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42166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docx

近代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本

近 代 文 学

绪   论

近代文学是近古期第二段,也是古代文学史最后一段,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开端,到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兴起为止;近代文学可以1894年中日战争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变异尚小,后期则变异突出,向现代新文学过渡的痕迹明显。

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

从鸦片战争(1840)前后到中日甲午战争(1894)的近代前期是近代文学前一阶段:

一.传统文坛:

宋诗派兴起,常州词派发展,桐城派扩大后出现湘乡派。

总体思想基础较陈旧。

                   二.太平天国诗文表现出反对封建文化的激进色彩。

三.经世派作家以新思潮和爱国激情,改变了文坛旧貌,如龚自珍、魏源、王韬等。

第一节龚自珍的思想与创作道路

  一.龚自珍字人,号定,别署 山民,有《龚自珍全集》。

二.张扬个性与理性的“尊情”与“尊史”。

(一)受明中叶以来个性思潮影响,重情、重童心,强调“人”、“我”与“心之力”的作用,反对压制与束缚,倡言“好削成,大命以倾”(《削成箴》),具个性解放倾向。

(二)崇尚今文学,关注现实,讥切时政,在对现实问题的思考中,崇史尊史,从历史中汲取理性,有很高的理性自觉,表现出突出个性、自我与理性而与封建专制主义处于某种矛盾状态,富叛逆色彩,成为我国近代最早的启蒙思想家。

  三.深沉的忧患意识,以当代史官自居,把文学作为批评现实的武器,紧密围绕社会政治,体现出时代精神,成为近代文学的开山。

第二节龚自珍的散文

  一.受经世思潮的鼓荡,提倡古人“忽然而自言”,“毕所欲言而去”(《绩溪胡户部文集序》)精神,主张摆脱一切束缚,畅所欲言;直接继承周秦诸子散文无所拘忌的创造精神,以自由活泼的体式抒写见解和情感,开创经世散文新风,标志清散文转折。

  二.揭露专制统治腐朽本质及必然没落的命运,呼号变革,憧憬未来,如《明良论四》《古史钩沉论一》《京师乐籍说》。

三.《尊隐》表现对大变革的预见与憧憬。

(一)“隐”指在野人物,主张君子应重“生”,察“时”以“大乎其生”,即发挥“生”的价值。

(二)描写士在国家初、盛、哀三期的遭遇,重点放在衰世,着重描写这个时期代表现实统治的“京师”力量与被排挤在野而体现社会生机的“山中之民”力量的消长。

(三)结尾提出“横之隐”与“纵之隐”。

山中之民“能大其生以察三时”,变革现实,在历史上占一段空间,是“横天地之隐”;肯定同情明察历史、掌握大道、知时知世而不能成为改造现实的物质力量的“纵之隐”。

(四)以寓言形式,汪洋恣肆,想象奇特,语言诡异,表现出龚文奇谲壮伟的特色。

  四.追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如《病梅馆记》;传记文如《记王隐君》《吴之癯》等,着重刻画人物奇崛不俗的个性,反映同样精神。

五.龚散文主要特点是识深、气悍而风格瑰奇。

(一)“气悍”便不免横眉冷对,故其“文笔横霸”(李慈铭《越缦堂日记》),具凌厉的气势与震撼力。

(二)艺术表现上,刻意追求不恒常的构思与不恒常的语言表现,想象奇特,文笔纵恣,形成诡异奇崛的独特风格。

如《尊隐》之写“山中之民”。

第三节龚自珍的诗、词

  一.龚是首开近代新诗风的最杰出的诗人,其诗与散文一样,紧紧围绕现实政治这个中心,或批判,或抒慨,富社会历史内容。

二.思想内容:

(一)以深邃的史识为诗,撕下“盛世”面纱,揭示清王朝腐朽本质及其没落形势,具警世、醒世和惊世力量。

《杂诗,己卯自春徂夏……》其十二“忽忽中原暮霭生”《咏史》《己亥杂诗》一二五“九州生气恃风雷”。

  

(二)奇才忧国伤时而不容于世的压抑感、孤寂感。

如《夜坐》

  (三)极度压抑中追求某种精神上的解脱,如《能令公少年行》。

  (四)关怀民族、国家命运的爱国激情——“落红不是无情物”(《己亥杂诗》五)。

三.开创性。

(一)基本不出旧体范围,但形成独特的创作路数:

其诗主要围绕社会政治着议抒慨,基本倾向是重意多陈述,既富概括力,又多象征隐喻。

如《秋心》其一“秋心如海复如潮”。

  

(二)“庄骚两灵鬼,盘踞肝肠深”(《自春徂秋,偶有所触……》其三),其诗多用象征影喻,想象奇特,文辞瑰玮,受庄子与屈原影响较大,但“以霸气行之”(谭献《复堂日记》)贯穿独有的凌厉剽悍之气,因此富力度。

如“叱起海红帘底月,四厢花影怒于潮”(《梦中作四截句》之二)等,富剽悍奇丽之美。

四.词作。

(一)把词作为抒情工具。

《长短言自序》提出尊“情”,把词视为“爰书”,即感情的供辞,主要抒写理想的憧憬、失落的感慨以及乡情友思等。

如《桂殿秋》“明月外”。

(二)以诗笔为词,抒情直率,不拘声律,发扬豪放派精神,开创经世派新词风。

第四节反帝爱国诗潮

一.爱国诗潮。

(一)魏源、林则徐、张维屏等,作品除反映民生疾苦外,痛斥侵略,抨击投降,讴歌抗战,表现反侵略、爱国的崇高感情。

如张际亮《浴日亭》《迁延》朱崎《关将军挽歌》张维屏《三元里》等。

(二)贝青乔《咄咄吟》以120首绝句的组诗形式,以浙东军事为核心,揭露军吏贪黩、庸懦、愚昧嘴脸,是清军政腐败的缩影。

每诗一注,诗咏其事,注详本末,具冷隽的讽刺意味。

(三)金和古体叙事讽刺诗《军前新乐府四首》《兰陵女儿行》《围城纪事六咏》等,揭露清军蹂躏百姓和统治阶级怯懦投降,善于择取生活场景突出人物形象,于夸张笔墨中含讽刺,对古典叙事诗有所拓展。

(四)嘉、道以下,文学讽刺倾向大增,贝、金诗都体现这一趋势。

二.魏源与龚自珍齐名,人称“龚魏”。

(一)思想更开放,对内主张发挥商人作用,对外既反对西方侵略,又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二)思想内容:

1.参加过实际政事改革,其诗比较集中于揭露批判具体政事弊端和阻挠弊政改革的保守人物,如《都中吟》《江南吟》《古乐府·行路难》等组诗。

2.鸦片战争后,写下《寰海》《寰海后》《秋兴》《秋兴后》4组诗40馀首,全为七律,一诗一事,反映鸦片战事内容和国家倾危形势,堪称“诗史”。

如《寰海》其九。

3.《秦淮灯船引》等长篇歌行,把政治内容与山水名胜结合。

4.山水诗以写实笔墨显现各地河山风貌景观。

如《三湘棹歌》《蒸湘》。

(三)艺术:

有时务家论事的色彩,赋笔多,议论多,有时缺乏诗韵与意象。

三.林则徐。

(一)诗中渗透忧时悯民情怀,鸦片战争时期诗作表现爱国激情。

如《中秋 筠尚书招余……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

(二)遭投降派打击被遣戍伊犁后的《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体现其爱国胸怀。

(三)写山川风物的诗如《出嘉峪关感赋》等气象雄伟。

(四)长于骈俪,“气体高壮,风格清华”(《射鹰楼诗话》),近体对仗工稳自然。

第五节宋诗派、桐城派、常州派与近代前期词

  周济与常州词派传统词坛名家蒋春霖邓廷桢等人的爱国词作

  一.宋诗派的形成与主要倾向。

(一)清末诗歌领域,以祁 藻、程恩泽为首的,偏于宋诗格调的流派,一般称之为“宋诗派”,主要作家有出于程恩泽之门的何绍基、郑珍、莫友芝及曾国藩。

(二)主要宗尚:

“以开元、天宝、元和、元诸大家为职志”(陈衍《石遗室诗话》),即以杜甫、韩愈、苏武、黄庭坚为宗。

(三)创作倾向:

受当汉学影响,“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同上),表现出独特的艺术趣味;发扬“三元”开拓精神,主张诗歌要有独创性,自成面目;何绍基强调诗文要立“真我”,独自“成家”。

其“真我”包括禀赋个性气质和后天修养而成的性情,后者是书中得来,大体不出封建伦理范畴和正直士大夫的标格,具很大的保守性。

(四)主要成就:

描写具体生活方面的艺术开拓。

(五)郑珍。

1.表现贫士生活:

不厌细琐,不避俚俗,将贫士生活方方面面和具体心理感受,真切地刻画成艺术形象,生活气息浓郁。

如《武陵烧书叹》《湿薪行》《屋漏诗》等。

2.词语洗练,音节顿挫硬折,浅俗不流易,沉实不奥僻,朴瘦坚劲,充满诗情画意。

3.其成就对壮大宋诗派起重要作用;对后来同光体也有深刻影响;曾国藩后来自成湘乡派,不过是宋诗派的别支,宗尚则更偏于黄庭坚。

二.桐城派的新趋。

(一)本期主要是姚门弟子在扩展桐城派势力和影响。

此时,桐城文派面临汉学家考据文,阮元、李兆洛等骈体文,经世派经世文的严峻形势,已丧失左右文坛的力量,其核心力量是姚门弟子:

管同、梅曾亮、方东树、姚莹、刘开。

(二)大体都守持桐城派道统、文统,也出现一些变化,即强调加强文学与现实的关系。

如梅曾亮提出“因时”,姚莹于姚鼐学问三端外加上“经济”;其强调文学的社会功用偏于教化,不外以封建伦理端正人心风俗,较保守,虽也批评现实弊端,多属枝节问题,缺乏经世派抨击现实、倡言变革的力度,但对外表现出反侵略的爱国立场。

(三)梅曾亮。

1.论文主“因时”,主“真”,二者相辅相成;所谓“因时”,即因文见其“时”之“真”与“人”之“真”。

2.其文以简洁蕴藉的文笔,清明的气体,真切地表现情与事。

如《游小盘谷记》《钵山馀霞阁记》论说文《士说》等。

(四)湘乡派与曾门弟子的海外游记。

1.曾国藩。

适应时势需要,强调“经济”,将义理、考据、辞章、经济比之孔门德行、文学、言语、政事四科,并修正桐城派古文之弊,包括扩大古文传统,由八家推至先秦两汉,主张骈散兼容,提倡“雄奇瑰玮”(《致南屏书》),进入“湘乡派”时期。

2.曾门张裕钊、吴汝纶、黎庶昌、薛福成称四大弟子。

(1)思想与实践都与洋务有密切关系。

(2)张、吴得桐城“雅洁”之传,真正给桐城文带来新气象的是一些反映新思想的议论文和海外游记,以新奇的事物与略带变化的文风,形成湘乡派文的一大特色。

如黎庶昌《游盐原记》《卜来敦记》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白雷登海口避暑记》等。

三.散文:

以冯桂芬、王韬、郑观应等为代表的新体散文的萌芽:

经世文的发展。

(一)冯桂芬。

思想属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派,文章与桐城派针锋对,主张“称心而言,不必有义法”(《复庄卫生书》)。

《校庐抗议》。

(二)王韬具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同样反对桐城派,针对时务直抒己见,首开报章文体。

其文通俗畅达,极言尽论,被人认为“出之太易”(《韬园老民自传》),反映了由古文经由报章文体向近代散文演变的趋势。

(三)郑观应《盛世危言》承袭这一形势。

四.常州词派。

(一)领袖张惠言推尊词体,提倡比兴,主张以婉约风格隐曲表现士大夫幽怨之情。

(二)周济。

1.发扬其理论,进一步提出“诗有史,词亦有史”(《介存斋论词杂著》),超越抒写士子遭遇感慨的范围,更加强调词的社会内容。

2.艺术进境上,提出:

“问途碧山(王沂孙),历梦窗(吴文英)、稼轩(辛弃疾),以还清真(周邦彦)之浑化”(《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与张氏独崇温庭筠有别。

3.关于比兴寄托提出“词非寄托不入,专寄托不出”(同上),要使词不粘着一点,达到“指事类情,仁者见仁,知者见知”(《介存斋论词杂著》)即含意更加广阔深厚的境地。

如《蝶恋花》“柳絮年年三月暮”。

五.传统词坛项鸿祚、蒋敦复、蒋春霖等。

(一)蒋春霖。

1.认为“词祖乐府,与诗同源”,反对“偎薄破琐,失风雅之旨”,主张“情至韵会,溯写风流,极温淡怨慕之意”(李肇增《水云楼词序》引),词宗张炎、姜夔。

2.表现大动乱中士子漂泊离乱情怀,不用寄托,而表情含蓄深沉。

如《台城路》“惊飞燕子魂无定”。

(二)林则徐词作表现反侵略和爱国激情,如《高阳台·和 筠前辈韵》写禁烟事。

(三)邓廷帧《双砚斋词》。

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

  一.近代前期小说戏曲虽然题材内容与反映的生活面有所拓展变化,但总体说来作家思想境界向正统封建社会意识回归的倾向比较突出。

二.嘉、道到同、光年间,小说可分为两派:

(一)与说话艺术有渊源关系的侠义公案小说,承《水浒》一路。

(二)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承《红楼》一路。

三.戏曲雅部衰落,花部兴起,京戏蓬勃发展。

第一节侠义公案小说

  《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荡寇志》《施公案》及其他

  一.侠义公案小说的基本趋向。

(一)接近民众和媚俗倾向:

清后期步入衰世,加强文化专制,嘉、道年间成为清禁毁小说戏曲书刊高潮之一;都市文化繁荣,南北方评话评书、弹词鼓词流行,地方戏勃起,曲艺、戏剧、小说三者互相融合,风靡市井间。

(二)侠义小说与公案小说合流:

政治腐败,对惩暴护民清官侠客的向往。

侠义公案小说将这种心态纳入封建纲常所允许范围内,由清官统率侠客,既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民众的心愿,又颇适应鼓吹休明、弘扬圣德的需要。

1.虽承《水浒传》之勇侠,精神已蜕变,人文蕴涵大体在于回归世俗,表现取容于封建法权、封建伦理的倾向。

2.从以武犯禁到皈依皇权。

《水浒传》在法外维持正义,具对封建法权挑战的品格;侠义公案小说则将侠客与清官统而为一,将其纳入封建法权的运行机制之中。

3.江湖义气被恋主情结所取代。

侠客精神中重然诺、轻生死等江湖义气淡化,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趋于强化,发展成为失落自我的恋主情结。

4.从绝情泯欲到儿女英雄。

《水浒传》中古侠客大都摈弃女色;侠义小说推出“儿女英雄”模式,《绿牡丹》写侠女花碧莲对骆宏勋痴情苦恋,开英雄美人风气;“英雄至性”与“儿女真情”合而为一,开其后武侠兼言情小说风气。

二.《三侠五义》(俞樾改订后易名为《七侠五义》)在石玉昆说唱《龙图公案》基础上发展成的长篇章回小说。

(一)侠义与公案合流模式的典型作品。

前半部写包公断案和诸侠义归属包公的历程及协助包公除暴安良的故事;后半部写剪除谋叛的襄阳王及其党羽。

(二)“为市井细民写心”(《中国小说史略》),体现市井细民对贤明政治的渴望。

  (三)民间评话的艺术特色。

白玉堂是侠义公案小说中几乎绝无仅有的一个虽然皈依皇权、却仍野性未驯的人物,注定其悲剧结局。

三.京味小说的滥觞——《儿女英雄传》。

(一)作者文康,费莫氏,字铁仙,一字悔庵。

(二)以何、安二家冤案为由展开情节,何玉凤(化名十三妹)、安骥、张金凤。

(三)与《红楼梦》比较:

1.没有曹氏深刻的人文关怀和超拔凡俗的审美情思;仍皈依封建道德伦理规范,写作目的只是要在精神幻想中圆补天的梦。

2.曹写罪恶世家的衰败史;他写积善世家的发皇史,具浓重的封建道德说教、陈腐的纲常名教观念以及玉堂金马、夫荣妻贵的庸俗人生理想。

(四)深于人生阅历之作,熔侠义、公案、言情小说于一炉。

(五)十三妹形象:

1.源于明凌初《程元玉店肆代偿钱,十一娘云冈纵谭侠》(《初刻拍案惊奇》)和清王士祯《女侠》(《池北偶谈》)。

2.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名教的束缚,具民间侠义色彩。

(六)“儿女英雄”模式的确立,为侠义、言情小说的合流推波助澜。

  (七)19世纪中国社会风俗画面,具切近世态人情,如官场鬼蜮横行,悦来老店、天齐庙会的喧阗扰攘,及当时各种典章礼俗。

  (八)采用评话形式,不时从旁插话,点明筋节,或则插科打诨,妙趣横生,深得评话艺术之阃奥;纯熟、流利的北京口语,开创地道的京味,于俗白中见风趣,俏皮中传神韵,成为京味小说滥觞。

四.《荡寇志》。

(一)作者:

俞万春。

(二)封建法权的艺术图释,以“尊王灭寇”(徐佩珂《〈荡寇志〉序》)为主旨。

五.《施公案》。

(一)未署撰人。

对待嘉、道以来社会矛盾,《荡寇志》提供血腥镇压的模式,《施公案》提供剿抚并用、以抚为主的模式。

(二)清官成为调和社会矛盾的杠杆,一方面抑制豪强,一方面消弭乱萌。

小说以黄天霸归顺清官施仕伦而立身扬名为故事主干,体现对膜拜皇权的奴化意识与歆羡功名利禄的庸俗心理。

六.其他侠义公案小说还有《绿牡丹》《彭公案》《永庆开平》《圣朝鼎盛万年青》《七剑十三侠》《仙侠五花剑》《金台全传》及《警富新书》《清风闸》等;《小五义》《续小五义》等续书,衍变为后来的武侠小说;公案则为侦探小说所取代。

第二节人情世态小说

  《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

一.人情世态小说的发展趋势。

(一)嘉、道至同、光年间,文人创作的人情世态小说,如《品花宝鉴》《花月痕》《海上花列传》等上承才子佳人小说,下开谴责小说和鸳鸯蝴蝶派小说。

(二)主要趋势:

1.篇幅加长,渐由20回上下的中篇发展为数十回的长篇;

2.视野扩大,由单纯爱情婚姻故事转为畸形病态社会的写真;

3.手法转换,由理想主义色彩颇浓的结撰转为平淡自然的纪实。

4.19世纪中国社会掠影,此类小说与其称为“狭邪小说”,毋宁称为市井风情小说。

(三)多出自萍踪浪迹的幕僚文人之手;这一时期的市井文化,是传统文化与近代都市畸形繁荣混和的产物。

二.陈森《品花宝鉴》。

(一)围绕京都狎优风气,描写出嘉道之际京华众生相,堪称具浓郁京华气韵的都市风情长卷。

(二)以较多篇幅记述一代伶人人生遭际;作者以为伶人自有邪正,狎客亦有雅俗,因此妍媸杂陈,以寓劝惩:

小说以梅子玉与杜琴言情缘为主干,写10个“用情守礼之君子”和10个“洁身自好的优伶”,赞美他们柏拉图式的爱。

(三)其中虽也寓有对于优伶的人格与艺术的尊重,但所描写的毕竟是同性恋,实乃一种扭曲的人际关系与变态的性爱心理。

(四)出色之处在于勾勒“魑魅喜人过”的浮华世相,下开谴责小说一派。

三.魏秀仁长篇自叙式抒情小说《花月痕》。

(一)作家将一腔孤愤寄于楮墨,展现一个潦倒名场、桀骜不驯的知识分子奋争与失败的心路历程:

小说以韦痴珠与并州名妓刘秋痕情缘为主干。

(二)在近代小说中较早表现出变革思想。

(三)一定程度上突破才子佳人的窠臼,痴珠与秋痕一见倾心是两颗孤寂的心、两个憎伪拔俗的灵魂的契合。

成功刻画痴珠的孤高狷介、睥睨尘俗的个性和秋痕的刚烈性格;另有韩荷生和杜采秋,是为烘衬韦刘而设,寄寓对人生荣枯的感慨。

(四)符雪樵评《花月痕》指出其以词赋体而为说部的艺术尝试:

完全摆脱说话人讲故事的腔调,作家是小说抒情主人公,不再是旁观的局外人;下开鸳蝴派言情小说。

四.韩邦庆《海上花列传》

(一)一部反映社会人生底层的力作:

以写实手法,刻画上海十里洋场世相,笔锋集中于妓院这一罪恶渊薮。

《品花宝鉴》是北方京华都市风情长卷;《海上花列传》是南方半殖民地化畸形繁荣的都市风情长卷。

  

(二)体现对人的生存处境的悲悯,按照生活本来面目,写出人的堕落与沉沦。

如黄翠凤、沈小红;尤其是对人性弱点的犀利解剖,如赵朴斋、赵二宝。

(三)自觉的艺术追求。

作家自诩:

“惟穿插藏闪之法,则为从来说部所未有。

1.“穿插之法”:

即指几组故事平行发展,穿插映带,首尾呼应,构成脉络贯通、立体交叉的整体布局;

2.“藏闪之法”,即指藏头露尾的绵密笔法,“正面文章如是如是;尚有一半反面文章藏在字句之间,令人意会”。

3.人物性格的刻画以白描见功力,作家概括为“无雷同”、“无矛盾”、“无挂漏”。

4.笔致细腻,人物富个性风采。

5.吴语小说开山之作,人物对话纯用苏白,具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五.其他人情世态小说《蜃楼志》《风月梦》《青楼梦》《三分梦全传》《绘芳录》等。

六.近代前期人情世态小说的人文蕴涵与美学风貌:

(一)从才子佳人的绮思丽想走向市井,展示市井风情,大体形成京海分流格局。

(二)作家主体精神的张扬。

一些强烈表现自我、带有浓郁的主观抒情色彩的作品问世,更加突出作家的创作个性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三)文化意识升浮。

淡化故事情节,笔触多及人文景观,小说非情节化悄然发轫。

(四)追求平谈自然的小说美学风貌。

世情小说发展至《海上花列传》只有芸芸众生,没有才子佳人。

第三节近代前期的戏曲

一.传奇杂剧继续衰落与嬗变中的作家与作品。

(一)近代前期雅部昆腔已然衰微,花部则蓬勃发展,并形成了全国性的大型剧种京戏,最终取代了昆腔的剧坛盟主地位。

(二)嘉、道以降,作为昆曲剧本的传奇杂剧呈现重曲轻戏倾向,向案头文学发展。

鸦片战争前后,戏剧出现忧世的沉烈悲凉之音。

如黄燮清《倚晴楼七种曲》杨恩寿《坦园六种曲》陈良《玉狮堂十种曲》刘清韵《小蓬莱仙馆传奇》十种等。

1.表彰奇女子节烈的,如黄燮清《桃溪雪》吴绛雪;徐鄂《梨花雪》黄婉梨。

2.写对时局的忧虞的,如黄燮清《居官鉴》王文锡;李文瀚《银汉槎》张骞。

3.摹写世态人情的,如杨恩寿《再来人》刘清韵《炎凉券》《千秋泪》。

4.关注妇女命运的,如许善长《瘗云岩》刘伯友《花里钟》。

5.传奇杂剧形式上突破曲律的,如《空山梦》不署宫调曲牌,采用自由的长短句。

二.清中叶至鸦片战争前后,是花部乱弹诸腔与雅部昆腔争胜的时期,形成五大声腔系统以及一些大型地方戏。

(一)昆腔:

已呈强驽之末。

         

(二)高腔:

由弋阳腔演变而来,流传各地,湘剧、川剧、赣剧、潮剧中都有高腔,在北京称“京腔”。

(三)梆子腔:

即秦腔,产生于陕西和山西交界的同州(今大荔)和蒲州(今永济),流传北方各省,出现各路梆子(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等)。

(四)弦索腔:

出自明清俗曲,产生于河南、山东地区,发展为河南曲子戏、山东柳子戏、河北丝弦戏等。

(五)皮簧腔:

由西皮和二簧两种腔调合流形成的声腔系统,以安徽徽调和湖北汉调(当时叫楚调)为代表。

(六)其他地方戏如南方各省的花鼓戏、采茶戏,北方各省的秧歌戏、蹦蹦戏等。

三.道光年间京剧形成,京剧确立规范化的板式音乐体系。

(一)戏曲音乐的两种结构体系:

曲牌联套结构和板式变化结构。

1.杂剧、南戏到昆腔、弋阳腔,都采用曲牌联套结构,按照宫调将多首曲牌联缀成为一套一套的组曲。

2.梆子、皮簧兴起,创造以板式变化为主的板腔体:

就是以一种曲调为基础,运用各种板式(节拍形式)的变化,将这一基本曲调作种种不同的变奏以构成唱腔。

(二)板腔体与曲牌体不同:

1.曲牌体是长短句;板腔体是七字句或十字句。

2.曲牌体以一支支完整的曲牌为基本结构单位,有一定的句数、字数、平仄、用韵,不能抽出任何一个片段单独演唱;板腔体则以一对上下句为基本结构单位,自由灵活,长可达数十对,短可只有一对。

3.曲牌体无“过门”;板腔体“过门”则是器乐伴奏的重要部分。

4.板腔体曲文大都质朴、通俗、本色,不同于传奇杂剧曲文典雅华美,导致戏剧审美意识由重曲到重戏的变化,以角色的唱念做打的舞台表演艺术为主。

  四.京剧剧目远则渊源于元人杂剧、南戏、明清传奇杂剧;近则直承徽、汉、昆、梆诸腔的剧目,并经过加工整理,增删润饰;也有一些改编自宫廷大戏、弹词评书、长篇说部。

如《四进士》《击鼓骂曹》《群英会》《坐楼杀惜》《罗成叫关》等。

  五.说唱文学以苏州弹词最兴盛,名家马如飞擅唱《珍珠塔》梁德绳续陈端生《再生缘》邱心如《笔生花》程惠英《凤双飞》,李桂玉撰《榴花梦》是篇幅最长的弹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