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953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治经济学复习题文档格式.docx

经济制度是区别不同社会形态的基本依据,反映着经济最本质的社会特征。

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本身不具有独立的社会属性,只是在它们与不同的经济制度相结合时才表现出不同的性质。

正因为如此,同一经济制度的国家可以实行不同的经济体制,有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不同经济制度的国家也可以实行相同的经济体制,有相同的经济运行机制。

4、历史类型不同:

由于经济制度直接与社会性质相联系,反映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因此可按社会属性分为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

而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直接与经济形态相联系,因而基本历史类型包括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

其中商品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同又可分为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两类。

(二)联系:

1、一定的经济体制包含着一定的经济运行机制,是经济运行机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条件。

如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竞争、供求等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同时也要求发挥宏观调控机制的功能弥补市场的缺陷;

而市场机制、宏观调控又只有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一定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总是与一定的经济制度相联系,体现出经济的社会特征。

如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相结合必然体现出社会主义的经济特征。

并且经济制度本身就是经济体制的基础架构。

3、一定的经济体制、经济机制、经济制度都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

当一种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与生产力不相适应阻碍其发展时,就要通过社会革命或改革以新的经济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机制适应新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①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间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

②劳动生产率可以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用公式表示为:

劳动生产率=产品量/劳动时间;

③劳动生产率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成正比,同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

市场经济:

是在商品经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较高阶段,市场机制成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调节机制时,商品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1.交换价值、价值与使用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就是物品的有用性或效用,即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交换价值是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交换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或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是统一的,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2.为什么说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含义及其矛盾:

①私人劳动是指生产资料归不同利益主体所有;

②社会劳动是指社会分工决定了劳动具有社会性质;

③二者的矛盾表现为直接的私人劳动和间接的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

④二者矛盾的解决要依靠商品交换的实现。

2)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因为:

①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经济内在各种矛盾的根源,如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②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经济发展的全过程;

③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了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即若私人劳动成功转化为社会劳动,则再生产顺利进行;

若私人劳动无法转化为社会劳动,商品生产者会破产。

三、货币:

①货币是固定的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②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

③货币具有5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最基本的职能。

1,货币的本质和职能。

货币的本质是一种特殊的一般等价物。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2.货币流通规律的内容。

①是指货币表现为一个不断流通的、不断的作为购买手段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交换位置的运动;

②货币流通以商品流通为基础,并为商品流通服务;

③流通中的货币量必须满足商品流通的需要。

四、资本积聚:

①资本积累引起了资本积聚。

②资本积聚是指单个资本依靠自身的积累来使实际资本在价值形态和生产要素形态上实现量的扩大。

③资本积累是资本积聚的前提和基础,资本积聚则能通过资本规模的扩大来增强资本积累的能力。

资本循环:

①产业资本从其最初的形态即货币资本形态出发,依次经过购买、生产和售卖等阶段,并相应变换资本的职能形态,然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一过程就是产业资本的循环;

②资本循环的目的是实现价值增殖;

③产业资本的循环公式为:

G—W(Pm、A)…P…W’—G’。

资本周转:

①资本连续不断、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就叫做资本周转;

②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周转速度,而资本循环的重点在于实现条件。

固定资本:

是指以厂房、机器设备、生产工具等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在使用价值形态上全部投入了生产过程,并可以较长期的在多个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直至其使用价值的逐渐损耗而一部分一部分的逐次转移到所生产的产品中去,并随着商品的出售以货币形式逐渐回收。

直到使用寿命结束,其价值才全部转移完毕。

流动资本:

是指以原料、燃料以及动力、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形式存在的以及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购买劳动对象的资本的周转,是采取原有价值一次转移的方式,购买劳动力的资本的价值周转则是以新价值的再创造来补偿劳动力价值的损耗,但形式上也是价值的一次性回收和补偿。

预付资本总周转:

指资本不同组成的平均周转。

预付资本总周转=(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年预付资本量

1.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的关系。

①联系:

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都能使单个资本的规模增大,并且二者有相互促进的作用;

资本积聚使单个资本增大,增强了资本的竞争力,有利于它在竞争中加快资本集中;

资本集中又使单个资本具有更大的增殖能力,促进资本积累并推动资本积聚;

②区别:

⑴资本积聚以剩余价值的积累为前提,资本集中则不;

⑵资本积聚的实现会受社会所能提供的实际生产要素增长的制约,资本集中则很少会;

⑶资本积聚增大了社会总资本,资本集中只能改变资本的结构和质量;

⑷资本集中扩大资本规模的速度比资本积聚快。

2.资本循环和资本周转理论。

1资本循环正常进行的条件:

1)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在空间上的同时并存。

全部产业资本必须按一定比例分为相应的三个部分,使他们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这三个只能形式上,各自执行其相应的职能。

否则,就不能做到三种循环形式的相互交错和相互衔接,资本的循环运动就会发生停顿。

2)产业资本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时间上的相互继起。

三种职能形式的资本在循环中必须各自相继的经历三个阶段并相应转换为其他职能形式,最后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并且各自的职能形式的转换过程能够前后衔接、相互更替;

而且还要求三种职能形式的相互转换在时间上能够前后紧密的衔接。

产业资本的三种资本职能形式在循环中的并存及其相互继起,是互为条件、互相制约的。

并存是继起得以形成的前提,没有并存,就不可能有不同职能形式各自的循环,也就不存在它们之间的相互继起;

继起是并存得以维持的保证,没有继起,资本职能形式的转换到了某一阶段就停滞下来,不同职能形式的并存就不会存在下去。

2影响资本周转的因素:

研究资本周转的重点在于资本的周转速度,从这个角度来说,影响资本周转的主要因素有:

①资本的周转时间,指预付资本以一定的形式为起点,到它带着利润以同样的形式返回出发点所耗费的时间,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反映了资本周转的速度,资本周转依次所需时间越长,资本的周转速度越慢,资本周转时间的影响可以用公式表示为:

n=U/u,其中n代表资本周转次数,U表示年,u表示一定资本量周转一次的时间;

②生产资本的构成,即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率,固定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慢;

流动资本的比重越大,周转速度越快;

③预付资本的总周转,指包括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在内的预付资本的不同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公式为:

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固定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流动资本年周转价值总额)/预付资本总量

由此可见,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不仅与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所占的比重有关,而且也和固定资本、流动资本各自的周转速度有关,在实践中,提高流动资本的周转速度,以便带动资本的总周转速度,是企业经营管理中受到很大重视的问题。

五、社会总产品:

是指社会各个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者在一定的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所生产出来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即社会的总商品资本。

六、信用:

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

股票价格:

股票价格又叫股票行市,是指股票在证券市场上买卖的价格。

股票本身没有价值,但它可以当做商品出卖,并且有一定的价格。

虚拟资本:

是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

1.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的定义:

①商业信用是指以赊账方式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时买卖双方之间相互提供的信用。

商业信用是最早出现的信用形式,直接为生产服务。

②银行信用是指银行以存款、放款等形式提供的以货币形式为主的信用。

2)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联系:

商业信用的发展是银行信用产生的基础,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①商业信用工具需要银行信用工具来替代;

②银行信用的产生是克服商业信用局限性的需要。

3)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的区别:

①商业信用是商品生产者之间以商品形态提供的信用,贷出的资本就是待实现的商品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实质是银行作为中介使货币资本所有者通过银行和职能资本之间发生的信用关系,银行能把社会上各种闲置资本集中起来,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的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②商业信用主要是职能资本在商品买卖中相互提供的信用,商业信用的债权人和债务人都是职能资本;

而银行信用的对象是货币资本,银行信用对企业来说,属于间接融资;

③商业信用的发展程度直接依存于商品生产和流通的状况,在再生产周期的繁荣或高涨阶段,以商业信用方式出售的商品也多;

相反,在危机阶段,商业信用也相应陷入萎缩状况;

而银行信用可以突破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信用的规模和范围,一方面,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另一方面,银行信用也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七、垄断利润:

是垄断资本家凭借自己在社会生产中的垄断地位而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

垄断价格:

垄断组织在销售商品或购买生产资料时,凭借其垄断地位所规定的、旨在保证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

八、剩余价值率:

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或剩余劳动时间和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是工人受资本家剥削程度的表现。

用公式表示: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或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不变资本:

是指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转变为生产资料的那一部分资本,经过生产过程,它的价值随着物质形态的改变,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没有发生任何价值量的变化,价值不会增殖。

可变资本:

资本家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那一部分资本。

劳动力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够创造出补偿劳动力价值的价值,而且能创造出剩余价值,使资本增值。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指通过把工作日延长到超过必要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

1.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其解决。

资本总公式:

G—W—G′(G'

=G+m)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存在着矛盾:

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商品交换过程只能使价值形式在商品与货币之间转换,而不能引起价值量的变化。

但是,资本总公式在流通过程中发生了价值量的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对资本总公式的分析说明,在流通领域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离开流通领域,也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所以,从货币到资本的转化,既不能发生在流通领域,也不能离开流通领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资本总公式矛盾的解决:

  ①价值增殖不能发生在G—W阶段的货币上,也不能发生在W—G′阶段上,只能发生在G—W阶段的商品上。

货币所有者购买到的这种特殊商品,通过对它的适用能创价值,而且创造出比这个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资本实现价值增值的前提条件,并使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得到解决。

  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劳动过程具有两个特点:

一是劳动力的支配使用权归资本家所有,工人在资本家监督下劳动;

二是劳动产品全部归资本家所有。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时间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

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在剩余劳动时间则再生产剩余价值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就是价值增值过程。

  因此,资本本质上不是无,而是在屋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关系,及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剥夺失去生产资料的工人的剩余劳动。

2.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生产方法。

生产剩余价值有两种方法,一种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另一种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通过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延长工作日来增加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来相对增加剩余劳动时间。

绝对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的出发点,因为只有在工作日已分割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基础上,资本家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来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

九、成本价格:

是指生产商品所费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之和。

生产价格:

就是由部门平均生产成本和社会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

利润率:

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

级差地租:

①是与土地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形式,它是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

②级差地租由于形成条件的不同而分为两种形态,即级差地租I和级差地租II。

级差地租I是由于土地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级差地租II是由于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追加投资的资本生产率不同而产生的级差地租。

级差地租I是级差地租II的基础。

绝对地租:

①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农业资本家租用任何土地都必须交纳的地租,就是绝对地租;

②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资本有机构成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

③绝对地租实质上是由农业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而来的,体现的是农业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对雇用工人的剥削关系。

1.商品的价值是如何转化为生产价格的。

1)生产价格的形成以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为前提

在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按照价值出卖。

随着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商品的价值就转化为生产价格,即商品不再是按照成本价格加剩余价值的价值出售,而是按照生产成本加平均利润的价格来出售了。

这种由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构成的价格就是生产价格,用公式表示为:

pp=K+p。

其中pp表示生产价格,K表示生产成本,p表示平均利润;

2)生产价格和价值之间存在一定的差额

在质的方面,生产价格只同资本相联系,同活劳动没有联系;

在量的方面,生产价格和价值经常不一致。

3)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

商品按照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违背,而只是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十一、金融资本:

由银行垄断资本和工业垄断资本溶合或混合形成的资本。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是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政府代表国家占有一定的生产资料;

②政府对经济的运行进行调节和干预。

十三、资本积累:

是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资本有机构成:

是指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

1.资本积累产生的两个社会经济后果。

相对人口过剩,平均利润下降趋势。

P241

十五、公有制:

生产资料归劳动者共同所有的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

生产资料属于全体人民或劳动者集体所有的形式。

按劳分配:

即在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对社会总产品作了各项必要的社会扣除以后,按照各人提供给社会的劳动的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国民收入:

是指物质生产部门劳动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

1.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什么。

P283

确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根据是由我国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第二,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不平衡、多层次,与这种情况相适应,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已是我国现实经济中客观存在的事实。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为什么要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P291

如何实行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

理由:

(1)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决定了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如何实行:

(1)首先要妥善处理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关系。

(2)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性作用。

(3)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

(4)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3.如何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要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关系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

讲求效率,就是在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时,把劳动报酬同劳动效率挂起钩来,不仅要衡量投入劳动的量,更要衡量劳动的质和劳动绩效;

在按生产要素分配中,则要把生产要素获得的收益同各种生产要素的经济效率联系起来。

讲求公平,就是在分配中允许拉开合理差距的同时,要防止两极分化。

既要提倡奉献精神,又要落实分配政策,既要反对平均主义,又要防止收入悬殊。

2)要建立、健全市场分配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基础性调节作用

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以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界定和制约个人收入分配,是从根本上实现分配公平和效率的保证。

①要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及其客观调节机制,使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从事各种具体劳动的每个劳动者的收入分配,都置于同一规范和调节机制之下,受客观的市场分配规律的制约,实现公平合理的分配;

②要建立、完善其他生产要素市场及其运行机制,特别要建立、健全和完善由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决定形成的价格机制,使价格真正成为调节收入分配的客观的指示器;

③要通过企业改革,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以防止由于企业行为的扭曲而导致价格和分配的混乱和不公。

3)要加强宏观调控、健全法制,对个人收入分配实施有效的宏观管理

再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规范分配程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

具体措施有:

①制定并实施价格政策;

②加强税收政策调节;

③加强法制建设。

4)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十六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内容。

P307

(1)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4)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2)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5)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

(3)健全的宏观调控体系。

(6)一系列配套体系。

2.谈谈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目标、道路的认识。

P309

十七、公司治理结构:

是一种对公司进行管理和控制的体系

1.如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企业制度创新?

P324

1)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产权明晰、政企分开、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现代企业制度,也称现代公司制度,其基本形式是股份制。

2)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即以股东为核心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相制衡关系的泛称,其核心是在法律、法规和惯例的框架下,保证以股东为主体的利益相关者利益为前提的一整套公司权利安排、责任分工和约束机制。

在我国,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3)公司治理结构是否有效发挥作用,关键是组成治理结构的各个权益主体能否充分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对他们的行为实施有效的制约。

从一般意义上讲,要形成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军事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