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1163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8.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论文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docx

论文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浅析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摘要;贝多芬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创作了大量作品,《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非常著名的一首,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

该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本文论述了《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对三个乐章的触键方法及所需要的音色、力度处理、节奏与速度和情感把握方面都分别作了比较细致的分析和论述。

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为辉煌的快板,因此引子部分的触键是非常沉的,让和弦听起来有深度,高声部强弱的对比比较明显,弹奏速度比较慢,带有很悲痛的情感;第二乐章是如歌的慢板,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的,力度比较弱,速度较慢,节奏始终保持一致,整个乐章都充满着抒情的气氛;第三乐章是快板的回旋曲,因此这一乐章的触键和第一乐章类似,力度也由第二乐章的弱变强,节奏也是很快,这一乐章的情绪是比较乐观、欢快、积极向上的。

关键词;贝多芬奏鸣曲演奏技巧

 

Abstract

Beethovenisarichcreativecomposer,hascreatedthemassiveworks,"Isfilledwithgrief"sonatawork13,thetopicgivestoLitohopeKnofftheSibase,isintheBeethovendish2pianossonatasextremelyfamous,expressedBeethoventothesocialpresentsituationindignationandthefervor.Thissonataistherevoltbrutaldestinyandtheevilforces,thepursuehappyidealandthehappylifegrandpoem.Theentiretunewasfillingthestrugglestrengthandwarmpursuefervor□thisarticleelaborates"Hasbeenfilledwithgrief"thesonataperformancecharacteristic,tothreemusicmovementsthetimbre,dynamicsprocessing,therhythmandthespeedandtheemotionwhichtouchedthekeymethodandneedsgraspstheaspectallseparatelytomakethequitecarefulanalysisandtheelaboration.Thefirstmusicmovementisplaysbytheextremelyslowslowboardforewordtransfersthemagnificentallegro,thereforetheactor'sopeningwordspartialtouchthekeyareextremelysink,letsthechordsoundthedepth,highmusicalpartstrongandtheweakcontrastquiteobvious,thespeedquitetobeslow,hastheverysorrowfulemotion;Thesecondmusicmovementislikethesongslowboard,thereforetheentiremusicmovementtouchesthekeyallisextremelygentle,affable,dynamicsquiteweak,thespeedisslower,therhythmthroughoutmaintainsconsistently,theentiremusicmovementallisfillingtheatmospherewhichexpressesfeelings;Thethirdmusicmovementistheallegrorondo,thereforethismusicmovementtouchesthekeyandthefirstmusicmovementsimilar,dynamicsalsobysecondmusicmovementweakf,therhythmalsoisveryquick,thismusicmovementmoodisquiteoptimistic,cheerful,positiveisupward

Keywords:

Beethoven,Sonata,Pianism

 

中文摘要……………………………………………………1

英文摘要……………………………………………………2

1.引言………………………………………………………4

2.正文………………………………………………………5

2.1.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5

2.1.1.作者介绍……………………………………………5

2.2.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5

2.2.1.触键及音色…………………………………………5

2.2.2.力度处理……………………………………………7

2.2.3.节奏与速度…………………………………………9

2.2.4.情感把握与处理……………………………………9

3.结论……………………………………………………11

4.致谢………………………………………………………11

5.参考文献…………………………………………………13

 

1.引言

贝多芬作为18—19世纪之交的作家,代表先进的世界观,伦理观和新兴阶级的审美理想,适应当时社会与政治经济上的巨大变革,将人类友爱的最高憧憬以他特有的音乐语言表述出来被大众所接受。

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悲怆》钢琴奏鸣曲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和激情。

在这个作品出现之前,贝多芬还没有一部作品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磅礴的气势。

所以,很多人把《悲怆》钢琴奏鸣曲看成是贝多芬早期创作的一个里程碑。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全曲结构严谨,感情发展丰富。

伤感中略带激情,激情中暗透悲伤,至始至终都在围绕悲怆进行叙述,是其奏鸣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2.正文

2.1作者及创作背景介绍

2.1.1作者介绍

全世界最伟大的作曲家路德维希·冯·贝多芬1770年12月16日生于德国波恩市,1827年3月26逝于维也纳。

贝多芬作为钢琴家所具有的娴熟技巧给所有的人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贝多芬是一位富有创造性的作曲家。

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把当时具有进步意义的思想跟高尚的感情紧密的结合起来,通过严密的结构形式和富有感染力的艺术手法,用音乐表达出来。

他非常忠实地,自觉地继承了德国优秀的音乐传统,同时,又大胆地突破了前人的经验,在音乐艺术的创作中,作了许多革新与创造,有力的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

因此,贝多芬不仅是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伟大的文化巨人,而且也是当时整个时代的进步文化的杰出代表。

贝多芬创作了大量作品,在贝多芬的作品中,钢琴奏鸣曲占有重要的地位。

钢琴奏鸣曲是一种钢琴演奏的套曲,它是欧洲古典音乐中常用的一种大型的,多乐章的钢琴作品结构形式。

这种乐曲形式经过200多年历史的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特殊结构。

2.1.2创作背景介绍

《悲怆》奏鸣曲作品13号,题献给李希诺夫斯基,是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中最通俗的名曲之一,于1797年写成的。

当时,正是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风起云涌的年代。

贝多芬那时正值青年时代,血气方刚。

他早就对帝国的封建统制有着强烈的不满情绪,因此,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方兴未艾时,他自然的接受这种进步思想,并成为一名共和思想的追随者。

《悲怆》奏鸣曲表达了贝多芬对社会现状的愤慨和激情。

在这个作品出现之前,贝多芬还没有一部作品具有如此深刻的思想内容和磅礴的气势。

所以,很多人把《悲怆》奏鸣曲看成是贝多芬早期作品的一个里程碑。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全曲共三个乐章:

第一乐章,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C小调,主部为奏鸣曲式。

其序奏中寄寓着悲怆的动机,主部的第一主题则是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那种感觉,第二主题颇富轻快的流动感。

在发展部中,G小调的极慢板动机再进入快板而发展第一主题。

第二乐章,如歌似的慢板,降A大调。

这是充满祈祷气氛的抒情乐章,形式为三段体。

第一段优美的主题由三声部变奏而成为四声部,中段的降A小调主题有一种意兴阑珊感,附有三连音伴奏后一度出现紧张感,第三段重新表述第一段时,渐渐回到平静。

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C小调,回旋曲式,其回旋主题为开头悲怆主题动机的发展,第二主题较为明朗,为降E大调;第三主题幽静而柔和,使用了巧妙的对位技法。

2.2贝多芬《悲怆》奏鸣曲的演奏特点

2.2.1触键及音色:

《悲怆》奏鸣曲的触键及音色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处理和表现形式:

第一乐章它是从带有悲怆性格的引子开始的,其深沉的,带有附点的小调和弦,听起来非常沉闷,像是人们在令人窒息的黑暗社会中得不到喘息一样。

悲壮的慢板引子揭开了全曲的序幕。

第一小节严峻阴森的和弦象征着残酷命运的威胁,级进上行附点音符的哀求音调与之形成强烈的对比,这两种因素的矛盾冲突,奠定了引子发展的基调。

这个戏剧性动机是整个引子发展的核心。

因此在弹奏时,第应该是把整个身体的力量集中由大臂传送的小臂然后再到手指尖,一股推进的力量弹下去,使开始的和弦听起来很沉重很有深度。

要吸住气,像叹息一样。

(见谱例一)

(谱例一)

第一乐章是由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主部的第一主题则是乘着震音断奏而热情上升的那种感觉,第二主题颇富轻快的流动感。

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应该是非常强烈集中轻快的。

例如90小节起,具有切分音形态的主题,再次具有热情的强烈性,弹时集中所有的音,(见谱例二)84小节起又cresc渐强,突出第一个跳音114—121小节是旋律要歌唱性的演奏,126—131小节不要渐慢,最后一个音任意延长。

(谱例二)

然后TempoⅠ即再现部,回到早先的速度。

第二乐章是如歌的似的慢板,这是充满祈祷气氛的抒情乐章,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都是非常柔和、舒缓的。

例如谱例三是由Soprano+内声+低音,以三声分别运动,又彼此交错成美好的合奏,这时要用p弹的很平静,而且琴声要绝对整齐。

也就是说,不可以因手指稍许的疏忽而改变音色,或漏音,要很整齐地做出这些音所要求的机能性。

P或pp记号所要求的,不仅是声音要小,同时又含有“安静”的要素。

(谱例三)

16小节最后的三十二分音符,引出第一副题的f小调,此音不可弹得太短或太锐利,最好是用持续音的感觉弹出,而且要注意意志力。

(见谱例四)

(谱例四)

第三乐章,快板的回旋曲,因此整个乐章的触键方法跟第一乐章类似,也是非常集中轻快的。

(谱例五)

弹奏时注意开头一小节是弱的三个跳音,然后到第4小节左手低音的C-B-降A的旋律线,很容易被忽略,弹奏时要特别注意(见谱例五)。

到19小节的fp,由于前面一小节有一拍半的休止空间,这里应弹的很沉。

(谱例六)

此外从80小节起(见谱例六),进入降A大调的第一副题。

这里必须弹的很堂皇。

2.2.2力度处理:

第一乐章整个来说都是非常有力的,很强的,但不同地方的f有不同的弹奏处理方式。

例如从12小节开始右手的主题是一口气弹下去的,不要太断,由弱渐强(见谱例七)。

28小节的sf是在p中的sf,左手以持续的感觉弹出便可以有sf的效果,从46小节开始的4个sf要像下台阶一样逐渐dim下去,然后到50小节的p。

(谱例七)

第二乐章总的来说是非常舒缓的,弱的,所以弹奏时要注意区分p和pp。

例如出现第二副题的37小节要加入一点espress弹奏,这样就能把pp的降A小调旋律,优美而宁静地引发出来(见谱例八),38-40小节左手的三连音下降型,要求dim,48、49小节左手短小的上行琶音,也要求有点着急的cresc,可是由于要回归平静的主题上,变成各小节又要分别弹成dim。

50小节的cresc之前是pp,在51小节中再度出现的主题,由于内声伴有三连音,显得格外寂静。

内声的处理要很用心,66小节起进入pp中,67-69小节的是最后的感情起伏,这时的弹奏音色是非常重要的。

可是,它包括随后的三个pf在内,全部是p的感觉,尽管还在闪烁,摇曳,但火焰逐渐变小,最后在pp中消失。

(谱例八)

第三乐章回到快板之后力度也从第二乐章的弱变强,而且还要表现出各个地方的f,尤其是ff的地方,例如从171小节后的最后主题起,要激烈地朝末尾推进,其中频频出现subitop,这样的紧张感,必须充分弹奏出来,尤其是加在185小节的ff,要一直保持到188小节。

然后进入189小节的p中。

从198小节到201小节的ff,是这乐章的最高潮。

最后的ff,要用稍微宽广的感觉弹奏,不是渐慢(rit的作用是使人的心情沉静下来,所以这里不太适合)。

(见谱例九)

(谱例九)

2.2.3节奏与速度

第一乐章极慢的慢板序奏转辉煌的快板,因此除引子是慢的演奏外后面的节奏都应该是非常快速,辉煌的。

在弹奏时有些地方是值得注意的,例如第9、10小节可以像装饰奏那样自己的弹奏,弹的好象是在说话,也就是不用严格按六十四分音符的时值弹,但中间休止时值一定要准,11小节从降E音起到B要渐快,一口气直冲到bA的sf上,然后“attaccasubitu”立刻开始(下一章)。

(谱例十)

从12小节开始弹奏时,左手严格按照1拍4个弹奏,不可乱。

(见谱例十)

第一乐章52小节副部他和主部形成性格对比,在弹奏时,速度还是一致不要变慢。

这里要注意52、53小节的跳音和54、55小节的连线。

左手低音要注意全音符时值保持,第四拍不要弹强,应和前面二、三拍一致,注意79小节后面两个跳音。

86小节开始逐渐decresc渐弱到89小节的pp。

尾奏前的Grave,前面sf的和弦没有了,于是悲怆的感情变成是片段般的悲伤。

因此,这里的弹法跟前面的也不同,不要rit下来,主题是p的cresc只是四个二分音符上,结尾依然要表现出悲怆的叫喊。

第二乐章它是由朴素的主题开始的,带有名歌风格,这是贝多芬所特有的,这一乐章的慢板悠然,恬静,主题几乎都是很朴素的,但在内容上,却注入无比丰富的情绪,所以弹奏速度是比较慢的。

除去心情式运动而自然地产生的速度摇曳外,在原则上应该尽量保持这个基本速度,尤其是慢板乐章中,特别容易因感情的奔泻而使得脚步变乱,因此引起的速度动摇,一定不能破坏乐曲的大结构。

第三乐章快板,情绪比较活泼、乐观,因此速度也是比较欢快的。

20-27小节的短小乐句必须浮现出来,优美的立体式音乐的波涛,在拍岸后有退回去,逐次推进到44的过门乐句,作曲家是随心所欲地驱使各种有趣的节奏或音阶写出来的。

这些节奏的交错,又夹着45—52的短小副题,一直活跃到第一主题再次登场。

右手与左手的呼吸是很重要的。

这时要表现出节奏风的美感,相反的,从45起要做出圣咏般的抒情味道,弹奏速度还是保持一致

2.2.4情感把握与处理:

《悲怆》奏鸣曲在弹奏时的情感把握与处理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中第一乐章开头的引子,高声部一定要突出,强弱对比要明显,要像曲题所示,弹出极为悲怆的感觉。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激动紧张的情绪,从低音区冲向高音区,猛烈地抗争着,咆哮着,犹如乐曲的主人公:

“扼住命运的咽喉”,爆发出愤怒的呼声。

表现作曲家思想矛盾的激化和不断高涨的革命热情。

在引子结束处,从高音倾泻而下的一连串快速半音且蕴积着反抗的情绪,为后面爆发的涛涛怒潮作准备。

呈示部的主部主题,以奋发向上、奔腾不息的音流反映了人们向命运挑战的气势、与黑暗势力搏击的决心,右手笔直上升的音型、坚定有力的节奏、左手分解八度的主音持续音一出现就具有召唤人们进行斗争的力量。

在这个乐章里,作曲家心中的郁闷,愤怒和不甘于现状的思想感情得到充分的表现。

第一乐章从52小节副部进入第二主题时,带有悲痛的情感。

副部活泼、抒情的主题在低音区和高音区一唱一和,感人动听。

左手舞曲性的伴奏织体,充满生气,表现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和欢乐的遥想:

活跃的上行跳音,带有倚音的附点音符和轻巧的三连音下行音调具有幻想的意味。

浓重低音与明快高音的色彩对比更增加了欢乐的气氛。

它表现了厄运的幽灵无法阻挡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对幸福理想的憧憬。

然后呈示部的结束部在降E大调上开始,以主部的材料变化写成,左右手连续不断的半音反向进行,掀起了更汹涌的反抗热潮。

这股音流从低到高、从弱到强,把主部的斗争情绪推向高潮。

整个呈示部在高潮出现的强劲和弦中结束。

展开部以引子的素材在g小调上开始,集中凝练的音乐形象,描绘了阴暗势力、残酷命运的威胁依然存在,受伤的心灵仍在隐隐作痛。

接着激昂奋进的上行音调在左手分解八度持续音衬托下与引子中哀求音调的轻吟形成对照。

这两种冲突因素互相交替先在e小调上出现,又在D大调、g小调上重复。

接着,滚滚向前的分解和弦不断蠕动象远处传来的雷鸣,昂扬激进的音调反复插入与之交替,掀起一个个浪潮。

最后再现部一往无前、坚定有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奏出了胜利的凯歌,最后几个所向披靡的和弦宣告了光明战胜黑暗的胜利,显示了人"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力量和气概。

第二乐章,整个乐章充满抒情的气氛,形式为三段体。

第一段,优美而抒情的主题,风格与第一乐章迥异。

回到了一种平静的心态,进行之中也悄悄地从三声部变奏为了四声部(9小节),随后进入了第二段,(从第38小节开始)一种意兴阑珊之感也涌上心头,此段中大量出现的是左右手相互交替的三连音的伴奏,在第42小节时一度出现紧张感,但是一闪而过至51小节重新演奏第一段进入第三段,幅度也渐小,渐渐的恢复平静。

第三乐章它的主题带有田园风味,情绪比较活泼。

这一乐章的情绪比较乐观,欢快。

贝多芬把这个末乐章写得比较积极向上,不仅是因为他继承了传统的写法,更主要是因为他的这首乐曲的思想情绪,既有着愤世嫉俗的一面,也有着他对未来抱着赤诚的希望的一面。

乐章的中部,出现了一小段近似民间舞曲的音调。

它表达作者没有被困难所吓倒的乐观情绪。

最后出现坚定的曲调,表现出斗争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

前面第二乐章的主题,如同是悲怆性的凝固体,到了这第三乐章,我们仿佛又接触到明朗、天真的童心。

只是这个外表爽朗的回旋曲的性格,却好象具有少女腼腆的、羞怯的感觉。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三个乐章富有逻辑性的发展,出色地反映了贝多芬从早年开始,就以顽强的精神对待生活,社会带给他的各种不幸和痛苦。

他从青年时期起就勇敢地正视现实,不停地在斗争中,争取获得自由与幸福。

3.结论

《悲怆》奏鸣曲是反抗残酷命运与黑暗势力,追求美好理想和幸福人生的雄伟诗篇。

全曲充满着斗争的力量和热烈追求的激情。

更有贝多芬自己的特征,主题的对比力度及戏剧性的发展,调性转换的大胆,乐章间材料的联系和呼应,并且充分发挥新式钢琴在力度,音乐和歌唱性方面的潜力。

全曲结构严谨,感情发展丰富。

伤感中略带激情,激情中暗透悲伤,至始至终都在围绕悲怆进行叙述,是其奏鸣曲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

通过对贝多芬《悲怆》钢琴奏鸣曲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对贝多芬钢琴奏鸣曲的创作及风格特点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赏析和演奏该奏鸣曲。

 

5.参考文献表

1.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年版

2.蔡良玉《外国音乐欣赏丛书》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8年版

3.贺锡德《365首外国古今中外名曲欣赏》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9年版

4.邵义强《古典乐派乐曲赏析》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5.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版

6.唯民《贝多芬论》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1年版

7.贝尔加米尼《贝多芬和古典时代》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8.罗曼·罗兰《贝多芬传》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9.汉密尔顿《钢琴演奏中的触键与表情》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10.约·霍夫曼《论钢琴演奏(附问题解答)》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11.涅高兹《论钢琴表演艺术》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年版

12.童道锦《钢琴艺术研究(上中下)》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