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7399694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07.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年高考两年模拟版高考地理专题汇编第十五单元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文档格式.docx

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

湿地周围草场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

20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

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2)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5.[2014·

课标Ⅰ,36

(2)(3)(4)]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

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主要为就地起沙。

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B组两年模拟精选(2016~2015年)

(2016·

陕西西安长安区一模)这片广袤的黄土地已经被水流蚀割得沟壑纵横,支离破碎,四分五裂,像老年人的一张粗糙的皱脸——每年流入黄河的泥沙就达十六亿吨!

就在这大自然无数黄色的皱褶中,世世代代生活和繁衍着千千万万的人。

无论沿着哪一条“皱纹”走进去,你都能碰见村落和人烟,而且密集得叫你不可思议(引自路遥《平凡的世界》)。

据此,回答1~2题。

1.文中“黄土地”所在的地形区(  )

A.受降水影响形成深厚土层和沟壑

B.地处温带草原和荒漠过渡地区

C.有革命圣地延安及特色窑洞景观

D.农业地域类型为传统稻作农业

2.生活在这里的人们(  )

A.受热量条件制约,选择在河谷地区修路建村

B.借黄土肥沃优势,发展了大规模机械化农业

C.不合理耕作破坏植被,导致石漠化现象严重

D.通过植树种草及打坝淤地进行有效水土保持

(2016·

课标区高考信息卷)读下图,回答3~4题。

3.由图中信息判断,为保障种植业生产而改善的自然因素是(  )

A.地形B.气候

C.水源D.土壤

4.图中地区域修建水库的主要意义在于(  )

A.防洪B.发电

C.养殖D.防治水土流失

河南省百校联盟高三1月教学质量监测)河西走廊是中国沙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绿洲沙漠化日趋严重。

下图为河西走廊各种沙丘形成因子分析图,据此完成5~7题。

5.图示最有可能是流动沙丘的是(  )

A.①B.②C.③D.④

6.河西走廊中的绿洲主要分布于(  )

A.河流上游地区B.山麓地带

C.冲积扇D.河流出山口

7.目前河西走廊北部的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原因是(  )

A.气温升高,岩石风化增强

B.冬季风势力增强

C.绿洲地带水源枯竭

D.降水减少,雪线升高

四川成都二诊)下图为世界六大洲林地、耕地和草地等三种农业用地占本洲土地总面积的比重。

读图回答8~9题。

8.图例中①、②、③代表的土地类型依次是(  )

A.林地、耕地、草地B.耕地、林地、草地

C.耕地、草地、林地D.草地、耕地、林地

9.在南美洲③所示的农业用地比重最大,主要自然原因是(  )

A.地势平坦开阔B.山地面积广大

C.河流少水量小D.气候温暖湿润

福建厦门一模)下图示意我国某山区2010~2014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的变化。

读图完成10~11题。

10.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

A.撂荒地、耕地、林草地

B.撂荒地、林草地、耕地

C.林草地、撂荒地、耕地

D.林草地、耕地、撂荒地

11.据图可判断(  )

A.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C.该山区植被以森林为主

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

江西上饶二模)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

下表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表,流入为正、流出为负。

读表回答12~13题。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水位(m)

42.1

41.9

41.7

41.5

41

45

46

44

42.9

42.5

42.2

TSS(106kg)

-200

-150

-100

-60

-40

200

1300

2350

820

-300

-360

-310

12.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

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④B.①④⑤

C.①②④⑤D.①③④

13.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

A.华北平原B.长江中游平原

C.珠江三角洲D.四川盆地

(2015·

广东湛江六校高三第三次联考)读下图新疆塔里木地区,回答下列问题。

14.读图中信息,对塔里木盆地地区描述正确的是(  )

A.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减小,活动的空间不断缩小

B.历史以来人类活动的范围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

C.盆地南缘河流流程缩短,主要是人类种植业活动造成的

D.人类活动范围盆地北缘比盆地南缘大

15.该地区极端干旱环境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遥远,青藏高原阻挡,水汽少,地面蒸发旺盛

B.全年受副高控制,降水总量小

C.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

D.地处盆地内部,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福建四市六校高三上学期联考)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它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

根据材料回答16~17题。

16.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  )

A.大连B.青岛

C.深圳D.上海

17.近年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

①防风消浪、促淤保滩 ②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材林

A.①②B.①②③

C.②③D.①②③④

河北百校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检测)作为我国主要的生态脆弱地区之一,甘肃省的土地利用变化对全国的土地利用有重要参考意义。

下表示意甘肃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变化,其中未利用土地包括撂荒闲置农用地。

读表,完成18~19题。

甘肃县域土地利用结构比重变化

以耕地为主

以林地为主

以牧草地为主

以未利用地为主

1997年

38%

16%

27%

19%

2005年

28%

24%

26%

22%

18.关于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合理的是(  )

①经济发展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力 ②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在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中起主导作用 ③人口增长对土地利用变化是一把双刃剑④多数县域实施了生态退耕政策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19.甘肃对撂荒闲置农用地合理的管理措施有(  )

①搞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撂荒闲置农用地 ②加强被征用土地的管理,防止由于土地征用而导致的耕地撂荒现象 ③对确实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应将其转化为城镇建设用地或交通用地 ④加大小型农用机械的使用,解决农村劳动力不足而出现的撂荒闲置农用地问题

C.①③④D.②③④

山东济南高三教学质量检测)复活岛是位于咸海内最大的湖心岛,近50年来,岛屿面积不断增大,并逐渐与陆地相连,下图是两幅咸海的卫星图片,据图回答20~21题。

20.复活岛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  )

A.地壳上升B.湖泊萎缩

C.泥沙淤积D.围湖造田

21.符合图示区域生态环境变化趋势的是(  )

A.昼夜温差变小B.湖水盐度下降

C.生物多样性减少D.土壤盐碱化减轻

北京海淀区高三上学期期末)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被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

研究发现,油棕产业的快速发展已严重威胁到雨林中珍稀动物红猩猩的生存。

下图为东南亚地区油棕产业链示意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依据材料推断(  )

A.油棕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

B.延续“刀耕火种”式农业,能避免雨林生态恶化

C.热带雨林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

D.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相互矛盾,不可协调

23.油棕产业链中(  )

A.油棕种植业属小型自给自足农业

B.棕榈油榨取工业宜靠近原料产地

C.油棕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D.油棕产业链常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

山东威海调研)湿地的分布受气候、地形、水文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读黄河流域湿地分布与干燥度图(干燥度是年蒸发量与年降水量之比),完成24~25题。

24.关于该流域湿地与干燥度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总面积越大

B.干燥度越大湖泊湿地率越高

C.沼泽湿地率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

D.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最明显

25.黄河下游流域的干燥度主要在1.5~3之间。

有关黄河下游湿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

B.上游来水量减小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扩大

C.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使河流湿地大幅扩大

D.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是提高湿地率的有效措施

河北百校联盟高三3月教学质量检测)下图景观示意我国某区域生态环境治理中采取的某类工程措施,读图完成26~27题。

26.该景观常见于(  )

A.黄土高原B.云贵高原

C.南方低山丘陵地区D.华北平原

27.下图四幅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上图景观的是(  )

A.①B.②

C.③D.④

28.(2016·

河南八市4月联考)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天山北侧,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海拔300至600米,是中国第二大沙漠。

下图示意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局部及边缘绿洲分布状况。

(1)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自然成因。

(2)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有众多优良的冬季牧场,分析其冬季牧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3)简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的扩张,对当地经济发展的危害。

答案

A组

1.C 2.D[第1题,由于绿洲区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该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形成漏斗区,周围的地下水位相对较高,并逐渐向漏斗中心流动,从而导致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地带地下水位下降,植被退化,形成了生态裂谷,故选C项。

第2题,当该地生态裂谷出现后,即出现了土地的荒漠化,为了实现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既有利于绿洲农业的发展,也有利于生态的改善,故D正确;

荒漠区水资源不足,不宜发展植树造林,A错误;

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不适宜发展灌溉农业,而应该做好生态改善工作,B错;

地下水是绿洲区的主要水源,在绿洲区可合理开采地下水,C错。

]

3.D[植被的出现,增加了地表的粗糙程度,从而降低风速,风速降低则会使侵蚀变弱,A项错。

风速降低,搬运能力减弱,堆积能力增强,B项错。

风速降低,携带风沙的能力变弱、侵蚀也变弱,C项错。

风速降低,并能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因而沉积作用增强,形成沉降,D项符合题意。

4.解析 第

(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

(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熊猫的栖息地缩小;

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熊猫栖息地分割。

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

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

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答案 

(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

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

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

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

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

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5.解析 第

(1)题,从水分的盈亏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

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

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

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

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

(2)题,提取材料中“过牧”、“严重干扰

了天鹅的生存与繁衍”等信息,从人类生产活动的角度提出相应措施。

此外,还应从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环境教育、公众参与等方面提出建议。

答案 

(1)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

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气温低,蒸发弱;

地下冻土层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2)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

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5.解析 第

(1)题,冬春起沙的原因既考虑风力因素,也要考虑植被因素,同时考虑周围的地形等。

(2)题,风沙可以填埋路基,侵蚀路基,并对机车造成破坏,影响行车安全。

从车、路两个方面展开。

第(3)题,防止措施,一方面从沙源地找办法,另一方面从路段方面想办法。

答案 

(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

大风多,湖面较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

侵蚀路基(和路肩);

损害机车车辆和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

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

(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B组

1.C 2.D[文中“黄土地”即指黄土高原,然后结合这里的资源环境特色分析作答。

3.C 4.D[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图中支流众多而需要修建水库保持水土,同时周边有大量的抽水井存在。

所以,此地需要改善水源条件以更好的发展种植业。

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修建在支流处,可见其主要作用不是防洪和发电;

图中区域是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所以,这些水库的主要功能是保持水土。

5.D 6.C 7.C[第5题,在风力大、沙源供给相对较少、植被覆盖率较低的条件下,沙丘易流动,三角坐标图显示④恰好是风大且沙源不多的情况,符合要求。

第6题,河流上游地区,河流出山口处地下水埋藏较深、难以形成绿洲;

山麓地带未必有河流,地下水埋藏不稳定,只有冲积扇地下水埋藏浅,多绿洲。

第7题,沙漠“加速”向南入侵,主要是人为原因导致。

过度樵采,过度开垦,过度放牧,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程建设不注意环保问题等都导致绿洲地带水源枯竭,土地荒漠化,表现为沙漠加速向南入侵。

8.C 9.D[第8题,欧洲、北美洲有大面积的亚寒带针叶林,南美洲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故在这三个大洲林地面积比重大,则③代表林地;

非洲以热带草原为主,草地面积比重大,故②代表草地;

①代表耕地。

第9题,南美洲气候湿热,利于林木生长;

同时湿热的雨林区不利于人类生存,而耕地面积比重小。

10.A 11.B[第10题,一般在相同降水量条件下,植被覆盖率越高,地表径流量越小,则依据选项中的三类土地利用类型,可判断③为林草地。

运用排除法,选A项。

第11题,图中显示植被覆盖率最高的林草地地表径流量最小,表明下渗量最多;

而植被覆盖率最低的撂荒地的地表径流量最大,表明下渗量最少。

即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12.D 13.A[第12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湖泊TSS通量总体为正,说明湖泊泥沙不断增加,湖畔由于泥沙淤积而土壤肥力升高,故①错误;

泥沙淤积而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泊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

湖泊泥沙淤积而蓄水量变小,则调蓄功能减弱,故④错误。

第13题,该湖泊水位从6月开始升高,7、8月达到最大,表明该时段河流水补给湖泊,而季风区河流水补给以降水为主,则该地降水以7~8月为主,结合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可判断该湖泊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14.D 15.A[第14题,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的适应能力增大,A错。

从图中古绿洲的分布判断,历史上人类活动的范围不仅限于盆地周边的绿洲地区,B错。

盆地南缘河流流程缩短,是自然因素与人类种植业活动造成的,C错。

人类活动范围盆地北缘比盆地南缘大,D对。

第15题,极端干旱天气形成,主要是距海遥远,青藏高原阻挡,水汽少,地面蒸发旺盛,A对。

该地不受副高控制,降水总量小,B错。

纬度较高,气温较低,蒸发微弱,与流程短无关,C错。

地处盆地边缘,地势平坦,排水通畅,D错。

16.C 17.B[第16题,从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我国大连、青岛纬度高,位于温带地区,不易生长,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然尔其纬度高于深圳,热量较少,因此最易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深圳。

第17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功能。

不是用材林。

18.D 19.B[第18题,气候及生态环境变化的确会引起土地利用的变化,但与人为因素相比,气候、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的变化更稳定一些,对土地利用的变化影响较小;

经济发展水平影响着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方向及效益,是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根本动力;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改造和治理,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但也会给土地带来巨大的压力;

根据图中耕地和林地的变化可以判断甘肃省退耕还林工作效果显著。

第19题,甘肃省水分条件较差,应通过水利设施建设来实现撂荒地的充分利用;

对征用的土地应督促征用单位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城镇建设用地或交通用地的扩大应考虑地块的实际区位,对区位条件不满足实际需求的无法耕种的贫瘠土地应实施有补贴的生态退耕;

甘肃省由于农村外出打工人员较多,出现了撂荒闲置农用地问题,可通过小型农用机械的使用缓解劳动力资源不足的状况。

20.B 21.C[第20题,从图中可直接看出湖泊水域面积减小,复活岛面积不断扩大的原因是湖泊萎缩,B正确。

第21题,湖泊面积减小,湖泊调节气温的功能下降,昼夜温差变大,A错。

水域面积减小,湖水盐度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小,土壤盐碱化增大,B、D错,C正确。

22.C 23.B[第22题,根据材料,油棕产业威胁到红猩猩的生存,违背了可持续发展中的公平性原则,A错。

延续“刀耕火种”式农业,导致雨林生态恶化,B错。

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完整,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效益,C对。

经济可持续与生态可持续可以相互协调,实现共同发展,D错。

第23题,油棕种植业属种植园农业,A错,棕榈油榨取工业宜应靠近原料产地,B对。

油棕生产会破坏雨林,对环境造成影响,C错。

油棕产业链规模小,不能形成综合性工业地域,D错。

24.C 25.A[第24题,注意图中不同湿地类型的图例及其曲线变化;

由图可知干燥度越小,流域湿地率越大,流域湿地总面积的大小还与该河流的流域面积大小有关,故排除选项A;

图中显示随着干燥度升高,湖泊湿地率先增大后降低,故排除选项B;

河流湿地随着干燥度的增加,湿地率变化不大,说明河流湿地受干燥度影响不明显,故排除选项D;

沼泽湿地率随着干燥度的增加,湿地率迅速降低,与干燥度相关性最强,故选项C正确。

第25题,上游来水量减小,河流注入海洋水量减少,使沿海沼泽湿地面积减少,故排除选项B;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通过京杭运河向北输水,途经黄河,一般不向黄河放水,对于黄河下游湿地影响不大,故排除选项C;

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从黄河中引水量增加,会降低黄河下游湿地率,故排除选项D;

黄河下游湿地面积大小主要取决于上游来水量大小,故选项A正确。

26.A 27.C[第26题,读图可知,图中景观表示的鱼鳞坑,主要是为防治水土流失而修建的生态保护工程,故应该为黄土高原。

第27题,由上题可知,该图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故可以排除A、B项;

鱼鳞坑主要是截留水土,以达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故鱼鳞坑的坑应该朝向等高线的高处,故应该选C项。

28.解析 第

(1)题,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地处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为温带沙漠,自然成因主要从地理位置、气候、外力作用等角度作答。

(2)题,冬季牧场的形成,从气候、牧草和地表积雪等角度分析。

第(3)题,应从土地面积、农牧业生产、交通等角度分析。

答案 

(1)深居内陆,高大山脉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

降水少,气候干旱,地表植被稀疏;

光照强,气温年变化和日变化大,岩石风化强烈;

大风天气多,风力作用强。

(2)海拔较低,冬季气温较山区高;

多绿洲,水源丰富,草类茂盛,提供冬季所需牧草;

冬季地表积雪较少,利于牲畜越冬。

(3)破坏土地资源,土地面积减少;

土地退化,生产能力下降,土地载畜量下降;

作物单位面积产量降低;

掩埋村镇、道路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