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289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2.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150篇9195附答案与译文Word格式.docx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A靖郭君将城薛(城:

名词用如动用,筑成。

B客趋进曰(趋:

小步快走。

C因反走(走:

跑)

D愿为寡人言之(愿:

愿意)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

A①客多以谏者②臣不敢以死为戏

B①毋为客通②愿为寡人言之

C①因反走②靖郭君因见之

D①靖郭君因见之②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荡而失水,蝼蚁得意焉

译文:

②君长有齐,奚以薛为?

③君失齐,虽隆薛之城至天犹无益也。

四、客人的话主要表明国家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使靖郭君最终放弃个人的利益。

你认为客人的哪句话最能打动靖郭君?

请把这句话写在下面。

答:

【参考答案】

一、解释不正确的是D,希望。

二、相同的有B和C,B都是介词,替,给;

C连词,于是,就,便。

A①连词,因为;

②介词,把。

D①代词,他;

②助词,的。

三、①(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②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

③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四、今夫齐,亦君之海也。

【参考译文】

靖郭君打算在薛地修筑城郭,门客们大多因为这件事来劝阻他。

靖郭君对通报的人说:

“不要替门客通报。

”有个齐国人请求会见(靖郭君),说:

“我只说三个字罢了,超过三个字,我愿意被烹煮。

”靖郭君便召见了他。

客人快步跑近来,说:

”于是转身就跑。

靖郭君说:

“让我听听你的说法。

”客人说:

“我不敢把死当作游戏。

”靖郭君说:

“希望你对我说清楚这三个字的意思。

“你没听说过(海里的)大鱼吗?

撒网不能捕住它,带绳的箭不能拖住它。

(一旦它)跳到(岸上),失去了水,蝼蚁也能够随心所欲地吃了它。

现在的齐国,也就是你的大海啊。

你能长久地占有齐国,还要在薛地筑什么城呢?

你失去了齐国,即使把薛城修筑得有天高还是没有好处哇。

“对。

”于是就终止了(念头),不在薛地修筑城郭。

 

92晏子逐高缭

高缭仕于晏子,晏子逐之。

左右谏曰:

“高缭之事夫子,三年曾无以爵位,而逐之,其义可乎?

”晏子曰:

“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说苑·

臣术》)

①仕,旧时做官为仕。

②仄陋,卑贱,低贱。

③四,四周,周围,指身边的人。

④维,维系,引申为扶助,帮助。

⑤弼,本义是矫正弓弩的工具,引申为纠正。

一、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A晏子逐之()B高缭之事夫子()

C三年曾无以爵位()D其义可乎()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词意义和用法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高缭之事夫子。

A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

C宋何罪之有?

D执策而临之,曰:

“天下无马!

三、给文中划线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它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②译文:

四、这篇短文有什么深刻的寓意,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五、春秋时的晏婴是齐景公的相国,以贤能著称,有关他的故事较多,你还知道有关他的故事吗?

请用简要的话叙述出来。

一、A赶走,辞退。

B侍奉,辅佐。

C给。

D道义。

二、与例句完全相同的是A,例句与A都是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B结构助词,的。

C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在意义。

D代词,指马。

三、①婴仄陋之人也,四维之然后能直,今此子事吾三年,未尝弼吾过,是以逐之也。

②我晏婴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需要你们多方批评帮助才能立身,现在他辅佐了我三年,未曾帮助我改正过错误,所以我就把他赶走了。

四、示例:

一个人难免犯错误,只有不断改正错误才能进步,作为领导应该欢迎下级提意见。

五、答案不求一律。

例如叙述晏子使楚,晏子谏杀烛雏等。

高缭辅佐晏子,晏子把他赶走了。

(晏子)周围的人向晏子进谏说道:

“高缭侍奉您三年,您都没有提拔他,却把他赶走了。

这从道义上怎么说的过去呢?

”晏子说道:

“我晏婴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需要你们多方批评帮助才能立身,现在他辅佐了我三年,未曾帮助我改正过错误,所以我就把他赶走了。

93愚公之谷

齐桓公①出猎,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见一老公而问之曰:

“是为何谷?

”对曰:

“为愚公之谷。

”桓公曰:

“何故?

“以臣名之。

“今视公之仪状②,非愚人也,何为以公名?

“臣请陈之,臣故畜牸牛③,生子而大,卖之而买驹④。

少年曰:

‘牛不能生马。

’遂持驹去。

傍邻闻之,以臣为愚,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公诚愚矣!

夫何为而与之?

”桓公遂归。

明日朝,以告管仲⑤。

管仲正衿⑥再拜曰:

“此夷吾之愚也!

使尧在上,咎繇⑦为理⑧,安有取人之驹者乎?

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公知狱讼之不正,故与之耳!

请退而修政。

”(《说苑•政理》)

【注释】

①齐桓公:

春秋时齐国国君。

他任用管仲进行整治改革,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②仪状:

容貌,姿态。

仪,容貌,外表。

③牸(zì

)牛:

母牛。

④驹:

小马。

⑤管仲:

名夷吾,齐桓公辅臣。

⑥衿(jīn):

衣领。

⑦咎繇:

即皐陶,舜帝的贤臣,唐尧时为刑法官。

⑧理:

狱官。

A逐鹿而走入山谷之中(跑)B是为何谷(这)

C臣请陈之(陈述D遂持驹去(拿)

E傍邻闻之(听说)F请退而修政(回去)

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

A①见一老公而问之曰②卖之而买驹

B①以臣名之②何为以公名

C①此夷吾之愚也②今视公之仪状

D①臣故畜牸牛②故名此谷为愚公之谷

①公诚愚矣!

②若有见暴如是叟者,又必不与也。

四、针对“愚公与驹”的事情,齐桓公和管仲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他们的观点为什么不同?

请简要回答。

一、解释有误的是D,“持”在这里是“牵”的意思。

二、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有A和B。

A而,连词,表承接,不译。

B以,介词,因为。

C①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D①副词,本来;

②连词,所以。

三、①你实在是愚笨啊!

为什么(把马驹白白地)送给他呢?

②如果(那时也有一个老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坑害了,(那个老人)一定不会(把马驹)交给(年轻人的)。

(因为现在这位)老人知道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所以(就把马驹白白地)给那个年轻人了!

齐桓公认为老人愚笨,而管仲则认为老人明智。

他们产生不同看法的原因是:

齐桓公没有参透老说陈述这件事的目的,没有真正理解老人的话中话;

而相管仲从老人陈述的故事中明白了狱讼方面存在的问题——狱官处理案件不公正。

齐桓公出外打猎,(因)追赶(一只)鹿而跑进一个山谷中,看见一个老人,就问他说:

“这叫做什么山谷?

”(老人)回答说:

“叫做愚公之谷。

”齐桓公问道:

“为什么(叫这个名字)?

”(老人又)回答说:

“因为我的缘故才这样称呼它的。

”齐桓公(又)问道:

“现在,(我)看你的容貌姿态,不像是愚笨的人,为什么要因为你而称它为愚公之谷呢?

“请让我(为你)陈述事情的经过,我本来养了(一头)母牛,生下(一头)小牛,长大了,(就去)卖掉它买(一匹)马驹。

(可是有一个)年轻人说:

‘牛不能生下马来。

’于是就牵着马驹离开了。

附近的邻居听说这件事,认为我愚笨,所以就称这个山谷为愚公之谷。

”齐桓公说:

“你实在是愚笨啊!

”齐桓公于是就返回来了。

第二天上朝,齐桓公把(这件事)告诉管仲。

管仲(一听就立即)整了整衣领,拜了两拜,说:

“这是我愚笨啊!

假使尧帝在位,皐陶为狱官,怎么能有(随随便便)牵走人家马驹的(事)呢?

如果(那时也有一个老人)像这个老人一样被坑害了,(那个老人)一定不会(把马驹)交给(年轻人的)。

请让我回去修明政治吧。

94越使诸发

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梁王之臣曰韩子,顾谓左右曰:

“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

请为二三子①惭之。

”出谓诸发曰:

“大王有命,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

”诸发曰:

“彼越亦天子之封也。

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②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

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今大国有命,冠则见以礼,不冠则否。

假令大国之使,时过弊③邑,弊邑之君亦有命曰:

‘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

’于大国何如?

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

意如不安,愿无变国俗。

”梁王闻之,被衣出,以见诸发。

乃逐韩子。

(《说苑》)

①二三子:

诸位,几个人。

②垂:

通“陲”,边。

③弊:

通“敝”,谦辞,表示与自己相关的事物。

一、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解释有误的是()

A越使诸发执一枝梅遗梁王(送,赠送)

B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

(哪里)

C请为二三子惭之(羞辱)

D客冠则以礼见,不冠则否。

(帽子)

E梁王闻之,被衣出(通“披”)

二、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处海垂之际②乃逐韩子

B①屏外蕃以为居②恶有以一枝梅以遗列国之君者乎?

C①梁王之臣曰韩子②彼越亦天子之封也

D①而蛟龙又与我争焉②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

①客必剪发文身,然后见之。

②于大国何如?

③意而安之,愿假冠以见;

四、诸发不愿意戴着帽子去见梁王,他讲了三个理由,这三个理由是什么?

请用原文来回答,并对这三条理由作简要地分析。

五、下列这两个句子的意义是一样的,但句式不同。

它们的区别在哪里?

①客冠则以礼见

②冠则见以礼

六、诸发是个怎样的人?

请作简评。

一、解释有误的是D,冠:

名词用如动词,戴帽子。

二、相同的是C,两句中的“之”都是助词,的。

A①连词,而是;

②连词,于是,就,便。

B①介词,把;

②介词,用。

D①连词,然而;

②连词,表并列,不译。

三、①来客必须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然后才能接见他。

②(这)对于你们大国(来说)会怎么样呢?

③(如果你们)觉得那样做稳妥(的话),(那么我)情愿借(一顶帽子)戴着去晋见(大王);

(如果你们)觉得那样做不稳妥,(那么)希望不要改变敝国的风俗。

四、①“彼越亦天子之封也。

”强调两国之间是平等的,越国也是天子的封地;

②“将避水神也。

”强调“剪发文身”是客观条件所必须的;

③“愿无变国俗。

”强调彼此应该尊重对方。

五、句①是一般的条件复句;

句②也是条件复句,但“见以礼”是状语后置。

六、示例:

擅长辞令,不卑不亢,有勇有谋,不辱使命,捍卫国家尊严。

(上面的几个方面,不一定都谈到,能说出两点即可。

越国派遣诸发拿着一枝梅花送给梁王。

梁王有个大臣叫韩子,他看了看周围的大臣说:

“哪有拿一枝梅花送给各国君主的呢?

请让我代诸位羞辱他(一下)。

”(于是)出来对诸发说:

“(我们)大王有令,来客戴帽子就以礼相见,不戴帽子就不见。

”诸发说:

“那(我们)越国也是天子的封国,只是没有封在冀州、兖州(罢了),而是位于海边一带,赶走了外族人把(它)作为(自己)居住的地方,然而蛟龙又和我们争夺这里的地盘。

因此,我们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用)灿烂亮丽的花纹,来装扮成龙的样子,用(这种方法)使水神逃避。

现在你们梁国下令,戴上帽子就以礼相见,不戴帽子就不见。

假使你们梁国的使者,有一天访问敝国,敝国的君主也下命道:

‘来客必须剪掉头发,在身上刺上花纹,然后才能接见他。

’(这)对于你们大国(来说)会怎么样呢?

(如果你们)觉得那样做稳妥(的话),(那么我)情愿(借一顶帽子)戴着去晋见(大王);

”梁王听说了这件事,(立即)披着衣服出来,接见诸发。

便把韩子赶出朝廷。

95赵宣子举荐韩献子

赵宣子言①韩献子于灵公,以为司马。

河曲之役,赵孟使人以其乘车干行②,献子执而戮之。

众咸曰:

“韩厥必不没③矣。

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

宣子召而礼之,曰:

“吾闻事君者比而不党④。

夫周⑤以举义,比也;

举以其私,党也。

夫军事无犯,犯而不隐⑥,义也。

吾言女于君,惧女不能也。

举而不能,党孰大焉?

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

吾故以是观女。

女勉之!

苟从是行也,临长⑦晋国者,非女其谁?

”皆告诸大夫曰:

“二三子可以贺我矣!

吾举厥也而中,吾乃今知免于罪矣。

”(《国语·

晋语》)

①言:

告诉,推荐。

②干行:

扰乱行军行列。

干,犯,扰乱。

列,军队行列。

③没:

通“殁”,死亡,引申为好的结局。

④比:

因义而相聚,此指一起为国家做事。

党:

偏私,结党营私。

⑤周:

忠诚,忠信。

⑥隐:

徇私包庇。

⑦临长(zhǎng):

监管。

A献子执而戮之(执:

拿,捉住)(戮:

杀)

B吾言女于君,惧女不能也(女:

通“汝”,你)(惧:

担心)

C苟从是行也,临长晋国者,非女其谁?

(苟:

苟且)(行:

做事)

D宣子召而礼之(召见)(礼:

以礼相待)

二、对下列各句中加着重号“而”的字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①献子执而戮之②事君而党

③犯而不隐④宣子召而礼之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C①④相同,②③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①其主朝升之,而暮戮其车,其谁安之?

②夫军事无犯,犯而不隐,义也。

③事君而党,吾何以从政?

四、①韩厥杀了赵宣子的车夫,赵宣子为什么还对他还以礼相待,并让人祝贺?

②赵宣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韩厥是怎样的人?

请你简要地谈谈。

五、赵宣子为了考察韩厥,以车夫的生命作代价,你认为这样做合适吗?

请作简要分析。

一、有误的是C,苟:

假若。

二、判断正确的是C,①④都是连词,表示并列关系,可译为“并且”;

②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却”;

③连词,表示顺接关系,可译为“就”。

三、①他的恩主早上提拔了他,(他)晚上就杀主人的车夫,那谁能保护他呢?

②行军打仗的事情不容受到扰乱,扰乱了就不能包庇隐瞒,叫做义。

③侍奉国君却结党营私,那我还凭什么来处理政事呢?

四、①赵宣子推荐了韩厥,又担心他不称职,所以就指使自己的车夫故意扰乱军队的行列,看韩厥会怎么来处理。

结果韩厥秉公执法,杀了赵宣子的车夫。

赵宣子知道韩厥不是个结党营私的人,而为之高兴,所以让人来庆贺。

②赵宣子对国家忠诚无私、举贤荐能。

③韩厥秉公执法,即使对自己的恩人也不偏袒。

五、示例:

赵宣子的做法当然是不合适的。

为了考察一个人,故意让车夫犯法而被杀。

这样拿人命不当回事,他的心也太阴暗残忍了。

赵宣子向晋灵公推荐韩献子,让他担任司马。

(秦晋)河曲之战时,赵宣子故意指使车夫用他的车骑扰乱行军的队伍。

韩献子(将车夫)抓起来并且杀了他。

大家全都说:

“韩厥一定没有好结果了,他的恩主早上提拔了他,(他)晚上就杀主人的车夫,那谁能保护他呢?

赵宣子召见他,并以礼相待。

说道:

“我听说侍奉君王的人应做到比而不党。

忠于国家,推荐有大义的人,叫做比;

利用举荐来谋私,叫做党。

行军打仗的事情不容受到扰乱,扰乱了就不能包庇隐瞒,叫做义。

我向国君推荐你,担心你不(称职);

(如果)举荐的人不称职,还有什么比这更大的结党营私吗?

侍奉国君却结党营私,那我还凭什么来处理政事呢?

我特意用这件事来考察你,你努力去干吧!

假如你从此以后都能像今天这样做事,(那么)将来监管晋国的,除了你还有谁呢?

”赵宣子告诉各位大夫:

“诸位可以祝贺我了!

我推举韩厥是选中了(人才),现在我才已知道(自己)无罪于国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