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6446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9 大小:15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9页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9页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docx

苏锡常都市圈规划综合报告

 

第一章规划背景

苏锡常地区,包括江苏省的苏州、无锡和常州三个设区市,土地面积1.75万平方公里,人口1349万,是江苏和全国的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发展背景分析

1、区域人口最密集、农业生产条件最优越

苏锡常地处我国东部沿海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区域,土地肥沃,是我国农业集约经营较早的地区。

长期以来,高强度的土地开发和高产出的殷实农业,促进了人口高度密集,人口密度已达到770人/平方公里,超过沿海其它几个城市密集地区,如珠江三角洲、浙东北及环渤海地区,并造就了农业经济和水运条件下小城镇均等密集发育的基本格局。

另一方面,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扩张,土地基本开发殆尽,人口和经济不断增长过程中的各项空间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图1-1苏锡常地区人口密度与人均耕地面积的区域比较(1999年)

注: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全市以及惠州市区、惠阳县、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

浙东北包括杭州、嘉兴、湖州、宁波、绍兴、舟山。

环渤海地区受资料所限,仅选择了辽宁境内的大连、营口、锦州。

2、城镇发展历史悠久,古今交融的文化积淀深厚

苏锡常历史悠久,苏州、常州等城市都具有2千年以上的历史,“水乡泽国”的水、城和谐,历史文化名城(镇)众多,在海内外有着很高的声誉,蕴藏着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

作为吴文化植根的地区,文化底蕴丰厚,内涵丰富,人才荟萃,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

特别是在现代经济环境下,苏锡常人充分发挥吴文化的开放性、包容性,市场意识强,创新思维优,紧跟世界经济发展的步伐,现代经济的管理能力不断增强,创造了苏锡常经济的新成就,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经济思维巧妙结合的榜样。

3、江苏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区和对外开放的先导地区

苏锡常地区以仅占江苏省17.07%的面积,18.71%的人口,创造了占全省3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投资消费量,尤其是占据全省67.92%的实际利用外资额和58.81%的外贸出口额;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为22492元,是江苏省平均值的2.2倍;GDP及外向型经济指标占长江三角洲的比重也远远超过其人口和土地所占的比重;苏锡常是财税的重要贡献地区,在江苏省以及以上海为核心的长江三角洲的经济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与珠江三角洲、浙东北、环渤海等沿海城市密集区相比,苏锡常的经济指标高于浙东北、环渤海地区等,但普遍低于珠江三角洲。

发挥竞争优势,提升发展水平,是苏锡常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表1-1苏锡常在江苏省及长江三角洲中的经济比重(1999年)

苏锡常总量

占江苏比重(%)

占长江三角洲比重(%)

上海

人口(万人)

1349

18.71

18.06

1313

土地面积(平方公里)

17513

17.07

17.57

6340

国内生产总值(亿元)

3035

39.43

22.09

40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931

33.93

18.53

185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822

34.33

17.62

1590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108

58.81

32.23

18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

45

67.92

33.38

60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125

32.41

15.11

432

表1-2苏锡常地区主要经济指标的区域比较(1999年)

珠江三角洲

浙东北

渤海湾(辽宁)

苏锡常

人均GDP(元)

28463.53

17128.74

12505.58

22492.48

人均财政收入(元)

2151.72

603.57

843.19

924.30

三次产业结构

6.4:

49.7:

43.9

10.3:

55.4:

34.3

13.6:

43.3:

46.4

5.9:

56.6:

37.5

乡镇企业总收入(亿元)

6145.79

5274.52

全社会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元)

9310.30

5617.14

1754.58

6898.41

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元)

10989.81

5581.89

7297.02

6091.20

人均外贸出口总额(美元)

2981.20

797.65

人均实际利用外资(美元)

531.36

48.20

121.59

332.24

年末三资企业工商登记数(户)

38876

5556

8305

城乡居民人均年末存款余额(元)

27648

9639

10205

11966

4、产业结构以制造业占主导,混合经济呈现比较明显的上升趋势

1980年代,苏锡常的产业动力来自乡镇企业的发展,到1990年代初已形成“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并造就了典型的“苏南模式”。

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以股份制、合资等公司制企业为主体的混合型经济成为产业主导力量,1999年国有控股工业只占工业总产值的14.2%。

城市开发区建设和外资介入带动了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电子信息产业比重不断上升,苏州、无锡、常州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产值在全国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中位居第2、第9和第29位;以江阴10多家乡镇企业上市公司为代表的股份制经济,通过地区资本重组和扩张推动区域和空间扩展;昆山普遍与外商及港台投资合资,发展独资企业,通过外向型经济带动经济飞跃。

由于上述产业投资大规模集中于制造业方面,强化了苏锡常制造业的地位,第二产业仍是GDP增长的最大贡献者。

与沿海其他城市密集区相比,苏锡常第二产业比重高,而第三产业比重偏低,相对滞后。

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创新体系较弱,高新技术R&D支出占GDP不足0.45%,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69.2亿元,比上海的1269.72亿元约低39.4%,大部分的高新技术产值来自高新技术制造加工业,其产品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基本上在区外。

表1-3苏锡常各市(县)人均GDP的排名

人均GDP

1990

1995

1999

数量

排位

数量

排位

数量

排位

苏锡常

3509

15227

22494

苏州市区

5576

3

14035

10

24540

7

常熟

3526

7

15152

8

20992

9

张家港

3358

8

22483

1

28697

5

昆山

3579

6

17287

6

29197

3

吴江

3204

10

17032

7

23118

8

太仓

3726

4

18946

4

30215

2

吴县

2661

11

13510

11

18780

11

无锡市区

6433

1

20065

3

34065

1

江阴

3355

9

17894

4

26201

6

宜兴

2289

13

11937

13

16158

13

锡山

3699

5

20320

2

28784

4

常州市区

5920

2

14312

9

19422

10

溧阳

1662

15

7890

14

9431

15

金坛

1917

14

7612

15

10399

14

武进

2542

12

13473

12

17361

12

注:

鉴于统计资料缘故和便于比较,仍延用撤销同城县级市之前的行政划分。

表1-4苏锡常三次产业比重及其贡献率

产值比重(%)

就业比重(%)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80

19.48

63.15

16.67

55.62

33.72

10.65

1990

15.3

63.1

21.5

28.65

52.19

19.16

1999

5.91

56.64

37.45

23.18

31.73

45.09

对GDP贡献率

对就业贡献率

1980-1990

11.13

49.33

17.90

-19.60

22.94

9.91

1990-1995

4.44

45.67

27.39

-8.30

-2.37

8.32

1995-1999

0.62

16.52

15.85

1.45

-21.03

16.23

注:

GDP贡献率以现价计算,比实际增长率要高

5、与上海的关系开始由单向接受辐射向双向互动发展演进

近代以来,苏锡常与上海在产业与原料、金融与市场等方面就有密切的联系和天然的分工协作。

苏锡常既是上海的农产品及消费品工业原材料供应地,也是工业配套基地和支撑上海产品和流通消费的主要市场。

1990年代的浦东开发有力促进了苏锡常的经济发展,上海对外开放的波及效果明显。

以浦东开发为契机,国际工商经贸界掀起了上海热,比邻的苏锡常也因此成为外商投资新的热点。

跨国公司往往在上海设立总部和营销中心,而把生产基地放在苏锡常,并加速技术和投资向苏锡常转移,促进了制造业升级。

同时改革开放的加速带来的发展机会剧增,随着许多重大改革措施在上海先行,如金融体制的改革,证券交易所的开设、浦东保税区的建立等,首先得益的周边地区就是苏锡常,如上海交通银行的首批分行就设在苏锡常等周边地区。

而苏锡常的繁荣又反过来推动了浦东建设。

苏锡常进入浦东新区或在上海参股的企业很多,强有力地支持了浦东的开发建设。

随着双边投资的增强,人流、资金流等更加密切和频繁,两地之间出现了“周通勤”的现象。

两地通过联合与竞争,在三大产业方面基本形成了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协作分工的“双赢”局面。

在制造业方面,苏锡常与上海之间从以配套为主的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的错位趋势发展,经济联系更为密切,竞争也更为激烈。

苏锡常地区一直是上海的制造业配套基地,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发展又与上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上海通过配套技术、周日工程师等形式帮助了乡镇企业的成长。

随着自身发展能力的增强和制造业结构升级,苏锡常的制造业从为上海配套起步,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制造业体系,基本形成与上海水平分工的行业格局。

根据有关研究认为,长江三角洲内部上海与苏锡常的产业结构最为相似,1999年以工业销售产值计算的制造业结构行业相似系数为0.819487,除了纺织和交通运输制造业各有所长外,大部分制造业行业仍然接近。

根据新贸易发展趋势,垂直分工贸易逐步为产品差别型的水平分工贸易所替代,即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近地区的经济联系最密切,而且通过优势竞争,能更快地促进结构优化。

苏锡常与上海之间的产业水平分工趋向使物流密度更高,联系更为频繁紧密,约有20%的长途电话是与上海交往的。

同时,在一些共同拥有优势的行业,特别是在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生产方面,仍将存在激烈竞争。

这种竞争有利于促进地区行业的专业化、特色化分工的形成。

表1-5苏锡常和上海的主要制造业分布(1999年,单位:

%)

纺织业

服装

化学原料

黑色金属冶炼

金属制品

交通运输制造业

电气

电子

苏锡常

15.146

4.899

8.716

5.746

4.123

4.235

7.340

10.045

上海

4.097

3.427

6.382

9.341

4.845

12.805

7.150

10.352

现代服务业仍存在明显的垂直分工。

上海作为金融、信息及物流中心和产品的出入枢纽,其较强的综合服务功能所提供的产业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创新服务、金融服务等已成为苏锡常地区经济与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许多大企业集团都把上海作为最重要的营销基地之一,设立分公司,甚至把总部搬迁到上海。

即便这样,上海的发展仍离不开苏锡常的支持,苏锡常地区发达的制造业为上海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庞大的市场需求,苏锡常较发达的基础设施,如通信、运输体系已成为上海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补充。

同时,苏锡常地区作为原料、能源和半成品的输入地和成品的输出地,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上海向外辐射中转站的作用。

更者,苏锡常作为上海旅游后方基地,正承担着上海旅游、消费、休闲地和房地产市场的部分功能,日益发挥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在苏州旅游的外省人数中有三分之一来自上海,上海已成为苏州旅游业最大的省外市场。

表1-6苏锡常与上海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1999年)

地区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占第三产业比重(%)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讯业

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

金融保险业

房地产业

社会服务业

上海

2000.98

13.59

22.28

28.86

10.52

9.58

苏锡常

1136.58

14.5

39.87

12.42

9.57

8.18

农业方面,改革开放以后,传统意义的农业联系减弱,向上海调拨和流入的农产品和其他第一产业的产品数量大大减少,这一功能逐渐为苏北和其他邻近地区所替代。

但苏锡常地区紧跟都市型市场的变化,大力发展了为大都市服务的郊区型农业、优质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

随着上海的经济日益繁荣,上海也成为苏锡常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去向之一。

二、城镇发展和城镇体系特征与问题

苏锡常地区城镇发育早,在农耕和水运条件的农业社会,城镇基本表现为平原水网地区小规模的均衡、密集分布的典型特征。

随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和上海的兴起,一些交通便利城镇的工商业职能日益凸显,沿沪宁铁路的无锡、苏州、常州等逐渐发展为制造业和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空间分布开始出现交通指向性的特征。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和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市场化进程不断推进,城镇体系形成了以下几个基本特征,并存在几个主要方面的问题。

(一)基本特征

1、苏锡常成为长江三角洲北翼的都市化区域,已开始具有多中心的都市圈特征

苏锡常地区是长江三角洲大都市连绵区北翼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化水平为47.7%,城镇规模序列齐全(表1-7),大中小城市比例均衡,城镇体系发育较成熟。

从地域分布看,城镇群体主要集中在沪宁交通沿线和沿江地区,呈现城镇空间密集、连片发展的趋势。

以苏州、无锡和常州为一级中心,以常熟、江阴、张家港、昆山等第二等级城市和一大批小城市、城镇以及城镇之间的通达网络,已经基本形成形态初具、内部联系密切的都市圈。

表1-7苏锡常城镇等级规模表(1999年)

城市类型

城市

城镇人口(万人)

占城镇人口的比重(%)

总人口(万人)

第一层次

(设区市)

苏州市区

123.4

48.6

220.99

无锡市区

121.0

242.27

常州市区

95.0

95.0

第二层次

(县级市)

常熟

29.45

27.9

114.95

张家港

16.8

91.34

昆山

14.87

64.93

太仓

12.9

51.94

吴江

15.72

81.08

江阴

26.0

129.25

宜兴

20.7

113.83

武进

13.0

125.0

溧阳

28.0

80.1

金坛

18.0

56.5

第三层次

(建制镇)

约284个

164.23

23.5

(含在县级市中)

合计

699.07

100.0

1467.19

资料来源:

苏州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论证稿)、无锡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论证稿)、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纲要论证稿)

2、城市化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发展转变

改革开放初始,苏锡常地区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动力,通过乡村工业化开辟了一条产业由城镇到农村、发展小城镇的自下而上的城市化途径,加上设镇标准变化,建制镇(不包含县城镇)从1990年的147个,迅速扩张到1994年的304个。

随着城乡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这一城市化途径带来的局限性凸现,城镇分散和大量“亦工亦农”、“亦城亦乡”人口存在,阻碍城市化质量的提高和中心城市作用的发挥。

同时作为小城镇扩展的最大的动力源----乡镇企业由于买方市场等因素逐渐失去了比较优势,小城镇规模增长和空间扩展的客观需求减弱。

顺应这一客观要求,江苏省省委、省政府实施的乡镇撤并战略加快了小城镇的撤并力度,建制镇个数从1998年的322个减少到2000年的284个。

随着小城镇增长动力的弱化,自下而上城市化逐步被自上而下型所取代,市场化和外向型经济成为城市化的新动力,新区及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及现代服务业的增长,推动大城市中心区的经济和人口进一步集聚,1990--1994年无锡和苏州的市区非农业人口分别增长4.4%和8.4%,而1994--1999年则分别增长12.6%和13.8%,年递增率高出1--1.5%,一些中等城市仍维持较高的人口增长,张家港、吴江等小城市等增长继续加快,但江阴、常熟、宜兴等增长规模相对变缓。

3、城市化内涵由农村地域空间扩张向城市地域的现代化转变

随着城市化动力机制和途径的变化,以及经济增长模式向资金技术密集型的集约经营转变,城市发展开始注重提高质量、改善结构,并对原有城镇进行优选组合,逐步向内涵发展为主转化。

城镇现代化水平和市场功能有大幅度的提高,城市化目标由数量扩张向现代化质量提高转变。

(二)存在问题

1、空间分散,产业和城镇集中度有待提高

苏锡常在农业自然经济下形成均等分布的小规模城镇格局在工业化进程中没有根本打破,乡镇工业化过程和分散的开发区布点,以及行政分割的影响,导致产业和城镇分布继续分散。

2000年苏锡常建制镇284个,镇区常住人口平均规模为5800人(总人口为164.23万人),其分散程度远远大于国内沿海其他城市化密集地区,与国外发达国家更是无法相比。

城镇规模小和空间分散,一方面影响了城镇的空间集约,每个建制镇人均用地245平方米,远远超过建设标准和实际需要,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向乡村地域蔓延。

另一方面降低了城市集聚的外部经济性,第三产业的发展达不到集聚规模,影响城市服务功能完善,并加大了空间组织和协调的难度。

表1-8苏锡常城镇分布的国内、国际比较(1999年)

地区

城镇密度(个/千平方公里)

城镇常住人口平均规模(万人)

苏锡常

19.8

2.33(其中建制镇0.58)

杭嘉湖地区

11.1

渤海湾(辽宁)

6.6

英国

1.6

10

日本

1.7

14

美国

0.9

3

注:

国外资料为1990年代初的资料

2、职能单一,服务功能有待加强

基于长期以来与上海的分工协作,苏锡常的绝大部分城镇定位为制造业加工,第三产业都比较落后,其比重不仅低于国内的特大城市,也低于长江三角洲南翼的杭州。

在苏锡常,即使是苏、锡、常城市达到和接近百万人口,在很大程度上仍忽略了地区产业发展的研发体系和综合服务体系的建设,现代服务业比重偏低,特别是金融信息等新兴产业比重低,缺乏现代物流基地,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及消费市场等基本都依赖上海、南京等大都市,从而影响了中心城市综合功能的建设和规模的扩大,导致城市现代化程度不高,市场中心的功能不突出,城市服务功能弱,中心城市的集聚力不够强。

而杭州作为浙江省省会和旅游城市,有浙江广大腹地和约8000亿元民间资本的支撑,因而具有相对独立的消费和服务体系,商业贸易以及金融等服务业比较发达。

表1-9苏锡常市区第三产业发展情况(1999年)

GDP(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亿元)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比重(%)

苏州

266.41

103.88

38.99

45.09

无锡

377.95

168.60

44.47

43.49

常州

167.88

63.90

38.06

48.52

表1-10国内外一些大城市市区的第三产业比重

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

纽约(1989)

80.00

86.70

巴黎(1988)

72.70

77.90

东京(1988)

72.50

70.00

汉城(1989)

68.90

63.20

香港(1990)

73.20

63.30

北京(1997)

59.56

57.7

上海(1997)

48.41

46.9

广州(1997)

55.13

53.8

杭州(1999)

50.50

47.0

3、空间无序竞争多于联合,都市圈内部网状联系有待加强

空间无序竞争表现为城乡之间和城镇之间的竞争和重复建设。

城镇在缺乏要素集聚分散的合理引导下,出现了“摊大饼”及沿交通干道的蔓延,在沿沪宁地带以及长江沿岸江阴和张家港之间的地带,城镇首尾相连,蚕食郊区和农村耕地。

城乡功能混乱,城市之间、城镇之间功能类同,缺乏协调和分工,外围城市与中心城市关系不紧密,区域南北联系弱。

造成空间无序竞争的根本症结在于制度性原因,现有的财税包干体制和以产值、税收定绩效的干部考核体制,政府对企业发展、市场开放、空间争夺等方面,有着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行为,地区之间存在恶性竞争,导致:

(1)产业同构和竞争激烈。

苏锡常产业资源禀赋相似,产业结构相似(表1-11),都以纺织、电子、机械、化工等为主要行业,行业、企业普遍缺乏协作,形不成规模效益,往往一些起步早、势头很好的企业,最后没能通过进一步整合“做强、做大”,同样城镇规模也难以“做大,做强”。

表1-11苏锡常三个市的制造业相似系数(1999年)

苏州与无锡

无锡与常州

常州与苏州

制造业相似系数

0.9292

0.9526

0.8661

(2)基础设施统筹协调不力。

缺乏统一规划和建设,导致公共财政投入的部分基础设施重复建设。

基础设施线网密度需要进一步与城镇集聚发展的布局相匹配,以免造成资源、投资的浪费,影响集聚发展。

港口、机场等重大设施布局尚待进一步论证、合理规划。

(3)行政分割,各自为政。

地方保护色彩仍很浓厚,造成了市场分割和资源垄断,加上许多县级市经济实力都比较强,苏州、无锡、常州没有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应有功能,缺乏龙头带动和内部有机合作。

而且,不尽相同的土地、税收和地方性金融政策使得竞争的公平性缺乏有力保障,使产业组织集中化的市场运作更为艰难。

4、城市环境质量恶化,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下降

二十多年的高速发展,苏锡常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环境代价,水气环境污染、湖泊水体富营养化、地面沉降、洪涝灾害加剧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太湖富营养化和水污染问题突出,苏锡常已成为水质型缺水地区,总体水质日趋下降,如不加大治理力度,水资源问题将成为城市规模扩张的关键制约。

苏锡常还是我国主要的酸雨区之一,城市大气质量变差,开始影响城市人居环境。

长期超采地下水,形成大范围的沉降漏斗,造成地面沉降、地裂缝和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

城镇目前实际的防洪标准偏低,特别是建于低洼地的新的开发区更缺乏有效的防洪设施和保障。

高速增长和空间蔓延导致未来城乡土地利用的冲突较大,土地剩余空间少,对城镇扩张的土地空间支撑减弱。

三、区域协调发展的现实意义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实现苏锡常协调发展,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性,是由苏锡常在全省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决定的,也是城镇和区域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是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经济发展背景下的世界城镇体系发展的必然趋势。

1、发挥苏锡常在全省社会经济中的影响和作用

苏锡常是江苏省率先实现工业化、组合苏中、带动苏北的经济增长核心地区,经济、社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领先者和创新基地,具有示范带动的表率作用。

苏锡常地区以中心城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