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8066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内镜科各项制度.docx

内镜科各项制度

内窥镜科制度目录

1.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2.消化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

3.消化内镜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目标

4.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5.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6.内镜科仪器管理制度

7.消化内镜科工作制度

8.消化内镜科查对制度

9.清洗消毒间工作制度

10.消化内镜室预约窗口工作制度

11.内镜诊断报告规范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医院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以及安徽省《关于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细则》的有关规定,明确规定医院感染管理是院长的重要职责,是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定期讨论医院感染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及措施,实现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3.充分发挥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作用,大力支持感染管理专职队伍的建设,不断完善各项工作制度,明确责任,实行责任制管理和责任追究制度。

 

4.建立与完善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程序与措施。

制定和实施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确定临床预防和降低医院感染的重点管理项目,并作为医院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5.严格执行医务人员的消毒、隔离技术操作规程,将医院感染管理指标的完成情况纳入科室医疗质量管理与考核的范围,并定期向医务人员与管理部门通报。

6.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建立医院感染控制的在职教育制度,定期对医院职工进行预防医院感染的宣传与教育。

7.医院须规范消毒、灭菌、隔离与医疗废物管理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消毒隔离工作制度,要加强感染性疾病科、口腔科、手术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病房、产房、内镜科、血液透析室、临床检验部门和消毒供应中心等重点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测工作。

8.贯彻落实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和卫生厅有关规定,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和完善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实施细则,坚持抗菌药物分级、分线使用。

开展临床用药监控,实施抗菌药物用量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行为及时予以干预。

9.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并有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的应急处置方案。

 

消化内镜室感染管理制度

1.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及《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行政法规、技术规范等有关规定。

2.科室主任为科室感染管理第一责任人,建立医院感染管理责任制,各级各类人员应切实履行职责,严防医院感染暴发。

3.成立科室感染管理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会议。

4.实施科室医院感染管理与监控方案、对策、措施、登记制度,并作为科室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定期或不定期自查。

5.按规定执行消毒、灭菌、手卫生、隔离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工作制度。

6.严格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有效管理。

7.落实科室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

 

消化内镜室医疗质量和安全管理目标

1.内镜室所有医师必须具有执业资格,是消化专业医师,方可进行内镜诊疗操作。

2.消化科医师一般晋升主治医师后,按培训计划培训半年后独立进行内镜操作。

3.内镜室有专业护士3人,在主任领导下负责病人接待、预约、术前准备,内镜清洗消毒、仪器维护等工作。

4.就诊病人按内镜检查流程进行预约、术前准备及内镜检查,接待窗口护士应热情、耐心、细致。

5.严格核对制度,严防各个环节出现差错,主要核对申请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电脑报告、病理活检标本、病理申请单、内镜诊断报告等。

6.保持候诊大厅良好的秩序,检查室保持安静,年老危重病人优先检查,尽可能的缩短候诊及预约时间。

7.内镜检查前详细了解病人病情,耐心解释内镜检查方法,消除患者紧张情绪,交待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意外,病人或授权亲属签署知情同意书后方可进行检查。

8.严格按照内镜诊疗常规进行内镜操作,检查认真细致,提高诊断正确率,尽可能地减少误诊漏诊。

9.内镜下治疗的病人必须住院,高风险病人、疑难病人进行术前评估,与病人及家属充分沟通,对所在内镜下治疗进行详细耐心的解释,获得患者的充分理解后进行。

10.内镜下手术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各项诊疗均备有急预案,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及器械。

进行内镜下息肉摘除术后或食管硬化剂治疗病情较重者应告知病房医师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11.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心肺复苏流程,常规急救仪器性能。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12.一旦发生内镜诊疗并发症或病情突发变化,应及时按应急预案抢救进行,抢救医护人员互相密切配合,有条不乱,内镜下处理不能成功,及时转病房或转外科手术。

同时做好家属的沟通安慰工作,并及时向医务处汇报。

13.疑难病例、诊断不明者应多名医师会诊,讨论后再做诊断。

病例活检后及时调阅病理报告查看,核对内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

14.培训期医师、进修医师操作时必须在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独立签发报告。

15.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操作,严防发生院内交叉感染。

16.要求内镜医师技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学习,开展临床需要的新技术。

 

内镜清洗消毒灭菌质量管理制度

1.凡穿破粘膜的内镜附件,如活检钳、高频电刀等,必须灭菌。

2.凡进入人体消化道、呼吸道等与粘膜接触的内镜,如喉镜、气管镜、支气管镜、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直肠镜等,应当按照《消毒技术规范》的要求进行高水平消毒。

3.不同部位内镜诊疗工作应当分室进行;上消化道,下消化道内镜的诊疗工作应不能分室进行的,应当分时间段进行。

4.内镜及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病人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相应的消毒、灭菌合格的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清洗纱布应一次性使用,清洗刷一用一消毒。

6.内镜及附件用后应当立即清洗、消毒或者灭菌。

7.内镜与附件清洗、消毒或者灭菌程序必须遵照国家2004版《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进行操作。

8.使用的消毒剂、消毒器械或者其他消毒设备,必须符合《消毒管理办法》的规定。

消毒剂使用的时间不得超过产品说明书规定的使用期限。

9.禁止使用非流动水对内镜进行清洗。

10注水瓶内的用水应为无菌水,每日更换。

11.每日诊疗工作结束,用75%酒精对消毒后的内镜各管道进行冲洗、干燥、储存于专用清洁柜内。

对吸引器、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进行清洁消毒。

12.每日诊疗工作前,必须对当日拟使用内镜进行再次消毒。

采用2%戊二醛浸泡,消毒时间不少于20分钟。

13.每日监测使用消毒剂的有效浓度并记录,低于有效浓度立即更换,每日室内紫外线消毒并登记。

14.每月一次空气、物表、工作人员手、戊二醛及内镜进行生物检测。

15.储存柜每周清洁消毒一次。

16.有持续质量改进措施并记录。

 

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规范》制定消化内镜室消毒隔离制度:

1.内镜室布局合理,设立患者候诊区、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

2.内镜的清洗消毒必须与内镜的诊疗工作分开进行,清洗消毒室应当保证通风良好。

3.不同部位内镜的诊疗工作应当分室或分时间段进行,不同部位内镜清洗消毒应当采用相应的清洗消毒设备。

4.配备内镜与附件的数量应当与医院规模和接诊患者数相适应,以保证所用器械在使用前能达到规定的清洗消毒或者灭菌要求,保障病人安全。

5.根据工作需要,配备相应内镜及清洗消毒设备。

使用的消毒剂、自动清洗消毒器械必须符合卫生部《内镜清洗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的规定。

6.一次性医疗用品不得重复使用。

7.医务人员在诊疗时应戴消毒手套、口罩,手套应每人每镜一换。

8.工作人员在清洗消毒时要做好个人防护,穿工作服、防渗透围裙、护袖、口罩、帽子、手套等。

9.每天诊疗前测试消毒液浓度并记录,保证有效浓度,记录保存2年以上,低于有效浓度应立即更换。

10.内镜一人一用一消毒,治疗附件一人一用一灭菌。

11.认真登记就诊患者姓名、内镜型号、清洗时间、消毒时间、操作者签名。

12.清洗刷一用一消毒,口圈、弯盘一人一用一消毒或使用一次性胃镜咬口包。

13.检查床单枕套每日更换,如有污染及时更换,诊疗结束后废弃吸引瓶内胆和吸引管,及时对诊疗室台面、地面500mg/L次氯酸擦拭一次,并通风。

14.内镜注水瓶每天清洗消毒一次,灭菌水每天更换。

15.清洗槽、酶洗槽、冲洗槽每日诊疗结束后充分刷洗,用500mg/L次氯酸擦拭消毒,消毒槽在更换消毒液时彻底擦拭。

16.诊疗室、清洗消毒室、内镜储藏室每日紫外线照射一次。

17.消毒柜每周用75%酒精擦拭消毒一次,储藏室保持阴凉干燥,通风良好。

18.消毒内镜、消毒液、注水瓶细菌培养、洗手培养、空气培养每季度监测一次,诊疗附件每月检测一次灭菌效果,保存检测结果并记录。

 

内镜科仪器管理制度

1.内镜科工作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爱护公物,了解各种仪器及附件的性能和使用方法。

2.各种仪器按规定位置合理放置,防潮、防尘、避免阳光直射,其上禁放重物,尽量减少搬动,搬动时防止剧烈震荡。

3.仪器及附件应有专人保管,精心维护,不常用的内镜附件要定期消毒和保养,一般2-4周维护一次。

4.各种内镜尽量以拉直的状态进行放置保管,打开所有弯曲角度卡锁手柄,将角度钮放到自由位,悬挂内镜时,将光源接头部挂起,避免因过重损伤导光纤维。

5.严禁私自外借仪器器具外出进行诊疗活动。

因公或维修需要携带外出时,要使用配套搬运箱。

6.严格执行仪器设备使用登记制度,有严格的交接手续和维修记录。

 

消化内镜室工作制度

1.消化内镜室在消化科领导下开展工作,由消化科主任全面负责,内镜室负责人具体管理各项工作。

2.内镜室工作范围为全院住院及门诊病人的内镜诊疗,主要诊断项目有胃镜、结肠镜、乙状结肠镜、染色胃镜、消化道息肉摘除术等。

3.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必须严格遵守医院各项规章制度,完成各项医疗任务。

4.对各项工作认真负责,严格遵守诊疗规范,做到操作熟练,诊断准确,力求技术上精益求精。

5.以病人为中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做到对病人态度和蔼,耐心细致,努力为病人解决各种病痛。

6.严格执行防止院内交叉感染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内镜清洗消毒规范操作,严密防控院内感染。

7.爱护公共财物,仔细使用、认真维护各种仪器设备。

8.科室全体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本科室所制定的各项具体规章制度。

 

消化内镜室查对制度

1.预约接待病人时,核对检查病史记录单种类(胃镜、肠镜、乙状结肠镜)、科别、床号、姓名、性别、年龄、诊断,了解检查目的。

2.准备检查前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诊断、检查目的各项均与病史记录单相符,胃镜检查者是否禁食水、肠镜检查者是否已经清洁肠道。

核对无误后准确登记及编号方可安排检查。

3.检查室内执行检查操作前核对病人姓名等资料各项均与病史记录单相符,检查编号、胃镜检查者有无喉头麻醉、肠镜检查者是否清洁肠道、治疗者治疗前用药。

核对后将病史资料及编号准确录入计算机,再行检查。

4.送病理检查时,核对病理单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住院号、标本件数、切片数量、检查目的、诊断。

5.登记检查结果时核对检查编号、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准确登记。

6.发放检查报告单时核对病人姓名、性别、年龄、科室、床号、病理号、检查结果。

 

洗消间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完成对内镜及附件的清洗消毒工作。

2.每日诊疗前检测戊二醛浓度并记录,保证有效。

3.认真记录内镜清洗消毒时间并签名。

4.活检钳、圈套器等附件及时清洗,干燥后送供应室灭菌,记录件数并注意查收返回件数。

5.每日更换操作台消毒大件并及时打包消毒备用。

6.每周四下午对内镜測漏、附件检查维护。

7.注水瓶每日检查结束后刷洗干净:

消毒——冲洗——干燥备用。

8.纱布缸及纱布每日更换消毒。

 

消化内镜室预约窗口工作制度

1.预约登记,将患者信息准确录入电脑,按时合理安排检查及治疗,年老、住院、残疾者适当优先,急诊患者随到随诊。

2.指导预约的患者按流程图逐步办理就诊手续,保持秩序良好,环境安静、整洁、安全、快捷。

3.负责讲解相关内镜检查前准备方法、检查后注意事项。

4.严格检查前查对工作,病人各项信息与申请单相符,送病理检查、发放检查报告及时准确。

5.合理收费、准确记账。

6.注意待诊和检查治疗后尚未离开的患者病情变化,如发现异常及时配合医生处理,需再就诊者应指明相关科室方位,保证患者安全离开。

住院、危、急、重症患者诊疗结束及时通知接送与相关科室联系告知诊疗结果情况及注意事项。

7.诊疗结束及时整理内镜申请单、知情同意书资料,核对后按序归档。

 

内镜诊断报告规范

1.内镜诊断报告必须有资质的内镜医师签发。

2.诊断报告包括患者姓名、年龄、性别、住院号、检查日期等。

3.按胃镜或肠镜检查部位详细描写各部位正常内镜下表现,有病灶的部位应详细描述内镜下表现、范围、质地等。

4.需要做病理活检的应描写活检部位及活检块数。

5.内镜下治疗详细描述手术方式、过程。

术中是否顺利,是否有出血等并发症,是否做内镜下治疗。

6.按不同检查部位及病灶部位采集电脑照片数张,照片力求做到画面清晰,病灶可见,无气泡及污染物。

7.诊断用规范化诊断用语,不可用不规范英文缩写,如胃ca等。

8.诊断报告签名必须手写或盖处方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