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740515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安全生产管理知识培训笔记3.docx

 

第五章事故应急救援

第三节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与评审

大纲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事故应急救援体系的熟悉程度;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掌握程度;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与评审的掌握程度。

本章大纲变化情况:

与2004大纲要求相同

考试内容:

第三节 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演练与评审

1.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基本要求;

2.熟悉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类型、基本任务及实施过程;

3.了解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效果的评审方法及内容。

本讲大纲变化情况:

与2004大纲要求相同

本讲要点:

1、 演练的类型及参演人员

2、 演练结果评价

内容讲解:

一、演练的类型及参演人员

第三节应急预案的演练

应急预案的演练是检验、评价和保持应急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其重要作用突出体现在:

可在事故真正发生前暴露预案和程序的缺陷,发现应急资源的不足(包括人力和设备等),改善各应急部门、机构、人员之间的协调,增强公众应对突发重大事故救援的信心和应急意识,提高应急人员的熟练程度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明确各自的岗位与职责,提高各级预案之间的协调性,提高整体应急反应能力。

一、演练的类型

可采用不同规模的应急演练方法对应急预案的完整性和周密性进行评估,如桌面演练、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等。

(一)桌面演练

桌面演练是指由应急组织的代表或关键岗位人员参加的,按照应急预案及其标准工作程序,讨论紧急情况时应采取行动的演练活动。

桌面演练的特点是对演练情景进行口头演练,一般是在会议室内举行。

其主要目的是锻炼参演人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应急组织相互协作和职责划分的问题。

桌面演练一般仅限于有限的应急响应和内部协调活动,应急人员主要来自本地应急组织,事后一般采取口头评论形式收集参演人员的建议,并提交一份简短的书面报告,总结演练活动和提出有关改进应急响应工作的建议。

桌面演练方法成本较低,主要为功能演练和全面演练做准备。

(二)功能演练

功能演练是指针对某项应急响应功能或其中某些应急响应行动举行的演练活动,主要目的是针对应急响应功能,检验应急人员以及应急体系的策划和响应能力。

例如,指挥和控制功能的演练,其目的是检测、评价多个政府部门在紧急状态下实现集权式的运行和响应能力,演练地点主要集中在若干个应急指挥中心或现场指挥部,并开展有限的现场活动,调用有限的外部资源。

功能演练比桌面演练规模要大,需动员更多的应急人员和机构,因而协调工作的难度也随着更多组织的参与而加大。

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形式外,还应向地方提交有关演练活动的书面汇报,提出改进建议。

(三)全面演练

全面演练指针对应急预案中全部或大部分应急响应功能,检验、评价应急组织应急运行能力的演练活动。

全面演练一般要求持续几个小时,采取交互式方式进行,演练过程要求尽量真实,调用更多的应急人员和资源,并开展人员、设备及其他资源的实战性演练,以检验相互协调的应急响应能力。

与功能演练类似,演练完成后,除采取口头评论、书面汇报外,还应提交正式的书面报告。

应急演练的组织者或策划者在确定采取哪种类型的演练方法时,应考虑以下因素:

(1)应急预案和响应程序制定工作的进展情况。

(2)本辖区面临风险的性质和大小。

(3)本辖区现有应急响应能力。

(4)应急演练成本及资金筹措状况。

(5)有关政府部门对应急演练工作的态度。

(6)应急组织投入的资源状况。

(7)国家及地方政府部门颁布的有关应急演练的规定。

无论选择何种演练方法,应急演练方案必须与辖区重大事故应急管理的需求和资源条件相适应。

二、演练的参与人员

应急演练的参与人员包括参演人员、控制人员、模拟人员、评价人员和观摩人员。

这5类人员在演练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且在演练过程中都应佩戴能表明其身份的识别符。

(一)参演人员

参演人员是指在应急组织中承担具体任务,并在演练过程中尽可能对演练情景或模拟事件做出真实情景下可能采取的响应行动的人员,相当于通常所说的演员。

参演人员所承担的具体任务主要包括:

(1)救助伤员或被困人员。

(2)保护财产或公众健康。

(3)获取并管理各类应急资源。

(4)与其他应急人员协同处理重大事故或紧急事件。

(二)控制人员

控制人员是指根据演练情景,控制演练时间进度的人员。

控制人员根据演练方案及演练计划的要求,引导参演人员按响应程序行动,并不断给出情况或消息,供参演的指挥人员进行判断、提出对策。

其主要任务包括:

(1)确保规定的演练项目得到充分的演练,以利于评价工作的开展。

(2)确保演练活动的任务量和挑战性。

(3)确保演练的进度。

(4)解答参演人员的疑问,解决演练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5)保障演练过程的安全。

(三)模拟人员

模拟人员是指演练过程中扮演、代替某些应急组织和服务部门,或模拟紧急事件、事态发展的人员。

其主要任务包括:

(1)扮演、替代正常情况或响应实际紧急事件时应与应急指挥中心、现场应急指挥所相互作用的机构或服务部门。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这些机构或服务部门并不参与此次演练。

(2)模拟事故的发生过程,如释放烟雾、模拟气象条件、模拟泄漏等。

(3)模拟受害或受影响人员。

(四)评价人员

评价人员是指负责观察演练进展情况并予以记录的人员。

其主要任务包括:

(1)观察参演人员的应急行动,并记录观察结果。

(2)在不干扰参演人员工作的情况下,协助控制人员确保演练按计划进行。

(五)观摩人员

观摩人员是指来自有关部门、外部机构以及旁观演练过程的观众。

三、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

由于应急演练是由许多机构和组织共同参与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因此,应急演练的组织与实施是一项非常复杂的任务,建立应急演练策划小组(或领导小组)是成功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工作的关键。

策划小组应由多种专业人员组成,包括来自消防、公安、医疗急救、应急管理、市政、学校、气象部门的人员,以及新闻媒体、企业、交通运输单位的代表等;必要时,军队、核事故应急组织或机构也可派出人员参加策划小组。

为确保演练的成功,参演人员不得参加策划小组,更不能参与演练方案的设计。

综合性应急演练的过程可划分为演练准备、演练实施和演练总结3个阶段,各阶段的基本任务如图5—6所示。

      图5-6   综合性应急演练实施的基本过程

二、演练结果评价

四、演练结果的评价

应急演练结束后应对演练的效果做出评价,并提交演练报告,详细说明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按照对应急救援工作及时有效性的影响程度,将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分为不足项、整改项和改进项。

(一)不足项

不足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应急准备缺陷,可能导致在紧急事件发生时,不能确保应急组织或应急救援体系有能力采取合理应对措施,保护公众的安全与健康。

不足项应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纠正。

演练过程中发现的问题确定为不足项时,策划小组负责人应对该不足项进行详细说明,并给出应采取的纠正措施和完成时限。

最有可能导致不足项的应急预案编制要素包括:

职责分配,应急资源,警报、通报方法与程序,通讯,事态评估,公众教育与公共信息,保护措施,应急人员安全和紧急医疗服务等。

(二)整改项

整改项指演练过程中观察或识别出的,单独不可能在应急救援中对公众的安全与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的应急准备缺陷。

整改项应在下次演练前予以纠正。

在以下两种情况下,整改项可列为不足项:

一是某个应急组织中存在2个以上整改项,共同作用可影响保护公众安全与健康能力的;二是某个应急组织在多次演练过程中,反复出现前次演练发现的整改项问题的。

(三)改进项

改进项指应急准备过程中应予改善的问题。

改进项不同于不足项和整改项,它不会对人员安全与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视情况予以改进,不必一定要求予以纠正。

小结:

本讲要求重点学习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演练的类型、基本任务及实施过程。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管理知识》课堂笔记-第十二讲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第六章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管理

第一节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

大纲要求:

检验应考人员对职业危害因素与职业病的了解程度;对职业危害因素监测的掌握程度;对作业场所卫生评价的了解程度;对职业危害申报的掌握程度和对职业病报告的了解程度。

本章大纲变化情况:

1、更改:

2004大纲“第六章、第二节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检测及控制;”更改为2005大纲“第六章,第二节 职业危害评价与管理,第三节 职业危害申报及职业病报告”。

考试内容:

第一节 职业危害与职业病

1.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2.了解职业病的分类;

3.了解职业病发生的条件。

本讲大纲变化情况:

1、 删除:

2004大纲“1、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来源”;

2、 更改:

2004大纲“2、了解职业病危害因素的分类”;更改为2005大纲“1.掌握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3、 增加:

2005大纲“3.了解职业病发生的条件。

4、 未变化内容:

2.了解职业病的分类;

本讲要点:

1、 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2、 职业病的概念及分类

3、 职业病发生的条件

内容讲解: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第一节职业危害与职业病

一、职业危害因素的分类

从业人员作业的劳动条件包括生产过程、劳动过程、作业环境几个方面。

如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有危害因素,并危及从业人员健康的,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

按其来源主要包括:

(1)生产工艺过程,随着生产技术、机器设备、使用材料和工艺流程变化不同而变化。

如与生产过程有关的原材料、工业毒物、粉尘、噪声、振动、高温、辐射及传染性因素等因素有关。

(2)劳动过程,主要是由于生产工艺的劳动组织情况、生产设备布局、生产制度与作业人员体位和方式以及智能化的程度有关。

(3)生产环境,主要是作业环境,如室外不良气象条件、室内由于厂房狭小、车间位置不合理、照明不良与通风不畅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对作业人员产生影响。

如按其性质,可按以下因素分为几方面。

(一)环境因素

(1)物理因素:

是生产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不良的物理因素,或异常的气象条件如高温、低温、噪声、振动、高低气压、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与电离辐射(如x射线、7射线)等,这些都可以对人产生危害。

(2)化学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和接触到的原料、中间产品、成品及这些物质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等都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也称为工业毒物。

毒物以粉尘、烟尘、雾气、蒸气或气体的形态遍布于生产作业场所的不同地点和空间,接触毒物可对人产生刺激或使人产生过敏反应,还可能引起中毒。

(3)生物因素:

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原料、辅料及在作业环境中都可存在某些致病微生物和寄生虫,如炭疽杆菌、霉菌、布氏杆菌、森林脑炎病毒和真菌等。

(二)与职业有关的其他因素

如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的不合理,工作的紧张程度等;个人生活习惯的不良,如过度饮酒、缺乏锻炼等;劳动负荷过重,长时间的单调作业、夜班作业,动作和体位的不合理等都会对人产生影响。

(三)其他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如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国民的文化教育程度、生态环境、管理水平等因素都会对企业的安全、卫生的投入和管理带来影响。

另外,如职业卫生法制的健全、职业卫生服务和管理系统化,对于控制职业危害的发生和减少作业人员的职业伤害,也是十分重要的。

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分类

二、职业病的概念及其分类

(一)职业病的概念和分类

   

1.概念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过程中、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害从业人员健康的因素,称为职业性危害因素,由职业性危害因素所引起的疾病称为职业病。

由国家主管部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所列的职业病称为法定职业病。

由于预防工作的疏忽及技术局限性,使健康受到损害而引起的职业性病损,包括工伤、职业病(包括职业中毒)及和工作有关的疾病。

也可以说,职业病是职业病损的一种形式。

2.分类

我国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于2002年4月18日颁布《职业病名单》(02卫法监发108号),新颁布的职业病名单分10类共115种,包括:

①尘肺13种;②职业性放射性疾病11种;③化学因素所致职业中毒56种;④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5种;⑤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3种;⑥职业性皮肤病8种;⑦职业性眼病3种;⑧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3种;⑨职业性肿瘤8种;⑩其他职业病5种,其中包括化学灼伤等工伤事故。

为正确诊断,国家针对部分职业病制定了《职业病诊断标准》并公布实施。

为了及时掌握职业病的发病情况,以便采取预防措施,我国在2002年5月正式开始实施《职业病防治法》。

卫生部还修改并重新颁发《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卫生部令第24号,2002年3月28日发布)及职业病报告办法(88卫防字第70号),主要要求有:

①急性职业中毒和急性职业病应在诊断后24小时以内报告,卫生监督部门应会同有关单位下厂进行调查,提出报告,以便督促厂矿企业做好职业病预防工作,防止中毒事故再次发生;②慢性职业中毒和慢性职业病在15天内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调查,提出报告并进行登记,以便及时掌握和研究职业中毒和职业病的动态,制定预防措施。

   

(二)常见的生产性粉尘及尘肺病

1.矽尘

矽尘也称为游离二氧化硅(SiO2)粉尘,生产中接触SiO2粉尘的作业非常多。

如冶金、煤炭行业的开采、爆破;修路、筑桥等作业;机械制造、加工业的原料破碎、研磨、配料、铸造、清砂等生产过程;还有陶瓷、水泥厂作业均可接触SiO2粉尘。

二氧化硅粉尘能引起严重的职业病——矽肺。

2.煤尘

这里主要是指井下开采,在掘进和采煤工作中接触大量粉尘,主要是煤尘和SiO2粉尘,这种混合性粉尘叫煤矽尘,是对煤矿工人造成明显危害的粉尘,主要引起煤矽肺。

3.石棉尘

接触石棉作业主要是石棉采矿、纺织、建筑、造船业以及耐火材料、刹车板制造和使用等作业中。

石棉被公认为致癌物,发达国家已禁止使用,并组织研究石棉替代品。

4.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

粉尘引起的职业危害有全身中毒性、局部刺激性、变态反应性、致癌性、尘肺。

其中以尘肺的危害最为严重。

尘肺是目前我国工业生产中最严重的职业危害之一。

2002年卫生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职业病目录中列出的法定尘肺有13种,即矽肺、煤工尘肺、石墨尘肺、炭黑尘肺、石棉肺、滑石尘肺、水泥尘肺、云母尘肺、陶工尘肺、铝尘肺、电焊工尘肺、铸工尘肺、其他尘肺。

   

(三)生产性毒物及职业中毒

1.生产性毒物概念

生产过程中生产或使用的有毒物质称为生产性毒物。

生产性毒物在生产过程中,可以在原料、辅助材料、夹杂物、半成品、成品、废气、废液及废渣中存在,其形态包括固体、液体、气体。

如氯、溴、氨、一氧化碳、甲烷以气体形式存在,电焊时产生的电焊烟尘、水银蒸气、苯蒸气,还有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

2.常见的职业中毒类型

1)金属及类金属中毒

金属有多种分类方法,按照理化特性可简单分为重金属、轻金属、类金属3类。

金属中毒有多种,如铅中毒、四乙基铅中毒、锰中毒、铍中毒、镉中毒。

类金属中毒有砷中毒和磷中毒等。

铅中毒者口内有金属昧、流涎、恶心、呕吐、腹胀、阵发性腹绞痛、便秘或腹泻,严重者出现抽搐、瘫痪、昏迷、循环衰竭、中毒性肝病、中毒性肾病、贫血、中毒性脑病等;四乙基铅中毒可产生严重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出现全身皮疹,可有呼吸道刺激症状;铍化合物的皮肤损害主要表现为皮炎、铍溃疡和皮肤肉芽肿;铬对皮肤损害较明显;磷早期中毒症状一般为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症状等。

2)有机溶剂中毒

有机溶剂中毒引起的职业危害问题,目前在全国也是非常突出的。

例如生产酚、硝基苯、橡胶、合成纤维、塑料、香料,以及制药、喷漆、印刷、橡胶加工、有机合成等工作常与苯接触,可引起苯中毒;还有甲苯、汽油、四氯化碳、甲醇和正己烷中毒等。

苯中毒主要影响造血系统及中枢神经系统。

甲苯与苯大体相同,但毒性略轻些。

汽油主要经呼吸道吸人,急性中毒时,轻者有头痛头晕、无力,呈“汽油醉态”。

高浓度吸人还可引起化学性肺炎、肺水肿,严重者出现中毒性脑病等。

四氯化碳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对人毒性极强,误服2~3ml。

即可中毒,30~50m1.可致死;吸人较高浓度时,最先出现呼吸道症状,慢性中毒表现为进行性神经衰弱综合征。

甲醇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皮肤吸收,毒性较强,误服5~10ml。

可致中毒,15ml,可致失明,30rnl,可致死,可损害中枢神经系统、心肝肾及导致胰腺炎。

正己烷毒性较低,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黏膜刺激及中枢神经的麻醉作用,如头痛、头晕、恶心、无力及肌颤等。

3)刺激性气体中毒

工业生产中常遇到的一类有害气体主要有氯气、光气、氮氧化物及氨气等。

刺激性气体对呼吸道有明显的损害,轻者为上呼吸道刺激症状,重者可产生喉头水肿、喉痉挛、中毒性肺炎,可导致肺水肿。

刺激性气体大多是化学工业的原料和副产品,此外在医药、冶金等行业中也经常接触到。

刺激性气体多有腐蚀性,生产过程中常因设备被腐蚀而发生跑、冒、滴、漏现象,或因管道、容器内压力增高而致刺激性气体大量外逸造成中毒事故。

刺激性气体中毒症状主要是眼、上呼吸道均有刺激症等,严重时,可发生黏膜坏死、脱落,引起突发性呼吸道阻塞而窒息。

4)窒息性气体中毒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

煤气制造以及用煤、焦炭等制取煤气的过程中,制造合成氨、甲醇、光气、羰基金属以及采矿时爆破烟雾,均可产生大量一氧化碳,冶金工业中的炼铁、炼钢、炼焦等作业场所也产生大量一氧化碳。

这些生产过程都有接触一氧化碳的机会,并有可能导致一氧化碳中毒。

硫化氢中毒。

石油开采、炼制、含硫矿石冶炼、含硫的有机物发酵腐败等可产生硫化氢,如制糖、造纸业的原料浸渍,清理粪池、垃圾、阴沟时,都可发生严重硫化氢中毒。

呼吸道为主要侵入途径。

中毒时,轻者出现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胸闷、头痛头晕、乏力、心悸、呼吸困难、意识丧失、血压下降;严重者出现脑水肿、休克、心肝肾损害。

接触高浓度的硫化氢可立即昏迷、死亡,称为“闪电型”死亡。

二氧化碳中毒。

不通风的发酵池、地窖、矿井、下水道、粮仓等处,可有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蓄积。

二氧化碳中毒常为急性中毒,患者进入高浓度二氧化碳环境后,几秒钟内即迅速昏迷,若不能及时救出可致死亡。

另外还有氰化物及甲烷中毒等。

5)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中毒

常见的苯的氨基和硝基化合物有苯胺、苯二胺、联苯胺、二硝基苯、三硝基甲苯、硝基氯苯等。

这类化合物被广泛用于制药、印染、油漆、印刷、橡胶、炸药、有机合成、染料制造以及化工、农药等工业。

这类化合物中三硝基甲苯、二硝基酚、三硝苯胺等均可引起白内障。

苯的氨基化合物具有致癌作用,如联苯胺、4一氨基联苯可致膀胱癌。

6)高分子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的生产包括:

①由化工原料合成单体;②单体经聚合或缩聚成聚合物;⑧聚合物的加工、塑制等。

在整个合成、加工及使用过程中均可产生一些有害因素。

如氯乙烯、丙烯腈、氯丁二烯、二异氰酸甲苯酯、环氧氯丙烷、己内酰胺、苯乙烯、丙烯酰胺、乙氰及二甲基甲酰胺等均可引起中毒。

3.生产性毒物可引起职业中毒

职业中毒按发病过程可分为三种病型:

(1)急性中毒:

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人人体所致。

多数由生产事故或违反操作规程所引起。

(2)慢性中毒:

毒物长期、小量进入肌体所致。

绝大多数是由毒物的蓄积作用引起的。

(3)亚急性中毒:

亚急性中毒介于以上两者之间,是在短时间内有较大量毒物进入人体所产生的中毒现象。

除上述3种病型外,还有的是处于带毒状态,如接触工业毒物,虽无中毒症状和体征,但在尿中或其他生物材料中所含的毒物量(或代谢产物)超过正常值上限,或驱毒试验(如驱铅、驱汞)阳性。

这种状态称带毒状态或称毒物吸收状态,例如铅吸收。

铍可引致铍肺;氟可致氟骨症;氯乙烯可引起肢端溶骨症;焦油沥青可引起皮肤黑变病等。

某些化学毒物可致人体突变、致癌、致畸,引起机体遗传物质的变异。

工业毒物对女工月经、妊娠、授乳等生殖功能产生不良影响,不仅对妇女本身有害,而且累及下一代。

   

(四)物理性职业危害因素及所致职业病

作业场所存在的物理职业危害因素包括气象条件(气温、气湿、气流、气压)、噪声、振动、电磁辐射等。

分类如下:

   

1.噪声及噪声聋

由于机器转动、气体排放、工件撞击与摩擦等所产生的噪声,称为生产性噪声或工业噪声。

噪声可分为3类:

空气动力噪声、机械性噪声、电磁性噪声。

受到这些噪声影响的,主要有使用各种风动工具的工人、纺织工、发动机试验人员、拖拉机手、飞机驾驶员和炮兵等。

生产性噪声对人体的危害首先是对听觉器官的损害,我国已将噪声聋列为职业病。

噪声还可对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及全身其他器官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危害。

2.振动及振动病

 生产设备、工具产生的振动称为生产性振动。

产生振动的设备有锻造机、冲压机、压缩机、振动筛、送风机、振动传送带和打夯机等。

产生振动的工具主要有锤打工具,如凿岩机、空气锤等;手持转动工具,如电钻和风钻等,固定轮转工具,如砂轮机等。

振动病分为全身振动和局部振动两种。

局部振动病为法定职业病。

3.电磁辐射及所致的职业病

1)非电离辐射

①射频辐射。

一般来说,射频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不会导致组织器官的器质性损伤,主要引起功能性改变,并具有可逆性特征。

在停止接触数周或数月后往往可恢复,但在大强度长期辐射作用下,对心血管系统的征候持续时间较长,并有进行性倾向。

微波作业对健康的影响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以及心血管系统的变化。

②红外线。

红外线引起的职业性白内障已列入职业病名单。

③紫外线。

强烈的紫外线辐射作用可引起皮炎,表现为弥漫性红斑,有时可出现小水泡和水肿,并有发痒、烧灼感。

皮肤对紫外线的感受性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

除机体本身因素外,外界因素的影响会使敏感性增加。

例如,皮肤接触沥青后经紫外线照射,能产生严重的光感性皮炎,并伴有头痛、恶心、体温升高等症状,长期受紫外线作用,可发生湿疹、毛囊炎、皮肤萎缩、色素沉着,长期受波长340~280nm紫外线作用可发生皮肤癌。

作业场所比较多见的是紫外线对眼睛的损伤,即电光性眼炎。

④激光。

激光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它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造成的。

激光对健康的影响主要是对眼部的影响和对皮肤造成损伤。

被机体吸收的激光能量转变成热能,在极短时间内(几毫秒)使机体组织局部温度升得很高(200~1000℃)。

机体组织内的水分受热时骤然气化,局部压力剧增,使细胞和组织受冲击波作用,发生机械性损伤。

眼部受激光照射后,可突然出现眩光感,视力模糊,或眼前出现固定黑影,甚至视觉丧失。

2)电离辐射

电离辐射引起的职业病包括:

全身性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病;局部放射性疾病,如急、慢性放射性皮炎及放射性白内障;放射所致远期损伤,如放射所致白血病。

列为国家法定职业病的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外照射放射病,外照射皮肤疾病和内照射放射病、放射性肿瘤、放射性骨损伤、放射性甲状腺疾病、放射性性腺疾病、放射复合伤和其他放射性损伤共11种。

4.异常气象条件及有关职业病

异常气象条件指高温作业、高温强热辐射、高温高湿;其他异常气象条件指低温作业、低气压作业等。

异常气象条件引起的职业病列入国家职业病目录的有以下3种:

中暑、减压病(急性减压病主要发生在潜水作业后)、高原病(是发生于高原低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发性疾病)。

   

(五)职业性致癌因素和职业癌

1.职业性致癌物的分类

与职业有关的能引起肿瘤的因素称为职业性致癌因素。

由职业性致癌因素所致的癌症,称为职业癌。

引起职业癌的物质称为职业性致癌物。

职业性致癌物可分为3类:

(1)确认致癌物,如炼焦油、芳香胺、石棉、铬、芥子气、氯甲甲醚、氯乙烯和放射性物质等。

(2)可疑致癌物,如镉、铜、铁和亚硝胺等,但尚未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

(3)潜在致癌物,这类物质在动物实验中已获阳性结果,有致癌性,如钴、锌、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