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游导学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4270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9.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逍遥游导学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逍遥游导学案.docx

《逍遥游导学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逍遥游导学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逍遥游导学案.docx

逍遥游导学案

《逍遥游》导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庄子其人及《逍遥游》的写作思路、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学习本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借用寓言说理的写作技巧。

4.了解庄子的哲学观点,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学习重点】

1、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文言句式。

2、理解本文以寓言故事设喻来说明道理的方法。

【学习难点】

1、了解庄子想像奇特、意境开阔、富于浪漫色彩的写作风格。

2、理解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及相关知识;研读课文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理解重要句段。

【学习指导】认真预习,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个别点拨。

【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诵读浅显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是大纲的要求在研习课文的过程中,主要是诵读和领悟互为推进。

【知识链接】(预习使用)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一生大都从事于讲学、著述,但从游者不多。

在诸子百家中,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成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二、《庄子》

《庄子》,也称《南华经》或《南华真经》,计52篇,今存33篇,其中内篇7,外篇15,杂篇11。

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著,外篇、杂篇为庄子后学著。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擅长用寓言故事和比喻来说明道理,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艺术风格。

《史记》载:

“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如丑女效颦、望洋兴叹、鲲鹏展翅、不龟手之药等,都是巧妙隽永、妙趣横生的寓言。

三、庄子思想

庄子的主要思想有“天道无为”,相对的认识论,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等。

他的思想属于唯心主义体系。

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异,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

从这种认识论出发,他对待生活的态度是:

一切顺应自然,安时而处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摈弃一切文化知识。

四、写作背景

庄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国古代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战乱的时代,其时周王朝名存实亡,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愈演愈烈,战争也空前残酷。

庄子对这样的社会现实及统治者深为不满,时时进行尖锐的批判,发出沉痛的抗议;他对自己无力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观来影响和改造人们。

这正是庄子思想产生的社会背景和主观原因。

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逍遥游》。

【题解】

关于《逍遥游》

逍遥,优游自得的样子。

《逍遥游》是庄子的代表作品,它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

全文分两大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总论,课文一连运用了几个寓言故事,层层铺垫,论证世间万物都是因为“有所待”而失去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

第二部分通过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以及通过“无为”达到这一境界的主张。

全篇集中表现了庄子哲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虚无主义和绝对自由。

【预习检测】(独立完成A级)

1、庄子,名,时期人,著名的、,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

庄子的主要思想是。

在政治上,他主张。

为了现实的束缚和苦闷,他还倡导精神超脱,主张彻底屏除世俗名利地位之心,入于精神自由的“逍遥”之境。

2、《庄子》一书,今存篇,分为,是庄子所作。

庄子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擅长用和来说明道理。

《庄子》善于虚构,大多是寓言作品,“寓真于诞,寓实于玄(深奥、玄妙)”。

3、在《逍遥游》一文中,“逍遥”的意思是。

【课文诵读指导】

1、正音正字

说明提示重点词语的读音及意义、用法,详见书中的批注及课后注解。

2、诵读指导

《逍遥游》“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文笔汪洋恣肆。

诵读时,针对不同的描述对象,应读出不同的描述情感。

诵读大鹏怒飞一层,要读出气势和力量;读“蜩与学鸠”一层,要读出其渺小;读“小年与大年”一层,要读出鲜明的对比;读“汤之问棘”一段,要读出对鲲鹏的赞美,读出对斥鷃渺小、短视的蔑视。

第三段举例论证,对“知效一官……而征一国者”,读时要带不屑一顾的态度;对宋荣子、列子,既要有赞美之情,又要强调他们“犹有未树”、“犹有所待”。

结尾“故曰”一句是结论,要读得十分肯定。

【学习第一段】

一、重点讲解第一小节,疏通文意,注意虚词其和之的用法,掌握特殊句式。

1、虚词其和之的用法

其: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之:

①鹏之徙于南冥也

②则芥为之舟

③而莫之夭阏者

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⑤之二虫又何知

2、宾语前置句(高考常考文言文句式):

①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②之二虫又何知。

③彼且奚适也?

【小贴士】否定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但要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句子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毋、莫”等否定词表示。

例如:

①秦人不暇自哀。

(《过秦论》)“自哀”应理解为“哀自(哀叹自己)”。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

(《秋水》)“莫己若”应理解为“莫若己”。

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例如:

①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何操”应理解为“操何(拿什么)”。

②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何以”应理解为“以何”。

二、品读文段(合作探究B级)

【对应高考考点:

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文中的观点态度】

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什么?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什么?

(细读课文,力求用原文中词语回答。

 

教师小结:

第一段阐明世间万物都“有所待”。

首先,作者大笔挥洒,以夸张的手法描写神奇莫测巨鲲大鹏,言其背大,“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翼大,“若垂天之云”。

这只鸟不仅大,它还要腾空而起,还要乘海风作万里之游,给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其次,作者以“野马”“尘埃”的“以息相吹”与大鹏的“海运将徙”作对比,说明万物皆“有所待”。

接着,作者以童话般的叙述,写蜩与学鸠对大鹏高飞远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备粮的比喻予以反驳,表现了毫无自知之明的可笑与可怜。

三、【高考链接】理解性默写

 1.庄周用一个比喻句来描述鲲鹏奋飞时的情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绘鲲鹏奋飞时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

即使是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恃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举现实生活中的很小的实物也需要依凭外物的实例,与大鹏鸟的“海运将徙”作类比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具体描述了现实社会的四种人,他们分别能“效”“比”“合”“征”,但却以世俗之见自视,以出类拔萃的佼佼者自居。

文中描写四种人句子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作业根据思路,学生试着背诵第一自然段。

预习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研读课文第二、三段,积累文言知识,理解重要句段;理解文中对四种人的具体论述,进一步体会“逍遥游”的思想。

【学习指导】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结合,借助注释疏通文意,教师个别点拨。

【学习过程】

一、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疏通第二、三段课文,教师点拨指导。

二、合作探究研读课文第二、三段。

(自主合作B级)

【研读第二段】

1、作者为了说明“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这个道理,举了哪些例子?

2、根据本段中的“小”“大”观点,第一段中的事物哪些是“小”哪些是“大”?

 

【研读第三段】

1、本段写了哪些人?

可分为几类?

 

2、作者对这几类人的看法是怎样的?

 

3、庄子所说的逍遥是什么?

(合作探究C级)

 

三、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

庄子所追求的逍遥游的境界,是一种天地间根本不可能有,也不可能达到的主观幻想。

可是他所表现出的对于理想的追求本身却是需要我们学习的。

虽然我们因为生活在现实社会里,总要受到种种约束,未必能达到一种理想的境界,但是不愿沦落、愿为理想而努力的精神却是振奋人心、催人进步的,在这追求、挣扎中我们已经进入到一个高远的层次与境界。

李白、苏轼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出大胆追求理想的热忱、豪放的气概、奇特的想象力和不竭的创造精神,不正是庄子精神的在现和扩展吗?

四、作业根据思路,学生试着背诵默写第三自然段。

【学习反思】我的发现和疑惑:

 

【达标检测】(自主合作B级)

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此小大之辩也    B.适莽苍者,三餐而反。

C.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     D.而御六气之辩

2.选出加点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

C.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D.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3.与“则芥为之舟”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名为鲲B.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C.以百岁为春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4.选出下列“之”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且夫水之积也不厚 B.其翼若垂天之云C.此亦飞之至也  D.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E.之二虫又何知

5.选出下列“以”字的解释和用法相同的两项()

A.去以六月息者也B.生物之以息相吹也C.以五百岁为春 D.而彭祖以久特闻E.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6.选出下列“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7.从题干提示的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填入各句的相应括号中

绝:

A.断,断绝 B.极,非常 C.高超,绝妙 D.横渡,横穿 E.超越

①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

       ( )

②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 )

③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

( )

④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 )

⑤佛印绝类弥勒。

             ( )

8.选出下列句中划线字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

A.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而后乃今将图南       D.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

9.下列句中与其他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彼且奚适也?

            B.翱翔蓬蒿之间

C.项王按剑而跽曰:

“客何为者?

”   D.大王来何操?

10.下列各句文言句式不同类的是()

A.之二虫又何知!

   B.彼且奚适也?

C.《齐谐》者,志怪者也。

   D.彼且恶乎待哉!

第三课时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复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2.鉴赏本文的艺术形象及艺术特色。

3.辩证看待庄子的思想。

【学习过程】

一、复习巩固文言基础知识。

【对应高考考点:

理解文中重要实词的含义】(自主合作B级)

(一)一词多义

1.志: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②博闻强志()

③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于议()

④《齐谐》者,志怪者也()

2、名:

①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②名之者谁()③圣人无名()

④人虽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3、适:

①适莽苍者()②适还家门()

③吾与子之所共适()④适得府君书()

4、穷:

①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辨,以游无穷者()

②子孙习其家风,今多穷困()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

(二)、解释下列古今异义词在句中的意思。

(1)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海洋上的运输。

(2)腹犹果然

古义:

______________。

今义:

①副词,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②连词,假设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

(3)蟪蛄不知春秋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春天和秋天。

(4)众人匹之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很多人。

(5)虽然,犹有未树也古义:

______________;今义:

转折连词,与“可是”相呼应。

二、合作探究,鉴赏本文的艺术形象及艺术特色(合作探究C级)

【对应高考考点:

筛选文中信息、分析概括作者文中的观点态度】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鹏形象?

 

2、什么是作者所谓的“逍遥游”呢?

 

 

3、学习本文之后有何启示?

应该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观点?

 

 

4、鉴赏本文的写作技巧及艺术特点 

 

【拓展阅读】庄子寓言精选

佝偻承蜩(比喻做事情专心,全神贯注,方能成功。

孔子到楚国去,行走在一片树林中,看见一个驼背人在捕蝉,就像拾取蝉一样容易。

孔子问道:

“您真灵巧啊!

有什么诀窍吗?

”答道:

“我有诀窍啊。

练习了五六个月。

在竿头上叠放着两个泥丸,这两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那么失手的概率就很小了;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三个泥丸,不掉下来了,然后再去粘蝉,失手的机会只有十分之一;再后来在竿头上叠放五个泥丸,这五个泥丸仍不掉下来,然后再去粘蝉,就好像在地上拾取一样容易了。

我的身子站定在那,就像没有知觉的断木桩子;我举着的手臂,就像枯树枝;即使天地很大,万物很多,而我就只知道有蝉翼。

我不回头不侧身,不因万物而改变对蝉翼的注意,为什么得不到呢!

”孔子回头对弟子们说:

“运用注意力不分散,就是高度凝聚精神,恐怕说的就是这位驼背的老人吧!

不龟(jūn)手之药

惠子对庄子说:

"魏王送给我葫芦的种子,我把它种到成熟,结成的葫芦很大,有五石的容积。

用来盛水和饮料,它的坚硬程度却禁不起举。

剖开来作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不是它不够大,而是因为它没有用处,所以我把它打破了。

"

庄子说:

"你实在是不善于利用大的东西。

宋国有一个善于制作防止皮肤冻裂的药的人,祖祖辈辈以在水中漂洗棉絮为业。

有人听说了,就请求用百金买他的药方。

全家族的人集中在一起商议道:

"我们世世代代漂洗棉絮,收入不过几金。

现在卖药方一下子可以得到百金,请允许我把药方卖给他。

"那人得了药方,便用它去说服吴王。

越国来侵犯吴国,吴王让他统帅军队。

冬天和越军进行水战,把越军打得大败。

吴王便将一块土地封赏给他。

能不使手裂开的药是一样的,有的人靠它得到封赏,而有的人却免不了漂洗棉絮的辛劳,就是因为用途不同。

现在你有五石容量的葫芦,为什么不考虑把它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反而担忧它大得无处可容,可见你的心如蓬草一样屈曲不通啊!

"

这篇寓言说明:

同样的东西用在不同的地方,其效果大不一样。

对待事物,要主动探究事理,要用善于发现的眼睛探索事物最大的价值,从而完美地利用它的内在价值。

【学习反思】我的发现和疑惑:

 

【达标检测】(自主合作C级)

阅读下文,完成1~8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

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

作《渔父》、《盗跖》、《胠箧(qūqiè)》,以诋訾(dǐzǐ诋毁、诽谤)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铺写文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其言洸洋(比喻议论恣肆)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庄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曰:

“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大庙,帝王的祖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tún小猪),岂可得乎?

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抵率寓言也      率:

类似

B.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本:

未来

C.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   恣:

放纵

D.无为有国者所羁     羁:

束缚、约束

2.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用作使动的一项是( )

A.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

B.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C.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D.终生不仕,以快吾志焉

3.下列句中加线的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  然善属书离辞

B.周尝为蒙漆园吏  无为有国者所羁

C.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D.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  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4.选出与“庄子者,蒙人也”结构相同的一句( )

A.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B.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C.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D.无为有国者所羁

5.翻译下面句子。

①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

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王公大臣不能器之的原因是什么,找出原文句子作答。

 

7.庄子是用什么方法回答使者的?

这表明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第一课时答案

【预习检测】略答案见知识链接

一、1、其:

表示选择,解释为,是……还是……?

例如:

其信然邪?

其梦邪?

其传之非其真邪?

(韩愈《祭十二郎文》)

之:

①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助词,不译③代词,它;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④动词,到……去⑤指示代词,这,指两只小动物

2、①否定句代词作宾语没有(什么)可以阻挡它的

②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这两个小动物又知道什么呢?

③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你将要到哪里去?

二、1、大鹏飞往南冥,需要“海运”。

2、野马、尘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3、蜩与学鸠不能远走高飞,是因为“枪榆枋而止”。

 三、1、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2、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3、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5、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6、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第二课时答案

二、【研读第二段】

1、菌类、蟪蛄寿命短,冥灵的树和大椿的树寿命长;又用彭祖的寿命举例说明人寿命的短暂。

还用能飞九万里高空的大鹏与斥鴳做了对比。

2、鲲、鹏、大舟是大,而杯水,芥草、蜩、学鸠是小

【研读第三段】

1、写了“效、比、合、征”四种人还有宋荣子和列子,他们可以分为两类,“效、比、合、征”这四种人属于见识短浅的一类,宋荣子和列子属于能够认清自我身心不受束缚的一类。

2、作者认为这四种人虽然有一定的才智和修养,但都被功名利禄所束缚,都被世俗一隅所累,无法摆脱主、客观的限制,就像斥鴳、蜩、学鸠一样见识短浅,远没有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而宋荣子能够所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列子御风而行,轻妙可观,外部世界对他似乎没有多少限制,身心也没有什么束缚。

但这二位固然比前面的四种人高得多,正像鹏鸟比斥鴳、蜩、学鸠飞得高一样,然则这高低之间的共同点是“有所待”,因此他们也算不得逍遥游。

3、庄子正面提出了自己的主张,那就是: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

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顺应万物的本性,达到物我一体,才能无所待,才是逍遥游。

要达到这个境界,就要做到“无己”“无功”“无名”,做到这些的只有“至人”“神人”“圣人”。

【达标检测】

1.答案:

C(A.“知”通“智”;B.“反”通“返”;D.“辩”通“变”。

2.答案:

B(A.古义:

真正的颜色;今义:

纯正的颜色。

C.古义:

不求名声;今义:

没有名声。

D.古义:

四季;今义:

春天和秋天。

3.答案:

C(A.是,叫;B.表反问语气;C.作为,当作;D.替。

4.答案:

BC。

A取独。

D到。

E这。

BC的。

5.答案:

AD。

AD凭借。

B用。

C把。

E相当于“而”。

6.答案:

C。

其他三项均为代词,C为“难道”。

7.答案:

①E②D③A④A⑤B

8.答案:

B。

A在水面上,名词作状语。

B下面,名词。

C南行,名词作动词。

D降落,名词作动词。

9.答案:

B。

(A、C、D是宾语前置句,B项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

10.答案:

C。

(A、B、D均是宾语前置句,C句是判断句。

第三课时答案

二、

(一)一词多义

1.志:

①名词,志向②动词,记住③动词,立志④动词,记载

2、名:

①名词,名称②名词作动词,命名③名词,名望④动词,说出

3、适:

①往②旧称女子出嫁③享受④刚才

4、穷:

①形容词,穷尽②形容词,生活困难③动词,走到尽头

(二)古今异义①海动②很饱的样子③指四季④一般人⑤虽然如此

二、1、作者从原则上否定了大鹏,认为它的展翅高飞还要凭借海运,并非真正的逍遥。

作者也驳斥蜩与学鸠的嘲笑,强调指出有“小大之辩”,并且三次浓墨重彩地描绘大鹏的雄伟形象,热爱之情跃然纸上。

也许作者在才能无双、向往着逍遥却又无法逍遥的大鹏形象里,正隐藏着自己难言的苦情。

什么苦情呢?

我们可以想象:

一只大鹏在茫茫北冥中冲天而起,一颗心灵在深深苦闷中挣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张开了,怒而飞向“无何有之乡”;有所待的大鹏失败了,那么心灵呢?

有所求的心灵能在那污浊黑暗的广漠之野找到慰籍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那雄伟的大鹏形象所体现的正是作者欲飞的理想和无法飞走的悲哀。

 

2、作为“逍遥游”的象征,庄子在文中用“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种动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具有代表性的是斥鴳、大鹏和至人,表现了庄子对“游”的三个不同层次的认识:

“小知”“有待”和“无穷”。

斥鴳之流不知大鹏的九万里图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他们虽然也有“决起而飞”“腾跃而上”的快乐之游,但根本无涉于“逍遥”,这是最低层次的“游”。

宋荣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但因“有待”仍未达到逍遥之游。

而真正的“逍遥游”是彻底的“无待”之“游”,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3、文章从高远之志、厚积之力、大小之辩到无待之游的描述,给人的启示是远大的志向应当通向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而不应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现实功利,人应该有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追求,这些都是庄子思想中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

而对于庄子思想中的虚无主义、绝对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识等消极因素,我们应当摒弃。

作为新世纪的弄潮儿,同学们应该积极进取、奋力拼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