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6942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45.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docx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自评报告

一、数学系发展历史

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前身是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创立于1954年)和北京师范学院分院数学系(创立于1978年),1992年两系合并,成立了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

2000年之前,本科教育只有一个专业—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现在本科教育有三个专业: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

1992年数学系把发展目标确定为:

国内地方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前列。

在1992年--2000年的8年时间里,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特别1996年获得“基础数学”博士点,是数学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2001年根据学校的发展规划和数学系自身发展需要,数学系重新确定了自己的发展目标:

国内外有影响的的高水平数学系。

2001年以来,数学系在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取得了快速的发展:

基础数学(2002年评为北京市重点学科)和应用数学(2002年评为北京市重点建设学科)学科有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拥有了国内外知名数学家组成的学科带头人群体,以优秀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2002年一年我系在编教师在权威核心和SCI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

2003年获得了应用数学博士点、计算数学和概率统计两个硕士点,人事部批准建立了数学博士后流动站。

目前,数学系已经拥有了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两个博士点,基础数学、应用数学、计算数学和概率统计4个硕士点,还有课程论(数学类)和教育硕士(数学类)两个硕士点,数学系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办学体系。

1954年至今,在长达近50年的师范教育中,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形成了自己的师范教育特色和优势,培养了大批优秀中学数学教师和中学校长,同时也培养了许多优秀的数学人才。

二、数学系概况

(一)、学科建设情况

目前,数学系拥有3个本科专业、6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获得基础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得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了数学博士后流动站;现有北京市重点学科1个、重点建设学科1个。

 

数学

学科

建设

情况

省部级

重点学科

基础数学、

应用数学(建设)

批准

部门

北京市

教委

获得时间

1996

投入经费(已到位)

210万元

2001

190万元

博士点获得时间

基础数学1996年

应用数学2003年

硕士点获得时间

基础数学1981年

应用数学1998年

计算数学2003年

概率统计2003年

课程与教学论(数学)1983年

教育硕士1998年

博士后流动站建立时间

2003年

 

(二)、科研工作

1、1998-2003年在编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见附录1)

项目

名称

国家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北京市自然科学

基金项目

科技部

973、863

其它省、部级

项目

数量

22

14

5

24

2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的项目中有3项是国家重点项目。

在承担科技部973、863项目的教师中,有1人是973项目的专家组成员、有1人是863项目的主持人。

 

2、1998-2002年在编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部分论文见附录2)

总数

核心期刊

374

255

 

3、近年来在编教师获得的教学与科研成果奖

等级

国家级

省部级

其它

国家

自然

科学

国家

优秀

教材

中科院自然科学奖

教育部科技进步奖

教育部优秀教材奖

北京市科技进步奖

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奖

国防科委科技进步奖

两弹元勋青年奖

面向

21世纪教材

一等奖

1

1

1

1

2

1

1

1

2部

二等奖

1

3

2

4

2

三等奖

3

 

(三)、师资队伍

1.2003年教师情况

总数

教授

博士导师

副教授

有博士学位

的教师

78

25

17

38

38

2.特聘教授情况

总数

北京市特聘教授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

5

3

2

 

3.目前专项基金资助计划入选者

项目

名称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教育部“高等校骨干教师基金”

教育部“高等学校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

人事部留学人员择优项目

北京市科技新星

人数

1

2

1

1

1

 

4.主要研究方向

基础数学:

代数学、多复变函数论、调和分析与逼近论、几何与拓扑

应用数学:

偏微分方程的理论与应用、数学物理、图象处理与CT技术

计算数学:

流体方程的计算、有限元方法、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

运筹与控制:

最优化理论与算法,随机运筹学、图论与组合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渗流理论、随机分析

数学教育与数学史:

数学课程理论与实践、数学学习心理研究、

数学史、数学教育史

5.主要研究方向简介

代数学:

主要学术骨干由5位教授和6位副教授组成,主要研究方向:

有限群的模表示论、李代数、Hopf代数、量子群、群与图、数论与代数数论等。

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教育部优秀科技成果奖1项,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目前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出版教材2部。

多复变函数论:

主要学术骨干由3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组成,主要研究方向:

典型域上的几何与分析、复流形上的几何与分析等。

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和面上项目,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已经发表论文140余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2部。

另外,周向宇教授担任本学科点的北京市特聘教授。

周向宇教授:

38岁,1990年于中科院数学所获博士学位;1998年于俄罗斯国家数学所获俄罗斯国家博士学位;应邀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做45分钟报告。

目前周向宇教授在首都师范大学带研究生并且组织讨论班。

调和分析与逼近论:

主要学术骨干由1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组成,主要研究方向:

调和分析与逼近论。

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教育部优秀教师专项基金项目和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几何与拓扑:

主要学术骨干由4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组成,主要研究方向:

一般拓扑学、代数拓扑、黎曼几何、Possoin几何、格上拓扑等。

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科技进步奖1项,教育部优秀教材奖2部,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出版专著3部,教材3部。

另外,戎小春教授担任本学科点的特聘教授。

戎小春:

48岁,本科、硕士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后留校任教;博士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应邀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平均每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工作4-5个月,带研究生并且组织讨论班。

偏微分方程的理论与应用:

主要学术骨干由3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组成,主要研究方向:

Navier-Stokes方程、非线性发展方程、Euler方程、非线性分析、动力系统等。

曾获得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获以色列总理奖2项、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1项。

目前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在国际著名出版社Longman出版社出版专著1部。

另外,辛周平教授担任本学科点的特聘教授。

辛周平教授:

43岁,1988年于美国密西根大学获博士学位;应邀在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

每年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工作2-3个月,带研究生并且组织讨论班。

数学物理:

主要学术骨干由2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组成,主要研究领域:

规范场论、量子群、量子代数、Yang-Baxter方程、量子信息和量子计算、N体问题。

他们的研究成果曾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中科院自然科学一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获得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

曾多次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面上项目和承担科技部攀登项目、973项目。

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人承担科技部973项目,其中1人是973项目“数学机械化和自动推理平台”的专家组成员。

1人为北京市特聘教授、1人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人才资助计划。

已经发表论文180余篇。

 

图象处理与CT技术:

主要学术骨干由1位教授和3位副教授和博士组成,主要研究领域:

计算机

断层成像技术、图象处理及其应用等。

目前主持863前沿探索性项目1项、北

京市科技新星项目1项、教育部骨干教师基金1项。

在计算机应用和软件开发

方面作为科技部“973”项目的主要参加者完成了多项重要的任务。

多项成果通

过国家鉴定,并且在生产中得到应用,1人获得教育部骨干教师奖。

计算数学:

主要学术骨干由1位教授和5位副教授组成,主要研究方向:

流体方程的计算、有限元方法、微分方程的数值计算。

目前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2项省、部级项目。

出版专著1部,教材2部。

已经发表论文150余篇。

另外,林群院士担任本学科点的北京市特聘教授。

 

运筹与控制:

主要学术骨干由3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组成。

主要研究方向:

环保、自然灾害发生机理和预防、国民经济生产中的物流管理、电信领域中若干随机网络的优化设计等问题,应用现代数学和计算机技术展开研究,已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获得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

目前,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多项。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主要学术骨干由1位教授和2位副教授和2位博士组成,主要研究方向:

随机运筹学、渗流理论、随机分析。

已经发表论文60余篇,目前主持2项省、部级项目。

数学教育与数学史:

主要学术骨干由3名教授、6名副教授组成(其中博士1名)。

该研究方向人员配备整齐,教师的学历和年龄结构合理。

目前正在承担国家级高中骨干数学教师的培训任务;作为主要单位之一,参加了国家高中和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制定工作;正在主持两项教育部的国家教育“十五”规划项目;参加了多部中学数学教材的主编和编写工作。

另外,本系在数学史和数学普及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

三、办学指导思想与教学工作思路

(一)、办学指导思想

数学系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注重教育思想观念更新的过程中,根据国家和北京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规划,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明确的办学思路:

以培养高质量的人才为根本目的,强化质量意识;以学科建设为龙头,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大力加强科学研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师资队伍建设;以增强社会服务功能、调整专业结构为切入点,改造传统专业,办好特色专业,发展新兴专业;以自主办学为依托,开放教育,拓宽办学渠道;深化改革,加强管理,优化育人环境;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

我系适应时代要求,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强调个性发展的人才观;树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新的课程观。

深化教学改革,推进素质教育,规范教学管理,培养创新人才,切实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二)、教学工作思路

1、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改革是各项改革的核心

我系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党政一把手的首要责任就是抓教学工作的思想。

经过多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做到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不动摇,坚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动摇,坚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不动摇,坚持学科建设不动摇。

2、强化教学管理,健全教学保障体系

我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体现学校的办学思路和改革目标,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认真抓好教学计划的修订工作;规范教学文档的建设与管理;开展每学年一次的系级教学质量评估;坚持每学年一次的教学工作总结与表彰制度;实施教学事故认定与处理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教学行为,严格考风考纪,改革考试评价方式。

形成了强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了本科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

3、遵循教育规律,正确处理各种关系,认真落实教育部12条

我系明确提出建设教学研究型数学系的奋斗目标,制定并实施了突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有关规定和鼓励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政策,形成一个以教学促科研,以高水平科研带教学的健康局面。

坚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前进中出现的新情况,用改革的精神解决发展中的新问题,正确处理规模与质量、发展与投入、教学与科研、改革与建设的关系。

2001年以来,在学校的领导和布置下,我系全面学习、大力贯彻落实教育部和我校关于加强本科教育质量的教育部12条与我校45条意见。

我们以加强教风、学风建设为重点,坚定不移地为加强本科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做出了积极探索,采取了竞争上岗、加大对主干基础课的投入,以及实行教考分离等多种措施,并取得积极的成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大大提高。

4、加强师范教育改造,增设非师范专业

在原有的师范专业基础上,2000年我系增设了“数学与应用数学”非师范专业;2001年增设了“信息与计算科学(非师范)”专业。

我们的目标是把原有的师范专业办成品牌专业,为首都基础教育提供优质的数学师资;将新增设的2个非师范专业办成有特色的专业。

按学校的改革要求,从2003年4月起,对上述三个专业实行了专业负责人制,经过半年的实践,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和专业改造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

(一)教学改革

1、加大本科生主干基础课的投入

数学学科的特点,要求学生必须打好一、二年级的基础,学好《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几何学》三门主干基础课。

我们在全系范围选聘主干基础课教师,任课教师至少有副教授(或有经验并且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职称,加大对任课教师的奖励力度。

2、开设第二课堂,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条件

对主干基础课学习有困难的同学,系里为他们开设《数学分析辅导》与《高等代数辅导》课程。

系里投入经费,学生自愿参加,不计学分。

为配合双语教学,我们为学生开设《现代数学分析》课程,采用数学名著《PrinciplesofMathematicalAnalysis》原版书作为教材,系主任李庆忠教授亲自主讲。

此外,每年利用假期为学生开设考研辅导班。

面对人才市场的新要求,我们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对毕业班的学生开设了《数学教育研究》必修课,使学生了解掌握中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研究性学习方法、网络课程授课方法与网络课件制作技术,为踏上工作岗位之前做好相应准备。

3、营造良好氛围,培育良好学风

在全系开展树立良好学风的宣传教育活动。

由分团委和学生会提出“学习自律公约”,形成良好学习风气。

每年系里投入近两万元,组织数学竞赛与英语竞赛,对优秀学生和优秀班级体进行表彰和奖励。

我系针对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特点,在每学期期末,及时将学生学习情况通知家长,及时沟通信息,促进学生的自我教育。

我系要求全体员工为教学工作、为学生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将全面质量意识落实每个教育环节。

4、坚持教授、专家为本科生授课

我系坚持教授讲授本科生课程,加强基础课教学。

近两年来,为本科生上课的教授占全系教授的比例达到80%以上。

每学期我们还请知名教授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

如,请林群院士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分析选讲”系列讲座,我系著名教授梅向明为高年级学生开设“几何学选讲”选修课,请中科院赖炎连研究员为高年级学生开设“运筹学基础”选修课,北京大学张顺燕教授为本科生开设“数学的精神、方法、应用”系列讲座。

5、与宣武区教科院合作,提高学生基础教育科研能力

我们与宣武区教科院合作,聘请有丰富经验的教研员和中学特级教师与我系教师合作指导部分学生的本科毕业论文。

今后我们还将与其它区县教科院的合作,探索提高师范生基础教育科研能力的途径。

(二)课程与教材建设

2003年我系争取到了师范专业改造经费21万元、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建设费8万元,为各专业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课程建设方面,经过多年建设,我系师范专业基础课课程建设工作已经完成。

新增设的两个非师范专业数学基础课建设也已经完成,后续专业课建设也已经基本完成。

选修课也已经列入课程建设计划。

其中15门课程通过校级验收,13门课程评为优秀课程,10门课程正在建设之中,2004年计划启动16门课程的建设,2005年计划启动8门课程的建设。

另外,“数学分析”、“空间解析几何”、“高等代数”三门主干基础课于2003年列入校级精品课程建设。

具体情况见附录3。

在教材建设方面,梅向明教授编写的《微分几何》教材,林向岩、刘增贤教授编写的《高等几何》教材,被很多高校使用,多次印刷。

由我系教师编写的《几何学引论》、《复变函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数值分析》、《中学数学教程》、《大学文科数学》、《几何画板与微型课件制作》、《近世代数初步》八部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和科学出版社出版。

其中的《几何学引论》、《复变函数》列入教育部“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

在获奖方面,获得省部级以上的奖励有:

●“高师数学专业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作为数学系整体教学改革项目获得2001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

●“高师数学教育专业几何类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获得1997年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几何学引论》教材获得2002年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

●石生明教授与北京大学教授合作编写的《高等代数》教材,获得2000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梅向明教授编写的《微分几何》教材,获得1997年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

五、办学优势与特色

(一)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带动本科教学的开展

数学系的学科建设取得了快速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在师资队伍建设和科研能力方面有了长足的进步,拥有了国内外知名数学家组成的学科带头人群体和以优秀青年教师为主体的高水平师资队伍,这支高水平师资队伍带动了数学系本科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组建新的应用学科,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

利用数学研究信息科学中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ComputerizedTomography,简称CT)和干涉合成孔径雷达(SyntheticApertureRadar,简称SAR)数据的处理是目前国内外热点的研究课题,我系在该研究方向已经拥有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正在建设“CT技术和图象处理开放实验室”,为培养数学与信息科学复合型人才提供教学与科研保证。

(三)加强师范专业改造,锻造师范教育品牌

面对当前教师教育的综合化、专业化的发展潮流,我们以师范为特色,向综合化发展。

借助我系高水平师资队伍的优势以及充足的师范专业改造经费,加强师范生的专业知识的教学,研讨师范生的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的质量,满足北京市基础教育对高水平师资的要求。

(四)数学普及与教育

长期以来我系为数学的普及与教育做出了一系列贡献,并拥有一支出色的专家队伍。

1.我系与中国数学会和北京数学会联合主办的《中学生数学》(初高中版)、《中小学数学》杂志,是两本国家级初等数学普及与推广杂志,为初等数学的普及与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2.我系教师吴建平、周春荔、李延林为全国中学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及教练员培训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吴建平(国家级教练)曾作为副领队两次带领中国队参加世界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

3.我系王尚志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课题《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研制,刘晓玫等参与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及实验教材编写》课题,王尚志、张饴慈、李延林参与教育部《中学生数学建模与数学应用知识竞赛》课题。

4.我系圆满完成教育部委托培训任务“高中数学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和“高等师范院校中学学科(数学)教学论教师国家级培训”。

六、人才培养成果

数学系是我校办学时间最长、力量最强、成果最丰富的系科之一。

我系在将近50年的办学历程中为首都中等教育事业和其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目前北京市在岗的中学数学教师中近一半是经过我系培养过的。

1.数学师范教育:

我系师范专业培养出了以郭志江(2002年全国优秀教师)、刘纯朴(1980年全国优秀班主任)、孟领先(1986年五一劳动奖章)、张思明(特级教师,曾被评为北京市十大杰出青年)、汪金城(北京市劳动模范)以及特级教师孙维刚、赵大悌、乔字瑞、薛文叙为代表的一大批在首都基础教育战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数学教师和其他工作在北京各项建设事业岗位上的劳动者。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各区县在岗的中学数学教师中约有5000人是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培养的,其中有高级教师约700人,另有50多人担任区县各级领导及中学校长、书记。

2.数学成人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系为北京市基础教育数学师资培训与再教育做了大量工作,在我系学习的成人教育的学员已毕业的有专科154人,本科2856人,研究生主要课程班1770人。

3.数学专门人才培养:

在数学人才培养方面,我系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硕士(300余名)和博士(16名)和出色的数学工作者。

如本科和硕士毕业生戎小春是美国Rutgers大学教授,曾经担任教育部长江学者,国际著名的“微分几何”专家,2002年在国际数学家大会上应邀作45分钟报告;本科毕业生和硕士毕业生张爽是国际知名的“算子代数”专家,美国Cincinnati大学教授。

我系也为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著名院校输送了许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4.数学建模:

1993年以来,我系积极组织参与全国性的大学生知识与能力竞赛,并在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中取得了一系列好成绩。

详细情况见附录4。

5.优秀本科生及集体:

近三年来,我系学生共有128人次获北京市优秀学生奖学金,225人次获二等奖学金,280人次获三等奖学金,420人次获单项奖学金;1人次获国家一等奖学金,2人次国家二等奖学金;获校级先进集体12个、优秀团支部6个、优秀团干部23人、三好生42人、优秀团员25人,市级先锋杯团支部3个、先进集体1个、三好生3人、优秀学生干部1人。

七、发展目标

我们的远期发展目标是:

争取在15年内把数学系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数学系。

“十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是:

有3-4个核心数学的研究方向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有自己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在国际上要有影响,争取获得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建立博士后流动站。

其发展道路是:

以师范为特色、向综合化发展。

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是:

建立一支在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培养出高水平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附录1.在编教师目前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清单

目前承担的国家、省、部级主要科研项目清单

项目、课题名称

(下达编号)

项目来源

项目起讫时间

主持人(姓名、专业技术职务)

人力配备(专业技术职务、人数)

科研经费(万元)

目前承担的科研项目的经费合计

355

量子纠缠态及其在量子信息与量子计算中的应用

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培养计划》

2002.1-

2004.12

费少明教授

教授1人

30.0

非线性强耦合反应扩散方程组解的定性研究(10271082)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

2003.1-2005.12

吴雅萍教授

教授2人

副教授2人

17.5

多元周期函数的逼近(10201021)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

2003.1-2005.12

汪和平

副教授

副教授1人

7.5

图的若干嵌入性质(102010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