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036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docx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升华和凝华教学设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整体设计

  升华和凝华现象是学生学习中容易忽略的两种物态变化,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罕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他们总认为固态和气态之间的变化必须经过液态阶段。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帮助学生澄清模糊的认识,可以在实际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过程变成学生自主学习和活动的过程,通过对已学知识的归纳和总结,提高学生梳理知识的能力,巩固所学的知识。

同时让同学们自觉产生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会转变的疑问,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

  本节设计从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出发,在让学生观察实验的基础上,感知什么是升华,什么是凝华。

设计人造雪和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实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做好实验的关键是控制加温,教材中使用热水对碘加热来揭示固体升华是需要吸热的,其逆过程让气态碘在冷水中放热凝华来揭示气体凝华需要放热。

根据碘受热的升华现象在教学中应补充说明升华吸热的应用。

要注意碘蒸气有毒,做实验时必须把它封闭起来,以免影响学生健康。

  课堂上引导同学通过小组活动完成设计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归纳课本中的重点知识。

同时,再用学过的知识来解释一些前面讨论的现象和问题。

然后,对学生收集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并给予一定的评价和指导。

通过对STS课外知识的阅读,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过程与方法

  .组织学生观察并利用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来理解升华和凝华的定义。

  .师生共同探究升华和凝华实验过程,理解升华吸热和凝华放热现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通过小组活动、课堂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对升华和凝华现象的认识,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教学难点

  用升华吸热、凝华放热来解释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交流合作、讨论。

  课时安排

  课时

  课前准备

  樟脑丸、松树枝、碘、热水、冷水、带橡皮塞的试管、烧瓶、试管夹、酒精灯、碘锤、滴管、烧杯、多媒体等。

  教学过程

  导入新

  情景引入

  多媒体投影几幅生活中的图片:

用久的电灯泡、冬天窗户上的“冰花”、吉林松花江畔的“雾凇”、舞台演出时的“白烟滚滚”等内容。

  引导学生思考:

普通灯泡和日光灯用久了,其灯丝为什么会变细?

玻璃壁为什么会发黑?

黑色的物质是怎么形成的?

“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美丽的窗花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舞台上的白烟究竟是什么?

它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故事导入

  故事1:

1779年冬天,在彼得堡的一个寒夜,街道上几乎不见行人,但是,在市中心一个大厅里却灯火辉煌。

六千支燃烧着的巨型蜡烛,把大厅里烘托得热气腾腾。

这里正在举行盛大的舞会,夫人小姐、名流雅士拥满大厅,在乐曲声中翩翩起舞,有的人还淌着汗。

正当大家跳得如痴如狂的时候,一位小姐突然晕倒在地,旁边的人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人喊道:

“快快打开窗户。

”打开窗户后,刺骨的寒风涌入大厅,奇怪的现象出现了:

大厅里竟然飞起雪花,纷纷扬扬的雪花落到人们的头发和衣服上。

在场的人无不目瞪口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厅里的雪花从何而来呢?

  故事2:

据《新民晚报》载XX年5月10日,阴天,气温约为-15℃,第二天中午12时,科考队到达x疆罗布沙漠小河墓地前200米左右时,沙丘上均匀地覆盖着约5~10厘米的积雪,茫茫无涯,然而过了约20in,奇怪的事发生了:

就在科考队手忙脚乱地从沙漠车上卸下器材设备,开始向小河墓地靠近的时候,发现脚下踩的不再是雪地,而是干爽的沙地。

再远望四周,一眼望不到边的沙漠中哪有雪的影子?

雪到哪儿去了?

气温一直在零下十四五摄氏度左右,天空阴沉,不见阳光,就是雪化了,沙土也至少应该是湿的,可抓一把土,手感依然干爽疏松。

  请你用所学过的知识回答:

这雪为什么不见了?

  实验导入

  “人工造雪”实验:

在锥形瓶内放入少许樟脑丸粉末,再将一根细的松树枝放入,然后将瓶子密封。

点燃酒精灯缓慢加热进行实验,仔细观察瓶内有什么现象发生。

  实验中注意观察的现象:

  缓慢加热过程中,观察锥形瓶底部樟脑丸粉的状态变化;观察瓶内有何现象发生。

  停止加热冷却时,仔细观察锥形瓶壁及松枝上有何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

观察瓶内有无液体产生,认真分析观察的结果,进行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樟脑丸粉末在实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观察结果、讨论总结得出:

  固态的樟脑粉末经加热后能直接变成气态的樟脑蒸气;

  气态的樟脑蒸气又冷却直接变成固态的樟脑粉末。

  复习导入

  自然界中的物质常见的存在状态主要有哪些?

  发生在固态和液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

吸热还是放热?

发生在液态和气态之间的转化过程分别叫什么?

吸热还是放热?

  思考讨论:

物质能否由固态直接转化为气态或由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

  试一试:

你能举出生活中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或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例子吗?

  推进新

  一、实验演示:

碘的物态变化

  仪器与器材:

密封的细长玻璃瓶,方座支架,试管夹,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

  .实验装置如图所示,首先观察密封在玻璃瓶内碘粒的外观。

  .将装有碘粒的玻璃瓶在方座支架的试管内夹持好,然后用酒精灯对玻璃管内的碘粒加热,注意观察碘粒是否经过熔化再变为紫色气体。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

  .熄灭酒精灯,注意观察在玻璃管冷却的过程中碘蒸气是否经过液化再变成固态的碘。

这时碘发生了什么现象?

在容器壁看到了什么现象?

  .通过实验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为什么要用酒精灯加热,不加热行吗?

  现象观察:

碘受热和遇冷后状态变化情况。

  分析论证得出结论:

固体与气体之间可以直接转化。

  二、升华和凝华

  .师生归纳总结:

  升华:

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凝华:

物质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学生思考并交流讨论:

升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凝华过程需要吸热还是放热?

  可用实验演示:

教师要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想。

  为使现象明显,教师用酒精灯加热烧瓶中的碘。

  微微加热,紫色蒸气出现后进行观察。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紫色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移开酒精灯,紫色蒸气逐渐减少而消失,酒精灯加热,紫色蒸气又重新出现,蒸气上升而消失。

提问:

紫色蒸气的产生是放热所致,还是吸热所致?

蒸气上升消失到哪里?

  移开酒精灯待蒸气消失后,取下烧瓶,让学生看烧瓶底部,有一层碘的晶体。

提问:

这层紫色物质是什么?

是从哪里来的?

为什么会产生这层物质?

  学生交流结果,处理信息:

实验结果表明,碘可以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此时要加热;也可以由气态直接变成固态,此时没有加热,而是对外放热。

  学生讨论并归纳总结:

升华过程需要吸热;凝华过程需要放热。

升华和凝华是互逆过程。

  活动体验:

碘与指纹破案:

  在侦破案件时,常常需要从现场提取指纹,下面请大家模仿做一个实验,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碘颗粒,待烧杯中出现紫色气体时,将玻璃片拿去,用按有指纹的白屏靠近烧杯口并不断来回移动,注意观察白屏上有没有指纹显现出来。

请同学们动手做这个实验,当一回小小侦探家。

学生利用课桌上的器材,动手实验。

不少学生惊呼指纹能显示出来,脸上露出了笑容。

  .知识迁移,学会运用

  学生举例,交流

  让学生举出日常生活或自然现象中有关升华和凝华的现象,师生、生生共同交流,统一看法,对学生的举例、积极参与给予鼓励,同时教育学生要注意观察日常生活中的霜、冰花、旧灯泡内壁上的黑色物质,分别判断出属于什么物态变化。

  升华现象:

①冬天,冰冻的衣服也能晾干;②卫生球变小;③用久了的灯丝变细。

  凝华现象:

①冰棒表面的“白粉”;②寒冬的夜晚,窗户玻璃内表面上的冰花;③用久了的灯泡变黑。

  【拓展】

  干冰及其应用

  干冰,虽然它的名字带着一个冰字,却和水结成的冰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它是由无色的气体——二氧化碳形成的。

如果把二氧化碳装在一个钢瓶里,再加压,它就会变成和水一样的液体了,如果温度再低一些,那么二氧化碳就会变成白色的、好似雪花一样的东西,这就是干冰。

这种固体不经熔化就可直接变成气体,这大概是大家叫它干冰的原因吧。

干冰的温度可达-78.5℃,由于干冰温度很低,它急剧升华的时候,会使周围的温度迅速降低,空气里的水蒸气就会凝结成雾。

摄影棚里的云雾缭绕的景象就是利用这个原理形成的。

  干冰具有良好的制冷作用,因此可以用来保鲜食品,干冰可以用于人工降雨,闷热的夏天有时迟迟不下雨,这种情况下就可将装有干冰的炮弹射到乌云密布的天空,不一会儿大雨就倾盆而下。

  仔细观察下图并作出解释

  固态的二氧化碳,它是将二氧化碳气体进行压缩、冷却而成的,温度可达零下78.5℃,如果将它放在空气中,会长出如图的冰状胡须。

  解析:

固态的二氧化碳在空气中发生升华现象时,吸收了周围空气中的热量,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热量被吸后,就发生了凝华现象。

  【多媒体展示】用干冰人工降雨的过程。

  具体过程:

  干冰进入云层,就很快升华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使空气的温度急剧下降,于是高空中的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这些小水珠逐渐变大就形成雨落了下来。

  让学生解释人工降雨,教师作出评价并统一观点,这里干冰到雨经历了三个物态变化的过程,一是干冰的升华降温;二是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三是小冰晶下落遇到热的气流熔化成小水珠,小水珠越结越大,小水珠的重力大于上升气流产生的浮力时,水珠下落到地面就形成雨。

指出干冰易升华吸热还可用来:

①给食品降温,②在舞台上制造“白雾”等。

  舞台“白雾”:

舞台上喷撒的干冰升华需从周围空气中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悬浮在空中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所谓“白雾”。

广泛用于舞台、剧场、影视、庆典等制作放“烟”效果。

  制冷防腐:

当用火车运载鲜鱼时,它就守卫在鲜鱼的旁边,起制冷防腐的作用。

干冰外表像冰,可作为防腐剂,它比冰优越得多。

干冰熔化时不会像冰那样变成液体,它全部升华,四周干干净净。

干冰冷却的温度比冰低得多,而且干冰升华后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能抑制细菌的繁殖生长。

  常见的自然现象

  提出问题:

自然界中雾、露、云、霜、雪、雹是常见的自然现象,那么它们是怎么形成的?

  讨论交流:

学生分组思考,讨论。

  露是在天气较热的时候,空气中的水蒸气于清晨前遇到温度较低的树叶、花草等,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它们的表面上,这是一种液化现象。

  雾和云的情况相同,都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为小水珠,这些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在地面附近称为雾,在高空处则称为云,因此雾和云都是水蒸气液化现象,不是冰的熔化现象。

  霜是在地表的水蒸气遇到摄氏零度以下的温度,直接凝化为固体。

  雪是天气较冷的时候,空气中的温度低于零摄氏度,水蒸气在空中凝华成固态,为六角形的冰晶,在飘降时相互结合形成雪片或雪团。

  雹是冰球,它的形成较复杂,云中的水珠被上升气流带到气温低于0℃的高空,凝结成小冰珠,小冰珠在下落时,其外层受热熔化成水,并彼此相结合,使冰珠越来越大,如果上升气流很强就会再升入高空,在其表面凝结一层冰壳。

经过多次上下翻腾,能结合成较大的冰珠,当上升气流托不住它时,冰珠就落到地面上,形成冰雹。

  思考题:

俗话说“霜前冷,雪后寒”,试用所学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因为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粒,凝华过程要放热,而水蒸气能够向空气中放热的条件是气温低于水蒸气温度,故只有在足够低的气温下,水蒸气才会凝华成霜,因为下霜时气温较低,人常感到冷。

下雪天气温度本来就低,下雪后,雪在熔化时要向周围空气吸热,而使本来较低的温度进一步下降,因而雪后寒。

  学生自由阅读:

STS“水循环”

  提出要求:

能够用水的三态变化解释自然界的一些水的循环现象,总结水的三态循环规律。

  完成课本图3.4-2水的三态联系填空。

  思考问题:

水为何珍贵?

水能为人类做些什么?

破坏水资源会给人类带来哪些危害?

我们应该怎么办?

  对自己家里的用水进行调查,如每天用水情况,洗衣用多少水,洗澡用多少水,抽水马桶用多少水等等,准备采取哪些措施节约用水?

预测在实施过程中会有哪些困难,如何克服?

如果完成实施后每月能够节约多少水?

可以写成简单的调查报告。

  同步训练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严冬,冰冻的衣服也会干,这是因为冰升华为水蒸气

  B.饭桌上冒出的热气是水蒸气

  c.初冬的早晨常见到的霜是由水蒸气凝固而形成的

  D.夏天看到棒冰冒的“白汽”,这是棒冰熔化后蒸发的水蒸气

  答案:

A

  .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

这种烟雾实际上是。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答案:

D

  .冬天清晨,在有人居住的窗户玻璃上往往会出现冰花。

关于“冰花”,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B.出现在窗玻璃内侧,由水凝华而成

  c.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大量水蒸气凝华而成

  D.出现在窗玻璃外侧,由水凝华而成

  答案:

A

  .下列物态变化中,在吸、放热的条件上与凝华要求相同的是。

  A.熔化、汽化

  B.液化、熔化

  c.凝固、液化D.凝固、汽化

  答案:

c

  .下列现象与物态变化相对应的是。

  A.衣柜里的樟脑丸变小了——升华

  B.静静的池塘覆上薄冰——液化

  c.夏天洒在地板上的水很快干了——凝固

  D.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汽化

  解析:

物态变化的考点关键是明白水的三态变化:

冰、水、水蒸气三者之间的变化;冰变成水是熔化,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冰直接变成水蒸气是升华,水变成冰是凝固,水蒸气变成水是液化,水蒸气直接变成冰是凝华。

解决物态变化的关键是要知道由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

樟脑丸是固体,变小了是因为固体变成了气体,所以是升华现象,故A对;冰是固态,池塘上的薄冰是由水凝固而成的,故B错;水是液态,洒在地板上的水干了是液态的水变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属于汽化现象,故c错;霜是固态,冰箱冷冻室内壁的霜是由水蒸气变成固态的冰,属于凝华现象,故D错。

  答案:

A

  .下列现象中的物态变化属于升华的是。

  解析:

升华是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现象,雪人没熔化却变小了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现象;A项,刚从水中出来感觉冷是由液态的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B项,“白汽”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滴;D项,湿衣服变干是汽化现象。

  答案:

c

  .部分地区发生严重干旱时,气象部门用火箭弹向适当云层中抛射干冰,实施人工增雨。

在人工增雨过程中,干冰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A.凝华B.升华

  c.液化D.熔化

  解析:

解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六种物态变化,干冰在空气中,直接由固态变成了气态,属于升华现象,故B选项正确。

  答案:

B

  .李军同学在实验室模拟“云和雨的形成”,如图所示,请写出整个过程主要的物态变化的名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汽化 液化

  .实施人工增雨的一种方法是飞机在高空撒干冰,干冰进入云层,很快______成气体,并从周围吸收大量的热,于是高空水蒸气便______成小冰晶或______成小水滴,使云中的冰晶增多,小水滴增大,从而形成降雨。

  答案:

升华 凝华 液化

  教学反思

  升华和凝华是物态变化中的一组现象,与前面学习的四种现象一起构成完整的物态变化体系。

尽管升华和凝华现象并不少见,但不易被学生注意,而且气体不易看见,难以直接观察到。

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从生活和实验出发,利用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辅以多媒体呈现一些不太常见的现象,为学生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实验激趣,问题驱动,充分让学生观察、实践、思考、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够让学生学得轻松愉快,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提高。

  规律总结:

  本课主要通过实验探究和分析论证,学习了升华和凝华的概念、规律及其应用,大家不仅学到了物理知识本身,还学到了一些科学研究方法,感受了物理知识的科学价值。

  板书设计

  第4节 升华和凝华

  备考资料

  生活、生产、科技与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

  自然界中的物质在一般情况下以固态、液态或气态三种状态存在,物质的这三种状态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转化过程中伴随着吸热或放热现象,吸热的物态变化有熔化吸热、汽化吸热、升华吸热。

在生活、生产、科技中物态变化吸热现象有什么应用呢?

  .物质的熔化吸热的应用

  向可乐饮料中加冰块会使饮料变得更清凉:

夏天,我们在喝饮料的时候,常会在饮料中放入一些冰块,冰块在熔化时,要吸热,使饮料变的清凉可口。

  冰的熔化冷藏:

储存食品时利用冰熔化吸热,使食品降温,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化雪冷:

俗话说“下雪不冷,化雪冷”。

化雪时发生的物态变化是熔化,冰熔化时吸热,使得气温降低,所以人会感到冷。

  发射卫星的火箭头部涂了一层特殊的材料,保护火箭:

用来发射卫星的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由于火箭头部与空气摩擦使它的头部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

在它的头部涂了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受热很容易熔化、汽化吸收箭头与空气摩擦产生的热,可以避免火箭因高速运动时与空气作用产生的高温而被毁坏的危险。

  另外,高烧病人用冰块降温,夏天吃冰棒解热,冰镇啤酒都是利用冰的熔化吸热。

  .物质的汽化吸热的应用

  夏天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在地上洒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故天热时向地上洒水会感到凉快。

  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

洗了脸后,脸上有水分,水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水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所以夏天天热,洗把脸就感到凉快。

  擦酒精为中暑病人缓解症状:

给中暑病人擦酒精,酒精容易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酒精蒸发快,从病人身上带走热量快,使中暑病人缓解症状。

  夏天用电风扇吹风感到凉快:

当我们在炎热的夏天使用电风扇的时候,电风扇的工作,加快了室内空气的流动,因而加快人体汗液的蒸发,蒸发需要吸收热量,故人们会感觉到凉爽。

  沙漠羊皮袋:

在沙漠里旅行的人,常用一个羊皮袋来装水,由于羊皮袋中的水不断地渗出,然后蒸发,蒸发吸热有降温制冷作用,使袋中的水温度较低,虽然气温较高,但是水喝起来清凉可口。

  夏天食物放在水缸中防变质:

夏天,没有冰箱的农村家庭,为了防止饭菜变质,常把饭菜放入菜盆,再把菜盆放入水缸中,让菜盆浮在水面上。

由于水缸中的水不断蒸发吸热,使水缸内的温度降低,从而使饭菜的温度降低,不至于使饭菜变质。

  手术麻醉:

医学上有一种麻醉剂叫氯乙烷,它是一种透明、沸点为13.10℃的液体,使用时,将容器口对准需手术部位喷出,喷出的四氯乙烷迅速汽化吸热降温使需手术部位冷冻,使需手术部位麻醉,从而进行手术。

  冰箱制冷:

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一种制冷剂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内的热搬运至冰箱的外面,制冷剂是一种既容易汽化又容易液化的物质,汽化时它吸热,就如搬运工把包裹扛上了肩,液化时它放热,就如搬运工把包裹卸了下来。

工作时,制冷剂经过一段很细的毛细管缓慢地进入冰箱内冷冻的管子,在这里进行迅速汽化吸热,使冰箱内温度降低。

生成的蒸气又被电动压缩机抽走,压入冷凝器,再次液化并把从冰箱内带来的热通过冰箱壁上的管子放出,制冷剂这样循环流动,冰箱内冷冻室里就可以保持相当低的温度。

空调的制冷也是这个道理。

  热棒:

XX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贯通。

铁路要通过“千年冻土”区,“冻土”区路基在温度过高时会变得松软不牢固。

为解决“冻土”难题,保证路基的稳定性,采取了防护措施,铁路路基两旁各插有一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我们叫它热棒。

热棒在路基下还埋有5米深,整个棒体是中空的,里面灌有液氨。

装在热棒下端的液态氨在温度升高时会汽化,从路基内部吸热,使路基温度降低,路基的温度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温度,不至于使路基变得松软不牢固。

  热管:

热管是20世纪80年代研制出来的一种导热本领非常强大的装置。

热管是一根两端封闭的金属管,管的内壁衬了一层多孔的材料,叫做吸收芯,吸收芯中充有酒精或其他易汽化的液体,当管的一端受热时,热端吸收芯中的液体受热汽化变成气体,气体沿内管运动到另一端。

而冷端由于未受热,温度低,气体就会因放热而液化,被冷凝的液体又被吸收芯吸附,通过毛细作用又回到热端。

如此循环,热管的热量就不断地从一端输送到另一端。

  发射火箭保护发射架:

为了保护发射台的铁架不被火箭向下喷射的高温火焰所熔化,工作人员在台底建造了一个大水池。

当高温火焰喷到水中时,水池中的水迅速发生汽化,水汽化时吸收了大量的热,不至于使发射台的铁架温度升的很高而熔化,从而保护了发射架。

  .物质的升华吸热的应用

  干冰冷藏食品:

运输食品时利用干冰升华吸热降温来防止食品腐烂变质。

  舞台烟雾效果:

在文艺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是由于向空气中喷撒干冰,干冰升华时吸热,使气温迅速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有的液化成小水滴,形成白雾,有的凝华成小冰晶,形成白烟,这样就造成了舞台上的云雾效果。

  人工降雨:

人们利用干冰升华吸热的特点进行人工降雨。

当干冰进入冷空气层,会很快升华,在升华过程中将吸收大量的热量,使冷空气层的气温急剧下降,这时高空中的水蒸气就会变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后下落,在下落过程中遇到暖气流就会熔化而形成雨。

  手术麻醉:

固态二氧化碳可以直接升华为气态的二氧化碳,同时吸收大量的热,还没有残留物。

利用这个特点,可以用在医学科研上,现代医学上有一种“冷冻疗法”,即把干冰放在部分组织上,利用干冰升华吸热迅速降温冷冻,使其组织坏死,达到不用“动刀”而治愈的目的。

  总之,物态变化过程中的吸热过程在生活、生产、科技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对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提高生产、科技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