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39320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1.4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箱设计规范--研祥.doc

深圳市研祥智能

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文件名称:

机箱结构设计规范

编号:

WC-R&D-

版本:

A0

页次:

23/23

1.范围

本规范适用于工业计算机类标准19"上架机箱的结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标准及参考文献

2.1GB/T3047.2-1992高度进制为44.45mm的面板、机架和机柜基本尺寸系列

2.2GB/T14665-1998机械工程CAD制图规则

2.3GB/T2822-1991标准尺寸

2.4《电子设备结构设计原理》

3机箱设计的基本要求

3.1.1保证产品技术指标的实现:

设计机箱时,必需考虑机箱内部元、器件相互间的电磁干扰和热的影响,以提高电性能的稳定性;必需注意机箱的强度、钢度问题,以免产生变形,引起电气接触不良、门、插接件卡滞,甚至受振后损坏;必需按实际工作环境和使用条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保证产品技术指标的实现。

3.1.2便于设备的操作使用与安装维修:

为了能有效地操作和使用设备,必须使机箱的结构设计符合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同时还要求结构简单,装拆方便。

此外,面板上的控制器、显示装置必须进行合理选择与布局,以及考虑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等等。

3.1.3良好的结构工艺性:

结构与工艺是密切相关的,采用不同的结构就相应有不同的工艺,而且机箱结构设计的质量必须要有良好的工艺措施来保证。

因此,要求设计者必须结合生产实际考虑其结构工艺性。

3.1.4贯彻标准化、模块化:

3.1.4.1标准化是国家的一项重要技术经济政策和管理措施,它对于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率、便于使用维修、加强企业管理、降低生产成本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结构设计中必须尽量减少特殊零、部件的数量,增加通用件的数量,尽可能多的采用标准化、规格化的零、部件和尺寸系列(尽量采用标准库中和国标零部件)。

3.1.4.2模块化是标准化的发展,是标准化的高级形式,用模块可组合成新的系统,也易于从系统中拆卸更换。

模块具有典型性、通用性、互换性、或兼容性。

标准化通用化只是在零件级进行通用互换,模块化则是在部件级,甚至子系统级进行互换通用,从而实现更高层次的简化。

4机箱设计的其本步骤

4.1.1详细研究产品的技术指标;

4.1.1.1产品的技术指标是设计、制造与使用的唯一依据,亦是检验产品质量的客观标准,为了正确的进行机箱结构设计,应深入实际,详细研究产品的各项技术指标,了解国内外同类产品或相近类型产品的结构与使用情况,然后再确定结构的形式。

4.1.2确定机箱的类型和外形尺寸:

4.1.2.1机箱类型是在总体布局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产品应用需求,制定各种不同方案,经过讨论分析和比较而确定是挂墙式、桌面式、还是上架式的。

4.1.2.2机箱尺寸是按机箱内元器件的大小确定初步尺寸,然后根据这个尺寸选用标准尺寸;也可先选定标准的外形尺寸,再进行箱内的元器件布局分配。

4.1.3面板设计、机箱内元器件的排列布局;

4.1.3.1面板的尺寸是在机箱类型、尺寸确定后定下的,而面板上各种操纵和显示装置的选择和布局,应该根据电原理图的要求、人机工程、造型、通风等因素综合考虑。

4.1.3.2机箱内部元器件的排列是根据电原理图,主要元、器件的外形尺寸及相互关系,并考虑通风、减振、屏蔽及走线的方便美观程度等来确定的。

4.1.4确定机箱零、部件结构形式,绘制零件图纸

4.1.4.1图纸是工业的语言,再好的设计,也需用它表达出来,一套清晰完整的图纸是一个好的产品的前提和保证。

我公司机械图采用《中国国家工程制图标准》,投影方式采用第一视角投影法,尺寸标注参照GB/T2822-1981,对于由主要尺寸导出的因变量尺寸和工艺上工序间的尺寸,不受此限制;对已有标准规定的尺寸,可按专用标准选用,机械组参照GB/T14665-1998所做的《模板及图框使用说明》对CAD电子档、图框、图层、图线等也做了详细规定,详见《受控文件归档模板》。

4.1.4.2本公司一套完整的机械图纸由以下9部份组成:

1.图纸封面;2.零件清单;3.总装图;4.部件图;5.零件图;6.碰焊图;7.丝印图;8.包装图;9.产品使用说明书;

4.1.4.31.图纸封面上应有所设计机箱的名称及设计、审核、批准的签名;2.零件清单包括所设计机箱的所有图纸和应用到的机箱辅件,详见附表及填表说明;

3.总装图,要能够明确表达出主要零、部件及元器件的安装位置,机箱的外型、安装尺寸;

4.在总装图不能完全表达设计意图时,还需做出部件图,部件图的要求同于总装图;

5.零件图是整套图纸的最基本单元,不光要求能按制图标准清楚表达零件,还需在标题栏中注明零件名称、数量、所属机箱、图号、材料、表面镀涂以及零件版本;

6.碰焊图要能够清楚表达各碰焊件的位置,在有严格尺寸要求时,还需标注尺寸、公差,在碰焊图明细栏中,需详细列出碰焊件的代号、名称、图号、数量;

7.丝印图要能清楚表达出丝印文字、图形的位置,技术要求中应注明丝印文字、图形的高度,字体类型、颜色等,颜色需用PANTONE色卡表示;

4.1.4.4除电镀外,所有零件的表面处理,在零件图、碰焊图中只注明“喷漆”或是“喷粉”,具体颜色在《零件清单》中注明,不做表面处理的零件,镀涂栏内不填内容。

5机箱的结构件:

5.1机箱零部件的分类及命名:

机箱

背板组件

面板组件

导轨

箱体组件

箱盖组件

挡口板

背板

箱盖压板

箱盖

面板

门组件

面板支架

把手

挂耳

铰链

门玻璃

可做成一体

箱体

喇叭架

进风防尘组件

EMC弹片

底板组件

压条

驱动器组件

风扇架

防尘网盖

防尘网架

后压条

前压条

I/O弹片

I/O架

插槽架

底板支架

ATX

AT

接地弹片

光驱盖

软驱盖

驱动器架

如上图所示,机箱主要由五大部份组成,各部份又分成若干小的部份,在没有特殊要求的情况下,零件图中的零件名称需按上图所列的零件名称命名,上图也可作为整套机箱设计完后的对照检查使用。

5.2面板组件(摘自GB/T3047.2-92)

5.2.1.1面板(见图1-1~图1-3)

图1-3

图1-2

图1-1

5.2.1.2面板宽度B的尺寸系列:

482.6,609.6,762.0mm

5.2.1.3高度H的尺寸系列见表1-1

5.2.1.4面板的材料:

面板一般使用型材或2.50mm冷轧钢板制作;工作站的面板用铝合金板制作,厚度分为10mm、8.0mm、6.0mm、5.0mm几个规格;

5.2.1.5面板上的装饰:

为了机箱外表的美观,一般在机箱的面板上都有一些装饰性的丝印、凹凸槽等,原则是不能影响机箱功能及牢固性,公司的标志一般装在机箱面板的左上角醒目位置,特殊情况可例外;

表1-1

代号

图号

n.U

H

h1

h2

h3

±0.4

1-1

1U

43.6

5.9

2U

88.1

37.7

1-2

1U

43.6

5.9

31.8

2U

88.1

5.9

76.2

3U

132.5

37.7

57.15

4U

177

37.7

101.6

5U

221.5

37.7

146.1

6U

265.9

37.7

190.5

1-3

6U

265.9

37.7

57.15

76.2

7U

310.3

37.7

88.9

57.15

8U

354.8

37.7

101.6

76.2

9U

399.2

37.7

101.6

120.6

10U

443.7

37.7

101.6

165.1

11U

488.1

37.7

133.3

146.1

12U

532.6

37.7

133.3

190.6

注:

表中:

U=44.45mm;H=nXU-0.8mm;当结构设计需要增加不足1U的面板高度时,允许在H值上增加1/2U,但h1、h2、h3不变。

5.2.1.6面板安装槽口或安装孔的尺寸见图1-4:

图1-4

5.2.1.7面板的类型与机柜立柱的配合示意,见图1-5:

图1-5

5.2.1.8面板与机柜(或机架)在宽度方向上的安装尺寸(见图1-6、表1-2)

图1-6

表1-2

B

B1

B’min

482.6

465

450

609.6

592

577

762.0

744.4

729.4

5.2.1.9挂耳:

挂耳可与面板做成一体,也可单独做成一个零件,但挂耳上的上架孔以及挂耳与机箱面板整合后的外型尺寸必须符合GB/T3047.2-92;

5.2.1.10把手:

把手应优先选用《机械设计通用件标准库》中的把手,为了便于机箱上架后与机柜立柱贴平,机箱面板上固定把手的螺钉应选用沉头螺钉,面板也需在背面沉孔,把手装上后,不得影响上架螺钉的装配;新设计把手时,应符合以下标准:

(1)4U(包含4U)以上的机箱,把手固定孔距为138mm,固定螺孔为2-M4;

(2)2U机箱把手固定孔距为64mm,固定螺孔为2-M4;

(3)1U机箱把手固定孔距为35mm,固定螺孔为2-M3;

5.2.1.11面板支架:

面板支架是面板与箱体之间的过渡件,它和面板、箱体都要有良好的电接触,面板支架不光要支撑面板,还要支撑装在门板内的开关、灯板、防尘网组件等,面板支架上开关类的开孔可参照《机械设计标准库》,驱动器的开孔是在驱动器外型尺寸基础上周边放大0.3mm,面板支架与箱体之间的间隙单边留0.2mm比较合适;

5.2.1.12门组件:

门组件一般由门、玻璃、门绞几部份组成,因要监视门内指示灯的运行状态,一般在门上都开有能够看到灯的观察窗,在观察窗内嵌有门玻璃;门绞是把门与箱体联接起来的一个重要部件,应优先选用《机械设计通用件标准库》中的标准门铰链,设计时应对门的开闭情况做模拟试验,包括锁在内的所有门上附件不得与面板有碰撞、卡滞现象,完全开启后的门也不能碰在面板上,以免蹭掉面板上的喷涂层;一般门与门框的间隙单边留0.3mm比较合适,靠近门绞侧的间隙可适当放大,考虑到转动干涉及外表的美观,门绞侧的边可铣成斜边,门框相应位置也需倒角;

5.3箱盖组件

5.3.1箱盖:

箱盖的外型尺寸:

一般与箱体同宽,与箱体接触面有良好的电接触,单边间隙留0.3mm较适宜;

5.3.2箱盖压条:

为便于箱盖与箱体固定,在箱盖内侧设计有压条,帮助箱盖卡在箱体上,一般压条与箱盖间的间隙等于面板支架的板厚加上0.3mm;

5.4箱体组件:

箱体、面板与箱盖的基本尺寸(见图1-7、表1-3);

图1-7

表1-3

B

482.6

609.6

B3(包含机箱两导轨)

<449(推荐不含导轨425)

<576(推荐不含导轨560)

H

见表1-1

H3

≦H(参照GB/T2822-1981选用标准尺寸)

D3

240、300、360、420,需要时按60mm增量增加

5.4.1箱体是整个机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不光承担机箱中电子元器件的“保卫”、屏蔽、固定的任务,还要在适当的位置对电子元器件的连接线加以固定;箱体与其它部件碰焊时,焊点间距不得大于50mm,对一些外露的窄长缝隙,需加以处理,方法有三种,a减小碰焊点间距,b缩小固定螺钉间距,c增加EMC弹片;

5.5驱动器架:

驱动器架可按其在机箱中所处位置及与相邻零件、元件的位置关系确定,驱动器需有前后调节的空间,与驱动器配合时建议侧面单边间隙留0.3mm,驱动器架与驱器以及机壳要保证有良好的电气接触,例如可在橡胶减震上装跨接弹片,在不装光软驱的情况下,还应设计光、软驱盖板,光软驱盖应优先选用《机械设计通用件标准库》中的。

5.6压条:

压条的作用是在机箱中压紧所有板卡,使机箱在经受恶劣环境下的震动时板卡不致于松动或接触不良,所以压条要有一定的钢性、强度,材料必须选用1.50mm以上的钢板,在已知最高板卡的情况下,设计时压条的下表面距板卡的上表面距离为5.0mm,这样压块既有一定的压缩量,又不用再加工浪费工时,在压其它板卡时,可在压块尺寸A上进行调整,见图1-8;压条上装压块的开孔见图1-9,两侧开孔若要错开设计时,靠近插槽架一侧的开孔按正常位置设计;压条分为前后两条,前压条压在全长卡的后端,后压条在机箱中的位置一般处于PICMG卡前端1/3处(约为114mm),前、后压条下表面距板卡上表面的距离应相等,如图1-10所示;

图1-9

图1-8

图1-10

5.7EMC弹片:

为了保证整机的电磁兼容性,机箱设计时必须考虑屏蔽问题,而接缝的连接工艺及结构对屏蔽效能影响最大,所以要求接缝为碰焊的,重叠部分不得小于9.0mm,焊点间距不得大于50mm,螺钉连接时,也应有同样的重叠和螺钉间距;在结构上不能满足以上要求时,就要考虑应用EMC弹片来保证机箱接触面缝隙不大于50mm了,EMC弹片应优先选用《机械设计通用件标准库》中的。

5.8喇叭架:

机箱上的喇叭主要作用是放大主板上蜂鸣器的声音,它的位置最好选在面板、机箱底面等能透出声音的地方,喇叭、喇叭压片请优先选用《机械设计通用件标准库》中的。

5.9进风防尘组件:

随着电技术的迅速发展,微电子元器件和设备的组装密度也在迅速提高,组件和设备的热流密度也在迅速增加,为了防止电子元器件的热失效,保证它们在规定的热环境下,能按预定的参数正常、可靠地工作,就要给它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热环境,要创造这样的环境,首先要从电子设备的热控制入手,一般来说,电子设备冷却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自然冷却法,靠电子元件自身的热对流、辐射、传导来散发热量,优点是可靠性高,成本低,它不需要风扇、热管等冷却装置,避免了因机械部件磨损或故障影响系统可靠性的敝病,缩小了机箱空间,在设计低功耗主板时应优先考虑自然冷却法;

(2)强迫空气冷却法,此法在一些热流密度要求高,温升要求也比较高的电子设备中得到广泛应用,优点是设备简单,成本低,缺点是体积重量大,噪音也较大,机械部件磨损或故障会影响系统的可靠性;(我们公司的工控机箱大多采用的是此种方法,而此法中用的最多的又是C整机鼓风冷却法),强迫空气冷却的基本形式有三种,a单个电子元器件的强迫空冷,也就是对某个发热特别严重的电子元器件设计专用风道,采取点冷却的方式;b整机抽风冷却,也就是把风扇装在出风口处,特点是风量大,风压小,各部分风量比较均匀,适用于单元热量分布比较均匀,各元件所需冷却表面的风阻较小的机箱;c整机鼓风冷却法,也就是把风扇装在进风口处,特点是风压大,风量比较集中,适用于单元内热量分布不均匀,各单元需要专门风道冷却,风阻较大,元件较多的机箱;

(3)整机抽风或鼓风所需风量公式如下:

Qf=Φ/rCpΔt(m3/s)

式中r¾¾¾空气的密度(kg/m3);

Cp¾¾¾空气的比热(J/(kg.℃));

Φ¾¾¾总损耗功率(热流量)(W);

Δt¾¾¾冷却空气出口与进口温差℃(一般Δt可取10℃左右)

(4)这是一种比较保守的计算方法,它忽略了机箱四周对大气的辐射和自然对流换热所散去的热量,算出的值偏大;如果外界温度低于机箱表面温度,精确计算时,应该把辐射和自然对流换热所散去的热量减去,再求所需风量,一般在强迫风冷时,辐射与自然对流散热量约占总散热量的10%左右,既Qf=Φ-Φ10%/rCpΔt(m3/s)

(5)直接液体冷却法,此法适用于体积功率密度较高的电子元器件或部件,优点是冷却效率极高,缺点是需要对流泵和热交换器等部件,易损,维护成本高;

(6)热管冷却法,热管是一种热传导效率很高的传热器件,其传热性能比相同的金属导热能力高几十倍,且热管两端的温差很小,应用热管传热时,主要是如何减小热管两端接触界面上的热阻;

(7)我们使用最多的是强迫空气冷却法,此法中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考虑风道及风孔的设计,风道因受机箱体积、箱内元器件布局的限制,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风孔设计时要把握以下四条基本准则:

a通风孔的开设要有利于气流形成有效的自然对流通道;b进风孔尽量对准发热元器件;c进风口与出风口要远离,为防止气流短路,应开在温差较大的相应位置,进风孔尽量低,出风孔尽量高;d进、出风孔都应考虑电磁泄露,进风孔还需要考虑防尘;

(8)因防尘网对进风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应用时应该根据机箱实际工作的环境来定,一般1U机箱工作的环境相对较好,可考虑不用防尘网;防尘网应有专门的支架来支撑,拆装也应方便,利于使用者定期清理防尘网上的灰尘;

(9)进风防尘组件中的主角是风扇,它的选用应综合考虑,考虑到降低噪声及结构的合理性,一般在设计时风扇支架都是和插槽架合二为一的;

5.10底板组件:

底板组件是一套机箱的核心部分,在结构上,底板组件是由底板支架、插槽架、I/O架和I/O弹片四部份组成,而设计时,最关心的是装在这些支架上的主板、底板之间的位置、尺寸关系,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过这方面的现成资料,我以我们公司现有的底板、主板经测绘后,总结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1,供大家设计时参考:

图1-11

5.10.1底板组件的四个零件中,I/O架的尺寸与主板关系最为密切,我公司以前的机箱对此件的尺寸未做统一规定,我根据我们以前的老产品及主板尺寸定出I/O架的主要关联尺寸,见图1-12,供大家设计时参考;

图1-12

5.10.2底板支架,顾名思义是固定底板的,应按所用底板配好螺孔,外型与底板做成相近形状,与机箱固定的孔位还需做防反设计;底板支架上表面距底板下表面最小不得小于3.0mm,推荐尺寸为6.0mm,与隔离柱等高;

5.10.3为了加强对主板的散热,插槽架经常与风扇架设计成一体,所以插槽架中间部分应尽可能大的镂空,新设计的机箱插槽架还要承担支撑前压条的任务,插槽架上装卡条的孔位如图1-13;

图1-13

5.10.4I/O弹片作用是加强键仔与I/O架之间的接触,《机械设计通用件标准库》中收进了我公司常用底板需配的几款I/O弹片,设计时请优先选用;

5.11背板组件

5.11.1背板:

背板是整个机箱的后屏障,I/O架、一些并口、串口、键盘接口、电源出口都固定在它上面,大多数机箱还要从背板上出风,一些行业(比如DVR行业)还有大把的线要从背板上出来,所以背板上最好留一些出线孔,不用时用盖板盖上;背板在许可的情况下最好做成可拆式,与箱体配合的单边间隙留0.2mm较合适,它与箱体要保持良好的电导通。

图1-14

图1-14

5.11.2挡口板:

盖板是盖住背板上过线孔的小板,板上开有通风孔,如图1-15

图1-15

5.12导轨

5.12.1导动:

导轨是加强机箱强度和上架用的,我公司常用的导轨见图1-16,服务器和三合一显视器等需要抽出的设备还要用到抽拉式导轨,典型的如我公司产品IPC-KVM上用的的三级导轨,见图1-17;

图1-16

图1-17

6电磁兼容设计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单纯的机械结构设计已经逐步被机电结合、光电结合等新技术所取代,这就要求我们作机箱结构设计时,不单要考虑电子元器件是否能被装下,还要在电磁兼容、通风散热、振动等方面多与电子工程师勾通,使我们的机箱能更好的为我公司的产品服务;下面是机箱设计在电磁兼容方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6.1.1机箱上尽量少开长孔,通风孔长度应≤30mm,其它槽缝上电接触不良的长度应≤50mm长,否则就得采取附加的电接通措施,如接地簧片。

6.1.2机箱上两金属件间的接触面上不能有漆(包括电源安装处),新设计机箱尽量采用“外喷涂、内保护”的方式。

6.1.3所有I/O口的外壳应就近与机壳后面板良好接通,无法保证的应采用端面带弹片的插座。

6.1.3光驱和软驱之间,以及它们与盘架之间,盘架与机箱面板之间均应加金属簧片,使之电接触好。

7附录

7.1我公司常用的底板、主板、PICMG长卡、PCI卡、ISA卡、电源、开关、风扇等见《机械设计通用件标准库》;

7.2机械图纸中部分示例文件:

1图纸封面;2零件清单;3总装图;4部件图;5零件图;6碰焊图;7丝印图;8包装图;

7.3零件清单填表说明:

7.3.1.1压铆紧固类:

包括压铆螺母、压铆螺母柱、压铆螺钉、压铆松不脱、涨铆螺母等,还有固定底板、主板、灯板的六角铜螺柱等;

7.3.1.2风扇类:

包括机箱上安装的所有风扇,但不包括电源风扇,主板风扇若要列入表中,需在备注栏中加以注明;

7.3.1.3开关类:

包括电源开关(AT、ATX)、复位开关、KB-LK开关、电位器、拔动开关等;填表时在名称栏注明大电源开关、小电源开关等,规格栏中注明开关的料号,新开关在备注栏注明;

7.3.1.4插接件类:

包括装在机箱上的键盘接口、USB口、并口、串口、接线端子等;

7.3.1.5灯板:

机箱中用到的指示灯板,没有可不填写;

7.3.1.6喇叭:

机箱中用到的喇叭,没有可不填写;

7.3.1.7机箱辅件:

包括锁、公司标志、机箱脚垫、卡条、减震垫、薄膜键盘以及机箱上用到的其它辅助零件;

7.3.1.8适用底板:

机箱设计任务书中的列出的底板为标配,其它可以装上的为选配,标配、选配应在备注中说明;

7.3.1.9适用电源:

机箱设计任务书中的列出的电源为标配,其它可以装上的为选配,标配、选配应在备注中说明;

7.3.1.10机箱喷涂颜色:

机箱所有零件颜色在具体图纸中不标明,只写喷涂,所有颜色以清单中所注为准;

备注:

此栏填写机箱的特殊要求及一些特殊规定;

★持续改进的质量、快速灵活的反应、准确及时的交货、有利竞争的成本、文明和谐的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