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8860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21.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docx

江苏省各地市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

江苏省各地市2019年中考语文卷【文言文类阅读题】汇集解析

一、常州卷

7.阅读两组文言选段,完成各题。

子曰: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子曰: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论语》)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我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

楚救陈,军于城父。

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

孔子将往拜礼①,陈、蔡大夫谋曰:

“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②.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③皆非仲尼之意。

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

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④大夫危矣。

”于是乃相与发徒役⑤围孔子于野。

不得行,绝粮。

从者病,莫能兴。

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子路慍见曰:

“君子亦有穷⑥乎?

”孔子曰: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⑦矣。

(《史记•孔子世家》)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孟子曰:

“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

【注释】①拜礼:

拜见并接受聘礼。

②中诸侯之疾:

切中诸侯的弊病。

③所设行:

措施和作为。

④用事:

当政,掌权。

⑤徒役:

服劳役的人。

⑥穷;走投无路、困厄。

⑦滥:

不加节制,乱来。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①曲肱而枕之           ②威武不能屈

③军于城父             ④士不可以不弘毅 

⑤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②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在陈蔡被围,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孔子为什么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

请结合甲乙两部分材料加以综合分析。

(4)对甲、乙两组文言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称赞颜回贫贱不能移的精神,表明了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即人为了自己的理想,就要不断追求,即使生活清苦困顿也要能自得其乐。

B.孟子认为符合仁、礼、义的策略才是“正道”,所以公孙衍、张仪之流不是大丈夫。

C.在几段选文中,对“贤者、士、仁者、君子”这几种人的道德要求是趋向于一致的。

D.选文中“安居、小人、存心”三个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我们最常用的意思相同。

【解答】

(1)①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②使…屈服;③驻军、驻扎;④弘,广大。

毅,强毅;⑤批评、指责。

(2)①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②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3)孔子在弟子们饿得站不起来,还不停地讲学、诵读、弹琴、歌唱,很好地阐释了“贫贱不能移”的大丈夫气节,而孔子临危不忘义,处惊而不变,用自己的行为为他所倡导的士节写下了形象的注解。

(4)D。

【参考译文】

【甲】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有志气、有作为、有节气的男子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

”孟子说: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

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孔子说: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

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孔子说:

“我整天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

【乙】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

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

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

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

“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

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

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

”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

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

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

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

“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

“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曾子说:

“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

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孟子说:

“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念头不同。

君子内心所怀的念头是仁,是礼。

仁爱的人爱别人,礼让的人尊敬别人。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也经常尊敬他。

二、淮安卷

(二〉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充成第7-11题.(20分)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选自诸葛亮《诫子书》

【乙】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汝曹知吾恶之甚矣,所以复言者,施衿结缡②,申父母之戒,欲使汝曹不忘之耳。

龙伯高③敦厚周慎,口无择言,谦约节俭,廉公有威,吾爱之重之,愿汝曹效之。

杜季良④豪侠好义,忧人之忧,乐人之乐,清浊无所失⑤;父丧致客,数郡毕至,吾爱之重之,不愿汝曹效也。

效伯高不得,犹为谨敕⑥之士,所谓刻鹄不成尚类鹜者也⑦;效季良不得,陷为天下轻薄子,所谓画虎不成反类狗者也。

讫今季良尚未可知,郡将下车⑧辄切齿,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选自马援《诫兄子严敦书》有删节)

【注释】①汝曹:

你等②施衿结缡:

父母送女儿出嫁,给她结好带子,戴好佩巾。

③龙伯高:

名述,字伯高。

④杜季良:

名保,字季良。

⑤清浊无所失:

指交友不分善恶。

⑥谨敕:

谨慎端整。

⑦本句比喻相差不远:

鹄:

天鹅:

鹜:

鸭子。

⑧郡将下车:

指郡守初到任。

7.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只标一处)(2分)

申父母之戒

8.解释文中加点词语.(4分)

①非学无以广才                 ②意与日去

③乐人之乐                    ④数郡毕至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②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译文:

                                                        

③吾常为寒心,是以不愿子孙效也.

译文:

                                                    

10.“静”对于做人与学习有挪些意义?

请根据【甲】文内容简要概括。

(4分)

11.这两篇诫勉子侄的书信有不少说理技巧,请说说你从学到了哪些。

(4分)

答:

【解答】

7申/父母之戒。

8①使……增长;②离开;③以……为乐;④全,都。

9①心绪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生活节俭来培养高尚的品德。

②学习必须静下心来,才干须要勤学苦练。

③我常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的原因(或因此我不希望子孙效仿他)。

10“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从淡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不安静就不能为远大志向而长期刻苦学习。

要学得真知。

必须使身心置于宁静中研宂探讨。

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枳累的,不下功夫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

点明了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以及对做人与学习的意义。

11甲文先运用对比论证,将“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的“静”与“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的“躁”对比,鲜明突出论证了“静”对治学修身的重要。

又运用“比喻论证”,将“时光飞逝、意志消沉的人”比作“枯枝落叶”。

生动形象论证了需要珍借时间,表达了诸葛亮对于儿子的殷殷期盼与告诫。

乙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举龙伯高的敦教厚谦虚、节约不失威严与杜季良的豪侠仗义、与人同忧乐。

将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谦虚与学习杜季良不成功为纨绔作对比,具体直观、权威有力、鲜明突出论证做人要厚到谨慎,不随便论人长短,恭谦节俭。

表达了马援对兄子的谆谆教诲。

参考译文:

【甲】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

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

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乙】

我希望你们听说了别人的过失,像听见了父母的名字:

耳朵可以听见,但嘴中不可以议论。

喜欢议论别人的长处和短处,胡乱评论朝廷的法度,这些都是我深恶痛绝的。

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我宁可死,也不希望自己的子孙有这种行为。

你们知道我非常厌恶这种行径,所以我是一再强调的。

就象女儿在出嫁前,父母一再告诫的一样,我希望你们牢牢记住。

龙伯高这个人敦厚诚实,说的话没有什么可以让人指责的。

谦约节俭,又不失威严。

我爱护他,敬重他,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杜季良这个人是个豪侠,很有正义感,把别人的忧愁作为自己的忧愁,把别人的快乐作为自己的快乐,无论好的人坏的人都结交。

他的父亲去世时,数郡都来。

我爱护他,敬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向他学习。

(因为)学习龙伯高不成功,还可以成为谨慎谦虚的人。

正所谓雕刻鸿鹄不成可以像一只鹜鸭。

一旦你们学习杜季良不成功,那就成了纨绔子弟。

正所谓“画虎不像反像狗了”。

到现今杜季良还不知晓,郡里的将领们到任就咬牙切齿地恨他,州郡内的百姓对他的意见很大。

我时常替他寒心,这就是我不希望子孙向他学习的原因。

三、徐州卷

5.(16分)阅读文言文选段,完成小题题。

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曰:

“女忘会稽之耻邪?

”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赈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欲使范蠡治国政,蠡对曰:

“兵甲之事,种①不如蠡;镇抚国家,亲附百姓,蠡不如种。

”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而使范蠡与大夫柘稽行成②,为质③于吴。

二岁而吴归蠡。

至明年春,吴王北会诸侯于黄池,吴国精兵从王,惟独老弱与太子留守。

勾践伐吴,吴师败,遂杀吴太子。

吴告急于王。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吴王已盟黄池,乃使人厚礼以请成越。

其后四年,越复伐吴。

吴士民罢④弊,轻锐尽死于齐、晋。

而越大破吴。

勾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于徐州,致贡于周。

周元王使人赐匀践胙⑤,命为伯。

勾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于宋,与鲁泗东方百里。

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有删改)

注:

①种:

指越国大夫文种。

②成:

讲和,和解,③质:

人质。

④罢:

通“疲”,⑤胙:

祭肉。

(1)用斜线“/”给下面句子断句。

(限两处)

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越王勾践反国②厚遇宾客

③为质于吴④勾践已去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欲使范蠡治国政②使老有所终

B.①于是举国政属大夫种②忠之属也

C.①以淮上地与楚②念无与为乐者

D.①与鲁泗东方百里②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女忘会稽之耻邪?

②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

(5)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告诉世人,在艰难困苦中,应刻苦自励,发愤图强。

B.范蠡有卓越的政治和军事才能,他推荐文种并主动请缨前往吴国,表现了他举贤任能、不怕牺牲的可贵品质。

C.越王勾践趁着吴王在黄池与诸侯会盟,后方空虚之机,一举打败吴国留守的军队,杀了吴国太子,这是吴越争霸的转折点。

D.吴王一方面被越国君臣表面假意示好所蒙骗,另一方面因为与其他诸侯的战争而使军民疲惫不堪,导致了最终的失败。

【解答】

(1)王方会诸侯于黄池/惧天下闻之/乃秘之。

(2)①同“返”,返回②对待、招待③作为④离开。

(3)A。

(4)①你难道已经忘记了在会稽山上所受的耻辱了么?

②当时,越军在长江、淮河以东畅行无阻,诸侯们都来庆贺,越王号称霸王。

(5)D。

四、泰州卷

8.(1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各题。

任元受①事②母尽孝,母老多疾病,未尝离左右。

元受自言:

“老母有疾,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或以燥湿,或以语话稍多,或以忧喜稍过。

尽言皆朝暮候之,无毫发不尽,五脏六腑中事皆洞见曲折,不待切脉而后知,故用药必效,虽名医不迨③也。

”张魏公作都督,欲辟④之入幕。

元受力辞⑤曰:

“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况能舍母而与公军事耶?

”魏公太息而许之。

(节选自宋•陆游《老学庵笔记》)

【注】①任元受:

名尽言。

②事:

侍奉。

③迨(dài):

及。

④辟:

征召。

⑤辞:

推辞。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未尝离左右②或以语话稍多    

③尽言方养亲    ④必持以遗老母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以”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其得疾之由,或以饮食

A.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幼时记趣》)

B.虽多忌克,而能以天下事为己任(《赵普》)

C.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虽名医不迨也

(4)翻译下列句子

①魏公太息而许之。

译文: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出师表》)

译文:

    

(5)《老学庵笔记》是宋人笔记中的佼佼者。

选文对任元受这一形象的刻画很出色,请简要分析。

【解答】

(1)①身边;②稍微;③正;④给。

(2)D

(3)虽/名医/不迨也

(4)①张魏公感动不已答应了他。

②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所以兴盛的原因。

(5)文章运用多种方法刻画了任元受至孝的形象。

动作描写:

未尝离左右、皆朝暮候之。

语言描写:

尽言方养亲,使得一神丹可以长年,必持以遗老母,不以献公。

侧面烘托:

魏公太息而许之。

五、宿迁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黄忠字汉升,南阳人也。

荆州牧刘表以为作中郎将,与表从子磐共守长沙攸县。

及曹公克荆州,假①行裨将军,仍就故任,统属长沙太守韩玄。

先主南定诸郡,忠遂委质②,随从入蜀。

自葭萌③受任,还攻刘璋,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益州既定,拜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于汉中定军山击夏侯渊。

渊众基精,忠推锋④必进,劝率士卒,金鼓振天,欢声动谷,一战斩渊,渊军大败。

迁征西将军。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诸葛亮说先主曰:

“忠之名望,素非关、马⑤之伦也,而今便令同列。

马、张在近,亲见其功,尚可喻指;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先主曰:

“吾自当解之。

”遂与羽等齐位,赐爵关内侯。

追谥刚侯。

(选自《三国志·蜀书六》,有删改)

【注】①假:

临时的,代理的。

②委质:

归顺,归附。

③葭萌:

指葭萌关之战。

④推锋:

手持兵器冲锋。

⑤关、马:

指关羽、马超。

当时关羽镇守在外。

7.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8.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益州既定/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送东阳马生序》)

B. 素非关、马之伦也/又留蚊于素帐中(《幼时记趣》)

C. 遂与羽等齐位/遂反溯流逆上矣(《河中石兽》)

D. 明年卒/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为学》)

9.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迁征西将军”中“迁”指“升官”,《岳阳楼记》“迁客骚人,多会于此”中的“迁客”即升官之人

B.“建安二十四年”中的“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二十四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

C.“金鼓振天”中“金鼓”即打仗时用于指挥进退的军鼓和铜锣,“击鼓”表示要进攻,“鸣金”表示要收兵。

D.“追谥刚侯”中“谥”是君主时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称号,如欧阳修谥“文忠”。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⑴忠常先登陷阵,勇毅冠三军。

⑵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11.文中的黄忠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解答】

7.是岁/先主为汉中王/欲用忠为后将军    

8.B    

9.A   

10.⑴黄忠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猛刚毅在三军中是首屈一指的。

关遥闻之,恐必不悦,得无不可乎!

⑵关羽在荆州听说了,恐怕一定会不高兴,最好不要这么做!

   

11.黄忠是一名忠诚正义、英勇善战、善于领兵打仗的将帅。

参考译文:

黄忠,字汉升,是南阳人。

荆州牧刘表用他作中郎将,跟随刘表的侄了刘磐驻军长沙攸县。

等到曹操故克了荆州的时候,临时行赏一些将军,黄忠仍就任中郎将,归长沙太守韩玄统领。

先主刘备征讨荆南四郡时,黄忠遂(随长沙太守韩玄)投靠刘备,并随刘备军队入川。

黄忠自葭萌关接受任务攻打刘璋后,经常身先士卒、冲锋陷阵,勇冠三军。

益州平定后,黄忠被封为讨虏将军。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黄忠在汉中定军山战役中对阵夏侯渊的部队。

夏侯渊部是曹军的精英部队,黄忠仍带领士卒冲锋陷阵,奋勇杀敌,更是斩杀夏侯渊,自此声名大震,被升为征西大将军。

这一年(同年),刘备自立汉中王,欲改封黄忠为后将军,诸葛亮劝说道:

“黄忠的名望一向不能跟关羽、马超并列,现在让黄忠与张飞、马超、关羽等人同位,马超、张飞因为离得近,亲眼看见黄忠在益州的战功,因此还能理解,但关羽却是远在荆州,可能会对此不满,您这样做恐怕不妥吧?

”刘备坚持说:

“我自会加以解劝的。

”因此黄忠最后得以与关羽等人齐位并列,赐爵为关内侯。

死后被追封为刚侯。

六、扬州卷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仇香者,陈留人也。

至行①纯嘿②,乡党无知者。

年四十,为蒲亭长。

民有陈元,独与母居。

母诣香告元不孝,香惊曰: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此非恶人,当是教化未至耳。

母早时守寡,养人遗孤,苦身投老,奈何以一旦之忿,弃历年之勤乎!

”母涕泣而起。

香乃亲到元家,陈人伦孝行。

元感悟,卒为孝子。

考城令王奂闻之曰:

“枳棘非鸾凤所集,百里非大贤之路。

”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香学毕归乡里,虽在宴居,必正衣服,竟日不见其喜怒声色之异。

不应征辟③,卒于家。

【注】①至行:

高尚的德行。

②嘿:

同“默”,闭口不说话。

③征辟(bì):

征召、推举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为蒲亭长______②枳棘非鸾凤所集______

(2)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2处)

吾近日过元舍庐落整顿耕耘以时

(3)翻译句子。

①乃以一月奉资香,使入太学。

②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彭端淑《为学》)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三则》)

④仇香有哪些“至行”?

请概括。

【解答】

(1)①担任;   ②栖息,停留

(2)吾 近 日 过 元 舍/庐 落 整 顿/耕 耘 以 时

(3)

①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②一个人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四川边界的那个和尚吗?

③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4)①不偏听偏信,善于说服别人②亲民③不慕名利④讲究仪容仪表

参考译文:

有一个叫仇香的陈留人,虽德行高尚,但沉默寡言,乡里无人知道他。

年龄四十岁时,担任蒲亭亭长。

有个叫陈元的老百姓,一个人和母亲同住,他的母亲向仇香控告陈元忤逆不孝。

仇香吃惊地说:

“我最近经过陈元的房舍,院落整理得干干净净,耕作也很及时,说明他不是一个恶人,只不过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如何做罢了。

你年轻时守寡,抚养孤儿,劳苦一生,而今年纪已老,怎能为了一时的恼怒,抛弃多年的勤劳和辛苦?

陈元的母亲哭泣着起身告辞。

于是仇香亲自来到陈元家里,教导伦理孝道,讲解祸福的道理。

陈元感动省悟,终于成为孝子。

考城县令王奂听说了这件事,说:

“荆棘的丛林,不是鸾凤栖身之所,百里之内的县府官职,不是大贤的道路。

”于是用一个月的俸禄资助仇香,让他进入太学。

仇香在太学学成,回归乡里,即令是在闲暇无事的时候,也一定是衣服整齐。

平常,从来看不见仇香因喜怒而改变声音脸色。

他不接受官府的征聘,后来在家里去世。

七、南京卷

(一)古诗文阅读(10分)

梦赏心亭①

[南宋]刘克庄

梦与诸贤会赏心,恍然佳日共登临。

酒边多说乌衣事,曲里犹残玉树音。

江水淮山明历历,孙陵晋庙冷沉沉。

 晓钟呼觉俱忘却,独记千门②柳色深。

[注]①赏心亭:

南京名胜之一,在今水西门外。

陆游、辛弃疾等大诗人曾登临赋诗。

②千门:

众多宫门。

赏心亭记

[南宋]萧山

赏心亭,佳丽地之瑰观可赏。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①。

抚慨千数百年之消息,兴怀四十余帝之盛衰,客心悲未央②,伤心长春草③,其心耳,骚人赏。

自高如虚。

何实而胜?

莫若王谢④高。

宴饮新亭,赏也,“戮力王室,克复神州”实之;放情丘壑,赏也,“棋墅指授,破贼淮淝”实之。

用实心办实功,两公实高之赏欤。

以调玉烛之明⑤,为时和赏;以补金瓯⑥之缺,为国寿赏。

此之谓大赏,高哉!

亭前为张丽华⑦墓,一赏有一戒存。

[注]①几希:

很少。

②未央:

未尽。

③春草:

指离愁。

④王谢:

指东晋名臣王导和谢安。

在新亭酒宴上,诸臣为西晋灭亡而流泪,王导劝勉大家“戮力王室,克复神州”;谢安指点谢玄等在淝水打败前秦军队,捷报传来时,谢安在家墅下棋。

⑤玉烛之名:

指政治清明。

⑥金瓯:

指国土完固。

⑦张丽华:

昏君陈后主的宠妃,陈亡时被斩。

7.小明查找资料,为诗中“玉树”一词做了四个注释。

你告诉他(  )是正确的。

(2分)

A.指《玉树后庭花》一曲,为南朝陈后主作。

这里暗含对昏君误国的感叹。

B.即芝兰玉树,指优秀人才。

这里表达对王谢的仰慕和与之同游时的喜悦。

C.常指男性美好的姿态。

这里指作者梦见自己和王谢诸贤一样,风姿俊逸。

D.地名,在今青海省。

这里借远地边声,表达诗人欲收失地而难成的惆怅。

8.小明读古文时画出了不理解的句子,你将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古今游宦几何,人目以玩赏,口以吟赏,而真赏以心者几希。

9.研读“赏”字,小明提了两个问题,你一一回答了他。

(4分)

小明:

读《赏心亭记》,我明白了,观看风景,只是普通的欣赏;登高怀古,感物伤怀,是“骚人赏”。

“赏”还有其他类型吗?

你:

还有像王谢两公那样“

(1)______”的“大赏”。

(摘录原文句子填空)

小明:

诗人刘克庄梦游赏心亭属于哪一种“赏”呢?

你:

(2)属于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