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0922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6.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 《春夜喜雨》详细教案 北京版必修2.docx

高中语文《春夜喜雨》详细教案北京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春夜喜雨》详细教案北京版必修2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杜甫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

一、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

二、体会作者深沉含蓄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一、古代诗歌鉴赏方法的初步掌握。

二、对本诗意境的理解。

[教学方法]:

基本环节:

整体感知思想感情——深入体味精辟字眼——鉴赏及方法指导教学步骤:

主观感知——互动质疑——运用联想——深入体味——朗读鉴赏——方法总结——知识迁移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了解作品内容,体会作品中写景抒情的特点。

二、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

三、初步学习诗歌鉴赏方法,把握诗歌意境,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

一、对本诗的整体主观感知:

(一)导入:

本单元都是唐诗,唐朝在我国古代也叫诗唐,是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其间也曾出现无数的诗人,就如满天繁星,璀璨耀眼,光彩夺目,但是,在这众多诗人中间,著名文学家韩愈独独推崇两个人,他曾经说“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李”我们知道是“李白”,而这个“杜”是谁呢?

对,就是“杜甫”,对杜甫我们并不陌生,哪位同学还记得曾学过他的什么诗?

对,《登楼》,还记得其中的诗句吗?

你还知道他的哪些诗句?

“两个黄郦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锦江春色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那绵远悠长的画面意境,那对仗工整的句式,还有满腔的忧国忧民的热忱,使得杜甫成为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本人被称为“诗圣”而他的诗歌也号称“史诗”。

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这是什么体裁?

几言?

明确:

五言律诗。

(二)走近杜甫

指导学生阅读提示并看多媒体杜甫介绍:

附:

杜甫(712-770)字子美,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巩(今河南巩县)人,因为曾经做过工部员外郎的官职,因而世人又称他为“杜工部”他经历“安史之乱”,曾在陕西、四川、湖北、湖南等地漂流,深知百姓疾苦,他的诗反映战乱中人民的深重灾难,揭露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罪恶,表现他对人民的同情和对祖国的热爱,被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史诗”他的诗形式上讲究格律,对仗工整,语言上讲究遣词造句,曾有“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句。

同学们请注意最后一句“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形象地展示了作者是如何在遣词造句上下工夫的,同学们学习的时候,就要多注意哪些字用得有新意,用得贴切。

(三)研读新课:

1.指导学生阅读《春夜喜雨》,纠正错误读音。

(屏幕显示)

当dāng潜qin径jng重zhng

2.指导学生欣赏阅读,创造意境(多媒体配乐)

3.整体把握诗歌思想感情:

这首诗是诗人晚年(上元二年春,759年)定居成都西郊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时所写。

提问:

同学们首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明确:

“喜”字,“喜”是作者的一种内心感情。

提问:

因何而喜呢?

因雨而喜。

古人云“以我观物,万物皆着我之色彩”作者把自己的“喜”的感情寄托在雨这种景上,这种情与景的结合就是诗歌鉴赏中所说的意境,能把握景与情,才能入境。

春雨有何令人欣喜之处呢?

学生简单回答。

例如润物等。

雨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本无所谓喜欢与不喜欢,同是写雨,看这一首《立秋日雨,院中有作》(屏幕显示)

“山云行绝塞,大火复西流。

飞雨动华屋,萧萧梁栋秋。

穷途愧知己,暮齿借前筹……”

雨是“萧萧”能把房屋损坏,而自己则是“穷途”,整首诗给人的感觉是凄凉的。

问:

那么,诗人到底因何而喜呢?

我们需要联系作者写作背景和他的思想基础。

(1)安史之乱前夕,杜甫离开长安回陕西蒲城探亲,却不料爆发安史之乱,他一家人就过流亡生活,如今,终于在成都定居,这首诗就反映饱经战患流离之苦的杜甫获得安稳后的喜悦心情和渴望安宁的情怀。

(2)中国自古以农兴国,每一个关心人民疾苦的人,无不对各个时节的天气变化给予密切注意,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农民收成的歉与丰,杜甫是一位人民诗人,这首诗也显示出他的这种深湛淳朴的思想感情。

作者获得安宁,又看到喜人的春雨,联想到国家的安宁,百姓的丰收,怎能不喜?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感情的。

二、互动质疑、深入体味

1.分析首联:

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

明确:

是“好”字。

好在何处?

因为它“知”时节。

还好在什么地方?

当春乃发生。

俗话说:

“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农作物发育生长的时节,人们是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神也好象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洋洋洒洒下起来了,这是不是好雨?

正如《毛诗》中所言:

“此灵雨也”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

雨本无知,可是作者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

拟人。

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

“当春乃发生”什么意思?

到了春天就应时而生。

明代王嗣奭《杜臆》中云:

“谓当春乃万物发生之时也,若解作雨发生则陋矣。

”“雨发生”是字面意思,往深处理解,就是雨在春天万物生长的时候才下,这句也迎合了第一句的“知”字。

2.分析颔联:

一般律诗都是按照起、承、转、合来完成,第二联应是承接上文,前文点明了“春”和“雨”,这一联就点明了题目中哪个字?

“夜”,很好,并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那么雨还“好”在何处?

好在润物,如何润物?

细细的,这是雨的形状,春雨如何来呢?

一个“潜”字写得悄然无声,“潜”是什么意思?

什么修辞?

还是拟人。

本联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

无声,是从听的角度。

悄悄地进入夜中,细细地滋润万物。

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

“潜”者,好雨之来不为人所察觉也;“细”者,雨细而不骤也,——惟其细而不骤,所以能下得久,下得透,所以能“润物无声”啊。

是不是所有春天的雨都是润物的呢?

并不如此,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仿佛唐诗中“天街小雨润如酥”,有没有例外?

当然有,有时侯,春雨也会伴随冷风,有时候就是伴随狂风,雨夹带着雪,这样的雨当然不会润物了,只会损物,也不会使人“喜”。

清代仇兆鳌《杜诗详解》中云:

风骤雨狂,亦是损物,曰潜曰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引言用大屏幕显示)

两相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老杜笔下的春雨是真正的润物的好雨。

同学们还可以进一步考虑,既然首联说雨知时节,那么雨是不是有意让人说它好呢?

并不是这样,如果是有意让人说它“好”,那么它就会在白天来,造一点声势,让人看得见、听得清,正是因为春雨有意“润物”却无意让人说它“好”,所以它才悄悄的来,细细地下,不发出一点声音,既不妨碍人们的工作、劳动,连人们的睡眠也不影响,这是多么“好”的雨啊。

有什么功能?

润物功能,这就把“好”字落在了实处。

更进一步,不光润物,还品德高尚。

3.分析颈联: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和“喜雨”这个主题有关系吗?

明确:

当然有关系。

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

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

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

从哪里可以看出雨意浓厚呢?

野径云俱黑,

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小路辨不清楚,连江面也看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乌云,作者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

王嗣奭《杜臆》中云:

“野径云俱黑”知雨不遽止,盖缘“江船火明”,径临江上,从火光中见云之黑,皆写眼中实景,故妙;不然,则“江船”句与喜雨无涉,而黑云安得在野径耶?

说的也就是这个意思了。

4.分析尾联: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

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

诗人想象明天早晨将会是什么样的?

花团锦簇,万紫千红,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

是不是诗人离题了?

你如何理解?

明确:

这一联表面上写花,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

这一联你认为作者哪个字用得贴切,生动?

明确:

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同时,这个“重”字又与第二联中的“细”互相照应,因为花重乃细雨滋润所致,如果是骤雨,只能是花红满地,落英缤纷了。

梁简文帝有诗云:

“渍花枝觉重”,言经雨红湿,花枝若重也。

《杜臆》:

重字无人能下。

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

山上的树木呢?

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不都是欣欣向荣吗?

三、阅读欣赏并尝试背诵(配乐朗读)

四、总结:

中唐诗人李约有一首《观祈雨》: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和那些朱门里看歌舞的人相比,杜甫对春雨的“润物”的喜悦之情难道不是一种很崇高的感情吗?

(1)这首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诗每个句子也都充满喜意,可是整首诗自始至终透露了“喜”字吗?

没有,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中云:

“喜意都从罅隙里迸透”,我们读这首诗,就应该找出罅隙里的喜意,从而体会诗人那种与人民群众休戚相关的高尚纯洁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布局是严谨的,从顺序上说,是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的?

明确:

它从夜晚写到晓,从物写到花,又从听觉写到视觉,从实景写到虚景,步步移动,层层深入。

(3)在遣词造句上有什么特点?

讲究炼字、炼句、炼意。

注重观察生活,用字贴切、自然。

(4)情景交融,构成诗歌的意境,情与景,也是构成诗歌两个要素,《春夜喜雨》通篇写景,是否就没有写情?

明确:

不是,王国维《人间词话》说: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诗人写景,是情中之景,而情,又是景中之情,全诗情景交融,不着痕迹,才使得诗歌本身含蓄蕴藉,使人读之,悠然神往。

也使得诗歌耐人寻味。

五、一首诗,怎么知道它好,它不好,需要用心体味、鉴赏,如何鉴赏?

我们可以从哪些地方入手?

明确:

简单的说,我们可以从体味诗歌本身意境入手,如何入手?

(屏幕显示)

1.抓住重点字来分析体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

2.借助想象和联想。

3.分析写景的角度和层次

4.了解诗人生活的背景。

六、布置作业:

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是通过诗歌本身的语言来体味诗歌的意境,并作了初步的赏析,同学们回去以后,可以另选一首唐诗写一篇小评论,要求:

不用面面俱到,只要侧重一个方面即可,如诗歌的内容、作者的感情、语言的特点、技巧等等。

同学们需要多查资料,并能借助联想和想象。

附:

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五律)

杜甫

雨(好)

喜:

一、应时而生“知”拟人

二、润物有功“潜”、“细”听

三、雨意浓厚“俱黑”、“独明”看

四、满城春色“湿”、“重”想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晁错》教案鲁教版选修《史记》

【教学目标】

1、培养训练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培养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3、培养分析综合重要信息的能力。

通过梳理矛盾冲突、品味人物语言、借助烘托来把握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

4、培养鉴赏评价能力,鉴赏《史记》描写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点】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治、征、善、疾、恨、便。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乃、因、以、为、然。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状语后置。

【教学难点】

1、难翻译的词语句子。

2、刻画人物的手法。

3、对晁错的评价。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文本解读

晁错(约公元前200—前154),颍川(今河南禹县)人,西汉文景时期著名的政治家。

汉文帝时,曾任太子家令,汉景帝即位后,更受信任,历任内史、御史大夫等职。

由于他极力主张加强中央政权,推行“削藩”政策,遭到了诸侯王和朝廷亲贵的反对,因而在景帝三年,吴王刘濞等举兵发动叛乱,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时,景帝畏于七国连兵,遂错将他处死。

大约在任博士期间,他写了《言太子宜知术数疏》,指出:

一个君主之所以能够建立留传后世的功业,关键就在于通晓“术数”,即治国的方法和策略。

他认为,君主必须懂得怎样统驭臣下,使得群臣“畏服”,懂得怎样听取下面的奏报,而不受欺骗和蒙蔽;懂得怎样使万民生活得安定并且得利,那么海内就一定服从;懂得怎样使臣、子以忠孝事上,那么臣下和子女的品行就完美了。

晁错在太子家令任内,多次上书给汉文帝,提出抗御匈奴的方略,汉文帝很赏识他的才学,采纳了其中很多建议。

文帝十五年(公元前165年),文帝命令朝廷各部门推举贤良、方正、文学之士。

晁错也应一些大臣的推荐应策。

文帝亲自出题,就“明于国家大体”等重要问题,提出征询,这叫“策问”。

参加对策的一百多人中,以晁错的对策为第一。

晁错的《举贤良对策》成了西汉一篇著名的政论文。

晁错的对策,深得文帝的嘉许,因此,文帝就把他由太子家令提升为掌管议论政事的中大夫。

西汉的诸侯王问题由来已久,汉高祖刘邦称帝时,子侄幼弱,便大封同姓王以镇抚天下,齐国有七十余城,吴国有五十余城,楚国有四十余城,几乎占了天下一半。

而且这些诸侯王可以自己设置官署,自己建立军队,国内的租税也都归自己,如同周朝天子下面的诸侯国一样。

当初的设想是假如遇到外敌或是朝中有奸臣作乱,这些诸侯王便可以带领自己的部队入京勤王。

可是后来这些祸患消失了,诸侯王的势力反倒对汉朝的中央政权构成了最大威胁。

汉文帝时,已经有诸侯王反叛,虽然马上就平息了,但先兆已见。

所以贾谊当时在一篇奏疏中就痛陈利弊,要求汉文帝及早解决,方法是“众建诸侯而削弱之”,也就是把大的诸侯国分成若干小的诸侯国,分给诸侯王嫡子嫡孙以外的子孙,如果子孙没有这些,就先把未封的国土空着,这样中央不侵夺各诸侯王的一寸土地,而诸侯王的势力却无形中被削弱了。

应该说贾谊既有先见之明,方法也很正确,可惜汉文帝认为自己的政权还不够稳固,所以厚施仁惠结天下人心,不愿因削藩问题闹得沸沸扬扬,一直搁置未办。

后来武帝时,主父偃把贾谊的这套方法加以完善,就成了“推恩令”。

而武帝终于借此解决了诸侯问题。

晁错在诸侯王问题上的看法是和贾谊不谋而合的,他继贾谊之后,再次提出削藩,太子刘启很赞成晁错的建议,而爰盎和不少大臣、功臣则持反对态度。

汉文帝见反对的大臣太多,且大多是掌握实权的人物,便没有采纳。

汉文帝死,太子刘启继位,称汉景帝。

晁错因受景帝宠信,先是被任命为内史,主管首都长安的行政管理工作。

晁错多次请求景帝单独召见自己,和景帝商议国家大事,景帝对他言听计从,宠幸超过九卿。

晁错仰仗景帝的宠幸把法令制度该改的都改了一遍。

这自然引起许多人的不满,可是这些人看晁错正独邀主宠,无人敢于发难。

不久晁错升为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

他便在此时向景帝上《削藩策》,建议凡诸侯有罪过的削其支郡。

凡是犯罪有过错的诸侯王,削去他们的支郡,只保留一个郡的封地,其余郡县都收归朝廷直辖。

这个《削藩策》一提出来,立即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

景帝下令,让公卿、列侯和宗室共同议论,大多数人知道景帝是完全支持晁错的,因此没有人敢公开表示反对,最后,景帝决定:

削夺赵王的常山郡;胶西王的六个县、楚王的东海郡和薛郡、吴王的豫章郡和会稽部。

随后晁错又修改了关于诸侯王的法令三十条。

诸侯王都喧哗起来,联合在一起准备武力抗拒削藩,借口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使晁错被处死。

晁错针对当时匈奴不断侵扰西汉边境的情况,在人口问题上最重要的主张是移民戍边。

他认为把内地居民迁往边地,既可以对他们进行训练,“居则习民于射法,出则教民于应敌”,有利于抗击匈奴,巩固边防,又可以“使屯戍之事益省,输将之费益寡”,节约朝廷开支,改变“中国贫苦而民不安”的状况。

为了使内地居民愿意到边地去,去后又能“乐其处而有长居之心”,他制定了多条有利于移民的政策。

移民戍边,在晁错以前虽然早已实行,但大多采取强迫命令的办法,而他不但第一次提出要用经济措施来鼓励移民,同时对移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生命安全又考虑得这么周到、具体,在我国古代思想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其次,他主张把人口迁往边地,固然主要从军事的目的出发。

而不是从人口的合理分布出发,但因他第一个从理论上对移民戍边进行了阐述,这对后代一些封建思想家主张把人口从稠密地区移往宽旷地区,是有很大影响的。

二、整体感知,重点透视

(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语言积累

1、通假字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同“洛”洛阳

由此与错有卻同“郤”

诸侯皆諠哗同“喧哗”

吴楚罢不通“否”

计划始行,卒受大戮通“猝”

2、一词多义

3、古今异义词

以文学为太常掌故古义:

文献经典今义:

以语言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

独闻济南伏生故秦博士古义:

汉朝时掌管图书的官名今义:

学位的最高一级。

诏以为太子舍人古义:

让……做今义:

认为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古义:

凭借这个今义:

表因果关系连词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古义:

军中之事今义:

与军队或战争有关的事情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古义:

对此今义:

承接关系连词

因上便宜事古义:

利于治国、合乎时宜的办法或建议今义:

方便合适

4、常见实词

与雒阳宋孟及刘礼同师学习(动词)

天下无治《尚书》者研究(动词)

年九十余,老不可征征召(动词)

乃诏太常使人往受之受学(动词)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晋升官职(动词)

公言善,吾亦恨之好(形容词)

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喜欢(动词)

力未有以伤中伤(动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罪(名词)

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奏章(名词)

丞相谢谢罪(动词)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小辈(名词)

诸侯皆諠哗,疾晁错痛恨(动词)

吾去公归矣离开(动词)

上书言军事,谒见上晋见(动词)

内杜忠臣之口堵塞(动词)

公言善,吾亦恨之遗憾(形容词)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处所(名词)

5、常见虚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总是(副词)

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单独(副词)

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没有谁(无定指代词)

上初即位刚刚(副词)

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可是(转折连词)

吴楚七国果反果真(副词)

道军所来,闻晁错死从(介词)

于是景帝默然良久很(副词)

6、词类活用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以为……奇(意动用法)

太子善错计策认为……善(意动用法)

别疏人骨肉使……离别疏远(使动用法)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穿(名词活用为动词)

吾当先斩以闻使……知道(使动用法)

内杜忠臣之口对内(名词做状语)

外为诸侯报仇对外(名词做状语)

错乃穿两门南出向南(名词做状语)

7、特殊句式

晁错者,颖川人也(判断句)

学申商刑名于轵张恢先所(状语后置)

乃先请,为儿所卖,固误(被动句)

此非庙垣,乃堧中垣(判断句)

上令晁错衣朝衣斩东市(省略句)

太常遣错受《尚书》伏生所(省略句)

三、研讨探究

1、《晁错》记叙了晁错哪些方面的事迹,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哪件事?

提示:

被派去齐向伏生学习,他学习回来后上书讲述其所学,得到文帝的赏识。

晁错善于辩论,智谋出众,深得太子宠信,称他为“智囊”。

多次上书孝文帝,探讨削弱诸侯的事以及更改法令的事。

景帝时更改了许多法令制度。

击败了丞相对自己的中伤。

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向景帝提出削藩策,在朝廷内外引起极大震动,诸侯以此为借口发动叛乱。

2、晁错最后落得腰斩东市的结果,原因有哪些?

提示:

削弱诸侯势力,触动了诸侯的根本利益。

晁错一介书生,对诸侯王对中央政权的危害是看得透彻,可是却没估计到各诸侯王联合反叛会有怎样的后果。

为人过于严肃,又不能容忍别人的过错,一人立于朝廷之上,孤危无援。

只依仗皇上的宠信,有些有恃无恐。

其政敌伺机陷害。

他的削藩策略还不够成熟。

3、司马迁说,晁错擅权,“变古乱常,不死则亡”。

苏轼《晁错论》中也说,以七国之强,而晁错要立即削弱它们,是为了沽名钓誉。

你如何评价晁错的所作所为?

你认为一位政治家要想改革时弊,应具备哪些方面的素质才有可能结局比较圆满?

提示:

本题具有开放性,请各抒己见,自圆其说。

4、司马迁塑造的晁错这个形象,性格鲜明,主要是通过哪些手法来表现这个人物的?

在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

提示:

通过人物的言行表现人物。

通过反面衬托和侧面烘托表现人物。

四、拓展延伸

1、将晁错父子相见的情节改编成课本剧。

2、请为晁错写副对联,以此与晁错对话。

五、布置作业

景帝听了邓公一番话后,“默然良久”,请描述一下此时他的心理活动,不少于1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