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7361615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4.7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医院感染基础知识应知应会文档格式.docx

8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1.患严重影响或损伤机体免疫机能疾病的病人,如各种造血系统疾病、淋巴组织及网状内皮系统疾病、各种肿瘤、糖尿病、肝硬化等;

2.老年及婴幼儿:

因老年人的生理防御功能减退,婴幼儿的免疫功能尚未成熟;

3.营养不良者;

营养不良对皮肤粘膜的防御功能、抗体生成功能以及粒细胞吞噬功能均有影响;

4.接受各种免疫抑制剂治疗者,如抗癌、放疗、激素治疗等;

5.长期接受抗菌治疗者;

6.接受各种介入和损伤操作者;

7.住院时间长者,医院是病原微生物的集聚场所,住院时间长可增加感染机会。

9哪些是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1.宿主方面的危险因素:

如年龄因素(老年和婴幼儿)、基础疾病(各种肿瘤、血液病、糖尿病、肝硬化等)、意识状态(如昏迷等),

2.侵入性诊疗操作方面因素:

如器官移植、血液净化、动静脉插管、留置尿管等,

3.直接损害免疫系统因素:

如放疗、化疗、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等,

4.其他因素:

如外科手术、住院时间、抗菌药物应用等。

10医院感染的感染途径有哪些?

1.接触传播:

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导致的传播。

为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2.飞沫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

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

1m)移动到易感人群口、鼻粘膜、眼结膜等导致的传播。

3.空气传播:

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传播。

4.医源性感染:

因各种诊疗活动所致的医院感染。

常经污染的诊疗器械和设备、血液及血制品、输液制品、药品及药液、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等而发生感染。

 

11哪些情况属于医院感染?

1.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2.本次感染直接与上次住院有关。

3.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4.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5.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12哪些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

1.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2.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3.新生儿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小时内发病)的感染,如单纯疱疹、弓形体病、水痘等;

4.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医院内急性发。

13医院感染的报告制度有哪些?

1.散发医院感染病例诊断后在24小时内报告院感科,出现暴发流行趋势应即时报告院感科。

2.发现以下情形时,应当于1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5例以上疑似医院感染暴发;

(2)3例以上医院感染暴发。

3.发生以下情形时,应当按照要求,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同时向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1)10例以上的医院感染暴发;

(2)发生特殊病原体或者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

(3)可能造成重大公共影响或者严重后果的医院感染。

14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该如何处置?

1.医院发生疑似医院感染暴发或者医院感染暴发,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处理措施,控制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积极实施医疗救治,保障医疗安全。

2.医院发生疑似或者确认医院感染暴发时,应当及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环境卫生学检测以及有关的标本采集、病原学检查等工作。

查找引起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调查资料,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控制措施。

3.按照有关规定及时上报。

15医院感染三级管理组织有哪些?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感染管理科、各科室感染管理小组。

16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通常有哪些人员构成?

由医院感染管理部门、医务部门、护理部门、临床科室、消毒供应室、手术室、临床检验部门、药事管理部门、设备管理部门、后勤管理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组成,主任委员由医院院长或者主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担任。

常见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如下?

17下呼吸道感染

【临床诊断】

符合下列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肺部出现湿罗音,并有下列情况之一:

  

(1)发热。

  

(2)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3)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2.慢性气道疾患患者稳定期(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继发性感染,并有病原学改变或X线胸片显示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

【病原学诊断】

临床诊断基础上,结合有价值的病原学诊断,如痰培养、血培养、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

18感染性腹泻

符合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急性腹泻,粪便常规镜检白细胞≥10个/高倍视野。

2.急性腹泻,或伴发热、恶心、呕吐、腹痛等。

3.急性腹泻每天3次以上,连续2天,或1天水泻5次以上。

粪便或肛拭子培养、血培养、常规镜检或电镜等检出肠道病原体。

19泌尿系统感染

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痛,伴或不伴发热,并具有下列情况之一:

1.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插导尿管患者应结合尿培养。

2.临床已诊断为泌尿道感染,或抗菌治疗有效而认定的泌尿道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结合有价值的尿培养等病原学检测结果即可诊断。

尿液培养革兰氏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氏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20表浅手术切口感染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二)手卫生基础知识

1手卫生的概念?

是指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2医院感染致病菌是如何从医务人员的手传播至患者的?

第一步,微生物附着于患者的皮肤或衣物、床单及周边环境;

第二步:

通过直接接触,微生物到达医务人员的手;

第三步:

微生物在医务人员的手上至少存活数分钟;

第四步:

忽略手卫生或手卫生不到位,手部微生物持续存在;

第五步:

受污染的医务人员手又直接接触另一位患者,或者是接触患者需要接触到的周围物品或相关医疗用品。

3手卫生该如何执行?

是指使用抗菌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根据7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和手腕,也可以使用含酒精配方的速干手消毒剂按7步洗手法揉搓双手和手腕。

4何时需要进行手卫生?

1.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清洁、无菌物品前

2.接触患者前后,或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

3.接触血液、体液及污物等之后

4.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

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5洗手包括哪些步骤?

1.在流动水下,使双手充分淋湿

2.取适量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3.按照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

4.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

5.使用一次性纸巾干燥双手

6六步洗手法的具体方法是什么?

1.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

2.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替进行;

3.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4.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

5.右手握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换进行;

6.将五个手指尖并拢在另一手掌心揉搓,交换进行。

7如何进行手卫生消毒?

1.取适量的速干手消毒剂于掌心。

2.严格按照六步洗手法进行揉搓。

3.揉搓时保证手消毒剂完全覆盖手部皮肤,直至手部干燥。

8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应遵循什么原则?

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

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宜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代替洗手。

9医务人员在什么情况时应先洗手,然后再进行卫生手消毒?

1.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2.直接为传染病患者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患者污物之后。

10外科手消毒应遵循哪些原则?

1.先洗手,后消毒。

2.不同患者手术之间、手套破损或手被污染时,应重新进行外科手消毒

11外科手消毒方法步骤是什么?

1.洗手:

(1)洗手之前应先摘除手部饰物,并修剪指甲,长度应不超过指尖。

(2)取适量的清洁剂清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

(3)流动水冲洗双手、前臂和上臂下1/3。

2.干燥:

无菌巾干燥双手及前臂和上臂下1/3.

3.手消毒(现医院多采用免冲洗手消毒方法):

取适量的免冲洗手消毒剂涂抹至双手的每个部位、前臂和上臂下1/3,并认真揉搓直至消毒剂干燥。

手消毒剂的取液量、揉搓时间及使用方法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

12外科手消毒的注意事项有哪些?

1.不应戴假指甲,保持指甲周围组织的清洁。

2.在整个手消毒过程中应保持双手位于胸前并高于肘部,使水由手部流向肘部。

3.洗手与消毒可使用海绵、其他揉搓用品或双手相互揉搓。

4.术后摘除外科手套后,应用皂液清洁双手。

5.用后的清洁指甲用具、揉搓用品如海绵、手刷等,应放到指定容器中,揉搓用品应每人使用后消毒或者一次性使用;

清洁指甲用品应每日清洁与消毒。

13手卫生采样方法是什么?

1.采样时间:

在接触患者、进行诊疗活动前采样。

2.采样方法:

被检者五指并拢,用浸有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浸湿的棉拭子在双手指曲面从指根到指端往返涂擦2次,一只手涂擦面积约30cm2,涂擦过程中同时转动棉拭子;

将棉拭子接触操作者的部分剪去(建议采用采样拭子与帽盖接合在一起的运送培养基管)投入10ml含相应中和剂的无菌洗脱液试管内,及时送检。

14手消毒效果监测标准?

卫生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10cfu/cm2。

外科手消毒:

监测的细菌菌落总数应≤5cfu/cm2。

15什么情况下可以戴手套?

1.当可能接触到血液或可能污染的体液的病人护理工作时,均要戴手套。

2.接触潜在感染性物质、粘膜和非完整皮肤时,应戴手套。

3.对于接触血源性传播疾病病人时、接触大量血液或体液或做一些高风险的骨科手术时,应戴双层手套。

16什么情况下须更换手套?

1.在病人和病人之间的诊疗、在同一病人身上由污染部位移动清洁部位时必须更换手套。

2.接触污染部位后、接触清洁部位或周围环境前要更换手套。

3.摘除手套后必须洗手。

4.避免重复使用手套。

5.戴手套不能替代洗手。

(三)消毒灭菌知识

1什么是清洗和清洁?

清洗:

去除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污物的全过程,流程包括冲洗、洗涤、漂洗和终末漂洗。

清洁:

去除物体表面有机物、无机物和可见污染物的过程。

2卫生表面中,高、中、低频接触表面分别指什么?

对于家政所需清洁的表面,如地面、桌面、门把手等卫生表面,根据手的接触频率分为低频接触表面、中频接触表面、高频接触表面。

低频接触表面包括地面、天花板和病房墙面等;

高频接触表面包括门把手、床栏、床尾、灯开关、病房内厕所墙面、窗帘边缘、餐桌等。

3什么是消毒和灭菌?

消毒(disinfection):

清除或杀灭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

灭菌(sterilization):

杀灭或清除医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4什么是斯伯尔丁分类法?

1968年E.H.Spaulding根据医疗器械污染后使用所致感染的危险性大小及在患者使用之间的消毒或灭菌要求,将医疗器械分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criticalitems)、中度危险性物品(semi-criticalitems)和低度危险性物品(non-criticalitems)。

5什么是高度危险性物品?

是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脉管系统,或有无菌体液从中流过的物品或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具有极高感染风险,如手术器械、穿刺针、腹腔镜、活检钳、心脏导管、植入物等。

6什么是度危险性物品?

是指与完整黏膜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和血液,也不接触破损皮肤、破损黏膜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肛表、口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理、压舌板、肛门直肠压力测量导管等。

7什么是低度危险性物品?

是指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器材,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等;

病床围栏、床面以及床头柜、被褥;

墙面、地面;

痰盂(杯)和便器等。

8什么是高水平消毒?

是指能杀灭一切细菌繁殖体包括分枝杆菌、病毒、真菌及其孢子和绝大多数细菌芽孢的消毒方法。

达到高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含氯制剂、二氧化氯、邻苯二甲醛、过氧乙酸、过氧化氢、臭氧、碘酊等以及能达到灭菌效果的化学消毒剂在规定的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9什么是中水平消毒

是指杀灭除细菌芽孢以外的各种病原微生物包括分枝杆菌的方法。

达到中水平消毒常用的方法包括采用碘类消毒剂(碘伏、氯已定碘等)、醇类和氯已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在规定条件下,以合适的浓度和有效的作用时间进行消毒的方法。

10如何区分清洁剂、消毒剂和灭菌剂?

清洁剂:

洗涤过程中帮助去除被处理物品上有机物、无机物和微生物的制剂。

如洗手液、洗衣粉、洗衣液、多酶洗液等。

消毒剂:

能杀灭传播媒介上的微生物并达到消毒要求的制剂。

分为高水平消毒剂、中水平消毒剂、低水平消毒剂。

灭菌剂:

能杀灭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孢),并达到灭菌要求的制剂。

如环氧乙烷、过氧化氢、甲醛、戊二醛、过氧乙酸等。

11高、中、低度危险性物品分别适合何种消毒或灭菌的方法?

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中度危险性物品,应达到中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

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做清洁处理;

遇有病原微生物污染时,针对所污染病原微生物的种类选择有效的消毒方法。

12物品受到不同种类的微生物污染时,该如何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

1.对受到致病菌芽孢、真菌孢子、分枝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或灭菌;

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衣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采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

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 

应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的消毒方法;

4.杀灭被有机物保护的微生物时,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5.消毒物品上微生物污染特别严重时, 

应加大消毒剂的使用剂量和(或)延长消毒时间。

13对于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其消毒或灭菌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使用后应先进行清洁,再消毒或灭菌(但不适用于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不明原因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

2.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首选压力蒸汽灭菌,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3.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先清洁,再消毒;

当受到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去除污染物,再清洁与消毒。

14要灭菌的内镜采用2%戊二醛灭菌时,必须浸泡多长时间?

在20℃~25℃温度条件下,加入pH调节剂和亚硝酸钠后的戊二醛溶液连续使用应不超过多长时间?

内镜采用2%碱性戊二醛灭菌时,必须浸泡10小时;

在20 

℃~25 

℃温度条件下,加入pH调节剂和亚硝酸钠后的戊二醛溶液连续使用时间应≤ 

14d。

15临床常用的消毒液、药液、溶媒等开启后使用期限是多久?

1.一次性小包装的瓶装碘酒、酒精,启封后使用时间不超过7天;

2.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体放置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3.启封抽吸的各种溶媒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

16空气消毒的方法有哪些?

空气消毒的常用方法有:

1.紫外线消毒

2.循环风紫外线空气消毒器

3.静电吸附式空气消毒器

4.化学消毒法

5.熏蒸法

17医疗机构感染高风险部门地面和物体表面需要每天进行清洁与消毒吗?

需要。

感染高风险的部门如手术部(室)、产房、导管室、洁净病房、骨髓移植病房、器官移植病房、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室、血液透析病房、烧伤病房、感染疾病科、口腔科、检验科、急诊等病房与部门的地面与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干燥,每天采用500g/L有效氯的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作用时间30min,遇明显污染随时去污与消毒。

18手工清洗消毒保洁用抹布和拖把的要求是什么,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什么?

首先需要清洗干净,然后使用500mg/L有效氯消毒剂中浸泡30min,最后冲净消毒液,干燥备用。

抹布、拖把应分区使用。

(四)职业暴露基础知识

1什么是职业暴露?

指劳动者在从事职业活动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破损皮肤包括皮炎、倒刺、割伤、擦伤、磨伤和痤疮。

2何谓“标准预防”?

1.将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视为有传染性,需进行隔离预防。

2.强调防止疾病从患者传染至医务人员,也强调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染至患者和从患者传至医务人员再传至患者的双向防护。

3.降低医务人员与患者、患者与患者之间交叉感染的性。

3标准预防具体措施有哪些?

1.医务人员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手套,操作完毕,脱去手套后立即洗手,必要时进行手消毒。

2.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飞溅到医务人员的面部时,医务人员应当戴手套、具有防渗透性能的口罩、防护眼镜;

有可能发生血液、体液大面积飞溅或者有可能污染医务人员的身体时,还应当穿戴具有防渗透性能的隔离衣或者围裙。

3.医务人员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在进行有可能接触病人血液、体液的诊疗和护理操作时必须戴双层手套。

4.医务人员在进行侵袭性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要保证充足的光线,并特别注意防止被针头、缝合针、刀片等锐器刺伤或者划伤。

5.使用后的锐器应当直接放入耐穿刺、防渗漏的利器盒,或者利用针头处理设备进行安全处置,也可以使用具有安全性能的注射器、输液器等医用锐器,以防刺伤。

6.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重新套上针头套。

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

4个人防护用品(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PPE)都有哪些?

PPE是指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

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

5暴露于血液、体液后怎样进行局部处理?

1.用洗手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再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如:

75%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

被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6血源性疾病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有哪些?

包括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mmunodeficiencyvirusHIV)、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virus,HBV)、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Cvirus,HCV),现已证实大多数职业性血源性疾病的病例几乎都是由这3种病毒所引起,此外尚有梅毒和疟疾。

7HIV职业暴露后开始治疗时间及疗程?

在发生HIV暴露后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尽可能在2h内)进行预防性用药,最好不超过24h,但即使超过24h,也建议实施预防性用药。

用药方案的疗程为连续服用28d。

8HIV职业暴露分几级?

根据暴露程度分三级:

一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或者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但暴露量小且暴露时间较短。

二级暴露: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沾染了不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暴露量大且暴露时间较长;

或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轻,为表皮肤擦伤或针刺伤(非大型空心针或深部穿刺针)。

三级暴露:

暴露源为体液或含有体液、血液的医疗器械、物品;

暴露类型为暴露源刺伤或割伤皮肤,但损伤程度较重,为深部伤口或割伤物有明显可视的血液。

9HIV职业暴露后哪些情况需要预防用药?

当HIV感染状态不明或暴露源不明时,一级暴露后通常不进行预防用药。

HIV感染状态不明时,二级或三级暴露后通常不进行预防;

暴露源不明时,通常不进行预防。

如暴露源来源于HIV高危者则采取预防用药;

对于有可能暴露于HIV感染者时采取预防用药。

10发生HBV职业暴露后如何处理?

首先进行局部处理,其次及时上报,然后按以下方法处理:

1.血清学检测:

应立即检测HBVDNA、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和肝功能,酌情在3个月和6个月内复查。

2.主动和被动免疫:

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且已知抗-HBs阳性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

如未接种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