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35767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Word格式.docx

在课题研究的准备阶段,我们组织了课题组成员进行了大量的生本资料的学习。

重点学习了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郭思乐教授的《教育走向生本》一书,了解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理念。

《我看生本教育》、《生本课堂的理念及其形态探微》、《“生本教育”课堂里,教师该怎样“教”》、《生本教育下的大语文教学思想初探》、《生命在阅读中成长》、《以生为本,激扬作文的生命内涵》、《解度生本教育中的个性教育》等文章,做到内容丰富,辐射面广,针对性强。

让老师们对当前的生本教育现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课题的实施有了更多实践和理论层面的指导。

同时在课题实施中,课题组成员还参加了研讨活动,通过学习与听课,不断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感悟,为课题研究借鉴创新的元素,推进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

三、研究实施阶段(xx年10月—xx1年7月)

xx年10月,在课题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认真地进行了课题开题论证,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聘请陈焕华和盛红满为课题组的顾问,课题组成员明确课题研究目标和任务,制定课题研究的详细方案,确定个子课题:

“教学目标定位策略研究”、“教学内容组织策略研究”、“教学方法选择策略研究”、“教学互动评价策略研究”,并进行了分工,每个成员有侧重点地进行研究。

10月,课题进入实质性实施阶段,课题组始终扎根课堂,以“同磨一堂课”为抓手,进行课题研讨,课题组成员集体参与选课、设计、课堂活动,细磨一堂课。

两年的研究过程中,先后开展了三次课题研讨课、两次生本课堂教学展示和多次生本课堂教学调研活动。

xx年10月,《你是我的朋友》(三年级上册),前后磨课十来次,集体智慧的碰撞让我们的课堂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让我们的认识一次比一次加深。

10月底章国惠老师代表桐乡送教下校至嘉善,得到了专家和其他品德骨干教师的一致好评。

12月份吕家瑞老师的课题探讨课也好评如潮。

xx年4月,《动物、植物和我们》(二年级下册),课题组磨课研讨后在校内进行了展示,获得好评。

xx年10月,章国惠老师跨片送教《培养良好的习惯》。

xx年5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年级下册),吕家瑞老师在片级的课题活动中作为课题展示课进行了展示,收获颇丰。

反复的课堂磨练,课题组老师坚持尝试“先学后教”模式,每一次的课题磨课,主题明确,每次都有不同的研究重点,不断摸索教学目标的准确定位,深入思考教学内容的合理安排,努力改进生本课堂上的教学方法和即时评价的选择等,带着思考进入课堂,以集体智慧对研讨课进行深度剖析,梳理出对学生生本课堂有效的教学行动策略尝试,分析出潜在的有待改进拓展亮点,挖掘出下阶段的重点突破之处。

通过常态开展反思性教学研讨,课题组在总结中突出反思,在碰撞中形成思想,探索出了“生活需要定位教

学目标”“贴近学生生活选择教学内容”“即时评价”等构建生本课堂的有效策略,课题研究稳步推进。

在实践的基础上,课题组成员不忘及时整理经验,积极撰写论文案例。

《立足生本课堂提高品德实效》获桐乡市论文比赛一等奖,嘉兴市“三项教学评比”二等奖。

《让品德课堂蕴涵人文阳光彰显生命活力》获桐乡市论文比赛一等奖,嘉兴市“三项教学评比”一等奖。

《聚焦生活需要定位教学目标》在xx年浙江省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新教材“疑难问题解决”专题培训中进行了交流。

《贴近学生生活营造品德真实课堂》“xx全国教育改革与创新”优秀学术成果评选活动一等奖,xx年嘉兴市中小学“三项教学”论文评比二等奖。

《浅谈即时评价在品德课堂教学中的运用》xx年度桐乡市小学品德教学论文评比一等奖。

《小学品德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研究与实践》,《和谐对话张扬内需》,《品德教学人文精神建构的探索》均获“xx中国教育系统优质课、课件全国评选”论文评选活动二等奖。

《以学定教,提高实效--浅谈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获桐乡市xx年小学品德论文评选一等奖……优秀论文案例一篇接一篇,进一步丰富了课题材料。

课题总结阶段(xx年8月—xx年10月)

xx年8月,研究基本结束,我们在全面进行资料汇总的基础上,对照研究目标对实验研究情况进行全面总结。

我们收集整理了教师相关论文、教学设计等,进行了学生生本课堂反馈的调查,从多个方面反映了课题实施的成效。

xx年10月上旬,在全体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实验研究报告,课题研究取得了预期的目标。

xx年10月10日

第二篇:

建构小学《品德与生活《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课题工作报告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xx年桐乡市级立项课题《建构小学品德生本课堂的有效教学行动策略研究》结题资料

-3-桐乡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城北小学

第三篇:

小学课题研究: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究》结题报告小学课题研究: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中学生品德自主构建策略研

究》结题报告

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融合,而世界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竞争其聚焦点为各国的教育能否培养出水平高,数量多的创新型人才,而真正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又必须具备良好的道德修养,这使得学生品德教育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复杂形势。

开放的信息社会要求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必须着眼于学生道德能力的培养,学生自由选择、自主探究和自由创新,将学生作为一个积极的生动的主体的需要,真正尊重并发挥了教育对象的自主性,使学生适应现实生活中种种道德冲突,使道德教育成其为真实有效的德育。

然而,当前的品德教育说教化仍然比较严重,道德认识脱离道德实践的现象仍然存在,本课题的提出即针对学生知识性记忆能力强,而实践运用能力较差这一实际情况,在以培养创新型人格为主阵地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上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建构,自我探索的创新实践能力,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体验与感悟,提高学生的道德批判能力和价值判断能力,从而达到正确的道德自主建构,以最终实现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目标。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目标

通过实践与研究,力求在以下方面有所突破:

课题组成员及学科教师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创新教学”的目的意义有所了解,基本上树立与新课程教学理念相一致的学科教学思想,较为自觉地运用新理念组织教学。

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各类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研究。

构建“自主建构。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通过课题研究,改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形式单

一、效果不佳的现实,努力提高德育实效,开辟一条从抽象的理论研究走向学生现实生活具体的重要路径。

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化教学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陶行知先生说:

“创造始于问题。

”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造性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充满好奇和疑问,进入“问题情境”,为自主探究、主动建构打下基础。

通过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化教学让学生体验“生活场景”,运用建构的德目规范,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打开一扇窗,铺设一条道,让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飞翔。

事实证明一切抽象、理性的事物只有转变为每个人的个体的能动性,才能产生无穷无尽的创造力,人的创造潜能才能最大程度的得到释放。

本课题的研究切实提高了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效率,以往的道德认知、情感态度的培养仅仅停留在口头上、笔头上,一旦进入现实生活,却往往得不到预想中的效果,道德认知仍然游离于学生道德体系之外,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我建构。

现在以课题研究为龙头,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创新教学为载体,全程调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课教育教学质量,这样可大大提高教育效益。

构建起一整套“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为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提供经验范式。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假设

运用教育创新的思想、教育系统论的观点从深层次上对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教学体系进行改革,突破与创新,藉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效益。

以自主建构为主导学习方式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必将有利于小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的确立,有利于小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四)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自主建构。

是指学习者在其现有知识经验和信念基础上,对新的信息主动地进行选择加工,从而建构起自己理解的,而原有的知识经验系统又会同新信息的进入发生和改变的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简单地从外部搬到自己的记忆中进行直接的翻版,而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通过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自我理解、建立内在心理表征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学习的建构过程不仅包括具有相关性、比较概括的结构性知识的建构,还包括大量在具体情境中产生的非正式经验背景的建构。

诸多道德情境中的道德问题对学生的两方面建构具有较强的启发性。

“品德自主建构”则是指道德学习主体在教育者创设的特定情境中不断主动地改造自己的品德心理图式,不断提升道德人格的过程。

探究性教学法。

是利用探究的方法来进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主张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其教学呈现一种开放式的结构。

探究性教学的根本目的就在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特别是自主创造精神,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引入探究性教学方式,旨在使学生在对道德问题的主动探究过程中获得认识的提高和探索精神的培养,二者不可或缺。

二、研究背景和文献综述

(一)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从行为主义发展至认知主义后的进一步发展,该学派认为:

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运用已有经验并超越所提供的新信息而建构成的;

从记忆系统中所提取的信息本身也要按具体的情境进行建构,而不仅是提取。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是发展起供日后提取出来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命题网络,相反他们形成的对概念的理解只有着丰富的经验背景的,从而在面临新的情境时,能够灵活地建构起用于指导活动的图式。

这对学生道德判断能力的提高和道德行为自学性的发展极有裨益。

课本知识不是唯一的正确结果,学生学习是在自我理解基础是的检验和调整过程。

思品教材中道德命题的内化应成为学生在教师设置的假想道德情境中自我理解,主动检验、调整的建构过程。

2.创新教育理论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新人格为基本指向的教育。

(二)相关研究成果及趋势分析

1.关于建构主义的研究

在维果茨基研究的影响下,社会性建构主义者认为知识是在人类社会范围内被建构、不断被改造的,学习是个体建构自己知识和理解的过程。

他们认为应十分注重建构过程中的社会性活动对学习的作用,认为学习者是在成人或较成熟的社会成员的交往中获得形成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的公共文化知识的,激进建构主义更是认为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建构起来的,并指出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2.关于探究型学习方式的研究

关于探究型学习方式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专家论述很多,也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学模式。

纵观各科领域研究的成果,基本上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探究型学习与传统教学活动相比,具有如下特征:

在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言语信息比较少;

探究教学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认知策略贯穿整个过程。

3.本课题与之联系与区别

联系。

本课题提出的自主建构与建构主义普遍认为的“学习的实质是学习者的主动建构”的观点是一致的,同样将道德认识、道德行为纳入学生的自主建构范畴之内;

本课题中的“探究型生活化教学”与一般的“探究型”教学研究一样注重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

区别。

针对性。

本课题切中当前品德教学的流弊,以此为突破口,研究教学优化因素及机制,具有现实意义,是自主建构主义的实践性研究。

已有的研究着重阐释的是“探究性教学”本身的规律、要素、途径等,本课题主要指向“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生活化课型”中的探究,重点着眼于均衡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讨方法不同。

已往的品德教学模式空洞说教的多,情感体验的少,可操作性不强。

学生已有道德认知体系难以与新的认知融合,自主建构新体系的能力相对较弱。

本课题研究旨在生活场景设置及一系列情感体验活动中探究一条适合学生自主建构道德规范的新途径、新方法。

迁移性。

本课题具有思想学科独有的人文特征,探究型生活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其它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具有相互迁移的特征。

因为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化教学让学生在模拟的生活场景中,自主经历了品德的形成过程,实现自主建构,培养了“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和首创“前所未有”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这种意识和能力对其他学科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强烈的辐射功能和推动作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

进一步丰富建构主义课堂学习观。

本课题研究将进一步丰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从具体教学的角度为其提供可资操作与模仿的理论模型。

进一步丰富“生活基础教育”和“主体教育”理论。

本模式的构建旨在引导学生以社会生活为基础,自主探究解决道德难题,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为丰富新课改理论体系提供感性积累、经验范式。

研究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领域如何实施创新教学。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

如何借助教育资源实现学生道德规范的重建。

三、研究程序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设计

1.“教学创新”的基本问题研究。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创新理念确立,课堂呈现方式操作行为、结构类型突破。

对内容侧重点不同课型的共性与个性进行研究。

2.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生活化质量教学评价研究。

体现“教学创新”的听课评课新机制研究,建立个人跟踪成长记录袋。

3.品德自主建构的个案研究。

对教学个案进行分类整理,研究学生发展过程中的共性和个性现象,不断推进教学改革。

4.对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教学、生活化教学、主体自育型教学进行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设计1.文献研究阶段时间:

xx.8—xx.9达成目标:

明确研究问题,形成研究课题,拟写方案。

阶段成果。

完成申报评审书的填写。

拟写研究方案。

形成当前思品教学弊病调查报告。

2.教学策略研究阶段时间划分:

xx.9—xx.9达成目标:

分别完成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探究型、生活化、主体自育型的教学研究。

相关典型课例、案例,子课题报告,相关论文。

3.模式构建阶段

时间划分:

xx.9—xx.3达成目标:

构建“自我建构: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探究型生活教学”模式。

阶段成果:

课题论文,相关典型课例、案例。

4.总结、结题阶段

xx.3—xx.9达成目标:

全面总结三年研究的成果,通过平行对照班的终端对照实验假设。

总课题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设计

1.历史研究。

汲取传统教学的精华,学习方式的精华,展开研究、总结。

2.文献研究。

汲取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理论观点,来分析现状,对症问题,引申出一般问题。

3.准实验研究。

以临沂第六实验小学(原罗庄区第二实验小学)为实验基地,通过教学实验、个案分析、跟踪调查、平行对照等方法来验证实验成果。

四、研究发现或结论

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在明确研究问题、确立研究目标的基础上,对当前品德教学中存

在的弊病进行了深入地调研分析。

从品德教学的意识形态、课堂教学的方法策略、学科教学的评价等方面得出了以下调研结果。

(一)传统思品教学的影响,导致教师观念的落后僵化。

长期以来,我们的思品教学都是把德育作为一种知识形态的东西进行灌输,内容往往是高姿态的,呈现的事例大多是英雄的伟人的事例,教材中德育口号很响,和时代挂钩、与学生实际生活接轨的内容却涉及的很少。

受教材设计及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科教师的思想意识依然囿于一个狭窄的教与学的圈子内,课堂教学也固于一定模式之中,明显的弊端是教师道理讲得多,学生实际参与少;

书面作业多,行为督促少。

导致课堂教学缺乏亲和力,少有生气,枯燥乏味,致使“知”和“行”脱节,这种板着脸孔的说教方式忽视了学生自身的道德需要,忽视了学生这一主体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学生很难体会到道德教育的兴趣,因而降低了品德教育的质量。

教师在认识上的偏差也时常在生活中反映出来,例如,小学生无论在学校还是家庭里,总是发展在家长和教师的指导之下,无法展示自身的能动性。

教育者看到的只是小学生的幼稚,却看不到他们的活力和具有的多方面发展可能,没有认识到学生是教育活动的不可替代的主体。

在此基础上,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自然就被无情地扼杀了。

新课改以后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尽管在教材编写等方面对此有了相当的重视,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很难在短时间内有较大的改观。

同时,由于教师观念的偏差,也导致了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仍然落实在知与不知、会与不会的标准上,而没有很好地解决学生信与不信、行与不行的问题。

(二)学科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不高,导致课堂教学的低效甚至无效。

教师观念中有了“生活”,但缺乏与品德教育的整合。

品德与社会课程把儿童的生活作为课程的第一来源,按照儿童的生活逻辑来构建课程结构,而且强调这种生活“是儿童所感受到的,所观察到的生活,是他们正在过着的生活”。

另一方面,综合课程强调儿童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即儿童在自身活动中获得经验,对自己已有生活经验进行体验与反思,因此,生活即是品德与社会课的目的与归宿。

在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实际存在着品德与生活的“两张皮”现象:

教师有了“生活”意识,却忽视了学生经验与品德教育的和谐统一,表现在教学中过多注重学生对生活实际表象的认识,而不能把这些与孩子息息相关的生活内容潜移默化地提升为思想道德层面的认识,教师过多注重孩子的体验活动,却忽视对这种活动的进一步总结,点拨和升华,导致课堂上热热闹闹但是课后细细品味,却无法感知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