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5953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48.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有企业负债过度的成因及对策Word格式.docx

Formodernenterprises,reasonablestructure,properproportionsofdebtisnormal,isalsorequired.Moderatedebtcannotonlysolveenterprise'

simmediateconcern,acceleratethecapitalturnover,canalsohelpcompaniescontinuouslyimprovetechnology,improvethetotalreturnoncapital.However,debtmanagementisadouble-edgedsword,onceformedaheavydebtburden,andtoreducetheenterpriseoperationability,andevenforcetheenterpriseliquidation,reorganization.Inrecentyears,state-ownedenterprisesundertheconditionofthecommonloss,atthesametimethereisahighdebtproblem.Aheavydebtchain,seriouslyfettersandrestrictsthereformprocessofstate-ownedenterprises,directlyaffectsthenormaleconomicandfinancialorder.Therefore,lookingforstrippingandtheeffectivewaystoresolveexcessivedebt,hasbecomeakeytaskinthecurrentreformofstate-ownedenterprises.

Keywords:

state-owned 

enterprises;

Capital 

structure;

Liabilities;

countermeasures 

一、我国国有企业负债现状

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现状,比较突出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企业资产负债率高,即过渡负债

近几年我国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是:

2008年为68.5%,2009年为67.3%,2010年为65.5%。

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的形成有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保持着低负债。

改革初期企业负债水平缓慢提高,拔改贷,全面实施之后负债率不断攀升。

我国国有企业高负债不仅表现为总体水平居高不下,而且还伴以诸多结构性矛盾,越是企业规模小,越是行业前景暗淡,企业负债率反而越高。

这种状况不仅使过度负债企业自身的偿债能力变得十分虚弱。

经营活动难以正常运转,同时也因由此而引起的“三角债”将更多原本健康的企业拖进高负债的怪圈,当今中国国有企业正为高负债所拖累。

(二)存在着大量不良债务

从不良债务的角度来看,根据国家统计局对30.2万户国有企业进行清产核资的结果,30.2万户工业企业中资产负债率在100%以上的有5.1万户,而在负债率低于100%的企业中,有6.1万户企业的损失挂帐大于所有者权益,处于实际上的资不抵债状态。

这样一来,两者合计共有11.2万户企业实际处于资不抵债状态,占总户数的37.2%。

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是,与这些资不抵债企业存在债权债务关系的债权方(也包括国有银行),存在着大量的不良债权和潜亏因素,从而也会大大影响这些企业的资产状况,进而形成一个相互影响的不良债务循环圈。

前几年影响比较突出的“三角债”问题,就是这一影响的真实写照。

二、我国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危害

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不仅直接危及国有企业本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对国有经济的持续、稳定的发展都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一)过度负债导致我国国有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国有企业过多的负债必然导致企业利息支出的增加、产品成本的提高,以及偿债能力的降低和盈利水平的下降。

企业绝大部分的利润被银行贷款所吞噬,几乎无利润可言。

这必然会影响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增加企业扭亏为盈的难度,削弱我国国有企业在国民经济之中的地位;

同时也使国有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难以为继。

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在缺乏其他融资渠道的情况下,国有企业要么拖欠相关企业的货款,要么继续寻求银行的贷款,以新的贷款来还旧贷款。

长此以往,国有企业的行为就处于一种扭曲的状态,国有企业的债务包袱犹如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国有企业就会在如此的恶性循环之中逐步丧失市场竞争能力,陷入严重的财务困境而难以自拔。

与这种困境相伴而生的另一个恶果是企业信用观念的淡薄和“赖帐机制”,对市场经济正常运作的商业意识基础造成了不良的冲击。

(二)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加大了企业经营风险 

负债使企业效益出现杠杆效应。

过度负债形成硬性财务约束,负债利率高于资产盈利率时,带来的不是财富而是包袱。

我国国有企业亏损面大,亏就亏在债务费用上。

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有企业大面积亏损是资本注入不足的表现。

值得指出的是,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在12%左右,相对可以达到的资产盈利率已经偏高,但剔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利率很低甚至为负。

只是由于大部分国有企业作为基础性的工业企业享受不到涨价的好处,却要承担巨额利息负担,因而经营非常困难。

许多国有企业也是通货膨胀的受害者。

(三)企业过度负债经营给主要债权人银行带来了严重后果 

本来借贷只对企业资金营运起调剂作用。

但由于国有企业资金注入不足,相当一部分贷款成了企业营运的铺底性资金,银行不能按期收回周转,不能流动。

信贷资金系经济运行的血液,不能正常周转,是国民经济病态运行的表现。

尤为严重的是,一些主要靠负债经营,资本很少甚至没有的企业经营效益不佳,连年亏损,一部分信贷资产已被明亏暗损吞食掉了。

我国专业银行不良资产比重之高,已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

(四)企业负债导致经济资源配置失当 

企业负债超过适当规模后,风险加大、借贷变得困难、借贷成本上升。

由于过度负债,企业不断增长的必要的资金需求得不到充分补充,致使企业已经形成的资产难以发挥应有的效率。

我国国有企业因为更新改造、经营转向、规模扩充,加上物价上涨,所需要增加补充的资金没有资本注入来源,主要靠借贷。

在企业负债已经过度的情况下,即便政府干预,银行也难以充分及时满足。

国有企业经常在“饥饿”状态下运行,无法创造最佳效益。

一些企业把流动资金用于技术改造和增加固定资产以迫使银行增加贷款,更进一步加剧了全社会资金的紧张。

另一方面,一些国有企业因为债务过高,缺乏自负盈亏的压力,借贷上的财务软约束突出,缺乏搞好经营的积极性。

而政府为保稳定还要求银行为这些企业注入资金,造成资源低效益配置。

我国经济资源配置失当有更多的原因,但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

三、我国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分析

我国国有企业的负债成因比较复杂,既有体制上的原因,也有机制上的原因;

既有历史原因,也有现实原因。

下文试从六大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国家投融资体制改革的影响

1、投资体制方面

1983年和1985年国家先后将对国有企业的流动资金和固定资产投资由原先无偿使用的财政拨款制改变为由企业还本付息的银行贷款制,也就是我们常常说道的“拨改贷”;

1993年税制改革后,又取消了从销售收入中提取1%补充流动资金和税前还贷的政策。

这些改革措施实施后,财政就不再向国有企业注入资本金和补充流动资金,一些新建的企业甚至没有国家的一分钱资本投入。

这样一来,经过十多年的运营之后,国有资本在企业总体资本中的比重就越来越小,而对银行负债部分的比重相对越来越大。

由于财政力量的削弱,一方面,一些地方政府通过说情或行政命令的方式让银行给企业放贷、缓收贷款甚至停息挂帐,将政府的责任转移给了银行承担;

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还直接干预企业的投资决策,要求企业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大大超出自有资本的承受能力。

这些政府投资体制方面的原因直接造成了企业无力偿债,形成大量不良债务的现象。

2、融资体制方面

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甚至在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国家通过行政手段筹集和分配资金,是我国融资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

在这样的融资体制下,国家银行和国有企业都是国家的钱柜,企业对银行的偿债责任实际上是国有企业所有者对国有银行所有者的偿债责任,而这两者最终都是国家,实际上导致了企业不仅无需承担偿债义务,也无需具备偿债能力。

  

(二)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的影响

政府宏观调控仍然带有很浓重的行政性,政府过渡干预经济,商业行为与政府行为错位,国有银行仍被当作国家调控的工具。

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我国一直缺乏对宏观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基本的计划法、信贷法、货币发行法、投资法、产业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甚至是政策。

近几年来,全国人大相继通过了一些规定,但是从总体来看,宏观调控的法律环境仍然很不完备,而且现行的法律、法规、规范,特别是政策随意性太大,不利于国家宏观调控手段实现从行政手段向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转化,不利于给企业创造一个稳定的环境。

因此,政府许多非经济性的宏观调控手段,也从某种程度上加重了国有企业的债务负担问题。

比如一些投资性以及非经营性投资及相关债务的形成,常常就是地方政府机关的一纸红头文件造成的。

其中“广国投”的情况就值得反思。

1998年底,“广国投”总负债达到361.65亿元,为联营公司和其他公司贷款担保的或有负债总额达2.65亿美元。

就其原因,“广国投”的财务顾问——高盛公司认为,其既管市场又管政府的背景是导致这一天文数字债务的主要原因。

“广国投”作为广东省政府的窗口公司,既要从事商业投资,又要负责省政府指定的工业、农业和基建项目投资,而这些项目普遍受益有限,甚至大多亏损,出现财务困难不可避免。

(三)企业制度问题

谈及国有企业债务问题,很容易会引发这样的问题,这些企业为什么能够在严重拖欠、债务负担沉重的情况下继续“发货”、继续“赊欠”?

而传统国有企业在企业制度方面的缺陷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首先,国有企业的“国家信用”背景使其比较容易借债。

从产权关系上看,遵循传统企业制度的国有企业实质上是国家作为所有者和债务人的“无限责任公司”。

在人们的合理预期中,国家是不可能破产的,因而考虑国有企业的信用等级也似乎成了多余的问题。

因此,国有企业凭借其特殊背景可以跳出一般财务规律的约束,进行融投资行为。

其次,人们有理由相信,国有企业一般不会破产,亏损也会由国家补贴。

相应的,国有企业的债务增加后,国家也会通过银行或财政向其注入新的资金。

因此财务状况非常差的国有企业为了能够奄奄一息的生存下去,它的债务也必然日复一日的向上攀升。

最后,国有企业作为相对特殊的社会主体(相对于外资企业、民营企业而言)还必须考虑到社会稳定因素,必须为国家承担一些国家职能。

欠企业、银行的债容易,欠本企业职工的工资、奖金却万万不能。

在国有企业管理者和政府官员看来,只要生产还在维系,职工们每天都有事作,就远比让职工无事可作更有利于社会安定。

具体地说,国有企业管理者为了能发放工资、奖金、福利,就必须继续从银行获得更多的贷款,继续维持生产(无论该生产行为是否真正产生效益),即使企业财务状况很差、负债很多,甚至资不抵债。

国有企业的现行管理机制,是将人员生产的稳定,员工工资、奖金、福利的发放,当期产值、销售额作为重点考察的对象,而不是真正关注投资回报率、资产增值等经济效益指标。

这样一来,只要生产继续进行,账面上反映出销售额,国有企业管理者就可以安心的向银行借款发工资、奖金、福利。

(四)企业非经济性职能挤占的影响

前面在分析我国国有企业债务问题特点的时候也提到了,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政府和社会职能,主要表现在:

1、退休职工的养老、医疗负担相当沉重

1995年,国有企业支付离退休职工的工资就高达1300多亿元,相当于同期利润的81.7%。

近几年,随着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该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缓解,但几十年遗留下来的老问题所造成的影响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存在。

2、冗员负担过重

目前国有企业的冗员比重大约在25%--40%之间,转移、安置这部分人员的费用将高达4000亿元以上,约占1998年国有企业权益资本的15%以上。

3、社会公益事业负担沉重

1995年全国性的清产核资工作结果表明,在12.4万户工商企业的固定资产中,非经营性资产为2526亿元,约占固定资产总值的20%以上。

以上这些非经营性资产严重挤占了企业资金,导致许多企业只有通过举债来维系正常生产运作所需资金。

(五)金融制度的影响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实现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分离,并将专业性银行实现商业化。

但现实情况是,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专业银行“二财政”的附属地位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地方政府极力扩大政策性投资的范围,迫使专业性银行发放政策性贷款,而专业性应行的超额贷款导致的存贷差扩大,又迫使中央银行增加贷款。

另外,由于国有投资体制和企业制度改革的相对滞后,造成银行贷款的利率水平长期低于市场供求价格,这种资金价格的双轨制一方面造成了金融系统内部的腐败问题,另一方面使国有企业形成虚假资金需求,形成一种并不是真正市场供求意义上的畸高的企业资产负债率。

更具体一点看,我国的国有银行在分配贷款指标时,是执行一定的产业标准政策,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标准就是“企业的产品有市场”。

在这种条件下,企业只要能发货,无论是否收回货款都有足够的理由向银行申请贷款。

(六)资本市场的影响

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变化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资本集中在居民手中,而当这些资本需要从居民流入企业的时候,相应的融资体制、资本市场却还很不健全。

目前绝大部分民有资本仍然以储蓄的形式进入几家国有专业银行,再由这几家银行以贷款形式流入企业,因此企业的债权融资仍是民有资本转化为企业资本的主要形式。

我们再来看看相应的股权融资通道,也就是我们比较熟悉的资本市场。

这几年,居民通过购买股票、企业债权、甚至集资方式对企业投资的比重开始逐步上升,但相关资本市场的不成熟造成了该条通道并不畅通和安全。

一方面,资本市场相对规模还比较小,每年能够提供的融资机会屈指可数,迫使大部分企业只能通过债权融资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

另一方面,资本市场上的信用机制还不健全,很多国有企业将发行股票当作“圈钱”的工具,不注重给投资者回报,信用意识淡薄,商业信用低。

上述种种原因,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的不健全与不发达,客观上对企业直接融资制造了诸多障碍,企业新增投资只能依靠贷款,从而也导致了负债率居高不下。

四、解决国有企业过度负债问题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投资体制

发展资本市场,提高企业的融资比例,让企业的资金来源渠道多样化,发展证券市场,股票市场。

资本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的高级形态,可以为企业迅速的融资,是一种有效的资源的配置手段,它可以吸引大量的民间限制资本,将目前企业单一的融资渠道扩展为股本融资,银行融资等多渠道的融资方式。

让企业通过控股形式提高资本总量,和运行效率。

目前我国的资本市场不够成熟,运作不规范、技术水平落后,高级的资本金融人才匮乏,应采取手段健全发展资本市场,让企业债转股,既不会增加政府负担,又减轻了企业的债务负担。

所以完善股票,证券,资金市场是拓宽企业融资的重要、有效渠道。

(二)完善企业经营管理制度

增强企业的自我资本积累以及偿债能力。

如果没有完善的资本市场,即使有完善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也无法充分利用现代资本市场的优势融资。

内因是事物的决定性因素,企业不仅要依靠融资,还应该加强自我补充,自我造血的能力。

企业应当主要靠自身的努力,提高产品附加值,质量,加强售后服务,打造品牌效应,为企业赢得市场,创造利润,积累资本并进行扩大再生产。

完善企业的组织架构,提高企业管理人才的素质、管理水平,为企业创利创造条件。

从根本上说,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还是要将国有企业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推向市场,在充分竞争的资本市场上完成本企业资本结构的优化。

也就是说,国有企业必须要具备相当水平的市场竞争能力(包括盈利能力),即通常所称的“造血能力”,而这恰恰是国有企业最为薄弱的环节。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政府供养的企业过多,负担过重,根本不可能满足所有企业的资金需求。

在政府供给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企业要降低资产负债率,除了吸收其他渠道资金之外,最为关键的是要具备一定水平的盈利能力,只有具备了一定水平的盈利能力,企业才有自我积累的可能性。

因此,必须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管理者的市场意识,切实搞好国有企业的经营管理。

惟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从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另一方面,将激励、监督、约束机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企业的投资者、经营者、职工三者的利益得到充分、合理的体现,即使投资者的资本保值增值,使企业的经营者通过对企业的有效经营获得社会的认同和公平合理的报酬,实现人力资本的保值增值,使企业的职工通过自己的劳动,不断地提高其生活水平。

激励机制的引入,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广大职工的工作积极性,有助于职工把个人目标统一于企业的整体目标中,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

激励措施应该是:

收入分配制度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多劳多得,绩效挂钩,多种分配形式并存。

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与完善,可以规范企业经营者的管理行为,规范企业的产权转让、资产评估,明确职工是企业的主人,职代会是行使监督管理的权利机构,为防止浪费和国有资产的流失提供可靠的保障。

激励机制和监督约束机制的建立,能将企业的经营者和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充分调起来,使他们共同关心企业的发展及企业的经营状况,使企业以尽可能低的投资获得最佳的收益,从而降低企业的负债。

政府应积极实施政企分离,将政府的社会经济管理职能与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能合理分解开来。

加快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改革和经营机制的转换,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独立的市场主体。

政府依法行使国有资产所有者的职责、权限,彻底改变政府直接管理企业,承担无限责任,干预过多的局面,有效解除企业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和企业办社会的繁重负担。

最后,政府必须加强配套的经济体制的改革,为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造就良好的体制环境。

(三)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积极利用民间力量,降低企业的社会负担。

由于企业承担着大量的税负,一些国有企业的非生产经营性的单位如医院,学校等,同时还需要负担的员工的养老等,所以建立健全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不再让企业来承担本应由国家承担的职能,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负担。

(四)采取多元化的资产重组方式

合理调整企业债务,进行资产重组,是降低企业的负债率的有效途径。

要对一批管理经营有效的中小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革,对于连年有亏损,扭亏无望,资不抵债的企业,实行兼并或破产,一些规模大的,资产效益好的企业可以兼并一些资产负债率较高,长期亏损的企业,使企业之间的资源达到合理的配置,强强联合,充分发挥优势企业的特色,弥补劣势企业的不足,实施完善的《破产法》,为企业赢得利润,或者缓解债务,降低企业负债率。

(五)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国有企业资产质量差因为,非经营资产占有一定比例,许多国有大中型企业设有医院、学校、幼儿园等非经营设施,使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转化成了非经营性资产,据统计我国大中型国企中非经营性资产占资产总额的比例高达65%,由于非经营性资产一般不用于偿债,因此,若剔除这部分资产,资产负债率会更高;

其二,企业还存在资产掺水现象,在进行资产重估时,尤其当企业因重组、进行股份制改组等原因重估资产时,往往会高于其资产帐面价值,使企业资产出现“掺水”现象,这种做法可以掩盖企业真实的负债水平及偿债能力;

其三,流动资产质量不高,短期偿债能力差。

随着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经营风险增大,企业的不良资产越来越多,在企业资产总额中的比例越来越大,这主要体现在应收帐款和存货中,应收帐款中的不良资产主要指回收可能极小或长期未发生变动,损失可能性极大的应收帐款,存货中也存在许多因积压等原因致使存货变现价值小于历史成本的呆滞存货,这些不良资产的存在降低了企业偿债能力,使企业债务负担更为沉重。

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可使国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做到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

只有这样,国有企业才能改变长期亏损的局面,扭亏为盈,创造良好的效益,增强自身的偿债能力,使企业的再生产顺利进行。

结论

加大改制力度,使国有企业通过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建立起适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效、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

大力加强企业的战略管理,制定企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加强市场预测与科学决策,尽可能地减少决策性失误,特别是重大的决策性失误;

牢固树立企业经营风险意识,努力防范和化解企业经营风险,提高企业生存与竞争能力。

大力加强市场开拓工作,加强营销队伍力量,积极采用各种有效的营销策略和手段,以扩大产品的市场份额。

要大力提倡管理创新,挖潜、降耗、堵漏、修订不合理的材料劳务定额;

搞节约以降低成本,大力加强财务审计,减少财务费用和管理“黑洞”。

同时,要真正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加对职工教育和培训力度,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1]王东华,康金梅.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成因及对策.成人高教学刊.2001(04). 

[2]李茹.论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原因及解决办法.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96(4). 

[3]沈燕,熊莉.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的成因及对策.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6). 

[4]郝晓娜.国有企业过度负债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9(06).

[5] 

杨启林.《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和对策》[J].《天下智慧》.2011

[6] 

郑冰洁.《国有企业资本结构优化对策》[J].《企业经营管理》.200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