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741850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2.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docx

湘教版六年级下册美术教案钟干述

第一课形色协奏曲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怎样欣赏抽象画

 2、掌握简单的绘画语言,并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技巧把自然风景变成艺术作品。

二、教学重点

欣赏并领会自然美与意境美的变化,掌握在似与不似间怎样去表现绘画作品。

三、教学难点

在意境上领会作品,并掌握一定的方法在意境上去表现绘画作品。

四、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1、音乐导入:

老师喜欢边听音乐边画画,画画的感觉油然而生,老师邀请大家来聆听一首音乐,感受艺术的旋律意境。

 

2、揭示课题:

听到这首乐曲,你的脑海浮现出什么样的画面?

音乐和绘画从来都是一家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形色协奏曲”。

(二)形式初探

1、欣赏画家作品:

在这三幅画中,树的形象构成发生了什么变化?

 

2、小结:

艺术家在创作中,常常在似与不似之间寻找新的表现形式。

画家抓住树的特点,用简化概括的弧线交织出形象,形式由写实变得抽象。

  

(三)提炼元素

1、感受发觉:

看看这张摄影的《山川》,能提取什么美术语言?

 

2、尝试训练:

你能用怎样的线条表现这张山川景色给你的感受呢?

请一位学生上台快速画出,老师进行修整与总结。

 

3、欣赏提升:

出示《山川》作品赏析,画家用流畅、疏密的线条抓住了山体的形和山体的质感。

 

4、提炼元素:

这几处风景能提炼什么造型元素进行创作呢?

 

板书:

提炼元素:

线、点、面……

(4)形式探讨

1、作品参照对比:

看一看,画与实景哪些地方相似,哪些地方不相似呢?

相似的有整个的角度,东西没变,不相似的有屋顶变成了一块块近似长方形,窗户变成了小块的近似正方形,整个房子的轮廓变得更简洁了。

 

2、小结:

吴冠中先生忽略细节,抓住民居的特征,用平稳简练的线条和块面构成景致,色彩简单明净,表现出江南水乡宁静,淡雅的意境。

板书:

表现形式:

概括,简练。

(五)主观表达

1、感受色彩:

这两幅作品给你什么不同的感觉?

为什么?

 课件出示同一画

面不同颜色的两

2、赏析画作:

吴冠中先生《窗外无月》,颜色的处理如何?

吴冠中先生把房子的墙主观地画成了绿色和红色,中间穿插了大块的白和黑,使画面色彩能够和谐响亮,正是形色的协奏。

 

板书:

主观设计

(6)欣赏提升

1、老师示范:

以梯田为例,先用曲线画田埂,再用扁笔去画田地的色彩,田埂和田地简单、概括。

提醒注意勾线的轻重快慢,颜料的干湿浓淡。

描绘一幅形与色的协奏曲。

 

2、作品欣赏:

看看不同画家是如何处理形色,谱写出一幅幅“形色协奏曲”。

(七)学生作业

1、作业要求:

选择一张你喜欢的风景图片,运用形色描绘一幅风景,注意把握色块的变化和物体主要特征。

 

2、教师巡行指导。

(八)展评拓展

1、典型展评:

把学生绘画作品和照片进行对比欣赏,分析绘画是不是抽取了照片中的形与色,主观概括地表现了主要特征。

还有哪些可以改进的地方?

 

2、拓展延伸:

抽取事物主要特征的绘画,有时也可以把它叫做抽象画。

抽象是相对的,由这三幅画你觉得抽象的发展方向是怎样的?

你能利用课余时间了解抽象艺术吗?

 

第二课俯仰之间

(1)

一、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2、教学重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3、教学难点

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四、教学程序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今天是植树节,这意味着春天已经来临了,3月是登山赏花的好季节,同学们登过泰山吗?

谁来说一说泰山的风景是什么样的?

 学生自由发表见解。

 

2.老师也爬过泰山,这是前几年老师在泰山上拍的风景照片,课件展示泰山图片 

大家边欣赏边思考:

些风景图片从视觉角度来说有什么不同吗?

 

教师小结:

平视、仰视、俯视。

课件展示各自定义。

 

3.今天我们就重点研究下俯视,让我们用这

种独特的视角一起来《俯瞰山川》。

出示课题。

 

(二)、欣赏感受 

(1)欣赏俯视图片,初步感受俯视视角带给我们的崭新体验。

 

1.老师课前收集了很多俯视角度拍摄的风景图片,我们国家山川辽阔壮美,南北差异很大。

比较一下江南与塞北山川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

江南地势平缓,山峦不大也不够连贯,因此属于丘陵地带;而塞北山峦壮阔,连绵不断,给人以气势宏大之感 

课件:

比较西北两处自然地貌与人文地貌的不同,并谈谈自己的想法 

小结:

自然地貌给人以自然、、荒凉之感,线条随意、夸张,完全随心所欲;而人文地貌——农用网络,则给人以清新、整齐之感,让人觉得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

但人类也要警惕再造过头造成的危害!

 2、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思考:

俯视角度下的景物及画面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

a. 景物整体缩小了,单个物体出现“头大脚小”的现象。

b. 整个画面以地面景物为主,天空所占画面位置很少或没有。

 

(2)对比分析平视与俯视的区别。

  

1.那么俯视角度与平视角度有什么区别呢?

请大家看这两张图片,它们是同一个荷花。

但是,给你们的感觉相同吗?

 

2.它们分别展现的物体的哪一个面呢?

(平视角度展现的以侧面为主,而俯视角度展现的以物体的顶部为主。

) 

3.从画面来看又有什么区别呢?

(平视角度会呈现前后遮挡的关系,而俯视角度视野更加广阔一些,呈现的是景物的整体布局。

) 

(3)示范引导 

1.今天我们用俯视的角度欣赏了祖国大好河山的美景,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些美丽的景色转换的画纸上呢?

首先看看老师是怎么做的。

 教师示范创作。

边创作边讲解。

 

2.谁能把老师刚才绘画的步骤总结一下?

 教师板书。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3.欣赏线描风景作品。

 

(三)、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要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二课俯仰之间

(2)

一、教学目标

培养发现的眼光,让学生体验视觉位置变化产生的不同效果,掌握俯视的特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激发爱国主义情感,让学生从新的视角出发,看美好山川。

抒热烈情怀。

 

二、教学重点

增强表现的能力,让学生在临图改画的过程中丰富自己的表现手段。

理解从不同视角去观察同一物体会产生不同效果。

 

3、教学难点灵活自如的表现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4、教学程序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绘画的步骤,哪位同学能给我们再说一下绘画步骤呢?

 

a.构图  b.景物的摆放。

 c.细节的刻画。

  

2)、欣赏线描风景作品,同时思考如何创作。

 

3)自由创作   

1.上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了俯视角度的风景图片,请大家根据自己的图片或者老师的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风景画。

   

出示作业要求:

a.根据图片画一幅俯视角度下的景物。

b.注意线条疏密得当,画面要有层次。

   

2.学生自由创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评价小结   

1.展示学生作品,评议。

   

2.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用俯视视角重新认识了世界,这个角度带给我们一种前所未有的独特体验。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也一样,有时也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

 

第三课 遥远的地平线 

教学目标:

  

1.了解基本的透视规律和原理。

  

2.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进行绘画创作。

  

3.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感受透视效果给画面带来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运用基本的透视规律,正确表现物体前后遮挡的空间关系。

  

教学难点:

能创作出体现物体前后空间感且有一定情境的画面。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多媒体课件、油画棒、黑色水性笔、作业纸  

2、学生准备:

油画棒、黑色水性笔。

 

教学过程:

 

一、 直观感知  导入课题 

通过一张图片引出课题,让学生初步感受基本的透视变化。

 

请同学们先欣赏一张图片,你们发现蓝天下近处和远处的山峦各有什么不同?

山脚下的小河近处的和远处的发生了那些变化?

  

 (小结):

小河沿着山脚回转,越远越小,消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这就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到的一些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共同来探讨这种现象,一起学习遥远的地平线(板书:

遥远的地平线)  

二、观察分析 了解变化 

1.通过观察分析,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种有趣的透视规律。

 

小结:

存在于空间中的任何物体被人的眼睛看到后,其影像都会发生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实远虚、近粗远细、近稀远密的变化。

   

2.说一说  

请同学们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你们还见到过那些物体发生了这种变化?

 

3、 尝试练习 掌握画法 

1.让学生了解位置不同,看到的视觉变化也会不一样。

 

2.在探究练习中让发现透视规律,并能运用透视规律来解决画面物体的前后空间关系 

四、 教师示范拓展思维 

1.通过欣赏让学生了解画面近大远小的排列方法。

 

2.教师示范让学生更加明白画面的主次关系。

 

五、 学生创作 注意:

 

1、主体物要有近大远小的变化并且重复排列在画面中  

2、情境添加简洁有趣  

3、颜色要有对比,近处的鲜明,远处的灰暗  

 

 

第四课   壶趣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学会运用盘泥条的方法制作壶,提高其泥塑技能和立体造型能力。

  

2、教师使学生了解壶的历史文化及造型特点,感受中国传统壶文化的精髓。

  

教学重点:

学习用盘泥条的方式制作壶。

  

教学难点:

壶的造型和连接地方的粘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老师展示自己制作的壶向学生展示。

 

二、分析结构 掌握壶形  

1、课件展示多张壶的实物图片。

  

2、学生讨论:

茶壶有哪几部分组成?

每一部分分别是什么形状?

  

3、教师归纳总结:

一般壶简单分为嘴、把、盖、身筒、底,每部分可长可短、可方可圆、可曲可直、可以是规则几何形也可以是生活中的实物造型,但嘴、把、盖一般是高度位置持平的,都具备“雅”、“朴”、“简”的特点。

  

三、尝试体验 探讨研究  

1、参观了解制壶的各种方法和各道工序。

(课件展示)  

2、师生合作总结制作方法和步骤:

  

(1)压泥板,做壶底,要求平整;  

(2)搓泥条,盘壶身,内收内盘,外开外盘;  

(3)围泥板,做壶嘴,身筒穿个口子;  

(4)制泥条,做壶把,连接需牢固;  

(5)捏泥块,做壶盖,大小要合适;  

(6)装饰整理,可粘贴泥块,可雕刻,也可糊平外表。

 

四、设计构思 创作表现  

1、指导学生设计壶形草图,要求美观大方,比例协调,装饰简洁美观。

  

2、两人为一组,分工有合作制作一把茶壶。

教师巡回指导。

  

五、观摩交流 互相评析  

1、学生互评  2、教师点评  

六、课后拓展 作业布置  

1、倾听专家分析紫砂壶的历史、工艺、造型、材质、功能。

  2、将作品上釉烧制,教师统一收藏、展览。

 

 

 

第五课 瓶花与水果

(1)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彩语言表现对象的愿望。

 

5.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搜索瓶花与水果的图片进行欣赏并分析(可以找一些黄铁山、冯晓阳杨云龙等画家的作品),找出瓶花与水果上的色彩造型。

 

2.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法。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 

课前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活动

(一)

一、展示部分瓶花与水果图(情境导入,带学生走向大自然,闻闻大自然的气息)

1.师:

老师叫你们回去找一些瓶花与水果的图及资料,有谁找到了?

 

生1:

让我展示我找到的瓶花与水果的图给大家看。

(体现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 

2.教师通过学生搜索出来的众多瓶花与水果图,让学生都快速浏览了一遍,然后抽其中一幅出来, 铅笔淡彩画:

让学生就看着的图说一下体会,大部分学生都说:

非常的美。

(让学生感受美,培养审美能力) 

3.小结并揭示课题。

 

二、设疑展示作品,动手尝试。

 

1.师:

有些同学回去有预习过,哪个同学可以说一下我们这一课书中所展示的画家有谁呢?

 

现在大家一起来认识一下其中的一位吧。

其他的呢,相信大家在家也搜索来认识过了吧。

教师简单介绍一下黄铁山画家 

2.欣赏黄铁山的另一幅瓶花,让学生说说色彩的特点。

 

3.课件展示本课书中黄铁山的瓶花《水仙》与冯晓阳的《瓶花与水果》,让学生提出自己觉得难以解决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让学生谈论、对比。

(培养观察能力及质疑、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两幅画区别在哪呢?

 

接下来学生接二连三提出问题:

怎样画出物体的明暗关系呢?

花朵太复杂了,怎样表现?

怎样调准色彩?

 

4.教师小结学生的问题,让学生看着画,讲解了铅笔淡彩画的作画步骤,说明注意事项,启迪学生如何一步一步来进行。

然后让学生动手亲自尝试。

(动手操作能力)  学生自主选取临习的作品,用铅笔框取临习的那个部分。

让学生说出意图,教师提出建议并作指导。

 

三、学生作品欣赏。

教师给予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不同好评。

(激发创作热情)

四、通过学生的作品比较,教师小结须要注意的细节问题:

物体暗皴线不宜太密,明暗转折关系随形体结构而变化,避免画成被刀割成黑白两块现象。

设色基本采用平涂,避免反复涂抹使颜色灰暗,需要添深色时,色彩衔接要自然。

 

五、小结步骤与方法。

 

 

第五课 瓶花与水果

(2)

教学目标 

1.知道怎样的画叫铅笔淡彩画,并掌握其画的步骤方与法。

 

2.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与法,进行绘画表现。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或写生练习。

 

4.能敏锐地观察到物象之间的色彩差异,产生运用色彩语言表现对象的愿望。

 

5.感受瓶花与水果的形、色之美,领悟生活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搜索瓶花与水果的图片进行欣赏并分析(可以找一些黄铁山、冯晓阳杨云龙等画家的作品),找出瓶花与水果上的色彩造型。

 

2、让学生掌握铅笔淡彩画的步骤方法。

 

3、能运用色彩的深浅变化表现物体的体积感,能把握画面基本色调进行临摹 

课前准备 

电脑、图片、有关资料 学习过程 

活动

(二)

一、欣赏相关的瓶花与水果静物画(培养审美能力) 

这些静物画与杨云龙《静物》水彩中的水果着色有着相同的地方,都要区分明暗色调。

边欣赏边让学生讨论画的表现手法及作画方法。

 

二、课件出示画家杨云龙的作品《静物》,进行知识抢答。

(培养观察能力)  

色彩知识 

1.请仔细辨析图中哪处采用了干画法?

哪处采用了湿画法?

 

2.在原画中提取小果子放大,这个小果子用了哪几种颜色?

这些颜色分别画在哪个部分?

 工具使用知识 

3.出示名家水彩画作品的三个局部,辨析连线,这几处用的是哪种笔?

为什么这么用?

(扁头笔作大面积铺色,圆头笔画浑厚的点和粗线,尖头笔画细线)  区分扁头笔和尖头笔:

 

三、尝试设色,动手操作(培养动手能力) 

1.观察分析实物的基本色相。

 

2.学生掌握干、湿画法,任选一种方法尝试设色。

 

3.教师在每组中选出一张最好的作品,进行比较观察。

 

4.请四位学生上台讲述设色体会,分析水彩的干湿画法。

 

5.学生质疑,请优秀作者答疑,教师补充。

 

四、教学示范(采用课件) 

1.利用两组瓶花与水果(一块衬布、一个长方形花瓶、一枝郁金香和三个苹果),让学生观看教师示范的课件,说出总的色彩倾向(色调)。

归纳几个不同色相,比较面积的大小(整体的对比关系),分析色彩对比所产生的感觉(明暗关系、冷暖关系),注意掌握配水比例和涂薄色的基本功。

 

2.小结水彩画的步骤与方法:

先用铅笔起稿,再着色。

 

六、自主表现:

 

作业:

1.提出作业要求:

用水彩颜料写生画一组瓶花与水果。

(课件出示要求) 

2.学生作业,教师指导。

 

七、评价交流:

 

1.学生互评点:

形体(要塑造,色彩运用) 

2.可以选居室,说说自己的作品会挂在哪个房间好看,体现情感升华。

(也可以采用教材“学习屋”的内容展开评价) 

3.教师加以点评,鼓励学生课后可以深入大自然中去观察花与果感受大自然的美。

  

 

第六课    唱大戏

(1)

教学目标 

掌握画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

画脸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从纹样和色彩这两方面来分析脸谱。

 

教学难点:

脸谱富有戏剧的韵味和个性。

 

学具:

线描笔,彩笔,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欣赏京剧唱腔片断,播放《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1)提问:

你们知道这是什么艺术?

   

(2)展示图片:

包拯 提问:

为什么包拯脸上都有许多的图案和颜色?

 

(3)教师总结:

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

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我们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容貌、身份等特征,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段,以不同的色彩和图形描绘脸部,来塑造忠奸、善恶、美丑等人物形象。

 

板书课题 

2、新授 

1.脸谱是什么?

有什么作用呢?

 

小结:

脸谱就是京剧演员脸上所化的一种妆面。

它运用夸张和变形的图形展示角色的性格特征。

 

2.脸谱的特别之处在哪?

 

板书:

纹样、着色。

 

3.要画好脸谱,先要了解人的脸形和五官。

 

老师教学生用对称的方法画五管。

把纸对折,画一半,另一半就描过去。

  

4.请你从这几个部分观察脸谱形状的适用。

(脑门 眉形 眼窝 鼻窝 嘴形) 

A`脸谱上的纹样一般画在什么部位?

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多,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少?

 老师放多个脸谱图案给学生比较。

学生观察脸谱,并思考问题。

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多,什么部位的纹样最少?

 

B`脸谱上最常用的纹样是什么形?

老师放多个脸谱图案给学生比较。

 

(请学生上台画) 小结:

祥云纹样。

 

5.脸谱着色有什么规律呢?

 

老师指导学生通过欣赏脸谱图案找出规律。

 

A、为什么要把眼窝部位涂黑呢?

 黑色突出了演员的眼睛。

 

B、脸谱上最常用的色彩有哪些?

 在黑、白的基色上,再添(1-2)种色,脸谱的着色种类不要太多。

一般有一种为主的色调。

以红色为主叫红脸,以白色为主叫白脸。

 

6.比较两张作业。

 

7.学生讨论 

 

第六课    唱大戏

(2)

教学目标 

掌握画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

画脸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从纹样和色彩这两方面来分析脸谱。

 

教学难点:

脸谱富有戏剧的韵味和个性。

 

学具:

线描笔,彩笔,作业纸。

 

教学过程 

1.了解脸谱绘制方法

提问:

(1)如此美丽的脸谱,你们想不想把它表现出来?

那怎么画呢?

   

2.介绍脸谱画法:

 (师示范) 

①先画出人物的脸形。

在画好的脸谱外形上定出左右的中轴线。

   

②画出人物五官,定出眉、眼、口、鼻的位置。

   

③分块勾画出花脸各部位的图形。

   

④涂色。

 

 学习脸谱制作方法,初步了解戏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绘一幅与众不同的戏剧脸谱。

 

3、学生作画,老师巡视 

4、欣赏评价 

第六课    唱大戏(3)

教学目标 

掌握画脸谱和戏剧人物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教学重点:

画脸谱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从纹样和色彩这两方面来分析脸谱。

 

教学难点:

脸谱富有戏剧的韵味和个性。

 

学具:

线描笔,彩笔,作业纸。

 

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

说说自己知道的戏剧,有什么特点?

和现代人比较有什么区别?

   

2.学生交流。

 

3.欣赏短片。

注意仔细观察短片中戏剧人物服饰、装扮、动态的特点。

看从短片中你能学到一些什么。

4.学生总结。

师:

好,看完了短片,大家一定又有新的收获。

谁来总结戏剧人物装扮、服饰的特点?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

   

板书化妆的特点:

强调人物特征,夸张,程式化。

服饰的特点:

宽松,修长,色彩艳丽。

  

5.观看戏剧,模仿表演。

师:

自由模仿唱腔、动作,体会戏剧中人物的亮相、身段、眼神。

 

总结:

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

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我们根据剧中人物的性格、容貌、身份等特征,运用艺术夸张的手段,以不同的色彩和图形描绘脸部,来塑造忠奸、善恶、美丑等人物形象。

 

第七课   标签与品牌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讨论、分析、归纳的能力,初步树立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包装盒设计的构造特点和用途,包装盒形式多样的表现。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1.教师用图片展示商场、超市整齐美观的货架和具体产品美观的包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讲解包装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并提示学生思考:

在生活中见到过哪些有特点的包装?

 

二、深入教学:

 

1.教师演示教科书中形式多样的包装盒,提示学生思考:

这些商品的包装有什么作用?

  

2.教师再展示一组中外优秀包装盒设计的作品,请学生仔细观察并讨论包装盒的形式有哪些。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演示边讲解包装盒的形式与特点。

 

3.重点演示包装盒的设计制作过程。

教师出示已制作好的包装盒,并把包装盒展开,使学生了解包装盒的设计结构,并进一步讲解包装盒的制作过程。

 

4.教师演示色彩鲜艳、装饰美观的包装盒设计作品。

 

请学生讨论:

包装盒装饰有哪些特点?

(包括装饰的文字、图形、色彩、商标等。

) 

三、布置作业:

 

 请学生设计制作一个包装盒设计示意图,要求体现作品形式的创新,并谈谈自己的设计思路。

 

四、课堂延伸:

 

请学生到超市做一个调查报告,介绍某一类专题包装,如绿色食品、陶瓷产品等。

 

 

 

第八课   发现美丽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抽象画,欣赏其艺术作品,并能从中感知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和创作方法,理解抽象艺术作品内涵,并尝试运用各种表现形式创作抽象绘画作品。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和体验活动,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学会欣赏抽象画,并能运用丰富的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进行抽象画的创作。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包容理解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艺术,提高审美能力和艺术感受能力,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正确认识抽象画的艺术形式,理解抽象艺术的形式语言,能用点、线、色彩组织画面,结合多种表现方法创作一幅抽象画作品。

能用抽象画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够创作一幅有形式美感的抽象画。

 

教学过程:

 

一、艺术实践表现抽象:

 

实践提示:

创作一幅点、线、面有对比有变化的抽象画。

强烈推荐利用橡皮泥制作半立体的抽象画。

     

抽象之美秘籍:

 

1.多样的面。

 

2.运动中的线。

 

小结:

动作的轻、重、缓、急会影响线条的视觉效果。

 

二、展示评价:

 

展示作品,组织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自评、互评:

  

1.那个画面带给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