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872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75.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筝曲《高山流水》代表版本比较研究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Goodfriend"

Representativeversion;

comparativestudy

前言

筝,是一种弹拨乐器,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存在意义,其起源很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

筝就开始流行于秦地,距离今天应该有两千五百余年的历史了。

因其独特的音韵特点和行如流水的美妙音色,古往今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在中国的不同区域,古筝都变得流行起来,结合于当地的风土人情的特点,以每个区域的民间音乐特点为参照对象,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点,爱好古筝的音乐者喜欢在古筝乐中添加一些自己独有的特色,比如其自身的创作以及当地音乐的突出特色,渐渐地,古筝艺术也分为了不同的派别,它们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节奏特色、弹奏技巧和不同的地域特色。

一般筝派被分为南北二派,其中河南筝派、山东筝派就是北派筝的主要代表。

山东、河南两地相邻,都处于黄河流域,其风俗、语言、生活习惯较为接近,音乐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存在某些联系。

但山东筝派和河南筝派在艺术风格上却各具鲜明的地方色彩,成为了独具特色、影响力很大的重要地方流派。

这其中的成因笔者希望能进行深入探讨。

对于流派传统筝曲的弹奏基本是“泛泛而弹”,缺乏地方特色,在弹奏风格相近的筝曲时,音韵特点也难以把握,这些都是因为对筝艺流派文化传统认识的缺乏。

要弹出“原汁原味”的传统筝曲,不但要了解各流派古筝艺术的本体性特征,而且要充分认识到流派筝乐与当地人文、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关联,从不同的方面对古筝派别加以理解和把握。

一、《高山流水》历史文化源头

中国有很多筝乐作品都非常具有影响力,其中《高山流水》为其中一个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此曲名颇具中国古雅韵味,使人在未赏其曲先闻其名时,就已在脑海中浮现了一副优美的水墨画卷,源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

最早被记载于《列子·

汤问》: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

志在流水,曰:

‘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到了明代,有一个非常有名的文学家,名叫冯梦龙,他对这个典故进行了整理,并加以充实,变成了口头上的文章,录入《警世通言》之中,从此流传非常广泛。

《高山流水》,最早的时候原本是一首古琴曲,到了唐代的时候,分成了两首曲目,即为《高山》和《流水》。

到了宋代之后,又分成了十二段,《高山》占四段,《流水》占八段。

如今,我们熟悉的《高山流水》,实际上,是把《流水》重新演绎了,模拟性的描写只作为辅助,咏物抒情才是主基调,在模拟表现江河奔流的同时,更多的是把大自然的现象赋予情感,描写和展现一种精神境界。

由于曲调和风格不同,这首曲子有分为三个版本,分别为山东、浙江以及河南三种,然而,这三个不同地方的《高山流水》,其名字一样,但是曲子就不同了,和古琴曲的差别也非常之大。

二、山东、浙江和河南三大筝派《高山流水》

(一)山东筝派《高山流水》

对于山东筝派来说,《高山流水》主要在山东郓城一带比较流行,在古筝爱好者相聚时必会演奏该曲,先前的时候,有一种中速“流水板”,这是一种乐器小合奏,是由王殿玉先生指导的,在这个合奏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古筝,所以才这样取的名字。

《夜静奎铃》,是一首古筝曲,高自成先生演奏;

王殿玉先生演奏了胡琴,取名为《流水》;

而扬琴,则是张为昭先生演奏而成的,名曰《流水》。

目前在山东,《高山流水》有三个比较流行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是由高自成先生编曲演奏的,在50年代中期,周总理提出意见对该曲做了一些修改,其原本有一个组织构造,为山东大板套曲,此次对其进行了改动,加入了引子,去掉了最后一首,也就是《书韵》,同时修改了旋律,增加了加花,改动之后乐曲更加优美、有韵味;

第二个版本,是赵玉斋先生编奏的,他是高自成先生的师弟,他是把四手单独的曲子进行组合而成;

第三个版本,是韩庭贵先生编奏的,他也是高自成先生的师弟,他这个版本变化不大,也是删去了最后一首《书韵》,同时增加引子,加入结尾。

但让人遗憾的是,在市面上,这个版本的曲谱已经基本见不到了,也许只能找到一些影像资料。

这时因为,早起的古筝技艺传授都是口头传达,本人加以琢磨。

这三个版本,都是属于山东筝派,其改编的母体相同,都是老八板。

对于它们的韵味来说,依然属于山东的地方韵味,但是对其加工改编的时候,依然参照了很多个人的理解,以及改编者的生活阅历,因而也存在着自身的特点。

如图所示

本文中,分析了赵玉斋先生的版本。

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与其它派别比起来,特点非常鲜明,其篇幅基本是最大的。

对于不同的小曲,都能演奏成别具一格的乐曲,甚至还可以组合成《高山流水》。

这四首筝曲,它们的调式是同宫调式,编奏创作时参照的对象为八板体。

对于单独的曲子,都包括八个乐句,还有三十四个小节,十八拍的个数为六个,又被叫做六十八板。

这种结构的山东筝曲是再无二家的。

如图,“书韵”为第四小曲,包括八个乐句。

(二)浙江筝派《高山流水》

之于浙江筝派,《高山流水》是其代表曲目。

这首曲子以一首笛曲为素材,后来发展到一些民间音乐之中,由王粪之先生改编,其构架也是八板体,在当地文化的影响下,该地区的《高山流水》韵律婉转细致,更有南方小桥流水人家的感觉。

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是G宫D微调。

曲子的前一半,运用两个大撮,都是八度的,由mi,sol,la三个音为主的音程展开演奏,将五声音阶的调式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化,曲风温婉秀丽,描绘秀丽山川;

后面的一半曲子,根据不同的音符、历音来演奏,曲调非常温和柔美,表现出高耸的山峰与呼啦啦的水流交相辉映。

在结构这一方面也有突破,不再是八板体的小节数量,而且末尾的规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如图所示,

经以上分析可知,两首不一样的《高山流水》,它们的旋律差别极大,但是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

第一点是表现在板体结构上,都是根据老八板来进行变化,第二点表现为它们都会受到其它乐曲的影响,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是都是通过演奏《高山流水》,来对高山和流水的情景进行表征。

以此来抒发内心渴望知音的情感。

同时又由分析可知,同一首《高山流水》,对于山东筝派而言,在许多方面与八板体更为接近,演奏时比较豪放,在演奏手法上,最主要的是右手大拇指的使用;

对于浙江筝派,其与八板体相关的方面不多,只有句式的整体框架,其它的注重的是与民间音乐之间的反应,演奏时主要为清弹,韵味婉转淡雅,与南方地区的民间乐曲的曲调有关。

(三)河南筝派《高山流水》

河南筝,中心点为南阳,扩散到整个河南地区,都比较流行。

河南被称作“中州”,因此,河南古筝曲子有另外一个名字,叫做“中州古调”。

河南筝派的发展,是以“大调曲子”为基础。

“大调曲子”,是一种说唱艺术,又称“鼓子曲”,是以汁梁小曲为基础,融合北方地区的各声腔曲牌的精华,一步步发展而来的。

它在洛阳和南阳等地区发展流传。

到了后来,除了南阳的鼓子曲还存在而且不断发展,其它地区的鼓子曲都渐渐没落了。

为有别于“小调曲”而称“大调曲子,,或“南阳大调曲子”,延续至今。

它主要的伴奏乐器有两种,即为三弦和古筝,有时也会有其它的乐器加入其中。

河南的大调曲子,民间音乐底蕴深厚,它促进了河南古筝艺术的发展,河南现在的古筝曲子,大部分与大调曲子存在一定的关系。

河南筝派的地域面积很大,发展较好,其主要传承分布在南阳、遂平等地。

20世纪初,古筝最早在遂平推广开来,是由魏子酞进行推广的,他技艺精湛,文化水平高,是一位民间音乐家。

在他的倡导下,河南筝突破了区域性限制得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

在传的有十来首筝曲是他所作,例如《大开手》、《关雎》等。

教导了很多出名的古筝艺术家,例如周希文、史萌美等。

近几十年河南筝派极富代表性的筝家有邓州的曹东扶、泌阳的王省吾以及襄县的任清芝,他们代表了所处地区的筝艺风格,河南筝派的风格水平,从这几种地区之中可以表现出来。

(四)各筝派《高山流水》的风格和特点

河南的《高山流水》,是一种版头曲,极具代表性。

乐曲描绘的是一种山与水相交融的意境,山依水,水环山,时而开阔,时而激悦,整首乐曲流畅中不乏变化,八板结构的运用充分且具代表性。

浙江的《高山流水》,与古琴曲的结构差不多,分为两部分,即为“高山”和“流水”。

如果进行细分的话,“高山”可以分成三部分,“流水”可以分成两部分。

乐曲调性多样,其中羽调式、宫音支持的微调式、商调式的运用,充分展现了浙江筝的音阶调试风格。

《高山流水》流传范围比较宽广,特别是山东,它比其它地区的更加独特。

山东地区的《高山流水》,又额外被称为《四段》,曲谱由黎连俊、张为昭等人传下,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高山流水”为标题,有四首套曲参加联合演奏,使题目与内容较为贴合。

从大的方面分析,山东筝派的《高山流水》,属于一种组合弹奏表演的套曲,其有四首单独的曲目,分别为《琴韵》、《风摆翠竹》、《夜静奎铃》以及《书韵》,以母谱作为参照,可以看出每首单曲都是一个完整的六十八板小曲;

从内容上具体分析,第二、三、四段所表现的都是借物抒情,只有第一段和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历史典故有关;

在旋律方面,《高山流水》体现了典型的齐鲁乐风,大跳较多,听不到悠长宛转的拖腔乐句。

这四首小曲可谓亦分亦合,既有一定的内在关系,又不是机械的捆绑;

既能一起联奏,又能拿出任意一首进行单独演奏。

《琴韵》,即为第一段,也只有这段和“高山流水”的典故有些联系。

演奏时右手旋律为主,左手进行一定的配合。

乐曲一开始首先进入中低音区,几个快速“托劈”演奏技法的连续展示,将乐曲旋律中的明暗和强弱变化勾勒的更加清晰。

随后,乐曲以级进上下行音阶交替,将欣赏者引入好似满眼尽是绵绵山丘的意境,跌宕起伏,连绵不断。

最后,乐曲峰回路转,进入低音区演奏,让欣赏者在兴奋之余品味古色古香。

整首曲子节奏平稳,运用了宫音支持的微调式,将“高山流水”故事中俞伯牙弹琴风采展现的淋漓尽致。

《风摆翠竹》,即为第二段,表现出的是清风扶竹梢的情境。

演奏者在此采用了大量的、连续托劈指法以及小二度音程,配上滑按音的演奏技法,让人感受到竹叶随风摇曳。

为了对旋律进行润饰,左手常采用颤音,使演奏出小二度音程,右手就对山东筝派特有的技巧运用,动静相宜,明快清脆,恰如大珠小珠落玉盘,在人们面前展现出一幅微风轻拂,翠竹在风中摇摆的美丽风景。

第三段《夜静奎铃》,演奏者充分展现了右手技巧,“勾搭”与“花指”结合运用,,低音旋律和高音区快速花奏有机结合,强弱分明,繁而不乱,让人如置身寂静深夜时,突闻远方赶夜路的骡队传来的阵阵奎铃之声。

第四段《书韵》,运用了较多的抹、托的技法,切分音节奏和小二度的按滑音两者交融在乐曲里,就像古人吟唱诗歌一样,节奏时缓释快,生动传神。

食指和大指在乐曲的中音区担当主旋律,主旋律模仿山东方言的明朗音调。

在左手按大二度和小三度上下滑动的同时,也表现出了古人读书时摇头的样子,连绵不断,音乐形象极其生动,富有趣味。

山东筝派的演奏技巧,由《高山流水》这一筝曲可以深刻表现出来。

以大中指八度配合的“勾搭”,左手的“吟、揉、按、滑”,右手大指的“密摇”、“劈、托、摇、刮”和“花奏”等,这些技法在其他筝派运用相对较少。

对于山东筝派来说,《高山流水》是其代表作之一,它把古筝阴阳相应、刚柔并济的特征展现地淋漓尽致。

三、对三大筝派产生《高山流水》的背景进行比较比较

(一)山东筝派

山东位于黄河下游,地处华北平原并且靠近东部。

山东文化历史悠久,有些古老的华夏文化发源于此,成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地域。

同时,又与黄河流域的中原文化密切相连。

很多有名的大学问家均出生于山东,如孔子、孟子等儒家大师,以及墨家的创始人墨子等。

在春秋时期,山东所处的地界就是齐国和鲁国的位置,因此山东又有一个称谓,即为齐鲁大地。

根据历史记载,齐鲁大地是中国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歌舞之乡,此地歌舞发展快,文化生活丰富。

自古以来,山东地区古代的音乐文化并未丢失,而是不断地在发展创新。

山东人敦厚老实,性情豪爽,《四段锦》是山东比较出名的一首曲,此曲由赵玉斋先生所作,创作的样板为一种山东小调,称为“大板曲”。

大板曲音韵强劲有力,但又不失平稳,反映出山东人民的气质。

在山东所有的大板曲中,《四段锦》极具代表性,能够反映出山东地区的独特的音乐风格。

山东地区地势起伏不大,较为平坦,其中大部分为起伏较低的丘陵地带,只有泰山一界是凸出的,交通便利。

长时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山东人民的性格也是极为泼辣,同时又粗犷豪放。

给别人的印象就是“梁山好汉”的豪放形象。

而且,这样的性格在音乐上也有所体现,比如山东所使用的民间乐器多为曲调高亢的乐器,声音鸣亮,这样看出山东人民的豪放的性格,也与南方的婉转曲调完全不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从《夜静銮铃》这一曲目的演奏中,也体现出节奏的恢弘连续,侧面反映出山东人民的性格。

(二)浙江筝派

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与多个省市相邻。

浙江地区被誉为我国传统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在浙江这个地方,音乐的发源可以追溯到及其久远的时候,而且发展的时间跨度也很长。

比如“骨笛”,是距今约7000-8000千年前的乐器,而且是中国已知的最古老的乐器,就是在浙江地区一处遗址中出土的。

浙江,又有钱塘江一称,这里春夏秋冬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湿润,山清水秀。

这时由于浙江地区的气候条件良好,许多文人乐于栖居于此,陶冶情操,进行文学上的交流,仿若一副优美的画卷。

浙江筝曲中的《高山流水》,来源于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典故,表现出来的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浙江地区不但地理位置优越,而且有着适宜的气候条件,造就了江南人的温文尔雅,使得这里创作出来的作品旋律也较为婉转,古筝同样是这样,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浙江筝派就慢慢地形成了,其主要特点就是温婉典雅。

另一方面,浙江与多低接邻,与外界的交流十分方便,这也相当于是为此地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便于当地音乐文化的发展交流。

所以,浙江地区的古筝文化发展地也很繁荣。

浙江筝派的《高山流水》,展现的是高山的雄浑优雅和水流的晶莹畅快,演奏时注重使用大撮,同时加以滑音及颤音,极好地展现了“高山流水”的美丽意境。

(三)河南筝派

2、河南位于黄河中下游,中原古国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独特的人文环境使得中国历史上二十多个朝代在此建都,长期是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曾经几度繁荣。

由于具有相当优越的历史地位,该地区不仅历史悠久,文化灿烂,而且也导致了王朝的更迭,给老百姓带来了沉重的战乱之苦,苦不堪言。

除此之外,黄河多次的泛滥成灾吞噬了凡十万中原人民的生命,中原人民感受到历史所赋予他们的优越地理位置、灿烂文化的同时,也饱偿了战争、灾害所带来的巨大变迁与坎坷。

经历了几番兴盛与衰败,这些曾经大起大落中原人以一种不需掩饰的直接以及无需雕琢的率直来地表达他们内心渴望安宁生活的美好愿望。

河南的古筝乐曲,表现的多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或是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讴歌,比如《思春》和《高山流水》等筝曲。

还有一些曲目以其内在深刻的表现力表达出他们对于生活、对苦难、对历史的哀、怨、悲、愤的情绪,如《陈杏园和番》和《闺中怨》等筝曲,展现出来的是浓重的哀伤之情,幽怨之意明显,极具富有表现力。

正是这种历史的沧桑赋予了河南人民粗犷、厚重的性格特点和率真的表达方式,在筝曲风格上体现为热情高亢、爽朗泼辣。

结语

古筝是中国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李斯列传》载:

“夫击翁叩击,弹筝博骸,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昭、虞、武、象者、异国之乐也。

”随着历史的不断推进和发展,不一样的古筝流派也在慢慢形成。

这些流派之间,既相互影响,又自身独立存在,风格各异,各有特色。

这些流派的流传与发展都和其传人有着深远的影响,他们各自的传承背景形成的演奏风格极富个性。

同一首乐曲,每一个艺术家在其演奏版本中包含的技法、情感、风格迥异,这是演奏家对乐曲理解、认识不同而形成的。

想要真正的了解某一个古筝艺术流派,研究其流派传人的演奏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从河南筝曲《高山流水》两种演奏版本的研究中,对比分析曹东扶、王省吾两位艺术家对乐曲的不同诊释,从中发现、总结出了河南筝艺术流派的演奏技法特征、艺术风格及审美价值。

曹东扶、王省吾两位艺术家为我们留下的是丰富且极具研究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我们一代接一代的传承下去,使古筝演奏艺术在不摒弃传统的同时继续创新。

参考文献

[1]林玲:

《河南筝曲<

高山流水>

两种演奏版本的比较研究》,中国音乐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2]陈婷:

《山东筝派<

演奏版本比较研究》,吉林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

[3]吴琨:

《各派筝曲<

的比较分析》,《大舞台》,2015年第4期

[4]马昕:

《高山流水韵依依——山东筝派、武林筝派<

山流水>

较》,《音乐研究》,2001年第2期

[5]毛丽华:

《三大流派筝曲<

简论》,《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7年第3期

[6]李鑫:

《高山流水不同派别的演奏特点》,《音乐生活》,2008年第10期

[7]张维:

《高山流水觅知音——浙派古筝曲<

赏析》,《商》,2014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