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8585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docx

文言文高中常用实虚词整理

文言文常用实虚词整理

1.而

(1)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

而且、又。

例释:

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注:

并列关系连词两侧的词语可以调换,调换后语意不发生变化。

2>表修饰今译为:

着、地。

例释: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逍遥游》

3>表顺承今译为:

就、才。

例释:

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战国策》

4>表假设今译为:

如果、假使。

例释: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为政》

5>表转折今译为:

却、但。

例释: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6>表因果今译为:

因而、所以。

例释: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劝学》

7>表方位今译为:

以。

例释:

①三代而下,有学而不问。

《问说》

②由孔子而来,至今百有余岁《孟子》

(2)音节助词不译。

例释: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论语》

(3)语气词用在句尾今译为:

啊、吧。

例释:

若敖氏之鬼,不其馁而。

《左传·宣公四年》

(4)比况词今译为:

如、像、似。

例释:

白头而新,倾盖而故,何则知与不知也。

《新序》

(5)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

你(们)、你(们)的。

例释:

①吕后复问其次,上曰:

“此后亦非而所知也。

”《史记·高祖本纪》②业根,死期至矣!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2>近指今译为:

此、这样例释:

何意出此言,同是被逼迫,君而妾亦然。

《孔雀东南飞》

(6)通“能”今译为:

能够、才能。

例释:

①行柔而刚,用弱而强《淮南子·原道训》

②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亦若此矣。

《庄子·逍遥游》

2.何

(1)疑问代词

1>什么。

例释: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

2>谁、哪一个。

例释:

①何事非君,何使非民《孟子·万章下》②景王问于苌弘曰:

“今兹诸侯,何时吉”何时凶《左传》

3>何处、哪里。

例释:

①阁中帝子今何在《滕王阁序》②丞相祠堂何处寻《蜀相》

(2)疑问副词(作状语)

1>怎么、怎么样。

例释:

徐公何能及君也。

《战国策》

2>何故、为什么。

例释:

夫子何哂由也。

《论语·先进》

3>多么。

例释:

①作计何不量。

《孔雀东南飞》②入门两眼何悲凉。

《贫士叹》

(3)附动词(通“呵”)喝斥、谴责。

例释:

(王琚)至廷中,徐行高视,侍卫何止曰:

“太子在!

”《新唐书·王琚传》

3.乎

(1)语气词

1>表疑问、反问今译为:

吗、呢。

例释:

壮士,能复饮乎!

《鸿门宴》

2>表赞美、感叹今译为:

啊、呀。

例释: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吕氏春秋》

3>表推测今译为:

吧、呢。

例释: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4>表祈使今译为:

吧。

例释:

勉速行乎!

无重而罪!

《战国策》

5>表商榷今译为:

呢。

例释:

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容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显学》

6>表呼告今译为:

啊。

例释:

叁乎!

吾道一贯之。

《论语》

7>表肯定今译为:

也。

例释:

此非汝所及乎,顾谓颜回纪之。

《列子》

(2)助词用在形容词后今译为:

地。

例释:

凌清风,飘摇乎高翔。

《战国策》

(3)介词相当“于”今译为:

在、对。

例释:

①生乎吾前,其文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②德隆乎三皇,功羡于五帝《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4.乃

(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

你、你们。

例释: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伶官传序》

2>指示代词今译为:

如此、这样。

例释:

①子无乃称《庄子》②真长性至峭,何足乃重。

《世说新语》

(2)副词

1>表肯定今译为:

是、就是、原来是。

例释:

①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②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2>表范围今译为:

仅仅、只。

例释:

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史记·项羽本纪》

3>表时间衔接今译为:

就。

例释:

良乃入,具告沛公。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

4>表两事顺承今译为:

才。

例释:

设九傧于廷,臣乃敢上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

5>表意外今译为:

却、反而、竟然。

例释:

①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话源记》②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

《触龙说赵太后》③不改过自新,乃益骄恣。

《汉书吴王刘濞传》

(3)连词

1>表顺承今译为:

于是、便。

例释: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②以为诸侯莫足游者,乃入西关见卫将军。

《王夫偃列传》

2>表他转今译为:

至于。

例释:

乃所愿,则学孔子也。

《孟子·公孙丑上》

(4)助词无义不译。

例释:

帝德广运,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尚书》

5.其

(1)代词

1>第三人称今译为:

他(它)、他们。

例释:

①成以其小,劣之。

《促织》

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阿房宫赋》

2>第三人称表领属今译为:

他的、他们的。

例释:

①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②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师说》

3>表其中的。

例释: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

4>表指示今译为:

那、那些。

例释:

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

《朱熹·中庸集注》

5>活用为第一人称今译为:

我的、自己的。

例释: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游褒禅山记

(2)副词

1>表推测、估计今译为:

大概、或许。

例释: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2>表祈使今译为:

可要、当。

例释:

①子其勉之《左传》②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3>表反诘今译为:

岂、难道。

例释:

①国无主,其能久乎《左传》②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4>表未来今译为:

将、将要。

例释:

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尚书》

(3)连词

1>表假设今译为:

如果。

例释:

汤其无涠,武其无岐,贤虽十全,不能成功。

《吕氏春秋》

2>表选择今译为:

或者、还是。

例释:

呜呼!

其信然耶,其梦耶,其传之非其真耶《祭十二郎文》

3>表让步今译为:

尚且。

例释: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列子·力命》

(4)助词

1〉附在代词“彼”“何”后,不译。

例释:

①赐!

汝来何其晚也。

《孔子世家》

②何其毒也

2〉用在单音节形容词前,加强形容的状态今译为:

有多么,非常。

例释:

①羊肉其鲜乎。

②北风其凉,雨雪其滂páng。

《天下春秋》

6.且

(1)副词作状语

1>表将发生的动作今译为:

将要。

例释:

①甘茂亡秦,且之齐,出关遇苏子。

《战国策》②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2>表动作的暂时今译为:

姑且、暂且。

例释:

①民劳,未可,且待之。

《伍子胥列传》

②吾今且报府,且暂还家去。

《孔雀东南飞》

3>表时间、数量的接近今译为:

几、近。

例释:

三年,大疾疫,死者且半,乃各散引去。

《后汉书·刘玄传》

4>表事物的唯一性今译为:

只、但。

例释:

崆峒小麦熟,且愿休王师。

《杜甫·送高三十五书记》

(2)连词

1>表并列今译为:

又、与、及。

例释:

①河水清且涟漪《诗经》一边…一边②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③居一二日,萧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淮阴侯列传》

2>表递进今译为:

而且、况且。

例释:

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陈涉世家》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六国论》

3>表选择今译为:

还是。

例释:

富贵者骄人乎,且贫贱者骄人乎《史记·魏世家》

4>表让步今译为:

尚且、还、即使、纵然例释: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②狂风横雨且相饶,又恐有彩云迎去。

《杜安世·胡捣练》

5>表假设今译为:

如果。

例释:

且静郭君听辨(人名)而为之也,必无今日之患也。

《吕氏春秋》

6>表转折今译为:

却。

例释:

王公直虽无杀人之事,且有坑蚕之咎,法或可恕,情在难容,《王公直》

(3)助词用在句首同“夫”,不译。

例释:

且子之言克于子之君者,岂将比周以求大官哉《史记·魏世家》

7.若

(1)代词

1>第二人称今译为:

你、你的。

例释: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捕蛇者说》

2>指示代词今译为:

如此、这样、这个、这些。

例释:

①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齐桓晋文之事》

②南宫追出,子曰:

“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论语》

(2)连词

1>表选择今译为:

或、或者。

例释:

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

《汉书·高帝记》

2>表假设今译为:

如果、假如。

例释:

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隐:

怜恤)《齐桓晋文之事》

3>表他转今译为:

至于。

例释:

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

②若臣,则不可入矣。

《左传》

(3)副词作状语今译为:

乃、才。

例释:

①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国语》

②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老子》

(4)附动词表比况今译为:

像、如同。

例释:

①若寡人者。

可以保民乎哉《齐桓晋文之事》②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战国策》③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所

(1)特指代词

1>所+动词组,今译为:

所…的人。

例释:

①彼所将中国人《赤壁之战》②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成名词性结构所…的事③衣食所安,必以分人。

《曹刿论战》

2>所+介+动,表今译为:

…的地方。

例释:

是吾剑之所从坠《察今》处所、工具、方法…的原因。

例释: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原因、对象。

用来…的。

例释:

①其竭力致死,无有二心,以近臣礼,所以报也。

《左传成公三年》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也解惑也

3>为…所…今译为:

被(表被动)。

例释:

①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赤壁之战》

②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

《项羽本纪》

(2)附名词处所、位置今译为:

地方。

例释:

①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

②为人子者,患不孝不患无所《左传》

(3)附数词表约数今译为:

许。

例释:

①从弟子女十人所。

《滑稽列传》②彗星出天市,长二尺所《后汉书》

9.为

(1)介词

1>表对象今译为:

替、给、对。

例释:

①为君翻作《琵琶行》。

②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③沛公大惊,曰:

“为之奈何《史记·鸿门宴》”

2>表原因今译为:

因为、因此。

例释:

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孟子》

3>表目的今译为:

为了。

例释: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货殖列传序》

4>表被动今译为:

被。

例释: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2)助词语助提宾今译为:

无实义不译。

例释:

①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球之为听。

《孟子》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3)连词表假设今译为:

如、如果。

例释:

①秦为知之,必不救也。

《战国策·秦策》

②王爱子美矣,虽然,恶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

《战国策·楚策四》

(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

1>做、作。

例释:

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

2>治、治理。

例释:

①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国语》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六国论》

3>担任、充当。

例释: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②董卓自为太师《后汉书》

4>变为、变作。

例释: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逍遥游》

5>当作、作为。

例释:

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

《墨子·公输》

6>算作、算是。

例释:

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

《公孙丑下》

7>叫做、称为。

例释: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逍遥游》

8>是。

例释: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老子·二章》

9>有。

例释: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将为小人焉。

《孟子》

10>参与。

例释:

子曰:

“道不同不相为谋。

”《论语》

11>认为。

例释:

窃为大王不取也!

《鸿门宴》

10.焉

(1)代词

1>作宾语:

相当“之”。

例释:

①谨食之,时而献焉《捕蛇者说》

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2>表疑问:

哪里、怎么。

例释: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②曰:

“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

(2)兼词:

兼“于之”(前面的动词没有宾语或需要有介宾短语做状语而没有时)今译为:

于是、于此例释:

①晋国天下莫强焉《孟子梁惠王上》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

(3)助词

1>表语气:

了、呢、啊。

例释:

①万钟于我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②故钱塘之人日日候焉。

《柳毅传》

2>词尾:

…地、…的样子。

例释:

①穆穆焉,皇皇焉,济济焉,信天下之壮观也。

《东京赋》②盘盘焉,囷囷焉(…的样子)《阿房宫赋》

11.也

助词句中表句读句尾表判断。

例释:

①有梦也难寻觅《长亭送别》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也”前是名词,表判断)③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12.以

(1)介词

1>表原因:

因为。

例释: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岳阳楼记》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也。

《廉蔺列传》

2>表处所:

从、在、于。

例释:

田单以即墨攻破燕军。

《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3>表时间:

在…时候。

例释:

不以此时引纲维,尽思虑。

《报任安书》

4>表处置:

把、拿、用。

例释:

①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②以沛公言报项王。

《鸿门宴》

5>表手段:

凭、凭着。

例释:

亚夫以中尉为太尉。

《绛侯周勃世家》

6>表依据:

按照、根据例释:

①斧斤以时入山林《孟子梁惠王上》

②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

(2)连词

1>表并列:

并且、而且。

例释: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游褒禅山记》

2>表目的:

来、用来。

例释:

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左传》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3>表结果:

因而、以致。

例释:

①孝公德商君,地以广,兵以强。

《韩非子》

②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

4>表修饰今译为:

地。

例释:

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

《孟子梁惠王上》

5>表假设今译为:

如果。

例释:

以啮人,无御之者。

《捕蛇者说》

(3)助词

1>表时间、方位 相当“之”。

例释:

殷夏以上,后妃之制,其文略矣。

《后汉书》

2>句中句末语气 不译。

例释:

①欢欣踊跃,以歌以舞《韩愈·贺册尊号表》

②君王之事因是以。

《战国策》

3>通“已”:

停止、已经。

例释:

①无以则王乎!

《孟子·梁惠王上》

②五国以破齐秦,必南图楚。

《后汉书》

太、甚。

例释:

③四月无君则吊,不以急乎《孟子·滕文公下》

(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

1>认为。

例释:

自以寿不得长《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用、使用。

例释:

贤俊失在岩穴,大臣怨于不以。

《汉书》

3>率领、带。

例释:

宫之奇以其族行。

《左传》

4>连及。

例释:

余一人有罪,无以万夫。

《国语》

5>有。

例释:

农民以鬻子者。

《管子》

(5)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

原因。

例释:

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良:

的确)《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13.因

(1)介词

1>表依据译为:

按照、利用。

例释:

①更延英俊,因才授爵。

《刘玄传》

②善战者因势而利导之。

《孙子吴起列传》

2>表条件译为:

趁、趁着。

例释:

①因其无备,卒然击之《三国志》

②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鸿门宴》

3>表原因译为:

因为、由于。

例释:

①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

②伺者因此觉之。

《张衡传》

4>表由来译为:

由、从、通过。

例释:

①如因荣木变为枯木。

《灭神论》

②西倾因桓是来。

《尚书·禹贡》

③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蔺列传》

5>表凭借今译为:

依靠、凭借。

例释:

吾因士大夫以致此。

《后汉书邓寇》

(2)副词连接强调译为:

于是、就。

例释:

①项羽即日因留沛公饮。

《鸿门宴》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廉蔺列传》

(3)附动词作谓语译为:

沿袭、顺着。

例释: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批大郤,导大髋,因其固然《庖丁解牛》今译为:

如同、犹例释:

蔡灵侯之事其小者也,君王之事因是以。

《战国策》

(4)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

机会、机缘。

例释:

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

14.于

(1)介词

1>表处所在、从、到在…方面。

例释:

①迁客骚人多会于此。

《岳阳楼记》②鱼跃于渊。

《诗经》③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廉蔺列传》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游褒禅山记》

2>表方向、对象今译为:

向、对、对于。

例释: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赤壁之战》

②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梁惠王上》

3>表比较今译为:

比。

例释:

①苛政猛于虎也。

《捕蛇者说》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4>表被动今译为:

被。

例释: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廉蔺列传》

5>表原因今译为:

由于。

例释:

业精于勤,荒于嬉。

《进学解》

(2)助词句末表疑问相当“乎”。

例释:

昭王曰:

“然则先生圣于。

”《吕氏春秋》

句中凑音节不译。

例释:

非常之谋难于猝发《五人墓碑记》

15.与

(1)介词

1>表介进对象今译为:

跟、和、同、替、为。

例释:

①微斯人,吾与谁归。

《岳阳楼记》②竖子不足与谋《鸿门宴》③去时里正与裹头《兵车行》④陈涉少时,尝与人庸耕《陈涉世家》

2>表方向对象今译为:

向、对。

例释:

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

《孟子·公孙丑下》

3>表比较跟…相比。

例释:

①吾与徐公孰美。

《邹忌》

②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六国论》

4>表处所今译为:

于、在。

例释:

将渡江于中流,要离力微,坐与上风《吴越春秋·阖闾列传》

(2)连词

1>连接名词结构表并列今译为:

和、同。

例释:

①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论语》②功与日月齐光兮《后汉书》

2>表选择今译为:

或者、还是。

例释:

正行则民遗,曲行则道废。

正行而民遗乎,与持民而遗道乎《晏子春秋》

(3)助词通“欤”今译为:

吗、吧、啊。

例释:

无乃尔是过与(恐怕该责备你了吧)《季氏将伐颛臾》

(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

1>亲附、跟随。

例释:

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

2>给予。

例释:

①与之璧,使行。

《左传》②与斗卮酒。

《鸿门宴》

3>交往。

例释: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吕氏春秋》

4>对付。

例释:

一与一,谁能惧我。

《淮阴侯列传》

5>允许、赞许。

例释:

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

《论语》

6>帮助。

例释:

君之谋过矣,君不与胜者而与不胜者。

《论语》

7>等待。

例释:

日月逝矣,岁不我与《论语》。

8>参加、参与。

例释:

①蹇叔之子与师。

《左传》

②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正事《汉书》(咸与维新)

9>称誉例释:

朝过夕改,君子与之。

《汉书》

(5)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

党羽、同盟者。

例释:

约结以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

《荀子》

16.则

(1)连词

1>表承接今译为:

就、便、那么。

例释: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

②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周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2>对比并用不译例释:

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荀子》

3>表转折然而、反倒、却:

①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4>表让步今译为:

倒是。

例释:

①美则美矣,而未大也。

《庄子·天道》

②难则难矣,然而未人也。

《墨子·鲁问》

5>表意外竟、却。

例释: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

②公使阳处夫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左传》

6>表假设今译为:

假如。

例释:

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史记·高祖本记》

(2)副词

1>加强判断:

就是。

例释:

①此则寡人之罪也。

《孟子》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2>表范围今译为:

仅、只。

例释:

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劝学》

(3)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

效法。

例释:

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

《周本纪》

(4)附名词作宾语今译为:

准则、法则。

例释:

①合散消息,安有常则《汉书·贾谊

传》②以身作则

(5)附量词。

例释:

《论语》二则

17.者

(1)特指代词

1>组成名词短语:

的、的人、的事。

例释: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论语》

2>用在数词后今译为:

个、样。

例释:

请君择于斯二者《孟子·梁惠王下》

3>用在时间词后:

…的时候。

例释:

曩者辱赐书,教以顺于接物,推贤近士为务。

《报任安书》

4>用在否定词后今译为:

…的话。

例释:

不者,若属且为所虏。

《鸿门宴》

5>用在主谓短语之后表原因:

…的原因。

例释:

吾妻之美我者,私(偏爱)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助词

1>引出判断不译。

例释: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蔺列传》

2>定后标志不译。

例释: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蔺列传》

18.之

(1)代词

1>第三人称今译为:

他、她、它。

例释:

臣请入,与之同命。

《鸿门宴》

2>第一人称今译为:

我。

例释:

①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蔺列传》

3>表近指今译为:

这。

例释: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

(2)助词

1>表结构:

的。

例释:

①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孟子》

②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韩非子》

2>主谓之间取独今译为:

来、用来。

例释: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

3>宾前标志不译。

例释:

宋何罪之有《公输》(凡是何…之…均为前置)

4>定后标志不译。

例释: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劝学》

5>调整音节不译。

例释:

①填然鼓之。

《孟子梁惠王上》②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3)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

到、往。

例释:

①吾欲之南海《为学》

②行不知所之(到…去)《庄子·马蹄》

19.安

(1)副词作状语表疑问:

哪里、怎么。

例释: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②安能催眉折腰事权贵。

《梦游天姥》

(2)代词作宾语表疑问

1>哪里、哪儿。

例释:

①项王曰:

“沛公安在”《鸿门宴》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信陵君》

2>什么、什么人。

例释:

泰山其颓(如果崩塌),则吾将安仰《礼记》

(3)连词不作成分今译为:

于是。

例释:

因(因为)久坐,安从容谈三国之相怨。

《战国策·魏策一》

(4)附动词作谓语今译为:

1>安抚。

例释:

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赤壁之战》

2>安置、存。

例释:

无如酷好一生,竟不得半亩方塘为安身立命之地。

《芙蕖》

(5)形容词

1>安定。

例释:

①既来之,则安之。

《季氏将伐颛臾》

②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曹刿论战》

2>安全。

例释: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周易》

3>安稳。

例释:

风雨不动安如山。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徐缓、慢慢。

例释:

愿得归,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战国策》

20.但(不同于现代汉语的“但是”,无转折义。

副词作状语表范围今译为:

1>只、仅。

例释: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辞》

2>只是、只管。

例释:

①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

《指南录后序》

②此系私室,但坐无妨。

《红楼梦》

21.耳

(1)语气词

1>表限定今译为:

而已、罢了。

例释:

白起,小竖子耳。

《毛遂自荐》

2>表肯定今译为:

了(或不译)。

例释:

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屈原列传》

3>表感叹今译为:

啊。

例释: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促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