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350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48.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docx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

 

 

毕业论文

 

题目: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

财政政策思考

 

学 院财政金融学院

专业年级财政学08级二班

学生姓名徐海兵学号2008022222

指导教师张军职称讲师

日期2012年4月28日

目录

摘要1

关键词1

一、前言2

二、重庆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2

1、经济总量2

2、产业结构3

3、城镇化率3

4、居民消费水平4

三、重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5

1、发展基础差异5

2、交通和区位条件的差异5

(1)交通状况6

(2)区位条件6

3、“三农”问题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7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政策倾斜的影响8

四、财政政策介入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9

1、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职能的体现9

2、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9

五、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建议10

1、财政支出政策10

(1)加大对“两翼”地区交通等基础设施投入10

(2)培育“两翼”各自区域的经济增长极10

(3)增加对“两翼”劳动力素质的投入10

2、财政转移支付政策11

(1)加大对“两翼”地区的一般转移支付11

(2)推动产业转移,建立“先富帮后富”的横向转移支付11

3、财政收入政策11

(1)实行更有利于欠发达地区的分税制11

(2)资源税改革11

4、特别财政政策扶持12

(1)设立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专项建设资金12

(2)设立支持“两翼”特色产业的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12

六、结语12

参考文献13

致谢14

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思考

重庆工商大学财政2008级二班徐海兵

指导教师:

张军

摘要:

重庆,是内陆地区唯一的中央直辖市,国家五大中心城市之一,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直辖以来,全市经济保持高速增长,去年国内生产总值更是首次突破万亿大关,经济社会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与此同时,由于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为一体的特殊市情,重庆市域内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区域发展矛盾突出,严重阻碍了重庆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

由此,本文在对重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以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将从财政支出政策、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税收政策以及特别财政政策四个方面对促进重庆经济协调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

一圈两翼经济差异影响因素财政政策

Abstract:

Chongqingistheonlycentralmunicipalityofinlandareas,oneofthecountry'sfivecentralcities,theeconomiccenteroftheupperreachesoftheYangtzeRiverandthefinancialcenter.Afterreformandopeningup,especiallysincetheTerritory,thecity'seconomyhasmaintainedarapidgrowth,andtheGDPlastyearexceededonetrillionmarkforthefirsttime.Thecityhasmaderemarkableachievementsineconomicandsocialconstruction.Atthesametime,thesetofcities,largeruralareasandalargereservoirareaasoneoftheexceptionalmarketconditions,economicdevelopmentinChongqingCityareaisveryuneven,causingobviouscontradictionbetweenregionaldevelopment,whichisaseriousimpedimenttofurtherdevelopmentandgrowthofChongqing'seconomyasawhole.So,basedontheanalysisofthestatusquoontheuneveneconomicdevelopmentinChongqinganditsinfluencingfactors,thisarticleisgoingtomakesuggestionstopromoteChongqingEconomicandcoordinateddevelopmentfromthefiscalexpenditurepolicy,thefinancialtransferpaymentpolicy,taxpolicyandinparticularfiscalpolicy.

KeyWords:

areadivisioneconomicdifferencesinfluencingfactorsfiscalpolicy

 

一、前言

资料来源:

重庆统计信息网

图1.1重庆“一圈两翼”区划图

2006年11月,重庆市提出了“一圈两翼”经济发展战略,即以主城为核心、以大约1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范围的都市发达经济区——“一圈”(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江津区、合川区、永川区、南川区、綦江区、大足区、潼南县、铜梁县、荣昌县和璧山县),建设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城镇群——渝东北翼(包括万州区、梁平县、城口县、丰都县、垫江县、忠县、开县、云阳县、奉节县、巫山县和巫溪县)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城镇群——渝东南翼(包括黔江区、武隆县、石柱县、秀山县、酉阳县和彭水县)。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明确提出要“坚持‘一圈两翼’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促进‘两翼’提速发展,注重解决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三峡库区发展问题,缩小区域差距。

由此可知,“一圈两翼”将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作为重庆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本文在分析评价重庆经济发展情况时也就以“一圈两翼”作为载体来展开论述。

二、重庆经济发展不平衡现状分析

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强国富民”,即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产业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就要求了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协调性,避免非均衡发展,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的现象。

收入的高低决定了生活品质的优劣。

长期以来我国都进行着东西部互助协调,实行西部大开发战略。

国家在评价全国经济或者地方经济发展的协调发展问题时普遍是从各地区经济发展总量、质量以及各地区之间相互联动的程度。

从理论上说,全国各族人民都享有追求同等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权利,而地区的非均衡却是不争的事实。

经济差异反映了经济现象、事物在质或量方面的不同,用来对经济现象或事物进行比较的。

而区域经济差异一般是指一定时期内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等化现象。

因此,在研究重庆各县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问题时必须从经济总量和质量来比较。

总量的比较可从从经济发展的总体上考察区域之间在经济增长、经济效益与效率等方面来比较。

而经济质量的差异可以从产业结构、发展潜力、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科技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的差异等方面来说明。

因此,本文选取了两方面起主导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两个层面基础上构建指标体系。

1、经济总量

经济总量即国内生产总值(GDP)常被公认为是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2011年,重庆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达到10011.13亿元,其中,一小时经济圈为7762.69亿元,占全市GDP总额的78%;渝东北翼1710.47亿元,渝东南翼537.97亿元,两翼之和仅占全市GDP总额的22%,与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相比在经济总量上存在很大差距。

图2.12011年“一圈两翼”地区GDP对比图

资料来源:

重庆市统计局.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产业结构

二、三产业所占GDP比重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2011年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增加值分别为493.13亿元、4375.08亿元、2894.48亿元,渝东北和渝东南翼分别为260.53亿元、895.52亿元、554.42亿元和90.86亿元、272.20亿元、174.91亿元;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第一、二、三产业占该区域GDP的比重分别为6.59%、56.34%、37.07%,渝东北翼分别为15.59%、51.46%、32.96%,渝东南翼为16.92%、50.39%、32.69%。

由此不难看出,两翼地区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相对较低,一小时经济圈的产业结构较两翼相比更为合理。

表2.12011年“一圈两翼”地区产业结构对比表

2011年“一圈两翼”地区产业结构对比

项目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增加值

(亿元)

占GDP的比重

增加值

(亿元)

占GDP的比重

增加值

(亿元)

占GDP的比重

一小时经济圈

493.13

8.06%

4375.08

71.48%

2894.48

47.29%

渝东北翼

260.53

19.40%

895.52

66.70%

554.42

41.29%

渝东南翼

90.86

21.07%

272.20

63.13%

174.91

40.57%

资料来源:

重庆市统计局.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3、城镇化率

城镇化率从经济学角度讲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反映和重要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组织程度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

得益于重庆经济社会的长足发展,全市城镇化率也稳步提高,由2006年的46.69%上升到2010年的53.02%,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地区城镇化率一直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而渝东北翼和渝东南翼地区的城镇化率虽然也得到了较大提升,但仍远低于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与全市平均水平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表2.22006-2010年“一圈两翼”城镇化率情况对比表

2006-2010年“一圈两翼”城镇化率情况对比

 

一小时经济圈

渝东北翼

渝东南翼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常住人口(万人)

城镇人口(万人)

城镇化率

2006

1673.59

999.13

59.70%

850.90

251.02

29.50%

283.51

60.95

21.50%

2007

1687.65

1033.93

61.26%

847.01

262.80

31.03%

281.34

64.62

22.97%

2008

1709.94

1073.00

62.75%

848.16

277.30

32.69%

280.90

68.79

24.49%

2009

1725.26

1108.83

64.27%

851.39

292.35

34.34%

282.35

73.74

26.12%

2010

1764.49

1135.56

64.36%

836.54

309.03

36.94%

283.59

84.96

29.96%

资料来源: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M].2007-2011

4、居民消费水平

生产决定消费,一个地区的居民消费水平是当地经济发达与否的重要标志。

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15.90亿元,其中一小时经济圈地区为2761.05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1%,而两翼地区只有654.85亿元,只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9%,不到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的四分之一,差距巨大。

这也进一步说明了“一圈两翼”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悬殊性。

图2.22011年“一圈两翼”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对比图

资料来源:

重庆市统计局.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重庆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通过对“一圈两翼”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重庆经济发展呈现出这样一种特点:

一小时经济圈经济发展水平远高于“两翼”地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领头羊”;而“两翼”无论在经济总量还是产业结构以及居民消费水平上都远逊于“一圈”地区,是全市经济发展的“短板”,造成这种特点的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

1、发展基础差异

著名经济学家茨涅兹认为,很多欠发达国家之所以未能像发达国家那样,在一个或一个半世纪中实现总产值的高增长率以及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初期的人均产值水平太低,一国的经济增长与其初始水平及特征是紧密相连的。

一个区域的发展都是在其原有基础上的继续,区域的经济发展离不开原有的经济基础,经济发展的原有基础不同,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也不一样。

“一圈两翼”的发展基础就存在相当大的经济差异。

老重庆(即“一圈”地区)是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在近代时期,1895年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马关条约》,就将老重庆作为通商口岸对列强开放。

在20世纪伊始,外国资本及民族资本开始在老重庆地区发展近代工业。

抗战时期大量沿海企业内迁,使老重庆成为抗战时期中国的制造业中心。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出于战略考虑而发起三线建设,重庆由于特殊的地理区位和较好的经济基础,得到了国家的重点建设投入,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体系。

改革开放后,老重庆地区也一直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点并给予了一系列灵活优惠的政策,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一直处于西部前列。

因此,“一圈”地区的区县经济普遍发展较好,经济起点也比“两翼”地区的区县要高。

而“两翼”地区自然环境较恶劣,受到的政策照顾也很少,经济相对老重庆地区一直都比较落后。

渝东北翼属于三峡库区,由于三峡工程建设的需要,为了防止三峡工程淹没建设项目区域,国家和重庆市一级对渝东北地区的投入都进行了严格限制,几乎没有布置任何大的基础设施和工业建设项目。

而渝东南翼是重庆地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域,历史上由于各种不平等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其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2、交通和区位条件的差异

交通区位条件是影响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交通区位,有利于加强各区域、各专业部门及区域内部之间的经济联系,方便生产要素和商品在互相之间的流通,从而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和区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

(1)交通状况。

一小时经济圈地区地形相对平缓,交通建设成本低,坐拥长江和嘉陵江,自古以来就是连接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交通枢纽,水运便利,交通发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又先后投巨资修建了成渝、川黔、襄渝、渝怀等铁路以及成渝、沪蓉等多条高速公路,形成了较完善齐全的交通运输网络。

2010年,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等级公路通车里程达32944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1045公里,对外交通便捷。

而“两翼”地区地形条件较复杂,山高坡陡,交通建设成本高,加上政府投资支持力度不足,导致了其陆上交通极其落后。

2010年,渝东北翼等级公路通车里程为32384公里,略低于“一圈”地区,但其高速公路通车里程仅为434公里,差距明显;渝东南翼这一数字则分别为14406公里和382公里,不仅远低于“一圈”地区,跟渝东北翼相比,也有较大差距。

图3.12006-2010年“一圈两翼”等级公路通车里程对比图

资料来源: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M].2007-2011

(2)区位条件。

区位条件,这里主要是指与经济中心的距离,即距离经济辐射区的远近。

在重庆市的经济发展战略中,主城九区和万州、黔江分别被作为一小时经济圈和渝东北翼、渝东南翼的中心城市。

但就经济中心来说,万州和黔江无论从经济总量还是人均经济数据上都远逊于主城,对各自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也很小,因此,这里的经济中心主要是指重庆主城九区。

重庆主城九区的经济基础好,加上政府投入和政策的倾斜,经济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拉动整个重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极。

“一圈”地区的区县由于距离增长极近,所受经济辐射作用大,经济普遍发展较快,属于较高或中等经济发展水平;而“两翼”地区的区县与主城距离大多在200公里以上,最远的酉阳、秀山、巫溪、城口甚至达400—500公里,加上交通相对不便,信息闭塞,区位条件的劣势使得这些区县难以受到来自经济中心的辐射。

3、“三农”问题和城乡经济二元结构的存在

重庆是个特殊的直辖市,一方面,重庆有着相当数量的城市经济发达地区,另一方面,重庆也有着广大的农村地区,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

“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经济结构非常突出,这是由重庆自身的经济水平和结构特点所决定的。

在经济发展的开始阶段,由于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资本、劳动力、科技、人才等要素都自发的从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经过一段时期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而经济落后地区则由于各种要素的缺失,经济停滞不前甚至可能倒退,更加拉大了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

因此解决城乡二元分化问题便成了解决重庆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而要解决城乡二元分化问题,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和农民收入则是关键。

相对一小时经济圈,这在“两翼”地区则显得尤为关键。

2011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250元,而同期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6480元,不到城镇居民的三分之一,城乡差距显著;横向比较,2011年一小时经济圈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8339元,渝东北翼农民人均纯收入5978元,而渝东南翼这一数据为5347元,两翼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5793元,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表3.12011年“一圈两翼”地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表

2011年“一圈两翼”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情况表

区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区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全市

20250

6480

 

 

 

一小时经济圈

 

8339

两翼

 

5793

渝中区

22146

 

渝东北翼

 

5978

大渡口区

10473

万州区

19329

6591

江北区

梁平县

18071

6882

沙坪坝区

城口县

14202

4576

九龙坡区

丰都县

15765

5991

南岸区

垫江县

18120

7044

北碚区

21954

8826

忠县

18005

6767

渝北区

21954

8319

开县

15911

6323

巴南区

21953

8250

云阳县

14458

5553

涪陵区

19643

6858

奉节县

14460

5200

长寿区

19447

7897

巫山县

15770

4867

江津区

19330

8694

巫溪县

13236

4526

合川区

19265

8523

渝东南翼

 

5347

永川区

19685

8717

黔江区

16007

5452

南川区

18900

7317

武隆县

18030

5792

綦江区

17107

7477

石柱县

16555

5981

大足区

19430

8169

秀山县

16823

5110

潼南县

17910

7285

酉阳县

13415

4539

铜梁县

19993

8697

彭水县

14670

5215

荣昌县

19295

8356

 

 

 

璧山县

20615

8863

 

 

 

资料来源:

重庆市统计局.2011年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即政策倾斜的影响

根据区域内各个地方特点以及整个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的需要,准确定位各地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角色,从而制定出相应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其最终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的区域非均衡倾斜经济发展战略,在追求经济高增长率时,却忽视了平衡目标,投资重心和政策优惠一味向某些地区倾斜,造成区域经济差距的一步步扩大。

在重庆市的“十五”规划中,重庆市政府把全市划分为三个经济区域,并提出了“都市经济圈领先一步”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思想在随后的“十一五”规划中也得到了体现,一小时经济圈一直是市政府经济发展的核心所在。

一方面,保持对一小时经济圈的较大财政支出规模;另一方面,还为“一圈”地区制定了各项优惠政策。

如对高新技术开发区多存多贷、给予较大土地使用权等。

推动了“一圈”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生产要素在这一区域的聚集,为“一圈”地区经济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也进一步拉开了“一圈”和“两翼”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

表3.22006-2011年“一圈两翼”区县级地方财政支出规模情况表

2006-2011年“一圈两翼”区县级地方财政支出规模及占全市区县级地方财政总支出的比重

 

一小时经济圈

渝东北翼

渝东南翼

全市区县级地方财政总支出(亿元)

 

财政支出(亿元)

比重(%)

财政支出(亿元)

比重(%)

财政支出(亿元)

比重(%)

2006

354.27

69.69%

109.65

21.57%

44.46

8.74%

508.38

2007

499.53

72.55%

131.91

19.16%

57.11

8.29%

688.55

2008

630.89

69.66%

191.43

21.14%

83.39

9.21%

905.71

2009

819.62

69.77%

241.81

20.58%

113.31

9.65%

1174.74

2010

1075.91

68.84%

331.72

21.23%

155.23

9.93%

1562.87

2011

1640.55

70.70%

467.96

20.17%

211.79

9.13%

2320.29

资料来源:

重庆市统计局.重庆市统计年鉴[M].2007-2011

四、财政政策介入经济协调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1、市场经济环境下政府职能的体现

相关研究表明,协调经济发展主要有两种机制或者途径:

一种是通过市场机制进行资源配置来推动国民经济总体发展,从而使各个经济主体之间自动达到协调发展,也就是利用市场途径来解决经济发展不协调问题;另一种就是通过政府机制,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协调可以看作是市场“失灵”的表现,需要利用政府来进行干预和宏观调控,通过采取积极的政策,从而推动经济的协调发展,也就是通过行政途径来推动经济协调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可以在很多领域广泛的发挥作用,但是,由于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法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