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83110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2.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他们既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国首领,也是商朝的高官,定期向商王纳贡,并奉命征伐。

3、影响:

夏商早期的政治制度对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的影响。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背景及目的

公元前1046年,周朝建立后,为了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分封制。

周武王时期进行大分封,周公东征后进行了更大规模的分封。

(2)、主要内容

①分封的内容与对象:

周天子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

②诸侯的义务与权利:

a义务:

受封诸侯必须绝对服从周天子的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b权利:

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可进行再分封,而且可以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和征派赋税,有相对独立性。

(3)、影响

积极作用:

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巩固了王权;

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

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消极影响:

受封诸侯,在自己领地内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是导致春秋战国时期割据混战的根。

⑷、特点:

①分封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分封内容主要是土地、人口

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③周王为最高统治者,绝对服从周王

④权利与义务相结合

()、分封制的破坏

时间:

西周后期

原因:

①主要原因:

诸侯在政治、经济、军事上享有很强的独立性,势力日益壮大;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

②根本原因: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的经济基础井田制走向崩溃)

表现:

①楚王问鼎;

②诸侯争霸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含义

宗法制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它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宗法制是西周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与分封制密切相关。

(2)、目的:

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3)、宗法制的特点

①最大的特点(核心):

嫡长子继承制。

原则: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嫡长子为大宗,拥有继承权;

庶子为小宗。

大宗与小宗是相对而言的。

②大宗与小宗有双重关系,在亲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又是君臣关系。

③把血缘关系同政治关系结合起,“家”与“国”密切结合。

④形成森严的社会等级。

(4)、影响

①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防止贵族之间因为权力的继承问题发生纷争,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与团结。

②宗法制成为我国数千年封建统治者享受特权的凭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甚至延续到今天。

【重难点突破】: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①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的关系;

②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

③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

①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血缘)色彩(主要);

②具备继承性和发展性;

③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④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及演变

(一)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主义:

是就中央决策而言的,具体指皇帝个人的专权独裁;

皇帝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封建皇帝从决策到行使立法、行政、司法权,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

中央集权:

是就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的,具体指地方服从中央。

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化上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受制于中央政府。

(二)确立:

秦朝

1、皇帝制度的建立:

(1)、“皇帝”名称的由:

秦始皇自以为功德超过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使用“皇帝”称号,确立了“皇帝”制度。

(2)、特征:

皇帝独尊,皇位世袭,皇权至上

皇帝独尊:

“皇帝”名号的确立,是秦完成统一大业的产物,显示了皇帝独尊的权势和地位。

天子自称“朕”,“命”为“制”,“令”为“诏”,印为“玺”。

以“皇帝”之称代替“王”之号也反映了神化君权的新统治观念的出现。

皇位世袭: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由自己开始,子孙能够二世、三世乃至千万世地传承,永掌政权。

皇权至上:

秦朝的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都由皇帝总揽。

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也都由皇帝任免。

军队的调动以虎符为依据,虎符由皇帝控制、发给。

2、中央官制的建立——三公九卿制

丞相:

百官之长,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受御史大夫牵制,有左、右二丞相。

太尉:

负责全国军务,但秦始皇末任命,自掌军权。

御史大夫:

负责掌理奏、下达皇帝诏令,监察百官;

丞相之下又设诸卿,如:

宗正(管理皇族和外戚);

廷尉(管理刑狱、司法)。

3、地方实行郡县制:

郡→县→乡→里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

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主要任务是治理民众,管理财政、司法、狱讼和兵役。

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重难点突破】

1、秦朝中央官僚机构的特点:

①它是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行政体制。

军国大权完全操纵在皇帝一人手中。

中央机构各部门执政相互牵制。

②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特点。

“九卿”中奉常、宗正、郎中令、将作少府等官职就是为皇室专设的,是为皇帝私家服务的。

国与家同治,这是封建时代的统治特点。

2、郡县制与分封制有何异同点:

(1)不同点:

①分封制是宗法制相联系的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

郡县制是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下实行的,是按地域划分;

②分封的诸候王位世袭,并拥有封地;

郡县的官吏由皇帝或朝廷任免调迁,官吏只有俸禄,没有封地;

③诸候国拥有很强的地主独立性,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

郡县制是地主行政机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

(2)共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

②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地方行政制度;

③都曾在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分封制郡县制

官员产生方式世袭产生,有封地皇帝任免,无封地

划分标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按地域划分

与中央的关系诸侯是周王的臣属,服从周王的命令,但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于中央

影响易形成分裂割据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

(三)发展:

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中央集权的发展——地方管理制度演变

(1)、汉朝:

“推恩令”总体趋势:

中央对地方管理加强

汉高祖:

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逐渐强大,威胁中央集权

汉景帝:

削藩,平定“七国治乱”,将诸侯任免权收归中央。

汉武帝:

颁布“推恩令”,弱化王国,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汉武帝在汉景帝的基础上,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2)、唐朝:

藩镇割据,总体趋势:

中央集权削弱

唐朝在地方设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总体趋势:

进一步加强

措施:

①军事:

把主要将领的兵权收归中央.又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②行政:

由中央派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财政上:

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作用:

①改变了唐末五代以藩镇割据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三冗”(冗官、冗兵、冗费)局面,为北宋埋下积贫积弱的祸根。

(4)、元朝:

行省制度,总体趋势:

完善并发展

设置:

除河北、西、东由中央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

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

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权力: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①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比较

分封制郡县制行省制

不同点盛行时间奴隶社会的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

盛行于整个封建社会确立于元,行至今

与中央政

府的关系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长官的权力可世袭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长官由皇帝与中央任免

影响在一定时期内产生积极影响,但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

不仅在当时有效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相同点①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

②都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巩固统治;

③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认识①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世袭到皇帝任免,这是历史的进步;

②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君主专制的演进——中央官制的演变

“中外朝制”

“中朝”:

也叫“内朝”,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外朝”:

原的三公九卿成为执行机构

三省六部制

流: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魏晋南北朝握有实权的先是尚书省、继而是中书省、再是门下省;

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

职能:

中书省:

掌决策,负责草拟和颁发诏令;

门下省:

掌审议,负责审核政令;

尚书省:

负责执行政令;

运作程序:

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尚书省下设礼部(主管礼仪)、吏部(主管官吏)、户部(主管户口)、工部(主管工程)、兵部(主管军事)、刑部(主管刑法)

影响:

①三省六部职权有分工,也有合作,相互牵制和监督,从而使封建官僚机构形成完整严密的体系,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政治的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省的长官大都品级较低,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③三省六部制度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

二府三司

①措施:

设立中书门下(与枢密院合称“二府”)作为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为制约宰相,后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②作用:

这些官员的设置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力,皇权得到加强。

(4)、元朝的中书省

元朝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

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3、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A、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的察举制

①涵义:

是一种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制度。

②目的:

广泛搜罗、管理人才

③选拔的主要途径:

举荐孝、廉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由品评官评定人才优劣,然后授官的制度。

九品,指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负责评定人才等级,由世家大族担任。

(P14注3)

②选拔标准:

门第声望。

③弊端:

世家大族子弟不注重提高才能。

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④衰落:

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科举制的发展。

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的制度。

②发展演变:

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了科举制。

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其中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武则天增加取士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

北宋采用糊名法,防止作弊;

③评价: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a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提高官员化素质;

b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B、发展规律:

①标准:

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标准趋向公开公平

②选官权:

从地方收归中央

③选择方式:

由举荐评定授官到科举考试,趋向严密、科学

(四)加强:

明清

1、明朝君主专制发展到新高度:

废丞相、设内阁

A、废丞相,权分六部

(1)、原因:

根本原因:

相权过大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原因:

丞相胡惟庸骄恣擅权。

为了巩固和稳定封建统治,加强皇权。

(3)、废除:

1380年,因丞相胡惟庸试图造反,被明太祖诛杀,同时废除中书省和丞相,设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

(4)、影响:

利——有利于加强皇权,防止了权臣乱政。

弊——①易造成皇权过分集中;

②皇帝政务繁多,身心疲惫;

③也易造成太监乱政。

B、内阁的出现

废丞相后,皇帝政务繁多。

(2)、形成的过程:

明太祖:

置殿阁大学士侍从顾问奠定基础

明成祖:

置渊阁大学士参与机务正式确立

明宣宗:

置内阁大学士授予阁臣票拟权发展

明神宗:

置内阁首辅(张居正)侵夺六部职权全盛

(3)、特点:

①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

②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的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最终还得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4)认识:

内阁是明代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只是对皇帝决策和处理国家政务起辅助作用,不可能对皇权起到专制的作用。

与西方的内阁比较,西方内阁是权利民主的象征,总揽国家的行政权,并代表国家元首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

【重难点突破】

1、丞相制与内阁制的比较

(1)相同点:

职责都是辅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2)不同点:

①地位不同,丞相是国家法定的中央以及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而明朝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待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以及行政或决策机构;

②职权不同,丞相参与国家大事的决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

而明朝内阁只是咨询机构;

③对皇权作用不同:

丞相在一定程度上对皇权形成制约;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阁臣职权大小,地位高低完全由皇帝随意而定,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2、18世纪英国内阁制与同时期中国内阁制有什么区别?

⑴英国:

①是民主象征②内阁掌握实权,不对君主负责;

③君主“统而不治”,虚有其位。

⑵中国:

①是专政的产物;

②只是内侍顾问机构,没有实权;

③君主专制,大权独揽。

2、清朝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1)原因:

清初设议政王大臣会议,权利凌驾与内阁六部之上,并制约了皇权。

(2)措施:

①康熙设南书房、中枢分权,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南书房三足鼎立,最后集权与皇帝;

②雍正设军机处,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设立:

雍正年间为适应西北军务的需要始设军机房,不久改名军机处。

职能演变:

由最初的单纯处理军事逐步扩大到其他政务,成为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重要的中枢机构。

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特点:

“简、速、密”

①军机大臣均由钦定,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之手;

②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办事效率较高;

③政治决策封闭性特征明显。

军机处的设立,提高了中央集权政府的行政效率,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机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标志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三、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一)产生原因:

1、经济基础:

由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决定。

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必须要求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及对抗自然灾害和外族的入侵,以保证小农经济健康地发展。

2、政治基础:

地主阶级要求强权以维护自己的政治经济利益。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能在更大范围内充分地调动人力、物力镇压人民的反抗,以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

3、理论基础:

法家思想适应了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需要。

4、社会基础:

巩固、维护国家统一的需要。

(二)基本特征、基本矛盾和发展趋势:

1、基本特征:

皇权至高无上;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并受制于中央。

2、基本矛盾:

①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

 ②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3、发展总趋势:

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割据势力不断削弱(矛盾基本解决是北宋时实行官制度);

②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最后被取消(矛盾基本解决是在明太祖时期的废除丞相制度);

③思想控制不断加强。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封建社会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一般而言,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方面;

封建社会的后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消极作用逐渐增大。

具体表现在:

①积极作用:

a在一定范围内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创造了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b有利于抵御外侵略,防止分裂割据;

有利于有效的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

d有利于各地区、各民族间经济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化在较广阔的范围内传播。

②消极作用:

a经济上:

严重束缚了社会生产力,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b政治上:

空前强化的封建专制统治极易形成暴政;

长期以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地位,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早期的资产阶级亦受到压制和打击;

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局面。

思想上:

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对思想化控制的加强,严重阻碍了科学的发展,更使得许多知识分子不敢过问政治,反封建的民主思想被绝对禁止和封杀。

(四)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流分明,严格清晰,经过数千年的发展,从没间断。

(2)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在人神关系上,鼓吹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以神权服务君权。

在君臣关系上,宣扬君令臣从,下级服从上级,全国依附君主。

在权力配置原则上,君主一人全面垄断全国一切大权,国家所有政治制度内容都是在确保这种权力的集中,确保君主的意旨的畅通。

(3)人治高于法治。

人治的实质是权治、官治,是独裁统治。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

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是相当完备的,从君主到官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

()宗法关系严重影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观念渗透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各项制度与政策的依据。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简表:

一、春秋战国、隋唐、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第一时)

【知识整合】

1.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

(1)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

(2)手工业的发展

(3)商业和城市

2.隋唐时期的社会经济

(1)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繁荣的原因

(2)农业的发展

(3)手工业的发达

(4)商业的繁荣

()城市的兴旺

3.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

(1)农业生产的发展

(2)手工业的进步

(3)商业的繁荣和外贸状况

(4)资本主义萌芽

【重点突破】

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

农业是中国封建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土地是构成封建生产关系和一切经济关系的基础,在中国古代史上,土地制度主要有:

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等。

(1)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井田制。

始于商,完善兴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崩溃于战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土地国有制的典型反映。

(2)封建土地所有制为三种类型:

封建土地国有制、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

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义配地位的土地所有制。

其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直至民主革命后的土改才被消灭。

东汉时的豪强地主的田庄、各封建王朝时的田庄和土地兼并,都是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集中体现。

第二、封建土地国有制。

其形式有屯田制、均田制等。

屯田制曾在西汉、曹魏、金朝、元朝、明初实行过,形式有军屯和民屯。

均田制实行于北魏和隋唐。

这两种形式,多是在战乱和社会动荡后,国家控制大量无主土地情况下实行的。

授田时,对地主土地所有制触动不大,又能使农民获得一定土地,有利于缓和政治矛盾和促进经济的展。

2.我国古代经济中重心的南移

东汉末年以,我国古代史上曾出现过两次大分裂时期,造成北方战乱不断,人口大量南迁,从而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从东晋南朝开始,我国古代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宋元时期,这一南移的过程最终完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前,中国经济重心位于黄河流域,特别是关中地区。

由于政治经济上的重要性,使其成为历代统治者争夺的对象,因此容易发生大规模的战乱。

东汉末年以,北方大规模的战乱连绵不断,经济化遭受毁灭性打击,长安洛阳两大古都几经洗劫,黄河中下游的明一再受到破坏,人民生活流离失所,出现了“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南方地区,却获得了发展经济的许多便利条:

(1)战乱较少,社会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2)大批北方农民迁居南方,既增加了劳动力,也带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3)南方少数民族和汉族人民融合与共同劳动;

(4)南方的某些统治者,比较注意采取措施发展生产。

因此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发展水平开始赶上北方,为国家实现政治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前提,也为隋唐时期封建经济的空前繁荣准备了条。

隋唐时期,南北方经济均获得极大发展。

由于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发生,北方经济再次受到严重破坏。

此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