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73649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二讲 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docx

第二讲学科体系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

第二讲学科体系:

世界近代史的三个发展阶段

所谓学科体系,不论是近代史的、古代史的,或是断代史、国别史的,其实都是人为建构出来的。

某一段历史的研究者对于这段历史的总的认识,对其发展规律的概括,提炼出来的一般结论,也就是该研究者认定的该段历史学的体系。

观点不同的研究者自然会提出结论不一的体系。

同一学科出现几种关于学科体系的不同论断,是正常现象,因为它们是由不同的人各自提出来的。

……

当然,对历史发展规律的认识需要有个过程,而且有其相对性,不论是谁也不可能穷尽,达到绝对无误的地步。

因此,只能要求更贴近事实,更接近科学。

既然要追求科学的结论,就要确定观察问题的标准。

依笔者之见,考察历史的标准依据,首先是看生产力的发展,其次是看实践检验的结果。

根据生产力标准和实践标准,笔者以为,将世界近代史划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能够反映出近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三个阶段是:

1.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到19世纪初);2.蒸汽机时代(19世纪初到70年代);3.电气化时代(19世纪70年代到20世纪初)。

这里是按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划分阶段的。

不过,政治是经济的反映。

这样划分,在政治上、意识形态上和整个国际形势上,也都有其各自的特点,正说明生产力标准是科学的。

下面就分别就三个阶段的发展趋势作些阐释。

第一阶段:

手工工场时代(16世纪到19世纪初)

从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来说,其萌芽出现较早,在16世纪成为一股显见的潮流。

这个世纪出现的宗教改革、德国农民战争、新航路的发现、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圈地运动的扩大、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重商主义的兴起等等现象,无一不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影响和后果。

不过,数十年来在我国高等、中等教育的历史课教学中,一直将16世纪划入中古史的范畴,迄今少有改变。

考虑到这一实际情况,这里仍按传统,从17世纪谈起。

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资本主义还处在童年阶段,许多近代资本主义必有的特点还远没有具备。

就经济状态而言,那时的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还没有明显分开,基本上是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

众所周知,手工工场共有两大类,即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都是由商人开办的。

商人为得到经商的货源,便统一提供原料,交由众多的劳动者用各自的工具去加工为成品,然后拿去出售。

为此,商人须付给劳动者报酬,实质上便是工资。

这样,在商人和劳动者之间便建立了雇佣关系。

雇佣制乃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使用雇佣制的商品经济,自然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经济形态。

这就是经济学上所称的分散手工工场。

如果商人向劳动者不仅提供原料,而且还统一提供生产工具,劳动者只是出卖自己的劳动力而不需要准备工具,双方已建立起完全的雇佣关系,那就被称为集中的手工工场。

由此可见,作为资本主义经济早期发展阶段象征的手工工场,无论是分散的还是集中的,都是由商人开办的,受商业资本控制的。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时的手工工场以分散手工工场的工人,都是农民,即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做工。

只有极少极少的集中手工工场,因规模越来越大,需要专门经营管理,这才专营工业,不兼商业经销,那已是凤毛麟角了。

商人作为早期的资产者,不仅控制着工业,而且其上层即大富商还逐渐成为金融家,以借贷手段聚敛财富,成为财界巨子。

这就是金融资产阶级,又常被称为大资产阶级。

其实,他们也是从商人中形成的,多数人并未脱离工商业的经营。

追溯起来,金融资产阶级主要是通过封建王朝包税和放国债发迹并形成为一个阶层的。

到专制君主制(在西欧,多数国家到15、16世纪才建立起来)时期,封建王朝经常受到财政拮据的困扰,包税制因而更加盛行起来。

所谓包税,就是王国政府将某一项间接税(直接税不搞承包)承包给一个选定的巨商,由该巨商一次性地将该税款交齐,并从政府那里获得一项特权,即有权向各地征收该项税金。

由他征收上来的税金,便作为政府对他的还本利息。

不消说,这比他一次性付出的钱财要高出很多。

这些巨商就通过这种手段发了大财,从而成为政府的包税人。

还有一些人,直接借钱给封建王朝,按时收利息,到期再还本。

同时,他们也贷款给个人,其中有不少大贵族。

这部分人就演变为银行家。

金融资产阶级基本上就是包税人和银行家组成的,都来自富商。

17、18世纪时,金融资产阶级是整个资产阶级当中最富有、经济实力最雄厚的阶层。

由于包税与国债是得利极多又少担风险的事情,所以金融界最热衷于这种经营,而较少去将资金投入工商业中去,这正是早期资本主义的特点之一,大不同于后来的工业资本主义时代。

商业资本控制工业、金融资本在资产阶级中雄踞首位,并不意味着工商业是平平一般、少有起色的。

当时工商业的发展水平已相当可观,英国的呢绒业已被称为“民族工业”,造纸、玻璃、造船等等新兴工业也发展很快。

法国的采矿和冶金业在全欧洲都是领先的,丝织业和奢侈品工业(服装、家具、化妆品、手工艺品等)也蜚声国际市场。

而且许多部门的产品远销海外,进出口贸易很是发达。

17、18世纪的商人们,尤其是组成海外贸易公司的商人们,已奔波于世界许多地区,扩张殖民,谋求霸占市场和原料产地。

17世纪英国与荷兰的几次战争,18世纪的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1701~1713年)、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1740~1748年)、七年战争(1756~1763年)等等国际战争,本质上都是商业战争。

争夺市场达到如此激烈的地步,反过来也可证明工商业的发展确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内市场的容量已难以满足其需要了。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封建自然经济走向瓦解是当时经济领域中的大趋势。

封建经济除行会式手工业外,最主要的、占统治地位的是封建农业。

农业的根基是土地,而封建土地所有制乃是整个封建制度的基础。

封建自然经济趋向瓦解,集中表现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趋向瓦解之上。

关于这一点,下面另有专著阐述,这里从略。

从政治领域来看,那时的资本主义力量也同样处在童年时期。

环顾整个世界,已建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只不过4个,这便是荷兰、英国、美国和法国。

其余国家和地区都还处在封建主义或封建主义之前的发展阶段。

从力量对比来看,资本主义所占的分量实在是微乎其微。

不过,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新生事物,它的生命力是强劲的,它终将取代前资本主义制度的大趋势是无法阻挡的。

这一趋势首先在西欧明显表现出来,而且磅礴雄伟,势同奔雷。

16世纪的尼德兰革命、17世纪的英国革命、18世纪的法国大革命,都是埋葬本国封建制度、建立起资本主义制度的巨大变革,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这些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开了以革命方式推翻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先河,其影响之广泛与深远,必须予以充分的估计。

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转变,有不同的方式,总起来看,基本上不外是革命方式与改革方式两大类。

英法等国是通过革命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但是多数国家却走的是改革的道路,并未发生消灭封建制度那样的革命。

革命无疑是最权威的事物,常能显示出将封建统治一举击溃的威力。

这是改革的方式难以比拟的,因为改革基本上是由具有明智头脑和长远眼光的原封建统治者推行的。

由于不发生政权易手的问题,就使得改革的方式有着缓进、温和的特点,而且其措施都是首先从经济方面着手实行,一时间极少涉及政治方面。

因此,以改革方式向资本主义过渡,必定是个较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对封建制度改造的力度也相对要弱一些,总会留下较浓厚的残余,尤其是在政治方面。

然而,改革方式也有它的长处,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很少引发大的动荡,生产过程和社会生活不会受到突然事变的影响或遭受破坏。

这种相对平稳的过渡方式,对生产力有着相当的保护作用。

关于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下面有专题论述。

关于改革方式的转变道路,在近代史第一阶段虽然还没有走完全过程的事例,但是它的萌芽形式却已显露了出来。

这方面最典型的事实便是一些欧洲国家出现的“开明君主专制”。

一些政治目光敏锐的君主,已经看到富国强兵的根本出路在于发展经济,首先是最具活力的商品经济,而许多传统的旧体制和旧习俗则是阻碍发展的桎梏。

于是,他们奋力改革,矛头多指向早已陈旧的农奴制和诸多限制工商业发展的旧法规,为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若干便利条件。

17世纪法国号称“太阳王”的路易十四,18世纪奥地利女皇玛丽亚·特蕾西娅及其子约瑟夫二世,普鲁士国王、后称“大帝”的弗里德利希二世等等,就是有名的“开明君主”。

奥、普两国君主自已便以“开明君主”自诩,弗里德利希二世还与法国启蒙大师伏尔泰结交,请伏尔泰前往宫中作客,以标榜自己的开明。

即便是农奴制俄国的女沙皇叶卡捷琳娜二世,也自称开明君主,着力发展本国经济,并与法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百科全书派”代表人物狄德罗结为朋友。

这种反映历史发展趋势的重要改革及其代表人物,原是那时历史进程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应予论述。

只可惜在我们的现行中学历史教材中却被省略了。

在政治领域还有一个重要方面,那便是反对殖民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

当时的殖民主义者实行的统治政策并不完全相同。

一种是偏重于把殖民地当作自己的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一种是以抢劫掠夺殖民地财富为主。

前者是资本主义经济发达国家的殖民地,而且直接从事殖民活动的并不是政府,而是得到政府支持的大型海外贸易公司,以英国、荷兰为代表;后者是封建国家,殖民活动也由政府出面,以西班牙、葡萄牙为代表。

两者都从殖民地掠夺了大量财富,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只是目的和手段有所不同。

由于这种不同,就使殖民统治的后果有了区别。

在英、荷的殖民地,出现了某种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工商企业,而在西、葡的殖民地,这种情况便极为罕见。

当然,造成这一区别的还有另一层原因,那就是在英国的有些殖民地,从事资本主义经济活动的,基本上是从宗主国和欧洲其他国家过去的移民,而不是当地居民。

例如在北美,英属13个殖民地中的移民甚至已初步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早就将土著印第安人排斥到无足轻重的地位,喧宾夺主了。

这样,近代早期的、并且取得胜利的民族独立运动,尽管都发生在美洲,即美国独立战争和拉丁美洲各国的独立战争,可是其结局却是显见不同。

在美国建起了全然是资本主义的合众国,而在拉丁美洲各国建起的却是独裁性质的、保有浓厚封建特点的专制政权,实行的是“考迪罗”(意为“领袖”、“统治者”)制度。

尽管如此,推翻殖民统治,争得国家独立,仍然是进步现象,是民族运动的胜利。

在意识形态方面,这一时期的主潮流同样体现了封建制度衰亡和资本主义兴盛的客观规律。

17世纪时,荷兰的格劳修斯、斯宾诺莎,英国的霍布斯、洛克、弥尔顿等等,成为启蒙思想的传播者和代表人物,提出了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分权理论等等许多反封建的理论。

18世纪更被称为“启蒙时代”或“理性时代”,一大批法国的伟大思想家将启蒙运动推向了顶峰。

其中,伏尔泰、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魁奈等等,更成为当时法国乃至一些欧洲国家受人欢迎的人物。

到近代史第一阶段之末,发生了一场震荡全欧洲的国际战争,即通常所说的拿破仑战争。

结果拿破仑战争被反法同盟打败。

不管对拿破仑及其政权作出什么样的评价,有一点则是确然无疑的,那便是拿破仑所代表的是资本主义势力,他的对手反映的是各国封建王朝的意愿。

至于英国,主要是将法国视为竞争的对手。

拿破仑的失败表明,即使是在资本主义力量最为强劲的欧洲,也还是封建势力更强大一些,更遑论世界其他地区了。

从资本主义本身的情况来看,工场手工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也还无力将封建制度彻底消除。

马克思曾指出:

“工场手工业阶段既不能掌握全部社会生产,也不能根本改造它。

”对社会生产尚且无力根本改造,当然也改造不了全社会,更谈不上改造世界了。

资本主义要成为主宰世界的力量,只有到工业革命后的工业资本主义时期才能够实现。

第二阶段:

蒸汽时代(19世纪初到70年代)

世界近代史的第二阶段即蒸汽时代,起始于19世纪前期。

依理而论,蒸汽机时代自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而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是18世纪的中后期,大体始于1760年左右。

这里从19世纪前期计算其,是从宏观角度而言的。

此前,除英国之外,其他国家并没有真正开始工业革命的进程。

18世纪末法国虽然开始引进几台英制机器,有开始工业革命的征兆,但是随即爆发的法国大革命又中止了这个过程。

从资本主义发展的总体上看,法国、美国、德意志部分地区,乃至俄国,工业革命都是在19世纪前期开展起来的,尤其是在1825年英国政府解除了机器出口的禁令之后。

那时各国纷纷购买英国的机器,用以武装本国的工业,使工业革命迈开了大步,而英国也就得到了“世界工厂”的称号。

其中,俄国因受阻于农奴制度和沙皇专制的落后体制,未能真正开展起来。

其余几国则开始了工业革命的“起飞”。

19世纪的历史实际上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

这两大事件的影响,从经济上和政治上极大地加强了资本主义的力量。

由于这种影响,特别是工业革命的后果,使有关国家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阶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而且对世界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资本主义力量的加强,推动了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和革命,自由主义运动日趋强大;工业革命造成的新阶级——无产阶级,从诞生后不久便开始了争取自身利益的斗争,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应运而生;工业革命促使商品输出成为资本主义的生命线,资产阶级掀起殖民扩张的狂潮,引发了民族运动的高涨。

于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民族主义成为19世纪三股交错存在的历史潮流,其中自由主义潮流是主流。

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主要矛盾,是资本主义和封建势力以及工业革命前老式资本主义体制的矛盾。

作为主流的自由主义潮流,在半个世纪左右的时间里,可说是来势刚猛,如火如荼。

在还处于封建统治下的国家里,其根本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已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里,主要是工业资本主义势力同工业革命前的旧体制作斗争。

从国际范围来看,则是要摧毁1815年维也纳会议炮制的反动秩序。

早在19世纪20年代,欧洲南部三大半岛上就都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即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革命、亚平宁半岛的南意大利革命和巴尔干半岛的希腊独立革命。

1830年有法国的七月革命和七月革命影响下的比例是革命,这是两次取得胜利的革命。

1848年更爆发了波及欧陆大部分地区的革命。

在英国则发生了一系列适应工业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包括1832年第一次国会选举制度改革、1846年废除《谷物法》、40年代开始的自由贸易政策以及1867年第二次国会选举制度改革等等。

1848年欧洲革命虽然遭到失败,但是自由主义潮流并未止歇,仍在一往直前地发展,不久又发生了意大利统一(1859~1870年)、俄国废除农奴制度(1861年)、德意志统一(1864~1871年)、法兰西第二帝国推行新型经济政策(这是使工业革命得以完成的重要原因)、奥匈二元制帝国建立等重要事件。

在欧洲以外,发生了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5年)和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开始)。

上述重大事件使意大利、俄国、德意志、奥匈帝国、日本等国进入了资本主义时代,使英、法、美的工业资本主义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切都是蒸汽时代资本主义取得的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

这里所说的“决定意义”,其根本含义是指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最终得以确立。

资本主义的确立,既包括上述一系列重要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时代,还包括世界上已有大片领土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以及不少政治上独立却在经济上被资本主义列强左右的国家(如拉丁美洲各国)。

这样,在19世纪中期实际上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

如果单从经济角度来看,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在50年代便已形成了。

众所周知,第一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发生在1857年。

此前虽有经济危机发生,但都是个别国家和某一地区性质的,达不到世界范围。

只有具备了以下条件,才可能发生世界性危机:

首先,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家已达到一定数量;其次,这些国家的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已占主导地位;最后,这些国家的对外贸易已对全国经济具有很大的作用和影响。

不具备这些条件,某国发生经济危机,别的国家就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

即便是有一定的影响,也不致使其发生连锁反应,同时爆发危机。

既然世界性的经济危机在1857年爆发了,那就证明当时资本主义已然发展到了具备上述各种条件的程度,互相交织、关系错综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确已存在了。

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之后,最初只是几个文明据点,都依傍在大的江河流域或海岸边。

后来成区成片,也先后出现过几个地域极为辽阔的大帝国。

但那只是军事征服的结果,并没有内在的经济纽带相连结。

而且,尽管有的大帝国能够地跨两洲、三洲,究竟还是限于那个地域之内,无法左右整个世界。

只有资本主义产生之后,才第一次将世界连成一体。

这是人类文明的大进步,大突破。

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的途径,包括殖民扩张这一条,自然是应受谴责的侵略行为,其手段极为野蛮残暴。

不过有一个问题还应意识到,那就是:

资本主义征服世界的过程,也是它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过程。

马克思在论及英国对印度的殖民统治时,曾提出了殖民主义具有双重历史使命的著名论断。

他提出了一个引人注目的问题:

印度被英国人征服是否要比被土耳其人、波斯人、俄国人征服会好些?

马克思认为,野蛮的征服者总归要被他们所征服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永恒的规律。

而不列颠人却是第一批文明发展程度较高的征服者。

因此,“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的使命:

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这样做的结果,“就在亚洲造成了一场最大的、老实说也是亚洲历来仅有的一次社会革命”。

“英国不管是干出了多大的罪行,它在造成这个革命的时候,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

马克思就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所阐述的这一重要结论,基本上也适用于整个资本主义的殖民统治。

双重历史使命实质上指的就是资产阶级按照自己的面貌改造世界的过程。

这一过程是残酷的,给殖民地人民带来极大的惨祸与灾难。

但是破坏古老传统的旧社会结构,走向西方式的近代社会,又是历史的必然趋势,是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的体现,因而是进步的。

无情的历史辩证法又一次显示出,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必定要付出代价,有时是非常沉重巨大的代价。

用道德标准去衡量是难以得出科学结论的。

与作为主流的自由主义潮流并存的,还有社会主义潮流。

工人运动与社会主义运动即是这一潮流的组成部分。

工人运动是工业革命的直接后果。

工业无产阶级从诞生时起便开始了自己的斗争。

以往总是说,工人运动最初是从捣毁机器开始的,以英国的“卢德”运动为典型。

其实这并不是很贴切。

首先出来捣毁机器的人,是因为他们认定是机器的使用夺走了他们的生计,本来的技艺也不起作用了,于是将机器视为“祸根”,一怒之下便予以捣毁。

这正说明他们并不是真正的产业工人,他们所留恋的还是手工劳动的状态。

而产业工人是指使用机器的企业中劳动的工人,这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以产业工人即无产阶级为主体的工人运动,似乎不应将捣毁机器的斗争作为其发展的一个阶段。

真正的工人劳动,还是应以1831年、1834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的两次起义和英国1836年开始的宪章运动作为早期的典型。

过去常说“三大工人运动”,将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麻纺织工人的起义也并列在内,这也是不贴切的。

进行起义的西里西亚工人,其实是手工工场工人,起义地点是在两个农村,当时坐落在那里的企业还没有使用机器。

近代史第二阶段工人运动的典型事例有:

里昂工人起义、宪章运动、1848年巴黎工人的六月起义、世纪中叶英国的工联主义运动、1863年全德工人联合的成立及其活动、1864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的成立及其活动、1869年德国社会主义民主工党(爱森纳赫派)的成立及其活动、1871年的巴黎公社革命等。

综合起来看,这一阶段工人运动大体上有如下的特点:

第一,自发性。

那时,工人阶级诞生不久,还没有真正组织起来。

后来虽有少数工会团体,那也是初建,而且只是极少数国家。

比较突出的几场斗争,基本上没有事先的安排和周密的计划,而是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一怒之下便起来战斗了。

第二,暴力多。

除英国工联运动、全德工人联合会和第一国际的活动而外,其余的斗争几乎都是暴力行动、武装起义。

宪章运动虽说以请愿方式为主,但是在其第二次高潮(1842年)中,也在几处地方发生了武装冲突。

第三,政治斗争为主。

只有英国的工联主义运动坚持经济斗争,这是英国的特殊条件造成的,后文将有所述。

其余的运动无不带有政治性的特点。

1831年里昂工人第一次起义时,高呼“工作不能生活,毋宁战斗而死”的口号,属经济斗争。

但是1834年第二次起义时,已喊出了“不共和,毋宁死”的战斗口号,显见是政治斗争。

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六月起义要求“民主社会共和国”,全德工人联合会提出建立“人民国家”的主张,第一国际要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巴黎公社直接夺取了政权,这一切自然都属于政治斗争。

出现这样一些特定,是当时的社会条件造成的。

在19世纪70年代之前,除最早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之外,其余发生工业革命并出现工人运动的国家,在政治上并未进行大的顺应工业资本主义发展的变革,依然保留着以往传统的统治方式。

有的国家(例如德国)还是封建主义性质的。

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什么社会立法,处理社会反抗运动时以高压政策为主。

即使是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也受到压抑,社会地位较低下。

不消说,工人阶级当然更不会被当权者放在眼里,政治上没有权利,公民的选举权也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包括财产资格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广大工人很自然地认定,自己的悲惨境遇,是由于没有社会地位、缺乏政治权利造成的。

一旦起来斗争,便将争取政治权利和选举权利的口号喊了出来,甚至要求对国家政治体制进行改造,或者直接去夺取政权。

这就是工人运动多半是政治斗争的原因所在。

同时,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资产阶级仍然保留着以榨取绝对剩余价值为主的剥削方式,即以延长工时、压低工资、增加劳动强度、雇佣童工女工等等残酷的手段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加大剩余劳动时间,从而获得更多剩余价值,赚取更大利润。

这也是劳动生产率相对还不很高的反映。

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当时工人的生活状况十分悲惨,劳动条件恶劣,工伤事故不断,工资低下、赌博、嫖娼的现象严重,工人平均寿命常常只有30余岁。

正是这种非人的待遇,使工人胸中冲塞着强烈的怨恨,一旦斗争起来,满腔怒火便爆发出来。

这就是为什么当时的工人运动多采取暴力斗争的原因。

应该承认,这种政治性的暴力斗争,对资产阶级给予了沉重打击,但是也全部遭到了镇压,没有一次武装起义取得了胜利。

由此看来,这种自发的、分散的暴力斗争,并不能引导工人运动走向胜利,还必须有新的发展。

还需要看到,那时的工人运动都是在资产阶级革命或改革的背景下发生的。

在自由主义这股历史主潮流的影响下,工人运动在客观上所起的作用,主要是表现为自由主义潮流中的更彻底的力量,在推动主潮流上产生了重大影响。

至于工人运动自身,基本上并未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范畴。

普选权、劳动权、集会结社权、政治平等权、劳动保护等等,都是资产阶级能够允许的。

即使是巴黎公社最为激进的1871年4月16日法令,也只是规定接管逃亡厂主的企业,对未逃亡业主的财产权和整个私有制度,并没有触动。

而且还宣布,逃亡厂主返回后,要对其企业作价支付钱财,不是通常所说的“剥夺剥夺者”。

关于前文所提及的英国工联主义,根据多年来盛行的说法,工联被定性为“工人贵族”的组织。

工会联合会(工联)是一批熟练工人建立起来的。

熟练工人比非熟练工人得到更高的工资,被说成是受到资产阶级的收买。

他们组织工联,排斥非熟练工人加入,而且以“正直的工作,公平的报酬”为基本口号,只进行争取改善生活的经济斗争,是暴露了机会主义的本质。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看问题,这些说法是不科学和不公正的。

熟练工人掌握更高的技术,能够操纵较复杂的机器,比技术水平低的工人得到更高的工资,本是合理现象。

就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不搞平均主义。

这与“收买”是不相干的,又怎能戴上“工人贵族”的帽子?

英国第一个完成了工业革命,而且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不少自由主义的改革,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号称“世界工厂”,政治环境也明显较其他国家宽松,实际上已不具备进行武装起义的条件,熟练工人组织起来进行经济斗争,又何罪之有?

不搞政治斗争便是机会主义,在理论上也是难以立足的。

不问条件,不考察社会环境,生硬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