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740981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6.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实施方案文档格式.docx

时速2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

搭建满足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要求的动车组平台,推进车体、转向架、牵引传动、制动、网络控制、自主控制受电弓等系统和部件研发,完成动车组型式试验及运用考核,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多制式/多动力城际动车组.研制AC25KV和DC750V/DC1500V/DC3000V供电受流实时切换,内燃—电力混合、电力—动力电池混合、可灵活编组的动车组,搭建标准化城际动车组产业平台,形成产业化能力.

动车组核心零部件自主化。

研发自主化的高速列车轴箱轴承、基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车体配套零部件、高均温性散热器等核心零部件,填补国内相关技术空白,完成型式试验及装车运用考核,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3.适应高效、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铁路关键系统及装备

铁路下一代列控系统.研制满足未来高速铁路或特殊线路运行要求的列控系统,实现列车按虚拟闭塞或移动闭塞高效运行,地面设备集中化、简约化.

驮背运输专用车。

研制满足公铁运输快速衔接要求的车型,提升车体结构、液压系统、电气控制系统、旋转系统、支撑系统、自锁机构、公路货车装载加固等关键技术自主化水平,完成型式试验及运用考核,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混合动力机车。

研制柴油机+动力蓄电池组的混合动力内燃机车、高速柴油机等机车及关键零部件,完成机车型式试验及运用考核,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时速160公里快捷货车.研制时速160公里棚车和集装箱平车及关键零部件,完成货车型式试验及运用考核,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4.安全保障系统及装备

基于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

以时速350公里的标准动车组为平台,实现涡流制动、碳陶制动盘、永磁电机及其控制系统、以太网控车等新技术的集成应用,以及车载检测系统显示、功能操作和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综合集成,大幅减小系统功耗和系统整体体积,全面提升高速铁路动态检测能力,具备成套技术装备出口条件,形成产业化能力。

特种检修保障作业车。

完成混合动力接触网检修作业车、隧道与桥梁检测车、新型钢轨探伤车、打磨车、铣磨车、接触网供电为牵引动力的铁路工程车等特种检修保障作业车研制,完成型式试验及运用考核,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二)城轨关键系统及装备

1.城轨智能化关键系统及装备

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研制中速磁悬浮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自动化等级达到GOA4级水平,重点突破中速磁悬浮列车测速定位、设备状态在途监测及预警、远程安全控制及自愈等关键技术,实现示范应用.研制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简化地面设施设备,降低全自动运行线路建设、运营和维护成本,满足列车自动运行、主动进路和自主防护,实现示范应用。

研制自主化有轨电车智能控制系统,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城轨运营服务智能化系统。

研制城轨列车智能联控平台,开发列车健康信息系统,构建列车健康管理和车内环境实时监控体系,实现示范应用。

研制城轨综合运营与管理系统,形成信息共享、智能服务、智能决策和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关键系统及装备,实现示范应用.

2.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轨车辆装备

160公里中速磁悬浮列车.对接牵引供电、运行控制、轨道线路、场站等中速磁悬浮交通系统,进一步提升牵引、悬浮、走行部、受流等车辆关键技术自主化水平,制定中速磁悬浮交通系统标识规范体系,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跨座式单轨列车。

研制适应不同运营要求、环境的列车及配套技术,突破车辆承载和传动系统、导向性能,以及防火、防风、抗震、紧急救援等关键技术,构建多样化、自主化的产品体系,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标准化城轨车辆。

研制满足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要求的车体、制动系统、牵引系统、齿轮传动系统等核心部件,建立标准化城轨车辆技术平台,完成整车型式试验及运用考核,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3.安全保障系统及装备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检测列车。

研制轨道巡检、轮轨力、通信等车载专业基础设施检测设备,具备连续进行轨道平顺性、钢轨轮廓及磨耗、轨道部件、轮轨力、线路限界、接触网受流参数、通信信号等基础设施综合测试、质量综合评估能力,提高城轨综合检测效率与检测数据可靠性,形成产业化能力.

城市轨道交通主动检测与维护系统。

围绕车辆、线路、通信、信号、客服、牵引供电等领域研制互联互通、信息综合的主动检测与运维系统,形成适用于不同线路的核心技术及装备,实现运维模式由传统计划修转变为状态修、预防修,形成主动检测与运维技术标准和规范体系,实现示范应用。

(三)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能力提升平台

制造技术智能化提升

围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及相关配套设施,研制应用机车车辆关键系统及部件、高速道岔等工务装备、列控关键系统及部件等领域的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改进产品制造工艺,优化提升制造流程,实现智能功能、链式价值创造和产业系统层级等三大智能制造维度的有机融合,形成互联互通、人机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制造模式.

2。

试验检测平台

高速铁路关键系统及部件试验检测平台。

满足新型技术装备的试验检测要求,进一步健全铁路技术产品试验检测及认证体系.建立高速铁路关键设备第三方测试平台,提升高速铁路整车及部件、列车控制系统等试验检测能力。

建立中国标准动车组互联互通地面试验验证平台,满足标准动车组通信信号互联互通试验检测要求。

建立基础设施动态检测设备标定库标定线,进一步提高检测设备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立高速列车用材料阻燃防火与环保性能评价实验室,完善高速列车防火安全设计和材料阻燃性能、环保性能评价体系。

建设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形成面向全球的资源集成、高效协同和网络化运营的创新平台,推进行业基础、前沿以及关键共性技术突破。

城市轨道交通信号系统试验检测平台。

围绕构建城轨第三方试验检测及认证体系,着力填补国内相关领域空白,提高产品试验检测能力,持续扩大重点产品认证覆盖范围.建立面向行业服务的城市轨道交通测试实验室,搭建CBTC系统全功能安全测试实验室、10法电磁兼容实验室,形成功能完善、覆盖全面的CBTC系统及电磁兼容试验检测能力。

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综合实验基地,满足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全自动运行系统测试、试验及验证需求。

轨道交通出口机车车辆试验验证平台。

建立出口车试验验证系统,提升出口项目型式试验、研发性试验和例行试验的线路能力,为出口产品和技术的自主研发提供试验验证平台。

通过实施本方案,进一步提升我国轨道交通关键技术装备自主研发及产业化水平,推动自主研制产品智能化、系列化、标准化发展,促进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提升,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进一步增强轨道交通装备产业核心竞争力,并在部分关键领域具备一定的行业引领能力。

二、组织形式

(一)实施主体

整合轨道交通领域的骨干制造企业、相关科研院所和用户等资源和优势,充分发挥各单位的协同作用,联合攻关、重点突破。

1.铁路关键系统及装备

主要依托轨道交通车辆装备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运输企业及其他相关零部件企业,通过组建产业创新联盟等方式,集中力量,联合攻关突破智能高铁、谱系化动车组、安全保障和其他适应市场需求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实现示范应用.

2.城轨关键系统及装备

主要依托轨道交通车辆装备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运输企业及相关零部件企业,通过组建产业创新联盟等方式,集中力量,联合攻关突破城轨智能化、城轨车辆装备和安全保障的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及产业化,实现示范应用。

3。

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能力提升平台

主要依托轨道交通、智能制造领域的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行业内外相关单位,加强产业内部协作,加快智能制造技术的推广应用,建立健全试验检测及认证体系,实现行业技术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二)技术路径

按照“成熟一批、启动一批、储备一批和谋划一批"

的原则,建立轨道交通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库,优化项目管理及监管评估机制,滚动推进项目实施,持续支持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突破。

1.项目储备

为引领行业技术发展,满足国内外市场需求,以技术前沿性强、市场需求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关键领域为重点支持方向,选取在建、拟于近期以及未来三年开工建设项目纳入项目库,实现动态调整,滚动储备。

项目遴选

组织行业专家对储备项目实施的必要性、项目任务、承担主体、资金配套、项目指标、预期成果等方面开展评估调查,优选符合国家发展战略、适应行业发展趋势、具有一定基础和经济效益、切实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化项目。

项目推进

有序推进项目各环节工作,精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撬动作用,实现重点领域关键技术产业化。

4.过程监督

根据《加强和完善重大工程调度工作暂行办法》(发投资[2015]851号)要求,中央企业和地方有关部门对重大工程包项目建设进行动态监管,定期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项目实施进展情况,协调解决存在问题,保证项目按计划顺利实施。

5.项目验收

项目竣工完成后,中央企业承担项目由国家主管部门组织验收,其他项目由地方相关投资主管部门对项目完成、资金使用等情况进行验收,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报送验收情况报告。

项目完成后,委托第三方专业支撑机构,全面评估专项实施情况,分析总结成绩和问题,为未来项目支持方向、重点任务、支持方式及项目管理等提出意见。

三、支持方式

采用中央预算内投资、产业投资基金等补助形式,重点支持具有良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系统工程项目,项目指标要求见《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指标要求》。

对于铁路系统关键系统及装备、城轨关键系统及装备和轨道交通装备技术能力提升平台等三大方面项目给予其项目投资总额一定比例的中央预算内补助,部分项目配合产业投资基金形式予以支持。

地方政府可结合本地实际制定配置支持政策,给予一定比例的财税或贷款优惠。

四、保障措施

(一)依托重大系统工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

以重大系统工程为重点,推动建立健全以用户需求为牵引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区,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协同创新机制,围绕关键核心技术开展联合研发及产业化,形成覆盖基础研究、应用创新、产品制造、试验检验及认证等有机衔接的创新链和产业链。

(二)健全项目资金管理机制

积极引入产业投资基金,优化资金拨付流程,简化资金使用审批,提高社会资本的撬动能力。

建立健全产业投资基金在合作模式等方面的指南和规则,有效增强基金投放各环节的沟通和协作.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和基金的对接,进一步完善两者间的协同管理、协同监督、协同检查机制,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三)支持产业成果转化与海外知识产权布局

深化首台套产品研发与市场需求的有效互动机制,实现产品技术方案的动态调整,有效提高产品研发对市场的适应性.综合运用财税、信贷、基金、证券、土地等手段,实施首二套、首三套等轨道交通新技术、新成果转化的扶持和引导政策,加快重大核心关键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强化对企业知识产权运营、海外布局,以及海外专利信息跟踪、风险预警的支持,为企业拓展国际市场创造良好条件。

(四)强化行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依托重大系统工程,以技术链、产业链、供应链为连接,配套建立国内领军型人才的培养机制,打造不同领域、环节的高层次专业技术团队,为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持续创新增添不竭动力。

支持轨道交通行业引进前沿型技术人才,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政策和措施,强化我国应用全球范围内最新前沿技术成果的能力,促进全球领先技术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附件1

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项目指标要求(2018-2020)

一、铁路关键系统及装备

(一)智能高铁核心装备与系统

个性化智能动车组

最高运行速度350公里/小时;

最大设计轴重≤17吨;

车轮直径920毫米;

轮重减载率:

准静态≤0。

65,动态≤0.8;

脱轨系数≤0.8;

横向力≤(10+P0/3)(P0表示静轴重)千牛,车轮对钢轨垂向作用力≤170千牛;

倾覆系数≤0。

8;

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高速列车超速防护及自动驾驶系统

满足最高350公里/小时运行要求,最小追踪间隔3分钟,自动化等级达到GOA2级水平,建立C3+ATO技术标准体系和规范;

安全设备满足SIL4等级要求,系统可用度达到99.999%;

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自主化率95%以上,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基础设施智能化运营维护系统

依托BIM、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以及相关运维装备,形成深度感知和精确度量的检测监测信息网络,实现智能化的数据处理分析和维修决策;

钢轨状态智能感知装备实现对轨道不平顺状态、道岔状态、钢轨表面及内部损伤、线路周边限界等基础设施的智能感知和状态检测监测;

接触网智能检修作业车满足120公里/小时运行检测,自主化率达80%。

智能化运营维护相关系统及装备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4。

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

满足最高350公里/小时、GOA2等级自动驾驶系统运行要求,发车间隔3分钟,日均最高运行160对高速动车组;

控制命令传输延时不超过2秒,信号设备状态表示延时不超过3秒;

系统及设备自主化率达100%,整体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二)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

下一代高速动车组。

最高运行速度450公里/小时;

车轮直径920/860毫米;

准静态≤0.65,动态≤0.8;

脱轨系数≤0。

8;

横向力≤(10+P0/3)(P0表示静轴重)千牛;

倾覆系数≤0.8;

完成样车研制,整体技术达到世界领先。

时速250公里中国标准动车组

最高运行速度250公里/小时;

最大设计轴重≤17吨;

准静态≤0.65,动态≤0。

车轮对钢轨垂向作用力≤170千牛;

整车自主化率≥98%,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多制式/多动力城际动车组(待完善)

最高运行速度*公里/小时;

最大设计轴重≤*吨;

车轮直径*毫米;

准静态≤*,动态≤*;

脱轨系数≤*;

横向力≤(*+P0/*)(P0表示静轴重)千牛,车轮对钢轨垂向作用力≤*千牛;

倾覆系数≤*;

满足电气化与非电气化铁路、干线铁路与支线铁路、客运专线与普通铁路、不同接触网供电制式的跨线运输,以及接触网故障或无接触网条件下的调车和自救援要求;

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形成产业化能力。

动车组核心零部件自主化

高速动车组轴箱轴、牵引系统高均温性散热器、基于新型复合材料的车体配套零部件等实现自主研发,自主化率达到100%,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三)适应高效、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铁路关键系统及装备

1.高速铁路下一代列车控制系统

满足最高400公里/小时及以上运行要求,最小追踪间隔3分钟,自动化等级达到GOA2级水平;

运能动态配置与分配、行车资源调配、调度方面实现智能化;

安全设备满足SIL4等级要求,系统可用度达到99。

999%;

实现列车按虚拟闭塞或移动闭塞高效运行,地面设备集中化、简约化;

自主化率95%以上,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降低20%以上,研制系统样机并实现实验室仿真测试,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驼背运输专用车

最高运行速度120公里/小时;

轴重23吨;

自卸式载重2×

49吨或2×

40吨;

吊装式载重68吨或2×

57吨,满足2×

20英尺、1×

40英尺、1×

45英尺装运要求;

自主化率100%,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3.混合动力机车

采取动力蓄电池+柴油机模式,动力达到2200kW,油耗降低≥30%,排放降低≥50%,噪音降低≥60%,整体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自主化率100%,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时速160公里快捷货车

最高运行速度160公里/小时;

最大设计轴重≤18吨;

最大载重≥32吨(棚车)/44吨(平车);

平车容积205立方米,满足4×

20英尺、2×

40英尺集装箱,或1×

45英尺、1×

48英尺、1×

53英尺集装箱装运要求;

自主化率100%,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四)安全保障系统及装备

基于中国标准动车组的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

具备新型技术装备搭载试验能力,实现车载检测系统显示、功能操作和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综合集成,大幅减小系统功耗和系统整体体积;

整体技术达到世界领先,形成产业化能力.

2.特种检修保障作业车

新型钢轨探伤车.最高运行速度120公里/小时,最高持续探伤速度80公里/小时,整备重量约126吨,通过最小曲线半径160米,双动力下单机额定功率480马力(353千瓦),达到高铁和客专及普速线路钢轨内部伤损检测要求;

自主化率达80%,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混合动力接触网检修作业车。

以柴油机+蓄电池的混合动力为传动系统,液力传动最高运行速度120公里/小时,电传动最高运行速度20公里/小时,达到隧道全断面病害检查维修要求;

自主化率达80%,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隧道与桥梁检测车.隧道检测车采用柴油机+蓄电池的混合动力,液力传动、电传动最高运行速度分别为120公里/小时、22公里/小时,满足高空作业和多工作面作业;

桥梁检测车采用双动力系统,最高运行速度120公里/小时,桥检设备最大工作高度和深度+23米/-14米,最大水平外伸量18米,搭载无人机,满足低成本、高精度及智能化桥梁检测。

自主化率达80%,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打磨车.自行速度80公里/小时,最高打磨作业速度16公里/小时;

最小作业曲线半径100米,轴重≤14吨,磨头16~20个;

自主化率达80%,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以接触网供电为牵引动力的铁路工程车。

采用交直交电传动(接触网+柴油机的混合动力),无电气化区域采用内燃电传动装置,电气化区域采用电力牵引系统;

自主化率达80%,整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二、城市轨道交通关键系统及装备

(一)城轨智能化关键系统及装备

1.列车运行控制系统

中速磁悬浮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最高运行速度160公里/小时,追踪间隔90秒,自动化等级达到GOA4级水平;

安全设备满足SIL4等级要求,系统可用度达到99。

形成中速磁浮列车控制技术标准体系及规范;

技术达世界先进水平,自主化率95%,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基于车-车通信的列车自主运行系统.满足最高100公里/小时运行要求,行车间隔不大于90秒,折返间隔不大于120秒,自动化等级达到GOA3级水平,实现车载信号系统和车辆系统的深度融合和列车自主运行;

自主化率90%,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有轨电车智能控制系统.满足最高90公里/小时运行要求,区间行车间隔180秒;

自主化率达100%,完善相关标准体系,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2.城轨运营服务智能化系统

城轨列车智能联控平台。

兼容各类电脑操作系统和数据库,实现基于通信的环境控制系统、基于通信的视频分析联动、基于通信的火灾报警系统、列车健康信息系统、设备管理、联动决策支持、联动优化控制等模块的综合集成,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实现示范应用。

城轨综合运营与管理系统。

采取标准化的无线通信传输平台及搭载技术,实现列车自动监控系统(ATS)、综合监控系统(ISCS)、车辆自动监控系统(TCMS)、视频监控系统(CCTV)、综合维修系统、自动售检票系统(AFC)、乘客信息系统(PIS)等轨道交通各系统的一体化,具备综合运营调度与维修能力;

系统自主化率达100%,技术水平达到世界领先,实现示范应用。

(二)适应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城轨车辆装备

1.时速160公里中速磁悬浮列车(待完善)

最高运行速度160公里/小时,平均加速度>*米/秒2,制动平均减速度>*米/秒2,最小转弯半径*米,列车最大车辆编组*节,实现车体、牵引系统等核心部件自主化,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跨座式单轨列车

最高运行速度80公里/小时,轴重<14吨,平均加速度>0.85米/秒2,制动平均减速度>1.0米/秒2,最小转弯半径45米,列车最大车辆编组8节,实现车体、牵引系统、车载储能装置等核心部件自主化,形成产业化能力,实现示范应用。

标准化地铁车辆

最高运营时速80~160公里/每小时,区间行车间隔90~120秒,最大轴重11~16吨;

实现车体、制动系统、牵引系统、齿轮传动系统等核心部件自主化、简统化,整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三)安全保障系统及装备

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检测列车

最高运行速度120公里/小时,具备轨道、牵引供电、通信、周边环境等方面的实时监测能力,拥有时空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