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1829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678.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docx

地铁车站深基坑监测方案

施工阶段

XXX车站监测方案

一、概述

1.1工程概况

XXX站位于XXX西侧并与之平行,基本呈南北走向。

车站主体东侧为美林园小区,东南侧为美林园小学,西侧为大片温室绿地,北侧为XX市XXX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车站总长488.9m,设计起迄里程为DK29+215.764~DK29+704.664。

XXX站主体分两部分,一部分客运线,另一部分为存车线。

客运线标准段宽度为20.5m,存车线标准段宽度26m。

XXX站为地下双层岛式站,客运线段分站厅层和站台层,存车线段分层只以横梁隔断。

车站共设3个出入口和1个紧急疏散出入口以及2组风亭。

1号出入口设置于温棚区;2号出入口位于车站东南侧,穿过XXX沿松江路设置。

3号出入口下穿XXX设置于美林园小区门口附近;紧急疏散口位于1号出入口西侧;车站两组风亭均为矮风亭,沿线路方向布置。

XXX站所处地层主要为粘土层(Qa1+p1),碎石土层及泥质灰岩层(Zwhn)。

岩土层分界面起伏较大,粘土层厚2.7m~3.4m,风化碎石土层厚0.5m~12m,车站基坑泥质灰岩层厚2~14m。

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石裂隙及溶隙中,略具承压性,水量一般至中等。

场地溶洞可形成导水通道,易发生涌水。

XXX站位于路侧,路边房屋、温室、树木、管线拆迁量大。

同时车站跨越一道明渠,明渠宽度约12m,深约2m。

车站2个出入口需横穿XXX。

1.2监测的目的及意义

为了更加清楚、详细的了解在地铁施工期间对周边重要的地下、地面建(构)筑物、管线、地面及道路的的影响程度;并对导致监测范围内建(构)筑物等对象遭破坏界定责任时,为业主提供科学的基准数据和报告;应业主及多方要求我司对X标XXX车站进行了测点加密,以保证项目工程安全。

1.3本监测方案编制依据

本实施大纲主要依据以下规范标准和文件编制:

1)《XX市地铁2号线工程第三方监测工程3标设计》

2)《城市轨道交通工程测量规范》GB50308-2008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4)《城市测量规范》GJJ13-99

5)《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

6)《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99

7)《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8)《地下铁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299-2003

9)《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10)《城市地下水动态观测规程》CJJ/T76-98

11)《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GJ120-99

12)《建筑基坑工程监测技术规范》GB50497-2009

13)《地铁设计规范》GB50307-2003

14)“XX市地铁工程第三方监测技术要求”(XX市轨道交通管理公司)

15)其他相关的国家、地方规范、法规、企业标准、管理文件。

二、地铁工程建设影响分析

本标段的地铁工程施工的工法主要有为明挖法基坑,根据地下工程安全监测设计原则要求,在实施安全监测前,必须对各种地铁施工方法引起的地表沉降规律及其对周边的建(构)筑物破坏进行认真分析和预测,指导安全监测的测点布设和数据处理分析,这样才能更好的达到监测的目的。

2.1地铁车站明挖基坑工程支护桩(墙)后地表沉降规律分析

1、影响范围

引起支护桩(墙)后地表沉降的主要原因:

桩(墙)体的水平位移、地下水的损失和基坑开挖对周侧土体扰动。

明挖基坑工程开挖过程中只要支护可靠,桩(墙)后土体的变形和坡顶地面的沉陷均可得到有效控制。

深度相对较大的明挖基坑,不论从工程的重要性还是工程的难度上考虑,均应充分估计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的可能性。

采用内支撑的基坑周边地面的变形(包括变形和沉降)与支护结构的结构刚度和所处场地的土层条件有关。

受基坑挖土施工的影响,基坑周围的地层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形,基坑开挖对周边地表的主要影响范围可参照下式:

L=Htg(45º-ψ/2),式中:

L—地表下沉范围;H—基坑支护结构深度;ψ—土体的综合摩擦角。

基坑支护结构的变形而引起的地面位移和沉降范围约在2.0~2.5倍基坑开挖深度。

因基坑挖土和地下结构施工而引起的地层变形,以及地下水位的下降,会对周围环境(城市道路、地下管线和建(构)筑物等)产生不利影响。

2、桩(墙)后地表沉降随时间的发展及预测方法

地表沉降的变化为抛物线形,墙后地表沉降的抛物线都具有两个特点,即前期沉降速率大、变形快,后期沉降速率小、变形缓,并逐渐趋于稳定。

目前墙后地表沉降的预测方法有很多,例如,时效抛物线法、动态施工粘弹性反演法、智能预测控制法、时空效应法和定点跟踪法等。

一般采用时效抛物线法:

在开挖初始阶段,由于土体尚处于弹性阶段,随着荷载的增加,变形似乎成直线变化;随着开挖过程的进行,土中某些部位出现塑性区,塑性区的不断扩展,导致变形速率也在不断的增大;当开挖到底,开挖卸载完成,由于固结以及土体的流变特性,测点的位移将随时间继续增大,速率降低;最后,达到稳定极限状态。

整个变形过程为抛物线型,即沉降和时间的关系为:

S=at2+bt+c

其中,t为时间,a、b和c为待定的正参数,采用最小二乘法来拟合曲线。

a、b和c参数可以根据开挖开始到开挖某层的监测数据进行拟合求得,然后,预测下一个工况的沉降值,这样,可以根据观测过程的数据点不断地进行预测和调整预测,直至全过程。

3、地下管线沉降预测的能量法

根据地层损失能量法的原理,在软土地区的基坑工程中,“墙体沿深度的水平位移所包括的面积≈墙后相应的地表沉降所包的面积≈基坑底隆起所包含的面积”这一概念是比较正确的(见图2.1-1)。

根据这一概念,可近似估算地下管线的沉降。

图2.1-1地层损失能量法示意图

地下管线埋设于地表以下一定深度内,因此,需要估算墙后地表以下某一深度的沉降。

根据能量法,进行如下假设:

墙后地表以下某一深度土层沉降所包的面积≈该深度以下的墙体沿深度的水平位移所包的面积,见图2.1-2。

这样,根据墙体水平位移的实测数据,通过假设墙后沉降的曲线形式,即可近似估算原水管的沉降量。

图2.1-2改进的能量法近似估算地下管线沉降示意图

为简化起见,假设墙后沉降曲线为三角形沉间曲线,地表以下深度z处的沉降影响范围Lz为:

Lz=(Hw-z)

式中。

Hw为围护墙的高度,ψ为墙体所穿越土层的平均内摩擦角。

则z深度处的土层沉降所包的面积S2为:

S2=

δvzmax

式中。

δmax为z深度处的土层最大沉降。

根据墙体位移的实测数据可得深度z以下墙体水平位移曲线所包的面积S1为:

S1=

式中,δhz为z深度处墙体水平位移的实测值。

因此,根据假设S1≈S2,可得原水管沉降的估算值δv为:

δv=m

式中,系数m根据基坑变形性状及原水管距墙体的距离等因素确定

4、桩(墙)后地表沉降沿距离的分布

地表沉降的最大值δvmax一般发生在离墙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地表沉降的最大值与开挖深度之比δvmax/H约为5‰。

随着基坑开挖深度的不断增大,地表沉降的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展,而且,深层土体的开挖使得远离基坑处的地表沉降速率加大,而靠近基坑处的地表沉降速率相对减小。

2.2地表移动和变形对建(构)筑物的影响分析

地铁施工中伴随着地层应力状态的改变,因而相应地引起地层和地表位移与变形。

这种位移和变形与土地自重以及附加应力作用引起的土的固结沉降在沉降速度和空间分布上有着不同的特点。

通常,隧道施工可以在一段较短的时间内引起较大的位移,而这种快速变形对于建筑物的危害可能更大。

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沉降和变形对建筑物的影响因素很多。

除地层特征以外,建筑物遭受损害的程度与建筑物的基础与结构型式、建筑物所处的位置,以及地表的变形性质和大小有关。

隧道开挖引起的地表以及建筑设施的损害可以分为直接开挖损害和间接开挖损害,在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对象(建筑物、管线、道路等)所受的损害称为直接开挖损害;但是在个别情况下,在主要影响范围以外比较远的地方,也可发现开挖影响的存在,这种影响也与隧道开挖有关,称为间接开挖损害,如开挖引起的大范围的地下水的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等。

常见的开挖损害可以下列形式表现出来。

、地表沉降损害

地表的均匀沉降使建筑物产生整体下沉。

一般说来,这种均匀沉降对于建筑物的稳定性和使用条件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是过量的地表下沉,即使是均匀的,也有可能从另一个方面带来严重问题,如下沉量较大,地下水位又较浅时,会造成地面积水,不但影响建造物的使用,而且使地基土长期浸水,强度减低。

、地表倾斜损害

虽然地层沉降本身对结构物不至于产生严重的损害,但是地层不均匀的沉降所导致的地表倾斜改变了地面的原始坡度,将可能对建筑物产生危害。

地表倾斜对于高度大而底面积小的高耸建筑物的均匀荷重将改变成非均匀荷重,导致建造物结构内应力发生变化而引起破坏。

对于普通楼房,即使不丧失稳定性,过量倾斜会使建造物的使用条件恶化。

某些大型精密设备在基础倾斜后,必须另行调平,以保证设备正常使用。

同时地表倾斜会改变排水系统和铁路的坡度,造成污水倒灌和影响铁路的运营。

、地表曲率损害

由于曲率使得地表形成曲面,地表曲率对建筑物有较大的影响。

在负曲率(地表相对下凹)的作用下,建筑物的中央部分悬空,使墙体产生正八字裂缝和水平裂缝。

如果建筑物长度过大,则在中立作用下,建筑物的将会从底部断裂,使建筑物破坏;在正曲率(地表相对上凸)的作用下,建筑物的两端将会部分悬空,使建筑物墙体产生倒八字裂缝,严重时会出现屋架或梁的端部从墙体或柱内抽出,造成建筑物倒塌。

建筑物因地表弯曲而导致的损害时一种常见的开挖损害形式,这种损害与地基本身的力学性质有关,更主要的与开挖引起的地表变形有关。

因地表弯曲又不同,不同之处在于开挖引起的地基地弯曲时在开挖影响下自行弯曲,它是独立于上部结构所施加荷载的弯曲,在这种前提下,由于叠加建筑物自重的影响,便构成了弯曲损害。

、地表水平变形损害

地表水平变形有拉伸和压缩两种,它对建筑物的破坏作用很大,尤其是拉伸变形的影响,建筑物抵抗拉伸变形的能力远小于抵抗压缩变形的能力,压缩变形使墙体产生水平裂缝,并使纵墙褶曲,屋顶鼓起。

由于建筑物对于地表拉伸变形非常敏感,位于地表拉伸区的建筑物,其基础底面受有来自地基的外向摩擦力,基础侧面受有来自地基的外向水平推力的作用,而一般的建筑物抵抗拉伸作用的能力很小,不大的拉伸变形足以使建筑物开裂(如下图2.4-a)。

图2.4拉伸变形使建筑物开裂

地表压缩变形对于其上部建筑物作用的方式也是通过地基对基础侧面的推力与底面摩擦力施加的,但力的方向与拉伸时相反。

一般的建筑物对压缩具有较大的抗力,即建筑物对压缩作用不如拉伸作用敏感。

但是如果压缩变形过大,同样可以对建筑物造成损害,而且,过量的压缩作用将使建筑物发生挤碎性的破坏,其破坏程度可以比拉伸破坏更为严重,这种破坏往往集中在结构薄弱处爆发。

例如夹在两坚固建筑物之间的附加建筑物便有可能因地基的压缩变形而导致严重破坏(如图2.4-b)。

地下水管及煤气管对其轴向的地表水平变形也非常敏感。

在拉伸变形作用下,可以造成管接头漏气,甚至接头脱开;压缩变形可以使接头压入而漏损,严重的可以压坏接头,甚至使管道产生裂缝。

地表水平拉伸与压缩变形对道路也可以产生损害,如使路面开裂等。

同时铁路轨道可因拉伸而使接头破坏,因压缩而使轨线弯折。

对于桥梁,桥梁的活动支座可能需要更多的补偿位置,如果两端固定,则可能使支座与桥墩连接处发生破坏。

建筑物的差异沉降和相应建筑物的反应见下表2.1。

表2.1差异沉降和相应建筑物的反应

序号

建筑物结构类型

δ/L(L为建筑物的长度,δ为差异沉降)

建筑物反应

1

一般砖墙承重结构,包括有内框架的结构:

建筑物长高比小于10;有圈梁;天然地基(条形基础)

达1/150

分隔墙及承重砖墙发生相当多的裂缝可能发生结构性破坏

2

一般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达1/150

发生严重变形

达1/500

开始出现裂缝

3

高层刚性建筑(箱型基桩,桩基)

达1/250

可观察到建筑物倾斜

4

有桥式行车的单层排架结构的厂房天然地基或桩基

达1/300

桥式行车运转困难,不调整轨面水平难运行,分隔墙有裂缝

5

有斜撑的框架结构

达1/600

处于安全极限状态

6

一般对沉降差反应敏感的机器基础

达1/850

机器使用可能会发生困难,处于可运行的极限状态

注:

、框架结构有多种基础形式,包括:

现浇单独基础,现浇条形基础,现浇片筏基础,装配式单独基础,装配式条形基础以及桩基。

不同基础形式的框架对沉降差的反应也不同。

上表只提出了一般框架结构对差异沉降的反应,因此对重要框架结构在差异沉降下的反应,还要仔细调研其基础形式和使用要求,已确定允许的差异沉降。

、各种基础形式的高耸烟囱、化工罐塔、气柜、高炉、塔桅结构(如电视塔)、剧院、会场空旷结构等特别重要的建筑设施要做专门调研,已明确允许差异沉降值。

、内框架(特别是单排内框架)和底层框架(条形或单独基础)的多层砌体建筑结构,对不均匀沉降很敏感,亦应做专门调研。

三、监测工作内容及工程量

3.1项目组织

3.1.1安全监控组织

XX市轨道交通二号线一期工程第X标段监测工程项目由中铁十一局XX地铁项目部测量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组成。

项目负责人1名、现场总负责人3名。

在项目部领导机构下设监测管理部和监测信息整理分析部,负责日常的管理和信息资料分析工作。

现场监测组分为3个,即沉降监测组、应力应变监测组、围护结构变形、位移监测组,除了现场监测小组以外另设一个信息管理系统组,负责监测信息管理系统的研制,以尽早在本项目中实现数据采集、数据计算、变形分析、报表制作一体化,做到能对整个监测的数据进行实时、动态的管理。

XX市地铁X标施工阶段监测组织机构、各机构负责人见下图:

3.1.2监测仪器设备组织

本项目监测工程仪器配置如下:

序号

仪器名称

精度

备注

1

全站仪

2″2mm+2ppm·D

配套觇牌2套

2

精密水准仪

0.3mm/km

配套精密条码尺

3

测斜仪

4mm/30m

配套线缆

4

振弦式反力计

≤2.0%F·S

5

频率读数仪

±0.05Hz

6

水位计

5mm

7

爆破测振仪

0.05mv(0.5mm/s)

仪器应经过检验合格,经过计量专业部门的检定,并在规定的检定有效期内,各仪器在每次工作之前均经过检校。

测试元器件有出厂合格证,并在使用前进行标定。

3.1.3人员组织

技术人员配备表

序号

岗位

姓名

职称

备注

1

组长

项目经理

 

2

副组长

总程师

 

3

副组长

安全总监

负责现场施工安全 

4

组员

工程部部长

 

5

测量工程师

外业测量

6

测量员

数据整理、分析

7

测量员

8

测量员

9

测量员

3.2工作内容

(1)对地铁施工沿线现有的地面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现状进行调查取证。

(2)对地铁施工沿线站线结构外缘两侧30米范围内的地面建(构)筑物进行沉降、倾斜、裂缝监测,对地下管线、道路、地面进行沉降观测,对地下水位变化进行监测;当地铁施工对周边影响较大时,将监测范围拓展至80m。

(3)施工进度进入关键期或遇不良地质时对土建承包商监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与第三方(我方)资料进行关联分析,并提供最终报告。

(4)当监测范围内的监测对象被破坏时,需要根据监测数据做出科学的分析,向甲方提出专题报告,为界定责任提供科学的依据。

(5)其它零星监测工作,解决与监测有关的问题。

(6)按甲方要求编写监测技术工作总结。

四、测点布置与监测方法

4.1监测控制网的建立

本次变形监测原则上利用甲方提供的地铁测量控制点,为了更好地做好变形监测工作,首先须进行现场踏勘,了解原地铁测量控制点的情况。

由于某些原因,少数原控制点可能找不到或不能满足本次监测的实际需要,需增补新的工作控制点。

本次主要增补高程控制点,原则如下:

1)对于建筑物较少的路段,将控制点连同观测点按单一层次布设;对于建筑物较多且分散的测区,按两个层次布网,由控制点组成控制网,由观测点与所联测的控制点组成扩展网。

2)控制网布设为闭合环,节点网或附合高程线路,扩展网布设为闭合或附合高程网。

3)每一测区的水准基点不少于3个,每一测区的工作基点亦不得少于3个。

它们埋在建(构)筑物基础压力影响范围以外,基坑和区间隧道施工影响范围以外,离开地下管道至少5m远,埋设深度至少要在地下水位变化范围以下0.5m。

水准点离开观测点不要太远(不应大于100m),以便提高沉降观测的精度。

4)对于在用的工作基点,每次在观测前都要进行复核。

4.2地面沉降、桩顶沉降量测监测

4.2.1沉降点布设

沉降监测根据监测对象周围的水准基点高程进行。

水准基点从现场施工控制网基点引入。

如果现场附近没有水准基点,则根据现场条件和监测时间要求埋设专用水准基点。

水准基点数量不少于3个,分别布设在工点两侧,并定期进行校核,防止其自身发生变化,以保证沉降监测结果的正确性。

水准基点在沉降监测的初次量测前不少于15天埋设。

水准基点的埋设按以下要求进行:

(1)布置在监测工点的沉降范围以外,用20钢筋打入冻土以下不少于0.2米,上部用C25砼包固,加盖保护,确保其稳固性;

(2)水准基点与量测点通视良好,其距离小于100米,以保证监测精度;

(3)水准基点的埋设避开松软、低洼积水处,以防变位。

道路及地表监测点的埋设采取直接埋设法,将Φ20*1000mm的钢筋直接打入土体中,顶部露出观测标,砌井保护,如图1所示:

图1

4.2.2沉降监测方法及技术要求

沉降监测采用徕卡DNA03高精密电子水准仪,以保证监测精度。

视线长度不大于50米,闭合差小于士0.5

mm,测量数据保留至0.lmm。

同时沉降监测满足下列要求:

(1)观测前对所用水准仪、水准尺按规定进行校验,并作好记录,在使用过程中不随意更换;

(2)首次进行观测增加测回数,且不少于3次,取其稳定值作为初始值;

(3)固定观测人员、观测线路和观测方式;

(4)定期进行水准点校核、测点检查和仪器校验,确保量测数据的准确性和连续性;

4.2.3沉降监测提供的相关资料

(1)沉降监测计划,含水准点、测点的平面布置图;(见附图)

(2)仪器校验记录资料;

(3)监测记录及报告表;

(4)沉降曲线及图表;

(5)监测结果的计算分析资料;

(6)沉降监测报告。

4.3邻近建筑物沉降监测

4.3.1对基坑周边建筑物的调查

在开工前对施工现场周边不小于3H(H—竖井深度)范围内建筑物进行普查,根据建筑物的历史年限、使用要求以及受施工影响程度,确定具体监测对象。

然后根据所确定的拟监测对象逐一进行详细调查,以确定重点监测部位。

4.3.2建筑物沉降监测

(1)沉降观测点的位置和数量根据建筑物特征、基础形式结构种类和地质条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

为了反映沉降特征和便于分析,测点埋设在沉降差异较大的地方,同时考虑施工便利和不易损坏。

(2)沉降观测标志根据建筑物的构造类型和建筑物材料确定。

主要选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

对于不便埋设时,选用射钉或膨胀螺栓固定在建筑物表面,涂红油漆作为观测标志。

沉降观测标志埋设时特别注意保证能在点上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同时监测时还要注意:

①仪器避免安置在有震动影响的范围内和有安全隐患的地点;②观测时水准仪成像清晰,前后视距相近,且不超过50米,前后视观测完毕应闭合在水准点上。

4.4地下管线沉降监测

地下管线观测点采用带可移动式探针的“隐埋式”观测点,为真实反应管线的沉降,且不受周围土层沉降的影响,观测点结构示意图2如下:

图2管线沉降点的布设图

(1)管线资料调查

通过建设、设计和施工单位了解地下管线的用途、材料、规格,管线的接头形式和对位移的敏感程度,确定位移警戒值。

(2)测点埋设

对于煤气管、主水管等重要管道采用扁铁做成抱箍固定在管线上,抱箍上焊一测杆。

测杆顶端不应高出地面,路面处布设窨井,既用于测点保护,又便于道路交通正常通行。

抱箍式测点监测精度高,能如实反映管线的位移情况。

对于通讯管线采用直接式测点,即在露出管线接头或保护管处,利用凸出部位涂上红漆作为测点。

对于地下管线排列密集且管底标高相差不大或不便开挖的情况,采用模拟式测点,即选具代表性的管线,在其邻近打一l00mm的钻孔,孔深至管底标高,取出浮土后用砂铺平孔底,先放入不小于50mm的钢板一片,以增大接触面积,然后放入20mm的钢筋作为测杆,周围用净砂填实,以监测管线的位移。

4.5桩顶位移监测

(1)基坑内桩顶位移监测与桩顶沉降监测同步进行

(2)建立平面控制网

平面控制网按两级布设,由控制点组成首级网,由观测点与所连测的点组成扩展网。

控制点是进行水平位移观测的基本依据,包括工作基点和基准点。

工作点是直接观测的基础,基准点是检查工作点的依据,两者布设成控制网后按统一的观测精度施测。

控制网采用导线网,扩展网和一级网采用基准线法,平面控制点采用普通标桩。

(3)监测要求

在位移监测中,由于允许位移量比较小(通常在10~20mm),测量仪器精度要求较高。

应采用有光学对中装置。

计算位移值精度至0.1mm,同时将同一位移值进行矢量叠加求出最大值与允许值进行比较。

当最大位移值超出警戒值时应及时报警,防止意外的发生。

4.6桩体结构变形监测

4.6.1测斜点的布设原则

(1)测斜点在竖井平面上绕曲计算值最大位置,设置水平支撑结构的两道支撑之间;

(2)设在重点监测对象最近的竖井围护段;

(3)竖井挖深最大的围护段;

(4)基坑围护桩桩体变形测孔埋设在桩身内;

(5)测斜管中有一对槽口应自上而下始终垂直于竖井边线;

(6)测斜管接口应避开探头滑轮停留处,以保证测量准确。

4.6.2测斜管的埋设

对于车站基坑围护桩桩体变形测孔,在桩身浇注混凝土前将测斜管绑扎到桩身钢筋笼内,注意将测斜管管口露出桩身50厘米并用护口盖好,然后浇注混凝土,将其埋入桩身内。

如下图4:

图4

4.6.3测斜方法及步骤

(1)基坑开挖前,测斜仪应按规定进行严格标定,以后根据使用情况,每隔3个月标定一次;

(2)测斜管在基坑开挖前2周埋设完毕,在开挖前3-5日内重复测量2-3次,待判明测斜管已处于稳定状态后,将其作为初始值,开始正式监测工作;

(3)每次测量时,将探头导轮对准与所测位移方向一致的槽口缓缓放至管底,待探头与管内温度基本一致、显示仪读数稳定后开始测量;

(4)以管口作为计程标志,按探头电缆线上的刻度分划,匀速提升,每隔一定距离(500mm或1000mm)进行仪表读数并做记录;

(5)待探头提升至管口处,旋转180度后,再按上述方法测量一次,以消除测斜仪自身的误差;

(6)以同一测斜管中不同深度处所测得的变位值

,点在坐标上得到原始变位H-

曲线。

根据不同二次测量的变位差值,绘制H-

曲线。

4.7钢支撑轴力监测

根据支护结构所采用的材料不同,选用不同的监测元件。

对于钢筋混凝土支护杆件,采用钢筋计测量钢筋的应力或混凝土应变计测量混凝土的应变,然后计算支撑的轴力。

对于钢结构支撑杆件,采用轴力计直接测量支撑轴力。

4.7.1监测元件的布设

对于钢结构支撑体系,监测断面布置在支撑的两头,监测用轴力计与支撑杆件相连,如采用焊接时应采取降温措施,以避免钢筋传热引起轴力计技术参数的改变。

采用频率计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