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830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0.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docx

大气受热过程教案和练习题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

【学习目标】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3.通过探讨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烤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自主阅读思考】

1、地球大气的能量来源,从根源上说,来自于哪里?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哪里?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补充知识】

1、大气成分分布不均匀,海拔越低,空气越密集,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高原缺氧的原因)

大气组成成分:

①干洁空气:

N2、O2、CO2、O3等

②水汽(存在于近地面大气)

③固体杂质

2、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源源不断释放能量,称之为太阳辐射。

主要构成成分:

1可见光(主):

红橙黄绿蓝青紫等光(按波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2红外线:

波长比红光还要长的光线

3紫外线:

波长比紫光还要短的光线

3、任何物质只要有温度都能释放辐射能量。

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辐射波长的长短取决于温度,波长与温度成反比关系(即温度越高,波长越短)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表面温度6000度,内部温度1.5万度)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地面和大气温度较低)

【归纳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提示:

对比地球和月球大气的差异,大气在白天和夜晚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问题研究】(大气受热原理应用)

材料一: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探究一:

作为一位环保工作者,你如何向公众解释,CO2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材料二:

天气预报:

北京,10月25日,天气:

晴,气温:

3~18℃;10月27日,天气:

多云转阴,气温:

8~17℃。

探究二:

作为一位气象工作者,你如何向大家解释晴天昼夜温差大,而阴天昼夜温差小这一现象?

材料三:

秋冬时节出现的霜冻,常常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农民伯伯在霜冻来临前点燃,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等物质,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

这种防止冻害的方法就是熏烟法。

探究三:

作为一位成功的果农,你如何向同行解释熏烟法的原理?

材料四:

深秋、冬季和初春,在晴天的夜晚,往往会出现霜冻。

探究四:

作为一个靠谱的地理老师,你如何向小伙伴们解释冬半年,晴天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

【大气受热原理归纳总结】

1、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2、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华北地区农田铺“地膜”。

3、分析某地昼夜温差的大小。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

晴天—云层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

陆地比热容小—地面升温和降温都快—昼夜温差大。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如:

夏天太阳强的时候怎么办?

春天气温低的时候如何保护播种的农作物?

 

例题讲练:

【例1】.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运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例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快

C.空气中的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例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1).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

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

作用直接相关的有()(双选)

A.①B.②

C.③D.④

 

(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

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例4】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a~e表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a     B.bC.cD.d

2.a~e中,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

A.aB.bC.cD.d

3.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Ⅰ可能增强 ②箭头Ⅱ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B.②③

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例5】.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例6】.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日变化的是。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阴天的夜晚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学案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明确大气的热量来源,即导致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能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2.能阐述大气温室效应及其作用

3.通过探讨理解"太阳暖地面、地面烤大气、大气还地面"的原理。

【自主阅读思考】

1、地球大气的能量来源,从根源上说,来自于哪里?

2、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来自于哪里?

3、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相互关系是什么?

【补充知识】

4、大气成分分布不均匀,海拔越低,空气越密集,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高原缺氧的原因)

大气组成成分:

①干洁空气:

N2、O2、CO2、O3等

②水汽(存在于近地面大气)

③固体杂质

5、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源源不断释放能量,称之为太阳辐射。

主要构成成分:

4可见光(主):

红橙黄绿蓝青紫等光(按波长由长到短的顺序排列)

5红外线:

波长比红光还要长的光线

6紫外线:

波长比紫光还要短的光线

6、任何物质只要有温度都能释放辐射能量。

温度越高,辐射能力越强。

辐射波长的长短取决于温度,波长与温度成反比关系(即温度越高,波长越短)

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太阳表面温度6000度,内部温度1.5万度)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长波辐射(地面和大气温度较低)

【归纳总结】

大气的受热过程示意图

 

为什么月球表面的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

(提示:

对比地球和月球大气的差异,大气在白天和夜晚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问题研究】(大气受热原理应用)

材料一:

全球变暖是指全球气温升高。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

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

探究一:

作为一位环保工作者,你如何向公众解释,CO2增多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材料二:

天气预报:

北京,10月25日,天气:

晴,气温:

3~18℃;10月27日,天气:

多云转阴,气温:

8~17℃。

探究二:

作为一位气象工作者,你如何向大家解释晴天昼夜温差大,而阴天昼夜温差小这一现象?

材料三:

秋冬时节出现的霜冻,常常会造成农作物的减产。

农民伯伯在霜冻来临前点燃,能够产生大量烟雾的柴草、牛粪、锯木等物质,烟雾能够阻挡地面热量的散失,一般能使近地面层空气温度提高1-2℃。

这种防止冻害的方法就是熏烟法。

探究三:

作为一位成功的果农,你如何向同行解释熏烟法的原理?

材料四:

深秋、冬季和初春,在晴天的夜晚,往往会出现霜冻。

探究四:

作为一个靠谱的地理老师,你如何向小伙伴们解释冬半年,晴天的夜晚容易出现霜冻?

【大气受热原理归纳总结】

4、解释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对全球变暖的影响

5、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提高生产效益

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利用烟雾防霜冻;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华北地区农田铺“地膜”。

6、分析某地昼夜温差的大小。

影响昼夜温差大小的因素:

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

地势高低:

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天气状况:

晴天—云层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和夜晚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下垫面性质:

陆地比热容小—地面升温和降温都快—昼夜温差大。

现实生活中,人们常常利用大气受热原理解决一些实际的生活问题,如:

夏天太阳强的时候怎么办?

春天气温低的时候如何保护播种的农作物?

 

例题讲练:

【例1】.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D.空气湿度大、运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例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的说法。

就此现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天空云量少,大气保温作用强B.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快

C.空气中的水汽少,地表降温慢D.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例3】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

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

下图为地球热量平衡示意图。

读图回答问题。

(2).二氧化碳含量增多.导致大气对地面

保温作用增强。

下列数字所示环节与大气保温

作用直接相关的有()(双选)

A.①B.②

C.③D.④

 

(2)海洋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能够对大气中

CO2浓度进行调节,有人称之为海洋“生物泵”作用,该作用可能()

A.缓解全球变暖B.缩小臭氧层空洞C.减轻酸雨污染D.加快洋流流速

【例4】读下图,回答1~3题。

1.图中a~e表示的辐射中,属于短波辐射的是(  )

A.a     B.bC.cD.d

2.a~e中,表示对地面有保温作用的是(  )

A.aB.bC.cD.d

3.当大气中云量和水汽含量增加时(  )

①箭头Ⅰ可能增强 ②箭头Ⅱ可能增强 ③箭头c可能增强 ④箭头a可能增强

A.①②④B.②③

④C.①③④D.①②③

 

【例5】.下列四幅图中,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例6】.下图是我国某地区两天的气温日变化曲线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条曲线中,表示阴天时的气温日变化的是。

(2)白天阴天,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阴天的夜晚气温比晴天时较,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气受热过程练习题

一、选择题

下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回答1~3题

1.有关图中各箭头及含义,说法正确的是()

A.甲是近地面大气能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B.乙是大气逆辐射,属于短波辐射

C.丙是近地面大气能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D.戊辐射逐渐增强,会导致全球变暖

2.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

A.甲B.乙C.丙D.丁

3.我国华北平原的纬度比长江中下游平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甲B.乙C.丙D.丁

4、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①离太阳近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小

③云层厚且夜晚长④地势高、空气稀薄

⑤白天太阳辐射强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⑥D.②④⑤

5、“天雨新晴,北风寒彻”造成“是夜必霜”的原因是()

①雨后的夜晚必定气温很低②受冷气团影响,加之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弱

③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热量少④晴朗的夜晚,地面辐射损失热量多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6.与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青藏高原气温日较差大的原因为(  )

①青藏高原距离太阳近 ②青藏高原比长江中下游平原太阳高度角大 

③地势高,空气稀薄 ④白天太阳辐射强 ⑤云层厚 ⑥夜晚大气逆辐射弱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③④⑥    D.②⑤⑥

7.天气晴朗且大气污染较轻时,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夜晚气温较阴天高②白天气温较阴天高③气温日变化幅度大④白天大气反射加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8.以下现象与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无关的是(  )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太高B.臭氧能够防止紫外线对地表生物的危害

C.夜晚多云比白天多云气温高D.多云的夜晚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9.撒哈拉大沙漠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大的原因是(  )

A.沙漠地区太阳辐射热量少B.沙漠地区水汽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和保温作用差

C.沙漠地区人类活动少D.沙漠地区的风沙大

1O.年太阳辐射总量最大值不在赤道,而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原因是(  )

A.赤道上白昼时间比北回归线上长B.赤道上正午太阳高度比北回归线上小

C.赤道上森林覆盖率高D.赤道上云雨天气比北回归线上多

11、大气中长期滞留的火山灰会影响当地乃至全球气温,如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喷发产生的火山灰使当年全球

平均气温下降0.5度,导致气温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地表气压升高B、地表气压降低C、地表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D、地表空气获得的太阳辐射增多

12、下图是该地当天的地理环境最可能出现(  )

图2-2-22 我国某地某日气温变化曲线图

A.白天多云,夜间晴朗B.大气逆辐射较强C.夜间风力较大D.昼最短夜最长

下图为19世纪中叶以来每10年全球表面气温距平变化统计,读图回答13-14题。

13.下列选项与图中信息相吻合的是

A.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波动下降

B.19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气温直线上升

C.20世纪50年代,全球气温较1961-1990年平均气温高

D.20世纪70年代以后,全球每十年都比前十年明显变暖

14.近几十年来,全球气温变化与温室气体排放量关系密切,是因为温室气体

A.强烈吸收太阳辐射B.强烈吸收地面辐射C.强烈反射地面辐射D.强烈反射太阳辐射

15、以下四图中昼夜温差最大的是(  )

读右图,回答16-17题

16、利用人造烟雾来防御霜冻的原理是(  )

A.减弱①  B.增强②C.减弱③D.增强④

17、人类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生活,

能使图中变化相对明显的是(  )

A.①增强B.②增强C.③减弱D.④减弱

2012年10月12日早,天津出现大雾天气,能见度很低,给道路交通和市民出行带来不便。

下图为城区海棠立交在浓雾中若隐若现。

回答18~19题。

18.浓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  )

A.浓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

B.浓雾削弱了地面辐射

C.浓雾削弱了太阳辐射

D.浓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

19.深秋初冬时节也是该地大雾多发期,这其中的道理是(  )

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微弱,水汽不易扩散

B.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

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上

D.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

 

20、下图中A、B、C、D四地,昼夜温差最小的是()

电视剧《闯关东》中的场景:

“主人公朱开山为了避免所种的庄稼遭受霜冻危害,在深秋的夜晚带领全家人及长工们在田间地头点燃了柴草……”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1.关于图中a、b、c、所代表的内容,叙述正确的是(    )

A.a代表大气的直接热源              

B.a、b、c所代表的辐射波长的大小关系是a

C.b代表的辐射主要被大气中的臭氧吸收

D.c代表的辐射与天气状况无关

22.朱开山一家燃烧柴草防御霜冻的做法,有利于(    )

A.增强a辐射   B.增强b辐射   C.增强c辐射    D.改变b的辐射方向

地面辐射与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有效辐射。

读下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23题。

23.关于地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地面辐射与下垫面性质有关        B.地面温度越高,地面辐射越弱

C.空气温度越低,大气逆辐射越弱    D.空气湿度大、云量多,大气逆辐射强

 下图为“成都和拉萨某时段气温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24—25题。

答:

烧饭时米变成了饭;写字时纸上留下了字迹;下雨后路上的积水慢慢地变成水蒸气消失在空中;岩石风化变成沙子等。

24.与成都相比,拉萨

15、在显微镜下,我们看到了叶细胞中的叶绿体,还看到了叶表皮上的气孔。

 A.白天大气辐射强 B.夜晚大气逆辐射强 C.白天太阳辐射强 D.夜晚地面辐射强

答: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发生日食。

25.成都和拉萨气温日较差差异较大的根本原因是两地

 A.纬度差异较大  B.经度差异较大  C.海拔高低不同  D.人类活动的差异

3、你知道哪些化学变化的事例呢?

举出几个例子。

 

3、你知道哪些化学变化的事例呢?

举出几个例子。

11、月食:

当地球转到月球和太阳的中间,太阳、地球、月球大致排成一条直线时,地球就会挡住太阳射向月球的光,这时在地球上的人就只能看到月球的一部分或全部看不到,于是就发生了月食。

答案:

9、物质的变化一般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很多,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物质。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发生了物理变化。

1选C,2选D,3选B,4选B5.选D6.C7.B8.D9.B10.D11、C12、B

3、我们在水中发现了什么微生物呢?

(P18)13、D14、B15、C16D、17D、18C、19D20、C21、B22、C23、B24、C25、C

25、意大利的科学家伽利略发明了望远镜,天文学家的“第三只眼”是天文望远镜,可以分为光学望远镜和射电望远镜两种。

答:

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的中间,如果月球挡住了太阳射向地球的光,便发生日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