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来得较早.doc
《今年的春天来得较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今年的春天来得较早.doc(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今年的春天来得较早,校园里的一些榕树急不可耐地换下了保留了一冬的黄金衣,一时间,在十来株榕树上就有了几个季节的变化,有的还在慢悠悠的卸妆,有的用力一抖,把黄金衣全脱下,有的已经披上新一季的绿装了。
这种难得的景象正是观察的好时机,我把学生领到校道上,给他们布置任务,在校园里隐藏着一个季节上的秘密,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眼睛去寻找去发现,学生们抬头看着身边的榕树,马上心领神会,或是三五成群,或是单独行动,都来到榕树底下细细观察。
学生围绕着这些不同季节装束的榕树,在观察中找寻榕树的变化,把不同表象综合一起,一篇一篇描写校园榕树的美文就从他们的笔尖下流淌出来。
(比如,今年春天,天气比往年要暖和,校园里的榕树提早换新装,我们当然不能放过这个好机会,学生一会儿在树下转悠,迎着阳光交流自己的观察;一会儿跑的远远的,比较一排榕树颜色的浓淡,一会儿摸摸树干,拾起地上的叶子看一看、问一问、摸一摸。
此时,他们已经不需要我去提醒他们如何进行观察了,对于每天陪伴他们学习的榕树,在这个春天里的认识更深。
)
例1:
校园的榕树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学校的榕树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靠游乐园旁边的一排榕树特别高大,引人注目,靠教学楼一边的稍微矮一些,但很整齐。
今天,我们下去观察榕树。
我下去看见一棵又高大又茂盛的榕树,我仔细观察了它长出来的叶子,叶子的正面颜色是深绿的,反面是浅绿的,它还有叶脉呢!
有的叶子还被芽包包住呢!
我用手摸了摸,它的叶脉好粗,叶子很凉。
我用鼻子闻了闻它,是绿茶味,还有一股清香味!
我站在那儿,一阵微风吹来,树叶翩翩起舞,风过了,树叶停止了舞蹈,榕树静静地站在那儿,望着我们微笑。
这时候站在榕树下,感觉就像撑着一把打伞。
站在教室的走廊前,从上往下,也能看到榕树不一样的姿态,它的手臂舒展开来,好像要拥抱蓝天,它非常欢迎小鸟停留在它的枝桠上,静静地听着小鸟那美妙的歌声。
我越来越喜欢校园的榕树,它那挺拔的容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2:
校园的榕树
在我们的校园里,种着又高又大的榕树,听说它们有好多年的历史了。
今天,阳光明媚,我第一次带着任务这么仔细地观察它。
远远望去,榕树像是一位威武的士兵昂首挺胸地耸立在那里。
春天已经来临,榕树也不甘示落,纷纷脱掉外套,露出发了嫩绿的衣裳。
我站在榕树底下抬头望,榕树像是用碧玉妆饰而成的,叶子密密麻麻,挡住了烈日的阳光。
一阵微风吹过,树时开始左右摇晃,好像在展示自己优美的舞姿。
树枝上,有几只小鸟站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说:
“春天到了,春天到了!
”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所说的报春鸟吧!
近旁的一些还没有脱下“金黄衣”的榕树伙伴,好像跟风儿姐姐约好了似的,等风儿姐姐轻轻一吹,马上抖落金黄的叶子,“唰唰——唰唰——”,这样的乐曲一天能听好几遍呢,我仿佛听到这些榕树在感谢风儿姐姐的帮忙。
校园的榕树,它默默地陪伴我们成长的每一天。
它不仅仅是校园里一道美丽的风景,它那不屈不饶地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筷子翻书比赛》是我在《小学语文教学》看到的一篇文章,感觉比较新颖,能够吸引孩子的目光。
认真阅读后,又结合本班情况进行了如下教学:
1、欣赏同桌的筷子,特别注意筷子的材质、长短、粗细、颜色、图案等,还可以打听筷子的来历。
陈煜杰带的一双象牙筷子引起了大家的关注,李天阳带的筷子是已故爷爷送的,很有纪念价值,也为写作提供了资源。
习作中,同学们的观察能力让我惊叹,一双普通的筷子写得相当生动。
有的同学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有的同学将自己的筷子和同学的筷子进行对比。
2、讲述和筷子有关的礼仪、知识。
当讲到筷子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使用筷子能让手上几十条肌肉都在运动时,同学们都惊叹了。
习作中,很多同学都运用到了这一资源。
3、宣布规则,现由1、3、5、7组夹书,2、4、6、8组监督,然后交换。
观察时提出要求:
看看同桌怎么夹书的,有没有手忙脚乱,有没有不按规则耍赖皮的?
表情如何?
有没有脸红手抖的?
再看看其他同学,有没有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
作为选手,心情如何?
第二次比赛和第一次相比,你有什么变化?
因为是亲身经历,所以所有同学都是在一小时之内当堂完成,且有一定质量。
特别是三分之一的同学能做到点面结合,重点突出,绘声绘色。
附叶子怡原创作文:
今天的语文课上,我们来了一次筷子大比拼。
同学们把家里各种各样的筷子都带到了学校里来。
我的筷子是用木头做的。
颜色有一点黄,又带着一点白。
筷子有粗到细,在最粗的顶端,有几朵刻上去的花。
相比而言,我的筷子就比郭烨斌的长得多。
郭烨斌的筷子也是用木头做的。
在筷子的顶端的咖啡色。
下面都是偏淡一点的土黄色。
从筷子顶端往下看,是一个半圆形。
在筷子末端有9条刻上去的线条。
陈老师告诉我们筷子诞生于三千多年前,是我们祖先集体智慧的结晶。
它还有一个称号:
“万能餐具”。
最令人感到奇怪的是用筷子吃饭可以强身健体,因为在使用筷子的同时,有80个关节,50条肌肉在运动。
接着我们开始了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老师一声令下,我开始了用筷子夹书的比赛。
我用筷子最细的地方去把书中每一页的一点点位置挑起来,接着,立即用另一根筷子把第一页挑到了旁边。
“一分钟过去了,加油啊!
”陈老师喊了起来。
同桌郭烨斌也在为我加油。
不知道是因为太紧张手不受控制了还是我的手不愿意和筷子做朋友。
我到第21页时夹不起来了。
“停!
”突然,我看见胡绪进把筷子竖在头上,朝武艳玲做了个鬼脸,引得郭烨斌哈哈大笑。
陈老师总结了经验后,再让1,3,5,7组开始比赛。
我们当然不服气,要求重赛。
陈老师为了公平,只能重赛。
这次,我和郭烨斌比谁夹得多。
我先夹,我把语文书上的每一页都打了个角。
这次我和郭烨斌配合默契,我翻他摁,这个办法不错,上次翻到练习1,这次却翻到鸟语一课。
郭烨斌也学我把书卷了一下,我也照上次的方法,他翻我摁,他翻了49页,仅仅比我多一页,郭烨斌骄傲地说:
“切,小菜一碟。
”陈老师惋惜地说:
“唉,赢了,语文书却牺牲了。
”郭烨斌说:
“刚好帮它换个发型。
”
通过这一场比拼,我学会了用筷子夹书,更懂得了合作的重要性。
一,课前准备
1查阅筷子的历史和文化,以及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
2把自己拿筷子的方法有条理地写下来。
二,教学过程
1师生讨论有关筷子的历史和文化。
早在3000年前,中国人就开始使用筷子,它轻巧而有灵活,在世界各国餐具中独树一帜。
筷子它可以挑,拨,夹拌,刺,和西方人使用刀,叉相比,用筷子夹菜吃饭,显得更为优雅文明。
据日本学者测定,使用筷子还可以强身健体,人在用筷子夹食物时,有80多个关节和50条肌肉在运动,并且与脑神经的指挥有关。
2拿筷子的礼仪
•
(1).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咂,或用舌头舔粘在筷子上的汤汁,米粒等。
•
(2)说话打手势时不放下筷子,拿着筷子指手画脚。
•(3)用筷子在菜盘里挑选翻找,十分贪婪的样子。
•(4)用筷子夹有汤汁的菜时,不用小碟或调羹去接,致使汤汁洒到桌子上,弄脏了桌布,让人感到不快。
•(5)把筷子竖着插在饭里,这种方式不雅,而且筷子很容易掉到地上,使你感到尴尬。
•(6)用自己的筷子给别人夹菜,这样很不卫生,如果想给别人夹菜,应该用公筷。
•(7)一手拿筷子,另一只手去拿别的东西也不妥,应该把筷子放下,用右手去拿餐具或汤匙。
3请两位同学上台演示用筷子夹东西,并说说自己拿筷子的方法。
4全班同学演示那筷子,老师演示正确的方法,纠正学生的错误。
5热身活动:
同学之间进行夹橡皮,铅笔刀等。
6筷子翻书比赛:
(1)比赛方法:
同桌分为甲,乙方,由老师统一发口令计时,两分钟内看谁翻的页数多。
甲同学翻书,乙同学统计翻书的页数;下一轮交换。
必须一页一页翻,如果跳过一页,再回到前一页重翻。
•
(2)比赛规则:
右手持筷子一页一页地翻开自己的语文课本;左手除了可以按住书本左侧的边沿,不使书页合拢外,不能做任何帮助筷子翻书的动作;两分钟内,翻页数多者取胜。
(3)观察要点
•老师喊“预备”的时候,同桌的脸部表情紧张不紧张?
拿筷子的手有没有发抖?
•同桌是用什么方法翻书的?
•比赛的时候,同桌有没有发急,用另一只手帮忙?
有没有因为几页书叠在一起翻过去,而只好回到前面重新开始?
•翻书时,同桌的手看上去是木木的,不灵活的,还是手指协调运动,轻轻巧巧,书页就翻过去了?
•你自己是怎样用筷子翻书的?
•你们在进行翻书比赛时,周围出现了一些什么情况?
是否有人翻得特别快,是否有人赖皮,是否有人想出了奇特的高招,是否有吵闹的声音,是否有人高声辩解等。
7想一想:
通过这次“筷子翻书比赛”,你认为代表“东方的文明”的筷子怎么样?
是不是觉得发明筷子的人好聪明啊?
8第一轮比赛开始。
9第二轮比赛开始。
10比赛结束,学生写作。
筷子翻书真有趣
说到筷子,大家都很熟悉。
也会想到吃,今天我们的筷子可不用来吃东西的,可是用来翻书的。
在作文课上,老师给我们一人发了一双筷子。
叫我们各找一个对手来PK。
比赛的规则是这样的:
右手握筷,左手按住,一页一页的翻,两分钟的时间,两人对决,翻的页数多的同学获胜。
老师说了游戏规则后,就开始比了。
我叫倪浩先上场子,我倒要看看他的实力。
老师说:
“预备,开始”。
说音刚落,同学们就飞快地翻了起来。
倪浩当然也没闲着,他也正在忙碌中,他一边翻一边看着翻的页数,生怕自己翻多了。
我想:
要是让他这样翻下去,我一定不会赢的。
我要制造点噪音,于是,我就拿起筷子,使劲敲打易子恒的文具盒,边敲边说:
“倪洗,漏油,倪浩,翻不过”。
但倪浩翻书的节奏并没有改变,仍快速地翻着。
突然,他遇到“拦路虎”,有一页书他怎么也翻不过来,气得龇牙咧嘴,最后他使劲一翘,一下就翻了两页,我说,你翻了两张。
他大声说:
“我不是放回来了吗”。
过了一会儿,老师说:
“停”。
倪浩翻了41页。
我在心里暗暗发誓:
一定要打败他。
第二场开始了,老师说:
“开始”。
我用筷子从书缝里挑过去,挑到30页时,有一页也翻不过去,我就左铲右挑,怎么也翻不过去,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
还好电风扇救了我一命,它一吹风,把那一页吹起来,使我有机可乘,于是我又拼命翻着。
看看夏颖松吧,他笨得像只狗熊,才翻了10页,真可笑。
120秒过去了,老师说:
“停”,我翻了59页,比倪浩多,乐得一蹦三尺高。
我们班易子恒手非常灵巧,竟然翻了65页,得了个筷子翻书冠军。
夏颖松笨手笨脚只翻了22页,得了个“熊掌”称号。
筷子翻书比赛真有趣啊!
今天,每个同学都带了一双筷子。
其中有一个人带的是黑色的筷子,其它人都是黃色的。
黃杰的筷子上还有一个黑点。
我带了一双木筷,上下两头都是圆的,上面还有一些小孔。
生长度约是1.1分米,粗大约是0.9毫米,表面有些粗糙。
老师问我们:
“筷子用来干什么的?
”我们异口同声地说:
“筷子是用来吃饭的。
”我想老师怎么突然间问一个小儿科的问题,老师也问的出来?
莫非,是要请我们吃东西?
老师胡芦里卖的什么药呢?
老师一脸神秘地说:
“今天,我们不用筷子吃饭。
用筷子.....翻书?
!
”老师话音刚落,翻书?
不会吧,不是吧!
啊叫声盹时响起,我呆住了,翻书?
筷子怎么可以翻书呢,哎呀,老师这翻书不用手,干麻用筷子呀!
在我们的迷惑不解中,老师开始宣布翻书规则:
右手拿筷子一页一页翻开自己课本,左手可以压住课本,不让书合拢,但不能做任何帮助筷子翻的动作。
两分钟以内,谁翻得多,谁就获胜。
我们练习之后,正式比赛就要开始了,我有些紧张,但很镇定,因为我姓郑麻。
老师说“预备......。
”我顿时紧张了,又拿起了筷子。
“开始”话音刚落,大家就翻了起来,我把筷子反着拿,因为上面有小凹槽,方便翻书,还把筷子往纸上一划,下面便会出现小空隙,按小空隙翻的很快。
最后,比赛结果出来了,我按这个方法得了第一名,翻了18页。
把一本书都翻完了。
第二次比赛我们都用了老师给我们大本的书,增加了难度。
一开始,还礼蛮好翻的,可到后来翻书的哗哗声少了,要知道这哗哗声也是决定胜负的因素啊,而且气氛也让人感觉很不安。
我还中和以前一样:
一开始翻书角,后来用划纸法,结果得了个第三名。
哦!
这筷子还有这种玩法,大家都还想再来一次呢!
筷子翻书
筷子翻书,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玩过这个游戏。
而周四,我们班就开展了“筷子翻书对抗赛”。
快,把镜头转向比赛现场。
周三,吴老师让大家第二天带好筷子,说是要开展游戏。
和往常一样,大家都议论纷纷,甚至有人问:
“吴老师,玩什么游戏啊!
”吴老师只回答了两个字:
“保密。
”
我们带着期盼的心情等到了星期四。
原来,吴老师要和我们开展筷子翻书的游戏。
先了解一下游戏规则:
同桌分为甲、乙方,甲方同学先参赛,乙方同学数页数,第二轮互换。
翻书时只得一页一页翻,左手不可帮助筷子翻书,但可以按着书的左侧边沿。
一分钟内,那方翻的页数多,那方就获胜。
吴老师给了我们2分钟准备时间,然后宣布:
“一分钟计时————开始!
”
教室里顿时炸开了锅!
抬头一看,原来,甲方同学(男同学)都在埋头苦“翻”呢!
再看看我的同桌,也不例外。
他用手用力夹住筷子,找到一个缝隙,把一根筷子插进去,迅速地把另一根筷子合拢,用力夹住,在迅速一合,用手压住书的左侧边沿,一页书就翻了过去。
“两页,三页,四五页……”此时此刻,我多希望我同桌王逸凡的书出点“小问题”呀!
“九页,十页……”只听一声惨叫:
“呀,怎么翻不过去了呀!
”哈,原来,他的第18页和第19页书“粘”在一起了。
他想把两页一起翻过去,可是,被我揭发了。
“啪啪啪……”什么声音?
镜头转向叶兆元,看,他一边拿着筷子在空中比比划划,嘴里一边叫着:
“看我的无敌神筷!
呵呵。
”叶兆元一笑,全身的肥肉都抖动了起来,真像一个小肉球!
终于,轮到我比赛了。
我抓紧时间,努力翻书,最终以25页比13页的成绩获胜了。
一个看上去很简单,但做起来却令人“难”以置信的游戏告诉我们:
只要抓住窍门,再难的东西都不怕。
四、“流动日记”是一种代际间的社交生活实践
本文提出的“代际间”指的是教师、家长等成人与小学生之间的存在年龄、阅历、代沟的关联。
俗话说“三年一代沟”,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与孩子存在代沟,而且,随着孩子见识的不断丰富,加之他们对新鲜事物的了解,与老师、家长间的代沟也逐渐拉宽。
作为家长和老师,我们该如何读懂孩子的心声,了解他们内心的所思所想呢?
“流动日记”便是最好的载体之一。
1.“流动日记”促进了师生间的了解
“流动日记”是师生心灵的交汇,是老师探看学生心灵的窗口。
透过“流动日记”,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家庭琐事、与同学相处的困惑抑或近期的心愿等,进而探求学生的思想世界……“流动日记”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两颗原本陌生的心。
临近毕业的日子里,学生的“流动日记”多了几分感伤,然而读着却倍感温暖。
透过那些或成熟或稚嫩的文字,我有些讶异:
小小的孩子竟如此重情重义,原来我为他们做的每件小事他们都一直记得。
“可以说,您带给我的两年是小学生活中最快乐、最充实的两年。
两年间,您让我对社会、人生、学习有了新的看法和见解。
您赠予我的是质的飞跃,是人生的经验,是美好的品德,是快乐。
我爱您!
”
──摘自学生邓源源的日记
我的回复:
源源,能写出这样一番话,本身就说明你不简单。
透过它,我看出了你的谦逊、懂事,你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智慧女孩,一个内外兼修的小才女。
这样的你怎叫我忍心挥手说再见?
然而“天下无不散之宴席”,你的离开正说明小雏鹰要展翅试飞了。
我衷心祝福你在属于自己的蓝天越飞越高越精彩!
“是您,在表扬别人时,使我找到差距,从而更加努力;是您,在我取得进步时,及时鼓励我;是您,在我成功时,高兴地祝贺我。
成长路上,感谢有您。
我会永远铭记与您一齐度过的这两年愉快的时光。
”
──摘自学生王译浠的日记
我的回复:
浠浠,读着你日记本上的话语,我的心里满是欣慰与感动。
闭上眼睛,满脑子里都是你──那个运动场上奋勇拼搏的你,那个舞台上能歌善舞,嗨翻全场的你,那个课堂上滔滔不绝、对答如流的你,那个私下里活泼开朗,宛如临家小妹的你……不管哪个你,都叫我喜欢不已。
多想留下你,却又不得不挥手说再见。
我最喜欢的浠浠,愿你在新的天地里健康快乐每一天!
在这样一场练笔接力中,在与学生的互动点评中,我收获了他们对我的信任,我读懂了他们内心真实的声音。
可以说,“流动日记”促使我完成了由“良师”到“益友”的角色转变。
2.“流动日记”增进了亲子间的感情
“流动日记”的开展更促进了亲子间的了解,比单纯的亲子阅读、亲子游戏更有益于增进亲子间的感情。
许多当面不好说的话,通过“流动日记”表达出来,也让我们再次见证了文字的魅力。
透过学生自牧的日记,便可见一斑。
我的良师益友
王自牧
在我的生活中,有位良师益友。
他既是老师,又是朋友。
一日,一篇习作,我咬断笔头,却不知如何下笔,是他,深夜里给我点拨,让我茅塞顿开。
次日,我的作文大受老师夸赞。
一次,一道难题,我左思右想,就是不得其法,又是他,百忙中教我窍门,令我豁然开朗。
果然,我用多把“钥匙”破解了这道“密锁”。
一回,一个道理,我苦苦思索,始终不懂其道,还是他,睡觉前启我心智,帮我明辨是非。
如此,我换位思考终于领悟其理。
在我困惑时,他为我指明航向;
在我苦恼时,他帮我敞开心扉;
在我成功时,他和我分享喜悦;
在我开心时,他陪我一同欢乐;
在这世上,哪怕是俞伯牙与钟子期也不及我们的情谊。
而他,有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名字:
父亲!
这便是我的良师兼益友。
受到王自牧的启发,班里的孩子也纷纷在“流动日记”中写起自己的父母来,一场“同题异构”的作文擂台赛就这样打响了。
读读他们的文题──《爸爸是我的“百乐汇”》、《妈妈是我的月光》、《妈妈是我的方向盘》、《妈妈是吾友》、《妈妈是我的榜样》……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选择把心中对父母的感激付诸笔端,呈现在“流动日记”本上,我想原因大概有二:
一是他们觉得自己的父母很优秀,把父母的故事写到“流动日记”里能得到更多人的关注,于孩子本身是一件无比骄傲、自豪的事;二是相对于当面和父母表达感谢和崇敬,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为孩子们所接受。
同时,他们也渴望父母在读后同样以文字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感受,从而了解到父母的看法。
总之,“流动日记”是一座精神家园。
在这里,孩子们没有顾忌,畅所欲言;在这里,没有师道尊严,没有家长作风,孩子们更易交到大朋友;在这里,充斥着快乐、宽容、理解和鼓励,难怪孩子们流连忘返。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