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201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2.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docx

WOED各级文档结构自动编号模板

6.给排水

6.1设计依据

(1)各专业设计委托任务书;

(2)业主提供的基础资料;

(3)《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

(5)《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

(6)《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7)《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3-2006);

(8)《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

(9)《有色金属工程设计防火规范》(GB50630-2010)。

6.2设计范围

设计范围包括项目的矿山采场、选厂范围内的给排水系统设计,其中包括界区内生产给水系统、消防系统、回用水系统、排水系统等。

生活给水由原厂区直接供水,生活排水排入原厂排水系统,井下采矿用水跟原厂的供水合用,新水则采用河边打井取水。

6.3设计原则

根据各生产工艺设备对用水量、水质、水压、水温及供回水制度的不同要求,同时遵照节约用水、降低能耗、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生产用水重复利用率、尽可能减少投资的原则进行设计。

充分利用现有选厂给水排水设施的可行性,减少工程投资。

6.4设计供水量

6.4.1工程设计规模

为1000t/d,根据项目需求,采用分质供水。

生产工艺用水量按工艺要求确定,其它用水量按用水定额计算得出。

本工程总用水量409.52m³/h,其中生产新水56.22m³/h,生活水1m³/h,回用水352.3m³/h,管网漏损和未预见水量6.5m³/h。

选矿生产复用水率86.02%,选矿新水消耗0.737m³/t矿,年新水用量为50.12万m³。

水量计算结果见表9-1及附图“水平衡图”。

表9-1生产生活用水量表

用水点

总水量

新水

回水

排水量

漏损

备注

(m³/h)

(m³/h)

(m³/h)

(m³/h)

(m³/h)

生产工艺

 

 

 

 

 

 

采矿工艺

 17.00

17.00 

 

 

16.7

0.292m³/h带入选矿

选冶

383.02

30.72

352.3

0

31.012

小计

400.02

47.72

352.3

0

47.712

 

未预见及漏损

6.5

6.5

0

0

6.5

取新水的20%

绿化浇洒

2.0

2.0

 

 

2.0

 

办公及车间

1

1

0

0.8

0.2

用水定额40L/人·d

合计

409.52

57.22

352.3

0.8

56.412

 复用水率86.02﹪

6.5给水水源

6.5.1水源情况

生活供水:

水源为原有蓄水量20万m³的生活饮用水水库一座。

地表水:

原选厂在文化宫桥头建有新水源泵站一座,内装三台水泵,二用一备,供水量560m³/h的水泵。

由于该泵站供水能力的余量大小,情况不明。

本可研按单独新建水源考虑,下一步再考虑其利用的可能性。

采矿排水:

采矿排水水量较大,用于井下生产,多余的外排至原选厂回用。

6.5.2水源选择及输送

新建选厂设计考虑在选厂附近河道,距离选厂新水池约600m,标高425m处设置一座大口井,开采地表潜水作为新水水源。

井内装2台井用潜水泵,一用一备,将地下水输送到厂内新建新水池。

6.6给水系统

工程给水包括新水给水系统、回用水系统、生活给水系统、消防给水系统、冷却水复用给水系统。

6.6.1采场、选厂新水给水系统

(1)原矿井的地下涌水井下沉淀后,用于井下生产,多余部分外排至原选厂回用。

本工程与原选厂同时进行生产,给排水系统利用原有设施。

矿山井下生产用水现为深部排水再利用。

其供水方式为,深部排水分别经367m和317m中段水仓澄清,用泵扬至467m中段明副井旁侧水仓,再由467m水仓用水泵扬至567m地表水池,用ф150无缝钢管管路经明副竖井分别供井下各中段生产用水。

(2)新水自新水池(400m³)加压泵供给采选厂生产和消防用水,新水池内同时贮存消防水108m³并平时不能被动用,供水系统采用消防和生产合用管网供水。

对水压要求高的水封用水,由于其用水量小,采用局部加压的方式满足其水压要求。

新水泵型号为:

SLS80-200(I)A

(Q=65.4-93.5-121m3/h,H=47.5-44-37m,N=18.5kw),采用变频控制,一用一备。

(3)球磨机及稀油站等设备冷却水14m³/h,采用新水冷却后带压出水,直接作为新水,重复用于选矿工艺。

6.6.2生产回水系统

在选厂浓密机附近设800m³总回水池1座。

回水池出水经加压回用于生产,回水泵型号:

SLW200-400(I)A(Q=262-374-486m³/h;H=48-44-34m;N=75kw)。

生产初期尾矿库没有回水时,自新水池补充。

尾矿库回水由尾矿专业输送到回水池。

6.6.3生活给水系统

矿区现有的生活供水系统比较完善,水源为蓄水量20万m³的生活饮用水水库,处理达标后,由生活管网送至全场。

厂区生活给水管网到达本工程界区附近,生活给水直接利用现有生活给水系统。

6.6.4消防给水系统

(1)采场消防:

采场为原有矿井,原选厂与本工程共用矿井及井下设施,消防给水也利用原有设施。

(2)选厂:

室外消防用水:

15L/s。

室外消防时间为2h,按一次火灾计算,则消防用水量为108m³/h。

新水池内贮存消防水108m³并采取措施,平时不能被生产用水动用。

采用消防和生产合用管网供水。

当发生火灾时,启动消防泵供给消防用水。

6.6.5室内消防系统

根据《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规定,厂区建筑物为耐火等级为二级的丁、戊类厂房、仓库和小型民用建筑,均不设室内消火栓。

6.6.6灭火器配置

各建筑按《建筑灭火器配置设计规范》(GB50140-2005)的要求,根据其火灾危险等级配置磷酸铵盐手提式灭火器。

6.6.7管材及连接、敷设方式

室外生活给水管、生产消防管、回用水管等都采用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埋地敷设,电熔连接。

室内生活给水管采用钢塑复合管,螺纹连接;室内其它给水管采用焊接钢管,焊接或螺纹连接,埋地时做三油二布防腐,明装刷防锈漆和面漆各一道。

6.6.8控制方式

所有水池设置高低位报警,液位远传到中心控制室。

上游水池的水位控制下游水泵(或电动阀)自动运行。

6.7排水系统

6.7.1整个矿区采用分流制排水系统,分为生产废水、生活污水和雨水系统。

(1)选厂生产废水系统:

浓密机溢流水均加压回用。

尾矿由工艺专业排入尾矿库,除蒸发损失和尾矿滞留外,全部送回800m³总回用水池回用。

(2)生活排水系统

采选厂生活污水约0.8m³/h,分别就地进行一级处理后,排入原有选厂的排水管道,室内采用UPVC排水管,粘接连接;室外自流污水管采用S2级UPVC双壁波纹管,胶圈连接,压力排水管道采用钢骨架聚乙烯复合管,热熔连接。

(3)雨水排放不设管道,采用自然排水为主,局部辅以排水沟渠。

该部分由总图专业设计,详见其相关内容。

6.8节能节水

1)采场生产利用井下涌水,多余部分返回原选厂用于生产,优先采用回用水供给生产,节约新水量。

2)室外给水管采用给水用钢骨架PE复合管,有效减少了管网的漏损量。

3)厂房内局部高压用水采用单独加压的方式,节能降耗。

4)水池均设置溢流报警系统,防止溢流发生。

6.9问题和建议

1)水源地吉河的水文地质资料欠缺,水源选择有待进一步开展工作。

2)原选厂的现有设施及实际运转情况了解不充分,本研究按水源、生产给水等独立建设考虑,下一步设计收集资料后,可以适当考虑利用或改扩建原有设施,以减少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

7.自动化

7.1概述

7.1.1设计依据和范围

本专业所涉及的设计范围主要有:

(1)充填站

(2)井下开采

(3)粗碎车间

(4)中细碎车间

(5)筛分车间

(6)磨矿重选车间

(7)浮选及药剂车间

(8)浓密机

(9)尾矿泵站

(10)回水泵站

(11)水源地

7.1.2设计原则

(1)在满足工艺生产及安全要求的前提下,检测与控制项目的设置力求简化、行之有效,应用成熟的检测技术。

(2)设计中要十分注重检测元件的产品质量,以保证检测系统的稳定运行。

(3)本工程采用各控制室集中监视为主、现场就地监视为辅的原则。

控制室采用计算机进行工艺过程参数的显示、报警、处理,采用PLC进行数据采集、联锁、回路调节。

现场就地检测项目及监视仪表的设置,应根据现场情况,采取就近、相对集中、方便使用、安装、维护和检修的原则。

7.1.3主要仪表选型

检测仪表在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国际知名品牌的性价比高的产品,主要检测仪表选型如下:

(1)物位仪表:

矿仓料位检测选用西门子公司的雷达料位计;泵池,水池和药剂池液位的检测选用西门子公司的超声波液位计;水井液位选择西门子公司的投入式静压液位计;

(2)流量仪表:

浓密机底流矿浆等高浓度的矿浆流量检测选用西门子公司的911/E系列电磁流量计;棒磨机和球磨机的给水量选用西门子公司MAG3100系列电磁流量计;水泥仓流量检测采用德国申克公司的冲板流量计;

(3)浓度仪表:

矿浆的浓度检测选用E+H的FMG-60系列γ射线浓度计;

(4)称重仪表:

皮带称选用德国申克公司的BMP电子皮带称;

(5)电动调节阀选用吴忠仪表调节阀;管夹阀选用上海源冠自控设备有限公司的管夹阀;

(6)井下氧气浓度选用日本COSMOS公司的氧气浓度检测仪;

(7)井下一氧化碳浓度选用日本COSMOS公司的一氧化碳浓度检测仪;

(8)井下便携气体浓度选用日本COSMOS公司的便携气体浓度检测仪;

(9)井下压力检测选用上海适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168EX压力检测仪;

(10)井下温度选用上海适科机电设备有限公司的EE30EX-A温湿度检测仪;

(11)地压监测系统选用北京基康仪器有限公司的钻孔应力计和多点位移计。

7.2主要检测及控制项目

7.2.1井建车间检测及控制项目

(1)砂仓放砂管流量检测;

(2)砂仓放砂管浓度检测;

(3)水泥仓放料流量检测;

(4)砂仓料位检测,上下限报警;

(5)水泥仓料位检测,上下限报警;

(6)搅拌桶料位检测,上下限报警。

7.2.2井下开采检测及控制项目

(1)井下一氧化碳浓度检测、报警;

(2)井下风速检测、报警;

(3)井下氧气浓度检测、报警;

(4)井下温度检测、报警;

(5)井下压力检测、报警。

7.2.3中细碎车间检测及控制项目

(1)粗矿仓料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

(2)中碎仓料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

(3)细碎仓料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

(4)缓冲仓料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

7.2.4磨矿重选车间检测及控制项目

(1)棒磨机排矿流量,浓度检测;

(2)球磨机排矿流量,浓度检测;

(3)螺旋选矿机给矿流量,浓度检测;

(4)螺旋溜槽给矿量流量,浓度检测;

(5)浮选给矿流量,浓度检测;

(6)棒磨机和球磨机给水量检测;

(7)棒磨机底流泵池液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报警信号送电气联锁控制棒磨机底流泵启停;

(8)溢流泵池液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报警信号送电气联锁控制棒磨机底流泵启停;

(9)球磨机底流泵池液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报警信号送电气联锁控制球磨机底流泵启停;

(10)粉矿仓料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

(11)棒磨机给矿皮带重量检测;

(12)药剂槽液位检测,设上、下限及下下限报警,下下限报警信号送电气联锁控制药剂泵启停;

(13)浓密机底流流量浓度检测;

(14)浓密机底流泵池液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报警信号送电气联锁控制棒磨机底流泵启停。

7.2.5尾矿泵站检测及控制项目

(1)总尾砂泵站泵浆池液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报警信号送电气联锁控制泵浆池水泵启停;

(2)二级加压泵站泵浆池液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报警信号送电气联锁控制泵浆池水泵启停;

(3)尾砂回水泵站回水池液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报警信号送电气联锁控制回水池水泵启停。

7.2.6回水泵站检测及控制项目

(1)回水池液位检测,设上下限报警,输出报警信号至电气,联锁控制补水电动阀。

7.2.7水源地检测及控制项目

(1)新水池液位检测,设上下报警,输出报警信号至电气,联锁控制取水泵和水井泵启停;

(2)水井液位检测,下限报警,输出报警信号至电气,联锁控制水井泵启停。

7.3控制系统

7.3.1系统功能

控制系统具有数据采集、处理、显示、报警、控制等功能,监视第三方设备的行状况。

7.3.2系统组成

本工程在磨矿重选车间、充填站、采矿车间、中细碎车间、尾矿泵站和水源地设立控制系统。

其中,在磨矿重选车间设立中央控制室,负责对磨矿重选工艺流程、浮选及药剂制备工艺流程和浓密机进行检测与控制,并且对于整个生产过程进行集中监控;充填站设立充填控制室,负责对充填工艺流程的检测与控制;采矿车间设立采矿车间控制室负责对采矿工艺流程的检测与控制;在中细碎车间设立中细碎控制室,负责对粗碎工艺流程、中细碎工艺流程、筛分工艺流程的检测与控制;在总尾砂泵站值班室、二级加压泵站值班室和尾砂回水泵站值班室各设立控制系统,用于对以上各泵站的泵池液位进行检测与控制;在水源地值班室设立控制系统,用于对新水池和水井的液位的检测与控制。

7.3.3系统配置

(1)在磨矿重选车间控制室(中央控制室)设置一台工程师站和两台台操作员站,在其他子系统只设置操作员站。

工程师站为运行组态软件和编程软件的工控机,具有系统的组态、管理、培训和流程考察功能。

操作员站为运行组态软件的工控机或触摸屏,实现数据处理、显示、报警、操作等功能;

(2)采用PLC作为过程控制器,实现数据采集、联锁及回路控制功能;

(3)在各系统设置带光口的交换机或光电转换器装置用于数据通讯。

7.4视频监视系统

本工程在磨矿重选车间控制室(中央控制室)设置一套视频监控系统,用于监视粗碎车间、中细碎车间、筛分车间、磨矿重选和浮选及药剂制备车间生产运行情况;在采矿车间控制室设一套视频监视系统,用于监视井下马头门、炸药库及油库的情况;在总尾砂泵站设立一个视频监视系统,用于监视总尾砂泵站运行情况。

各视频监控站具体视频监控点设置如下:

1)中央控制室视频监视如下:

序号

监控点位置

定点监视

动点监视

1

颚式破碎机

1点

2

圆锥破碎机

1点

3

振动筛

1点

4

棒磨机和球磨机

1点

5

磨矿跨

1点

6

螺旋选矿机

1点

7

摇床

1点

2)采矿车间视频监视系统设置如下:

序号

监控点位置

固定监视点

监视点

1

467m中段码头门车场

2点

2

417m中段码头门车场

2点

3

367m中段码头门车场

2点

4

317m中段码头门车场

2点

6

井下炸药库

1点

6

井下油库

1点

3)总尾砂泵站值班室视频监控如下:

序号

监控点位置

固定监视点

监视点

1

总尾砂泵站矿浆池

1点

2

总尾砂泵站水泵房

1点

7.5控制室设置

(1)在磨矿重选车间设置中央控制室,面积约为81㎡;

(2)在充填站区域设置充填站控制室,面积约为27㎡;

(3)在采矿区域设置采矿车间控制室,采用原有厂区的控制室;

(4)在中细碎车间设置中细碎车间控制室,面积约为36㎡。

7.6电力消耗

仪表用电由电气专业提供,电压等级为AC200V±10%,频率50Hz±1%。

各区域仪表专业电力需要如下:

(1)磨矿重选车间控制室(中央控制室)UPS提供1路10kVA的电源;

(2)充填车间控制室UPS提供1路5kVA的电源;

(3)采矿车间控制室UPS提供1路5kVA的电源;

(4)中细碎控制室UPS提供1路10kVA的电源;

(5)尾矿泵站值班室提供1路5kVA的电源;

(6)水源地值班室提供1路5kVA的电源。

8.通风除尘

8.1概述

8.1.1设计范围

通风除尘工程的主要任务是消除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有害气体及余热等有害物质对环境及人员的危害,满足生产过程需要保持一定环境温度的要求。

本设计由通风除尘工程、空调制冷工程二部分组成。

通风除尘工程:

粗碎、中细碎、筛分、转运站以及粉矿仓破碎等的生产过程中,凡产生粉尘的地方分别设置通风除尘净化系统。

在浮选车间、药剂车间等散发有害气体的场地设置全面通风及局部通风换气。

空调制冷工程包括:

电气自动化专业中控室(磨矿重选车间)、中细碎车间控制室、充填站控制室等保持其恒温恒湿要求空气控制设备。

8.1.2专业设计依据

(1)工程建设地的气象资料等相关基础资料

(2)各专业提供的设计任务书图纸等

(3)《有色金属矿山节能设计规范》(GB50595-2010)

(4)《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2002)

(5)《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6)《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50019-2003)

8.1.3气象资料(参照赣州市)

夏季室外计算干球温度35.4℃;

室外计算湿球温度为26.9℃

冬季室外计算干球温度是2℃;

冬季通风计算温度是8℃;

8.2采暖

根据室外气象参数显示,以及业主及其相关专业的要求本项目不设置采暖系统。

同时,本项目工艺亦没有生产用气。

8.3除尘系统

8.3.1系统配置

粗碎、中细碎筛分车间在生产中、破碎后矿石转运过程中及粉矿仓中均产生粉尘,在上述产尘集中地点分别设置局部密闭罩,并进行机械排风,以有效的控制产生尘点粉尘外逸。

除尘空气经除尘设计过滤净化后在经风机排出室外,排放颗粒物达到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各通风除尘系统的组成及排放量如表7-1所示。

表7-1通风除尘系统组成及排放量一览表

车间

系统编号

产尘点

系统设计风量(m³/h)

设备名称及规格

排气筒高度(m)

系统排放

浓度(mg/m³)

速率(kg/h)

初碎车间

Pc-1

矿仓落料

一号皮带

5000

4000

JLPM5A-150脉冲袋式除尘器一台,处理风量11160m³/h,过滤总面积155㎡4-79-7c离心风机一台,L=15580m³/h,全压501Pa,功率22kw

15

<100.00

1.2

总计

9000

中细碎车间

Pc-2

一号皮带

二号皮带

四号皮带

矿仓落料

4000

4000*3

4000

5000*3

JLPM6c-550处理风量40100m³/h,过滤面积557㎡4-72-10C离心风机一台、L=41044m³/h、全压2247Pa功率37kw螺杆式空气压缩机50HzSSR-45容量7.4m³/min

功率45KW

15

<100.00

1.2

总计

35000

筛分车间

Pc-3

二号皮带

三号皮带

四号皮带

料仓落料

圆振动筛

4000

4000

4000

5000

7000

JLPM6B-370处理风量26800m³/h过滤面积372㎡,

4-79-8C离心风机一台

L=26500m³/h、全压2422pa、功率30KW

15

<100.00

1.2

总计

24000

转运站

Pc-4

三号皮带

4000

HMC-80单机除尘器一台处理风量5200m³/h

风机功率12kw

15

<100.00

1.2

粉料仓

Pc-5

皮带

粉料仓

4000

20000

JLPM5A-150脉冲袋式除尘器一台,处理风量11160m³/h,过滤总面积155㎡4-79-7c离心风机一台,L=15580m³/h,全压2501Pa,功率22kw

15

<100.00

1.2

总计

24000

8.3.2设备选型

由于各产尘点的物料高差、速度及物料粒度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各产尘点产生的粉尘量不同,加之各局部密闭罩上的排风点位置差异,使得进入通风除尘系统入口含尘浓度一般在4g/m³~20g/m³之间。

为保证通风除尘系统的达标排放,使用干式脉冲袋式除尘器能满足排放标准要求。

8.3.3通风

浮选车间散发有害气体所设置全面换气排风。

轴流风机采用防爆轴流风机排风。

主要通风设备见表7-2

表7-2主要通风设备表    

服务处所

设备

型号规格

单机功率

建筑名称

名称

技术参数

kW

1

浮选厂房

防腐轴流风机

6

FT35-11-No2.8

0.025

叶片角度:

25

转速:

1450r/min

风量:

1346m³/h

全压:

45Pa

2

药剂制备

防爆轴流风机

3

FT35-11-No2.8

0.025

叶片角度:

25

转速:

1450r/min

风量:

1346m³/h

全压:

45Pa

8.3.4空调

本工程办公室、电器控制室室等设置分体空调

9.土建

9.1项目概况

矿区新建的建筑物、构筑物分为两部分主要生产部分和辅助生产部分。

具体详见表《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综合一览表》。

9.1.1矿区新建的主要生产建、构筑物

根据工艺要求,主要生产建筑是粗碎车间、中细碎车间、筛分车间、磨矿重选车间、浮选及药剂车间、矿机的砂仓和水泥仓等,详见《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综合一览表》。

9.1.2矿区新建的辅助生产工程建、构筑物

为配合工艺合理有序完成,合理配建公共部分建、构筑物,主要有:

总变配电所,给排水的泵房、水井及水池,尾矿输送一、二级泵站及回水泵房,选矿的1#、3#、4#、7#、8#、9#胶带机通廊以及转运站和粉矿仓等,具体详见《主要建筑物及构筑物综合一览表》。

9.2设计依据

9.2.1自然条件

(1)气候条件

地形是起伏不平的山地丘陵地带,地势总体东南高、西北低,最高点为东南角的吉峰,最高点海拔标高1043m,最低侵蚀基准面积标高450m左右。

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

9.2.2主要资料

工艺及相关专业提资。

9.2.3主要设计规范和标准

土建设计遵循的标准、规范、规定、规程:

《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2006年版)GB50009-2001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钢结构设计规范》GB50017-2003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2010年版)GB50204-2001《钢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5-2001

《块体基础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规程》YBJ224-91

《动力机器基础设计规范》GB50040-96

《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50191-93

《门式刚架轻型房屋钢结构技术规程》CECS102:

2002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

《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04

《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96

《建筑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