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8692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2.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 学生版doc.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高三分类强化专项训练19诗词鉴赏艺术手法学生版doc

语文辅导讲义

课题

诗歌鉴赏·艺术手法

授课日期及时段

年月

内容概要

1、课前热身·常识补充

2、知识要点

3、练习

教学内容

第一部分:

【课前热身】

诗经六义: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

所谓《诗经》中的“六义”,即是指“风、雅、颂”三种诗歌形式与“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风、雅、颂、赋、比、兴。

其中风、雅、颂是按不同的音乐分的。

郑樵云:

“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

”(《通志序》)

风:

即国风,是各地的民歌,《诗经》中共有十五国风。

比较常见的篇目如《关雎》、《蒹葭》、《氓》、《七月》等。

雅:

包括大雅和小雅,多数为公卿贵族所做,一般看作“正声”。

常见的篇目如《采薇》、《鹿鸣》、《江汉》、《思齐》(前两篇属小雅,后两篇属大雅)等。

颂:

即祭祀和颂圣的乐曲,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常见的篇目如《我将》、《有客》、《玄鸟》等。

赋:

是直接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

朱熹《诗集传》:

“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如“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携老。

”即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

比:

 

朱熹: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即比喻,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

  如《魏风·硕鼠》、《邶风·新台》都是通篇用比的。

朱熹: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即起兴,用其他东西引出要说的内容。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即是用雎鸠鸟在河中叫起兴。

《魏风·伐檀》也是用兴这种表现手法的突出例子。

第二部分【知识要点】

诗歌的表现手法的理解与分析,是诗歌鉴赏的难点。

表现手法(艺术手法)分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抒情手法三大类。

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又分: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托物言志、使用典故、借古讽(喻)今。

修辞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比兴。

描写手法在古诗中经常出现的有

(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

反衬又有:

动和静即动与静的结合(以动衬静、以静衬动);乐与悲的结合以乐景衬哀情。

(2)联想与想象,以叫虚实结合。

(3)正反对比。

(4)白描。

(5)细节描写(6)欲扬先抑。

(7)象征(8)点与面的结合(9)视觉、听觉、触觉等相结合

(值得注意的是:

诗歌的表现手法,如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借古喻今,直抒胸臆,烘托对比,象征比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是近年高考的热点。

一、抒情手法类

1.基础知识

直抒胸臆:

淋漓尽致地表达了……;

间接抒情: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托物言志;

使用典故;(借用神话故事、历史人物活动、古诗文)

借古讽今;告诫世人或统治者……的历史教训,寄托……的理想和情怀;

表达这些手法作用的术语:

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简意丰、言近旨远、含蓄蕴藉等;

2.设问示例

①诗歌在抒情方式上有何特点?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②这首诗诗人是怎样抒发感情的?

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③第X句值得玩味,请从情与景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3.答题步骤

①先确定诗是直接抒情还是间接抒情;若是间抒,则再确定具体又是哪一种;

②后结合诗句简要解说所写内容和所抒感情;

③最后点明这种抒情方式的作用,要用到术语,如含蓄蕴藉、淋漓尽致等。

4.答题范式

这首诗运用了…的抒情方式,全诗主要写了…(内容),抒发了…的感情,这种方式使诗人情感的抒发显得…(用术语)

【公式】

通过什么(表达技巧)+写出了(诗的内容)+抒发(寄寓、揭露)什么感情。

5.试题精练

浣溪沙

欧阳修

湖上朱桥响画轮,溶溶春水浸春云,碧琉璃滑净无尘。

当路游丝萦醉客,隔花啼鸟唤行人,日斜归去奈何春。

问:

词的下阕,诗人是运用怎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情感变化的?

请作简要分析。

答:

二、描写手法类

1.基础知识

衬托:

(正衬)突出了……;(反衬)用……反衬出……,更突出了……;

虚实结合:

虚实相生,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对比:

更鲜明、更突出……;

白描:

不加渲染烘托,清晰鲜明,寥寥数语就勾勒出……;

细节描写:

细腻生动地写出了……表达了……;

象征:

可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可使复杂深刻的事理浅显化,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效果;

2.设问示例

①这首诗的细节描写很成功,试结合诗句作简要简要析。

②这首诗在景物描写上有何特色和作用?

③这首诗在描写方面有何特色

3.答题步骤

①先找准描写的特色(细节描写、白描、正面与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的特色还须考虑动静、虚实、上下、远近、高低等顺序);

②后对相关诗句简要解说;

③再作用分析

4.答题范式

①本诗在描写上成功地运用了…描写,写出了…(诗句解说),烘托了诗人…的感情。

②本诗在景物描写上的特色是…,这样的描写使景物…(答作用,如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同时渲染了…的气氛,表达出诗人…的感情。

【公式】

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5.试题精练

白梅

王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问:

本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作用是什么?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

三、修辞手法类

1.基础知识

比喻:

生动形象;

拟人:

赋予某物人的情感,将某物拟人化;

夸张: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反问:

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用典:

加深诗词的意境,含义丰富促使人联想,委婉含蓄;

双关:

意在言外,语意丰厚,余味深长,含蓄委婉,耐人寻味;

2.设问示例

①本诗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手法?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②诗的第X句/X联运用了什么表现(修辞)手法?

有什么作用(表达效果)?

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3.答题步骤

①先答出具体运用的某修辞手法,

②再答该修辞的作用术语+诗句内容,

③最后点出运用该修辞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

4.答题范式

本诗(或第X句或第X联)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该修辞的作用术语)地写出了…(诗句解说),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公式】

具体手法+作用术语+诗句内容+表达情感

5.试题精练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问:

诗人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来表达他对湖上亭依恋难舍的深情?

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

 

附:

高考古诗词鉴赏常用术语汇总

(二)

五、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用词

1.恬静优美、清幽静谧;

2.热烈欢快、清新明丽、明净绚丽;

3.凄清肃杀、萧瑟凄凉;

4.凄凉悲苦、孤寂冷清;

5.平和冲淡;

六、诗歌意境

(一)表现阳刚之美的

1.雄奇阔大(雄浑壮丽):

这种意境的诗词往往在写景的时候,雄奇壮美,气势磅礴,抒情则奔腾震荡,语言方面它往往是渲染夸张,惊心动魄。

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2.旷放开朗”:

写景往往是脱尘拔俗,虚实相生;抒情的时候往往是旷大开朗,舒缓绵长,语言方面一般就是健朗明快,奇谲俊逸。

3.苍凉悲壮:

写景色方面,往往是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抒情方面往往是豪纵雄健,慷慨悲凉,语言方面往往是古朴遒劲。

4.深邃沉郁:

这类诗词,它一般的特点是,内容上深蓄厚积,感情深沉,曲回郁结,在语言上往往是不事雕琢,绝少夸张,长于以情事动人。

(二)表现阴柔之美的

1.浓艳瑰丽:

这类诗词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酒边花下,盛装美人;它所采用的表现手法,往往是浓抹彩绘,刻意雕琢;它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形象,往往是金碧辉煌,浓艳绝人。

2.清幽静谧:

这类诗词的意境,往往它所描写的题材大多是大自然的空寂幽趣,表现作者一种远尘避世的飘逸情绪。

3.清新素雅:

这类的诗词一般说来,作者所描写的也大多是大自然的景物,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比较素淡。

或者描写一些纯洁天真的人物,生动活泼,俏丽可爱。

它的表现手法往往是细致纤丽的、清奇婉转的,好像是流泉鸣琴,洋溢着生气。

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4.凄凉哀婉:

这类诗词,它所表现的情事环境大多是哀伤凄冷的,往往以凄婉楚恻来打动人心。

读这类诗词,它可以引发人们的畏惧和悲悯,用一种悲剧的方式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和向往。

如李清照《声声慢》

七、评论诗歌常用术语

1.选取题材表现主旨方面:

平中见奇、以小见大、独具慧眼、意蕴深远、入木三分;

2.语言运用方面:

言近旨远、淡而有味、浅淡中见深意、含蓄隽永、耐人寻味、韵味醇厚、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言简意丰、质朴自然、辞藻华丽、雄奇瑰丽、明白晓畅、简洁洗练、行云流水;

3.构思方面:

独具匠心、构思精巧、独树一帜、别具一格、不落窠臼、自出机杼;

4.结构层次方面:

脉络分明、层次井然、层层深入、浑然天成;

5.描写表现方面:

细致入微、穷形尽相、惟妙惟肖;

 

第三部分【练习】

板块1描写手法

1、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后面各题。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徊。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江 上

董 颖①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①董颖是个穷困潦倒的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奔走异乡。

(1)试从动静角度对两首诗前两句的写景特点加以分析。

(2)两首诗的第四句分别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忆秦娥 邯郸道上望丛台有感

曾 觌

风萧瑟,邯郸古道伤行客。

伤行客。

繁华一瞬,不堪思忆。

  丛台歌舞无消息,金樽玉管空陈迹。

空陈迹。

连天衰草,暮云凝碧。

【注】1169年隆冬,在去金国进贡时,作者路过邯郸望见六国时期赵王宴乐之所——丛台,遂作此词。

(1)请分析“繁华一瞬,不堪思忆”在结构上的作用。

(2)“虚实结合”是这首词的突出手法,请结合全词加以简析。

 

3、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淡黄柳

姜 夔

客居合肥南城赤阑桥之西,巷陌凄凉,与江左异,惟柳色夹道,依依可怜。

因度此阕,以纾客怀。

空城晓角,吹入垂杨陌。

马上单衣寒恻恻。

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

  正岑寂。

明朝又寒食。

强携酒,小桥宅。

怕梨花落尽成秋色。

燕燕飞来,问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注】金人南侵,南宋偏安江南,合肥当时已成边区。

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是怎样营造的?

试从描写的角度加以简析。

 

4、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溪居即事

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结合全诗,简析作者用什么手法写“溪居(农村)”景象的?

所写景象有什么特点?

 

5、(2010·汕头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宿洞霄宫①

林 逋

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

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

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

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注】①洞霄宫:

在今浙江余杭县西南大涤洞,一向是游览胜地。

道家认为大涤洞是第七十二福地,唐代建有天柱观,北宋改名洞霄宫。

此诗颔联写景极有特点,请结合诗句从两个方面作具体赏析。

 

板块2修辞手法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虞美人

秦 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

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

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

字少游,一字太虚,号淮海居士,“苏门四学士”之一,一生多次

被贬。

(1)“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句中的“碧桃”和“凡花”指什么人?

这里

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2)“乱山深处水潆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寄寓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感?

请简要分析。

 

2、(2010·佛山一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未展芭蕉

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一缄书札藏何事,会被东风暗拆看。

本诗突出的特点是连用了几个比喻,请任选一处分析其意蕴及表达效果。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来 鹄

千形万象竟还空,映水藏山片复重。

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

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2010·江西五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午 枕

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有人说三、四两句很有艺术表现力,请你说说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5、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书 事

(唐)王维

轻阴阁①小雨,深院昼慵开。

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华子岗

(唐)裴迪

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

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

【注】①阁:

同“搁”,停止。

两首诗虽然所写景物各不相同,但在写法上却极为相似,请对此作简要分析。

 

板块3构思技巧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岁 晚

王安石

月映林塘淡,风含笑语凉。

俯窥怜绿静①,小立伫幽香。

携幼寻新的②,扶衰坐野航。

延缘③久未已,岁晚惜流光。

【注】①绿静:

指水。

②新的(dì):

菊花始开。

③延缘:

徘徊流连。

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作用。

 

2、(2010·武汉4月)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龙兴寺老柏院

张 在

南邻北舍牡丹开,年少寻芳日几回。

惟有君家老柏树,春风来似不曾来。

(1)“春风来似不曾来”有两层意思,请具体说明这句诗含有哪两层意思。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回

答。

 

3、(2010·湖北重点中学4月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溪早春

杨万里

近家五度见春容,长被春容恼病翁。

高柳下来垂处绿,小桃上去末梢红。

卷帘亭馆酣酣日,放杖溪山款款风。

更入新年足新雨,去年未当好时丰。

诗人为什么说“春容恼病翁”?

这句话在全诗中有何作用?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③分飞。

天涯海角信音稀。

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

今春还听杜鹃啼。

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①朱敦儒:

两宋之交时的词人。

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

②直自凤凰城破:

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

③擘钗破镜:

常代指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这首词在表情达意上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

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点点猩红小。

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

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这首词上、下片就天公与花事的关系进行发问,结论互相冲突,却蕴涵哲理。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互相冲突的内容及其寓意。

 

2、阅读下面一首诗和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题都城南庄

崔 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生查子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两首诗采用了相似的手法,请指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 思

贾 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此诗作于贬谪巴陵时(诗人曾任岳州司马)。

有人评价本诗后两句时,说它“无理而妙”,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