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8771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过贪嗔痴三种聚善思三业不造恶Word下载.docx

只不过,愚痴的人连这近在眼前的事实都不知道。

若人知于道非道,于有无中善思惟,

能善修学慈悲心,则得第一最胜道。

如果人能够了解道和非道,由此如理地辨别,常常想:

什么是有实义,什么是无实义?

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什么是苦,什么是乐?

诸如此类,在有无中要善加思惟,才知道如何取舍。

名言中一定要知道道路,这就像司机开车,他必须得知道哪些是正路,哪些是险路。

因为我们有个心,时时开着身体的车子,这时如果不知道,开到了极险恶的道路,掉入万丈深渊,就有丧命的危险。

所以,首先必须要知道有和无。

有和无简单地说,你要知道有没有乐。

三界法里一个真实的乐也没有,出世法里有坚实的乐,是一得永得的乐,它叫“决定胜”。

或者要知道什么有实义、什么无实义。

世间的一切追求,上至龙王、天王所出现的享乐全是肥皂泡,一点实义都没有。

所谓的有实义,比如三乘菩提的路有实义。

再进而认识空性,什么是有、什么是无呢?

本有的就是自己的法性如来藏。

本无的是什么呢?

就是二取的客尘假法,凡是能所范畴里的法全是假的。

这些必须得了解。

对此如果能善加思惟,就会从浅深的各种层面上开启智慧。

转而观察众生,就善能修习慈悲心。

清楚地看到,一切父母有情正深陷在漫无止境的轮回大苦海里,时时会被各种大鲸鱼、大鲨鱼所吞食,身心惊恐疲惫,连点滴的乐都没有,因此自然对全法界的一切有情生起慈悲心。

而且要知道,私欲都是为自我而求的,只会让我们陷入苦海的,连丝毫真实的利益也没有,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爱执的确是一切衰损的根本,是所有苦的根源。

这种以自我为中心、随着我执而转的私欲,所产生的毒性非常地大,它的泛滥会制造出无数的苦痛,所以要及时去掉,一点不能陷在那里面。

还要知道,真正一切利乐的根源是他爱执,现前到究竟的所有喜乐都是从它发生的,由此退掉了私欲的心,发展出大慈大悲的心。

这是大义的根本。

因此,以这种对利他的胜解和欲,那就善能修学慈悲心了。

也就是,想到众生乏乐,就要把现前直到究竟的一切乐都给予他们;

想到众生具苦,就要速疾地拔除他们从粗到细的一切的苦,这就是大乘的慈悲心。

如果能这样善学慈悲心,那就得到了第一最胜的道路,就是大乘的道路,专行利他的道路,能速疾开发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道路。

所以,先以思惟业果、苦谛作为前驱,在自己心上能够打开一个很深远的洞见,之后再推己及人,就会激发出大乘的善根,这样子发了非常广大的心后,就会得到第一最胜的道路。

若有众生不浊乱,心常清净无所染,

能离不善诸恶法,当知是人得解脱。

如果有众生心不浊乱,也就是做到不起贪嗔痴烦恼,因而无浊;

不随意起不如理的心缘各种境缘散乱,而使心不乱。

像这样,心常常清净,无所染著,就能远离各种身口意的不善法。

要知道,这样的人会得到解脱。

若有人能行正道,正念大力坚牢故,

常乐远离于诸有,是人解脱必无疑。

如果有人能够行正道(包括人天的正道、出世解脱的正道,乃至速疾成佛的正道等),时时明记这个法道而不忘,这个正念已经达到具有大力量、坚牢、不会被任何境缘所移转的缘故,他常常乐于远离以苦为体性的诸有。

这个人对于这样幻梦般毫无意义的生涯已经不感兴趣了,对于这种痴狂性的世俗圈的假相已经没有任何乐欲了,常常欢喜远离,发誓从这样的迷乱当中脱出来。

这样的人必然得解脱,因为他心上的方向完全转变了。

那么这里的关键在第二和第三句。

什么正念呢?

就是明记四谛的正念。

达到什么程度呢?

就是达到大力坚牢,也就是在任何处不失掉。

由于常常记得此是苦,当远离;

此是苦因,知道诸苦是由我执起烦恼而造成的,因此常常远离这个因;

知道无我的道是得解脱的根本,因而住在无我的观念中;

知道灭谛才是真实安乐,因而寻求寂灭我执所起的轮回妄法的真实果位。

那么由于有这样子的正念持着的缘故,常常就欢喜远离诸有,得清净等的涅槃法。

“诸有”,指各种轮回的因因果果的法。

一般说“三有”,指欲有、色有、无色有,再细分的话,每个里面又有多种,所以称为“诸有”。

自从一念无明陷入轮回后,就有这样虚假的因因果果,各种虚妄的因,然后又出现各种虚妄的有,总是有了再有,没完没了。

而这一切的有,它只是陷入到错乱的循环里,只是得到苦而已,因此,这个有坚固出世正念的行者,常常欢喜要远离诸有。

那么能这样子一心行解脱道,那他是决定会得解脱的。

若人能断于有爱,不起有爱悕望心,

是人于生老死苦,乃至不生微细著。

如果有人能断除对三有的贪爱,到不起有爱,对于这世间的法不起任何希望之心,那么这个人他将对于生老死苦为本性的这些世间法,下至不生起微细的耽著,这是讲断爱的彻底。

所谓的“有爱”,就是对于世间那种恋恋不舍的心。

有的是喜欢名,有的喜欢利,有的喜欢权,有的喜欢男女,有的喜欢享受等等,这些都叫做有爱。

假使能真正见到它的苦性,真正地看到全是苦,全是毒药,这样子不起希望的心,那么他将是彻底地,将会对于本来是生老死苦的这种性质的法,下至连一点点的耽著都不生起。

就像人知道是毒药,他就一点耽著都不会生起一样。

那么所谓的生老死苦,就是讲这个世间的法,所谓生者生、老者老、死者死,它就是一个有漏有为法,因此众生必然是处在生的苦、老的苦、死的苦当中。

这里以三个作为代表,总而言之,它就是一个苦性。

假使真正地见到它的苦性,这个爱就断掉了。

一旦这个爱没有了,就不会再恋著在上面了。

反之有爱,就会发出非常多的贪著、恋著。

若有愚人造诸业,作诸恶已转增长,

诸欲如毒不可亲,有智之人应舍离。

若人舍离于诸欲,心常乐求解脱果,

是人不善灭无余,如日光照除闇冥。

这一颂要知道因果关系。

如果有愚人造很多业,造了恶以后还辗转增长,就是因为有欲,就是为着自我要求这个名誉、地位、男女等的欲。

由于这个欲,他就不惜一切去造各种身口意的恶业。

而且做了之后不悔改,还辗转地增长,就是由于欲无穷。

贪欲就是满足自我的欲,由于私欲太重,因此他就竞争、动歪心思、行骗、杀戮等等,都会做的。

身口意各种的恶,都是为着维护自我、争取实现自我而造的,而且不断地增长。

所以这就可以看出,一切恶的根源是欲,一切苦的来源是欲,它像毒一样不可亲。

毒一旦亲了,它会蔓延,然后扩散、毒化身体。

同样的,对于这些名的欲、财富的欲、地位的欲、相貌的欲等种种自我方面的欲,这些就不能去依止,一旦依上了,那就会毒化自己。

所以,有智慧的人应当舍离诸欲。

如果能够舍离诸欲这样一个万恶之源、诸苦之本,而心不在这个世间范畴里去求什么,就是一心希求去掉苦和苦因的解脱果位,由于他的心一直求解脱、求去掉我执的缘故,那么他就会无余地灭掉不善,因为没有根了。

这个时候,无我的观慧会无余地显发,就像得到日光般的照明一样,除尽一切的愚痴黑暗。

如是亲近善法者,常舍一切诸不善,

能善思惟净不净,如是略说汝当知。

最后简要归摄成三个要点,说道:

修行人,你要知道这三个要点,第一是亲近善法,第二是常舍不善,第三是善思净与不净。

也就是,诸佛传教的宗旨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亲近善法”,就是常常不离开善心善行。

“常舍不善”,就是在任何时候,都要远离那些不善的心行、语言和行为,要明白哪些是颠倒的、不符合正理的,下至心念刚起的时候就要遮止。

然后能够善加思惟净和不净,什么是净?

什么是不净?

凡是由我执发起来的心和行为都是不净的,也就是以我执,只会出现烦恼杂染、业杂染和生杂染,也就是心、业和果都是肮脏的。

如果没有这个我执,是一个无我利他的心,那么心、业和果都是干净的。

这样辨别了染净或者有漏、无漏的两条路以后,按照这样子来修,才能得到解脱。

以上摄略说了道的要点。

如是比丘,当念此世他世,以智慧利益。

心既念已,当以智慧,饶益一切世间。

观地狱苦,于一切众生,思惟忆念,起慈愍心,修行慈悲。

这一段有三个环节。

首先在自身上考虑,今生和来世像这样走,究竟怎么回事。

其实就是要明知苦谛、集谛。

明知集谛,就要知道怎么出来生死的,最初我执怎么来的,我执怎么起烦恼,烦恼有哪几种有漏业,它的走向分别是怎么去了欲界、色界或无色界,那里面的结局怎么样,这就是苦谛。

苦谛里面,就是从地狱一直到天界之间,各种各样的苦都明见。

这样他就知道,这样走,此世会是怎样的,来世又会怎样,之后才有真实利益自己的心。

因为如果是落在颠倒里头,全部都是自苦而已。

他就想到:

我要用智慧来利益自己。

智慧,就要知道缘起上我这样走的话,是没有苦的,而那样走是有苦的。

然后再推己及人到第二层面。

自身上考虑好了,就思惟:

这一切世间又如何呢?

就会想到:

世间的人都是一样的,他们都在这种错误的道里走,我要用智慧来饶益一切世间。

这就是由智来起悲。

先是有一个见解,像眼睛一样来指路;

然后有个悲,像足一样要拔苦。

具体来说,就是这个具智慧者他能够明确地知道,哦,这一切的路都是由见驱使来行的,假使落入了无明系统,就会发展出无量无边的苦;

假使进入了明行系统,那会有无量无边的乐。

这样子看清楚后,转而知道,一切无明的众生全都在颠倒的路径中,总的往生死里,特别地往恶趣这样的苦海里奔,那么当然他就发起一个决断的心——我要以智慧来饶益一切世间!

第三层是讲,比丘观地狱的苦,就知道众生是非常可怜的。

这样子对一切众生就不是漠然不顾,而是总在思惟、在考虑:

他们是处在什么境况当中,我应当如何来救?

这个时候有这种深切关怀生命的心。

或者说,知道一切众生都是自己的母亲,他们的现状是必须要了解的。

这样就发现,这些众生都在深重的苦难中,一点点真实的乐都没有的境况里,由此就难忍地生起慈愍之心,修习慈悲。

也就是什么时候,他都会不忘众生,都会想一切的乐给众生,一切的苦帮他们拔除等等。

这样的三环,应当成为一种恒常的修行。

于一切地狱怖畏苦恼逼迫之处,具观察已,知业果报。

知业报已,生厌离心。

复作是观:

此诸众生,云何没于种种恶道大怖畏处,行于生死旷野之中?

如是比丘,作是思惟,生慈悲心。

这一段要看到修心的路线:

先是在自身上由观苦,知业报,然后发生厌离心;

接着以推己法,换在众生的身上,去看他们具体的状况,这样就看到,他们有非常大的苦相,由此就生慈悲心。

总之,以修苦为途径,在自分上要生厌离心,在他分上要生大悲心。

所谓观苦,这里指,对于一切地狱的那些深可怖畏、为苦恼逼迫的地方,要做具体地观察,也就是详详细细、很真切地去认识,到底是什么样的处境。

就地狱里出现的情形,比如说八热地狱,那里的环境如何、根身如何、受苦状况如何、寿量如何等等,这些方面都要具体地去观察;

然后又要知道,是由一个什么样的力量不断地在变现这些苦。

这样联系起来就非常地清楚,原来以那种恶业会造出这么大的苦。

也就是,它的确是非常地漫长,非常地深重,而且是相续不断地在变现苦报,实在是太可怕了!

这样知道业报以后,就会发生厌离心。

也就是知道,这样的一种做法、一种走法,的确是一点点实义也没有,唯一是苦,这种苦原来这么漫长、这么深重,那真的就跟服了一个最剧毒的毒素一样,那么这样的路实在是可厌患啊!

这时他自然会发生一个厌离心,就发誓:

从今以后,我再不愿意造这样的业因!

我再不愿意走到这种状况里!

在自身上修好了,发生了业果的认识,然后对于这种生死状况起了厌离心,接着就要去看众生。

的确是在传统的修轨里,它要连接起来,自己修了苦以后,再转到众生身上修悲心。

也就是,不光是我一个人有这种情况,现在在法界的无数恶道里面,无数的生死诸道里面,有见不到边际那么多的母有情,也同样在受苦。

那么再继续地要去观察,这些众生是怎样陷没在这样的种种恶道的大怖畏处,行在生死旷野里面呢?

就跟瞎眼一样,蹎蹶而行,没有尽头。

这样就一定要去关注有情的状况。

这样子才会知道,他们不是活得很幸福,也不是有真实的意义,的确是苦中之苦。

然后再遍观到所有轮回里的众生,都是最可怜愍的。

这样思惟后,会发起慈悲心。

由此就由修苦,进而转入到大乘道的修习。

以上归摄了修心的路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