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129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docx

《文化生活》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特点、形式

(1)内涵:

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特点:

①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

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

②从文化与人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的一种素养。

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③从精神文化与物质载体的关系来看,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形式/活动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作用【(对社会

(1)

(2)(3)(4);对人(5)】

(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给予经济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对推动经济建设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①相互影响: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经济、政治以重大影响。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②相互交融: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5)文化塑造人生。

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课内容)

3、中国如何应对在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

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潜移默化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

文化氛围看不见、摸不着,却无时无刻不在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能够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

这些文化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

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

(2)深远持久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4、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而由此产生的精神力量,往往历久不衰,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表现在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等各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物质生活需要逐步得到满足,优秀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日益突出。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

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总结归纳:

文化与生活

文化的社会作用或文化与社会的有关知识: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

(有时也考虑“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有关知识: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文化塑造人生

文化的作用或文化的影响的有关知识:

A、对人的作用/影响:

文化对人影响的来源、表现、特点、文化塑造人生

B、对社会的作用/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文化与综合国力。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正确认识文化多样性

①含义:

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各具特色。

②表现:

语言文字、宗教信仰、思想理论、文学艺术、民居建筑、风俗习惯、体育运动、服饰、饮食等。

A、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③原因:

由于各民族间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2)如何理解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文化是世界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3)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第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第二、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在一个民族的历史和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

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第三、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一个民族的文化成就不仅属于这个民族,而且属于整个世界,世界上每一个民族都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②如何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A、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B、正确的态度: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互相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C、坚持的原则:

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2、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

(1)文化传播的含义:

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2)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主要途径:

①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②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③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3)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大众传媒

①传媒发展的阶段:

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

②大众传媒的出现:

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③大众传媒的形式:

报刊、广播、电视、网络、杂志、书籍、手机、电子读物等。

④大众传媒的优点/特点:

依据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注意:

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各种传媒都在文化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推动文化交流

①意义:

A、可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B、有利于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C、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②要求: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含义、表现、特点

(1)含义: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表现:

①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②传统建筑:

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③传统文艺: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传统思想:

中华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社会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3)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过程中创造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是维系本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1)为什么要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②点优先考虑)

①传统文化的特点(本小点视题择取以下要点作答。

A、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

……有利于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B、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

C、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②(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影响。

)传统文化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碍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③(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2)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①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要辩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对于其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承和发扬,对于其中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③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推动文化创新。

④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其中②是“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

3、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外部因素:

社会制度的更替内部因素:

科学技术、思想运动、教育根本因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新文化通过反对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了文化的进步。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补充:

全面认识教育的作用(为什么要重视发展教育?

第一,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在经济发展中,教育、人才和劳动者素质作用越来越重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智力支持,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二,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P101)

第四,教育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离开了社会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人们就不能作出有价值的文化创造。

(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

(3)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文化创新的意义或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文化创新,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3、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要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文化创新既要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又要不断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是,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的倾向:

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5)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6)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归纳:

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决定性、基础性作用)

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反作用)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

我们进行文化创新,发展先进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实践服务。

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1)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的过程。

(2)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创新。

离开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就会失去文化创新的根基。

另一方面,体现时代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的努力中。

(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创新与借鉴、融合的关系

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

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对待外来文化的正确态度

(1)首先应承认、尊重文化的多样性,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2)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3)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1)源远流长

①见证:

汉字和史书典籍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汉字这种独具特色的“方块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汉字文化内涵丰富,今天为中华各民族人民所通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B、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②原因:

A、汉字传载

B、史书典籍存传 

C、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2)博大精深(表现:

“三性”)

①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独特性)

A、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独树一帜。

文学艺术对于反映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示人们的精神世界有独特的作用。

B、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的前列,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②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A、成因: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B、不同区域文化的关系:

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③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鲜明的民族性)

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它们都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1)含义:

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

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1)团结统一:

典故:

土尔扈特东归

(2)爱好和平:

名言警句——“与人为善”“和气生财”“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敬业乐群”“协和万邦”“礼之用,和为贵”……

(3)勤劳勇敢:

名言警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业广唯勤”、“天道酬勤”、“不畏强御”、“勇者不惧”、“勇于义而果于德,不以贫富贵贱死生动其心”……

(4)自强不息:

历史典故——夸父逐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

名言警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有志者,事竟成。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自古男儿当自强”

“天生我材必有用”“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5)爱国主义:

①地位: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作用: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③爱国主义是具体的: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在当代中国,爱祖国与爱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一致的。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名言警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位卑未敢忘忧国”“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祖国如有难,汝应作前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

”“粉身碎骨寻常事,但愿牺牲保国家。

”……

2、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

(3)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4)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6)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

(7)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3、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