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39449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5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docx

高中语文必修3学案第8课寡人之于国也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

疏通文句,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及重点文言语法知识。

2.审美:

融会贯通,欣赏体味孟子散文雄辩的说理艺术。

3.思维:

读书明理,理解把握文中孟子的“仁政”思想,认识孟子思想的现代意义。

激趣导入

孟子,是第一个能够正视权贵的智者,“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他的卓识。

他力劝国君“与民同乐”,“仁民爱物”,“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他希望明君能够施行“仁政”,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

《寡人之于国也》就是孟子和梁惠王围绕“民不加多”的问题展开的讨论,文章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让我们走进《孟子》,领略他的“仁政”主张,学习借鉴他高明的论辩艺术,品味他气势磅礴、酣畅淋漓的语言风格。

 

一、诵读全文,解释加点词的意思,并回答段后问题。

(第一段)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这样)。

察(观察)邻国之政,无如(没有像)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更)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第一段为文章的第一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段)孟子对曰:

“王好战,请(请允许我)以战喻。

填然鼓(击鼓)之,兵刃既(已经)接(接触、交锋),弃甲(铠甲)曳(拖着)兵而走(逃跑)。

或(有的人)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用,凭,拿)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第三段)曰:

“不可,直(只是、不过)不百步耳(罢了),是亦走也。

(第四段)曰:

“王如知此,则无(通“毋”,不要)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第二~四段为文章的第二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孟子采用了“引君入瓮”的论辩方式,分析了梁惠王“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段)“不违(违背、违反)农时(季节),谷不可胜(尽)食也;数(密)罟(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按照)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第六段)“五亩之宅,树(种植)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穿)帛矣;鸡豚(小猪)狗彘(猪)之畜(畜养),无失其时(时节),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错过,失去)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认真从事)庠序(学校)之教,申(反复陈述)之以孝悌(敬爱兄长)之义(道理),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者不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第七段)“狗彘食(吃)人食(食物)而不知检(制止、约束),涂(通“途”,道路)有饿莩(饿死的人)而不知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年成)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王无罪(归咎、归罪)岁,斯(则、那么)天下之民至焉。

第五~七段为文章的第三部分,概括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论述了使民加多的途径——实行仁政。

二、下面是本文结构思维导图,在横线上填出相应的文字。

寡人之于国也

[答案] ①提出问题 ②分析问题 ③材木不可胜用 ④明孝悌 ⑤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微任务活动一 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1.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咚咚地敲着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士兵)抛弃铠甲,拖着兵器逃跑。

(得分点:

鼓、接、曳、走,句意对)

2.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有的人跑一百步停下来,有的人跑五十步停下来。

拿逃跑五十步的行为取笑逃跑一百步的行为,那么怎么样呢?

(得分点:

两处“或”,两处“止”,以,句意对)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

(得分点:

谨、庠序、申、悌、颁白者,两处状语后置句式,句意对)

4.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七十岁的人穿绸吃肉,百姓不挨饿不受冻,(做到)这样却还不能使天下百姓归顺,是不曾有过的事。

(得分点:

衣、然、而、王,“未之有”句式,句意对)

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诸侯贵族家)猪狗吃人所吃的东西,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救济。

(得分点:

检、涂、饿莩、发,句意对)

微任务活动二 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孟子思想

6.梁惠王说“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理由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在赈灾救民上,自己治国胜于邻国,“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

自认为方法得当,高于邻国。

7.“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表现出梁惠王什么心理?

这与后文有何联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表现出梁惠王希望更多的老百姓归附自己的心理。

这是下文议论展开的基础,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8.“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成语在文章中的寓意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寓意:

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数量上不同而已。

这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于是文章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下文。

9.孟子认为“王道”可以分两个阶段实现,这两个阶段是什么?

各自的标志是什么?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重民时、节物用——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②制恒产、行教化——实现温饱,尊老养老——王道之成。

微任务活动三 体会孟子雄辩的语言风格

10.孟子是怎样说明梁惠王移民移粟的赈灾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的?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用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的。

孟子用梁惠王熟悉的事物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最后达到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目的。

1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组排比句,有什么作用?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这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②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组排比句阐述了什么道理?

与前一段的排比句有何联系?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组排比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

这三种措施与上文的三种措施相比,显然前进了一步,具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

13.孟子文章具有雄辩的气势,这种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举例说明。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在语言上为整齐的排比句式。

如孟子畅谈“使民加多”的道理时,连用排比句,使句式在整齐中具有参差之美,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

14.文章最后一段采用了什么方法进行说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正反对比。

“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②比喻。

孟子针对统治者归罪于岁的推诿,运用比喻进行了驳斥:

“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如同“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如何看待孟子的这些“仁政”思想,自古至今,人们的观点不一。

请你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上,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孟子认为首先要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合理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无憾”;其次是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素养。

这样“不王者,未之有也”。

由此看来,孟子不仅主张养民,还主张教民,重视经济发展和教育。

“养民”“教民”其实就是“温饱”和“教化”,相当于现在“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既注重“物质文明”建设,也重视“精神文明”建设,非常先进。

(观点二)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

“不违农时……材木不可胜用也。

”这里所讲的,其实和现代人所关心的环境保护、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

只不过古人的目的是维持生态平衡,以利于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而提出来的,其目的不只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更重要的是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

(观点三)孟子强调“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推崇孝敬老人,强调“老有所养”,对当今社会如何做好老年人的晚年安度工作,有重大的启示。

助读材料

1.走近作者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和“王道”。

《孟子》有七篇传世:

《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2)孟子民本思想

孟子的“民贵君轻”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

在通常情况下,中国古代统治者不仅认同“民贵君轻”的基本思路,而且要求读书做官的人通晓个中道理。

“民贵君轻”体现了国家可变、君主可换,而民众不可易的思想,这在当时确是卓见,这也是继承和发展了远古“民为邦本”的思想。

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集中地体现在孟子对君臣、君民关系的论述中。

他认为君有君道,为臣子表率,以仁义、礼节对待臣下;臣有臣道,忠君、敬君,做到不令而行。

这样,各尽其道,就是上古圣王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法。

《孟子·尽心下》中说:

“是故得乎丘民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由此观之,孟子虽然认为天下的统治者是天子、诸侯和大夫,但是这些统治者的存在,完全在于其能“得乎丘民”,即得到老百姓的拥护。

2.了解背景

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各国诸侯争城夺地,角逐武力,权势与暴力被推崇,霸道被视为天道,倚强凌弱被视作合理,由大国以“力”统一天下的态势已初步形成。

魏国曾是强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以致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

梁惠王三十五年(前334),孟子被“招贤”应邀来到魏国,梁惠王迫不及待地向他讨教救国治国之策。

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

本文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

必备知识积累卡片

一、字词句知识

1.通假字

句子

通假字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

颁白,头发花白。

涂有饿殍

通“途”,道路。

 

2.古今异义词

词语

例句

[解析](古今义)

河内凶

古义:

黄河。

今义:

泛指河流。

河东凶亦然

古义:

谷物收成不好,荒年。

今义:

暴躁,心肠狠,不幸的。

斧斤以时入山林

古义:

锛子,古代砍伐树木的工具。

今义:

质量或重量单位。

养生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古义:

供养活着的人。

今义:

保养身体。

然而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古义:

两个词,这样却。

今义:

连词,用在后半句话的开头,表示转折。

3.多义实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数罟不入洿池

形容词,密,细密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数词,几,若干

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名词,命运

范增数目项王

副词,屡次

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动词,计算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动词,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百发百中

动词,发射

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

动词,征发、派遣

野芳发而幽香

动词,开放

主人忘归客不发

动词,出发

怀怒未发

动词,发出,发生

舜发于畎亩之中

动词,兴起

白发三千丈

名词,头发

邻国之民不加少

副词,更

山不加增

动词,增加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动词,施加

樊哙负其盾于地,加彘肩上

动词,放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

动词,夸大

万钟于我何加焉

名词,好处,利益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副词,尽,完

沛公不胜杯杓

动词,承受,禁得住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形容词,胜利

日出江花红胜火

动词,超过

予观夫巴陵胜状

形容词,宏伟,美好

4.重点虚词

词语

例句

释义项(或用法)

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介词,比

寡人之于国也

介词,对于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介词,在

则移其民于河东

介词,到

寡人之于国也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填然鼓之

没有实在意义的衬字

五亩之宅

助词,的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代词,代百姓

夫晋,何厌之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请以战喻

介词,用,拿

斧斤以时入山林

介词,按照,依照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介词,把

以五十步笑百步

介词,用,凭,拿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介词,因为

弃甲曳兵而走

连词,表修饰

或百步而后止

连词,表承接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连词,表转折

5.词类活用

词语

例句

[解析]

填然鼓之

名词作动词,击鼓

树之以桑

名词作动词,种植

七十者衣帛食肉

名词作动词,穿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为王

王无罪岁

名词作动词,归咎、归罪

生、死

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动词作名词。

生,活着的人;死,死去的人

谨庠序之教

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则移其民于河东

使动用法,使……迁移

6.特殊句式

句式

例句

[解析]

判断句

是亦走也

“也”表判断

非我也,岁也

“也”表判断

状语后置句

申之以孝悌之义

“以孝悌之义”后置,正常语序为“以孝悌之义申之”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于道路”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道路不负戴”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于邻国”后置,正常语序为“于邻国多”

宾语前置句

未之有也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即“未有之也”

二、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1)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课外名句——《孟子》名句

(1)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4)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孟子·梁惠王上》

三、文化常识

1.孝悌:

“孝”指对父母要孝顺、服从;“悌”主要指敬爱兄长,弟兄相亲。

孝与悌相联系,是为适应古代家庭宗法制度提出来的。

儒家视“孝悌”为“仁”的根本。

从现实意义上讲,孝顺父母和敬爱兄长则属于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之一。

2.庠序:

先秦时期学校的统称。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

美文一:

孟子:

我们的文化宝藏

鹿义霞

带着一颗朝拜的心,我又一次走进经典聆听孟子。

书香扑面的时候,心被虔诚塞得满满的。

沿着岁月的河道溯源,不觉间仿佛已走过千年。

作为一代儒家宗师的孟子并没有走远,他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依然穿越时空给后人启迪,给后人震撼!

在字里行间中寻访,在故事寓言里感叹,在会意共鸣中缅怀,在体味博大时礼赞——折服我的,是他的思想、他的学识、他的襟怀、他的文采。

这是一个秉持忧患、心怀天下的孟子——生于乱世,勇于济世;游于列国,长途跋涉;晓之以理,苦口婆心:

他奔走在游说的路上,执着而坚定,焦灼而真诚。

倡导仁政,反对战争,主张以德服人,抨击暴力治国,纵然屡屡碰壁却依然不失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人皆可以为尧舜”,“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行仁政而王天下”……20多年的游说生涯,他辗转奔走,不辞劳苦,留下了悠长的足迹,留下了经典的语句,也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激情的孟子。

那份知识分子的良知,给后人留下经久的感动。

这是一个满怀智慧、为民呼号的孟子——民生的艰辛与百姓的困苦触动着他的心灵。

他重视民心的向背,深谙人民与天下的载舟覆舟关系;他向往理想社会图景,规劝统治者安定人民,善待民生。

听:

“诸侯之宝三:

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孟子的话精辟而深情。

锲而不舍地宣扬民本思想,持之以恒地做百姓代言人,他那份深刻,他那份执着,他那份大爱,让千年后的我们读到岁月的回声。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每当读到孟子的这段话,心里就会猛然升腾起大片温暖,大片美好。

这是一个气节超然、卓然出众的孟子——呼唤高尚人格,是《孟子》不变的主题;追求气节超然,是孟子永恒的追求;注重人格修养,是孟子真挚的宣言。

“养心莫善于寡欲”“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这样的语言烙在心灵深处,指导着我们做人,影响着我们做事。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成了很多人的精神坐标,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塑造,尤其对中国历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性格塑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想到孟子,常常想到这样四个字:

浩然正气。

他在文字中说到了,他在生活中做到了。

这是一个才学渊博、文采飞扬的孟子——《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的言辞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并耐人寻味。

那些精彩的比喻,那些巧妙的构思,那些练达的语句,构成了孟子作品特别的气象。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五十步笑百步”“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孟子的作品乃中国文坛之瑰宝。

这是一个提倡社会和谐的孟子,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一个睿智理性的孟子,他说“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这是一个自信的孟子,他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是一个笑傲困难的孟子,他说“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

孟子是中国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被尊为“亚圣”,儒家文化亦被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修身养性、治国安民、教育学习、交友处世、孝亲敬老等方面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警世名言,警醒后人反刍,引发后人思考。

作为思想家的孟子,作为教育家的孟子,作为政治家的孟子,作为文学家的孟子,是一座解读不尽的文化宝藏。

忽然想起有本书上这样说过:

阅读孟子,让经典进入民间,让传统回归现实,让历史告诉未来。

赏析 作为儒家的经典,《孟子》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书,它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

本文是一篇读后感式的美文,作者从五个方面赞颂了孟子的思想、学识、人格和文采,表达了对孟子的礼赞之情。

文章气势酣畅,语句精美,引用广博,见地深刻。

美文二:

暮色孟子林

孙继泉

林子里静静的,是那种暮春午后特有的宁谧和安详。

而且,在春日暖阳的烘烤下,林子里升腾着一股浓郁的柏香。

林是孟子林,它铺展在鲁南邹城四基山下。

此刻,我们已经在这片山林墓地上徘徊了许久,在这丛茂密的古柏下思索了许久。

我们是专程前来拜谒孟子的。

享殿正中绘有孟子像,存有几通从林里迁过来的石碑,再也没有别的了。

享殿后面就是孟子墓。

这是一个状如小山的大土丘,墓的四周用一圈石墙兜住,墓顶上植满柏树,树下长满了茅草,几株苦菜开着黄色或白色的花朵,还有一丛地黄,对生的紫色花苞像一只只小喇叭。

“孟子墓很晚才被查证。

”管理所副所长马登科向我们介绍说,“孟子逝于公元前289年,后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没人知道孟子葬于何处。

1300年后的北宋时期,孔子第四十五代孙孔道辅出知兖州府,他发誓一定要不惜一切代价寻到孟子墓。

他派人深入调查,多方了解,并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最后在四基山之阳找到了孟子墓。

于是组织当地工匠铲除荆莽,砌石垒土,兴建堂宇,定期祭祀。

”所以,孟子墓不同于皇陵、王陵和贵族陵墓,这儿没有那些珍贵的陪葬物品和出土文物,没有任何色彩炫目的图片资料,有的只是一抔黄土,几缕清风。

我们忽然动念攀登四基山,想站在山顶看一看孟子林,看一看孟子墓。

山不高,一会儿就到达了山顶。

从山顶上回望孟子林,林子像一方深绿色的毯子平铺在山坡上,看不到孟子墓,也看不到孟子林中的唯一建筑享殿,它们全都隐进了这片黛绿中。

“孟子为何葬于这片山坡?

”我的理解是,选择山坡,能够正面与太阳相对,在北半球,只有带坡度的地面才能在一天中的某一个时刻与金色的阳光呈直角,才能得到太阳完完全全的照耀。

下山的路上,我仔细揣摩自己的“猜测”,越发觉得有了几分道理。

孟子学成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