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皈依讲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90587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皈依讲义.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皈依讲义.docx

《三皈依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皈依讲义.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皈依讲义.docx

三皈依讲义

三皈依讲义

 

宏泰法师整理

 

序文

壹、什么叫做皈依

贰、什么叫做三宝

参、为何要归依三宝

肆、翻邪三归制意

伍、翻邪三归

陆、四种三宝为所归

柒、归依三宝的种类

捌、归依三宝的仪式

玖、受三归法

拾、所归依境通三世

拾壹、如何才得三归

拾贰、受三归依功德果报

拾参、归依后是否会失去归依戒法

拾肆、世间戒和三归五戒有何区别

拾伍、归依后怎样进修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

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

举凡五戒、八戒、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

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

是故三皈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槃妙门之要径也。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基石也。

佛法中化、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为其根本,由五戒开演出八关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网菩萨十重四十八轻之一切戒法。

经云: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

’是故依之渐次修学,三聚圆满,得成无上菩提妙果也。

 

夫八戒者,为在家二众之出家戒也。

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尘恼牵缠,无暇修学。

世尊慈悯为令彼等种出世善因,证三乘之道果故,乃权巧摄化,制在家之出家戒,即八关斋戒也。

 

为今之世,去佛时遥,佛日潜辉,戒法不彰。

初入佛门者学无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不立,道何由得生?

近来学佛之人,稍聪利者,整日谈玄说妙,徒逞口头活计;稍钝者,终日忙碌处处攀缘,美其名为广结善缘,论其实际,乃心外求法。

论其学佛时日,多有十余年者,若问其何为三皈,却茫无所知。

今有乞师证明受归依者,辄称皈依某师,殊不知所皈依者为僧伽,非唯皈依某师一人也!

蕅益大师云:

‘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

今世俗人,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

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

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矜曰:

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也。

噫!

果若此则应曰:

归依佛、归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可云归依僧也与哉?

’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未可憍慢,妄自分别。

且归依三宝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体,既不得体,穷其一生修学,只名附佛外道,虽种将来成佛之因,若于三宝中一念分别憍慢,则苦报无穷矣!

 

时过境迁,佛世芳规难见,今时受戒者,只闻戒相之名,不知其开遮持犯、轻重之相。

上山求戒,入三宝之地如入家厨,取用无度;下山之后,未曾问津。

问其受戒否?

矜然答曰:

‘我乃五戒、八戒、菩萨戒弟子。

’问其戒为何物?

则目瞪口呆、无言以对。

授戒之师不知戒法,无法讲说,受戒者亦一无所晓。

以致受戒犯戒以为常事,若思地狱苦报,怎堪回首。

入宝山空手而归,尚属可惜,若为宝所伤,实乃可怜悯者。

乘此解脱宝筏,而漂入罗刹鬼国,甚可哀伤。

 

社会淳风渐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无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然。

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请法,学人不敏,亦无德学,不知所措。

但私自念言:

‘比丘乃七众纲领,七众戒法,比丘当负起教育之责。

’是故从诸戒经及相关戒学书籍中集录重点,为其讲说。

内容虽未达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

今书既成,讲说已了,叙其大要;以资初学。

 

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于十方界,普利群萌!

是为序。

 

佛历二五四二年 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释宏泰谨序于台中南普陀寺

 

三皈依讲义

 

壹、什么叫做皈依

 

所谓皈依是归投依靠。

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归是回转,或是归投,依是依靠,或是信赖。

凡是回转依靠,或归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归依。

 

归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著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

 

实际上,归依的倾向,固应先由归依身外的三宝开始,归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脱道。

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宝了。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归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于寻求佛性的显现。

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

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归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贰、什么叫做三宝

 

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为什么佛法僧称为宝?

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详细说明,有五百长者请问佛陀:

‘世尊,我等今日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然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

 

佛陀告诸长者:

‘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

 

一、者坚牢—如摩尼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者无垢—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悉能远离烦恼尘垢。

 

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

 

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

 

五、者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

 

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伏四魔。

 

七、者满愿—如摩尼珠随心所求能雨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众生所修善愿。

 

八、者庄严—如世珍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宝宫。

 

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

 

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

 

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参、为何要归依三宝

 

《善生经》云:

‘善生言:

“世尊j何因缘故,受三归依?

云何名为三归依?

”“善男子!

为破诸苦(谓生老病死等苦),断除烦恼(谓诸苦之因种),受于无上寂灭之乐(谓不生不死涅槃之乐),以是因缘,受三归依。

”’

 

云何三归依者—谓佛、法、僧。

 

┌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无师独觉。

├法者—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正道解脱。

└僧者—禀受坏烦恼因得正解脱,能如法受。

 

肆、翻邪三归制意

 

《涅槃经》云:

‘一切众生,怖畏生死四魔,故受三归。

名一义异,或时说三为一,说一为三。

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

 

注:

 

一、《多论》云:

‘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

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过,归向三宝,魔无如之何。

故知若受三归,得脱生死。

 

二、

 

   ┌烦恼魔者—贪、嗔、痴三毒,劫诸善法故。

   ├五阴魔者—色、受、想、行、识五阴,迁谢不停故。

四魔┤

   ├死魔者—地水火风四大,喻如四山,从四面来,逼切报命故

   └天魔者—阻挠诸行者,令退道故。

 

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魔者。

 

三、说三为一者:

 

《多论》云:

‘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

但虽有一义,相有差别。

 

     ┌佛宝—无师大智,一切功德。

相别者┼法宝—尽谛(真理)涅槃。

     └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

 

四、说一为三者:

 

《涅槃经》云:

‘云何为一?

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

若供养僧,即得其足。

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则供养法;为受用故,则供养僧。

 

伍、翻邪三归

 

大圣初成正觉,因提谓长者,开授三归之戒,翻邪归正,以为入圣的根本。

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行者,归宗进行,以为基础。

三归的功用,正破三邪(外道邪师、邪法、邪众),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接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佛法以此三归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不同世间善法也。

 

一、归依佛—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

归者,反还为义,反邪师,还事正师,故名归。

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也。

故经云:

‘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天神也。

 

二、归依法—达磨秦言法,法者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任持自性(万法依于一定的轨则而行,如火车必依于自己的轨道,方能运行),佛所说,若事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

归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归。

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

故经云:

‘归依于法者,终不更归依诸外道典籍也。

 

三、归依僧—僧伽秦言众,众者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之法合,故名为僧。

归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归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为归。

依者凭心出家三乘正行伴,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

故经云:

‘归依于僧者,永不复更归依其余诸外道也。

 

陆、四种三宝为所归

 

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佛宝—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

           │     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

所谓住持三宝┼法宝—凡是三藏(经、律、论)经典。

           └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

 

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佛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道及入涅槃的阶段中,

           │     释迦便是佛宝。

所谓化相三宝┼法宝—佛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

           │     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道理,便是法宝。

           └僧宝—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佛宝—佛有觉照之能。

             ┌佛宝┼法宝—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

             │   └僧宝—佛无违诤之过。

所谓一体三宝 │   ┌佛宝—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

(即是于佛法─┼法宝┼法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

僧三宝中,各 │   └僧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义)。

各皆具三宝的 │   ┌佛宝—僧有观照之智者。

功德)       └僧宝┼法宝—僧有轨持之用者。

                   └僧宝—僧为和合之体者。

 

           ┌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

           │           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为解

           │           脱,苦即成为法身。

           │         ┌般若为佛宝。

所谓理体三宝┤         ├解脱为法宝。

           │         └法身为僧宝。

           │                 ┌佛宝—能观之理。

           └从理体(真如)上说┼法宝—所观之事。

                               └僧宝—事理一如。

 

注:

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

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最重最要。

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

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

僧人之中,固然有龙蛇混杂,我人归依,不妨择善而从,但于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

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等。

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得妄加批评。

 

柒、归依三宝的种类

 

共有五等:

 

一、翻邪三归—最初进入佛门。

 

二、五戒三归—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三、八戒三归—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四、十戒三归—沙弥(尼)受十戒。

 

五、具足戒三归—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归。

最初入佛门,固须三归。

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归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有不行三归依的。

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归。

因此虽说三归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归之中含有戒义)。

 

捌、归依三宝的仪式

 

在三归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一、敷座请师—由受归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归依师升座。

 

二、开导—开示三归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归,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归戒体。

 

五、受归—三归三结,并发三誓(断恶、修善、度众生)。

 

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归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此受归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沉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注:

 

一、敷座—比丘不得站立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

 

二、开导—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

 

三、请圣—归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归依,故应请圣。

 

四、忏悔—为求重做人,故应忏除前愆。

 

五、受归—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三结(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与三誓,是受归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

 

六、发愿—三归共分三品

 

  ┌上品—发心自度度人。

  ├中品—只顾自己了生脱死。

  └下品—只求不堕三途而仍生在人天者。

 

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

 

七、显益劝嘱—为了增益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故应显益劝嘱。

 

八、回向—为了长养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是必然的。

 

玖、受三归法

 

(一)先须忏悔

 

1、受前忏悔

 

《事钞》云:

‘以信邪来久,妄造非法。

今创(刚开始)归投,必(须)翻邪业。

从生死际至涅槃际中间罪业,皆除灭。

 

2、忏悔清净

 

《阿含经》云:

‘于受前忏悔罪已受(三归)法,谓从无始生死边至涅槃际,一切罪业皆清净。

’(无始有识名生死边,究竟果满涅槃名涅槃际。

 

3、得善法体时

 

《济缘》云:

‘前三归是发善法体,三说竟时得。

后三结者,嘱受叮咛,令持在怀,不滥承奉。

如经云:

“归依于佛者,终不更归依其余诸天神。

”’

 

(二)正受三归法

 

《善见论》云:

‘并须师授,言音相顺,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称名,不解故不成。

 

应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如是三说得法属己。

 

又云:

‘我某甲,尽形寿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

’(三结已。

此但受三归法,无有戒法故。

论云:

三归下有所加,得三归及戒。

若无加者,有归无戒。

 

(三)受三归时所作之观想

 

归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归的正授之时,纳受三归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际。

最好能于正授三归之时,作观想:

 

┌说第一遍时—观想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有功德云,从十

│           方地面冉冉上升,集于行者顶上,成白色光明云。

├说第二遍时—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

└说第三遍时—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

             满于全身,并由身内扩展,使自己的身心,随著功德云的扩展弥盖,

             而充塞于十方世界。

 

到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归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量了。

 

拾、所归依境通三世

 

《业疏》云:

‘论云:

通归三世佛(所归之境宽),同法身故。

不独归释迦(所归之境狭),以是(区)别。

(若归一境,余则无心,)不名归也。

 

拾壹、如何才得三归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归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归依三宝是何意义。

 

二、当受三归时,师父所说的话要十分明白。

 

         ┌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

不得三归者┼隔离太远,听不明白。

         └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之处。

 

《善生经五戒品》云:

 

       ┌信因

       ├信果

得归依者┤

       ├信有得道(佛教门中可得道果)

       └信心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

 

△又正受授之时,即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之处,此最要紧,应十分注意,乃可得三皈依。

 

拾贰、受三归依功德果报

 

一、功德

 

《法门名义集》云:

‘烦恼魔“是生死因”,阴魔死魔“此二是生死果”。

天魔“是生死缘”。

此四种能障解脱,故名为魔。

 

《智论》云:

‘梵语魔罗,秦言夺命。

论云:

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为夺因,亦能夺智慧命故。

又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为魔也,又三归功用,破三邪(邪师、邪法、邪众),接三乘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灌顶经》云:

‘受三归者,有三十六位护归善神,日夜保护一切吉祥。

 

《希有经校量三归功德》云:

‘教四天下及六欲天,一切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三归功德多。

 

《业疏》云:

‘受三归者,但得法被身为佛弟子,无戒可持。

 

               ┌得无生忍,烦恼永断。

               ├得法身,则不得色身。

受三归法降伏四魔┤

               ├无色身,则无死。

               └无三魔,则波旬,自不得便。

 

   ┌欲┐   ┌亦名烦恼    ┐

   ├身┤   ├亦名五阴    │

故降┤   ├魔┤            ├魔

   ├死┤   ├即无常因缘  │

   └天┘   └如大自在天等┘

 

《稀有校量功德经》云:

‘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德之聚。

佛言:

阿难!

犹不如是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

我今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二、果报

 

1、受三归免堕恶道

 

《增一阿含经》云:

‘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现,当生猪中,愁忧之声,闻于天帝,天帝闻之唤来告曰:

“汝可三归,即时如教,便免生猪。

”三自归已,生长者家,还得出家,成于无学。

 

佛为说偈云:

 

诸有归命佛   不堕三恶道   尽漏处人天   便当至涅槃

 

             ┌一、衣服垢秽

             ├二、头上华萎

六欲天人五衰相┼三、腋下汗流

             ├四、身体臭秽

             └五、不乐本座

 

2、受三归得护持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归依获免恶道经》云:

 

诚心归命佛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佛心常忆念

诚心归命法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法力常加持

诚心归命僧   彼人当所得   若昼若夜中   僧威常覆护

 

3、受三归得解脱

 

《法句譬喻经》云:

‘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终当生陶家受驴胎。

愁忧自念,三界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

驰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归命佛、法、僧众。

未起之间其命忽终,便入驴母胎中。

时驴走,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复为天帝。

佛赞善哉!

殒命之际,归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

佛为说偈,令帝释闻之。

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得须陀洹道。

 

拾参、归依后是否会失去归依戒法

 

《善生经净三归品》云:

 

(一)受三归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归。

 

(二)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场法(好比市场作买卖,以求利为先),其心不能怜悯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归。

 

(三)若人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归依法。

 

拾肆、世间戒和三归五戒有何区别

 

一、五戒与世间戒之关系

 

   ┌不杀生—仁┐

   ├不偷盗—义│

五戒┼不邪淫—礼├世间戒

   ├不妄语—信│

   └不饮酒—智┘

 

二、五戒与世间戒不同之处

 

《善生经》云:

‘若不依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固如“彩色无胶”。

是故我先归依三宝,然后受戒。

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

 

五戒—能坏先世诸恶业。

 

     ┌不能坏先世诸恶业

     ├根本不净

     ├庄严不净

世间戒┤

     ├觉观不净

     ├念心不净

     └果报不净

 

拾伍、归依后怎样进修

 

归依后,作为一位佛陀的在家弟子,就应该勤加礼佛忏悔,将无始劫以来,由贪嗔痴三毒所生起的一切罪业忏除。

一方面要深入经藏,研究教理,多听经闻法,才能开大智慧,否则将是一位愚痴没有智慧的人。

 

除了礼佛忏悔,听经闻法外,并要严守戒律。

如果戒律不守,天天犯戒造新罪业,我们又将如何脱缚解困呢?

 

佛陀在遗教经训示弟子:

‘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