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019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47.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docx

高考语文阅读训练之散文

散文阅读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暮色中的炊烟

迟子建  

炊烟是房屋升起的云朵,是劈柴化成的幽魂。

它们经过了火光的历练,又钻过了一段漆黑的烟道后,一旦从烟囱中脱颖而出,就带着股超凡脱俗的气质,宁静、纯洁、轻盈、飘渺。

无云的天气中,它们就是空中的云朵;而有云的日子,它们就是云的长裙下飘逸着的流苏。

如果你晚霞满天的时候来到山顶,俯瞰山下的小镇,可以看到一动一静两个情景,它们恰到好处地组合成了一幅画面:

静的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屋,动的则是袅袅上升的炊烟。

房屋是冷色调的,炊烟则是暖色调的。

这一冷一暖,将小镇宁静平和的生活气氛完美地烘托出来了。

女人们喜欢在晚饭后串门,她们去谁家串门前,要习惯地看一眼这家烟囱冒出的炊烟,如果它格外地浓郁,说明人家的晚饭正忙在高潮,饭菜还没有上桌呢,就要晚一些过去;而如果那炊烟细若游丝、若有若无,说明饭已经吃完了,你这时过去,人家才有空儿聊天。

炊烟无形中充当了密探的角色。

炊烟总是上升的,它的气息天空是最为熟悉的了。

这气息,常让我忆起一个与炊烟有关的老女人的命运。

在北极村姥姥家居住的时候,我喜欢趴到东窗去望外面的风景。

窗外是一片很大的菜园,种了很多的青菜和苞米。

菜地的尽头,是一排歪歪斜斜的柞木栅栏,那里种着牵牛花。

牵牛花开的时候,那面陈旧暗淡的栅栏就仿佛披挂了彩带,看上去喜气洋洋的。

在木栅栏的另一侧,是另一户人家的菜地,她家种植了大片大片的向日葵。

从东窗,还能看见她家的木刻楞房屋。

这座房屋的主人是个俄罗斯老太太,我们都叫她“老毛子”。

她是斯大林时代避难过来的,早已加入了中国国籍。

北极村与她的祖国,只是一江之隔。

所以每天我从东窗看见的山峦,都是俄罗斯的。

她嫁了个中国农民,是个马夫,生了两个儿子。

她的丈夫死后,两个儿子相继结了婚,一个到外地去了,另一个仍留在北极村,不过不跟她住在一起。

那个在北极村的儿子为她添了个孙子,叫秋生。

秋生呆头呆脑的,他只知道像牛一样干活,见了人只是笑,不爱说话,就是偶尔跟人说话也是说不连贯。

秋生不像他的父母很少登老毛子的门,他三天两头就来看望他的奶奶。

秋生一来就是干活,挑着桶去水井,一担一担地挑水,把大缸小缸都盛满水;再抡起斧子劈柴火,将它们码到柴垛上;要不就是握着扫帚扫院子,将屋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的。

所以我从东窗,常能看见秋生的影子。

除了他,老毛子那里再没别人去了。

 

那时中苏关系比较紧张,苏联的巡逻机常常嗡嗡叫着低空盘旋,我方的巡逻艇也常在黑龙江上徘徊。

不过两国的百姓却是友好的,我们到江边洗衣服或是捕鱼,如果看见界河那侧的江面上有小船驶过,而那船头又站着人的话,他们就会和我们招手,我们也会和他们招手。

 

那时村中的人很忌讳和她来往。

她似乎也不喜欢与村中人交往,从不离开院门,只呆在家里和菜园中。

我到玉米地时,隔着栅栏,常能看见她在菜园劳作的身影。

她个子很高,虽然年纪大了,但一点也不驼背。

她喜欢穿一条黑色的曳地长裙,戴一条古铜色三角巾。

她的皮肤非常白皙,眼窝深深凹陷,那双碧蓝的眼睛看人时非常清澈。

我姥姥不喜欢我和她说话,但有两次隔着栅栏她吆喝我去她家玩,我就跃过栅栏,跟着她去了。

我至今记得她的居室非常整洁,北墙上悬挂着一个座钟,座钟下面是一张紫檀色长条桌,桌上喜欢摆着两个碟子,一只装着蚕豆,一只装着葵花子,此外还有一个茶壶、一个茶盅和一副扑克牌。

这些东西展现了她家居生活的情态,喝茶,吃蚕豆,嗑瓜子,摆扑克牌。

她的汉语说得有些生硬,好像她咬着舌头在说话。

她把我领到家后,喜欢把我抱起,放在一把椅子上。

我端端正正地坐着的时候,她就为我抓吃的去了。

蚕豆、瓜子是最常吃的,有的时候也会有一块糖。

我自幼满口虫牙,硬东西不敢碰,而她虽然已是个老人,牙齿却格外地坚实,嚼起蚕豆有声有色的,非常轻松和惬意。

与她熟了后,她就教我跳舞,她喜欢站在屋子中央,扬起胳膊,口中哼唱着什么,原地旋转着。

她旋转的时候那条黑色的裙子就鼓胀起来了,有如一朵盛开的牵牛花。

北极村的很多老太太都缠过足,走路扭扭摆摆的,且都是小碎步;而老毛子却是个大脚片子,她走起路来又稳又快,我那时把她爱跳舞归结为她拥有一双自由的脚,并不知道一双脚的灵魂其实是在心上。

那些不上她家串门的邻居,其实对老毛子也是关心的。

他们从两个途径关心着她,一个是秋生,一个就是炊烟了。

人们见了秋生会问他,秋生,你奶奶身体好吗?

秋生嘿嘿地笑,人们就知道老毛子是硬朗的。

而我姥姥更喜欢从老毛子家的烟囱观察她的生活状况,那炊烟总是按时按晌地从屋顶升起,说明她生活得有滋有味的,很有规律。

大家也就很放心。

冬天到来的时候,园田就被白雪覆盖了。

天冷,我就很少到老毛子家去玩了。

玻璃窗上总是蒙着霜花,一派朦胧,所以也很少透过东窗去看那座木刻楞房屋了。

她家的炊烟几时升起,又几时落下,我们也就不知晓了。

老毛子在冬季时静悄悄地死了,她是孤独地离开这个冰雪世界的。

那几天秋生没过来,人们是通过她家的烟囱感觉她出了事的。

住在她家后一趟房的人家,每天早晚抱柴生火时,总要习惯地看一眼老毛子的烟囱,结果她连续两天都没有发现那烟囱冒出一缕炊烟,知道老毛子大事不好了,于是喊来她的家人,进屋一看,老毛子果然已经僵直在炕上了。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暮色苍茫的时分看到过那幢房屋飘出炊烟,尽管村子里其它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头一段,不仅概述了炊烟的特征,而且还描写了它会带给人们独特的信息,为下文有关内容的展开作铺垫。

B.文章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的表达方式,将作者的回忆和北极村的特点进行了有机的结合。

C.作者通过回忆展现了一个冷漠,孤僻又热爱劳动,对我关心的俄罗斯老太太的形象。

D.本文以《暮色中的炊烟》为题,即可以形成贯穿全文的线索又可以让整篇文章笼罩在一种独特的氛围之中。

2.如何理解文章划线语句,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5分)

3.文章结尾说“尽管村子里其它房屋的炊烟仍然妖娆地升起,但我总觉得最美的一缕已经消逝了”,请根据全文内容分析这样安排的目的。

(6分)

答案

1、C冷漠孤僻理解错误,文中强调似乎是这样,实际上她是充满生活热情的老太太

2、①我当时认为老太太爱跳舞时因为她的脚大,跳舞方便

②真正让老太太跳舞的是她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她有一颗热情奔放的心

③作者在这里表达了对俄罗斯老太太的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态度的赞美。

答对三点给5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以适当给分

3、结尾作者说俄罗斯老太太的炊烟最美,寄寓了对老人的怀念和赞美。

①怀念俄罗斯老太太的勤劳和和热情好客。

她在自家院子里种植各种植物,而且热情的招待我这个小客人;

②赞美了俄罗斯老太太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热情奔放的心。

虽然独居异国,但是她仍然把自己的家大理的井井有条,虽然邻里很少交往,但是她仍然没有放弃用舞蹈放松自己

③深化文章的主题,言有尽而义无穷,给读者留下回味的余地。

答对三点给6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以适当给分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丰子恺

使人生圆滑进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渐”;造物主骗人的手段,也莫如“渐”。

在不知不觉之中,天真烂漫的孩子“渐渐”变成野心勃勃的青年;慷慨豪侠的青年“渐渐”变成冷酷的成人;血气旺盛的成人“渐渐”变成顽固的老头子。

因为其变更是渐进的,犹如从斜度极缓的长远的山坡上走下来,使人不察其递降的痕迹,不见其各阶段的境界,而似乎觉得常在同样的地位,恒久不变,又无时不有生的意趣与价值,于是人生就被确实肯定,而圆滑进行了。

假使人生的进行不象山陂而象风琴的键板,由do忽然移到re,或者象旋律的“接离进行”地由do忽然跳到mi,人一定要惊讶、感慨、悲伤、或痛感人生的无常,而不乐为人了。

故可知人生是由“渐”维持的。

人之能堪受境遇的变衰,也全靠这“渐”的助力。

巨富的纨袴子弟因屡次破产而“渐渐”荡尽其家产,变为贫者;贫者只得做佣工,佣工往往变为奴隶,奴隶容易变为无赖,无赖与乞丐相去甚近,乞丐不妨做偷儿……因为其变衰是延长为十年二十年而一步一步地“渐渐”地达到的,在本人不感到甚么强烈的刺激。

故虽到了饥寒病苦刑笞交迫的地步,仍是熙熙然贪恋着目前的生的欢喜。

假如一位千金之子忽然变了乞丐或偷儿,这人一定愤不欲生了。

“渐”的作用,就是用每步相差极微极缓的方法来隐蔽时间的过去与事物的变迁的痕迹,使人误认其为恒久不变。

这有一件比喻的故事:

某农夫每天朝晨抱了犊而跳过一沟,到田里去工作,夕暮又抱了它跳过沟回家。

每日如此,未尝间断。

过了一年,犊已渐大,渐重,差不多变成大牛,但农夫全不觉得,仍是抱了它跳沟。

有一天他因事停止工作,次日再就不能抱了这牛而跳沟了。

造物的骗人,使人留连于其每日每时的生的欢喜而不觉其变迁与辛苦,就是用这个方法的。

人们每日在抱了日重一日的牛而跳沟,不准停止。

自己误以为是不变的,其实每日在增加其苦劳!

  我觉得时辰钟是人生的最好的象征了。

时辰钟的针,平常一看总觉得是“不动”的;其实人造物中最常动的无过于时辰钟的针了。

日常生活中的人生也如此,刻刻觉得我是我,似乎这“我”永远不变,实则与时辰钟的针一样的无常!

一息尚存,总觉得我仍是我,我没有变,还是留连①着我的生,可怜受尽“渐”的欺骗!

 

“渐”的本质是“时间”。

时间比空间更为不可思议。

因为空间姑且不追究它如何广大或无限,我们总可以把握其一端,认定其一点。

时间则全然无从把握,不可挽留。

性质上既已渺茫不可思议,分量上在人生也似乎太多。

因为一般人对于时间的悟性,似乎只够支配搭船乘车的短时间;对于百年的长期间的寿命,他们不能胜任,往往迷于局部而不能顾及全体。

试看乘火车的旅客中,常有明达的人,有的宁牺牲暂时的安乐而让其座位于老弱者,以求心的太平(或博暂时的美誉);有的见众人争先下车,就退在后面,或高呼“不要轧②,总有得下去的!

”“大家都要下去的!

”然而在乘“社会”或“世界”的大火车的“人生”的长期的旅客中,就少有这样的明达之人。

 

当然人类中也有几个能胜任百年的或千古的寿命的人。

那是“大人格”,“大人生”。

他们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而收缩无限的时间并空间于方寸的心中。

中国古诗人(白居易)说:

“蜗牛角上争何事?

石火光中寄此身。

”英国诗人(Blake)也说:

“一粒沙里见世界,一朵花里见天国;手掌里盛住无限,一刹那便是永劫③。

”(选自《静观人生》,有删改)

【注】①留连:

留恋不舍。

②轧:

拥挤。

③永劫:

佛教中指永无穷尽之时。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圆滑”概括了人的一生的整体变化,在岁月的冲刷下,人生就是像鹅卵石一样渐渐失去了棱角。

B.作者指出人之所以能适应人生境遇的种种变化,就是因为这些变化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达到的。

C.时间之所以让人感到渺茫和不可思议,是因为和空间相比,时间既无法把握,又无法挽留。

D.这篇散文语言优美、细腻,文采飘逸、富有想象力,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文学韵味,让人回味无穷。

5.本文围绕“渐”阐发感悟,请梳理概括全文的思路。

(5分)

6.如何理解文章结尾引用两处诗句的含义和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4.(3分)A。

“种种变化”有误,应是“境遇的变衰”。

5.(5分)①文章一、二段先说对“渐”总的看法,阐述“渐”是如何让人生圆滑进行的。

(2分)②接着阐述“渐”的作用是隐蔽时间,让人误认为其恒久不变;(1分)③然后阐述“渐”的本质是时间;(1分)④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只有拥有“大人格”和“大人生”的人,才能不为“渐”所迷,不为造物所欺。

(1分)

6.(6分)含义:

①和无限的时间相比,人的寿命如同击石之火光般短暂,不应在短暂的光阴里争名夺利;(2分)②但如果有看待时间和人生的正确态度,无限的空间和时间完全可以收缩在方寸的心中。

(2分)作用:

这两处引用升华了主题,使文章形象生动,意蕴更深刻。

(2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庄子:

一个飞翔的人

朱以撒

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

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

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

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

尽管社会后来的发展明显地循孔说来立名立言,可是要让自己怡悦和自在一些,则不妨多多翻动庄子的文墨,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

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才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那些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

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

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的自然主义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⑤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⑥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

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的灵气冲天的长诗。

庄子是异于常人的,他的笔墨里,不时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蝴蝶、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

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

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

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⑦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

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不同的是屈原不像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

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他的放逐成为必然。

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的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也变得阔大起来。

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

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

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

他在这个瑰丽的世界飞翔的时日毕竟短而又短,泽畔行吟,夕阳古道,总是让他听到鼙鼓动地干戈交响,这时他飞翔的翅膀就如同灌满了铅,再也难以动弹了。

⑧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在飞翔的高度上,两人都是乘奔御风的高手,这使我们翻开他们的文字,一不小心就坠入字里行间,不能自已。

庄子死了,屈原也死了。

庄子之死无疑属于喜剧,他的死如同他的梦,化蝶翩翩而去;屈原之死必然是一个悲剧,他是由于绝望而去死的,有责任感的屈原不是让自然界的代谢法则来执行,而是自己中断了生命的延伸,以至今人提起屈原颇感沉重。

⑨在古文人的许多辞章里,我抚摸到了他们各种各样的梦。

时光绵长得让人晕眩,庄子和屈原的梦就越发瑰丽诱人,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

明显的是今人的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

我们也越来越少作梦了,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删改)

7.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眼中,庄子是“一只鸟”“一首诗”,是因为庄子身上呈现出的超乎常人的灵气深深吸引和打动了同样具有浪漫主义气息的作者。

B.文中大量列举庄子和屈原作品中的意象,既体现出作者对二人的熟悉和热爱,同时也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气息和浪漫主义色彩。

C.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写屈原及他的心灵飞翔,能够更好地衬托庄子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同时也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D.本文充满意趣,这得益于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

由表及里的联想使人们对庄子的认识逐步深入,文章的主旨也在此中得以深化。

 

8.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5分)   

(1)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3分) 

(2)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

(2分)

9.这篇散文的结尾段令人回味,请欣赏它的妙处。

(6分)

答案:

7.C(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目的是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的作品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不是精神上的自由境界。

8.

(1)本句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描摹了庄子的文章语言文采飞扬,想象丰富奇特;庄子人格精神:

心灵自由。

(不受现实生活羁绊、浪漫情怀、情感自由不羁)(手法1分,解释2分)

  

(2)本句用比喻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屈原所描摹的自由瑰丽而梦幻的理想世界中附着着其忧国忧民的责任感和沉重的现实压力的不自由的色彩。

(手法1分,解释1分) 

 9.运用对比、比喻手法,写出了古文人和今人的的不同状态。

(2分)对庄子、屈原为代表的古文人浪漫的情调,个性张扬,充满梦想的状态的景仰与向往、缅怀(2分);对现代社会中人们思想情感浮躁状态的叹惋和忧虑。

(2分) 

四、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0~12题。

(14分)

百年震柳

梁衡

①地震能摧毁一座山,却不能折断一株柳。

②约在百年前,1920年12月16日晚8时,在宁夏海原县发生了一场全球最大的地震,震级8.5,裂度12,死27万人,震波绕地球三圈,余震三年不绝,史称环球大地震。

这远远大于后来我国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和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

③海原大地震实是地球的印度洋版块与太平洋版块相互挤压所致,与近年来的汶川大地震同出一因。

有案可查,1982年国家地震局曾在当地开深槽验土,探得6千年来,在海原地区这两个版块就有6次因较劲失手而引发地震。

第六次即海原大地震。

这次地震,大地瞬间裂开一条237公里长的大缝,横贯甘肃、陕西、宁夏。

裂缝如闪电过野,利刃破竹,见山裂山,见水断水,将城池村庄一劈两半,庄禾田畴撕为碎片。

当这条闪电穿过海原县的一条山谷时,谷中正有一片旺盛的柳树,它照样噼噼啪啪,一路撕了下去。

但是没有想到这些柔枝弱柳,虽被摇得东倒西歪,断枝拔根,却没有气绝身死。

狂震之后,有一棵虽被撕为两半,但又挺起身子,顽强地活了下来,至今仍屹立在空谷之中。

④为了寻找这棵树,从县城出发,车子在大山的肚子里翻上翻下,左拐右折,沿途几乎没有看到人家。

可想百年之前,这里更是怎样的荒凉寂寞。

正当我心头一片落寞之时,身下的沟里闪出一团翠绿,车头一折,拐入谷底。

行到路尽之处,眼前的一棵大柳树挡住了去路。

这就是那棵有名的震柳。

它身高膀阔,蹲在那里足有一座小楼那么大。

枝叶茂盛繁密,纵横交错,遮住了半道山沟。

难怪我们在山顶上时就看见这里有一团绿云。

欲问百年事,深山访古柳。

但我不知道这株柳,该称它是一棵还是两棵。

它同根、同干,同样的树纹,头上还枝叶连理。

但地震已经将它从下一撕为二,现两个半树中间可穿行一人。

而每一半,也都有合抱之粗了。

人老看脸,树老看皮。

经过百年岁月的煎熬,这树皮已如老人的皮肤,粗糙、多皱,青筋暴突。

纹路之宽可容进一指,东奔西突,似去又回,一如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

这棵树的树龄已经有500年,就是说地震之时它已是400岁的高龄,而大难后至今又活了100年。

看过树皮,再看树干的开裂部分,真让你心惊肉跳。

平常,一根木头的断开如果是用锯子来锯,无论横、竖、斜,从哪个方向切入,那剖面上的年轮图案都幻化无穷,美不胜收。

以至于木纹装饰成了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风景,木纹之美也成了生命之美的象征。

但是现在,面对树心我找不到一丝的年轮。

如同五马分尸,地裂闪过,先是将树的老根嘎嘎嘣嘣地扯断,又从下往上扭裂、撕剥树皮,然后再将树心的木质部分撕肝裂肺,横扯竖揪,惨不忍睹。

但是灾难过后,它又慢慢地挺了过来。

百年的疤痕,早已演化成许多起伏不平的条、块、洞、沟、瘤,像一块凝固的岩石,为我们定格了一个难忘的岁月。

我稍一闭目,还能听到雷鸣电闪,山摇地动。

⑤柳树这种树种很怪。

论性格,它是偏于柔弱一面的,枝条柔韧,婀娜多姿,多生水边。

所以柳树常被人作了多情的象征。

但在关键时刻,这个弱女子却能以柔克刚,表现出特别的顽强。

它遇土即根,有水就长,干旱时就休息,苦熬着等待天雨,但绝不会轻生去死。

它的根系特别发达,能在地下给自己铺造一个庞大的供水系统,远远地延伸开去,捕捉哪怕一丝丝的水汽。

它有极强的适应性,适于各种水土、气候,也能适应突如其来的灾难。

美哉大柳,在人如女,至坚至柔;伟哉大柳,在地如水,无处不有。

唯我大柳,大难不死,百代千秋。

⑥我想,那海原大地震,震波绕地球三圈,移山填河,夺去27万人的生命,为什么单单留下这一株裂而不死的古柳?

肯定是要对后人说点什么。

这株灾后之柳以过来人的身份向我们宣示:

战胜灾难唯有坚守。

一百年了,它站在这里,敞开胸怀袒露着伤痕;又举起双臂,摇动青枝。

它在说:

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够扼杀生命。

⑦我出了沟口翻上山头,再回望那株百年震柳,已看不清它那被裂为两半的树身,只见一团浓浓的绿云。

一百年前,在这里地震撕裂了一棵树;一百年后,这棵树化作一团绿色的云,缝合了地缝,抚平了地球的伤口。

我知道县里已经建了地震博物馆,有文字,有图片,但是最生动的,莫如就在这里建一座“震柳人文森林公园”,再种它一沟的新柳。

老树犹在,雄风不减。

绿满天涯,长风浩荡。

这不只是一幅风景的画图,更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一本历史教科书。

 (有删改)

10.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采用衬托的方法介绍海原大地震,把这场地震与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比较,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

B.文章第③段巧妙使用动词和比喻修辞,形象再现海原大地震情形,把大地震横摧一切的气势写了出来,反衬了震柳的顽强的意志。

C.文章第⑤段采用叙述、说明、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抓住柳树柔弱又刚强、适应性强等特征,对柳树进行了热情的赞美。

D.文章写地震撕裂了一棵树,可是这棵树却化作一团绿色的云,抚平了地球的伤口,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

11.请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文章第④段中画线的句子。

(5分)

12.“百年震柳”有怎样的深刻意蕴?

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

答案:

10、B(A、“便于读者更形象地认识事物的特征”不对,这里是平实的说明,没有形象的表达效果;C、“叙述”错,这里没有采用叙述的方法D、“暗示了地震给人带来的伤痛已被抚平”错误,这里主要体现的是柳树的顽强的生命力和给人生机勃勃之感)

11、①运用比喻、对比、拟人等手法,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震柳这一形象②行文整散结合,错落有致,增强了气势,有力地揭示了百年震柳的艰难的生命历程,更有感染力③结构上,照应全文,为后文突出震柳的精神品质做铺垫。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12、①“百年震柳”是灾难的见证者,为我们定格了一段难忘的岁月②“百年震柳”承受了巨大灾难,历经百年后,顽强地活了下来,它是顽强生命力的象征③“百年震柳”是民族精神的象征,它至柔至坚,适应性强,能应对突如其来的灾难④“百年震柳”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它让人从灾难、痛苦中挣脱出来,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动力,它告诉我们:

战胜灾难唯有坚守,活着多么美好,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是可以扼杀生命的。

(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

学生答案言之成理的可酌情给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

黄玫瑰的心

林清玄

为了这绝望的爱情,我已经过了很长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