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8364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8.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18个文言虚词归纳记忆练附参考答案文档格式.docx

(12)虽在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12)何况

(13)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

(《五人墓碑记》)

(13)不久,一会儿

[实战高考]

(1)(2017·

全国卷Ⅰ)混名知人,见而异之而:

            

(2)(2017·

全国卷Ⅰ)弘微家素贫俭,而所继丰泰

而:

(3)(2017·

全国卷Ⅱ)使诣舞阴,而李氏遂降

(4)(2017·

浙江高考)向者所谓俊达坚明,心正而气和

(5)(2017·

山东高考)父蔺居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2.何

(1)大王来何操?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过秦论》)

(2)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

(《祭十二郎文》)

(3)疑问代词,译为“谁”“哪里”

(4)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4)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伶官传序》)

(5)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6)作动词,译为“呵问”

(7)樊哙曰:

“今日之事何如?

”(《鸿门宴》)

(7)“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8)王问:

“何以知之?

”(《廉颇蔺相如列传》)

(8)“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何:

          

浙江高考)仆常念百代之下,未必为不幸,何者何:

山东高考)谢贞有何亲属何:

(4)(2016·

全国卷Ⅱ)干挠盛典,蓄隐邪谋,他日何所不至何:

(5)(2015·

四川高考)何滞(困难)而不通,何远(远大目标)而不至邪何:

答案:

1.

(1)连词,表示承接,就、然后 

(2)连词,表示转折,然而、却 (3)连词,表示承接,然后 (4)连词,表示并列

(5)连词,表示修饰,不译

2.

(1)表示疑问或诘问,什么 

(2)疑问代词,为什么 (3)疑问代词,什么 (4)疑问代词,什么 (5)疑问副词,怎么、哪里

3.乎

(1)苏子曰: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赤壁赋》)

(1)助词,表疑问语气。

相当于“吗”

(2)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助词,表反问语气。

相当于“吗”“呢”

(3)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3)助词,表揣测语气。

相当于“吧”

(4)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吕氏春秋》)

(4)助词,表示感叹或赞美。

相当于“啊”或“呀”

(5)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

(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6)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6)助词,用在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7)介词,相当于“于”

天津高考)众会乎坐,不问不言乎:

              

(2)(2016·

全国卷Ⅰ)而必使(帝)亲临,处之安乎?

乎:

(3)(2016·

山东高考)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4)(2015·

湖北高考)嗟乎!

是安知古之所谓廉者哉乎:

湖北高考)人既已尽知之,而奚俟乎余之言耶乎:

4.乃

(1)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代词,译为“你,你的”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副词,表肯定判断,译为“是”“就是”

(3)既已,无可奈何,乃遂收盛樊於期之首,函封之。

(《荆轲刺秦王》)

(3)表顺承,译为“于是”“就”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4)表转折,译为“却”“竟然”

(5)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之死》)

(5)表范围的限定,仅仅,只

全国卷Ⅱ)乃挟兵结客,后遂往复仇乃:

        

浙江高考)使圣人微旨不传,乃郑玄辈为注解之罪乃:

山东高考)公乃愿致(使归顺)诸侯,不亦难乎乃:

3.

(1)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2)助词,表反问语气,吗 (3)助词,表揣测语气,吧 (4)表感叹语气,啊 (5)助词,用在句中起缓和语气作用或表示语气的停顿

4.

(1)表顺承,于是、就 

(2)副词,表判断,是 (3)表转折,却、竟然

5.其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

“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2)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4)则或咎其欲出者。

(4)指示代词,表远指。

译为“那”“那些”

(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

(5)指示代词,表特指。

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其可怪也欤!

(6)副词,表反问语气。

译为“难道”“怎么”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7)表示揣测语气。

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8)表示祈使语气。

译为“可要、一定”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失其所与,不知;

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烛之武退秦师》)

(9)表示商量语气。

译为“还是”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

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送东阳马生序》)

(11)表示假设关系。

译为“如果,假如”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诗经·

静女》)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全国卷Ⅱ)大姓李子春先为琅邪相,豪猾并兼……憙下车,闻其二孙杀人事未发觉其:

浙江高考)考其当时,参于前古,能不忘失而思念,亦可以为一家事业矣其:

其:

6.且

(1)不出,火且尽。

(1)副词,译为“将要”

(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

(2)副词,译为“将近,几近”

(3)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石壕吏》)

(3)副词,译为“暂且”

(4)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4)连词,表并列关系,连接两个动词或形容词,译为“又……又……”或“一边……一边……”

(5)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5)表示让步或假设关系,译为“尚且”或“即使”

(6)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六国论》)

(6)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滕王阁序》)

(7)表转折关系,译为“反而”“却”

(8)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

(8)复音虚词,“且夫”,句首助词,表示另提一事或进一步议论,译为“再说”

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憙认为趁仇人患病而报仇),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且:

         

全国卷Ⅲ)界渠未定,顾和好体重,吾且往大国分画矣且:

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幸甚且:

5.

(1)第三人称代词,他的 

(2)指代第三人称,他们 (3)表示揣测语气,或许、大概

6.

(1)副词,译为“暂且” 

(2)副词,译为“将要” (3)表递进关系,译为“而且”“并且”

7.若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

(1)人称代词,译为“你”

(2)君子哉若人!

尚德哉若人!

(《论语·

宪问》)

(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曰:

“不若也。

” 

(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5)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氓》)

(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全国卷Ⅰ)弘微经纪生业,事若在公,一钱尺帛出入,皆有文簿若:

全国卷Ⅱ)尔曹(辈)若健,远相避也若:

                  

8.所

(1)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1)助词,放在动词前,与动词相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3)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复音虚词,“所以”,表示凭借的手段或方式等,译为“用来……的”或“……的凭借”

全国卷Ⅰ)混(人名)风格高峻,少所交纳,唯与族子灵运、瞻、曜、弘微并以文义赏会

所:

天津高考)会世扰乱,恐为怨仇所擒

浙江高考)二者所以为喜且自贺也

所以:

7.

(1)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2)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8.

(1)放在动词前,构成名词性短语,“交往的人” 

(2)助词,用在被动句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

(3)复音虚词,表示原因,译为“……的原因”

9.为

(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1)介词,读wè

i,译为“被”,表示被动

(2)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介词,译为“给,替”

(3)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3)介词,译为“对,向”

(4)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鱼我所欲也》)

(4)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5)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语气助词,读wé

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6)动词,读wé

i,“是”,表判断

(7)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译为“做”“担任”)(《廉颇蔺相如列传》)

(7)“为”作一般动词用时,可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

如担任、治理等

全国卷Ⅰ)司空琰第二子也,无后,以弘微为嗣

为:

全国卷Ⅱ)既引见,即除为郎中

全国卷Ⅱ)京师为请者数十,终不听

全国卷Ⅲ)申饬边臣岂不可,何以使为

天津高考)不好徼名于世,不为利害见将

10.焉

(1)犹且从师而问焉。

(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老师”

(2)且焉置土石?

(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4)于是余有叹焉。

(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阿房宫赋》)

(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天津高考)一岁仓卒国绝,因家焉,以农桑为业

焉:

江苏高考)以为可读父书,则又有知己之感焉

全国卷Ⅰ)(曾)公亮明练文法……首相韩琦每咨访焉

9.

(1)动词,做 

(2)动词,担任 (3)介词,译为“给,替”

(4)语气助词,读wé

i,用在句末,常与“何”“奚”等相配合,表疑问或反诘 (5)介词,表原因或目的,译为“因为”“由于”“为了”

10.

(1)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2)助词,表示陈述语气,了、啊 (3)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他

11.也

(1)张良曰: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1)语气助词,表示判断语气,不译

(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2)语气助词,表示反问语气,译为“呢”

(3)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寡人之于国也》)

(3)语气助词,表示疑问语气,译为“呢”

(4)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语气助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不译

(5)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5)语气助词,表示感叹语气,译为“啊”

(6)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6)助词,通常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舒缓语气的作用,无意义,不译

全国卷Ⅰ)从叔峻,司空琰第二子也

也:

全国卷Ⅰ)兄弟友穆之至,举世莫及也

浙江高考)如足下之才之时,真可惜也

天津高考)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

12.以

(1)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介词,表使用,译为“拿”或“用”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2)介词,表处置,译为“把”

(3)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

(译为“以……身份”)(《苏武传》)

(3)介词,表凭借,译为“凭”“凭借”“根据”“以……身份”

(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4)介词,表原因,译为“因为”“由于”

(5)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

(《祭妹文》)

(5)介词,表时间或地点,译为“在”“于”

(6)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6)连词,表并列,可译为“而”“又”“和”“并且”

(7)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7)连词,表修饰,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式,相当于“而”

(8)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8)连词,表原因,译为“因为”

(9)作《师说》以贻之。

(9)连词,表目的,译为“来”“用来”

(10)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出师表》)

(10)连词,表结果,译为“因而”“以致”

(11)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11)副词,通“已”,译为“已经”

(12)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

(12)复音虚词,“是以”,即“以是”的倒装。

译为“因此”

(13)君何以知燕王?

(13)复音虚词,“何以”,即“以何”的倒装。

译为“用什么”“怎么”

(14)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译为“以……为”,即“把……作为”)(《过秦论》)

(14)复音虚词,“以为”,根据语境灵活翻译

(15)皆以美于徐公。

(15)动词,认为

以:

全国卷Ⅰ)义熙八年,混以刘毅党见诛

全国卷Ⅰ)弘微每以约言服之,混特所敬贵

全国卷Ⅱ)憙以因疾报杀,非仁者心,且释之而去

何以:

(6)(2017·

浙江高考)(仆)在京城间,家事人事,终日促束,不得日出所怀以自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