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7424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docx

整理安全生产实务与案例分析重点

3.意愿调查评估法

3)迁移。

4.广泛参与原则。

2.间接市场评估法

(3)专项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的内容。

除包括上述内容外,还应当包括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主要包括规划草案的环境合理性和可行性,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合理性与有效性,以及规划草案的调整建议。

环境影响的经济损益分析,也称环境影响的经济评价,即估算某一项目、规划或政策所引起的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并将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纳入项目、规划或政策的经济费用效益分析中去,以判断这些环境影响对该项目:

规划或政策的可行性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对负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费用,对正面的环境影响估算出的是环境效益。

第五章 环境影响评价与安全预评价

(1)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对产生的环境影响应进行全面评价;

内涵资产定价法基于这样一种理论,即人们赋予环境的价值可以从他们购买的具有环境属性的商品的价格中推断出来。

1.环境的概念第一章安全生产管理概述

安全生产:

使生产过程在符合物质条件和工作秩序下进行的,防止发生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等生产事故,消除或控制危险、有害因素,保障人身安全与健康、设备和设施免受损坏、环境免遭破坏的总称

安全生产管理:

针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运用有效的资源,进行有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活动,实现生产过程中人与机器设备、物料、环境的和谐,达到安全生产的目标

目标:

减少和控制危害,减少和控制事故

范围:

安全生产法制管理、行政管理、监督管理、工艺技术管理、设备设施管理、作业环境和条件管理

基本对象:

生产经营单位从业人员

内容: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安全培训教育、安全生产档案

本质安全两大功能:

失误(操作失误,不发生事故)、故障(发生故障,维持正常工作或自动变为安全状态)

事故隐患按危害和整改难度分:

一般、重大

危险因素:

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

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风险:

发生特定危害事件的可能性及后果的结合R=f(F,C)

重大危险源:

长期或者临时地生产、搬运、使用或者储存危险物品,且危险物品的数量等于或者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包括场所和设施)

三违:

违章指挥、违章操作和违反劳动纪律

三不伤害:

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不被他人伤害

四不放过:

防范措施不落实不放过、职工群众未受到教育不放过、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三级安全教育:

厂级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

安全分级管理:

厂级、车间级、班组级

三同时:

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生产和使用。

三同时内容:

可行性研究、设计、施工、试生产、竣工验收到投产使用均应同步进行

安全生产管理原理:

系统原理、人本、预防、强制

系统原理4个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整分合原则,反馈原则,封闭原则

人本原理3个原则:

动力原则,激励原则,能级原则

预防原理4个原则:

偶然损失原则、因果关系原则、3E原则(工程技术、教育、法制对策)、本质安全化原则

强制原理2个原则:

安全第一、监督

安全管理中心:

防止人为的不安全动作,消除机械或物质的危害

第一类危险源(决定事故严重程度):

生产现场中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

第二类危险源(决定事故发生可能性大小):

导致约束、限制能量的控制措施(屏蔽)失效、失控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

事故预防与控制:

安全技术、安全教育、安全管理三个方面入手

安全生产方针: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第二章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规章制度建设主要原则:

主要负责人负责原则、安全第一原则、系统性原则、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安全规章制度制定5个流程:

起草、会签、审核、签发、发布

安全规章制度体系:

综合安全管理、人员安全管理、设备设施安全管理、作业环境安全管理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管生产的同时必须管安全原则”。

安全生产责任制内容:

纵向方面,从上到下所有类型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

横向方面,各职能部门的安全生产职责

组织保障:

安全生产管理机构的保障、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保障

机构保障:

三类高危行业(矿山,建筑施工,危险物品生产、经营、储存)、从业人员超过300人必须设置

人员保障:

三类高危行业、从业人员超过300人必须设置。

(高危行业按10‰、超过300人按5‰、少于300人按5‰专职或兼职)

安全生产费用管理原则:

企业提取、政府监管、确保需要、规范使用

安全生产费用使用原则:

专户核算、专款专用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基本原则:

必要性和可行性原则;自力更生与勤俭节约原则;轻重缓急与统筹安全原则;领导和群众相结合原则

风险抵押金存储要求:

事先按时足额存储

风险抵押金管理:

专户存储、单独核算、专款专用、严禁挪用

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编制步骤:

确定编制时间、布置编制工作、确定项目和内容、编制、审批、下达

安全生产检查按性质类型:

一般性检查、专业性检查、季节性检查、节假日前后的检查

安全生产检查内容:

软件系统、硬件系统

安全生产检查方法:

常规检查法、安全检查表法、仪器检查法

检查程序:

准备、实施检查、分析判断、进行处理、落实整改

安全生产事故分类:

一般事故隐患、重大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报告内容:

隐患现状及其产生原因、隐患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隐患治理方案

重大事故隐患治理方案:

治理目标和任务、采取方法和措施、经费和物资的落实、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治理的时限和要求、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劳动防护用品使用方法:

使用前首先进行检查、在其性能范围内使用,不使用不具有“三证”和“一标志”的护品、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正确使用

特种劳动防护用品目录分6大类21小类

第三章安全生产监督监察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

综合监督管理是国家安全秤监督管理总局;行业监管是公安、交通、铁道民航、水利、建设、质检和国务院有关部门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特征:

权威性是法律授权、强制性是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普遍约束性是具有法律的普遍约束力

基本原则:

坚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坚持行为监察与技术监察相结合的原则;坚持监察与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的原则

对作业现场的监督检查、颁发有关安全生产事项的许可是两种重要的监督管理形式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方式:

事前的监督管理(颁发许可);事中的监督管理(行为、技术监察);事后的监督管理(应急救援、调查处理、提出防范措施)

内容:

安全管理和安全技术措施、机构和安全教育培训、隐患治理、伤亡事故管理、职业危害及职业病管理、对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保护、行政许可制度

煤矿安全生产监察体制特点:

实行垂直管理、监察和管理分开、分区监察、国家监察

方式:

日常、重点、专项、定期监察

内容:

安全管理方面、安全技术方面、安全措施方面、是否在依法批准的开采范围内进行采矿作业

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方式:

市场准入制度、设备准用制度、事故应对和调查处理

第四章危险有害因素识别、风险管理与安全评价

危险因素:

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

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存在危险有害物质、能量失去控制是危险、有害因素转换为事故的根本原因

危险有害物质和能量失控主要体现:

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管理缺陷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危险因素分为:

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冒顶片帮、透水、放炮、火药爆炸、瓦斯爆炸、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他爆炸、中毒和窒息、其他伤害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原则:

科学性、系统性、全面性、预测性

风险评价方法:

直接经验分析法;系统安全分析法;综合性分析法;常用性分析法

风险管理内容:

确定范围和目标、危害辨识、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措施

安全评价分:

预评价、验收评价、现状评价

安全评价程序:

前期准备;辨识与分析危险、有害因素;划分评价单元;定性、定量评价;提出安全对策措施建议;作出安全评价结论;编制安全评价报告

第五章重大危险源管理

重大危险源控制系统:

辨识、评价、管理、重大危险源安全报告、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工厂选址和土地使用规划、重大危险源监察

重大危险源辨识方法:

q1/Q1+q2/Q2+…………+qN/QN≥1

危险性评价取决于事故的易发性和事故后果的严重性

固有危险性:

由生产物质的危险性和工艺的危险性决定

现实危险性:

不仅取决于生产单元的固有危险性,还同各种人为管理因素密切相关

第六章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职业性危害因素:

在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

来源有:

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劳动者健康的因素

性质分:

环境因素(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作业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负荷过重等);其他因素(生态环境、管理水平、健全的法制)

职业病按《职业病目录》分10大类115种

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病有矽肺、煤矽肺、石棉尘肺

导致职业病发生因素:

有害因素性质、作用于人体的量、个体易感性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最高容许浓度、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应在竣工之日起30日内

职业病报告卡内容:

用人单位的信息、职业病患者的基本信息、专业工龄、职业病种、具体病名、中毒事故编码、同时中毒人数、发生日期、诊断、死亡日期、诊断单位、报告单位、报告人及报告日期

第七章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应急设备:

报警系统;应急照明和动力;逃生工具和安全避难所;安全隔离阀、开关和切断阀;消防设备和通讯设备;急救设备

事故应急救援的基本任务:

立即组织营救,撤离或保护其他人员;迅速控制事态,确定事故的危害程度;消除事故后果,做好现场恢复;查清事故原因,评估危害程度

特点:

不确定性和突发性;复杂性;后果、影响易猝变、激化和放大

事故应急管理过程:

预防、准备、响应、恢复

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组织体制、运作机制、法制基础、应急保障系统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综合预案、专项预案、现场处置预案

应急预案基本结构:

(1+4)基本预案+应急功能设置、特殊风险管理、标准操作程序、支持附件

应急预案编制过程:

成立工作组、资料收集、风险和脆弱性分析、应急能力评估、应急预案编制、应急预案的评审与发布

应急预案核心要素:

方针与原则;应急策划;应急准备;应急响应;现场恢复;预案管理与评审改进

演练类型:

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全面演练

演练实施基本过程:

准备阶段、演练阶段、总结阶段

第八章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运行模式:

方针、组织、计划与实施、评价、改进措施

基本要素:

方针、组织、计划与实施、检查与评价、改进措施

建立步骤:

学习与培训、初始评审、体系策划、文件编写策划、体系试运行、评审完善

培训3个层次:

管理层、内审员、全体员工

体系试运行:

内容(按文件和程序的要求开展各项安全管理活动、检验文件本身是否完整适用);时间(试运行时间不少于3个月)

审核:

第一方审核(自我审核)、第二方审核(与生产经营单位有利益关系的相关方,旨在为相关方提供信任依据)、第三方审核(无经济利益的第三方提供的公正公平的审核)

第九章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标准化:

安全生产活动获得最佳秩序,保证安全管理及生产条件达到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标准等要求制定的规则

管理方法:

计划、实施、检查、改进动态循环、持续改进的管理模式

意义:

1、安全标准化管理是预防事故、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的重要基础;2、是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的重要手段;3、是实施安全生产许可制度,强化源头管理的有力措施

主要工作内容:

初始评审;策划;教育培训;实施;自评;改进与提高;达标考评

第十章生产安全事故管理

普通生产安全事故:

特别重大事故

一次造成30人以上(含30人)死亡

重大事故

一次造成10~29人(含10人)死亡

较大事故

一次造成3~9人(含3人)死亡

一般事故

一次造成1~2人死亡

一次造成100人以上(含100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一次造成50~9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一次造成10~4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一次造成1~9人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

一次造成1亿元以上(含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一次造成5000万~1亿元直接经济损失

一次造成1000万~5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

一次造成100万~1000万元直接经济损失

道路交通事故:

特大事故

一次造成死亡3人以上

重大事故

一次造成死亡1~2人

一般事故

一次造成重伤1~2人

轻微事故

一次造成轻伤1~2人

重伤11人以上

重伤3人以上10人以下

死亡1人,同时重伤8人以上

轻伤3人以上

死亡2人,同时重伤5人以上

财产损失6万元以上

财产损失3~6万元

财产损失不足3万元

财产损失机动车事故不足1000元,非机动车不足200元

 

火灾事故:

特大事故

死亡10人以上(含10人)

重大事故

死亡3人以上

一般事故

不具有前列两项情形

重伤20人以上

重伤10人以上

死亡重伤20人以上

死亡重伤10人以上

受灾50户以上

受灾30户以上

财产损失100万元以上

财产损失30万元以上

事故分类:

责任事故(人为因素造成的事故)、非责任事故(自然因素造成的事故)

报告原则要求:

及时、准确、完整,任何单位和个人对事故不得迟报、漏报、谎报和瞒报

负有事故报告责任:

事故现场有关人员;事故发生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有关地方人民政府

事故报告实行双报告制度

报告程序及时限:

1、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情况紧急时,可以直接向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2、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3、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按照事故的级别逐级上报事故情况,每级上报的时间不得2小时。

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逐级上报至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有关部门;较大事故逐级上报至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体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箮职责的有关部门;一般事故上报至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

报告事故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2、时间、地点以及现场情况;3、简要经过;4、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5、已采取的措施;6、事故补报,自事故发生之日起30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应及时补报。

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要及时补报。

以高等级事故因素为先确定事故等级

事故的救援与现场处置:

1、事故发生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事故应急预案,或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事故发生地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关部门接到事故报告后,其负责人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故事救援。

3、事故发地公安机关根据事故的情况,对涉嫌犯罪的,应依法立案侦查,采取强制措施和侦查措施。

犯罪嫌疑人逃匿的,公安机关应当迅速追捕归案。

事故调查基本原则:

实事求是、尊重科学

特别重大事故:

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的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普通事故调查:

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分别由事故发生地省民政府、市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县级人民政府负责调查。

未造成人员伤亡的事故,县级人民政府也可以委托事故发生单位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煤矿事故调查:

发生的重大事故,由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参加调查;发生较大事故、一般事故,由负责监察事故发生地煤矿的煤矿安全监察分局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铁路交通事故的调查:

发生重大事故由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较大事故和一般事故由事故发生地铁路管理机构组织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

跨行政区域发生的事故的调查:

特别重大事故以下等级事故,事故发生地与事故发生单位不在同一个县级以上行政区域的,由事故发生地人民政府负责调查,事故发生单位反在地人民政府应派人参加。

事故调查组:

有关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监察机关、公安机关以及工会,并应邀请人民检察院派人参加。

还可以聘请有关专家参与调查。

事故调查组的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2、查明事故发生的原因;3、查明人员伤亡情况;4、查明事故的直接经济损失;5、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6、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7、总结事故教训;8、提出事故防洪措施和整改意见;9、提交事帮调查报告。

事故调查时限:

自发生之日起60日内提交事故调查报告。

特殊情况由负责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准延长但不超过60日。

事故调查报告内容:

1、发生单位概况;2、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3、造成的人员伤亡必直接经济损失;4、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5、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6、防范和整改措施。

批复期限:

由负责组织事故调查的人民政府批复,重大、较大、一般事故自收到事故调查报告之日起15日内作出批复。

特别重大30日内批复,延长不超过30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