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212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65.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docx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规划设计说明书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

修建性详细规划(2012-2020)规划设计说明书

一、项目概况

洛阳城市概况

洛阳市位于豫西中部山区,地处东经118°08′-112°59′,北纬33°39'-35°05'之间。

东西长170公里,南北宽169公里。

土地总面积为平方公里,2005年末人口万人,占全省的%,其中农村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镇化水平3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平均人口密度422人/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水平(585人/平方公里)。

洛阳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和著名旅游城市,被誉为“千年帝都,牡丹花城”,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

著名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龙门石窟、佛教“祖庭”白马寺、夏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

洛阳老城历史变迁

洛阳自古有“九州腹地”、“十省通衢”的美誉。

今洛阳老城历史悠久,为金兴定元年(1217)在隋唐城遗址上兴建而成,时为金中京城,距今已有794年历史。

自建成后至解放前城池基本未变,故称“老城”,是洛阳迄今尚存的唯一一座古代城池,也是洛阳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座古城,现城墙遗址以内面积约2km2。

据元《河南志·宋城阙古迹》载:

“金初仍宋制。

正大初,以河南为中京,改河南为金昌府。

筑城东拒瀍河,南接东城之南郭,西亦因东城之西郭,北缩于旧(城)一里。

”这段叙述清楚地说明了老城与隋唐旧城遗址的关系,亦表明了今日所见洛阳老城的四至。

另据1989年编写的《洛阳市老城区志》,老城城墙在金元时期仍为夯土结构,至明洪武六年(1373)始包砌城砖,至此老城轮廓最终确定。

明初城墙周廻八里三百四十五步,墙高四丈,环城共设观敌台39处,城开四门:

东建春门,西丽景门,南长夏门,北安喜门。

四门外均有月城,上建阙楼。

城外开凿城壕,壕阔三丈,宽五丈,引瀍河及涧河水入其中。

明清以来,老城一直是河南府治或洛阳县治所在地,是洛阳及豫西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明代曾分别封伊王、福王于洛,其王府遗址尚存。

民国时期的河洛道尹公署、豫西行政长官公署等均设于洛阳。

自1920年起吴佩孚就在洛阳号令天下,并于1923年8月迁河南省长公署至此,改洛阳为河南省会。

1927年5月冯玉祥攻占洛阳后也在此就任河南省主席,设豫西行政长官公署于老城内的福王府,1932年,国民政府因淞沪战事吃紧而临时驻跸洛阳老城,定此地为行都,历时近一年。

老城城墙曾毁于明末李自成攻洛之战。

清顺治二年(1645)、六年(1649)分别重筑,康熙年间又重修四座城门并建城楼,历清一代,屡有修葺。

1937年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国民政府于1938年1月设洛阳为第一战区司令长官驻防地,1938-45年间程潜、卫立煌、蒋鼎文分别在此任司令长官。

1938-39年洛阳频遭日机轰炸,城内百姓无从躲藏,死伤惨重,为便于疏散、减少伤亡,第一战区司令长官于1939年12月发布命令拆除城墙,改为环城道路。

1944年5月日寇企图西进占领豫西,守卫洛阳的国军第15军64、65师和14军94师共万人在15军军长武庭麟率领下于5月4-25日坚守洛阳21天,浴血奋战5万敌军,最终仅约2000人突围,其余全部阵亡。

惨烈的洛阳保卫战使整个老城遭受重创,百姓亦死伤万余,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

目前老城内的居住建筑多为战后,特别是1970年代以后陆续修建的。

1946年,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征集豫西各县民工十万余人重建洛阳城墙。

2002-04年,洛阳市人民政府投资3000余万元在老城东门遗址处建造了现在的仿古“丽景门”,门高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包括城门楼、瓮城、箭楼、城墙和丽京桥,护城河等部分。

老城及其周边文物古迹众多,现存文物古迹64处,其中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比较著名的有始建于东汉的董公祠、妥灵宫,源于隋朝的周公庙,唐武则天时期建造的明堂,宋代的文峰塔,元代的府文庙,明清鼓楼及山峡会馆等,这些建筑亦大部为战后或近期重修而成,其中府文庙和安国寺正在修复中。

洛阳老城保护概况

洛阳在1950年代首次总体规划编制中就根据城市历史悠久、历代古城遗址埋藏于地下的特点,形成“避旧建新”的规划思想,为周秦汉唐以来历代城市遗址的保护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历史城市发展的“洛阳模式”。

1990年代编制了《老城历史街区保护规划》并于2000年颁布了《洛阳老城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2008年新编制了《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年编制了《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

这些规划及管理办法的出台充分说明洛阳市各级政府对历史文化名城及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关注和重视。

近年来,洛阳市领导多次指示强化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使宝贵的文化资源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完整彰显并充分发挥其重要的历史价值,凸显其作为洛阳城市建设中优势品牌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使老城成为“五都荟洛”胜景系列中的核心要素。

2010年,洛阳市将老城保护与振兴纳入城市近期实施计划,进一步提升老城在整个城市发展战略中的地位。

在市政府的领导下,老城区人民政府于2002年成立了历史街区管理委员会,根据《洛阳市老城历史街区保护管理暂行办法》、《洛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办法》、城市总体规划及保护规划和有关文件精神开展工作,其具体职责包括:

1,协同政府职能部门管理历史街区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管理维护东、西、南大街传统商业建筑;3,维护维修历史街区内有特色的步行街和有价值的民居院落;4,维护历史街区的传统格局和风貌;5,禁止违章搭建,保证视线通廊的完整性;6,维护街区特色空间;7,保护城河及古树名木;8,维护东、西、南大街和兴华街的环境卫生及经营秩序。

随着历史街区保护与管理工作的不断深入,老城区人民政府近期成立了东、西南隅保护整治指挥部,着手开展居住环境、民居种类、商业经济及市政设施状况调查研究,为规划实施做好准备。

同时,河南省及洛阳市文物部门也在积极开展重要文物建筑维修工作,对国保单位府文庙、省保安国寺等的保护维修已全面展开。

为强化老城及文化遗产的保护,洛阳市和老城区人民政府还于近期开展了一系列相关规划设计工作。

例如中州东路空间整治规划设计、老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等,这些规划与设计在2008年《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2010年《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所确定的原则基础上对具体地块及相关建筑都提出了保护与整治要求,是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的最新进展。

规划背景

2006年,洛阳老城东、西南隅被列为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

在洛阳城市化进入高级阶段(城市化率40-75%左右)后,文化驱动逐渐成为城市发展的主要方式之一,城市历史遗产保护也将从被动性的消极维护方式转变为主动性的积极利用方式,从而大大改善了历史空间的生存环境。

在这一背景下,洛阳市于2008年颁布实施了《隋唐洛阳城遗址保护条例》,为该遗址的保护提供了可靠保障。

近年来洛阳市对商、周、秦、汉、唐古城遗址的保护已全面展开,同时各级政府也认识到,对宋金-明清洛阳城的保护与整治将使洛阳历史文化资源的地位得到战略性提升,为此洛阳市在近二年内分别启动了《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老城片区)保护规划》和《洛阳市老城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力图在保证历史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鼓励历史空间与环境的合理再利用,发挥历史资源的重要价值,本规划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展开的。

社会经济条件

规划范围为洛阳老城东、西南隅,总用地面积公顷,截止2010年共有户籍人口7470户,21207人,户均人。

实际居住人口约18000人。

近年来老城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迅速。

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完成亿元,比上年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亿元,增长%。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7500元,比上年增长7%。

为全面推进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以洛河为轴线,南北两岸对应发展,新区开发与洛河以北老城区旧城改造并重”的城市建设发展战略,老城区人民政府将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整治作为工作重点,力图在保护的原则下使宝贵的文化资源成为城市发展的核心动力。

二、对现状资源与上位规划的评估

老城空间特点分析

城市发展连续性:

目前所见洛阳老城系宋金时期在隋唐洛阳城故址上建造而成,经元、明、清及民国时期的传承和不断改造,延续至今。

老城所在区域拥有深厚文化积淀。

自地下的隋唐文化层、宋金文化层、明清文化层共1500年的地层叠加到地面所能见到的明清-民国-共和国600年的空间形态叠加,使洛阳老城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从地下至地上展现出连续性的城市历史变迁过程。

城市格局整体性:

尽管老城经历多次战火摧残,真正的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所乘无几,但其城市空间格局基本完好:

传统街巷系统仍然存在,地标性古迹部分留存,城墙遗迹仍可追寻,城河水系尚存大部。

因此,在城市层面上宋金至明清时期的洛阳老城格局仍较为清晰完整地保留下来。

城市空间多样性:

洛阳老城现存文化遗产多集中在东、西南隅及其周边地区。

地形地貌:

老城地形地貌大体平整,稍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趋势,符合古代城市规划选址要求,自然形成背山面水、格局方正的平面形式。

瀍、涧、洛水围绕老城东、西、南三面,以瀍河和中州渠为城河水源,古时城内并有多条水渠穿过。

总体布局:

城内布局规整,充分利用地形建造重要公共设施,如城隍庙、府文庙、县衙、察院、鼓楼等均设置在地形较高处。

这种严整规范的格局似如隋唐洛阳城的缩小版,是北方府、县城市的典型案例。

传统街巷:

老城街巷宽度多在2-6m之间,与沿街建筑檐口高度之比为1:

1-1:

2左右。

街巷走向显然受到地形影响,西南隅地势较为高敞平坦,街巷呈横平竖直布局,东南隅向东南倾斜明显,街巷走向顺应地形多呈斜角转折状,其中一些应为原有水道改造而成。

不少街巷内保留有高大乔木,更增加了老城古朴沧桑之感。

民居形态:

老城现存民居类型多样,从常见的三间三进模式到罕见的双五进套院住宅组团,以及二路或三路三进模式等(详见民居类型分析表)应有尽有。

说明老城作为明清洛阳中心生活区,居住着各类不同的居民。

公共空间多元化:

洛阳老城是一个文化积淀深厚的生活性场所。

城内存在多种祠寺庙观及许多店铺市场,同时还有书院、会馆等文化设施以及王府、县衙、察院等官府机构,形成了以十字街为中心、以东西南北四条商业大街为主轴、以城门及王府、县衙、城隍庙、府文庙、文峰塔为制高点的空间格局,在这种秩序井然的环境中形成了多元丰富的城市生活。

 

现状资源优势

历史悠久、地位显赫:

洛阳老城原有十分宝贵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洛阳数千年城市文明的空间载体和历史见证。

洛阳老城位于夏、商、周、汉魏、隋唐故城遗址带的中心,其选址、建设与发展直接受惠于隋唐洛阳城的空间格局,继承和延续了古代都城的规划思想,在中国城市历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遗产丰富、内容多样:

老城的传统空间格局、街巷系统、民居群落、戏曲艺术、民风民俗等文化遗产种类齐全,形式多样,文化内涵丰富。

城市活力突出、发展形势良好: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价值的重要性已经获得战略性提升,它们正在成为未来城市竞争和成长的核心动力。

老城在这方面拥有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和发展机遇。

现状资源劣势

缺少有效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类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呈零散分布状态,难以形成合力。

一些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与可展示度之间的关系不相匹配,影响了资源效益的发挥。

现资源综合评估

2.4.1洛阳老城整体价值评估

洛阳在中国古代都城历史上地位显赫。

洛阳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在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河洛地区不但最早进入文明时代,而且长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

从夏代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晋等13个王朝在此建都,建都史长达1500年,建城史长达4000年,洛阳以建都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而在中国历史发展和城市建设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明清洛阳老城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府城之一。

洛阳老城始于宋金时期,坐落于隋唐洛阳城遗址北部,规划延续隋唐城的方形型制,形成依山环水的格局,以及依赖洛河、瀍河等水系的社会经济-空间结构,是体现古代城市规划建设思想的典型范例,具有突出的普遍性的历史文化价值,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的空间形态。

文物众多、分布面广。

目前,在城市建成区内现有世界文化遗产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3处,其他不可移动文物7百余处,据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初步普查数据,目前建成区历史建筑约有200处。

已经公布的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已经初步设立了保护标志,建档工作基本完成;现有历史文化街区2处,其中老城区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核心保护范围公顷。

洛阳唯一留存古城,格局基本完整。

据《老城区志》记载,洛阳老城是金兴定元年(公元1217年)在宋河南府的基础上兴建的,至解放前城市基本格局完整如初。

老城内街道以东西、南北大街为主干道,素有“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之说。

洛阳历史发展的社会影响至为深远。

隋初开凿的大运河将中原与江南紧密联系在一起,开创了北方都城与江南经济发达地区之间南北联动的格局,为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和中华文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保证,也是古代世界区域及城市带规划与建设模式的一大创举。

明清洛阳城延续隋唐洛阳城依山面水、方正格局的规划理念,仍然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和政治中心发挥了重要作用。

2.4.2洛阳老城相关文化遗产价值评估

洛阳老城是明清时期地方水陆交汇枢纽,在洛阳古代城市体系中位置重要,价值突出。

洛河是洛阳成为城市的摇篮,明清洛阳老城延续了历史上不同时期城市与邙山及洛河关系密切、形成山-城-河一体的南北空间格局及沿洛河东西扩展的社会经济格局。

目前还存在许多反映这一城市历史的历史遗存。

明清洛阳城作为府治或县治所在地,一直是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保留了许多明清时期的文化遗产。

近代洛阳在文化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特别在抗战期间为守卫华北、抵御日寇西进谱写了可歌可泣的一页。

始建于宋金时期的城墙城河体系是洛阳城的重要防御措施和地标,自其建成后的800多年间,历代政府一直对其不断重修加固。

 

重要文化资产

根据《洛阳老城东、西南隅保护规划》,规划用地包括遗产总数16项,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项,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

府文庙:

河南府文庙始建于金元时期,重修于明嘉靖六年(1527)。

文庙依东南隅中部台地而建,坐北朝南,布局严谨,层次分明。

其明清格局自南向北依次为琉璃陶朔彩龙壁、棂星门、辟雍、泮池、石桥、戟门、大成殿、后殿,共六进院落。

是国内较少见的元代建筑之一,2006年被国务院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长期以来文庙破损严重,现有关部门正予以重修。

安国寺:

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860-873),位于立德坊东南,北坐高台南面新潭,东望码头,西视津桥。

该寺与当时的白马寺、大福先寺、香山寺、奉先寺等都是洛阳著名大寺,至明清时寺院规模仍很庞大,其中路建筑自南向北分别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藏经楼,其中藏经楼藏书之多为全省各寺院之冠。

藏经楼东为河南府僧纲司驻地,是管理河南府一洲十二县寺院的官署。

楼西为方丈及僧人生活用房。

安国寺在五代、金、元、明、清历代都进行过大修。

清嘉庆十八年(1813)大修时拆除了原钟、鼓楼和大门,在大门原址上重修二层楼阁,上悬大钟,改安国寺为钟楼寺。

嘉庆末年又恢复安国寺名号。

民国时,冯玉祥改寺院为学校,文革中又改为校办工厂,2011年2月起开始大修。

该寺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文峰塔:

塔位于东南隅东南角,始建于宋,毁于明末,清初重建。

明清时塔下还有湖泊和庙宇,塔、湖、庙交相辉映,形成当时河南府一处著名的人文景观。

文峰塔为密檐砖石塔,四方形,高约30m,由塔基、塔身、塔刹(已毁)三部分组成。

基座以青石砌筑,边长,高,塔基和塔身之间嵌有铸铁,以保持整座塔的牢固性。

塔身九层,通体用青砖砌成,从第一层至第九层逐层递缩,最高层每边长3m。

一至八层向北各开一弧形拱门,门上皆有题额;第九层则四面各开一门。

文峰塔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城隍庙:

河南府城隍庙建于明初,占地120亩,中轴线上的建筑自南向北依次为:

辕门三间、山门三间、南戏楼三间、六角石柱亭一座、北戏楼三间、卷棚三间、威灵殿五间、殿前两庑配殿各六间、后殿(寝宫)七间上下两层。

1927年冯玉祥将城隍庙改为中山公园,1930年又改为河洛中学,1950年代末新建的中州路从城隍庙后半部穿过,拆除了北戏楼及东西12间配殿,1992年中州东路拓宽时将三间卷棚拆除。

南部为洛阳市第三十中学的一部分,北部归洛阳市第六中学使用。

洛阳有城隍出巡之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人们抬举城隍像出巡老城四关四隅,然后再将塑像送入庙内。

城隍庙现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

鼓楼:

据《洛阳县志》载,鼓楼原建于府前街福王府,亦称谯楼。

明万历四十二年(1615)建福王府时移建于现址。

清顺治十三年(1656)及乾隆十年(1745)曾两次大修鼓楼,乾隆年间东门内大街改为古楼街。

鼓楼券台上原为两层木构建筑,后因长久失修,于1972年拆除。

2002年,洛阳市政府为保护老城明清风貌,重新修复了古楼。

鼓楼券台为大青砖砌成,高三丈余,台南北两侧有三尺登楼台阶。

鼓楼拱券门宽一丈五,高二丈,东面门上镶一石匾“就日”,西面为“瞻云”,均为金代中京留守亲书。

鼓楼现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妥灵宫:

位于文明街与四眼井街交叉口处,毗邻府文庙。

传妥灵宫始于汉代,系曹操为寄放关羽首级而建,后来成为寄放灵柩之处。

历史上妥灵宫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其平面曾由山门、义勇殿、拜殿、武安殿、配殿、廊房等组成。

清顺治、乾隆时均予重修。

其中乾隆时期的平面格局包括伽蓝殿、拜殿、大殿、配殿及廊坊等建筑,并有驻宫道士主持日常事务。

民国时这里曾为“河洛日报”社所在地,解放后长期作为文庙街小学东院使用。

现为一组坐东朝西、包括山门、鼓楼、廊坊及三间殿宇的院落,为2006年重修而成,院内留有一块“妥灵宫殿”字样的清代石刻。

妥灵宫现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董公祠:

位于东大街132号。

是为纪念东汉“强项侯”京兆洛阳令董宣而建。

始建于明代,建筑座北向南,祠内正殿一间,卷棚一间。

现院内存有民国期间的洛阳县同善局产业碑一块和乾隆四十一年(1776)“岁次丙申”石碑一方。

董公祠现为洛阳市文物保护单位。

城墙遗址与城河:

老城城墙城门拆除于1939年抗战时期,1946年部分修复,后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又逐渐消失。

目前在东门遗址内尚存早期城墙遗址一部。

目前老城南、北、西侧城河仍然存在,唯东侧城河遗址已被新建居住小区所覆盖。

北宋衙署庭园遗址:

衙署庭园遗址位于集市街西侧,北临中州东路。

遗址东西两侧是2条长廊,宽米,长达50余米。

衙署门址位于庭园以南40米处,由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

车道由两排平行的石条组成,石条的中线间距米,即为当时车轨的宽度。

该门址建于夯土之上,两侧设地袱石、门扉结构、车道和踏道组成。

车道由两排平行的石条组成,石条的中线距离米,即为当时车轴的宽度。

该门址建于夯土之上,两侧设地袱石以立排柱,中有车道和踏道,横中部有严谨的门扉结构,应属于宋《营造法式》中所述的在地袱石之上立有排叉柱的“过梁式”木构门洞。

北宋衙署庭园遗址,是目前我国古城中首次发现宋代园林,其保存情况之好、保存面积之大,前所未见,为研究宋代大型官府衙署的园林建筑布局的整体风貌提供重要的参考资料。

北宋衙署庭园遗址发掘被列入国家文物局199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成果之一。

唐代宣仁门遗址:

洛阳隋唐城东城宣仁门遗址考古发掘始于1996年10月,结束于1997年1月,发掘范围444平方米。

遗址位于老城区西大街,东距十字街口40米左右。

宣仁门坐西朝东,是隋唐洛阳城东城东垣上唯一一座城门。

平面形式为一门三道,中门道大部分压在西大街下,北门道则压在街北5层住宅楼下未能全部发掘,故此次仅发掘了南门道和中门道的西南角。

从考古报告看,唐宣仁门应当横跨现西大街而建,而现东、西大街也应是隋唐时期东出皇城的一条大道的一部分。

当时这条道路应比现东、西大街宽阔的多。

宣仁门南门道是唯一完整发掘出的门道,其宽,长,门道内有两条车道,间距,车道与两侧步道的铺地形式有所不同。

另,南门道与中门道之间隔墙厚,据此可大致推测出宣仁门的平面形式。

宣仁门既有唐代中期以前的风格,同时又具有许多宋代城门建筑的因素,是隋唐城门向宋元城门的过渡形式。

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隋唐两京地区都城城门的形制及沿革提供了非常重要的实物资料。

另外,宣仁门东通上东门,横穿洛北里坊区,西通东城里的十数个衙署。

该遗址对理解洛阳郭城东北片之格局、解决洛北里坊的分布以及了解东城内的道路和衙署分布,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民居遗产

老城中尚存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民居,大型院落共74项。

体现老城历史变迁过程的新民居系列,典型院落共37项。

传统街巷遗产

传统街巷56条。

如上所述,洛阳老城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种类齐全,而且文化内涵深厚,通过有效的保护、修复和整治,可获得较高的展示度和国际影响力,为提高洛阳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做出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

洛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0项:

象庄秦氏妇科,飞腾八法——针灸,杨氏沙园膏药,洛阳宫灯,殷天章专门喉科,赵氏中医正骨,纯德堂口疮散,福安堂傅氏膏药,毛家笙制作技艺,南无拳。

上位规划实施评估

2.7.1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评估

洛阳于1988年编制了第一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1990年经河南省政府批准实施。

此次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高瞻远瞩,对历史负责,为后人着想,解决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战略性问题。

该规划强调了洛阳在中国古代文明和都城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提出重点保护:

(1)三山(邙山、龙门山、周山);

(2)五水(洛水、伊水、涧河、廛河、金水;夏都、商都西亳、周王城、汉魏城、隋唐城、金明老城);(4)三片(王湾、孙旗屯、矬李遗址);(5)五点(白马寺、关林、周公庙、潞泽会馆、山陕会馆)。

其中“金明老城”是洛阳唯一留存的历史城区。

该规划根据洛阳文化遗产特点,为着重揭示历史文化内涵,展示古都历史和名城特色,规划建设遗址显示体系、博物馆体系、诗廊文碑体系、雕塑小品体系、园林绿化体系、民俗文化体系、名土特产体系。

强化三条轴线:

夏城、商城、汉魏城、隋唐城、金明老城、王城东西25公里一字排列,为历史轴线;邙山上清宫至龙门为南北景观轴线;现洛阳城市轴线。

形成三个风光带:

邙山远眺风光带;洛河两岸洛浦秋风风光带;龙门山色风光带。

该规划为洛阳老城保存至今创造了重要条件,为老城文化遗产的保护奠定了思想基础和规划原则。

2007年编制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时编制了《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和《洛阳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对新的历史时期中洛阳老城的保护提出了重要的规划原则。

《洛阳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正确处理了保护和利用、繁荣和宜居、引导与控制等关系,使城市现代化与尊重传统文化和谐共存、各得其所。

2.7.2对《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评估

《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完成于2011年。

该规划根据街区历史遗产的特点和分布状况提出老城“一环、两轴、两片、六节点”的总体结构,要求在街区保护和整治时要严格遵循历史原真性原则,尽量多地保存真正的历史建筑,坚持街区风貌完整性原则在对历史建筑进行抢救、维护、修整避免仿古造假,将洛阳古城打造成洛阳历史文化展示网络中的重要核心枢纽。

2.7.3对《洛阳市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评估

《洛阳市老城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于2011年。

该规划在《洛阳市东、西南隅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规划》的基础上针对老城基础设施整治与更新问题,在道路交通、市政管线、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