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780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5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docx

中国服饰文化研究

第四章服饰文化

中国古代服饰礼仪最突出的文化特征,就是服饰已不仅仅是服饰,而成为中国礼制社会的一种标志,历史的看中国古代服饰礼仪,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缺少的一种形态。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

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嬗变。

无论是商的“威严庄重”,周的“秩序井然”,战国的“清新”,汉的“凝重”,还是六朝的“清瘦”,唐的“丰满华丽”,宋的“理性美”,元的“粗壮豪放”,明的“敦厚繁丽”,清的“纤巧”,无不体现出中国古人的审美设计倾向和思想内涵。

但某一时期的审美设计倾向、审美意识也并非凭空产生的,它必然根植于特定的时代,在纷乱复杂的社会现实生活中,只有将这种特定的审美意识放在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才能见其原貌。

第一节中国历代服饰文化

一、我国传统服装的特点

汉族衣冠源远流长

汉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人数最多的民族。

其历史源远流长、文化辉煌灿烂。

纵观几千年的历史,汉族的服饰,在式样上主要有上衣下裳和衣裳相连两种基本的形式,大襟右衽是其服装始终保留的鲜明特点。

衣裳连属制,古称深衣,始创于周代。

《礼记·深衣》注称:

“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

”深衣同当代的连衣裙结构类似,上衣下裳在腰处缝合为一体,领、袖、裾用其它面料或刺绣缘边。

深衣这一形制,影响于后世服饰,汉代命妇以它为礼服,古代的袍衫也都采用这种衣裳连属的形式,甚至现今的连衣裙也是深衣制的沿革。

不同朝代、不同历史阶段,又各有不同的特点。

五种正色

在服饰的色彩上,汉族视青、红、皂、白、黄等五种颜色为"正色"。

不同朝代也各有崇尚,一般是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色黄,旗帜赤,到了明代,定以赤色为宜。

但从唐代以后,黄色曾长期被视为尊贵的颜色,往往天子权贵才能穿用。

神秘的中国术

服饰的原料,主要有麻布、丝绸、棉布、毛呢、皮革等。

汉族的染织工艺,以其历史悠久、技术先进、制作精美而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享有盛誉。

古代染织,特别是丝织方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世界上独有的。

古代的染色技术也极为卓越和先进,不仅颜色种类多,色泽艳美,而且染色牢固,不易褪色,被西方人誉为神秘的“中国术”。

其方法大体可分为织花、印染、刺绣、书花四大类。

由抽像到写实的衣服图案

汉族服饰的装饰纹样上,多采用动物、植物和几何纹样。

图案的表现方式,大致经历了抽像、规范到写实等几个阶段。

商周以前的图案,与原始的汉字一样,比较简炼、概括,抽像性强烈。

周朝以后至唐宋时期,图案日趋工整,上下均衡、左右对称,纹样布局严密。

明清时期,已注重于写实手法,各种动物、植物,往往被刻画得细腻、逼真、栩栩如生,仿佛直接采撷于现实生活,而未作任何加工处理,充分显示了汉族人民的勤劳与智慧。

二、我国传统服装历代的演变

  1、原始社会服饰(公元21世纪之前)

中国服饰历史源流,古书典籍中留下了种种传说。

中国服饰的源头可以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上古传说把衣服的发明归功于黄帝。

《易经》说:

“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

“实际上,衣服的出现要早得多。

我们在周口店的山洞里就发现了骨针,从而可以知道1万8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已经穿衣服了。

在6000年前的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10根的粗麻布印痕。

在4000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发现过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20~30根的细葛布和每平方厘米经纬各有40~50根的绢。

保护生命,掩体抗寒,装饰自身,都在原始社会成为服装主要的功用。

2、商周服饰(公元前17世纪-前771年)

商周时代是奴隶社会的兴盛时期,衣服的基本形制是上衣下裳,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衣裳”成为服装的通称。

《说文解字》说:

“上曰衣,下曰裳。

”下身穿的裳实际上是裙,而不是裤。

金文中常见有周天子赏赐给臣下“赤芾”的记录。

“赤芾”是一块红色的布,系在腰间垂于腹前,是贵族的服饰和身份的标志,后世称为蔽膝。

华夏族的习俗是束发的,发髻要用笄别住,成年女子加簪梳髻时在髻上横贯一枝长15-16厘米长骨簪,或用象牙美玉做成双笄,顶端雕刻鸳鸯或凤凰为饰,两两相对插在头上,颈上挂一串杂色闪光玉石珠管项链。

商末著名美女妲已,大致就这么打扮。

  2、春秋时期胡服的出现(公元前770年-前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五霸七雄等诸侯国各自为政,学术界“百家争鸣”的空气对当时文化学术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促进了服饰也出现百花齐放的局面,服装方面最重要的变化,是深衣的广泛流行和胡服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促进了汉族宽衣博带、长裙长袍服装的改革。

赵武灵王为了军队的战斗力,冲破阻力,下令全国穿游牧民族的短衣长裤,学习骑射,终于使赵国强盛起来。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装改革,胡服从此盛行。

伴随胡服也传来了带钩,它是用于结束革带的,由于它比革带的扎结方式更加便捷,因而很快就流行起来。

  相关知识:

“胡”是个模糊用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时专指匈奴,有时泛指从东北到西北诸游牧民族,有时甚至还要更宽泛一些。

因此,胡服是指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服装,他们为了游牧骑马的需要,多穿窄袖短衣、长裤和靴子。

沈括说:

“中国衣冠,自北齐以来,乃全用胡服。

”一个“全”字,或者把话说得有点过分,但胡服对汉族服饰的发展确实影响极其巨大。

3、秦汉时期传统冠服制在汉代的确立(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汉代深衣仍很流行,汉代是传统冠服制的确立时期。

汉代的裤是开裆的,裤,古称绔。

《说文》:

“绔,胫衣也。

”《释名·释衣服》:

“绔,跨也,两股各跨别也。

”由此可见,当时的绔是开裆的,外罩以裳或深衣。

后虽然出现满裆裤,但开裆裤仍长期存在。

《礼记》曰:

“衣不帛襦袴。

“这是因为襦和袴都是内衣,儒家崇尚俭朴,认为不应该用丝绸来裁制内衣。

而到了六朝时,那些世家子弟居然用白色的丝绸来做裤子,所以被称为“纨绔子弟”。

在宋初的《盘车图》中,还能见到这种穿法。

连裆的短裤,叫做裈。

裈短如牛鼻,俗称犊鼻裤。

司马相如带卓文君回到成都,就穿着犊鼻裤当垆涤器,以羞辱卓王孙。

 

马王堆出土的汉墓服饰

丝履:

古代把鞋称为履。

一号汉墓出土的双尖翘头方丝履做工十分考究。

鞋面纹路细密,有光泽,衬里用淡绿色和绛紫色绢搭配,给人以轻松明快的感觉,鞋帮是“人”字形纹路,鞋底用线粗犷,这种鞋适合在冬季穿着外出行走,据说女子穿着长裙行走时能起到支撑作用。

您还不难发现这样的鞋比较大,的确,汉代的妇女实际上是天足,不曾裹脚的。

素纱直裾褝衣:

素纱是指没有染色的纱,褝衣就是没有衬里的衣服。

这两件衣服,重量分别为48克和49克,还不到一两,如果除去袖口和领口较重的缘边,重量就只有半两多一点点,可以说是“轻若烟雾,薄如蝉翼”。

当然,高级的纱料并不以空隙多就算好,而主要是以蚕丝的纤度匀细见长。

纺织学上有个对纤度的专门计量单位叫,每9000米长的单丝重一克,就是一。

因此,数越小,说明蚕丝越细。

素纱褝衣的蚕丝纤度竟然只有10.5至11.3,而现在生产的高级丝织物乔其纱纤度却有14,足见素纱的纤细轻薄。

这样轻薄的衣物,汉代的妇女又是怎样穿着的呢?

是内穿还是外穿呢?

当时人们是罩在色泽艳丽的绵袍上穿,使绣袍上华丽的纹饰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朦胧的美感。

印花敷彩纱丝绵袍:

是我国第一次发现的古代印花丝织品的实物。

丝绵袍用印花敷彩纱作面料,素纱作缘边和衬里,内垫丝绵,衣面上的图案为藤本科的变形纹样,其枝蔓部分的印纹细密,分布均匀,交叉处有明显的镂空版特有的断纹现象,而花、叶及蓓蕾部分的纹样各不相同,色彩有浓有淡,不像印花那样规整同一,但笔调明快流畅富于变化,这又是镂空版印花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因此可以肯定它是在印好枝蔓后,再用手工把色浆一笔笔描绘上去的。

在丝绵袍这样大面积内,依次进行印染和描绘,它的难度和所用工时就可想而知了。

由此可见,印花和彩绘相结合是技术史上一大革新,也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涂料印染方面的杰作。

  4、魏晋南北朝时期胡服的流行(公元220年—581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服装史上又一个大转变的时期。

由于大量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胡服成为社会上司空见惯的装束,一般平民百姓的服装,受胡服的影响最为强烈。

他们将胡服中窄袖紧身、圆领、开衩等因素吸收到原有的服饰中来。

汉族贵族也在胡服的基础上加以变化,方法是将其长度加长,加大袖口和裤口,改左衽为右衽。

但礼服仍然是传统的汉族礼服形式。

  5、隋唐时期服装的转变时期(581年-960年)

  隋唐时期,由于政治和经济的稳定和繁荣,使其能上承历史服饰之源头,下启后世服饰制度之经道,所以,这一时期成为我国古代服饰制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

男子的常服为幞头、袍衫、穿长靿靴。

但此时的袍衫与前朝略有不同,式样为圆领、右衽、窄袖、领袖裾无缘边。

此外,还有襕袍衫和缺胯袍衫等式样。

这种袍衫主要是受胡服影响,并且与汉族的生活习惯和礼仪特点相结合,形成了这时期袍衫的风格。

6、宋代的服装趋于保守(960年-1368年)

  宋代的服饰,大体沿袭唐制,但在服装式样和名称上略有差异。

宋代的缺胯袍衫式样有广袖大身和窄袖紧身两种。

穿褙子和半臂的习惯极为普遍,但都不能作为礼服穿用。

总的来说,宋代的服饰比较拘谨保守,色彩也不及以前鲜艳,给人以质朴、洁净、淡雅之感,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尤其是程朱理学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7、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既沿袭汉人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元时期的服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既沿袭汉唐和宋代的礼服制度,又具有本民族的特色。

辽金男子的服饰多为圆领、袖的缺胯袍,着长统靴或尖头靴,下穿裤,腰间束带。

元代男子的服饰有汉族的圆领、交领袍,也有本民族的质孙服,其形制与深衣类似,衣袖窄瘦,下裳较短,衣长至膝下,在腰间有无数褶裥,形如现今的百褶裙,在腰部还加有横襕。

领型有右衽交领、方领和盘领。

下穿小口裤,脚穿络缝靴。

服色以白、蓝、赭为主。

此外,元代服饰在质料上发生了较大变化,由于棉花的广泛种植,棉布成为服饰材料的主要品种。

  8、明代的服装继承前代,清代服装对近代影响较大(1368年-1911年)

明代的服饰,大体上沿袭唐制,但宋元服装形式中的某些式样也有保留。

清代的服饰对近现代服装形式影响较大,清代男子服饰可分为三种:

汉族传统服装;满族民族服装;外来西洋服装。

清代袍的式样,是在汉族传统基础上加以变化,并吸取满族服装特点。

一般袖子比较窄瘦,礼服是箭袖,又称马蹄袖。

袍身用钮扣系结。

右衽大襟,圆领口。

皇室的袍有前后左右四开气,而士庶男子只能在左右开气。

马挂是清朝特有的服装。

它式样多为圆领,有对襟、大襟、琵琶襟等式样,有长袖、短袖、大袖、窄袖之分,但均为平袖口。

直到清末西洋服装传入和辛亥革命后,我国的服装才起了重大变化,进入了近现代服装发展阶段。

9、近现代古典服饰

旗袍:

旗袍是满族妇女传统服饰。

旗袍的特点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

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滚边或镶边等。

旗袍,满语称“衣介”。

分为单,夹,皮,棉四种。

这种“衣皆连裳”(古代上为衣,下为裳)与汉族的上衣下裳的两截衣裳有明显区别。

它是满族男人喜欢穿着的服饰,也叫大衫,长袍。

满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样式和结构都比较简单,原为满族骑射时穿用的圆领(无领后习惯加一假领),大襟,窄袖,四面开禊,左衽,带扣绊,束带,适于骑马射猎。

满族妇女穿的旗袍,样式美观大方,讲究装饰,领口,袖头,衣襟都绣有不同颜色的花边,有的多至十几道,穿起来匀称苗条,婀娜多姿。

有一种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纹绣在袖裏,“挽”出来更显得美观。

满族妇女所穿旗袍,从样式到做工都十分讲究。

在旗袍领口,衣襟,袖边等处镶嵌几道花条或彩牙儿,有的还要镶上18道衣边才算是美。

20年代开始,妇女喜爱上了满族女装演变而来的旗袍。

其工艺由清末的繁琐趋至简捷,镶、嵌、绲、宕都愈显艺术之美。

尤其是造型上逐渐收紧腰身,突出人体曲线美,这使旗袍逐渐成为时装且不衰。

1929年,民国政府规定蓝色六纽旗袍为妇女礼服,后经30-40年代的不断革新,旗袍的长短、领袖都多有变化,而且出现中西合璧之妙,终于成为民族的典型代表。

一身大袖宽袍的晚清行头最是记忆,张爱玲电影《花样年华》中20多套美仑美奂的旗袍更是像一阵风吹动人们心中对美的渴求,没有哪种服装能像一袭旗袍那样将女人的妩媚典雅山水韵律体现无遗,中年女人的风韵,二十来岁的青涩,一袭旗袍总能穿出百样风情,老少通吃、历久弥新旗袍之于女人始终是无可取代的旗袍是一种国粹。

旗袍,本是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

与中原地区的流行宽衫大袍、褒衣博带的袍服不同,以满族为代表的游牧民族的旗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

清世祖率兵入关,定都北京,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易服浪潮,而旗女袍服的装饰之繁琐,几至登峰造极的境地。

辛亥革命以“驱除鞑虏”的口号推翻了满清政权,同时也使旗人袍服走向了暂时的沉寂。

三百年来终得一吐的对满族统治政权的不满,使“达拉翅”、“花盆底”等旗女的特征装束在一夜之间销声匿迹。

1924年,末代皇帝溥仪被逐出紫禁城,清朝冠服就此成为绝唱。

1920年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春潮唤醒了人们对美的渴望,年轻一代显出空前的天真、轻松和愉悦。

这一时期,上海成为以女性妆饰的新展示台,追求服饰的新颖时髦成为当时的社会风尚,时髦女子对政治与服饰流行有着双重的敏感。

20年代以后到40年代,是近代中国女装最光辉灿烂的时期,而30年代又可谓这一时期灿烂的顶峰。

也就是在此时,旗袍奠定了它在女装舞台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成为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

 进入30年代后,旗袍造型完美成熟,堪称经典之作,使得以后的旗袍始终难以跳出该种廓形,只能在长短、胖瘦及装饰上略作变化。

全世界家喻户晓的旗袍,被称作Chinesedress的旗袍,实际上正是指30年代的旗袍。

旗袍文化完成于30年代,可以说到这时中国才有了真正的时装,现代意义上的时装。

外国衣料的源源输入,各大报刊杂志开辟的服装专栏,还有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画,都无疑推动着时装的产生与流行。

由于旗袍的修长适体正好迎合了南方女性清瘦玲珑的身材特点,所以在上海滩倍受青睐。

旗袍有京派和海派两种风格,代表着两个不同的艺术和文化。

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

而加入西式服装特点的海派旗袍,也就自然很快从上海风靡于全国各地。

这样,作为海派文化的重要代表,海派旗袍便成为30年代旗袍的主流,我们所讲的30年代的旗袍也就是海派旗袍了。

 30年代后期出现的改良旗袍又在结构上吸取西式裁剪方法,使袍身更为称身合体。

旗袍虽然脱胎于清旗女长袍,但已迥然不同于旧制,成为兼收并蓄中西服饰特色的近代中国女子的标准服装。

《色·戒》全球热映,汤唯的旗袍与梁朝伟的西装也成为热门话题之一。

海外媒体报道,这一话题最近常被好莱坞电影时尚圈讨论,“甚至不聊《色·戒》的服装就好像落伍了”。

好莱坞人士更预测,《色·戒》因服装可能入围奥斯卡最佳服装奖。

有心人仔细计算过,汤唯在《色·戒》里前前后后共换了27件旗袍,让人看得叹为观止,已打破当年《花样年华》中张曼玉换了23件旗袍的纪录。

三、我国古代妇女服装和梳装

(一)古代妇女的服装

  1、汉魏时期已带有明显的女性化特点

  妇女服装向来是服装中变化较大的部分,我国妇女的分为礼服和常服两种。

上古三代,妇女服装同男子服装基本相同,而仅在材料和纹样上有差异。

汉代妇女的礼服是深衣,而常服则是上衣下裙。

裙裳形制相似,而专称女子的下裳为裙,表明当时裙已带有明显的女性装饰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受少数民族服装的影响,妇女的服装由宽衣博带变为窄袖紧身,并继续发展了汉末以来的“上俭下丰”趋势,即上衣变得短小,而裙腰越来越高,加之下着厚底的重台履,突出体现了女性下体的长度,给人以修长之美感。

  2、唐代的女装比较开放

唐代的女装,主要由衫襦、裙、帔帛三件组成。

唐初盛行窄袖衫襦和长裙,肩上披有类似长围巾的披帛。

盛唐时,还流行一种袒胸大袖衫襦,为贵族妇女的服装。

其特点是不著内衣,裙腰高至乳房之上,以大带系结,从而袒露胸部。

大袖衫襦的对襟,以纱罗等轻薄制品为面料。

所谓“绮罗纤缕见肌肤”,正是对这种服装的真实写照。

这与当时的思想开放有密切关系。

唐代妇女以体态丰腴为美,因而服装也渐趋宽大。

此外,当时妇女还盛行胡服和女着男装。

  3、宋代的女装趋于保守

  宋代妇女的服装,除北宋曾一度流行大袖衫襦外,窄、瘦、长、奇便是这时妇女服装的主要特征。

此时的衫襦式样较多,有圆领、交领、直领、对襟等,袖口窄小,下摆左右两侧有较长的开气。

总的来说,宋代妇女的服装渐趋保守,这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程朱理学思想的影响不无关系。

  4、明代的女装以淡雅朴素为尚

  明代妇女的服装,基本上沿袭唐宋,但衣裙的长短各时略有不同。

明初盛行窄袖衫襦、长裙、褙子,但礼服仍要穿大袖衫。

中期盛行大袖长衫襦,裙则变短。

明末则又盛行窄袖长衫襦,这与崇尚南妓服装有关,尤以秦淮一带妓女的装束为四方所仿效,其特点是以淡雅朴素为尚。

  5、清代满、汉女装各有特点,并且相互影响

  清代满族妇女的服饰,一般是穿旗袍,外罩马甲,穿高跟在脚心的花盆底鞋。

汉族妇女有“男降女不降”之说,仍沿袭明制。

后期,满汉妇女装束相互影响,各自都有明显变化。

清代妇女服装仿效中心几经变更,乾隆时以苏州为中心,嘉庆时以南京和扬州为中心,后又以上海为中心。

辛亥革命后,服饰禁锢被打破,加之西洋服饰工艺的传入,妇女的服装才产生了新的变化。

(二)古代妇女的梳装

  1、古代妇女的发式

  古代妇女的梳装,包括发式、化妆和首饰三大部分。

发式是人类最重要的装饰形式之一,发式与服饰的协调,能构成人物外表的整体美。

我国古代发饰可分为三大类型:

披发、结发、辫发。

笄,即簪,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出现,从那时起,人们已开始由披发到梳理。

笄的用途有二:

安发、固冠。

应用于古代男子和妇女的发饰中。

不仅如此,笄还是古代妇女是否成年婚嫁的象征。

上古三代,我国妇女的发式较为简单,饰物不多。

秦汉以后,发饰日趋复杂,从此,妇女的髻式就成为重要装饰内容。

历代著名的髻式有堕马髻、包髻、九鬟望仙髻、双髻、同心髻、高髻、宝髻、花髻、大拉翅等等。

  2、古代妇女的化妆和首饰

  妇女的基本化妆品为眉黛、粉、胭脂和花钿。

眉黛是供画眉用的,妇女画眉见于记载始于春秋战国,《楚辞,大招》中有:

“粉白黛黑施芳泽只”之句。

只是古时女子画眉多拔去真眉,以所画假眉代之。

黛的颜色除用黑外,还有绿色,古称翠眉。

翠眉起于先秦,兴盛于南北朝。

唐代开始流行黑眉,这与杨贵妃的提倡有关,所谓“一旦新妆抛旧样,六宫争画黑烟眉”(《全唐诗》卷474徐凝《宫中曲》)。

总之,古时女子画眉崇尚人工美,这与现代妇女崇尚自然美是不同的。

古代的粉,最初是用米碾为粉制成,或加之以红色,用以敷面。

到夏商周时,才出现了以铅为原料的白粉和以红蓝花、苏木等原料制作的胭脂。

胭脂又称燕脂、焉支、燕支。

古时把胭脂制成膏汁、粉类,还涂于纸或浸于丝绵,制成胭脂纸和胭脂绵,以便涂颊或用为唇脂。

花钿,又称花子、媚子,一般用金箔、纸、鱼骨、蜻蜒翅膀制成各种形状的饰物,将其帖于额间、鬓角、两颊或嘴角。

《木兰辞》“对镜贴花黄”中的“花黄”,古诗“眉间翠钿深”中的“翠钿”,均指的是花钿。

古时妇女的首饰包括笄、钗、步摇、梳等。

此外,还在耳、手、指上分别戴有饰物,分别称珥挡、钏镯、指环,但最初这些饰物的戴法和作用与现在不同。

四、我国古代的帝王服装和官服

  我国古代帝王服装和官服可分两大类:

一类是礼服(也称法服),用于祭祀和大典,后从中又分出祭服和朝服等小类;一类是公服(又称常服、从省服),用于一般性的正式场合。

  西周初年,帝王和官员都以冕服为礼服,上衣下裳上绘有日、月、星、龙、山、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的十二章纹饰,腰束革带,下穿舄。

依身份和用途不同,冕服又分为六个等级,服色为上玄下纁。

当时的公服是弁服,与冕服的区别是衣裳无章彩纹饰。

此后,冕服作为正式的礼服一直为历代沿用,直到清末。

  汉代的朝服是冠服,头戴冠,穿深衣。

等级区别在于:

①不同身份的官员戴不同的冠,如文官戴进贤冠,武官戴豸冠,御史戴獬豸冠等。

②冠梁的多少不同。

③佩绶的颜色和织法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正式官服多沿袭汉代的冠服,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即帽和巾的流行。

巾到北周又发展为折上头(即后世的幞头)。

隋唐时,帝王和官员的常服为圆领袍,戴幞头,穿长靿靴。

等级区别在于:

①品色衣,即以服装色彩区分等级。

皇帝为黄龙袍,官员一九品分别以紫、绯、绿、青为等级的标志。

②革带上饰物的质料不同,有玉、金、银、铁的不同。

③章服,唐代官员进出宫门,必带鱼符,作为身份证明。

品级不同鱼符袋饰不同。

宋代的礼服仍用冠冕,而一般公服是戴展脚幞头。

辽、金、元的冠服多沿袭汉族旧制,而在一般场合仍保持基本民族特有的服制。

辽金人多戴皮帽,元人戴盔式折边帽。

明代的公服又沿袭唐宋,只是官员戴乌纱帽,增加了以补服区分官阶的方法。

  清代的冠服,基本上是用本民族的服装。

皇帝用于祭祀的衮服,上绣有十二章花纹,略存古制。

夏戴凉帽,冬戴暖帽,上缀牛纬,顶饰顶珠,有殊功者,皇帝还赏以用孔雀毛做的花翎,从一翎到三翎不等。

官服是带马蹄袖的圆领袍,挂朝珠,遇大典还要在官服上加披肩,也使用补服。

等级区别除补子外,还有:

①顶珠色彩、质料不同。

②腰带的不同,皇室用黄带,宗室用红带,其他用石青或蓝色,带上所缀宝石、带扣也各不相同。

③袍上蟒纹数不同,三品以上九蟒,四至六品八蟒,七至九品五蟒。

五、我国古代的履制

  原始人是赤脚行走的。

随着人类的逐步文明,鞋也应运而生。

上古三代时鞋就成为不可缺少的服饰品。

古代的鞋有许多种类,其中主要的有以下几种:

舄:

《释名》曰:

“复(双底)下曰舄。

,”它是礼仪场合穿用的鞋,故为双底,以木制或注腊来防潮和保暖。

草鞋称屦,帛制称履,麻制称鞋。

其中屦、履、鞋穿用的较为普遍,所以曾先后成为各种鞋的通称,汉以前是屦,汉以后是履,宋以后是鞋。

此外,还有屐,它是一种木底鞋。

相传春秋时晋文公为纪念介之推制成的。

有平底和装齿两种。

靴,古称鞾。

《释名》曰:

“鞾,跨也,两足各以一跨骑也。

”皮制,有靿。

它是草原民族适应游牧生活的鞋制。

战国末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这种鞋制传入中原。

来源:

华服资讯网

    

第二节:

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少数民族服饰尤其灿烂多彩,据有关调查,仅云南省内的少数民族服饰就有1200多种,中华民族的历史本来就是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正是各民族各种文化的长期交融,大大促进了中华服饰的发展,大大丰富了中华服饰的内容,正是这种风格迥异的各民族服饰,组成了中华服饰绚丽的艺术长廊。

一、少数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中华各民族的形成,经历了至少两千多年的分化或融合过程。

从我国古代典籍中早已出现的“夏”、“戎”、“狄”、“荆蛮”、“夷”、“诸濮”、“百越”等族别名称来看,我国早在秦代以前就已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秦王朝封建专制制度的建立,使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高度统一在中央政权之下。

正因此,我国各民族的文化都有长期发展的历史传统,包括服饰文化在内。

从现实的情况来考察,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具有下列五个方面的一般性特点;

 第一,我国少数民族种类繁多,分布广阔,且广大少数民族地区长期以来交通不便,互相交流困难,因而民族服饰多姿多彩,服饰文化内涵丰富,有取之不尽的服饰资源。

  我国55种少数民族,居住在全国两千多个县中的百分之七十的县,分布广阔。

在这些少数民族中,有些民族又具有众多的支系,如苗族分为红苗、黑苗、白苗、青苗、花苗五大类,其中的花苗又包括了大头苗、独角苗、蒙纱苗、花脚苗等,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

这样一来,不但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服饰,仅是同一民族内也因支系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服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显得格外丰富。

  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无论从质料、色彩来看,也无论从式样、塔配来看;都是十分丰富的。

有着25个少数民族的云南省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