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18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docx

高考地理中国地理专项复习教案1

2012届高三地理二轮专题复习学案:

中国地理专题1区位和疆界

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大国。

中国在世界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第一节中国在世界的地位

一、中国的人口居世界第一位,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

人口的数量及增长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资料,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数,全国总人数为11.6亿人,到2001年,不包括港、澳、台中国的人口数接近13亿。

比整个欧洲和北美洲人口的综合还要多。

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中国一直是世界人口大国,占世界人口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

我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一个增长相当缓慢的长过程,在先秦时期的2000多年,全国人口在1000---2000万之间,西汉时期接近6000万,从西汉到清初(17世纪末)的1700多年中,朝代更替,封建割据,战争频繁,人口为6000---7000多万,1949年以后,我国人口增长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增长速度快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增长非常快,超过历史上的任何年代,在世界上也是少有的。

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世界人口平均的增长率,超过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

从1949年---1990年净增长的6亿多人中,有2/3以上来自两个生育高峰。

高峰期

时间

特点

原因

第一次

1949---1957年(8)

1、人口出生率30‰,最高达43.37‰,自然增长率在16‰---23.23‰

2、高出生、较高的死亡率、高增长

建国初期,生活趋于稳定,生产力开始恢复

第二次

1962---1975年(14)

1、人口出生率23.01‰,自然增长率在20.86‰---33.33‰

高出生、死亡率大幅度降低、高增长

文革十年中,错误思想的指导,人多力量大。

第三次

1986年以后

1、人口出生率20.77‰,自然增长率在14.08‰---33.33‰

2、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由于第二次生育高峰出生的人群,已进入婚育旺盛年龄,出生率开始上升

(二)人口的基数大

我国人口增长不仅速度快,而且基数高,绝对量大。

从49年的5亿多人,到目前的13亿多人,甚至还要多,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决定了我国人口增长的绝对量、增长规模很大和控制人口增长比较困难的一个现实问题。

由于人口的基数大,即使人口增长的速度很慢,每年出生的人口也将在2000万以上,其增长的势头仍十分迅猛。

如果50年代采取马寅初先生的计划生育策略,至少现在少3---4亿人,虽然现在城市中基本上实现了一对夫妻只生一个孩子,但在农村仍有多胎现象,而且比较严重,所以现在计划生育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农村。

(三)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型快

时间

特点

原因

新中国成立以前

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

无政府状态、经济落后、生活贫困

新中国成立以后

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

生产力获解放,经济发展、生活及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但无重视计划生育

70年以后

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

大力提倡计划生育

后一种转变(特别是生育率的转变),在发达国家则经历了上百年的时间,而我国只用了10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

人口再生产呈现的这种“低、低、低”类型,为今后我国人口再生产实现良性循环创造了有利条件。

(四)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明显

一般情况下,年龄在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7%,这个国家就进入老龄型人口国家。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多年来属于年轻增长型。

1979年底,全国21岁以下的青少年几乎占全国总人口的一半,潜在的婚育夫妇增多,这也是我国人口高速增长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80年代以后由以前的年轻型、增长型人口转变为壮年型人口,65岁以上人口比重逐年上升,目前65岁以上的人口已占总人口的7.2%,已进入老龄型人口国家。

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起步晚、来势猛、进程快的特点。

再下去10年,第一次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口就进入老龄人口的行列,我国将是发展中国家中人口最先老龄化的国家。

我国政府也比较重视这个问题。

人口老龄化是人口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不总是积极的,过度的人口老龄化会带来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

单从老年人的生活各方面,势必加重年轻人的负担等等。

二、主要社会经济指标位居世界前列:

(一)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七位。

从图中可以看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与世界主要发大国家的差距逐步缩小。

(二)经济增长率从1993年至今,居世界首位。

(三)一些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

我国谷物、棉花、油菜籽、煤、棉布、水泥和电视机产量保持世界首位。

其它的牛羊肉、奶类、钢铁等增长也很快,特别是粮食总产量突破5*108吨。

基本上解决了占世界1/4的人口的温饱问题,这不能不说我们对世界人类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外汇储备和吸收外资总额均居世界第二位。

97年以来,外汇储备仅次于日本,仅香港特区、台湾省居世界第三、四位。

中国吸收外资一直居发展中国家前列,仅次于美国。

(五)对外贸易居世界第10位。

(六)国际旅游业收入居世界第八位。

第二节区位和疆界

一、地理位置

我国位于亚欧大陆东南部,东临太平洋,大部分地区位于中纬度,气候温和,区位优越。

(一)半球位置:

北半球、东半球

北半球、东半球是地球陆地最集中的两个半球,我国就在此。

因此受陆地的影响最强烈的一个东方大国。

(二)经纬度位置:

中纬度大国

我国98%的疆土位于北纬20º~50º之间,温带、亚热带面积广阔,光热条件好。

其特征如下:

1、国土辽阔,生存空间大

2、跨纬度大,是形成地带分异的基础

3、中纬度面积广阔,四季更替典型,季变明显(影响人的行为习惯及万物变化)

(三)海陆位置:

位于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处在世界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南邻热带印度洋,西部深入内陆,高山盘踞。

其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海陆兼备的环境,深刻影响到资源、交通与文化

2、世界最典型的季风国家,西南季风、东南季风、高原季风,气候不稳定

3、跨经度大,是形成地表经度地带性的基础

二、疆界

(一)疆域与邻国

我国的疆域辽阔,陆地疆界约22230km,与我国接壤的邻国有15个,自东北起依次为:

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老挝和越南。

有9个陆疆临边省区(132个县市)与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隔海相望。

海岸线长18000km,岛屿岸线长14000km。

最东岛屿是钓鱼诸岛东边的赤尾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边境贸易有较大发展。

有铁路和邻国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越南连接;有公路和巴基斯坦、尼泊尔、缅甸、老挝沟通。

此外,同周边国家还有定期航空线联系。

(二)国土面积

陆地面积:

960×104km2,属于一个多山的土地大国。

海域面积:

300×104km2,(有四大海域)。

我国是一个重要的海洋大国,按联合国通过的《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周围海区应划归我国主权和主权利益所管辖的海域,包括内水、领海、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的面积共约300×104km2,。

这是我国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联合国海洋公约》中的重大变化:

国家领海权由3海里扩至12海里

划定200海里专属经济区

将世界35.8%的世界海洋划归沿海各国

世界海底及其资源为人类共同继承的财产

国土面积:

960×104+300×104=1260×104(km2)

 

第三节中国遥感图像的地学分析

遥感(简称RS,RemoteSensing)、地理信息系统(简称GIS,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与全球定位系统(简称GPS,GlobalPositioningSystem),人们习惯将这三种技术合称为“3S”技术。

RS技术能动态地、周期性地获取地表信息,是GIS数据库的数据源。

RS技术作为采集地球数据及其变化信息的重要手段,在世界范围内以及我国的许多政府部门、科研单位和公司,得到广泛的应用,并结合了GIS、GPS技术,向着更系统化、更定量化的方向发展,使遥感数据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利用RS技术检测环境,解决全球性的科学问题,越来越起到重要作用。

我国资源丰富,地表形态、自然景观多样,生态环境复杂,区域间的差异明显,但不管是在东部比较平坦的广大地域,还是在西北干旱地区的沙漠、绿洲、黄土,还是南方湿热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和丹霞地形的演化,都保留着清晰可见的自然演变形迹。

卫星RS图像可以提供一些前所未有的直观、综合、宏观认识和概念,同时运用地学的规律来解释、分析RS图像信息时,也能提高人们对信息的分析能力。

下面我们从卫星图像上来分析一下我国的地表结构特征、线性构造带、和地表组成物质。

一、地貌轮廓的基本特征:

从卫星图像上,能很清楚的显示出地表形态特征。

通过分析,可以识别地貌的形态特征、结构组合、成因类型,并从时空两方面识别其发展趋势和规律。

(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形成我国地貌轮廓的显著特征。

1、基本概况:

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而我国位处亚洲中、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以西部青藏高原最高,向东逐级下降的阶梯状斜面。

地貌上最突出的特征之一就是由两条地形线——“昆仑、祁连山线”和“大兴安岭线”褶皱断裂把大陆分成三级阶梯。

大型的水力工程都建立在第二和第三级阶梯上,如在湖北宜昌境内的葛洲坝、三峡大坝等。

2、地势高低悬殊:

我国地形复杂,地面起伏高低悬殊,不仅有高达8844.48米的高峰——珠穆朗玛峰,还有低于海平面155米的艾丁湖,地势高差之大(9003米),为世界其它国家所罕见,我国最高的大高原与最低的大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海拔4500米,而华北平原海拔50米以下,二者高差约4450米。

有些地方虽然近在咫尺,但地面高差很大。

如横断山脉地区大雪山主峰贡嘎山高达7556米,但邻近的大渡河谷地海拔1600米,二者高差5956米,地面起伏之急剧冠于全国。

就全国来讲,我国西部地区地面起伏高差大,东部地区高差较小。

以面而论,西部的青藏高原比邻近的塔里木盆地高出约3500米,而东部的云贵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出约1500米,以点而论,西部的博格多峰比艾丁湖高出约5600米,东部的泰山比济南市高出约1500米。

3、西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的影响:

(二)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1、常态地貌类型:

2、特殊地貌类型——冰川、冻土、风沙、黄土、岩溶、红层

这多种多样地貌类型的地区分布,既有明显的地域差异,也有叠加、交织现象。

众多的地貌类型,是形成我国自然环境分异复杂多样的基础,是我国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丰富多彩的主要依据。

(三)山地多而高大,地貌格局呈网格状分布:

山脉分布规律

西部

东部

大小

高山3500~5000米

中山1000~3500米

极高山>5000米

低山500~1000米

走向

多东西向或近似东西向

多南北向或近似南北向

1、巍巍群山,纵横全国——构成地貌的骨架

狭义山地占全国面积1/3;:

广义山地占全国面积2/3。

我国山脉虽然纵横交错,但其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不仅是构成宏观地貌分布格局的骨架,而且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根据走向,我国山脉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南北向山脉:

(2)东西向山脉:

主要有三列

北列:

天山和阴山,大致分布于北纬40°~43°之间。

天山横亘于新疆中部,长约1500km,南北宽约250~300km。

中列:

大致位于北纬33°~35°之间,西部为昆仑山,中部为秦岭,东延为淮阳山。

南列是南岭,大致位于北纬25°~26°之间。

这三列东西向的山脉间距大致相等,各约8个纬度,具有明显的等距性。

西部的昆仑山、天山,海拔高度多在4000~5000m以上,成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之间的天然分界。

东部的阴山、秦岭海拔1000~2000m左右,南岭仅1000m上下,也反映了西高东低的总趋势。

由于我国东部总的地势较低,这些山脉仍显得高峻挺拔,都是我国地理上的重要界线。

如阴山构成了内蒙古高原的边缘,秦岭是黄河与长江、淮河之间的分水岭,更是区分我国南方与北方的重要地理界线;南岭虽然山体比较破碎零散,海拔高度也不大,但它不仅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而也是华中与华南的分界,同样具有地理上的重要意义。

(3)西北—东南向山脉:

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半壁,有阿尔泰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等。

青藏高原南侧的喜马拉雅山的西段也为北西向,向东逐渐转为东西向,表现为向南突出的弧形山脉。

这些山脉大都高峻,气候严寒,普遍有现代冰川发育。

(4)东北---西南向山脉:

主要分布在东部,自西向东分为西列、东列与外列。

西列:

包括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

东列:

北起长白山,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

外列:

分布在大陆外侧的台湾岛上,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3000m以上的山峰有62座,玉山海拔3952m,不仅是台湾第一高峰,而且也是我国东部的最高峰。

2、盆地、平原、高原镶嵌于网格之中

我国山脉走向主要为东西向、南北向、西北——东南向和东北——西南向。

几种不同走向的山脉相互交织,把中国大地分隔成许多网格,巨大的盆地、平原、高原、海盆均镶嵌于网格之中,这就构成我国地形网格状的格局。

在纵横交错形成我国网格状骨架的山地中,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它们镶嵌于这些网格之中。

(1)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是我国的四大高原。

(2)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是我国四大盆地。

均属构造断陷区域。

(3)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三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

我国的丘陵也主要分布在东部,即第三级阶梯地形面上,以雪峰山以东、长江以南的广大地区最集中,统称“东南丘陵”。

其中,位于长江以南、南岭以北的称江南丘陵;南岭以南,两广境内的称两广丘陵;武夷山以东、浙闽两省境内的称浙闽丘陵。

长江以北丘陵分布范围小,主要有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

东南丘陵主要分布在一系列北东向的中、低山的两侧,其间错落排列着大大小小的红岩盆地,地表形态主要表现为绝对高度低,相对起伏小的丘陵。

由于各地岩性不同,在江南丘陵分布着厚层红色砂岩和砾岩;浙闽丘陵花岗岩、流纹岩分布范围大;两广丘陵西部,石灰岩分布面积广,喀斯特地貌发育。

山东丘陵和辽东丘陵座落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上,由变质岩和花岗岩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海岸曲折,多港湾和岛屿,为著名的暖温带水果产区。

二、线性构造带:

(一)线性构造带的概念

通过野外地质工作的大量实践,人们逐渐认识到,发生在地壳各种岩层和岩体中的那些构造形迹,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每项构造形迹都有和它相伴而生的一群构造形迹。

它们互相间是有联系的,分布是有规律的。

例如,同一走向的挤压褶皱带、冲断带,总是有其走向垂直的张断裂,和与其走向斜交的两组扭断裂等一系列构造形迹伴生。

它们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内在联系。

这种内在联系就是成生联系。

这样一些具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群往往集聚成带,称为构造带。

在构造带之间又往往夹有一些构造形迹相对微弱的地块或岩块,如果它们大体上是同一时期经过一次运动,或同一方式经过几次运动产生的,就可以把它们当做一个统一整体,叫做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可分为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扭动构造体系三种。

地质力学就是通过对构造形迹的研究,然后用序次把它们联系起来,反映出它们共同的本质,这个共同的本质是构造体系。

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的核心。

线性构造带是指由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火山链等。

从卫星图像可以了解全国范围的陆壳形变的基本格局

(二)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带的特点是:

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

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

许多同类型、同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150km左右。

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

(三)影响地貌发育的因素:

1、我国大地构造单元基本类型及分布:

(1)地台:

华北地台、西南地台(华南地台)是我国比较大的两个地台。

两个地台共同点:

基底都是前震旦纪褶皱区,即前古生代地槽褶皱带,基底古老,上覆很厚的沉积盖层,褶皱断裂发育。

两个地台不同点:

华北地台:

A、在一些断陷盆地有深厚的陆相沉积,燕山运动十分强烈,有大规模的岩浆活动、断裂和褶皱,从而形成有丰富多样的内生矿床和外生矿床(铁、锰、铜、铅、锌、钨、铝、金、铝、石油、煤等)。

B、在断裂带上地震频繁。

石炭纪、二叠纪、侏罗纪时,气候温暖、植物繁茂,是主要的成煤期,煤系地层分布广泛。

山西省储煤量占全国的1/3。

西南地台:

A、大部分为元古代岩层,基底较新,固结较晚,强度较小,地台稳定性较差,活动性较大。

B、海浸海退频繁,古生代时曾一度整体下沉,在云贵一带普遍地沉积有深厚的石灰岩地层,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喀斯特地貌(即岩溶地貌)发育。

C、侵蚀堆积作用强,沉积岩深厚,因此,形成有比较丰富的外生矿床,铁、锰、磷、石油、天然气和煤矿。

岩浆活动在滇中、川西一带强烈,形成丰富的内生矿床。

其次范围较小的地台有塔里木地块、藏北地块,基底可能是前震旦纪褶皱。

准噶尔凹陷、柴达木凹陷、松辽凹陷,基底为前震旦纪古老结晶岩,在古生代时基底褶皱并有断陷,上覆中、新生代盖层,但具有地台性质。

(2)地槽褶皱带:

早古生代加里东期(距今4亿年),志留纪末加里东运动形成祁连山秦岭褶皱带、龙门山大巴山褶皱带、东南褶皱带。

晚古生代海西期二叠纪末海西运动(华力西运动)形成张广才岭褶皱带、大兴安岭蒙古褶皱带、阿尔泰褶皱带、天山褶皱带、昆仑山甘孜褶皱带、中秦岭大别山褶皱带。

中生代燕山期白垩纪末燕山运动形成那丹哈达岭褶皱带、冈底斯一西横断山褶皱带。

新生代喜马拉雅期(距今2000万~200万年),第三纪喜马拉雅运动形成喜马拉雅褶皱带、台湾褶皱带。

2、世界六大板块

3、中国板块构造

根据板块构造的观点:

中国及其邻区的大地构造可划分为7个板块:

(1)塔里木一华北(中朝)板块

(2)扬子(华南)——东南亚板块

(3)西伯利亚板块

(4)哈萨克斯坦板块

(5)土耳其一伊朗一冈底斯板块

(6)印度板块

(7)太平洋一菲律宾板块。

4、大地貌形态结构、布局与大地构造单元类型、分布有关

(1)昔日地台由于基底较老,强度大、硬化稳定,褶皱一般都较轻微,地层平铺,形成今天的基本地貌类型大多是平原、高原和巨大的盆地。

如华北平原、东北平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藏北高原、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等。

又因为我国地台的分布主要集中在东部,所以平原、高原、盆地的分布也主要集中在东部。

(2)昔日的地槽,因强烈的挤压褶皱隆起,形成今天高大而绵长的带状山脉。

如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秦岭、喜马拉雅山、台湾山等。

因地槽区主要分布在西部,所以与地槽褶皱带密切相关的山脉也主要集中于西部。

山脉的走向完全继承了地槽褶皱带的方向。

5、我国山地多而高大与大地构造的特殊性有关

我国地槽褶皱带不仅范围大,而且又具有多轮回性一长时间的多次造山现象,这就使褶皱隆起早的山脉,虽经长期剥蚀夷平准平原化,但后因多次造山运动的影响,一次又一次的褶皱断裂抬升,使山势高度增大,因而造成我国的山脉一般都比较高大。

三、地表组成物质

陆地卫星图像的基调富有地方的色彩,明显地反映出区域环境的差异,例如,在我国西北地区,黄土和沙漠、戈壁几乎都是黄褐色的;在东南半壁,山区有森林、草被覆盖,谷地和平原耕作集约,图像基调主要是绿色植物的反映;而青藏高原则是紫蓝色的冰雪世界,呈别具一格的冷色调。

图像上的水系及地表的纹理结构,更是生动地勾勒出风、水、冰雪作用的痕迹。

例如图像上塔克拉玛干的沙丘排列,塔里木河的曲流和罗布泊的湖堤,喀喇昆仑的冰川,青藏高原的湖群,都很清晰。

至于我国北方山前洪积一冲积扇和河口三角洲的多旋回建造,南方喀斯特的斑纹粗糙的分布,更是地面考察很难窥见全貌的,令人耳目一新。

通过陆地卫星图像的分析,有时形象地验证了前人长期形成的概念;有时宏观地启示了前所未见的新知。

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占我国陆地面积的3/4,常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

在长江以南地区,从白垩纪直至现在气候湿热,故在中、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

坚硬而层厚的砾岩、砂岩,因流水沿裂缝和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貌;而岩性比较松软的砂页岩,因流水侵蚀而形成比较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了江南独具一格的红层地貌。

在云贵高原、广西一带,古生代碳酸盐岩层深厚,形成了峰林。

溶洞、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

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第四纪黄土,构成了独特的黄土地貌区。

黄土未经充分胶结,质地疏松,易被雨水冲刷和流水切割,沟壑十分发育,地表支离破碎,形成了肾梁、路等地貌形态。

其中以甘肃中部和东部。

陕西北部以及山西的黄土高原最典型。

我国北方内陆,沙漠面积广大,沙丘累累,这固然与地处内陆气候极端干燥密切相关,但和第四纪疏松沉积物分布广泛,具有就地起沙的大量冲积、洪积、湖积物质也密切关联。

我国山地众多,岩浆岩和变质岩常大面积出露,由于岩性致密坚硬,或经再结晶使刚性增强,常构成崇山峻岭、危崖陡壁。

其中,侵入岩以花岗岩面积最广,山地中多有分布,与多旋回岩浆频繁活动密切相关。

花岗岩坚硬致密抗蚀力强,经断块抬升往往形成高峻山地,如秦岭的太白山、湖南的衡山、山东的峨山、浙江天目山。

广东的罗浮山均为花岗岩山峰。

奇峰峻峭的黄山和华山,因系花岗岩株构造山势更显挺拔。

地表出露的喷出岩以基性的玄武岩分布最广。

它们多为第四纪火山频繁活动喷发形成的玄武岩熔岩流,以东北、华北和东南沿海一带分布最广。

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状的熔岩台地,如长白山地、张北高原、海南岛北部等。

此外还分布着火山锥、火口湖、熔岩垄岗等多种火山地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