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1658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37.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docx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

摘要

当前不确定、不可预测和复杂的商业环境使供应链系统面临着来自成本节约及快速顾客响应的双重压力(Akkermans,2001),而物流是供应链成功与否的最关键也是最难实现的因素之一(Elinger,2000;Wadhwa等,2006),正如Bhatnagar和Teo(2009)指出,像Wal-Mart、Zara、Hewlett-Packard和Dell这样一些成功实施供应链策略的企业,其经理对物流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

价值链模型明确展示了其在供应链物流管理领域的魅力,而价值网模型进一步将物流研究的视角扩展到多个存在相互依赖性的供应链功能网络中。

将价值链模型关注的运作效率性与价值网模型关注的价值增值性结合起来,实现供应链系统全局下的供应链物流协同,是供应链系统应对瞬息变化的复杂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

通过分析供应链物流协同对象——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三种流态的特性,利用信息流可在虚拟网络瞬间完成传递,不必像物流需要克服空间障碍的特点,确立了供应链物流协同的基本思路,即,对价值策略进行总体运筹,并从物流价值这一终极层面用统揽全局的思想来识别与再造供应链物流关键流程,保留价值创造环节和增值环节,剔除价值消耗环节;在信息系统的支持下,实现信息流牵引物流、资金流分层独立运作,通过信息在物流网络节点间的高效流通,使原先在时间和流程上处于先后顺序关系的职能和运营环节得以同时进行,从而确保运作成本相对较高的物流和资金流能够以最精简的路径、最高效的方式运作。

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置于信息共享和价值增值二级平台所共同构建的矩阵式的供应链物流协同模型之中,实现三种流态的交互、关联、集成式协同运行的流程增值,从而优化供应链中实体和虚拟价值流,增加供应链的价值含量。

之后,从供应链物流运作协同角度(微观层面)提出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的方法,用以实现节点单元部效率的提升;进而探讨物流在供应链系统全局围(宏观层面)的协同运作模型,用以对多个节点单元组合协同完成物流任务的最优化决策;并将价值链、供应链所关注的水平型和价值网、供应链网络所关注的垂直型组织架构思想加以整合,对分层组织架构思想在供应链物流协同过程中的应用进行解析。

最后,选取国汽车制造业典型企业一汽大众汽车公司作为代表性的案例,探索供应链物流协同的具体措施与实践模式,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物流协同的实践方法。

关键词:

供应链物流协同;价值链;价值网;分层组织架构

1绪论

1.1问题的提出

物流是供应链成功与否的最关键也是最难实现的因素(Elinger,2000;Wadhwa等,2006),Bhatnagar和Teo(2009)指出,像Wal-Mart、Zara、Hewlett-Packard和Dell电脑这样一些成功实施供应链策略的企业,其经理对物流管理在企业战略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重视。

当前高度激烈的竞争环境以及国际化市场的驱使,迫使企业去找到创造价值的新途径,并将价值传递给最终顾客。

而供应链物流的绩效表现不仅决定了整个物流系统的运作效率,而且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竞争力都有重要的影响。

在供应链竞争环境下,供应链不仅需要更好的运用物流资源协调地理上分散的制造和市场活动,而且要获得和保持持续的竞争优势,必须使物流整合协同,成为供应链高效运作的关键。

因此,探讨供应链物流协同的相关问题来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增值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不确定性、难以预测性、复杂性,以及由此而带来的高度竞争性是当前商业环境的现状,日趋激烈的竞争对企业的意义就是,在努力降低成本的同时,高效响应顾客的需要。

在这样的环境氛围下,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SCM)的重心开始从运作效率性向顾客驱动和合作伙伴同步化方向转变,这样,供应链合作伙伴间高层次的协同将是成功实施这种战略性转变的必要条件。

由于供应链中的各个实体单位按照各自的目标和约束条件来运作,因此,及时配送、质量保证、成本最小……,这些基于供应链绩效提升的核心目标之间往往存在着高度的相互关联性。

这样,供应链中每个实体单位的绩效都直接取决于供应链中其他实体单位的绩效,以及他们在协同供应链部各项活动中的意愿和能力;同样,这种相互关联性也需要将不同任务、功能领域和组织边界的运作和决策制定实时协同起来。

可以这么说,如果供应链无法做到有效的协同和动态的组织,那么,快速响应和高水平的服务也将是不可能实现的(Jainetal.,2009)。

综合来看,前人的研究虽然认识到供应链物流协同机制可以提供高效的一体化解决方法,

但是,能全面地对存在复杂相互作用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的大量物流活动进行清晰描述和分析,以及在价值层面统筹对合作伙伴的物流进行协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均非常缺乏。

可以这样认为,将价值链模型关注的运作效率性与价值网模型关注的价值增值性结合起来,实现供应链系统全局下的供应链物流协同,是供应链系统应对瞬息变化的复杂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

那么,如何实现供应链物流业务流程的优化与再造,为物流运作协同打下基础,如何通过现代化的物流组织机制为供应链成员与供应链整体的价值实现进行组织架构?

这些问题单靠现有的研究文献还无法得到答案。

1.2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本研究将价值链、价值网与供应链物流相结合,探讨物流在供应链系统全局围的协同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价值链模型明确展示了其在供应链物流管理领域的魅力,而价值网模型进一步将物流研究的视角扩展到多个存在相互依赖性的供应链功能网络中。

基于价值链和价值网进行的供应链物流探讨需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

i)单个节点企业部业务流程优化再造,实现节点单元部效率的提升ii)多个节点单元组合协同完成物流任务的最优化决策问题;iii)组织运行障碍,如基于水平型、纵向型或两者协同整合的组织架构。

这三个层次都是当前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新动向,也是本研究所提出的独特问题,但是紧密相关的研究文献并不多。

因此,本项目研究的基本理论创新点是,在借鉴已有的价值链、价值网思想与供应链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供应链物流运作协同模型以及供应链物流的组织架构。

此外,本项目研究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已有大量的企业在其供应链物流管理中实行基于价值链的一体化管理,如,Georgia-Pacific通过关注其价值链中的所有方面(如,

供应链物流整合),在服务水平保持99%以上的同时,使空车返回率从10-15%降到3%,司机离职率则低于10%(Mazel,2001);沃尔玛通过信息技术(如POS机和库存控制系统),即物流能力的运用,能够维持竞争优势(Chen,Anne,2001)。

价值链理论作为一种现代管理理论,较好地处理了技术与经济、质量与成本、功能与费用的关系,目前很多企业物流系统都在推广运用价值链理论;可见,从价值链角度系统研究供应链物流协同问题,有助于将当前的物流运作效率性思考与价值链关注的价值增值性进行整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1.3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研究的主要容

第一,供应链物流协同模型构建:

价值链与供应链物流的契合分析及相应的协同模型构建。

此部分目的是探究企业价值链、价值网背景下供应链物流价值及其创造逻辑的扩展,并构建供应链物流协同模型。

首先,通过回顾价值链和价值网模型代表的两种不同的价值创造逻辑,以及对物流价值涵的不同理解,并在供应链系统视角下,将价值链关注的企业部价值创造过程,和价值网关注的企业间、网络间的协同增值整合在一个统一的分析框架中,供应链系统视角下的供应链物流既关注节点企业部物流协作,又关注供应链物流网络包含的各个企业间,各个层次网络之间的互补与协作。

之后,以对供应链物流网络中流动的三种流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特性的分析,明确旨在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种流态协同增值的供应链物流协同模型的基本思路。

在此基础上提出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模型,将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置于信息共享和价值增值二级平台所共同构建的矩阵式的供应链物流协同网络之中,实现此三种流态的交互、

关联、集成式协同运行的流程增值。

此部分有两项工作要做:

一是探究价值链、价值网背景下供应链物流价值创造逻辑(重点难点1);二是梳理供应链物流协同的基本思路,构建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协同框架模型(重点难点2)。

第二,供应链物流协同机制研究:

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运作协同与组织协同初

探。

此部分目的在于探究价值链模型和价值网模型驱动下的供应链物流业务流程优化与再造方法,围绕价值创造、战略定位、组合协同这一基本思想将传统供应链物流流程进行再造分析,继而构建供应链物流运作协同与组织协同模型。

从目前的供应链物流优化理论与实践成果来看,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生产和运作本身的成本和效率两个角度展开,但供应链中的资金流、信息流是伴随着产品的实体流动而共同进行的,信息流牵引物流和资金流的运作。

因此,本研究在供应链物流流程优化再造中注重发挥信息流的牵引作用,同时从业务流程和组织架构两个维度对供应链物流进行协同(重点难点3)。

本部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

(1)价值链模型和价值网模型驱动下的供应链物流运作协同模型构.

(2)基于价值链的供应链物流分层组织架构初探。

图1-1某企业供应链物流价值体系示例(资料来源:

Huemer,2006)

我们拟将价值链、供应链所关注的水平型(lateral)和价值网、供应链网络所关注的垂直型(vertical)组织架构思想加以整合(以图1-1为例),对分层(layered)组织架构思想在供应链物流协同过程中的应用进行解析。

第三,实践模式验证:

基于模型检验与案例分析的实践模式探讨及验证。

探讨供应链物流在价值链全局围进行协同的具体措施与实践模式。

目的是为企业提供供应链物流协同的实践方法。

此部分的主要工作包括:

1)选取国汽车制造业典型企业一汽大众汽公司作为代表性的案例对其供应链物流网络的供应链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分析;2)依据之前供应链物流运作协同与分层组织架构思想,对一汽大众供应链物流网络的协同实践进行探讨。

1.3.2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第一,遵循唯物辩证法和系统工程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

重视逻辑推理,论证供应链物流的运作效率性与价值链、价值网的价值增值性有效结合的推理过程,同时借助数理统计和数学规划等模型应用,对供应链物流与价值链、价值网的价值创造逻辑与组织结构进行优化设计,并对具有代表性的供应链物流企业进行实际调查,对协同方法进行实践检验。

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本文拟采用包括企业访谈和案例分析在的实证和规研究方法。

企业访谈能提供丰富的、准确的信息,有助于我们了解企业现实,帮助我们应用和修正理论方法。

第三,进行运筹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共性分析与个案解剖相结合。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实行多案例比较研究。

既研究一般企业供应链物流价值创造过程,又对典型案例的供应链物流价值增值管理情况进行调查。

选取国典型汽车制造企业一汽大众作为个案,结合前面已经检验过的协同方法,在应用中找出有效提升供应链物流价值创造能力的经验或教训。

2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2.1对价值链与供应链的认识

Porter(1985)认为,企业所从事的经营活动都属于价值活动,企业便是这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价值创造活动的集合。

企业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主要活动和支持活动,都会体现在如图2-1的价值链结构中。

企业竞争优势便来源于对价值活动的效率优化,或者重新组合价值活动创造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

图2-1Porter的价值链模型

Porter的价值链模型对价值创造、协作、定位等战略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成为一种系统性研究竞争优势、剖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工具。

Porter的价值链模型强调单个企业价值活动分析及竞争优势的获取。

Brow(1997)认为价值链对战略各相关活动的分解,还应包含供应商、分销商和顾客。

Walters(1993)

也认为价值链确定了供应商、采购者、中间商和最终用户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不仅检验企业活动,而且检验在整个供应链中各成员给顾客创造的价值和带来的竞争优势。

Berry(2000)认为快速变化的环境使得企业必须联合不同的主体共同把握机会,从而客观上产生了利益主体间的网络关系。

然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以及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使得市场主体在竞争的同时,开始产生合作共赢的需要,并对彼此价值创造方式进行整合与重构,导致针对单个企业的价值链分析不适应性逐渐显现,价值网思想应运而生(垣,益,2001)。

Stabell&Fjeldstad(1998)指出在价值网中的三大基本价值活动(见图2-2)包括:

(1)网络扩展与合同管理。

通过获取客户提供的管理服务合同来推动和建设网络设施,这包括满足启动,维护和终止合同等中介提出的一切服务要求。

(2)服务供给。

通过为网络的成员企业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来持续创造价值,实现互利共赢,从而来建立和维系成员企业间的合作伙伴关系。

(3)基础设施运营。

作为中介机构来运营基础设施,例如为电信运营商运营交换机和分销中心,为金融服务企业管理分支机构和金融资产以及为专业物流提供商运营仓库、车辆等资源。

图2-2价值网模型

Stabell&Fjeldstad(1998)指出,价值链和价值网模型的共同之处在于,都侧重于关键价值活动,都区分了主要活动与支持性活动;都阐述了战略定位选择;都对成本与价值驱动因素进行分析,为企业层面竞争优势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框架(Afuah&Tucci,2003;Gottschalk,2005)。

供应链概念由Oliver和Webber(1982)最早在《观察》杂志上“供应链管理:

物流的更新战略”一文中提出。

供应链管理被学术界誉为战略决定性因素(Fuller,O'Connor&Raulison,1993),同时也被企业界看做是客户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

供应链概念发展从早期的单一链条式线性结构转向非线性的网链关系,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Christopher,1998;Harrision,1999,2006;马士华,2000),如图2-3所示。

各节点企业不仅认识到协作的重要性,而且注重提高供应链整体绩效、加强节点间协调关系以及解决其他如动态联盟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的选择问题,信息技术

对供应链的影响,牛鞭效应,供应链绩效评价与激励机制等相关问题。

图2-3供应链的典型结构

供应链概念自提出之日起,就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关注,由此形成的供应链管理更是被认为是一个与时代发展同步的理念,然而,供应链管理也存在不足,即,其未能将触角伸向能抓住顾客(最终消费者)潜在需求,以及这些潜在需求空间应该如何得以实现这样一些更深层次的东西(Al-Mudimighetal.,2004)。

而1985年由Porter提出的价值链概念在产生后的几十年里不断得以深化和扩展,它一方面从过程和结构的角度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系统阐释,另一方面从价值创造的角度对企业经济效益的产生做出分析说明(Stabell&Fjeldstad,1998)。

可见,一个企业的价值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组织结构、管理制度以及供应链活动和价值链活动等因素紧密相关(Ketchen&Hult,2007)。

发掘价值创造的所有可能形式是供应链各企业战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Stabell&Fjeldstad,1998;Huemer,2006)。

早期的研究侧重于从顾客价值角度来界定“价值”概念,Zeithaml(1988)、Woodruff(1997)等从顾客价值角度来界定价值,近年来,价值最大化供应链(Bestvaluesupplychain,BVSC)概念日益受到关注,Ketchen&Hult(2007)、Ketchen等(2008)指出,价值最大化供应链在战略性供应链管理、敏捷性、适应性和联盟合作性之间获得平衡,以创造持续的竞争优势。

Ketchen等(2008)还指出,价值最大化供应链的目标就是实现供应链在价值链中的动态整合与协同,这是与传统供应链战略的最大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物流只是供应链的一个功能领域,供应链需要需求,生产,物流,信息系统,契约机制等功能领域协同作用。

各功能领域相互影响,共同作用,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本研究立足于供应链的物流功能来展开探讨,以期通过物流这一侧面的研究为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提供参考借鉴。

2.2运用价值链分析探讨供应链、供应链物流的相关文献

运用价值链探讨物流活动的文献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

McGinnis&Kohn(1990)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物流战略对价值链模型的支持作用;Fisher(1997)、Lambert&Cooper(2000)、Trebilcock(2001)等也明确指出,价值链战略的核心目标是增强物料在价值链活动中的流动性,将制造和配送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并要求在信息系统、资源配置、流程重组、价值链重构等多维度进行创新;Dess等(1995)、Webb&Gile(2001)关于价值链的研究将上述观点加以整合,认为其对于基本活动的价值创造产生了显著的影响;Fine等(2002)也指出,使来自供应商的原料形成产品并经配送渠道送达最终顾客需要较好地运用价值链思想来获取竞争优势;Mizik&Jacobson(2003)则提出,企业将其有限的资源分配于两项基础活动(如,生产和配送)以创造价值,并占有包括来

自于市场所赚取利润的价值;Wal-Mart是通过构建独特的物流管理系统来重构其价值链,并获得了巨大成功的典型代表(Anupindietal.,2006);Zara则将价值链思想与其竞争优势相结合,不断探索与优化其在顾客服务与产品设计之间所构建的关联(Mieghem,2008);而Jayaraman&Luo(2007)研究的更为深入,将单向流动的传统价值链思想进行扩展,把从顾客出发返回到价值链最上游的逆向物流也囊括到价值链战略中。

已有大量的企业在其供应链物流管理中实行基于价值链的一体化管理,如,Georgia-Pacific通过关注其价值链中的所有方面(如供应链物流协同),在服务水平保持99%以上的同时,使空车返回率从10-15%降到3%,司机离职率则低于10%(Mazel,2001);沃尔玛通过信息技术(如POS机和库存控制系统),即物流能力的运用,能够维持竞争优势(Chen&Anne,2001)。

可见,基于价值链模型研究供应链物流有助于将当前的物流思考与日益引起供应链企业重视的价值创造、协同与能力提升、组织架构的战略相整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价值链与价值网模型不仅诠释了供应链研究中关于价值创造、整合与定位的观点,而且表述了价值网、供应链中的分层网络结构特点,为供应链协同与重新架构其物流活动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遗憾的是,目前在这一领域上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均非常有限。

国也有一些学者将价值链与供应链相结合而进行探讨,从研究角度上说,大部分是研究运用价值链来优化供应链物流管理(周兴建,2007;王宁,黄立平,云伍,2007;王松,2006;鞠永生,莉,2007;晏再庚,2007;令荣,梅,2005;礼光,2008;邓建高,王普查,2008;吴占坤,英姝,2008;宋雷,2006;宗刚和程建润,2006;建丽,真虹,2009;文博,高政利,2009;盼盼,晓彤,2010),少部分基于价值链与供应链的协同进行探讨(高维义和华涛,2005;益,2007;卜梅兰,2011;红,2011;付平,2011),以及对物流价值链的构建进行研究(王树祥,唐琮沅,2006;

慧梅,余开朝等,2007;宋庆波,腾光富,2007;周兴建,2009,2011;黄清煌,宋震,2012)。

从研究容上看,绝大部分是结合企业价值链和物流环节进行成本控制的定性描述,理论性较强,而具有借鉴价值的应用研究文献则非常少。

较有代表性的是高维义和华涛(2005)、益(2007)关于供应链与价值链关联模型以及协同模型的理论与实证分析,晏再庚(2007)对最大化供应链整体价值的实证研究,王树祥和唐琮沅(2006)对实体价值链与无形价值链的理论分析,邓建高和王普查(2008)对价值链体系物流成本的实证研究,此外,之盈(2007)对价值网的构建及其基本价值创造活动进行了研究,鞠法明、文军(2008)和菊红、娜(2006)对供应链上企业增值的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清华(2010)和黄茹(2009)应用价值网和供应链协同理论对我国汽车制造业供应链协同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构建了基于价值网的汽车供应链协同管理模型、协同随机价值模型及协同信息资源模型,并且进行了实证研究。

这些研究主题与我们相关,但其所涉及的领域过窄,且关于价值链方法在供应链管理领域应用的框架体系研究不足,其理论与现实价值有限。

2.3从战略、运作层面探讨供应链、供应链物流绩效管理的研究

从战略、运作层面探讨供应链、供应链物流绩效管理的研究伴随着企业绩效管理研究框架体系的发展而得到不断发展与完善。

从最初的将非财务指标纳入到传统的财务指标体系(Beamon,1999),到将战略思想纳入进来(Kaplan&Norton,2000;Neelyetal.,2002),再到充分考虑产业与经营环境的动态变化,绩效管理框架体系的研究共经历了三个阶段(Barber,2008),而这些绩效管理技术对供应链管理哲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Slobodowetal.,2008)。

这些研究主要包括,i)将基于顾客服务与运作绩效的战略性产出纳入到绩效管理领域(Fisher,1997;Bourneetal.,2000);ii)将整个供应链中的价值增值环节、战略与运作纳入到绩效管理(Fineetal.,2002;Gunasekaranetal.,2001);iii)将供应链所面临的技术变革与环境的动态变化、价值增值与核心竞争力进行动态调整以与顾客需求相适应的绩效管理框架(Webb&Gile,2001;Zhangetal.,2002;Anderson&Williams,2004);iv)从整体供应链的宽度、深度和时间维度进行宏观的价值链管理,进而探讨全球扩展型供应链绩效的绩效管理框架(Altenburg,2006;Bharadwaj,2006);

v)近年来,运用商业情报来管控企业则是绩效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Barber,2008)。

可以看到,基于战略、运作和价值增值的整合而构建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研究主题为广大学者所关注,并不断向纵深化方向发展。

例如,Huemer(2006)运用价值构造分析法从战略与运作层面对供应关系管理中的价值创造、整合与定位进行了个案探讨;Barber(2008)通过对供应链中的价值增值活动进行识别,并基于物流活动的绩效评价而构建了改进版的平衡计分卡模型;Bhatnagar&Teo(2009)站在全球供应链的高度,基于价值链和价值网而对物流在提升竞争优势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构建了基于四个物流驱动要素的供应链分析框架。

尽管供应链物流协同受到理论界广泛的关注,能立足于战略与运作层面,全面地对

供应链物流系统存在复杂相互作用的物流要素进行利弊权衡,并按照价值创造能力对合作伙伴协同管理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则均非常缺乏。

因此,将物流价值创造与物流战略、运作相结合,如何将当前的物流运作效率性思考与用于价值创造的协同增值、组织运作、组织架构理论相整合,是供应链物流管理研究需要加强的方面。

2.4供应链物流协同研究现状

Christopher,Lee(1992)认为21世纪的商业竞争已从企业个体间的竞争,转移为供应链对供应链之间的竞争。

从1990年开始,全世界围的企业开始经历日益激烈的国和国际竞争,战略联盟日益盛行,设计和实施一体化系统则成为新的关注点。

Graziano&Vin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