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9382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6.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典园林建设鉴赏文档格式.docx

非常有特点的是,沧浪亭不采取完全封闭的形式。

苏州的其他园林。

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

沧浪亭则不落同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向以“崇阜广水”为其特色。

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沧浪亭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是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幅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假山东南部是主体建筑“明道堂”大厅,与“琼华境界”三间小屋前后对照,旧为讲学之所,这里曾设紫阳书院、正谊书院,通过二程(程颢、程颐)学祠。

堂取苏舜钦《沧浪亭记》“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句意为名。

堂东有砖额“东菑”,取唐人王维“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蒸炊黍饷东菑”,诗句。

堂西砖额“西爽”,取王维“若见西山爽,应知黄绮心”句意。

中间有一大庭院,其西为“引心石屋”,屋上有楼,名“看山楼”。

从回廊折往东南,就进入一个小庭院,内有三间“五百名贤祠”。

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副历史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州所刻。

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

每五副像合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古贤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多数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名宦。

名贤像多数临自古册,也有的来自名贤后裔,具有文献价值。

绕过西边“仰止亭”,前为三间小屋,里面挂一方“翠玲珑”匾额,四周启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十分幽静雅致。

其他围墙上的碑石、砖刻和屏刻等,不下二三十块,都是难能可贵的雕刻艺术珍品。

总之,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

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

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

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

尤妙在善于借景,身入其境,顿觉变化多端,可称为探幽访胜争相浏览之处。

(二).个园

个园位于扬州新城东关街,嘉庆二十三年两淮商都,大盐商黄应泰所建。

园主“性爱竹”,清袁枚有“月映竹成千个字”之句,故园中植竹数千竿,取竹字之半名园为个园。

个园中以竹石为主体,以分峰用石为特色,其最负盛名者乃四季假山,设计充分体现着画家所谓“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和“春山宜游,夏山宜看,秋山宜登,冬山宜居”的画理。

入口处是春山,遍植翠竹,竹间插植石峰,点出雨后春笋之意。

竹林后漏窗粉墙,竹石光影透射墙上,日走影移,颇具春日山林之趣。

进门假山石屏后是桂花厅,厅南为桂丛,厅北为水池,池北沿园北墙建楼七楹,两端建游廊接于楼两侧假山。

楼西是夏山,高六米,是一组玲珑剔透的湖石假山,背北朝南,阳光充。

山上古树、山中幽谷、山底清潭,曲桥流水,假山倒影,有若夏雨初晴景象,楼东为秋山,坐东朝西,用黄石堆砌,峦峰起伏,山石雄伟,登山俯瞰,顿觉秋高气爽。

每当夕阳西下映照黄石丹枫,一派金秋色彩。

从黄石山东峰而下,即为宣石(雪石)堆起来的冬景,使人有冬雪未消的感觉。

冬景用白矾石冰裂纹铺地,腊梅、南天竺点缀,起到烘托、陪衬的作用。

雪山墙面正对着扬州常年主导风向,开了四排大约尺许的圆洞,既有犹如口琴音孔所造成的那种音响效果,又能制造出北风凛冽的景象,加强了冬景的气氛,是罕见的造园手法。

冬景结束,西墙辟有两个圆形漏窗,透出远方的春色,修篁石笋重又映入眼帘。

冬春两景既截然分隔,又互相因依。

因游览为环形路线,春、夏、秋、冬四景安排巧妙,恰如经历了周而复始的四季循环变化,大有穷无止境之思。

个园以峰石、湖石、黄石、宣石等石料,分峰用石,创造象征四季景色的四季假山,叠石技艺高超,在中国古代园林中罕见,最能代表扬州叠石特色。

(三).恭王府花园

恭王府花园坐落于北京什刹海西岸的柳荫街内,它是目前北京现存王府中保存最好、最完整的王府,是道光第六子恭亲王奕的府邸,恭王府花园是恭王府的一部分。

恭王府花园又名萃锦园,全园南北长约150米,东西宽170米,占地面积28000平方米,有古建筑31处,面积2800平方米,建筑布局分为三路。

它融江南园林艺术与北方建筑格局为一体,汇西洋建筑及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为一园,增置山石林木,彩画斑斓绚丽。

花草铺地,树木成荫。

明廊通道,鸟鸣蝉唱。

由于恭王府有着某些《红楼梦》中所描绘的景物,因此有人说恭王府花园是大观园的蓝本。

恭王府花园内建筑分为中、东、西三路。

中路正门为一座西洋式雕花拱券门,进门左右有两座青石假山,正面迎门为一座柱形太湖石,石后有一个名福河的蝙蝠形小水池。

正厅安善堂在福河后,东西各有一配房。

安善堂后有全园最高的假山,此假山是用糯米浆堆砌筑成的,非常坚固,山上置两口缸,缸底有管子通到假山上,通过往缸中灌水的办法来增加院中的湿度,过去整个假山上都长满了青苔。

假山正中有一康熙皇帝为其母祝寿写的“福”字碑,这是恭王府的“三绝”之一,碑石长7.9米,贯穿整个假山。

中路最后有一个平面呈蝙蝠形的建筑,俗称蝠房子。

蝠房子的前后东西两侧还接出三间有如蝠翼呈直角的耳房。

东路中间正对院落为一垂花门,门内有四棵龙爪槐,位于垂花门前偏西处的沁秋亭是一座八角形流杯亭。

园内有东房、西房和位于正北的王府大戏楼,大戏楼北为怡神所。

西路有一段城墙式围墙,墙内有敞厅,敞厅东为妙香亭,西有益智斋。

再北有一个比较大的水池,池心有水座,池北有五楹两卷房,再北为王府花房,园西侧有一南北向土山。

(四).环秀山庄

环秀山庄位于苏州城西景德路,又名耕阴义庄、颐园。

环秀山庄占地不大,面积2179平方米,但其内湖石假山为中国之最。

据载,此山为清代叠山大师戈裕良杰作,虽由人作,有如天开,尽得造化之妙,堪称假山之珍。

环秀山庄亦因此而驰名。

此园的特色如其园名所示,以山取胜,山池位于园之北部,其南为园林厅、堂和庭院,南部主厅其北面平台伸至池边。

山池东面有石砌高墙,西边紧贴围墙布置边楼,中北部及东北部均为主体山林,设问泉亭、补秋舫。

山上置一方亭,名半潭秋水一房山,山势一直绵延至东北边界围墙。

全园空间一气呵成,仅在西北部,由边楼至问泉亭的曲廊凌水而过,将西北角分隔出一小空间,在西北角紧贴围墙设半壁山崖,作为对景,壁上刻“飞雪”两字,为飞雪泉遗址,内外水脉贯通,源远流长。

环秀山庄以假山堆叠奇巧著称,有“独步江南”之誉。

全园占地不过三亩地左右,但有一亩之地的假山洞壑,以“咫尺山水”再现湖光山色,利,用有限空间结合方法独辟蹊径在江南园林中极为罕见。

主山高出水面月7米,高出地面月6米,共分前山、后山和主峰三部分,山洞南北向,山谷东北向,山涧之上用平板和石梁连接。

前山全部用石叠成,外观峰峦峭壁,内部虚为空洞。

后山以土为主,以湖石为石壁,与前山之间形成涧谷,广植林木,山上空亭冀然,退于主山峰之后,使主体山峰更为突出、高大。

主峰置于西南隅,环以三座较低的次山,左右为峡谷,山势雄奇峭拔。

沿主山岩脚有蹬道,可通涧旁洞口。

洞直径约三米,洞壁有五六处孔洞,供通风采光。

出洞为幽深涧谷,点缀散点峰石和汀步,有小洞凹入山内。

循山谷而右,过石梁即为主山峰顶,主山呈岩峦状。

环秀山庄的假山凝集自然山水之精华,给人以广阔无穷气象万千之感,是中国古园林假山堆叠的成功典范。

此山虽占地仅0.033公顷,高不足7米,但蕴含了群山奔注,突出怒之气势,表现了岭之平迤,峰之俊俏,峦之圆浑,崖之突兀,洞之潜折,谷之深壑等山形胜景,为崇山峻岭名山大川之缩影。

(五).寄畅园

寄畅园建于明正德年间,是兵部尚书秦金的别墅名“凤骨行窝”。

清咸丰间,此园被毁。

300年里,该园屡经修葺,面貌不断发生变化。

寄畅园面积15亩,设计者利用地形,巧于因借,这个设计独具匠心,混于自然,园景丰富,风光醉人。

全园布景以山池为主景,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

整个设计借景巧妙,叠石高超,理水精美建筑洗练,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

正门对着的是一组小型建筑,迎面是一个花厅,花厅侧有一门通往秉礼堂一院。

秉礼堂在雍正年间曾被割出建无锡县贞节祠,该院小巧精致。

出院北小门,有九狮山作为障景,不能看到全园面貌,经过一段曲折小路才能够到达水池边。

设计者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增加了远景的幽深。

寄畅园以水池为中心,以山引水,以水衬山,山水交融而成为一体。

水池和周围景物构成该院的主要景区。

在假山的阻隔下,该景区自成一园,十分幽静。

水池叫锦汇漪,面积有两亩半,南北狭长,宽窄不一,形状不规则。

中部的鹤步滩和东岸的知鱼槛相对,使水池似分又合。

池东的七星桥由七块花岗岩石板组成,石板紧贴水面,使水面似断又聚。

桥身空透而低平,贴水而过,增加了水景的层次。

水池尾水处理也很艺术,在园东北角建立一座廊桥,隔断尾水,使池水似无尽头,使人感到来无影,去无踪,余味未尽。

池岸处理雅致多姿,有土建、有石垒,池水又时常深入驳岸石洞和庭、廊之下,显得曲折无边。

池岸四周景物也丰富多彩,池西水林青翠,曲径幽远;

池东有知鱼槛、先月榭、涵碧亭,高低错落;

池北茶座,幽雅清静,在此小坐饮茶,听鸟声婉,水生叮咚,奇妙无穷。

寄畅园的山景中,有真山,有假山,它们互相呼应,相应交辉。

园中的山石假山是出于著名造山家张琏之侄张钺之手。

假山不高,土石相辅,起伏自然,中部较高,两端渐低,头迎锡山,尾向惠山,似与锡、惠二山一脉相通。

最迷人的要数池西北角的“八音涧”。

八音涧是黄石堆叠的涧峡,西高东低,曲折穿行于大假山中,涧底是黄石铺砌的自然式地面,其宽度时大时小,变化曲折,慧山泉水,从园外经过暗渠,伏流入园再涧溪西端汇集于一小池中,这便是奏响“八音”的动水源头。

然后水由涧低道路一侧的石槽中流下,随着涧谷的转折从上游婉曲而下,因落差而造成的滴水之声,混合着汩汩流水声,在空谷中徊响,犹如八音齐奏,所以被称为“八音涧”。

要是在涧谷中行走,浓密的山林遮住了顶部,黄石涧壁上的岩缝中不时露出粗壮古树的盘根错节的老根;

脚下的流水既有形又有声,游赏者如同是到了深山涧谷之中,景色是那样的幽奇奥妙,变幻莫测,回味无穷。

在园中眺望四周,东南锡山、龙光塔,西北惠山,尽收眼底,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一园借二山,使园景无限延伸。

(六).留园

留园,苏州四大古典名园之一,位于苏州闾门外留园路,始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是清代具有代表性的园林之一。

因园主姓刘,故名刘园,后改称为留园。

留园现有面积2.331万平方米,建筑占全园面积1/3,以建筑空间处理精湛著称。

厅堂在苏州诸园中最为宏敞华丽,大而能精,工不伤雕。

园大致可分为中、东、西四部分,中部是涵碧山房的原有基础,是全园的精华所在,东、北、西三部分为光绪年间增建。

中部以山为主,池水居中,池北堆以假山,山上杏桂争辉;

登临山顶“可亭”,全园景观尽收眼底;

池南缀以各色古建“古木交柯”临池不同的图案漏窗,使窗景相融,窗中有景,景中有窗;

“涵碧山房”依傍荷池,置身其中犹如舟中赏花,别有风情。

池西长廊逶迤,凸现山之蜿蜒。

在总体布局上,留园不是围绕池水构筑建筑,而是以建筑截隔成较多的空间,环环相套,层层进深,更多使用“分景”、“隔景”手法,造成更多的景区和对比强烈、富于变化的景物。

东部是建筑庭院区,以主体建筑五峰仙馆为中心。

五峰仙馆东侧是揖峰轩,还我读书处、林泉耆硕之馆;

北侧庭院中则有著名的太湖石冠云峰,峰高三丈,其周围建筑、水池、花木、山石都为突出这个主题而布置。

主厅“五峰厅”,又称楠木厅,为苏州园林中最大的建筑;

“鸳鸯厅”雕梁画柱,极尽人工之精巧,为苏州园林厅堂的精品;

厅北傲立着著名的“留园三峰”——冠云、岫云、端云三峰,其中冠云峰相传为宋朝“花石纲”的遗物,该峰高6.5米,耸立在土山之上,玲珑剔透,形态奇伟,没有人工斧凿痕迹,兼具瘦、漏、透的特点,为江南园林湖石之最。

北区尤为简单,完全是田园风光,广植花果并辟有盆景园,花石路径,满架葡萄十分简素幽僻。

西部以自然风景见胜,北面为土阜,是全园最高处,上有高大的枫林,一弯小溪,建筑极少,十分简单,十分自然,完全是山林溪水的情调。

总观此园,虽然座基面积不甚广阔,而全园集住宅、祠堂、家庵、园林于一身,综合了江南造园艺术,并以建筑结构见长,善于运用大小、曲直、明暗、高低、收放等文化,吸收四周景色,形成一组组层次丰富,错落相连的,有节奏、有色彩、有对比的空间体系。

这种一系列有变化空间之园林艺术处理手法,为园林界人士称道。

(七).网师园

网师园位于苏州市区东南,友谊路以西阔家头巷内。

初为南宋退隐侍郎史正志所建,名万卷堂,又名“鱼隐”。

清乾隆年间,官吏宋宗元退隐在此建园,更名为“网师园”,仍寓鱼隐之意。

乾隆末年园归翟远村,按原规模修复并增建亭宇。

俗称“翟园”。

今“网师园”规模、景物建筑是翟园遗物。

网师园占地面积54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为三大部分;

东部为住宅,中部为主园,西部为内园,是一座典型的住宅园林。

由东南的宅院大门入宅院,向北有三进厅堂,轿厅、大客厅和撷秀楼。

这组建筑,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之间庭院紧凑,屋宇高敞,是明清官府宅第的代表作。

由轿厅西侧小门可入中部主园,主景区以水面为中心,各景点皆围绕水面布置。

整个主景区通过对比尺度比例的精妙把握,对空间抑扬、收放得自如处理,对园林建筑遮掩、敞显的潜心安排,使数亩小园如诗之绝句,词之小令,园中有园,景中有景,耐人寻味。

从平面布局及空间构成来看,为使主景区空间景物显得较为开阔舒朗,将体量较大的主体建筑皆退离水边,并采取多种手法淡化、虚掩,池南的“小山丛桂轩”与池北的“看松读画轩”均远离水池,以减少体量感。

“小山丛桂轩”前布置名为“云岗”的假山,将其遮去大半,“看松读画轩”前布置叠石花台,老松古木,使其虚渺淡隐,以取得扩大空间,丰富景观的效果。

而一些小体量的建筑皆贴水而建,通过尺度对比,反衬水面之辽阔。

临水最大的主体建筑为“濯缨水阁”,其体量只略大于水榭,比通常园林中的主厅要小的多。

濯缨水阁和月到风来亭——

“竹外一枝轩”与“射鸭廊”为一组变化丰富的园林小品建筑,极尽变异之能事。

扩大的敞廊,虚实相间,名为“竹外一枝轩”,而收进的半轩却名“射鸭廊”。

他们与前面的山石、树林构成了临水的近中景,同时将二层的“五峰书屋”、“集虚斋”等高大建筑遮掩,形成高低参差、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园林建筑组群,而“月到风来亭”则高耸突出于水面,与后部的连廊既分又合,形成池西侧的控制性景点,其虚凌空兀的布置手法,产生强烈的视觉吸引力,似乎脱离了连廊的羁绊,独立于水中,似有湖心亭的效果,是全园最精彩的景点之一。

池南的一组假山主峰名“云岗”,是苏州园林中不可多得的黄石假山佳构之一,山势凝重,主次分明,虚实得当,层次参差,与水面结合自然贴切,构成一组以山水景观为主的天然之作。

园林水池的布局与整个空间尺度相适应,水面以聚为主,池中映衬出天光云影,亭台楼阁,池岸点缀以花红草绿,湖光山色,油然而生。

水池的东南角与西北角设两座桥,隐喻了谁的来龙去脉。

东南角设极小型石拱桥,为苏州园林中小桥之最,运用尺度对比,反衬出池水之广,下设小溪,似水之源,潺潺而入。

西北角设曲桥,舒展蜿蜒于水面上,池水似坦坦而去。

一入一去使整个水池呈现出“活”的生气。

由“看松读画轩”向西入“潭西鱼隐”,仿佛别有洞天,此为西部内园的院落,其花坛隙地遍植芍药,前人有“尚留芍药殿春风”之句,故名。

内园西南角有“涵碧泉”,泉上有半亭,名“冷泉”。

亭中置放一块玲珑剔透的巨型“灵璧石”,原为明代大画家唐寅宅内之物。

网师园面积不大,但布局紧凑,假山、水池安置妥帖,互相映衬,亭楼建筑,参差错落,比例恰当,全园景物玲珑精致,曲折幽深,小中见大,在姑苏园林中别具特色。

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八).豫园

豫园建于明代中叶,坐落于上海市区豫园路,占地约5公顷。

园主人是刑部尚书潘恩的儿子潘允端,取意于“愉悦双亲,颐养天年”。

豫园曾被誉为“奇秀甲于东南”,是一座柔和了我国明、清两代园林艺术的名园,园林设计精巧,虚实相映布局合理,疏密得当,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并富有明清两代江南园林建筑的艺术风格。

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有江南名石玉玲珑、三穗堂、仰山堂、点春堂、得月楼、万花楼、两宜轩、鱼乐榭、大假山。

一进园门,迎面的建筑是三穗堂,抬头仰望,“城市山林”的四字匾额,形象的反映了豫园所处的环境:

周围是喧闹繁华的都市,园内则充满了山林野趣。

三穗堂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厅后双层楼堂,楼下是仰山堂,堂后有一个大水池,大假山隔池相望。

上层卷雨楼,取唐诗人王勃“珠帘暮卷西山雨”之句。

大假山是江南园林中的杰作,也是豫园中保留至今的明代景物。

山高12米左右,是用2000吨武康黄石堆叠而成,迂回曲折,气势磅礴。

这是明代造园高手张南阳的创作。

快快顽石堆砌的自然,层峦叠嶂,洞壑深邃,使游人有如进入深山。

既可远望,又可近观。

萃秀堂在东峭壁异石间,到此似入另一清净地。

向前为复廊,旁有小溪和山石。

流水一端,有鱼乐轩,在此凭栏观鱼,鱼随蜿蜒的溪水向东。

前面有一垛花墙,墙下有半圆形洞门,水从洞门下流去,不知何处是尽头。

这也是我国造园的艺术手法,在有限的空间内扩大视野。

向前有万花楼。

过洞门,穿过点春堂部分,而入另一景区。

这里有玉华堂,玉华堂前临水而立的有三座石峰,中间一座便是著名的“玉玲珑”,它与苏州留园的端云峰、冠云峰,杭州花圃的绉云峰合称为江南园林的四大名石,它高3.3米,石上有72个孔洞,从下面绕一炷香,上面会孔孔冒烟,从上面浇一盆水,下面又会洞洞流泉,相传是宋代花石纲的流散物,至今立在这里已有400多年的历史了。

得月楼和绮藻堂另成一区。

前后二进,中为庭院。

东廊壁间有月宫砖刻,雕镂精致,有神话人物和动物。

西部是荷花池,临池有跂织厅,屏门上雕刻耕织图,描绘古代农民种棉纺纱织布的过程。

豫园内园还新建有古戏台一座。

“点春堂”,因宋代文豪苏东坡的诗句“翠点春研”而得名,“点春”在这里暗喻点看喜欢的戏曲和演员的意思,因为对面是一座大戏台。

“点春堂”曾是太平天国时期上海小刀会起义军的指挥所。

园内的围墙,蜿蜒起伏,顶上饰以龙头,并用瓦片组成鳞状,象征龙身,一垛墙如居龙游动,称为“龙墙”。

在我国古代,龙是封建帝王的象征,是不能随便用在建筑上作装饰的。

豫园在建龙墙时已是清末,而且“龙”只有三四个爪子,是为了避去“五爪金龙”之嫌。

龙墙把园林30多亩的地方分割成不同的景区,以虚隔作障景,似隔非隔透出园林丰富的景层,成为豫园内一大特色。

(九).拙政园

拙政园始建于公元十五世纪初的明正德年间,几百年来虽经历几百年的沧桑巨变,仍保持着平淡疏朗、旷远明瑟的明代江南水乡特色。

如今,拙政园被誉为“中国私家园林之最”,是苏州四大名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之一,而且还是全国四大古典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实为苏州园林之冠。

拙政园面积78亩,是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辞官回乡占用道观废址和大弘寺营造的住宅园林。

园名“拙政”系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此亦拙者之为政也”之意,400多年来,沧桑迁变,屡易园主,但此园总体仍不失明代遗风。

全园分中、东、西三部分。

拙政园整体布局疏密自然,以池水为中心,形成湖、池、涧等不同的景区,把风景诗、山水画的意境和自然环境的实境再现于园中,富有诗情画意。

中区,全园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中水面占1/3。

水面有分有聚,临水建有形体各不相同,位置参差错落的楼台亭榭多处。

主厅远香堂为原园主宴饮宾客之所,四面长窗通透,可环览园中景色;

厅北有临池平台,隔水可欣赏岛山和远处亭榭;

南侧为小潭、曲桥和黄石假山;

西循曲廊,接小沧浪亭廊桥和水院;

东经圆洞门进入枇杷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