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00165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docx

学年度江苏省扬州市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扬州市2013-2014学年度高三语文第一学期期中检测

—、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嘈杂/漕运纱锭/白洋淀玉玦/生死抉择

B.烹饪/妊娠襁褓/捣糨糊诅咒/人为刀俎

C.赦免/威慑停泊/舶来品飙升/分道扬镳

D.伉俪/高亢馄饨/浑天仪采撷/仓颉造字

解析:

C(A.cáodìng/diànjuéB.rènqiǎng/jiàngzǔC.shèbóbiāoD.kànghúnxié/jié)

2.在下列句子的空缺处依次填入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⑴.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开发高效低耗无污染的新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此,各级政府部门。

⑵.第四届全国体育大会组织者在赛事安排上,创造性地采用走进社区、现场体验等方式,以突出全面互动的特点。

⑶.有人认为天才之作总是合天地之灵气,,据说《蓝色的多瑙河》就是作者在用餐时灵感一来随手写在袖口上的。

A.责无旁贷独出机抒巧夺天工B.当仁不让独出心裁巧夺天工

C.责无旁贷独出心裁妙手偶得D.当仁不让独出机抒妙手偶得

解析:

C(责无旁贷: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贷,推卸。

当仁不让:

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此处不合语境。

独出心裁:

原指诗文的构思独到,别具一格。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独出机杼:

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独:

独特,特别;机杼:

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诗文等的构思和布局。

用错对象。

妙手偶得: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不合语境。

3.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4分)

在某大学新生座谈会上,有位学生问:

“我们现在读什么书最有用?

”一位老教授回答说:

“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

示例一:

我们不知道哪本书以后会有用(2分),现在只能抛弃功利的想法,多读书。

(2分)

示例二:

读书不能急功近利(2分),现在读得多,将来用时会得心应手(2分)。

答题要点:

①读书不可急功近利,②目前读书,利在将来。

4.分析下面图表中的三组数据,归纳出两个结论。

(5分)

结论①:

①我国网购用户年龄分布偏年轻化。

(2分)

结论②:

②我国网购用户有向中老年人群渗透倾向。

(3分)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高奋,字茂琰,广陵人也。

父悝,少孤,事母以孝闻。

年十三,值岁饥,悝菜蔬不餍。

每致甘肥于母。

抚幼弟以友爱称。

寓居江州,刺史华轶辟为西曹书佐。

及轶败,悝藏匿轶子经年,会赦乃出。

元帝嘉而宥之,以为参军,遂历显位,至丹阳尹、光禄大夫,封建昌伯。

高崧,字茂琰,广陵(今扬州)人。

其父高悝,年少时便失去了父亲,侍奉母亲十分孝顺,名闻乡里。

高悝十三岁时,遇到了荒年,自己连野菜都吃不饱,却常常想方设法弄来美味给母亲吃。

照顾年幼的弟弟,以友善著称。

寓居江州时,江州刺史华轶授予高悝西曹书佐的职位。

等到华轶兵败后,高悝将华轶的儿子藏匿了一年时间,赶上天下大赦才让他出来。

晋元帝赞许高悝的德行,宽恕了高悝,并让他出任参军之职,其后一直担任高级官职,官至丹阳尹、光禄大夫,封为建昌伯。

崧少好学,善史书。

总角时,司空何充称其明惠。

充为扬州,引崧为主簿,益相钦重。

转骠骑主簿,举州秀才,除太学博士,父艰①去职。

初,悝以纳妾致讼被黜,及终,崧乃自系廷尉讼冤,遂停丧五年不葬,表疏数十上。

帝哀之,乃下诏曰:

“悝备位大臣,违宪被黜,事已久判。

其子崧求直无已。

今特听传侯爵。

”由是见称。

拜中书郎、黄门侍郎。

高崧年轻时热爱学习,精通史书。

小时候,司空何充夸奖他聪明。

何充主政扬州,安排高崧担任主簿,更加看重高崧。

此后,高崧转任骠骑主簿,又被推举为秀才,授太学博士之位。

因父亲的丧事而辞去官职。

当初,高悝因为纳妾而遭遇诉讼被贬退,等到高悝去世,高崧就到廷尉处自请囚禁,为父申诉冤屈,并停丧五年不下葬,上了几十篇表疏。

皇帝可怜他的孝心,于是下诏说:

“高悝担任大臣的职位,因违背法令被贬退,案子早已判定。

现在他的儿子高崧不停地申请重审,只能依顺他,恢复高悝爵位并允许承袭。

”因为这件事,高崧备受称赞。

官拜中书郎、黄门侍郎。

简文帝②辅政,引为抚军司马。

时桓温擅威,率众北伐,军次武昌,简文患之。

在曰:

“宜致书喻以祸福,自当反旆。

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③,逆顺于兹判矣。

若有异计,请先衅鼓④。

”便于坐为简文书草曰:

“寇难宜平,时会宜接,此实为国远图,经略大算。

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

但以此兴师动众,要当以资实为本。

运转之艰,古人之所难,不可易之于始而不熟虑。

苟患失之,无所不至。

或能望风振扰,一时崩散。

如此则望实并丧,社稷之事去矣。

皆由吾暗弱,德信不著,不能镇静群庶,保固维城,所以内愧于心,外惭良友。

吾与足下虽职有内外,安社稷,保家国,其致一也。

天下安危,系之明德。

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使王基克隆,大义弘著,所望于足下。

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温得书,还镇。

简文帝执政时,安排高崧担任抚军司马。

当时桓温专权,率军北伐,大军驻扎在武昌,简文帝很是担心。

高崧说:

“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得失,他自己就应当率兵返回了。

如果他不这样做,就整率六军人马出征,对立或和顺由此可以分辨。

假如桓温有其他想法,就祭旗出兵(讨伐他)。

”于是他就坐下来替司马昱起草书信说:

“寇贼发难,应该平定,有时机,应该承接。

这确实是为国家着想的长谋远虑,夺取天下的宏图大略。

能够弘扬光大这种时运的人,除了足下还能有谁!

但因此兴师动众,重要的是应该以雄厚的实力为根本。

辗转运输的艰难,正是古人最头疼的事,不能从一开始就认为它容易而不加以认真地考虑。

假若担心失去什么,就用尽一切手段,或许就能容易看到纷乱,很快崩溃逃散。

这样(您的)威望和实力全都会丧失,国家的大业也就完了。

都是由于我昏庸懦弱,品行确实不高,不能使众百姓沉着安定,凭借险势连城固守,以保卫国家,这就是我于内问心有愧,于外对不起好友的原因。

我与足下,虽然任职有内外之分,但安定国家,保卫皇帝,这个目标是一致的。

天下的安危,寄托在您这样的明德之人的身上。

(您宜乎)先考虑使国家安宁,然后再图谋那外部(的战事),以使帝王的基业兴隆昌盛,道义弘扬彰著,这就是我对阁下的期望。

一点真诚的想法,怎能再顾虑疑忌而不坦诚尽言呢!

”桓温见信后,率军返回了原来镇守的地方。

崧累迁侍中。

是时谢万为豫州都督,疲于亲宾相送,方卧在室.在径造之,谓曰:

“卿令疆理西藩,何以为政?

”万粗陈其意。

崧便为叙刑政之要数百言。

万遂起坐,呼崧小字曰:

“阿酃!

故有才具邪!

”哀帝雅好服食,崧谏以为“非万乘所宜。

陛下此事,实曰月之一食也”。

后以公事免,卒于家。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一卷,有删节)

高崧数次升迁,官至侍中。

此时谢万为豫州都督。

(一天),谢万因迎送宾朋而疲乏,正躺在屋里休息,高崧直接来拜访他,对他说:

“您受命治理西藩之地,准备怎么样处理政务?

”谢万粗略地说了自己的想法。

高崧便对谢万讲述了执政的关键点,洋洋数百言。

谢万于是起身(致谢),唤着高崧的乳名说:

“阿酃!

原来你这么有才华啊!

”晋哀帝喜好服食丹药,高崧谏言认为“不是皇帝应有的行为。

陛下这件事,实在就像日食月食一样(犯了过失)”。

此后,高崧因为公事而被免,终老于家中。

注:

①艰,旧时指父母亲丧事。

②简文帝,即司马昱。

晋元帝少子。

被崇德人后和桓温立为皇帝,在位2年,病死。

本文中,司马昱尚未即位,只是辅政的大臣。

③整驾,备好车马,准备出发。

④衅鼓,古代战争时,杀人或杀牲以血涂鼓行祭。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宥,宽恕)(3分)

A.值岁饥,悝菜蔬不餍餍:

吃饱B.元帝嘉而宥之宥:

奖励

C.逆顺于兹判矣判:

分辨D.哀帝雅好服食雅:

平素

6.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高崧政治才干的一组是()

①遂停丧五年未葬,表疏数十上②如其不尔,便六军整驾,逆顺于兹判矣

③能弘斯会,非足下而谁④先存宁国,而后图其外

⑤裕便为叙刑政之要数百言⑥陛下此事,实日月之一食也

A.①②⑥B.C.②④⑤D.③④⑥

C(①表现高崧的孝道,③是奉承之词,并非实情陈述,⑥表现直谏的品质)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崧年少时热爱学习,精通史书。

小小年纪,便声名远扬,得到了朝廷官员的赏识,为成年后的入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B.高崧为了帮父亲高悝翻案,在父亲去世后的五年时间内没有安葬父亲,先后上了数十道奏章,终于打动了皇帝。

C.高崧为司马昱出谋划策,并以司马昱的口吻写信给桓温,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最终说服了桓温,使其回师。

D.高崧官居侍中时,因谢万热衷于送往迎来,不问政事,便找上门去,批评谢万不认真处理政务。

谢万呼其小名表示不满。

解析:

D(原文只说谢万“疲于亲宾相送”,并无“热衷”之意。

呼高崧小名也不是为了表示不满。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⑴.及轶畋,悝藏匿轶子经年,会赦乃出。

(3分)

译文:

等到华轶兵败后,高悝将华轶的儿子藏匿了一年时间,赶上天下大赦才让他出来。

(得分点:

“经年”1分,“赦”1分,句意正确1分)

⑵.宜致书喻以祸福,自当反旆。

(3分)

译文:

(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得失,他自己就应当率兵返回了。

(得分点:

“喻”“反旆”、补充省略成分各1分。

⑶.区区诚怀,岂可复顾嫌而不尽哉!

(4分)

译文:

一点真诚的想法,怎能再顾虑疑忌而不坦诚尽言呢!

(得分点:

“诚怀”“岂可”“顾嫌”“尽”各1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听业上人①弹琴齐己

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

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

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

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明。

注:

①上人:

精于佛学的僧侣。

⑴.说明“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一联的含意。

(2分)

解析:

如果人心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1分),那么天下就会和平安宁(1分)。

⑵.颈联是如何描写琴声的?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颈联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或:

以有形写无形,通感)(2分),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1分)以古风的高旷与淳朴,渲染琴声的淳朴清正。

(1分)

⑶.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该诗:

“太和之气,从来咏琴诗俱未写到。

”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太和之气”的理解。

(4分)

解析:

太和之气,一是指琴声纯正,二是指琴声带来的心气平和,三是劝解世人修持心性的禅意。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荀子《劝学》)

⑵.彼童子之师,,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韩愈《师说》)

⑶.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⑷.,多于机上之工女。

(杜牧《阿房宫赋》)

⑸.西当太白有鸟道,。

(李白《蜀道难》)

⑹.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⑺.水击三千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⑻.,而不知其所止。

(苏轼《赤壁赋》)

五、现代文阅读:

文学类文本(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1〜14题。

父亲的冬树夏清

看着老屋门上的那把领,有了些锈蚀,心中便是一阵痛,然后,眼睛也也开始刺痛。

我转身逃开了,没有打开那把锁,没敢走进那扇门。

——尽管我知道钥起还在门头那块砖洞里,尽管我是那么的想念它。

我回到它的身边,却不敢面对它。

我转身走到屋后,却迎面撞上了那棵枣树。

那是父亲的冬树,是父亲亲手栽种的枣树,有多少年了我不得而知。

在我记得它的时候,它已经很粗壮了。

每年一到季节,满树就会开嫩黄细碎的花朵,微风拂过,那些小小花儿挤在绿叶间,发出窸窣絮语,好像在商量结出一个什么模样的果实来讨主人的欢心。

父亲对这棵奉树倾注了很多的心血,按时培土、剪枝、施肥。

而每次剪枝对父亲来说都是一次揪心的取舍,踌躇再三才会修剪掉多余的枝杈。

父亲给枣树施的都是天然有机肥,在离树约一米远的地方挖一个坑,每隔一段时间就把发酵好的尿液倒进坑里,让树根慢慢吸收。

所以,这棵枣树结的参比别人家的都要甜。

父亲对枣树的爱惜和精心曾让我的心里都起了一些妒意。

父亲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对我们没有给予太多的关注和宠爱,而对这棵参树却倾注了他很多的心力和情感。

朦胧中依稀记得一次看露天电影,人很多,我站在板凳上也看不见,父亲把我扛在他的肩上,虽然屏幕上激烈的枪战和熊熊燃烧的大火吓哭了我,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坐在父亲肩上的感觉让我觉得好幸福,那被宠爱的温暖一直储存在我的记忆深处,永远也不会消失。

在父亲的精心照料下,参树枝繁叶茂,一年比一年挂的果多。

那些枣除了解我们的馋和供鸟雀们啄食外,还能换回一些钱贴补家用。

对于这一点,母亲很满意,随着卖枣的钱一年比一年多,母亲也默认了父亲对枣树的这份“闲情”。

每年来收枣的是一个外乡人,他和父亲互相递一根香烟,说上一个价钱,父亲并不讨价,双方认同后就开始摘枣。

摘参是一项很费力气的活,因为手摘不着,也不能用竹竿子敲打,那很伤树。

每次都是父亲亲自爬上树用力晃动树干,枣就会像冰雹一样落下来。

听到响动,孩子们快乐地飞过来,不顾脑袋被砸疼的危险。

我戴着一顶旧草帽,拣着枣,遇到个儿特别大、颜色特别红的枣就揣进兜里,留着自己享用。

父亲和外乡人过秤非常认真,连几两也要算清楚,惟恐不这样就对不起那些枣儿了。

这时候母亲已经做好饭,照例要留外乡人吃顿饭。

父亲不会喝酒,外乡人自斟自饮,酒足饭饱之后,带着感激之情挑着枣上路了。

父亲则坐在门前的屋檐下,抽着烟,迷着眼,目送着外乡人远去。

我想,父亲对枣树倾注了心血和爱,而冬树给予父亲的除了丰收的喜悦之外,也给了父亲很多我无法理解的慰藉吧。

每当黑夜来临,劳累了一天的父亲终于有了安静的时光,他便坐在参树下,点燃香烟,默默抽着。

父亲和母亲是老式的包办婚姻,一辈子吵吵闹闹、磕磕碰碰没消停过,但他们从未说过要分开的话。

他们选择厮守一生,默默忍耐,除了有他们自身的原因外,更多的是他们有了我们这些孩子。

父母每一次的战争都以父亲的让步而偃旗息鼓,而这样的夜晚父亲总会在枣树的身边坐得更久些。

幼时的我对黑暗中那一点烟火有过强烈的好奇,但终因无知未能走进父亲的世界里,我无法解读那忽明忽暗的烟火后面的隐痛和喜悦。

现在,人已经走远,树还在,烟火已灭,温暖和气息已被风带走,我似乎才明白了那烟火的意义。

一一虽然我看不见父亲的身影,看不清他的面容,但只要有那烟火在,我就会睡得踏实。

我抚摸着粗糙的树皮,抬眼望去,蓝天烈日下,枣树的模样却是那样的凄凉,躯干虽然挺立,但树叶稀疏,果实寥寥。

我知道,枣树还活着,按时开花挂果,但它的精神气没有了。

父亲走了,他把枣树的气场也一并带走了。

倏地一阵风吹过,一粒枣落在我的身边,我捡起放进口中,一股酸涩的滋味直逼心间......(选自《西部散文家》2009年第1期,有删改)

11.文章第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解析:

通过“我”的心理描写(1分),表达了对家的深厚感情(1分),奠定了全文情感的基调(1分),同时为下文引出并重点写枣树作铺垫(1分)

12.文中父亲对枣树的爱惜和精心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简要概括。

(4分)

解析:

①父亲舍不得剪枝,每次对他来说是一次揪心的取舍;②父亲给枣树施天然有机肥,而且在养料、施肥地点上都精心选择;③为了不让枣树受到伤害,每次都是父亲亲自爬上树晃动树干;④父亲不讨价还价,但父过秤非常认真,惟恐对不起枣儿。

(每点1分)

13.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6分)

⑴.但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坐在父亲肩上的感觉让我觉得好幸福。

解析:

突出受到父亲宠爱时的幸福感(1分),并通过“第一次”和“唯一”衬托父亲对枣树倾注了很多心力和情感(2分)。

⑵.我捡起放进口中,一股酸涩的滋味直逼心间。

解析:

枣树没有了父亲的照顾而缺少了精神气,似乎没有了原来的味道(1分);作者因父亲的去世内心而感到酸涩的心理感受(2分)。

14.文章描写枣树,怀念父亲,以“父亲的枣树”为题,意蕴丰富。

请结合文本进行探究。

(6分)

解析:

①从对象看,树是父亲亲手栽种并精心照料的;②从情感上看,树给父亲带来喜悦,并给心理上有隐痛的父亲带来慰藉;③从主旨上看,文章赞扬了父亲和树一样隐忍却又默默奉献的精神,表达了对父亲深深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每点2分)

六、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本(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7题。

论怀疑三木清(日)

人的理性自由首先在怀疑之中,我不知道有那种不进行怀疑活动的自由的人。

那些被叫做真正的人都进行怀疑活动的,这意味着他们是自由人。

但是,无论哲学家如何规定自由的概念,现实的人的自由在于节度之中。

怀疑是理性的道德,因而必须有节度,一般说思想家的节度是很关键的。

据说蒙田最大的智慧在于他的怀疑具有节度。

实际上,不懂节度的怀疑不是真正的怀疑。

过度的怀疑并非仅仅是纯粹的怀疑,而是变成作为一门哲学理论的怀疑论,或陷入怀疑的神秘化、宗教化。

这都已不是怀疑,而是一种独断。

怀疑作为理性之德净化人的精神,就像啼哭在生理上净化我们的感情一样。

怀疑与其说类属于啼哭,倒不如说类属于欢笑。

假如欢笑是动物所没有的,而是只有人才有的表情,那么自然怀疑和欢笑之间存在着类似之处。

欢笑也能净化我们的感情。

怀疑家的表情不新是冷若冰霜的。

如果怀疑没有理性特有的欢快便不是真正的怀疑。

不确实是确实的基础。

只要哲学家自身存在着怀疑,他就会从人生世界的根本意义去进行认识,就会进行写作。

诚然,他并不是为不确实的东西而工作。

——帕斯卡写道:

“人为不确实而工作。

”但正确地说,人并非为不确实的东西而工作,而是为不确实的东西所驱动才工作的。

人生不仅是工作,而是创造。

人生不单是存在,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且必须如此。

因为人为不确实的东西驱动而工作,我们才可以说一切创造过程的基础中都包含着一种冒险的追求精神。

怀疑驾驭独断的力量正是理性驾驭情感的力量的体现。

情感总是单纯的肯定,多数独断的基袖在于情感。

真正的怀疑家追求逻辑。

但是独断家根本不进行推理,或只是进行形式上的推理。

独断家常是失敗主义者、理性的失败主义者。

他决不像外表显露的那样强大,他很弱,以至对别人都感到有必要来显示自己的强。

要纯粹地停留在怀疑上是困难的。

当人开始怀疑时,情感就在等着机会捕捉他。

所以真正的怀疑不属于青春,而表示精神已经成熟。

青春的怀疑不断地伴随着感伤,并变成感伤。

让怀疑停留在一处是错误的。

打破精神惯性的是怀疑。

精神成为惯性,意味着精神中流入了自然。

作为破除精神惯性的怀疑已经显示出理性对自然的胜利。

不确实是根源,而确实是目的。

一切确实之物都是创造而成的,是结果。

作为开端的原理是不确实的。

怀疑是通向根源的手段,独断是通向目的的手段。

我们常依此而下结论说,理论家是怀疑性的而实践家是独断性的;动机论者是怀疑性的而结果论者是独断性的。

但是,我们应当理解独断和怀疑都必须是一种方法。

就像肯定在否定之中、物质在精神之中,独断在怀疑之中。

不管一切怀疑如何,人生是确实的。

因为人生是创造的过程:

因为人生不单是存在,而是被创造的东西。

(张勤,张静萱译,有删改)

15.怀疑的意义有哪些?

请简要概括。

(6分)

解析:

①怀疑可使人获得理性自由。

②怀疑可以净化人的精神。

③怀疑是一切创造活动的基础。

(答对1点给2分)

16.怀疑与独断有什么本质区别?

请简要分析。

(6分)

解析:

①怀疑的基础在于理性,独断的基础在于情感。

②怀疑追求逻辑,独断拒绝推理。

③怀疑是通向根源的手段,独断是通向目的的手段。

(答对1点给2分)

17.文章最后说“人生不单是存在,而是被创造的东西”,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

(6分)

解析:

①人生是在不断怀疑、创造中形成的,所以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被创造的结果;②人生更重要的价值在于不断怀疑、创造的过程;③人生只有不断怀疑、创造,才会更加充实、丰满和完善。

七、作文(7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70分)

前几天,一条名为”烟台的文哥走丢了”的信息被数十万烟台网民转发:

“文哥走丢了,帮转!

他陪伴了好几代人整个小学和初中,他总是戴着警察帽子指挥交通......他也老了…

如果您见过他请不要欺负他,请带领他走到三马路,每个人都会指引您到他家的方向。

谢谢!

”文哥叫谭洪文,今年47岁,患先天性智残,在众多二三十岁烟台人的记忆中,市区三马路上,一年四季都在模仿警察的样子认认真真帮孩子们指挥交通。

因此烟台市民王女士说:

“特别希望他能赶紧回家,毕竟我们对他的感情也比较特殊,代表我们童年、上学时期的一部分回忆。

”——《齐鲁网》2013年11日2日。

要求:

①角度自选;②立意自定;③题目自拟;④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⑤不少于800字。

作文立意举隅:

①再平凡的人身上,也有正能量(文哥);②一个人的力量(文哥改变了一座城市);③寻找文哥,传递爱心(社会影响);④爱人者,人爱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013—2014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检测语文试题参考答案2013.11

1.C(A.cáodìng/diànjuéB.rènqiǎng/jiàngzǔC.shèbóbiāoD.kànghúnxié/jié)

2.C(责无旁贷:

自己应尽的责任,不能推卸给旁人。

贷,推卸。

当仁不让:

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此处不合语境。

独出心裁:

原指诗文的构思独到,别具一格。

后泛指想出的办法与众不同。

独出机杼:

比喻文章的命题和构思独特新颖,与众不同。

独:

独特,特别;机杼:

织布机和织布梭,引申为织布方法,比喻诗文等的构思和布局。

用错对象。

妙手偶得:

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

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巧夺天工:

人工的精巧胜过天然。

形容技艺十分巧妙。

不合语境。

3.示例一:

我们不知道哪本书以后会有用(2分),现在只能抛弃功利的想法,多读书。

(2分)

示例二:

读书不能急功近利(2分),现在读得多,将来用时会得心应手(2分)。

答题要点:

①读书不可急功近利,②目前读书,利在将来。

4.①我国网购用户年龄分布偏年轻化。

(2分)②我国网购用户有向中老年人群渗透倾向。

(3分)

5.C(宥,宽恕)

6.C(①表现高崧的孝道,③是奉承之词,并非实情陈述,⑥表现直谏的品质)

7.D(原文只说谢万“疲于亲宾相送”,并无“热衷”之意。

呼高崧小名也不是为了表示不满。

8.

(1)等到华轶兵败后,高悝将华轶的儿子藏匿了一年时间,赶上天下大赦才让他出来。

(得分点:

“经年”1分,“赦”1分,句意正确1分)

(2)(您)应该致信(桓温),向他说明利害得失,他自己就应当率兵返回了。

(得分点:

“喻”“反旆”、补充省略成分各1分。

(3)一点真诚的想法,怎能再顾虑疑忌而不坦诚尽言呢!

(得分点:

“诚怀”“岂可”“顾嫌”“尽”各1分。

9.

(1)如果人心像业上人弹的琴声那样纯正(1分),那么天下就会和平安宁(1分)。

(2)颈联把听觉的感受诉诸视觉的形象(或:

以有形写无形,通感)(2分),以秋季湘水的奔流及清澈生寒,暗示琴声的流畅凄凉;(1分)以古风的高旷与淳朴,渲染琴声的淳朴清正。

(1分)

(3)太和之气,一是指琴声纯正,二是指琴声带来的心气平和,三是劝解世人修持心性的禅意。

(答出一点给2分,两点给4分)

10.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3)赢得仓皇北顾(4)架梁之椽

(5)可以横绝峨眉颠(6)梦啼妆泪红阑干(7)抟扶摇而上者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