的出轨及由此堕落,感到深深的无奈。

他对人生希望的破灭以及对于亲情的失望,就注定了他的死是种必然。

既是时间的结束,也是人生的完结。

《二十世纪外国文学专题》形成性考核册作业3

一、简答题(每题10 分,共60 分)

1、新小说的革命性主要体现在那些方面?

1) 对巴尔扎克以来的西安市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主要包括对传统小说的关于“真实性”观念的质疑;新小说派首先质疑的是传统小说关于“真实性”的观念,认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对环境的注重、对任务的刻划所反映的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不仅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而且以真实性的假象欺瞒读者。

同时,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手法已经不再适应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理习惯。

2) 在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世界,主张在作品中抛弃任何作家主观的思想、见解和议论,作家所做的只是精细、如实地反映外部世界,尤其是刻绘外在的物质世界。

因此,对“物”的重要性的强调在新小说派这里走向了一个极端。

3)他们不在探索小说的意义,要消解深度,写“表面小说”。

4)要求瓦解叙事。

打破传统的完整的叙事方式,小说的表现方式为“现在进行时” 。

新小说家主要热衷于探索没有被别的小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一概否定。

2、简要叙述小说《嫉妒》的内容。

《嫉妒》呈现在读者眼前的是房屋、阳台、卧室、厨房、客厅、柱子的阴影和山谷、山坡、小桥、流水、种植园、香蕉林等通常可见的景物,小说的主要情节是庄园女主人公阿A 与邻居弗兰克之间的互访、用餐、出车、进城等平常的活动。

仔细阅读作品,我们发现有几个特点,首先,除了上述事物和景物的描写极为细腻、精确之外,其它事物则大多是朦胧、模糊不清的;其次,在小说中,时间概念也是模糊的,除了阳光和阴影暗示时间的流逝之外,时间都是不确定的,如作品中写到的阿A 与弗兰克进城,汽车抛锚一夜未归的事件是现在是过去还是将来发生的,读者并不清楚;再次,作品的叙述人是模糊不清的。

观察故事的发生、发展过程的,似乎是阿A 的丈夫,但他既在现场却从未露脸,小说直始至终也没有披露他的姓名。

读者只是从作品的提示(如第三把椅子、第三个杯子、第三副餐具)和对物对人的描写中隐隐约约感觉到他的存在。

3、什么是“潜对话”?

(1)"潜对话"是萨洛特的创新之处。

(2)"潜对话"即只发生在内心中的不具有外在具体形式的对话。

(3)"潜对话"被称为"人物内心独白中的复调模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内心独白的一种发展。

4、什么是“元叙述”和“元小说”

“元叙述”是后现代主义各种实验手段中最常用的因素,指的是小说的叙述往往在谈论正在进行的叙述本身,并使这种

对叙述的叙述成为小说整体的一部分。

而当一部小说充满了元叙述的时候,这种小说就被称为元小说或超小说。

元小说关心的不是人物、事件等作品所叙述的内容,而是关心作者本人是怎样写这部小说的,小说中喜欢声明作者是在虚构作品,告诉读者作者用什么手法虚构作品,喜欢交代作者创作小说的相关过程。

5、如何评价博尔赫斯对小说学的贡献?

人们常把博尔赫斯的小说特征概括为“宇宙主义”和“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

具体来说,一、他的小说具有一种玄学

特征,小说中充斥着对无限和永恒的思考,这种思考往往以小说中具体有限的形式来传达,以有限表现无限。

同时这种玄学特征使博尔赫斯十分迷恋“迷宫”的意象。

二、他的小说具有缝合、杂糅的特征,在小说文体中综合了不同的因素,既有不同的小说文体,也有不同的小说类型,还有不同的叙述方式和主题模式。

三、博尔赫斯的小说以幻想性著称,他擅长于把幻想因素编织在真实的处境之中,在小说中致力于营造一种真实的氛围。

6、什么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是在1934 年8 月召开的苏联第一次作家代表大会上制定的苏联文学创作和批评的基本方法。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艺术家从现实的革命发展中真实地、历史具体地去描写现实;同时,艺术描写的真实性和历史具体性必须与用社会主义精神从思想上改造和教育劳动人民的任务结合起来。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保证艺术创作有特殊的可能性去发挥创作的主动性,去选择各种各样的形式、风格和体裁。

"它既体现了现实主义在社会主义苏联时期的自我更新的机制,诞生了20 世纪现实主义小说独属于苏联的自己的方式,同时也由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惟我独尊的地位而束缚了现实主义小说的空间。

五、六十年代之后这种状况有所改观。

二、论述题(40 分)

试论述《百年孤独》的“孤独”主题。

《百年孤独》的作者是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他是当代拉丁美洲最著名的作家之一,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

讲述了布恩蒂亚创建小镇的具有开天辟地的神话色彩的经理以及马孔多小镇由盛到衰直至消亡的百年历史。

这部作品是魔幻现实主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