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561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8.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docx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备课提纲

第二单元

一、单元目标:

1.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品读文章的理趣和情趣。

2.了解文章介绍的科学知识,读懂文章说明的事理。

3.理清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揣摩说明事理的语言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领悟科学精神,培养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2、教材分析:

草木枯荣,大雁来去,恐龙无处不有,沙子极为致密,这些现象背后都蕴含着一定的科学道理。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阐释事理的说明文,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大自然的语言》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的浅显易懂,饶有趣味。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有力地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道理。

《大燕归来》抒发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时间的脚印》是一篇富有科普情趣的说明文,文章启示人们应该珍惜时间,并用自己的知识和智慧去读懂大自然的记录,造福人类。

3、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阅读这些课文,可以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讲究科学创新的精神,还可以学习正确的科学方法。

阅读中要学会默读,并有一定的速度,能按要求筛选信息。

四、学情分析:

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语文基础又有了提升。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阐释事理的说明问,涉及物候学、地质学、生态学等领域,体现了求真、严谨的科学精神。

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过了说明文,但是对这类事理性的接触较少。

学习这个单元,要在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的基础上,筛选主要信息,读懂文章阐释的事理;还要学会分析推理的基本方法,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质疑问难,激发科学探究的兴趣。

5、教学课时安排

第五课一课时

第六课两课时

第七课一课时

第八课一课时

6、写作:

《说明的顺序》

(1)学习目标

1、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2、写作中要视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说明顺序。

3、通常情况下,一篇说明文往往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他顺序。

(2)内容:

以“我周围的环境”为话题,写一篇事理说明文。

(3)形式:

写作修改并在班内展览。

七、综合性学习:

倡导低碳生活

(一)活动过程

1、确定宣传主题

2、搜集资料,撰写宣传文稿

3、制作宣传材料,开展宣传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5)

5.大自然的语言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现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事物的特点。

2.积累和学习一些物候学的知识,了解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3.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激发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搜集筛选信息,开展跨学科综合性学习,激发学生探究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一、知识链接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

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

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探究》、《物候学》等。

说明文是客观的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

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叫做事物说明文;或阐明事理,叫做事理说明文。

(1)说明要有顺序,这是使说明内容条理化的必要条件。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2)说明方法:

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述明白,必须有相应的说明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据、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摹状貌等。

二、基础梳理

1.给加点字注音。

萌发(méng)翩然(piān)簌簌(sù)孕育(yùn)

谚语(yàn)区域(yù)酝酿(niàng)温和(hé)

载途(zài)候鸟(hòu)草长莺飞(zhǎng)(yīng)

销声匿迹(nì)

2.组词辨形。

衰(shuāi)(衰败)  榆(yú)(榆树)

衷(zhōng)(衰肠)  偷(tōu)(偷渡)

哀(āi)(悲哀)   愉(yú)(愉快)

裹(guǒ)(包裹)   渝(yú)(坚贞不渝)

3.解释词语或根据意思写词语。

次第:

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

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

这里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销:

消失;匿:

隐藏。

载途:

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

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衰草连天:

远望衰败的草和天空相接。

三、整体感知:

学生读课文两遍,然后根据要求,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4.什么叫物候?

什么叫物候学?

物候:

自然周期性的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物候学:

研究物候现象的科学叫作物候学。

5.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物候反映气候条件对生物的影响,比较简单,容易学习,可以广泛运用在农业上。

6.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纬度因素、经度因素、高下差异、古今差异等。

7.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预报农时,安排播种时间。

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

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

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便利山区农业发展。

四、问题探究

8.本文是一篇介绍物候知识的文章,但它的开头却没有直接说明什么是物候,而是描述了一些自然现象。

作者这样开头有何用意?

课文开头第一自然段将大自然一年四季的物候景观写得生动形象,给我们展现了一幅四季风景图。

优美的语言像是一篇写景散文的开头。

这样开头使文章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并且在描写中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

9.作者用“大自然的语言”做文章标题有什么好处?

本文用“大自然的语言”来做标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不但生动形象、贴切风趣,而且比“简介物候学”一类的题目更新颖,更富有吸引力。

10.举例的多少要按需要而定,可以举一个,也可以举两个甚至更多些。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却举两个例子呢?

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这是因为近海地区的气温,一般人笼统地以为比内陆暖和,事实上近海地区春天比内陆反而寒冷,这是读者比较陌生的现象,只举一个例子,读者还会以为有偶然性,举两个例子,读者就确信无疑了。

11.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互换?

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不能互换。

这四个因素是按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排列的。

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

另外,纬度和经度是在地球上位置的不同,第三个因素是同一个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从空间到时间又是一个排列顺序。

这样安排使文章条理清晰,易于让读者接受。

五、品味语句

(1)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

“沉睡”“苏醒”是拟人手法,开篇使用拟人手法,显得亲切动人。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

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

“阿公阿婆,割麦插禾。

”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传语”“暗示”“唱歌”都是拟人手法的运用,把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写得活灵活现,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最后一句又生动形象的点明文章的主旨:

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

(3)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

用“许多”一词说明数量多,并且有范围,不是一概而论,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凡是”总括某个范围的一切,用在此处表示无例外。

在此,“凡是”起修饰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6)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有)

【学习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一、知识链接

阿西莫夫(1920—1992),出生在苏联彼得罗维奇小镇,3岁时随父母移居美国纽约。

自小喜欢读科幻小说,18岁那年,就发表了第一篇科幻小说《偷乘飞船的人》,在1941年的《理智》第一次提出了著名的“机器人三原则”,1942年开始创作《基地三部曲》(1966年获雨果奖),1972年科幻小说《神仙们自由》获当年雨果奖和星云奖。

他发表的科幻小说和科普作品已达300部,是公认的当今美国科幻小说家泰斗。

二、基础梳理

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遗骸(hái)  蟾蜍(chánchú)  褶皱(zhě)

劫难(jié)  追溯(sù)

2.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致密:

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天衣无缝:

比喻事物没有一点儿破绽。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

(列数据)

(2)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宣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

(举例子)

(3)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

(打比方)

三、整体感知:

1.课文标题是“恐龙无处不有”,那么它的说明对象是否就是恐龙呢?

请简要说明理由。

不是。

作者谈恐龙的灭绝,谈到恐龙化石无处不在,是为了证明另一项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2.课文中说“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这个说法是怎样得出来的?

1986年在南极发现鸟臀目恐龙。

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

因而“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之说成立。

3.“大陆漂移”使恐龙遍布世界的说法由何而来?

科学家并不满足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最直接的结论,即“恐龙无处不有”。

他们就此产生了更多的疑问,如:

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

恐龙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是大陆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

四、问题探究

4.这篇短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是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的?

发现问题:

南极发现恐龙——恐龙并不适应南极气候——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找出答案:

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提出大陆板块构造理论——“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又分裂出四部分——所以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

得出结论:

“恐龙无处不有”是支持“板块构造理论”的强有力的证据。

作者在这里采用的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解剖,既严谨,又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5.课文的说明内容涉及哪两个学科?

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恐龙的灭绝)生物学;(板块构造理论)地质学。

作者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行文严谨。

6.怎样理解“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

从南极洲发现恐龙化石得出恐龙曾遍布世界这一结论也许并不困难,二者之间的联系也容易让人理解。

但是,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与地质学说有什么关系,一般读者很难提出这样的问题。

但是在科学家的眼里,它们却有内在的关联。

课文就是从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论证“板块构造”理论,恐龙化石成了支持“板块构造”的有力证据。

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更多地注意学习作者的思维方法——善于联系,这是思维创新的重要特征,也是研究和发现的必要前提。

7.“如果把这个发现与南极大陆联系起来,这比仅考虑恐龙来说重要得多。

”这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这一句话在文中不仅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而且它表明了作者的思维方法,其思维触角已经伸向另一领域。

五、品味语句

8.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强而著称。

你能找出文中语言表达平实而又生动的句子吗?

(1)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

“如果看一张地图,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起,你就会看到它们拼合得多么天衣无缝。

”通过看地图证明南极与非洲的相离,更使人信服,补充说明了大陆漂移学说的一个最显而易见的证据。

(2)课文中多处使用了设问句。

这样既将中心内容一步步推出,又使读者感到非常亲切,如面对面交流。

①“恐龙如何能在南极地区生存呢?

”引出恐龙如何到另一个大陆的问题。

②“恐龙不可能在每一块大陆上独立生存,那么它们是如何越过大洋到另一个大陆上去的呢?

”引出板块构造理论。

(3)采用了打比方的方法,使得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明白如话。

①如: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一句,形象地说明了南极洲寒冷的程度和南极洲在地球中的位置。

②又如:

“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非常形象可感。

9.本文的语言准确严谨,说话极有分寸。

试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确实”是副词,有“的确”“实在”之意,表示情况完全符合实际。

在此句中,肯定了恐龙在世界各地都存在的事实。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7)

6.阿西莫夫短文两篇(被压扁的沙子)

【学习目标】

1.了解“板块构造”“大灭绝”“撞击说”“火山说”“斯石英”等科学概念。

2.了解说明的内容,理清说明的顺序,学习作者善于联系的思维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简明精练、逻辑性强、幽默风趣的特点。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一、整体感知: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说明方法。

(1)然而,并不是所有的科学家都认为这是由巨大撞击引起的。

例如,1987年就有人指出,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举例子)

(2)如果二氧化硅(即非常纯的沙子)处于超高压的状态,那么它的原子相距很近,从而变得极为致密。

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

这种被压扁的沙子因此被称为“斯石英”。

(作诠释、作比较)

2.对于6500万年前恐龙的灭绝,科学界存在着哪两种对立的理论?

各自的依据是什么?

科学界对于恐龙在6500万年前遭遇灭顶之灾,存在着的两种对立的理论是:

“撞击说”和“火山说”。

“撞击说”的依据:

在一个6500万年前形成的沉积物薄层中,发现了稀有金属铱,它的含量异常丰富。

一些人认为,这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小行星或彗星撞击地球的结果。

这种撞击也许深入到了地壳内部,引起火山喷发,造成大火和潮汐大浪,许多尘埃进入了平流层中,结果造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阳光无法抵达地球表面。

这也许是导致包括所有恐龙在内的许多地球生物灭绝的原因。

“火山说”的依据:

如果地球突然经历了一个火山爆发期,许多火山大致同时喷发,那么也能造成一个足以使生物大量灭绝的巨大灾难。

3.这篇文章中,作者的看法是什么?

根据又是什么?

“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证据一:

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压扁的沙子。

证据二:

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结论无疑是撞击毁灭了恐龙。

二、问题探究

4.在本文中,作者意在说明恐龙是怎样灭绝的?

为什么?

作者意在说明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

因为在作者看来,有论据验证的理论才能成立。

斯石英只出现在沙子被强烈挤压的地方;火山活动地区至今没有发现过斯石英;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撞击。

5.本文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

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好不好?

为什么?

本文的题目不但没有离题,还能提示读者,恐龙灭绝的“撞击说”之所以产生,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

此外,文题形象性强,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

改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因为该文题对本文内容起不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来源:

Z*xx*k.Com]

6.阿西莫夫素以驾驭语言和概念的能力著称。

下列语句是放在括号里的补充说明文字,在行文中有哪些作用?

(1)万一哪天某个星体要撞击地球,我们也许会知道如何来避免这种撞击。

这是一句半开玩笑的话,但也不是无稽之谈。

天体撞击地球的事件虽然不多,但在地球的历史上毕竟发生过。

作者在这里也正是意在强调天文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即非常纯的沙子。

这一句话是对二氧化硅的解释,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学名,另一方面强调只有非常纯的沙子才能称得上是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其他杂质。

(3)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对金刚石加热,从而把它恢复到原始碳的状态,但谁愿意这样做呢?

这一句话是以金刚石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成普通的碳,类比斯石英经过高温加热可以变为普通的沙子。

也许没有人会在意斯石英的还原问题,但没有人会愿意把金刚石变为碳的,因为金刚石太名贵了。

作者在幽默风趣中,把事理说得简明透彻。

7.本文与《恐龙无处不有》有什么异同之处?

(从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角度、说明语言方面比较)

(1)说明顺序:

两篇文章采用的都是逻辑顺序,重在说明事理,在短小的篇幅内,将抽象的科学知识层层剖析,既严谨又深入浅出地解释清楚。

(2)说明方法:

都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

首先,都采用了举例子:

《恐龙无处不有》列举“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举“南极也有自己的恐龙、两栖动物和其他在恐龙时代繁盛的植物和动物”,说明南极不只有恐龙化石,还有别的。

《被压扁的沙子》中到举“斯石英与金刚石”“新墨西哥州拉顿地区的岩层”,证明斯石英是由撞击产生的巨大压力形成的,从而得出“恐龙的灭绝是撞击造成的”。

其次,都采用了作比较:

《恐龙无处不有》中将南极恐龙的命运与其他大陆的恐龙进行比较。

而《被压扁的沙子》则是运用了“一立方英寸被压扁的沙子比一立方英寸普通的沙子要重得多”的比较方法来说明斯石英与普通沙子的区别。

除此以外,还有“打比方”“列数字”“作诠释”等说明方法。

(3)说明角度:

《恐龙无处不有》是从恐龙化石遍布全球的角度来谈大陆板块的移动;《被压扁的沙子》是从探寻恐龙灭绝的原因推断地球可能曾受到撞击。

(4)说明语言:

准确简练,浅显易懂。

8.科学家研究事物或事理时,注重不同领域之间的联系,给了你什么启发?

在学习研究中,我们应用联系的观点在学科内或学科间进行联系分析,促进自己思维的发展,更高效率地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8)

7.大雁归来

【学习目标】

1.了解大雁的生活习性,体会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2.学习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写大雁的方法,体会本文浓郁的抒情色彩。

3.培养热爱自然、珍爱野生动物的感情。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一、知识链接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

二、基础梳理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迁徙(xǐ)   缄默(jiān)  窥探(kuī)

狩猎(shòu) 凋零(diāo) 雾霭(ǎi)

(2)学生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

凋零:

凋谢零落。

迁徙:

迁移。

缄默:

闭口不说话。

窥探:

暗中察看。

雾霭:

雾气。

狩猎:

打猎。

顾忌:

恐怕对人或对事情不利而有顾虑。

目空一切:

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

3、整体感知:

2.快速读课文,找出文中对大雁描写的句子,体会其作用

例如:

①而一只定期迁徙的大雁,下定了在黑夜飞行200英里的赌注,它一旦起程再要撤回去就不那么容易了。

②乌鸦通常被认为是笔直飞行的,但与坚定不移地向南飞行20英里直达最近的大湖的大雁相比,它的飞行也就成了曲线。

③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④第一群大雁一旦来到这里,它们便向每一个迁徙的雁群喧嚷着发出邀请。

⑤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作者使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生动性和趣味性。

3.作者笔下的大雁有哪些特点?

①来的季节是三月春天。

②飞行的路线是笔直的。

③三月的大雁一触到水就叫,喧嚷。

④十一月份的大雁一声不响。

⑤爱寻食玉米粒。

⑥常六只列队飞。

⑦四月的夜间,大雁会一阵阵喧闹。

4.文章的主旨是什么?

作者认为大雁是人类的伙伴,动物使地球充满生机、诗意、乐趣,人类应该珍爱有益无损的动物,与动物和谐共处。

一言以蔽之,即人类应该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

四、问题探究

5.为什么说大雁知道威斯康星的法规?

春季禁止猎杀大雁,而春雁每天都要去玉米地作一次旅行,不是偷偷摸摸的。

作者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大雁知道法规,在春天的白天放心地活动、觅食。

6.为什么说大雁单调的数字也能激发“爱鸟者”的伤感?

单调枯燥的数字说明了孤雁的成因是家庭中其他成员被枪杀,或者成了心碎的寡妇,或者失去了自己的子女。

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证实了,于是爱鸟者的感伤被进一步激发,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的意味丰富,让人动情。

五、品味语句

7.有人说本文语言是形象性、抒情性的完美结合,请仿照示例,选择文中体现这一特点的语句或语段进行赏析。

示例: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赏析:

这句话是说,春分后大雁回归,它们离开了食物丰足、冬季温暖的南方,最后来到阳光充足、夏季僻静的北极,生育小雁。

迁徙中的大雁,它们的鸣叫,是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

作者觉得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他喜欢大雁。

①“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3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生机,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在作者心目中,大雁像人类一样具有灵性。

②“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归来的大雁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寒寂,香蒲乃至万物迎来春天,欣欣向荣,生动形象。

③“在我们的农场,可以根据两个数字来衡量春天的富足:

所种的松树和停留的大雁。

”这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珍视。

④“这些孤雁是伤心的单身……它们是丧失了亲人的幸存者。

”作者为孤雁而感伤,为它们失去亲人而悲哀伤痛,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枪杀大雁者的反感乃至愤恨。

⑤“每年3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大雁用生命实现联合的信念,而人类却遥不可及,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赞扬、钦佩、崇敬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NO.19)

8.时间的脚印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的说明层次及方法。

2.品味说明语言的特点。

3.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唤起学生珍惜时间的意识。

德育目标:

学习作者运用丰富的科学知识、敏锐的科学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激发学生努力学习,不囿于成说,敢于创新,善于创新。

一、知识链接

陶世龙(1929年4月―)笔名石工、柳风、今明等。

四川安岳人。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它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