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063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5.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六下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六下第二单元.docx

《六下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下第二单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六下第二单元.docx

六下第二单元

六下第二单元《经济中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进一步了解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及战争与议和;熟练掌握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及表现;了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能够简要复述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

科技文化方面,熟悉“四大发明”,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明确《资治通鉴》的作者和体例。

以宋词、元曲为例,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学成就。

了解宋元时期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主要成就。

巩固本单元的知识点。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归纳能力;提高析读图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提高辩证分析历史现象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通过对元朝民族融合的复习,启发学生认识元朝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是在全国统一的条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实现的,由此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展示本单元历史时间表、历史地图、知识示意图、重要人物像,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启发学生回顾宋元历史内容,加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从总体上把握本单元的重要事件、现象、人物及发展线索。

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组织丰富多彩的讨论、探究、情景再现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在知识的迁移和拓展中,理清宋元时期历史发展的线索,联系现实生活,比较宋代社会生活与今天的异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单元的复习,一方面正确认识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对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疆地区的开发所做出的重大贡献。

另一方面,认识到民族友好、民族融合始终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从岳飞、文天祥等人物身上学习、借鉴爱国主义精神。

【学情分析】

七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但是,他们比较擅长形象思维而分析、理解能力稍差。

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古代史知识,可是不善于理清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不能灵活运用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因此,应该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一些图片资料,用图示法揭示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用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交流探究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复习重点】

1.辽、西夏与北宋的关系,金与南宋的关系。

引导学生析读本阶段历史年表、示意图、表格,理清历史发展线索。

2.南方经济的发展和经济重心的南移。

通过讨论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通过列表,了解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3.叙述宋代社会生活概貌,结合《清明上河图》,借助想象的翅膀,走进宋代,了解宋代社会生活,并与今天的生活加以比较,认识古今社会的异同。

4.“蒙古族的兴起和元朝的建立”、“行省制度”及“民族融合”。

通过补充资料,联系目前的行政区划以及回族的发展状况复习这一内容。

5.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及向世界的传播。

联系伟人对“四大发明”作用的评价,站在一定的高度理解四大发明传播的意义。

6.司马光和《资治通鉴》与宋词和元曲。

引导学生将司马迁的《史记》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比较,在了解差异中明确各自的特点;联系各个时期的文学成就,复习宋词和元曲,将其至于知识体系之中,注重知识的迁移和拓展。

【复习难点】

1.正确评价澶渊之盟。

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宋代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内在关系。

通过讨论分析澶渊之盟的影响,引导学生用辩证的观点看问题,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与点拨。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宋代经济发展的原因,通过列表,了解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进一步分析宋代的社会生活与经济发展、民族融合的内在关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重历史现象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

2.元朝的行省制度。

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分析行省制度的影响。

3.充分认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历史的影响。

结合马克思、培根的话,让学生感知四大发明引起的世界面貌的改变,建立其历史的纵横联系。

4.复习宋元时期的文化,形成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看待文化现象的能力。

探究文学艺术的发展与经济和政治发展的关系。

【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学方法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图、示意图、表格等关于本单元的资料,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以合作探究的形式读图析图(地图、示意图),完成表格,系统归纳、总结、巩固本单元所学习的知识点。

学习方法

在教师的引导下,主要以合作探究的方法,认真阅读、分析地图或示意图等资料,从中提取有效信息,认真完成表格的内容,归纳本单元重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充分研读《课标》要求,制作适用的多媒体课件,以示意图、表格等形式归纳本单元的知识点,设计有梯度的问题,预设复习过程中出现的情况。

学生的准备

预习本单元内容,勾画疑难问题,留待课上解决。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

宋元时期,经济重心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南下,民族关系出现了新变化。

让我们回顾这段时间的历史,归纳、复习第二单元的内容。

复习:

时空篇

1.教师出示《中国历史纪年表》(七年级下册)。

引导学生先明确七年级下册内容所在的历史时间段。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下图一,对照上图,明确第二单元在历史长河中所处的时间段。

然后出示示意图二,明确政权并立的形势。

再出示《辽、北宋、西夏形势》、《金、南宋对峙形势》,树立正确的空间概念。

将几幅图片综合考虑,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图一

图二

2.出示表格,让学生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成表格内容。

辽、北宋、西夏形势

金、南宋对峙形势

民族政权

建国时间

民族

杰出首领

都城

与宋的重大事件

耶律阿保机

西夏

党项族

12世纪初期

阿骨打

中都

宋金议和

战争篇

教师提问: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战争主要有哪些?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然后各组交流。

参考答案:

1.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后消灭割据政权,结束分裂局面。

2.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宋真宗亲征,打退辽军。

3.西夏元昊称帝后,连年与宋交战。

4.金军进攻南宋,岳飞在郾城大败金军,收复许多失地。

议和篇

教师提问:

第二单元涉及到的议和有哪些?

有何影响?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研究后归纳,然后各组交流。

参考答案:

1.辽宋议和:

宋军打退辽军后议和。

宋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

2.宋与西夏议和: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议和后,宋夏边界贸易兴旺,西夏积极吸取中原文化。

3.宋金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给金岁币,双方在淮水至大散关一线划定分界线。

宋金对峙局面形成。

教师引导学生正确评价议和的影响,强调对于双方经济贸易发展所起的作用。

人物篇

1.教师提问:

你最敬佩第二单元中哪一位历史人物?

请简要讲述其故事,阐明理由。

各组讨论,选一名代表回答交流。

岳飞

成吉思汗

忽必烈

文天祥

毕升

参考答案:

例:

(1)岳飞:

北上抗金,表现出为了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怕牺牲的精神。

军纪严明,廉洁正直,不计较个人得失等。

(2)成吉思汗:

统一蒙古,顽强的毅力,勇敢的战斗精神,远大的抱负等等。

(3)文天祥:

拒绝降元,坚贞不屈的崇高气节。

(4)毕升:

发明活字印刷术,具有创新精神。

2.元世祖的功绩:

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多次禁止蒙古贵族圈占农田做牧场;治理黄河,推广棉花的种植;开凿两段新运河;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影响深远,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始于元朝;还加强对西藏、琉球的管辖。

元朝商业繁荣,中外交往频繁,疆域空前辽阔。

经济篇

一、宋朝

1.探究原因

教师提问:

从唐朝中后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了宋代最后完成,江南在农业、手工业、商业方面都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请同学们讨论完成。

参考答案:

从唐朝中晚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南方自然条件的变化(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

迁移上册江南地区的开发。

),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2.发展成就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分组讨论完成。

行业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经济作物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货币

参考答案:

行业

发展成就

农业的发展

粮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进与推广;苏湖成为粮仓;水稻产量居粮食首位。

经济作物

棉花、茶树的种植和栽培得到推广。

手工业的发展

纺织业

南方丝织业胜过北方;棉织业发展到东南沿海地区。

制瓷业

江南成为制瓷业中心;浙江哥窑烧制冰裂纹瓷;景德镇成为瓷都。

造船业

居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商业的繁荣

商业都市

杭州是南宋时最大的商业都市。

对外贸易

在当时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广州、泉州是大商港;对外贸易范围扩

大;外贸收入是朝廷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货币

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二、元朝

1.探究原因:

参看人物篇,元世祖采取了发展生产的措施。

2.元朝商业繁荣。

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

社会生活篇

教师提问:

观察《清明上河图》,围绕宋代城市社会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和风俗习惯等,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讨论,比较古今异同。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宋代衣、食、住等方面图片或诗词资料,加强印象。

民族融合篇

教师指出,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民族大融合开始,中经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到元朝时,民族融合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朝的民族融合,是历史上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

进而提问,分析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些方面?

元朝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原因是什么?

有何影响?

小组讨论回答。

参考答案:

表现:

元朝民族融合的发展表现在四个方面:

汉族人民开发边疆;边疆各族迁入内地,同汉族等杂居相处;契丹、女真等族与汉族的融合;回族开始形成。

原因:

元朝的统一促进了民族融合。

影响:

民族融合又促进了各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文化篇

小结:

本节课进一步系统复习了本单元内容,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及战争与议和;经济重心的南移及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的繁荣;宋代社会生活的大概风貌。

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史实及民族关系的发展,宋元时期的文化。

同学们能够比较熟练地归纳本单元主要知识点,进一步理解重点难点,基本上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完成复习任务。

【板书展示】

【课堂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示意图错误的是()

A

B

C

D

2.某同学在梦中穿越时空隧道来到南宋的都城临安,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大街小巷店铺林立B.人们在早市、夜市购物

C.国外的客商也来临安做生意D.汴河沿岸的繁华景象

3.下列节日在宋代已经出现的有()①春节②元宵节③端午节④植树节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4.“浩气一腔吞巨浪,丹心万古照寒沙。

成仁取义酬君父,读史谁能不叹磋?

”你认为诗句赞颂的南宋抗战派大臣应该是()

A.寇准B.文天祥C.忽必烈D.岳飞

5.某同学要在板报上介绍司马光编写的史书,配图应该选择()

A

B

C

D

二、某历史课外小组要编一期关于宋元时期历史的手抄报,请你参与。

【主题设计】

1.根据单元题目,你认为他们应该围绕哪两个主题的内容组织材料?

【栏目设计】

2.你认为他们可以从哪些角度设计报纸的栏目?

(举三个例子)

【精挑细选】

3.请你为报纸选择三则历史事件、历史现象(或历史人物)。

参考答案:

一、1.C2.D3.A4.B5.A

二、1.经济重心的南移,民族关系的发展。

2.例:

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民族关系、文化等。

(三项即可)3.例:

宋代的衣食住行、元世祖忽必烈、回族的形成、宣政院的设置、宋词元曲赏析等。

【教学反思】

本单元复习课是让学生在纵横联系中灵活地把握宋元时期的历史发展线索及重要知识点。

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历史年表、示意图、地图,引导学生发挥历史迁移能力及想象能力,树立正确的时空概念。

二、引导学生归纳同类知识点,注意知识之间的纵向、横向联系。

将本单元分为六大篇章,将宋元两个朝代的知识点归类分析。

三、利用表格呈现民族政权并立及宋朝经济发展的知识点,清晰明了。

四、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师发挥组织学生讨论研究的作用,适当点拨,而知识网络的构建,依靠学生自己的能力完成。

不足之处:

由于内容多,时间紧,学生活动不够丰富,课堂气氛相对沉闷。

在以后的复习课教学中,将不断改进。

作者简介:

袁绍萍,毕业于吉林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学高级教师。

从事教学工作12年,教研工作6年,现在长春净月经济开发区教育科研中心任初中历史学科教研员。

多篇论文在《新作文》、《地理教学》、《长春教育》等刊物发表,多篇稿件在教辅报《新课程》、《中学历史报》、《少年智力开发报》及智卓教育网上发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