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0987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docx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最新

化学说课稿模板集合10篇

化学说课稿篇1

  在《金属的化学性质》一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两个主要教学环节: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通过教学,我做了以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的反思

  首先,对学生原有知识、能力的认知不够,对初中学生已接触过的知识重复再现。

例如:

金属与酸的反应。

我设计了盐酸与镁、铝、铁、铜分组探究实验,希望能发挥学生的想象空间。

而这个知识点初中已经出现过,因此学生探究起来,好像不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而是对初中知识的实验验证。

  化学源于生活,也应回归于生活。

教学中我大胆创设情境,使学生大胆地想、充分的问、多方位的交流,教学活动中从一个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如:

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

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而我戴的戒指是真还是假的呢。

请你学完本节课后设计方案鉴别我戴的黄金戒指的真假,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因此化学教学,要正确认识学生的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层次,采用适合的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一体的课堂教学。

  其次,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上的反思

  我把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确定为本节课的重难点。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初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对此知识只不过是知识的再现。

因此我觉得教学的重难点把握是否正确非常的重要。

若不正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意义;若不明确,教学过程就失去了方向。

在化学教学活动开始之前,首先要明确教学活动的方向和结果,即所要达到的质量标准。

因此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是教学活动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方法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和方向。

  二、对教学技能的反思

  ①语言功底:

通过这次展示课我发现良好的语言功底对一名教师非常重要,教师的语言逻辑性要非常严密,推导流畅,过度自然。

语言(普通话)要规范简练,表达清晰,语气抑扬顿挫,充满热情和感染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

  ②板书的设计:

好的板书有助于将教学内容分清段落,表明主次,便于学生掌握教学内容的体系、重点。

  ③多媒体的使用、学生实验操作的引导:

教学中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主要是起着辅助教学的作用,同时注意尽量简单避免玩花俏以防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实验之前,正确引导学生实验,同时提醒学生实验的安全以及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比较异同,非常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实验失败的原因同时与成功的实验进行比较,生成丰富的教学资源。

  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我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的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

但在课后有以下几方面值得我去思考:

  学生的参与:

由于本课我主要是通过学生实验探究、主体作用明显,有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

学生只有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充分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其学习的主体角色。

在学生之间交流时,提醒学生学会倾听。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讲解知识为主的传授者的角色,应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倾听学生想法的聆听者。

在教学过程中,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让化学知识回归于生活:

提供生活案例,引导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有学习的成就感。

如:

A“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当黄金,进行欺骗活动,你会不会上当受骗?

你有多少种办法区别黄金和黄铜?

”这样的问题一下子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就连平时不愿意学习的学生,也参与了讨论。

大家纷纷献计献策,设计的方案有①测密度②测导电性③用牙咬(硬度)④测导电性⑤用火烧(真金不怕烈火炼、是金子在哪都发光)⑥?

⑦?

B“酸菜鲜鱼汤”是某家饭店的招菜,店老板反应盛汤的的铝锅很不耐用,没用多久锅底就漏洞了。

请你分析一下这主要是为什么?

  四、对教学小结的反思

  我主要通过学生自我小结,培养自主生成知识的能力。

课堂小结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

通过课堂小结,不仅能使所学知识得以归纳、总结、概括和升华,而且能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记忆,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广阔性和整体性。

  以上是我对《金属的化学性质》的反思,不足之处恳请各位老师多多指导!

谢谢!

化学说课稿篇2

  一、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

物质的溶解对学生来说是非常的重要,教材把它放在自然科学第三册第一章第七节课,以作为学习物质性质和结构的过渡和承接。

  从能力结构来说: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非常的普遍,通过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

通过对物质溶解度的学习,使学生能熟练的判断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学会简单的溶解度计算。

了解什么是浓溶液,哪些是稀溶液,然后得出结论。

学会用溶解度来表达物质的溶解能力。

  能力目的:

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德育目的:

培养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进行探讨,激发他们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掌握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溶解度的概念,及固体溶解度的四要素。

溶解度的简单计算。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溶解度的计算,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节课利用多媒体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五、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通过对日常生活中菜的咸与淡的讨论来引入新课,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

安排学生亲自来配制溶液,来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了解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溶剂里呢?

  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不饱和溶液吗?

不饱和溶液可以转变成饱和溶液吗?

如能转化,怎样转化?

  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已的机会。

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在讲完一个知识点是,会有一些针对性的习题。

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化学说课稿篇3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1(必修)第一章第二节《物质的量在化学实验中的应用》第一课时。

本节教材是在学习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同时为电解质溶液、中和滴定的学习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分析

  《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条就陈述了化学新课程的目标理念,即“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高中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依据课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a、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和换算。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课堂探究,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

  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a、在相互交流中培养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感受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初步理解和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课堂探究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二、教法、学法分析

  教法:

《课标》指出:

“从教学方式与实现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主动、全面发展目标的关系来看,探究式教学应成为化学新课程教学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

教学方式应体现学生学习科学的过程,因为学习科学的过程是学生构建知识、技能、方法、情感的过程,理解了过程的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会方法,从而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

”也就是说教师要处理好“鱼”和“渔”的关系,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本节的教学,采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及方法。

  学法: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溶剂体积”与“溶液体积”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教学的难点问题。

  三、教学程序:

  新课改倡导以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意义学习和合作学习为基本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方式。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索、不断改进自己已有认识和经验的过程。

本节课依据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提前布置学生在课前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课堂上他们带来了自己收集的诸如止咳糖浆、饮料、眼药水、矿泉水、四特酒等,实验室诸如盐酸、碳酸钠等溶液的标签。

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出示自己收集的标签,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进而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

  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收集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2、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探究式学习认为:

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的基础上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建构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学课本感受概念,然后通过以下具体实例练习来巩固、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l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5.85克NaCl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lNaCl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是对概念的直接运用;

  第二个练习巩固已学知识“物质的质量与物质的量的换算”。

  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

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体现了分层次教学的教学原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却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

学生们将在各自的思考与判断中,进行探讨和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让他们尽情发挥,相互解答疑问,自主进行合作探究。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引起彼此的心灵的相互碰撞。

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突破了教学的重点;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同时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在他们享受成功喜悦之际,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我给出了“跳一跳”能解决的问题:

  探究二、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与换算:

  物质的量浓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都是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他们之间有怎样的区别与联系呢?

  《课标》中强调:

在学科教学中要培养学生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请同学们自行设计表格将两个物理量进行对比,然后计算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

  他们不难从两者的“溶质的单位、溶液的单位、计算公式”作出比较。

但事物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对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两个物理量间转换存在着较大困难。

于是我为学生准备了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当他们经过具体化、形象化的转换,再采用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方法,将所有的数据换成字母进行推导,从而得出抽象的转换公式。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进一步掌握了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解决了教学的难点。

  巩固提高:

学生小组讨论,如何用98%(密度为1.84g/c3)的浓硫酸配制250L1.84l/L的稀硫酸溶液。

  3、开拓眼界

  在成功的激励下,课本知识此时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此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拓展升华。

本次高中化学课程改革在多个方面都显现出STS教育的地位和重要作用。

因此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投影,为学生提供物质的量浓度在工业生产、医疗保健、环境监测和科学实验等方面的应用,使学生从中体验化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4、课堂评价

  精心设计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课堂评价练习,巩固知识、技能目标。

  1.下列溶液中NO3-的浓度与100L1l/L硝酸铁溶液中的NO3-的浓度相等的是:

  A.200L1.5l/L硝酸镁溶液B.200L1.5l/L硝酸钾溶液

  C.50L3l/L硝酸钾溶液D.300L1l/L硝酸溶液

  2.一种NaOH溶液的浓度为cl/L,密度为g/c3,则这种溶液的质量分数是:

A.B.C.D.

  5、作业:

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有很多种,他们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我请同学们利用自己课前收集的各种溶液的标签,相互命题,将其它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换算成物质的量浓度。

  四、教学反思:

  这样的作业,同学们由学生身份转变为教师身份,他们定会兴趣盎然,相互命题相互解答的过程,既能让学生体验成就感、充实感,又能提升学生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灵活运用程度。

  本节课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没有过分强调对知识本身的掌握,而侧重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探究的体验,学会分享与合作的学习方法。

我相信,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将使他们受益无穷。

化学说课稿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必修2)》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第一节《化学能与热能》的第一课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学法指导、教学程序几个方面谈谈关于本课的设计:

  一、教材分析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于化学反应原理范畴。

在初中已从燃料的角度初步学习了“化学与能源”的一些知识,在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中,还将从科学概念的层面和定量的角度系统深入地再学习。

根据课程标准,在此只笼统地将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能量的原因归结为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如此安排,既有学习的阶段性,又有必修、选修的层次性,在具体内容上前后还有交叉和重叠,学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呈现一种螺旋式上升的形态。

  关于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侧重讨论化学能向热能的转化,主要考虑其应用的广泛性和学习的阶段性。

选材上尽量将化学原理与实验、实例相结合,对化学概念或术语采用直接使用或叙述含义而不下定义的方式出现,以降低学习的难度,同时注意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高新技术、化学史实相联系。

  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

本节通过对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探讨,使学生感悟到化学反应在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过程中充当的关键角色,初步树立起科学的能源观,形成将化学能与热能相互转化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能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

同时通过【思考与交流】使学生对化学反应的特征有进一步的认识,增进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体会化学学习的价值。

  2、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

知道热能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实例和实验,形成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能根据事实判断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知道一个化学反应是吸收能量还是放出能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⑵过程与方法:

在化学实验的基础上,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能力;尝试与人合作,增强团队精神;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的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物质变化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培养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⑷本节教学重难点

  重点:

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难点:

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概念的形成及科学能量变化观的建立。

  二、教学方法及模式

  本节课的教学可分为三个课堂教学单元:

理论思考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实际应用教学。

  这三个教学单元互相联系,同时又各自平行独立,其中任何一个单元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进行课堂整体教学。

本节我采用以实验探究教学作为切入点的教学思路。

  这一教学思路强调的是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应用实验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设计并进行实验用以收集、整理事实和数据,再得出结论,抽象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在第二课时中上升到理论高度去进一步理解概念,最后应用到实际中去。

整个教学过程即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反应原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

根据本节知识特点和高一学生实际,本节拟采用三种教学方法。

  ⑴演示讲授法演示主题→典型现象→科学结论→迁移应用

  ⑵实验探索法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引出新知识

  ⑶设疑递进法

  设疑→解难→再设疑(知识加深)→再解难(突破难点,总结规律)

  为了突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我利用多媒体演示将零散的见闻集中化,采用演示讲授法和设疑递进法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学生的理解。

对于另一教学重点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我采用实验探索法培养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和演绎的实验能力。

  三、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本节采用分组实验探究、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等方法。

在指导学生观察时,强调四个问题:

第一,目的性;第二,全面性;第三,观察与思维相结合,边观察边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第四,要有客观而详实的记录。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教师演示“滴水生火”的实验——Na2O2与H2O的反应。

  问题:

水能生火的原因是什么?

此反应除了得到NaOH和O2,还有什么生成?

  这一环节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在观察实验现象时注意目的明确,淡化对反应产物的观察,注重对能量变化的观察。

  2、展示素材,师生互动

  展示燃烧、爆炸及电池的图片和视频。

  问题:

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都有哪些表现?

  明确热量的变化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这一环节初步锻炼学生运用观察、比较、归纳等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3、动手实验,观察现象

  问题:

化学能与热能如何相互转化?

  实验2-1、2-2、2-3是教学中非常重要的课内教学资源,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学价值,我在这里将以上实验安排为学生分组实验。

  4、深入思考,突破难点

  经过分组实验,学生有了完整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引导学生进行高质量的理性分析。

通过学生汇报、小组内交流、填写实验报告等多种多样的形式,给学生创造机会学习对现象的描述和分析、对实验事实和数据的处理、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抽象等科学方法。

  例如:

通过三组强酸和强碱之间的反应对比实验,定性的抽象出“中和热”概念。

  对实验进行原理性抽象──为什么强酸与强碱发生反应时都会放出热量?

  本质分析──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分别为:

  由此可见,三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虽然不同,反应物也不同,但是它们的反应本质相同,都是的反应,属于,其离子方程式都是:

所以,可提出推测______________。

由于三个反应中H+和OH-离子的物质的量都相等,则生成水的物质的量也相等,故放出的热量也相等(在上述三个实验中,温度上升的幅度接近)。

  形成概念:

称为中和热。

  使学生明确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都有哪些。

  问题:

⒈许多吸热反应需要加热,那么需要加热的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吗?

  ⒉许多放热反应是在常温下进行的,那么常温下进行的反应都是放热反应吗?

  ⒊放热反应一定都是在常温下进行的吗?

  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认识。

  问题:

为什么化学反应会放热或吸热呢?

  突破难点,明确规律,使学生明确化学反应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中吸收或放出热量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高低。

  5、创造思维,创新实验

  为了能使实验教学进入高层次的创造性实验和创造性思维阶段,我还提出了一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问题和任务,供学生在课外深入学习,为选修模块和大学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

  6、课堂小结和练习

  ⑴知识方面

  ⑵学法方面:

回顾本课由个别到一般的归纳方法;从现象到本质,从感性到理性的探究过程。

  【课堂反馈练习】1、2、3、4

  7、布置作业

  让学生课后练习化学键知识,思考化学反应中“化学键的破与立”与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关系,为下一课时的理论思考教学做好铺垫。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是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让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带着社会生活的体验走进课堂的学生们,将于下一课时再带着化学课堂的收获走向生活实践,实现了学习与生活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也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给予批评指正。

化学说课稿篇5

  一、说教材:

  1.本节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初中教材中介绍过制取O2时要加MnO2加快速率;高中教材中也介绍过制HCl时,浓H2SO4和固体NaCl要在强热500—600°C时才能大大加快反应产生HCl的速率,而本课题内容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加深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从而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生活、生产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学生通过本节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容联系,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2.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与分析,认识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

  

(2)通过课堂演示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分析实验,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给学生留下实验是研究化学的基础的深刻印象。

培养学生善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